-
1 # 育有道幼教
-
2 # 佬舒記vlog
才一歲半的寶寶經常被打臉,心疼啊。
肯定對寶寶的心理有影響的,如果大人人再不保護他,被傷害被攻擊的次數多了,容易造成性格上的懦弱,膽小怕事。缺乏安全感。所以出現這種情況要保護他,更要引導他,使小心靈不受到創傷。
-
3 # 三個娃的媽媽
首先我很想知道一歲半的寶寶不是有監護人陪在身邊的,為什麼會經常被別的小朋友打了?找出原因,從根本上解決!
其次不管那個階段的小寶寶,受到傷害都會有副作用的。
最後看好寶寶!不要在被打了!
-
4 # 繪心瞄fafa
您好,謝謝您的主動提問。當您為一歲半的寶寶經常被別的小朋友打臉而提出問題那一刻,您心中有答案,說沒有心理陰影估計您也不會相信。然而,需要關注的點也許是為什麼您寧願上來問也不能正視您心中的答案?當然這不是今天的主題,作為母親,只是希望您也回到自身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關於孩子經常被打臉的點,0-3歲是孩子心理發育加速階段,也是安全感建立很重要的階段,初到人間,一切都是靠主要撫養人來給予安全感的,從心理層面去看這個問題,經常被打孩子會相對自我價值低,感到自身存在沒有意義,自卑的形成。這型別的孩子如果經常被打卻沒有家長幫助,孩子的自我認識也會有混亂,例如:以為這一切都是正常的,長大後形成錯誤認知,自己是可以任意被欺負的。更嚴重的就是造成人格問題。
而從孩子生理方面去看這件事,孩子才一歲半,經常被別的小朋友打臉,我們要知道小朋友的都是無情力,孩子不懂得控制力度,大人以為力度小估計是那麼沒有被無意地襲擊過...一歲半的孩子還處於大腦發育高速階段,如果一個熊孩子真無意打到您的娃腦震盪怎麼辦??
個人建議,保護孩子是我們的責任,不管是小孩子之間的玩耍還是什麼,總是被打臉這本來就是不良的行為,作為父母要站出來教育孩子這行為不可得也不能被迫接受。如果孩子已經長期經歷這種被打臉的行為,父母需要多正面耐心地協助孩子區分問題,鑑別行為對錯,最重要引導孩子關注孩子的情緒告訴孩子有您們在可以更好保護他,目的是讓孩子重新獲得失去的安全感及感知自己是有價值的值得被愛的。
父母是孩子最強的安全壁壘,最溫暖的港灣。
溫馨提示:長期被打臉,一歲半的孩子多關注他的學習能力及行為反應,如有不妥建議及時帶到醫院檢查。
-
5 # 蘇小懶98476166
能出現你說的這種現象,你可真是個不稱職的媽媽,會不會有心理陰影呢,能說出“經常”的字眼來,你說有沒有你的責任呢
-
6 # 茂媽育兒
我可以肯定的回答您會有心理變化,要及時的安撫,疏通情緒和陪伴。
今天我的寶寶也遇到了同樣的事情,因為我的疏忽我的一歲十個月的寶寶被一個三歲的孩子把一大顆木質玩具積木塞進嘴巴里。
當我聽到孩子的哭聲感到時,發現孩子的整個嘴巴被撐的很大,已經有大量的口水流出,孩子只能從喉嚨裡發出哭聲。
我把積木從孩子嘴裡拿出來,說實話卡住了,我用了點力氣。
如果玩具小一點,後果不敢想象。
我的寶寶,由於驚嚇和委屈哭的有點讓人心疼。
由於當時事情發生在我家,而我還有事情要做,孩子不哭以後我並沒有做到及時的安撫和後續情緒的疏導與陪伴。
接下來迎接我的是,我的孩子開始對所有的事情大哭。如果是平時,他玩耍的時候摔倒,或者是自己撞到了哪裡,他並不會在意,但是今天不行了,走平地自己跌倒會哭,手無意中碰到門也會哭,當我想用洗澡陪他玩水安撫他的時候,他對我說了句怕怕,然後一瞬間哭聲到達頂點。
這就是在事情發生後我沒有做好孩子的安撫和情緒疏導
孩子本來跟小朋友玩的很開心,但是對方突如其來的做法讓孩子受到傷害。他的內心裡一時之間沒有反應過來,雖然他不知道委屈這個詞,但是卻在他的內心裡確切的感受到了。
原本他的內心完全敞開,把對方當成好朋友,可以一起分享玩具和食品,他在接受除了父母家人以外的人帶來的快樂和陪伴。但是這個陪伴卻忽然給他帶來了傷害。
他的內心感到了,疼痛,害怕和一種叫做委屈的東西
這個時候孩子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媽媽。也可能孩子因為突如其來的傷害而愣在原地不知所措。
這個時候寶馬們要及時把孩子抱在自己懷裡。先不要急著去責怪對方的孩子,而是做好自己孩子的安撫。因為這個時候你要是去責怪對方的孩子,可能因為情緒激動,聲音過大而對自己的孩子造成二次傷害。
安撫孩子的情緒,告訴孩子心不是他的錯。
把孩子抱在懷裡,用手在他的背上輕輕的上下撫摸,透過這樣的手法讓孩子的情緒慢慢的穩定下來,當孩子不在大聲哭泣,再告訴自己的孩子這不是他的錯,讓孩子明白整件事情都不是他造成的,是打人的孩子不好,打人的孩子不應該這樣做。
要從新幫孩子建立在一起玩耍的信心,而不是帶著孩子默默的走開
當你安撫好自己的孩子以後,記住千萬不要直接帶著孩子走開,不要對孩子說對方不好,他打人我們不跟他玩。
這樣孩子的心理永遠都記得會有打人這回事,哪怕下次玩耍的時候,也會因為擔心被打而不能認真的玩耍,甚至在跟比他小的孩子玩耍的時候也會出現“欺負”更小朋友的舉動。
我們要帶著孩子,去找打人的孩子。記住不要一臉怒氣盛氣臨人。永遠不要在面對一個陌生的孩子的時候進行說教,吼罵和指責。如果你這樣做了,你對這個孩子造成的心理傷害會更加嚴重。
我們要蹲下來,跟孩子進行溝通,讓對方和自己的孩子都明白,打人是一件不對的事情,不管因為什麼。並告訴對方的孩子,以後不能欺負小弟弟或者小妹妹,你是大孩子,要為弟弟妹妹做一個好的榜樣。
這樣做有兩點好處,第一打人的孩子以後絕對不會打你的孩子了,即使他還會打人,但是絕對不會是你的孩子,因為他知道你會去找他。第二消除自己孩子心理的恐懼,他知道了對方不在打人以後,又可以開心的玩耍了,不會總去擔心以後玩耍的時候是不是還會被打。
-
7 # 小喬治恐龍爸爸
看到你的問題感到很吃驚,由於你的問題缺乏詳細描述,不知道你的孩子是什麼情況下被別的小朋友打,而且為什麼會多次被打。當時是否有父母以及家人在身邊。雖然一歲半年紀尚小,否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隱患誰也不好說,但是我覺得這些情況還是參考一下:
一、瞭解孩子被打的原因老話說得好“打人不打臉”,但是你的孩子被打了,還經常被打臉,那麼你就要先確定 孩子被打的原因,常見可以瞭解這幾個方面:
1、是惡意還是善意無心碰撞:
善意:由於孩子還小在一起玩耍的時候,難免磕磕碰碰,如果是男孩子一起打鬧,無心碰撞,以後再帶著出去玩,多提醒一下。
惡意:如果小孩子搶奪玩具惡意打臉,家長首先就要制止。
2、是不同的孩子打的還是同一個孩子打折:
這裡的假設就建立在對方是惡意基礎上了,因為善意只需要提醒就好了。確定孩子是被同一個孩子打了還是不同孩子打,為什麼孩子被打了還要和他們玩,作為父母是不是陪半孩子的時間太少了,讓孩子感到孤單。
3、及時和對方父母溝通:
相信絕大多數家長還是比較理性,自己孩子打人了,只要好好和他們說,一般家長也可以理解的並且對自己孩子加以約束。這樣也為自己的的孩子多加一個安全屏障
綜合以上所述以後,父母下一步需要注意的就是孩子是否出現無安全感的表現,並且要給予相應調整
二、孩子缺乏安全感表現:由於孩子尚小,再加個體差異的不同,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可能各有不同,因此以下所舉缺乏安全感表現僅是一部分,但不限於此:
1、熟悉人不在身邊可能是另一個表現
由於你的孩子已經一歲半了,通常情況來說,應該是能走走路了,無論是在家還是出去玩,短暫離開孩子都會出現不安、大哭,你一會回來就一切沒有事了。
2、吃手指還特別嚴重
一歲半孩子吃手指頻率應該相應減少了,如果家長髮現孩子一天到晚沒有事情況就在吃手指,甚至在咬指甲,那麼其實就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一種表現
3、老讓抱
正如前文所說,一歲半孩子已經基本會走路了,如果你確定孩子無任何健康隱患,走路無問題情況下,他還老要抱,那麼說明孩子缺乏安全感,害怕別人不搭理她,不喜歡他
三、父母應該怎麼辦:1、不要讓孩子脫離父母視線:
由於孩子才一歲半,此時和孩子說保護自己恐怕有點早,這個時候父母應該提供更好的保護,不要讓孩子脫離視線,如果出現打人事件就及時制止,給孩子提供安全感。
2、多陪伴孩子
如果孩子是在被打以後還老和對方玩,那說明孩子內心是很孤單的,爸爸媽媽多陪伴。記住這樣的陪半不是孩子在一邊玩,爸爸媽媽則在另一邊玩手機。
3、多鼓勵誇獎孩子
孩子同成人一樣都需要認可,尤其是孩子才一歲半,父母的對於孩子任何有益的嘗試都應該給予鼓勵,同時引導孩子進行多方面探索,比如益智粉玩具。
綜合以上所述,這位家長你應該立刻進行干預,同時儘可能多提供孩子保護,讓孩子有依靠感,時間一長,即使孩子有一定負面心理影響,他也能慢慢緩解。
-
8 # 媽媽育兒時光
心理陰影不見得有,但家長不能讓孩子再遇到這種情況。
孩子這麼小,一般是不會對打打鬧鬧的事情記得特別清楚。不過總是被打臉,孩子也會感情受挫,還容易學到壞習慣。
所以在孩子無法保護自己時,家長要做出行動。保護孩子不受傷害和打擊。告訴孩子面對這種情況要怎麼做,做什麼。
回覆列表
一歲半的寶寶經常被別的小朋友打臉,會不會有心理陰影?
一、幫助孩子心理疏導不管怎麼樣,孩子被打,心裡還是會有情緒的,寶寶會想是不是他不喜歡我?他為什麼要打我?這時候父母需要給孩子安慰,幫助孩子積極應對被打情況,疏導孩子的心理情緒。
父母仔細觀察,如果孩子沒有什麼異常的表現,那應該沒什麼問題。
二、引導孩子正確的人際交往方式寶貝老是被別的小朋友打臉,父母應該瞭解事情的起因經過,孩子為什麼會被打臉呢?是不是打人的小朋友有攻擊性行為,還是寶寶在和其他小朋友交往的過程中出現了矛盾,瞭解事情發生的起因和經過很重要,可以有效指導解決問題。
其次,做父母的要透過繪本故事和遊戲的形式,引導孩子正確的人際交往方式,明確告訴孩子,打人的行為是不對,會對別人造成傷害。這樣做是為了避免孩子習得打人的習慣。
三、採取有效措施避免孩子多次受到傷害寶寶一次兩次被打沒什麼關係,但是如果多次都被打,有可能會給孩子心理造成一定的傷害,所以父母還是要引起重視的。
如果多次打寶寶的是同一個人,那麼作為父母還是有必要和其家長溝通,再和孩子溝通,引導其正確的交往方式,或者父母儘量避免寶寶和此類孩子過多的直接接觸,以免再次受到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