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遺漏的歷史

    你不能用現在的眼光看歷史,候是一個等級,候有自己的宗廟,候有它特定的權力,大漢是宗族世家的開端,世家最高是關內候。

  • 2 # 周朝文DMU

    司馬遷將西漢列侯分為功臣候、王子侯兩類。不談作為皇室宗親存在、地位高於功臣侯的王子侯,功臣侯又分為軍功侯、事功侯、定策侯、外交侯、歸降侯、告密侯等,標準不一。

    以題主提到的李廣為例,談談軍功侯的標準:

    《史記李將軍列傳》有這樣段對話 :

    蔡(李廣的堂弟)為人在下中,名聲出廣下甚遠,然廣不得爵邑,官不過九卿,而蔡為列侯,位至三公。諸廣之軍吏及士卒或取封候。廣嘗與望氣王朔燕語,日:自漢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廣不為後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乞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 "朔曰: “將軍自念,豈嘗有所恨乎?”廣曰: “吾嘗為隴西守。羌嘗反,吾誘而降降者八百餘人, 吾詐而同日殺之。至今大恨獨此耳。”朔曰:“禍莫大於殺已降,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者也。”

    李廣自己將未能封侯的原因歸結於宿命,王朔將李廣未能封侯的原因歸結於殺了已經投降的俘虜,但這不都是主因。

    其實,李廣已經說到了堂弟李蔡與屬下能夠封侯,而自己沒能封侯的原因——“無尺寸之功”。 李廣自文帝時以隴西良家子從軍,歷事三帝 ,縱觀其幾十年的為將歷史,雖然作戰勇猛,善於以寡敵眾,但勝績頗少, 無有大功,這才是未能封候的關鍵所在。

    ●孝景時,"徒為 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戰。 ”"後廣 轉為邊郡太守 ,徒上郡。 嘗為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太守,皆以力戰為名。”雖“合戰”、“力戰” ,但並未擊敗匈奴。

    ●武帝時,“其後四歲,廣以衛尉為將軍,出雁門擊匈奴。匈奴兵多, 破敗廣軍,生得廣。”此次戰役李廣軍隊被匈奴擊敗,李廣被生俘,後饒幸逃脫,贖為庶人。

    ●“元朔六年,廣復為後將軍,從大將軍軍出定襄,擊匈奴。諸將多中首虜率以功為侯者,而廣軍無功。”李廣這次又是無功而還。

    ●“後二歲,廣以郎中令將四千騎出右北平,博望侯張騫將萬騎與廣俱,異道。匈奴左賢王將四萬騎圍.廣...漢兵死者過半,漢矢且盡。廣軍功自如,無賞。”李廣雖重創左賢王部,但是本部兵馬也損失慘重功過相當。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廣 既從大將車青擊匈.....引兵與與右將軍食其合軍出東道。軍亡導,或失道,後大將軍。”李廣此次為前將軍配合衛青出擊漠北,因軍隊失去向導而迷路,未能與衛青會師夾擊單于主力,李廣因此而自殺。

    李廣至死也未能立功而封侯。

    那到底有多大的“軍功”才能夠封侯呢?

    回到開頭的對話,聲望遠不及李廣的李蔡是怎麼封侯的?“以元朔五年為車騎將軍,從大將軍擊右賢王,有功中率,封為樂安侯"。《史記索隱》小顏雲:”率謂軍功封賞之科, 著在法令,故云中率。"所以,對軍人而言,寫在法令上的“率”已經明確規定了以軍功封侯的標準:

    ●首先, 斬殺與捕獲敵軍主帥者,封候。

    漢景帝時,晁錯主持削藩,引起七國之亂,吳王劉濞叛亂謀反時,下令稱:

    能斬捕大將者,賜金五千斤,封萬戶:列將,三千斤,封五千戶;裨將,兩千斤,封兩千戶:二千石,千斤,封千戶:皆為列侯。其以軍若城邑降者,卒萬人,邑萬戶;如得大將,人戶五千;如得列將,人戶三千:得裨將,人戶幹;如得二千石,其小吏皆以差次受爵金。它封皆倍軍法。

    以上標準,減一倍即為漢軍法:

    斬捕大將之人,賜金二千五百斤,封五千戶;斬捕列將之人,賜金一千五百斤, 封二千五百戶:捕斬裨將之人,賜金千斤,封五百戶。

    看看《史記》記載的靠項羽屍體升官的五侯:

    項羽乃自刨而死。王翳取其頭,餘騎相躁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體。 五人共會其體,皆是。故分其地為五:封呂馬童為中水侯,封王翳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吳防侯,封呂勝為涅陽候。

    又如:

    ●上邽騎士趙弟,“拔劍擊軒鬱成王”,受封新畤侯。

    ●漢陽太守趙博遣刺客杜習殺害杜琦,封杜習討奸侯。

    ●馬賢,“以斬羌豪盧忽 ,封安亭侯"

    其次,將領及土兵以衝鋒陷陣;攻破敵陣,封候。

    ●如《漢書》記載: "樓船將軍以推鋒陷堅為將梁侯。 "

    再次, 殺敵”過當”。

    所謂“過當”,《史記索隱》案:“計其所將之人數,則捕首虜為多,過於所當也。一雲漢軍亡失者少,而殺獲匈奴數多,故曰過當也”。即斬捕敵數和本部兵馬裝備的損耗數要維持在一定的比例內,才能構成將領封侯的必要條件。從漢武帝對衛青、霍去病的封授、益封詔書來看,本部兵馬的損耗要維持在十分之三以內。

    《墨子非攻下》認為:“三軍之用,甲兵之備,五分而得其一, 則猶為序疏矣。 ”一次戰爭下來能夠儲存本部兵馬裝備十分之二已經算是不錯了可見, 戰後保留十分之七的人員裝備是非常難的。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戰,衛青與匈奴單于遭遇,因“殺傷大當”, 雙方兵馬損失相同,本部兵馬損失頗大,以至於“大將軍不得益封,軍吏卒皆無封侯者。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大將軍衛青出定襄共斬獲萬幾千人,但衛青並未像元朔年時一樣益封,最重要的原因是損失了兩支軍隊和一員大將。

    有關斬敵數與兵馬裝備損失數之間的比例:

    ●車騎將軍衛青將兵三萬,本部兵馬未有損耗,斬殺捕獲三千七十一級,益封三千戶。

    ●霍去病領軍五萬,損失萬五千人及裝備 ,斬獲捕獲七萬四百四十三,本部兵馬裝備損失數佔斬捕敵數的五分之一以內 ,斬捕敵數需為本部兵馬裝備損失數的五倍以上,同時本部兵馬的損失要在十分之三以內,才能封侯。

    東漢依然奉行此制,“凡百八十戰 ,斬三萬八千六百餘級,獲牛馬羊騾驢駱駝四十二萬七千五百餘頭,費用四十四億,軍士死者四百餘人。更封新豐縣侯,邑萬戶。”

    最後,各領兵將領之間的配合與協調是評定將領軍功的個重要標準。

    ●公孫敖因沒有按期與霍去病匯合 ,失侯當斬 ,贖為庶人。

    ●張騫因未能按期與李廣匯合夾擊匈奴,失侯當斬,贖為庶人。

    以上四條標準,李廣每條都“未夠班”。

    後記:伴隨著軍功爵制的衰落,外戚勢力的崛起,至西漢中後期,軍功封侯之“率”逐步被取消了。東漢雖然承襲西漢舊制,將軍功封侯之“率” 得以恢復,但是伴隨著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皇權旁落,它的施行大打折扣。如:

    ●中郎將皇甫規擊羌有功,論功當封,但是他拒絕了中常侍徐璜、左館的索賄,反而被下獄。

    ●破羌將軍段熲,平定東蕪立有大功,但竟然要透過"曲意宦官”,才 能夠順利封候。

  • 3 # 行走的荷爾蒙之風2

    漢武帝封侯標準很簡單 你殺死或俘擄的匈奴人數量就是戰功的衡量標準 戰功大者可封侯 而李廣是一個守將 不擅長進功 所以戰功上不去 難封侯 但看到後輩像衛青 霍去病這些年輕將領一個個憑戰功封侯 所以心理不平衡啊 急啊

  • 4 # 望月dai曉

    漢朝以武立國,可謂將星雲集,天才輩出,誕生出眾多優秀的將領。然而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的一句“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感嘆仕途不易,所以古人們常以“李廣難封”來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苦悶,其實作為典故主人公的李廣才是最苦悶的。李廣最痛苦的就是他難封且想封,如果換成別人覺得自己此生無望也就放棄了,然而李廣卻不同,他一生都想封侯,因而也一生都陷入不得封侯的痛苦當中。直到晚年時,李廣還時常找到星象家王朔喝悶酒,詢問自己為什麼不得封侯,足以可見他對於封侯的執著。那麼,李廣為什麼如此在意封侯呢?

    若說是因為追求爵位,其實並不是李廣如此在意封侯最主要的原因,畢竟他的兒子已經因功被封為關內侯,他沒必要如此執著於追求侯爵。真正讓李廣日思夜想都想封侯的,是因為他認為自己距離封侯只差一線。

    李廣被封為飛將軍,當然是有本事的,他從小就學習騎馬射箭,造詣極深,曾一人射殺兩位匈奴中的神箭手。《史記》記載,李廣曾隨從皇帝出行,漢文帝看他驍勇善戰,稱讚他說道:“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漢文帝不會想到,自己一句鼓勵,卻創造出一位悲情的將領。

    漢武帝繼位以後,李廣他數次大破匈奴,讓匈奴聞風喪膽,不敢來犯,王昌齡因此留下膾炙人口的詩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李廣共參與過七十多次戰役,對漢朝忠心耿耿,他曾被匈奴俘虜,卻又殺出一條血路回到漢朝。然而付出需要回報,李廣認為憑藉自己的功勞可以封侯,因此他才會對封侯如此在意。

    與此同時,李廣也急需要封侯來證明自己。後世人尊稱李廣為飛將軍,但他的官職在漢朝時卻十分尷尬,最高時不過做到驍騎將軍,而且在與匈奴的戰鬥中李廣雖然殺敵眾多,但他的部隊損失也是最高的,他時常全軍覆滅,最終不是功過相抵就是被貶為庶人。不說與衛青、霍去病等人相比,即使是與自己的兒子李敢相比,李廣都有些不夠看。李敢在跟隨霍去病作戰時大破匈奴左賢王軍,奪其鼓旗,因功被封為關內侯。然而此時早已在沙場征戰多年的李廣卻依舊沒有封侯。可想而知此時的李廣是多麼想透過封侯來證明自己。

    當然,李廣如此在意封侯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不服氣。在與王朔交談時,李廣說道:“自漢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廣不為後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豈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從李廣的話中可以看出他對於軍中許多人能夠封侯是不服氣甚至看不起的,在他看來他沒被封侯是因為時運不振,天命如此。李廣認為漢武帝在偏袒衛青等人,否則憑藉他李廣這些年為大漢出生入死,早已經封侯了。只可惜,李廣的想法是一廂情願,因為憑藉他的功勞漢武帝不給他封侯是理所應當的。

    漢武帝時被封侯的人數不少,有七十多位,但大多都是憑藉血緣獲得的“恩澤候”或是來降的小國首領,真正憑藉軍功被封侯的人其實很少,在漢朝想要憑藉軍功獲封侯爵是難上加難。

    漢朝規定斬殺與捕獲敵軍主帥者封侯;將領或士兵攻破敵陣者封侯!由此可見,武將是非常難以獲得爵位的,鄉侯和縣侯更是需要得到皇帝的極大賞識才能擁有。

    比如《漢書》當中就有記載:“樓船將軍以推鋒陷堅為將梁候”。如果只有這兩條規定,李廣憑藉他的戰功勉強可以封侯,但棘手的是漢朝還有兩項規定,即本部損耗不得高於斬殺敵數,且領兵將領在戰場上要聽從主將調遣。世人稱讚李廣射無虛發,但卻不知他的射無虛發是用允許敵軍接近為代價換來的。李廣是神箭手不假,但他的部下並不是人人都是神箭手,漢軍的優勢本就在於裝備先進。李廣卻放棄運用漢軍的優勢,喜歡以已之短攻敵之長,因此他的部隊時常全軍覆滅。除此以外李廣還有一個致命失誤,在他最後一次討伐匈奴時,他竟然因迷路貽誤戰機,在衛青擊敗匈奴王以後才與衛青匯合。衛青找到李廣向他詢問迷路情況,他卻因此自殺,表明自己不願面對刀筆吏的責難。

    衛青、霍去病是漢武帝外戚不假,但他們封侯卻都是憑藉赫赫戰功。而李廣雖然號稱飛將軍,司馬遷在《史記》當中對他也多有讚譽,但對他在戰場上具體的殺敵人數卻語焉不詳。李廣一生共參與四次大規模討伐匈奴的戰役,其中兩次全軍覆滅,還有一次沒有戰功,最後一次甚至因為迷路貽誤戰機。漢朝以軍功封侯本就十分困難,以李廣的戰損比來說,他沒有被封侯實在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李廣是受人敬仰的飛將軍不假,但他一生執著於封侯,卻又沒有封侯的功勞,不免讓他與衛青、霍去病等人相比落了下風。司馬遷曾與李廣的兒子李敢是同事,他對於李廣多有讚譽,然而其他人評價李廣就沒有他這麼同情李廣了,比如明代黃淳耀就曾經犀利的說道:“李廣非大將才也……太史公以孤憤之故,敘廣不啻出口,而傳衛青若不值一錢,然隨文讀之,廣與青之優劣終不掩。”

    早在漢景帝七國之亂時,李廣作為太尉周亞夫的特使去見梁王劉武,竟然擅自接受梁王的將軍音信,這讓漢景帝特別忌諱,又上了一次黑名單,阻擋了其封侯之路,可見李廣難封,和其性格也脫不了關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個app有普拉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