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世界全史羅銳
-
2 # 菜雞互啄呢啊
戰國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大爭之世,爭奪人才自然成為戰國七雄的核心競爭之一。在人才競爭方面,秦國的成績遠勝東方六國,商鞅、張儀、范雎、呂不韋、李斯等等優秀人才都是來自於東方。不過,在人才流失上面,魏國可謂是“獨孤求敗”了
作為戰國七雄之一,魏國可是戰國時期最先稱霸的諸侯國。初期由魏文侯任用翟璜為相,改革弊政;用樂羊為將,攻掠中山國;以李悝變法,教授法經,依法治國,魏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
1、樂羊起初是魏國相國翟璜的門客。魏文侯十七年(公元前408年),中山國國君姬窟發兵進犯魏國,翟璜舉薦樂羊。但是樂羊之子樂舒是中山國的將領,而且曾殺翟璜之子翟靖。但是翟璜深知樂羊為人,不計恩怨,力保樂羊擔任主帥出兵討伐中山國。
樂羊出兵後,由於敵強我弱,於是施行緩兵之計。訊息傳來,朝中大譁,群臣誣告樂羊通敵。此時,中山國君殺死樂舒,煮成肉羹送給樂羊。樂羊為表忠心,於是坐在軍帳內端著肉羹吃了起來,一杯全部吃完。
魏文侯對睹師贊說:“樂羊為了我的國家,竟然吃了自己兒子的肉。”睹師贊卻說:“連兒子的肉都吃,還有誰的肉他不敢吃呢!”隨後,樂羊大敗中山軍,攻佔中山國。魏文侯雖然獎賞樂羊的戰功,將其封在靈壽 ,但卻懷疑起樂羊的心地來 ,認為樂羊心地殘忍,沒有父子骨肉之情。而且因為戰功很大,又手握兵權。後面樂羊察覺出了魏文侯的猜忌之心,就辭職不幹了,小編覺得,樂羊的後輩樂毅為什麼不在老家魏國幹而跑去窮苦的燕國與這件事有很大關係。
2、再說吳起,吳起在魯國時,以弱兵擊退強齊。來到魏國時,為魏訓練出“魏武卒”屢屢擊秦,拔其五城,攻取秦國河西地區。差點把秦國滅了。
吳起著有兵書《吳起兵法》,與《孫子兵法》齊名。並稱“孫吳兵法”。
公叔痤任相,他妻子是魏國的公主,公叔痤對吳起非常畏忌,便想害吳起。他有個僕人對他說:“吳起很容易除掉。”公叔說:“怎麼辦?”僕人說:“吳起為人有節操,廉潔而重視聲譽,你可以先向武侯說:‘吳起是個賢明的人,我們魏國屬於侯一級的小國,又和強秦接壤,據我看,恐怕吳起不想長期留在魏國。’武侯必然要問:‘那怎麼辦呢?’你就乘機向武侯說:‘君侯可以把一位公主許配給吳起,他如果顧意留在魏國就必定欣然接受,如果不顧意留在魏國就必然辭謝。以此就可以探測他的想法了。’然後你再親自把吳起邀到你的府上,使公主故意發怒而輕謾你。吳起看見公主那樣輕賤你,他想到自己也會被輕賤,就會辭而不受。”於是照計行事,吳起果然看見公主輕謾魏相就辭謝了武侯。武侯因而對吳起有所懷疑而不信任他了。吳起害怕武侯降罪,於是離開魏國到楚國去了。
後面還有龐涓猜忌孫臏 商鞅,須賈痛揍范雎,不用尉繚子等等
-
3 # 用已在
魏國,曾是戰國時代實力最強大的國家。其強大的時間非常長,在整個戰國有250多年的時間裡,有140多年魏國都是第一強國。即便是秦國出現了大名鼎鼎的秦孝公,魏國的實力依然碾壓秦國。魏國地理位置和外交環境比秦國好,這得益於魏國繼承了春秋最大國(晉國)的家業,同時文候最早任用李悝變法,快人一步。加上地處中原,文化交通繁盛,所以魏國人才濟濟也是情理之中了。
按理,強大的國力加上眾多人才,魏國一定可以橫掃六國,實現大一統,然而,歷史上最後實現大一統的卻是人才相對匱乏的秦國。我試著分析下,舉幾個本是魏國卻逃離魏國的大才的例子。
範睢,字叔,魏國芮城(今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人。範睢家境貧寒,但頗有政治才能。他想要遊說諸侯王,透過對自己想法的實踐,來實現自己的理想。然而他的家庭,卻又沒有能力為他提供堅實的後盾。無力遠行,範睢便只好先投靠到魏國中大夫須賈門下,做了一個幕僚。
後來,須賈受命代替魏昭王出使齊國,範睢作為須賈的家臣隨行。須賈一行人在齊國停留了數月,魏昭王卻都沒能收到使團傳遞回來的有用訊息。同一時段,能說會道的範睢入了齊襄王的眼,齊襄王給範睢賞賜了金十斤和一些酒肉。
雖然範睢對此拒而不受,但須賈還是大怒。須賈認為,範睢一定是向齊國透露了魏國的訊息,背叛了魏國。不然齊襄王不會給範睢一個外國人大量賞賜。
使者團好不容易回到魏國以後,須賈仍記得此事,便向魏國國相、魏宗室子弟魏齊報告了此事。魏齊聽從須賈的片面言辭,武斷地給範睢定罪,將範睢打得"折脅摺齒",遍體鱗傷。魏齊還想將範睢用竹蓆裹起來丟進茅廁淹死,不過重傷裝死的範睢,在說服守衛之後,趁眾人不注意,成功脫逃。
在範睢逃走後,魏齊又後悔自己這麼折磨一位人才,想著將範睢帶回去。與範睢相識的鄭安平得知魏齊的命令以後,迅速帶著範睢逃出魏國。而範睢也隱姓埋名,改名為"張祿",懷著對魏國的仇視,開始了在秦國的從政之路。
張儀,魏國安邑(今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王顯鄉)人,出身於魏國落魄貴族家族。他的老師,是大名鼎鼎的鬼谷子。他的同窗,是戰國另一位縱橫家蘇秦。在學術上,張儀甚至比蘇秦更有成就。
作為貴族後代,張儀在魏國朝堂如此不吃香,在趙國也不如意,這也後來去了秦國,這位名震戰國的縱橫家,憑藉一張利嘴,成為秦國第一任丞相,又憑藉一張利嘴遊走於諸國之間,冒著生命危險實現秦國的"連橫"戰術——"事一強以攻眾弱"。他的利嘴不僅成就了秦國的強大之夢,還深深影響了列國的兼併形勢。對他自己來說,他也憑藉著這張利嘴在秦國官場混跡自如,排擠了眾多競爭對手,成為秦國官場上數一數二的人物。
吳起,衛國左氏(今山東省菏澤市曹縣)人。吳起早年的仕途十分坎坷。在一擲千金之後,他沒能在衛國謀得一官半職,還被人嘲笑。憤然離家的他後來幾經周折,甚至為表忠心而殺妻,卻還是被魯國懷疑,後來不得不輾轉到魏國。
魏文侯曾問吳起是個怎樣的人,李克回答:"起貪而好色,然用兵司馬穰苴不能過也。"因而一開始,吳起受到魏國重用,得以為將,與秦、韓對峙。
然而等到公叔任魏國國相時,吳起也走上了被魏國上層懷疑的老路。公叔採納了門客的建議,準備讓公主下嫁給吳起,以試探吳起的忠心。結果吳起果然如他們所料,拒絕了這門婚事。後來吳起得知此事的內幕,害怕因此惹惱魏武侯,便逃去了楚國。
對吳起而言,他作為一個外國人,被懷疑是正常的。然而魏國上層等到吳起已經為魏國立下汗馬功勞才來懷疑他,就是沒事找事了。
戰國中後期,魏國統治階級對待人才的這種糟糕態度,遠遠比不上被視為蠻夷的秦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而魏國逼走的,更是一浪高過一浪的滔天巨浪。魏國也想保住自己的霸主地位,然而卻沒有采取正確的政策,以至於眼睜睜地看著曾經的魏國賢才將自己打倒。
從這幾個例子,不難分析出,內鬥是魏國人才流失的原因,而內鬥也是因為人才太多。
有人說魏國國君不識才,其實不然,不能說留在魏國的就不是人才。不論是魏武侯魏惠王,還是公叔痤龐涓樂羊,表現都可圈可點,遠談不上昏聵。但由於人才太多,反而造成人才之間的消耗。所以公叔丞相臨死前才上書舉薦商鞅,龐涓處心積慮要乾死孫臏,秦國因為本土太缺人才,對人才極好,招攬人才也十分有名,反倒是也吸引了人才。
同樣吸收魏國人才的還有齊國,但齊國本土人才也多,從吸引人才的角度,還是不如秦國。
不過,魏國的國君不能說昏庸,但識人的水平還是不夠,孫臏PK龐涓,吳起PK公叔痤,商鞅PK公叔痤,每次都是更差的人才留下,更厲害的流失,離開的人才倒過來把魏國的人才碾壓,確實比秦孝公差了許多。
-
4 # 隨心隨意性情中人
當時的魏國是霸主,當時的君主認為那些人才都是皮毛而已。他的朝堂之上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說白了就是不識人。加上當時的君主自大,不聽勸,總是自以為是很瞭解人才。
-
5 # 逆星
魏國基本繼承了晉國,作為長期霸主,培養人才也是正常,掌權的主要是門閥也就是大家族,出身低微的他們很難施展報復,只能選擇出走
-
6 # 嵩山道士
文明一旦成熟,就開始腐爛了。魏國韓國在中原腹心地帶,是中國文明的主流發源地,文明成度最高,所以也產生的腐朽因素最多,比如嫉賢妒能,正當老大,敷衍了事,貪圖享樂,投機倒把,等等。於是三國分晉,人才外流,迫害賢良,,,最終造成自己毀滅。
-
7 # 胖胖的老公
這個問題得先從魏國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才說起了。
三家分晉後,魏文侯率先變法,啟用了鬼谷學派的李悝、吳起、樂羊、翟璜、西門豹等一批平民出身的人才,國家迅速崛起。而後在奪取西河之地建立了西河郡後,建立了以子夏為主的尊儒學說並以貴族為主要人才的西河學派。兩個學派或者說兩種文化的碰撞就這樣不可避免的發生了,同時也吸引了四面八方的人才湧入魏國,這也是魏國為何人才那麼多的原因。
可以說出身平民但是能力極強的鬼谷學派人才符合了魏國前期不斷髮展壯大的需求;而霸業已成後,出身公卿貴族以重禮儀及經世濟用為主的西河學派思想又迎合了魏文侯統治理念。而且,鬼谷學派的又以他國的人為主,而西河學派以魏國本身的貴族為主。因此,魏文侯後以公叔痤、公子卬等一批公卿貴族得到了重用,相對的鬼谷學派那些平民出身的人才普遍受到了排擠,加上國家對人才不夠重視,以至於後來越來越多的人才不斷的出走,去實現他們原來想在魏國實現的宏圖偉業。
因此,魏國流失這麼多人才的根本原因是統治的思想本身就排擠這些出身平凡的人,出走也就在所難免了。
-
8 # 穿越再現彼岸
戰國魏國人才問題要一分為二的看待,不能一杆子打死魏國。魏文侯時期吸引了很多人才
戰國魏國處四戰之地,擁有沃土千里,猶如一個孩子抱著千金在鬧市中行走,唯一能救魏國的就是招攬人才,強大魏國。
魏文侯是一個傑出的君主,禮賢下士,尊崇儒家,手下招攬了不少名稱。任用李悝、崔璜為相國,樂羊、吳起為軍師將領,西門豹、魏成等人為大臣,魏國一躍而成為戰國時期第一個強大的諸侯國。(魏文侯和吳起圖,魏文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戰國時期的魏國是最早吸引人才的國家,魏文侯時期的人才機制也相對比較完善,如下:
1、魏文侯禮賢下士——態度決定人才的流向。
有很多人才的出身並不好,魏文侯不管出身,非常尊重來到魏國的各種人才。這才使得四方人才在戰國初期紛紛流向魏國。
在那個等級比較嚴格的時代,魏文侯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不管你是平民、小貴族,只要你有才能我就量才使用。
2、完善的辨別人才能力——那些可以用。
魏文侯的大臣給他出主意,交給他識別人才的五種方法:一是,這個人交往的朋友大都是些什麼人;二是,這個人富有了之後有何做法;三是,做官顯赫了他提拔那些人;四是,這個人貧窮的時候不做那些事;五是,貧窮的時候對錢財的態度。
李克對魏文侯識別人才進行了系統的教導,並推薦了魏成子為相國。崔璜是李克的推薦人,得知他推薦魏成子擔任相國之後非常著急,認為自己能夠擔任相國。李克對他講,魏成子推薦的人都成了魏文侯的老師,而崔璜推薦的吳起等人都是文臣武將,一個是決策層面,一個是執行層面,崔璜心悅誠服,後來也成為魏國的相國。
3、如何使用人才。
人才辨別好了,魏文侯就量才使用。主要遵循了一下三大方面:第一,量才使用,用其所長,避其所短,如魏成子、崔璜、李悝等先後為相國;第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如吳起鎮守西河幾十年,魏文侯對他放心,而魯國對他卻百般挑剔;第三,對人才的使用上不追究細節問題,主要在宏觀控制。
魏文侯時期吸引了大量的各國人才,魏國軍隊有吳起訓練的“魏武卒”稱霸諸侯,魏國一躍成為戰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不過弔詭的是魏文侯之後的君主卻未能遵循魏文侯吸引人才、重視人才、量才使用的人才機制,導致之後魏國人才流失比較嚴重。(魏文侯使得魏國走向鼎盛,魏國鼎盛時期圖)
魏文侯之後魏國人才流失分析。魏文侯對魏國的影響太大了,他吸引人才的機制讓很多其他各國人才趨之若鶩,魏國人才濟濟。來的人才多了,才有流失現象,流失的嚴重不嚴重那就看魏國國君和一些主要的大臣的作為了。大臣負責舉薦,君主負責考察任用,缺一不可。
魏文侯之後,魏國流失的傑出人才在其他諸侯國大放異彩的有張儀、孫臏、商鞅、吳起、范雎、尉繚、公孫衍等七位,張儀幫助秦國用“連橫”對抗諸侯、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強大、范雎成為秦國相國、尉繚為秦始皇制定併吞六國的總體戰略、吳起跑到楚國搞吳起變法、孫臏擊敗龐涓的“魏武卒”大軍、公孫衍是倡導“合縱”對抗張儀,做魏國相國出走後出任韓國相國。
魏國為啥字啊魏文侯之後人才流失嚴重吶?
一、魏王對待人才的態度變了。
魏文侯成為戰國初期的霸主,人才濟濟一堂,軍事力量雄厚。魏文侯之後的君主有些驕傲,對待人才不再是那麼重視了。雖然如此,人才還是不斷來到魏國,謀求自己發達的人生,因為魏國的人才平臺還在。
魏文侯之後的君主如此,下一位君主還是漠視人才,如此下來,人才就要看一看然後再做打算了。
二、諸侯國人才爭奪戰。
魏文侯任用人才,尤其是吳起坐鎮西河,打的秦國慘兮兮,差點被滅掉。秦孝公時期釋出《求賢令》,公開招募各國人才。秦國招收其他國家的人才機制日趨完善,秦國也學習魏文侯的辦法招攬人才了。
其他諸侯各國也紛紛效仿,魏國招攬人才有了六大競爭對手。這樣人才就會產生流動,假如在一個國家待不住,就會跳槽到其他國家了。
譬如,著名的公孫衍,先在秦國做官,然後到魏國做相國,最後到韓國做相國,人才流動的主要原因是我的才能誰認可,我就去哪個國家施展。
自然,魏國初期人才多,向外流動是正常現象,留住人才的機制有了更多的選擇。(秦孝公《求賢令》全文圖,這是人才爭奪開始宣戰)
三、人才引進使用機制沒有貫徹到位。
魏文侯之後的魏國君主沒有魏文侯那麼雄才大略,逐漸變得昏庸,自然魏文侯所秉持的人才任用機制也貫徹不到位了。
這樣人才在外部有更好的吸引人才的諸侯國,如果自己在魏國不被認可,那就只能跳槽了。譬如張儀、商鞅等人。
三、魏國人才之間的傾軋。
人才多了,難免會出現競爭現象,魏國君主沒能調節好這一關係,導致人才之間互相傾軋,導致人才流失。
最著名的是龐涓、孫臏師兄弟之間的傾軋;吳起被公叔痤排擠到楚國等,因為優秀的人才極有可能在魏國做到更高位置,心態不好的人才就會下狠手對付競爭性人才了。
秦國李斯曾經把韓非子整死了,也是感覺到自己的地位遭遇到了危機。魏國也更是如此了!(孫臏龐涓劇照,師兄弟變成仇敵)
四、魏國人才流失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魏文侯打開了魏國的吸引各國人才的大門,一時間人才紛紛流向魏國。魏國之後的君主雖然將這一大門一直敞開著,但難免遇到其他各國吸引人才的競爭。等其他諸侯國的人才引流大門都敞開之後,流向魏國的人才自然被分流了。
諸侯各國誰的人才引流做得好,那麼人才流向就會改變。秦國後來居上,一直秉持良好的人才引進機制,自然人才流向秦國的流量就會加大。
假如在魏國的人才沒有得到重用,卻在其他國家大放異彩,秦國會不遺餘力的進行宣傳,如范雎字啊魏國是一個小卒子,還被認為是間諜,被迫出走到秦國。范雎在秦國做到相國一職,權傾朝野,他成為秦國引流的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自然而然讓天才的人才都認為魏國對待人才並不是那麼好,反而秦國能使得人才得以發揮自己的才能。(范雎雕像,魏國差點把他當做齊國間諜殺了,在秦國做到相國)
魏國自己沒有貫徹好人才引流機制,外部人才競爭加大,最終使得魏國人才外流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魏國的人才紛紛流向其他國家了。
魏國人才流失分為兩大部分,第一是引進的人才外流;第二是本國的人才也外流了。尉繚、范雎、公孫衍、張儀都是魏國本土人才的代表,吳起、孫臏、商鞅都是引進人才後流失的代表。
戰國魏國魏文侯之後,魏國不但引流外部人才出現問題,自己本土的人才也流失十分嚴重,敗亡是必然的。 -
9 # 山河故人1202
魏國嚴重的官僚體系和魏惠王等幾代國君傲慢輕才,直接導致魏國大才的流失。
回顧整個戰國時代,人才的走向對歷史程序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魏國文侯、武侯、惠王三代國君重用吳起、樂羊。一舉奠定戰國前期霸主地位,可惜魏惠王時期,國力日盛,惠王日漸奢靡,貪圖享樂。整個惠王時期,錯失最重要的兩個人才便是孫臏和衛鞅。孫臏逃亡齊國。桂陵,馬陵兩次大戰,最終導致龐涓身死,魏惠王再無可用之將,錯失霸主地位。而衛鞅到秦國後,與孝公主持了對中國有著深遠影響的商鞅變法,徹底改變了秦國體制,使秦國從積貧積弱的西方小國,一舉成為戰國中後期最強者。長平之戰後東方六國,再無一國可與之一爭長短。到秦王政時期,才能奮六世餘烈,吞併六國而混一宇內。人言“魏才人用”,魏國乃天亡之國。
-
10 # 古今談笑間
戰國時期有很多人才都來自魏國,比如為秦國進行改革的商鞅,與孫武齊名的吳起,鬼谷子的徒弟龐涓,這些都是魏國人。而且這些人還不是一般的厲害,因為這些人在戰國七雄的中除魏國外別的國家都有著極高的地位,收到那個國家君主的賞識,並且為那個國家的發展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這些貢獻疊加起來,已經有足夠的力量推進歷史的程序。那麼為什麼魏國的人才流失如此嚴重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1.不能得到重用(君主不能賞識)
對於大多數人才來說不能得到重用,不能得到君主的賞識,也就意味著他一身本領得不到發揮。這點對於各種各樣的人才來說是致命的,比如商鞅,魏相公叔痤病危之時曾對魏王說:商鞅有大才,若不能為您所用,那就殺掉他。可是魏王就當他老糊塗了,對商鞅置之不理,於是就成就了秦國。後來商鞅從魏國手中幫助秦國奪回了河西之地時,魏王才扼腕嘆息,但也為時已晚。
2. 受到權貴的排擠
如果不能得到君主重用也就算了,可是還要受到一些當權者的嫉賢妒能,陷害和迫害,這就很難忍了。就算被排擠的人才沒多大野心,可惜“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或者說“樹欲止而風不靜”。就拿吳起來說吧,他是一個綜合能力很強的人,不僅有軍事才華,而且還擅長處理內政,他還是個改革家。他曾率軍打的秦國難以招架,曾以五萬魏軍隊打敗五十萬秦國軍隊,河西之地就是吳起給魏國打下來的。可惜被公叔痤用詭計排擠出魏國,公叔痤那時候可是娶了魏王的女兒為妻,是吳起的政敵。
3. 忠君思想的淡薄
要知道在春秋戰國時代,是思想開放,百家爭鳴的局面,那時候雖然各個國家各自為政,但是人們對國家的概念還不是十分的清晰,君主的威嚴還遠沒有後世那麼濃烈,所以人才們不會過於對某個國家或某個君主忠心不二,他們只為能夠賞識自己的君主服務,而有為的君主也不會太過在意人才的一些背景,只要能為君主富國強兵就比啥都強。
-
11 # 登哥讀歷史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吧!
我大致看了下,下面的回答,許多都沒有回答道點子上!
魏國能夠作為戰國時期第一個透過變法強大的國家,其重要原因就是它十分注重人才,戰國初期,天下有才之人,幾乎都會去魏國尋求個職位,一展所長!所以說魏國是很重視人才的!但魏國在中後期卻人才流失嚴重。
主要有已下幾點原因!
一、魏國人才太多,讓真正的有才之人難以施展。一個國家想要招攬人才,肯定得用高官厚祿來招攬,但魏國就那麼大,高官也就那麼多。前期的魏國,文有李悝、翟璜,武有吳起。再加上卜子夏、西門豹、段幹木、田子方、魏成,任座、田文等人,可以說是人才濟濟了。所以當時的魏國高位已經被這些能人給佔據了,後來真正有本事的人,到了魏國很難再出人頭地!所以他們大多都會選擇次一些的國家,來發揮所長,儘快出名。而當時的秦國,秦孝公一封求賢令,以高官厚祿、不拘一格招攬天下人才,同時在秦國升官發展的機會比魏國更多!
二、內部鬥爭嚴重在魏文侯時期,魏國的人才大多都是平民和小貴族。但到了魏惠王時期,新貴族成為了魏國的老貴族,開始掌控魏國,對於一些外來人才進行排擠。目的就是怕外來人才會取代自己的職位,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龐涓和孫臏。那些被魏國老貴族排擠的人才,在魏國呆不下去自然就去投效別國了。
三、魏國的強大,讓魏王不具有識人之明魏國在初期強大後,由於國內人才濟濟。魏國的後世之君慢慢的就不再重視外來人才,心中更是看不起平民百姓,在加上魏惠王執政期間對吳起的排擠、對張儀的蔑視、對孫臏的迫害、對樂毅等人的放任出走就可以看出,魏國對人才的態度在慢慢的改變。
魏國不再從平民中挑選人才!更將本國的王室大才棄之不用,終於將魏國的重量級人才攆得乾乾淨淨。
四、總結正是這些原因導致了魏國在中後期人才流失嚴重,在魏文侯以後的魏國開始慢慢的走下坡路,最後開始一蹶不振。
-
12 # 雲不出
人才流失,一般是人才感覺一身本事無用武之地,人才不被魏王重用,多是大王無伯樂識人之明。另外大王能坐穩位置,也是權力平衡結果,人才想擠進去站住腳也不容易。當然人才尤其是大才要一展身手也要挑選大王,擇木而棲。
-
13 # 煮酒聽史
前言:春秋末年,趙、韓、魏三家分晉,標誌著春秋時代結束,戰國時代來臨。隨後,魏國的魏文侯透過任用李悝變法,使得魏國一舉成為了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
在當時,魏國不僅經濟實力強大,而且軍事實力也十分不錯,其麾下的魏武卒更是令人聞風喪膽。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佔據了先機的國家,卻在戰國中後期中逐漸衰敗,並從一開始的頭號強國淪落為二等小國,直至被秦國所滅。
而魏國之所以會衰弱的如此之快,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魏國的人才流失現象嚴重。比如在秦國變法的商鞅,或者是在楚國變法的吳起,他們本來都在魏國工作,但後來卻因為一些原因,紛紛離開魏國,前往他國,並在他國幹出了一番大事業。此消彼長之下,魏國的衰敗也在情理之中了。
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得魏國的人才流失現象如此嚴重呢?
一、君王沒有識人之明一個君王是否賢明,有著許多的參考標準,但是無一例外都包含著識人之明。想要管理好一個國家,光靠一個君王是不夠的,還要輔以一堆賢臣名將。
魏文侯在位期間,魏國之所以能夠發展壯大,施行變法,就是因為魏文侯能夠知人善用,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經濟上,魏文侯任用李悝,推行“盡地利之教”的政策和平糴法。此舉不僅有效地提高了魏國國內的糧食產量,還提高了魏國國內的物價平穩,為魏國的對外擴張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後援。
政治上,魏文侯任用李悝,推行《法經》。此舉使得魏國國內有法可依,大大地規範了魏國國內官員和平民的行為準則,也在無形之中提高了魏國國內的行政效率。
軍事上,魏文侯任用吳起等人,訓練魏武卒。魏武卒的建立,不僅使得魏國在對外戰爭中始終保持優勢地位,還在無形之中震懾了趙、韓兩國,鞏固了魏國在三晉聯盟中的主導地位,這為魏國的霸業提供了不小的助力。
也就是說,魏國的霸業不僅和魏文侯的賢明有關,還和魏文侯提拔重用的賢臣有關。可是,自魏文侯去世以後,魏國的君王卻再也沒有出現能夠知人善用的君王。
魏文侯去世以後,魏武侯即位。魏武侯即位之初,以公叔痤為相。公孫痤知曉吳起的才能,所以害怕他有一天取自己而代之,於是便用計令魏武侯相信吳起已經有了背叛魏國的心思。
其結果就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吳起懼得罪,遂去,即之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而吳起前往楚國以後,馬上就得到了楚王的重用,並在楚國開展變法。至此以後,楚國便逐漸強大起來,對魏國產生了不小的威脅。
無獨有偶,魏國魏惠王時期,公叔痤即將去世,他臨死前希望魏惠王能夠重用商鞅,並勸諫魏惠王如果不重用商鞅,就殺了他。
惠王既去,而謂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國聽公孫鞅也,豈不悖哉!”——《史記·商君列傳》可是,魏惠王對公叔痤的勸諫並沒有放在心上,既沒有重用商鞅,也沒有殺死商鞅,反而認為公叔痤是病糊塗了。
而商鞅自認為不會得到魏惠王的重用了,就離開魏國前往了秦國,由此開啟了秦國的統一之路。
魏文侯之後的魏國曆代君王,不僅沒有發現賢才的慧眼,反而將若干人才全部趕往他國。秦國諸如商鞅、張儀、范雎等舉足輕重的人物,皆來自魏國,魏國的衰敗不也在情理之中嗎?
二、魏國強大,對人才產生輕視魏國的霸業自魏文侯變法開始,到馬陵之戰中慘敗結束,一共持續了幾十年。在這幾十年中,魏國一邊西距秦國,一邊南攻楚國,又是三晉聯盟和齊國的老大,是當時當之無愧的霸主。
在這樣的背景下,魏國的君王和臣子自然而然地會產生驕傲自滿的情緒。就拿發生在三件聯盟內部的一件事情舉例。
韓、趙相難。韓索兵於魏曰:“願得借師以伐趙。”魏文侯曰:“寡人與趙兄弟,不敢從。”趙又索兵以攻韓,文侯曰:“寡人與韓兄弟,不敢從。”二國不得兵,怒而反。已乃知文侯以構與己也,皆朝魏。——《戰國策·魏策一》魏文侯時期,趙國和韓國發生了衝突,於是這兩個國家的君王都相繼向魏文侯求助,希望魏文侯能夠為自己主持公道。魏文侯以兄弟之國為由拒絕了這兩個人的請求,於是韓、趙兩國就只能將此事作罷。從此事中趙、韓兩國對魏國的態度就能看出,魏國在當時的地位。
這其實相當危險,因為這不僅會助長魏國君王的囂張氣焰,還會使得整個魏國的官員和人民都滋生這種情緒。魏文侯在位之時還好一點,他本人屬於魏國的開國君王,是從苦日子過來的,但是他後面的魏國君王就沒有這麼好的定力了。
魏惠王時期,魏國經歷了兩次大戰,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也正是這兩場戰爭,才使得魏國遭受重創,並慢慢地衰弱了下來。而這兩場戰爭的失敗原因,其中一點,就是輕敵。不僅是魏惠王輕敵,包括主將龐涓和魏國士兵盡皆輕敵。
無論是桂陵之戰還是馬陵之戰,其爆發的原因都是因為魏國在同他國作戰之時,齊國趁機偷襲魏國國都,以至於魏國全軍義憤填膺,想要擊敗齊國雪恥。
然而這樣的舉動本身就是錯誤至極的行為。魏國剛剛同他國交戰,正是士氣正疲的時候,此時魏國軍隊需要做的就是憑藉著魏國強大的國力進行全軍休整,以逸待勞。
但是龐涓卻認為魏國的實力遠在齊國之上,哪怕是疲勞作戰,也不會害怕齊軍。於是,就造成了如今的局面: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皆敗,且皆敗於齊軍的同一伎倆。正如孫臏所言:“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龐涓身為一代名將尚且如此大意,更何況他人呢?
因此,魏國的人才流失,不僅僅只是因為魏國君王不能知人善用,更因為魏國君王認為魏國強大,並不怎麼需要這些人才。
結束語魏國在佔據了極大優勢的前提下,卻逐漸走向下坡路,不得不令人感到唏噓。
-
14 # 沐容劍秋
魏國,在春秋戰國時期一直都非常牛逼的存在。而且存在感是非常的強。為什麼魏國強大,因為魏國有各種各樣的人才。魏國有產生人才的環境。當時的魏國,有開放的風氣,有相容幷蓄的態度。有符合人才產生的土壤,自然人才不缺。人才需要的是什麼,是能幹事的能成事的工作的好單位,也就是平臺,沒有平臺沒有地方發揮都是白搭。人才需要伯樂的發掘,人才沒有發揮的地方再牛逼的人才都會是庸才。魏國在當時有強大的國力,但是國家對人才不重視,士人對魏國沒有強大的使命感,只為了自己,沒有為國的高大上的格局和觀念,留不住人才,對人才沒有強大的吸引力。所以許多人出走魏國,到其他國家去謀差事。商鞅,張儀,范雎,孫濱,吳起,尉繚子,公孫衍到其他國家後都能被重用,而且乾得很好,都能功成名就。如果留在魏國,就像路邊的狗尾巴草,只會無人問津。“劍秋原創,敬請關注”
-
15 # 小人物F
各位,且看戰國風雲,聽小人物聊一段。
說起魏國,戰國七雄之一,曾經在魏文侯當CEO的時候,牛X克拉斯一段時間,無論從經濟上、還是政治上,都非常的厲害,可以說魏文侯帶著魏國走上了它的巔峰時期,但是後來的繼任者——掌政CEO魏武侯,未能將魏文侯的衣缽傳承下來,導致了大量人才流失,最後魏國被滅。
魏武侯執掌的魏國前前後後,有點像現在的蘋果公司(apple)興衰,自從喬布斯(Steve Jobs)帶著自己的理念去見了上帝,蘋果公司“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創新”就開始走下坡路,無論產品設計還是公司運營,都讓人感到蘋果公司已不同往昔,尤其是去年發售的新品X和10,都沒有特色。
現在回過頭來看看曾經的魏國,對比對比現在的蘋果,似乎可以找到一些原因:
魏文侯是一個好CEO,那麼他的繼任者是不是呢?以蘋果現任CEO蒂姆·庫克為例。戰國時期的魏國處在一個尷尬的境地中,四鄰之國呢都相對強大,西秦、東宋、南韓、北趙這四個國家都不是善茬,都是一群虎狼之國,魏國處在中間,魏文侯發現問題所在,採取了一系列的手段,劍走偏鋒,開始囊括天下人才,他瞄準了出身不好的小貴族階級、農民階級和奴隸階級,從中找到其中人才,這與當時的大背景,是完全背離的做法,戰國時期處在奴隸制和封建制轉換時期,能夠放下身價,任人唯賢,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情。
正如蘋果公司爆發之前,在手機行業中有巨牛——Nokia(諾基亞)、Motorola(摩托羅拉)、SAMSUNG(三星)、在音樂領域有Sony(索尼)等巨星公司,蘋果找到自己的路子是手機和音樂的結合,一舉擊敗了手機大牛和音樂大牛,成為一枝獨秀,矗立在科技前沿,蘋果從此走上神壇,這是在喬布斯親手帶領下完成的逆襲。
但是蘋果的繼任者蒂姆·庫克,從2011年接任蘋果以來,從釋出蘋果4S到現在的X,蘋果一直延續著蘋果“一鍵式設計”和“一體化封裝式”外觀,沒有太多的變化,似乎這些東西和蒂姆·庫克的行為有關,不像喬布斯那麼有創造力。但是不得不承認的事情是蒂姆·庫克比喬布斯更會賺錢,從他的從業經驗來看,聚斂財富才是他的長項,比喬布斯專注的產品研發,雖然遜色一點,但是蘋果的市值卻在一直增長,這一點特別像當時的魏國,魏文侯繼任者魏武侯,就是一個打仗的好手,在自己的崗位上,不斷向外擴張,向自己周邊的強敵發動進攻,但是他的短板是不會用人。正如蒂姆·庫克的產品研發一樣,都是短板。
在魏武侯的任上,自己親爹給他留下的國家重臣,讓他的用人方略巧妙的全部扼殺了,首當其衝的是大將吳起(吳起兵法作者)遭殃、接著是樂羊子受難;魏文侯留下的老臣班底就這樣一點一滴的北魏武侯殘骸殆盡了,身邊剩下的就是那些溜鬚拍馬、阿諛奉承的一群就知道宮斗的人物,此時的魏國已經被抽乾了,滅亡是遲早的事情。
時下有一句流行的話:幹掉你的,不一定是你的同行,有可能是跨界!
在魏文侯時期,魏國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國力大大增強,在他四周的強敵,也沒有閒著,在魏國不斷成功的時候,強敵也在不斷地學習著,何況魏國使用的招數沒有太多的商業機密可言,就是招攬人才,這一招!
喬布斯專注的產品研發和設計,是蘋果公司成功的根本,這是有目共睹的,但公司的核心是賺錢,只要賺到錢就沒有毛病,蒂姆庫克上任後,執掌蘋果集團,產品延續前任,但是在賺錢上,是卯足了勁,讓蘋果公司的市值一度衝上1萬億,讓蘋果成為一個電子消費領域的大牛,似乎也是完成了喬布斯的理想!只不過是原來發家的主業——產品研發變成了副業罷了!
魏國情形和這個很相似,魏文侯上任,大膽啟用身份低賤的人,如:吳起、樂羊子、西門豹等人,把魏國從生死邊緣拉了回來,開始走向強盛。他發跡的核心專業是招攬天下人才!他的繼任者魏武侯,為了讓魏國變得更加強大,不斷髮動戰爭,以此來拓展魏國的疆域,讓魏國變成一個土地上的大國,先後發動了一系列戰爭,向西攻打鄭國和秦國、搞戰略聯盟(韓國、趙國)攻打楚國,同時操縱趙國國政,企圖滅掉趙國,從公元前393年開打,一直打到自己死,也沒有休止過戰爭。魏國在他的帶領下,國土面積和附屬國確實增加不少,但是魏國的經濟強大、人才強大卻不復存在,而是仇敵四起。魏武侯的讓魏國的強大似乎也找不到毛病,猶如蒂姆庫克帶領下的蘋果一樣,從一個不名一文的公司,變成了一市值萬億的公司,從一個小公司變成了超級帝國。
《西虹市首富》中有一句臺詞,用在這裡比較貼切:本來想以普通人的身份與你們相處,但是換來的卻是疏遠。
魏武侯攤牌了:我本來就是貴族出身,官二代,為什麼要自降身份,委曲求全呢?我的目的本來就是魏國強大,佔盡世間土地,成為我的王土,發動戰爭取奪得土地是我的唯一目的,我不想玩我爹魏文侯“虛假”的一套,假惺惺的收買人心,我需要的是真金白銀,不需要“遮遮掩掩”。擴張領土需要的是:能征善戰的武將,能扛起大刀殺敵的勇士,而不是你們這一群只會靠賣嘴的文人!
尉繚子、商鞅、范雎、孫臏、公孫衍這一群靠賣嘴的人,自然不是魏武侯的菜,不被重視是自然現象。
文人的骨氣讓這些人感到在魏武侯手裡是沒有出路的,“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自然就離開了魏國。魏武侯的攤牌特別像蒂姆庫克的攤牌:我就是要賺錢,不要管我的產品,我要的就是錢!不要管我是不是同性戀,我就是要將蘋果變成你買不起的奢侈品。就是這麼任性。
在這兩個任性的CEO之後,自然誕生了趨同於統治者的追隨者,魏武侯喜歡擴張領土,那麼自然打仗的人是魏武侯喜歡的人,
在單一思想指導下的團隊建設,自然會趨同,從古至今沒有變過的“上有所好,下有所效”,蒂姆庫克身邊籠絡了一批可以玩兒金融的高手,換句話說就是搞錢的能手,庫克蒂姆喜歡搞錢,那麼他身邊的團隊建設必然是以搞錢為主業,其他為副業,因此顧客蒂姆的團隊建設就是以金融為核心的團隊建設。魏武侯目的是打仗,自然他的團隊建設必然是以武將為基礎,服從自己的和聽命於自己的乖乖聽話的人是他的團隊建設核心,由於威武紅色貴族,自然對小資產階級那些奴隸階級是看不起還瞧不上的,商鞅、孫臏,公孫衍等人,他們出身卑賤比較寒酸,自然適應不了上流社會的一些生活方式,自然意見與魏武侯行為意見相左,他們被排出團隊是必然結果。
在魏武侯的任上,由於團隊建設理念不同,準備把這些嘴炮文人準備往出攆,這些人剛開始還戀戀不捨,畢竟在魏國待了這麼多年,受到了重視,有了地位和待遇,讓他們猛然間放棄還是捨不得!
魏國的敵人看到魏國崛起之後,使用的招數是招攬人才,於是他們也有樣學樣依葫蘆畫瓢,準備招攬人才,一看魏武侯準備把這些人才往出攆,於是提高價碼,對這些人才進行了招攬,讓這些人放棄舊有的情愫,來到自己的國家,一心一意的做貢獻。最後商鞅被車裂,吳起叛變到了出國,《孫子兵法》的作者孫臏,也到了楚國,孫燕最後被魏武侯整死了,這就是魏國的最後人才梯隊最終的結局。
綜上所述,發展思路變了,追求目標變了,相應的人才也要變,不能守住孤島,一成不變,最後只能走向滅亡,只不過魏武侯選擇了不同的路,結果是失敗了而已。只要有選擇,就要付出代價!魏武侯付出了亡國的代價。 -
16 # 憂遊悠優誘宥幽佑鼬
這些人都是禍國殃民的人才。孫臏跟了一個壞老師,有一個壞同學。被壞同學搞瘸了雙腳。孫臏靠裝瘋才逃脫。這個壞老師就是鬼谷子,張儀蘇秦孫臏龐涓都是鬼谷子的門生。鬼谷子是個壞才。四個學生兩兩做對。鬼谷子到底壞在哪裡?鬼谷子告訴他的學生為了成功可以不擇手段。鬼谷子明知道道德的重要性,所以他教學生專門針對道德下手。至於商鞅是中國的頭號壞蛋。
對了,商鞅不是魏國人,商鞅是衛國人。
-
17 # 玄松
魏文侯迎接子夏,開啟河東學派,培養了大批學以致用的法家學徒,由此魏文侯首先開啟了變法,啟用這些人才,魏國因此而強盛。但私心使然,魏文侯用人之時還防著人,重要職位依然啟用平庸的親人,因此魏國變法,有始無終,魏國相也很難一展抱負,所以魏國率先變法,有始無終。
回覆列表
首先,回望整個戰國時期,人才的走向往往對歷史程序產生重要影響。其中,雖然很多人才的出生地不是魏國,但至少來到了魏國這個地方,並且希望在這裡建功立業。比如商鞅和孫臏,而這兩個人從魏國離開,分別來到了秦國和齊國,並促進了這兩個國家的強大。由此,在筆者看來,很多人才從魏國流失出去,恰恰說明這個國家的精英太多了。但是,一個國家的重要崗位,也即留給這些戰國精英發揮的空間是有限的。龐涓統領了魏國的軍馬,自然不希望孫臏也來插一腳。所以,既然魏國沒有施展的空間,那就去秦國、齊國、楚國等大國吧。
魏國的人才可以說是群星璀璨,但絕大多數都流失了,實在是扼腕嘆息。
吳起、商鞅、孫臏、樂毅、張儀、範睢、尉繚子,包括信陵君,可以說戰國的經緯之才十之七八出自魏國,或者是在魏國呆過。尤其是商鞅、張儀、范雎的流失直接導致秦國成為第一強國,是什麼原因讓魏國曆代決策層面對這麼多的人才視而不見?
首先,我覺得“人才十有七八出自魏國”這個說法欠妥,魏國沒有那麼高比例的人才,齊國和楚國也是人才輩出的,魏國絕對佔不了多少。
另外,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家或者兵家都各有各的主張,哪裡能夠施展抱負就去哪裡,沒有必要非說某個人才是哪個國家的。例如,孫臏是齊國人,他是被龐涓騙到魏國去謀害了的,怎麼能說他是出自魏國呢?
我們只能說,魏國留不住人才。對於一個人才來說,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得不到重用,甚至被陷害,這裡我們說說商鞅和孫臏的例子。
商鞅在魏國的時候,才能一直不被上層發現,最後公叔痤推薦他給魏惠王,魏王都不考察一下,就輕易的忽視了他。我想這時候的商鞅,一定非常憤懣,於是一聽說秦王招賢,立馬就過去應聘了。而秦王是怎麼做的呢,一聽說有人才來,即可引見,而且引見了三次,而魏惠王是一次都沒見,相比之下,秦國是多麼重視人才。
然後再說孫臏。孫臏到魏國,其實是被龐涓騙過去的,魏國是當時的大國,能夠一下山就去大國施展抱負是一件很有誘惑力的事情。但是事實是,孫臏在魏國受盡迫害。魏惠王聽信龐涓的讒言,差點要了孫臏的命。龐涓因為嫉妒賢才,連師兄弟的情誼都不要了,而魏王就那麼弱智,被龐涓那麼小小的計謀給糊弄過去了。你不得不說,太腐敗了。
從上面的說法來看,留不住人才多半是因為君主無能,既不認識人才,也不知道建立制度推薦人才。這樣的國家往往很悲哀,國君無能的時候,身邊的臣子就會各種壞心思,總怕地位得到動搖。
我們可以想象,魏國應該有不少人才去過齊國,但同樣未享有大名,原因是什麼?齊國人才也太多,魏國來的人也得不到重用。相反秦國雖然地大物博,但土生土長戰略型的人才確實不多,重要的是他能廣開言路,魏人一來與秦王投機便能得到重用。之後甚至會形成風氣,天下才士多向西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