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經典守望者

    司馬遷本身是一個非常仁義的史學家,他非常崇尚遊俠重義輕利的作風,所以在傳記中寫了遊俠列傳。他本人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是非常仗義的,李陵事件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李陵在漢武帝面前一時衝動立下了軍令狀,以很少的兵力孤軍深入匈奴,後來率五千步兵與八萬匈奴兵戰於浚稽山,殺死敵人上萬人,終因寡不敵眾兵敗投降。這件事情上李陵既有功也有過,本來可以從輕發落。但是,當時的漢武帝對於李陵有很深的成見,認為他畏葸避戰,忘恩負義。群臣也認為李陵罪莫大焉,這時候只有司馬遷出面為李陵求情。原文為:“陵事親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有國士之風。今舉事一不幸,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櫱其短,誠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輮戎馬之地,抑數萬之師,虜救死扶傷不暇,悉舉引弓之民共攻圍之。轉鬥千里,矢盡道窮,士張空拳,冒白刃,北首爭死敵,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於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

    這段話本來是有理有據,將李陵的功與過完全的表露了出來。但是漢武帝是一個行事極端,剛愎自用的君主。當時的他根本就聽不進任何勸諫,結果他不僅將李陵的母親妻子滅族,還將司馬遷處以腐刑。

    此外,漢武帝還是一個非常護短的皇帝,對於身邊的近臣寵臣,即使是犯罪,皇帝也會盡力為其遮掩維護。霍去病射殺李敢,漢武帝還謊稱李敢是為鹿撞死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此戰中,漢武帝的外戚李廣利是名義上的最高統帥,如果李陵不扛下所有的責任,那麼李廣利也就會因此受到重罰。所以,也不排除漢武帝是為了掩蓋外戚出身的李廣利軍事上的過失而重責李陵。司馬遷強出頭為李陵申辯,自然破壞了漢武帝的計劃,從而惱羞成怒,處司馬遷以重刑。

  • 2 # 電視劇情的人生

    漢朝李陵是一代名將李廣的孫子,會打仗,而且也會在戰場上使用計謀,很愛護下面計程車兵。可惜的是,沒有選對出生的時間,空有想上戰場殺敵的想法,沒有施展出來。

    公元前一零二年,漢武帝安排自己的妻弟李廣利去征伐匈奴大軍,讓李陵去給他押送物資。但李陵不同意,於是像漢武帝請求,自己帶一隊士兵去牽制匈奴大軍。漢武帝知道他之前是侍郎的職位,也知道他的能力感覺他有自己爺爺遺傳的大將風範,就同意讓他帶兵過去在甘肅的地方狙擊敵軍。而且把他安排給李廣利押送物資,也有試看他本領的意思。

    瞭解到李陵想要上戰場殺敵,漢武帝心裡也明白,說到你不想在別人下面當兵,沒有什麼,我派過去計程車兵也挺多的,但沒有太多的騎兵。李陵自己說道:沒關係,我也不要騎兵,只要給五千士兵就可以沒我就能打到匈奴的京城。漢武帝被李陵的豪言壯志所感染,就答應了,而且還派給他了一員大將帶兵去作為他的後援部隊,以防需要支援。

    李陵帶領這=著五千步兵深入,在沙漠裡面走了一個月的時間,駐紮在一座山上,與匈奴兵營隔路相對。看著這種情況,匈奴首領很是生氣,明顯的看不起我啊,那我就派兵過去把你圍起來,然後殺乾淨。派大將過去後,看到李陵人少,就開始進攻。之前提過李陵人很聰明,也熟讀兵書,知道排兵佈陣。前有盾兵,後有弓箭手。和匈奴近身搏鬥,然後讓後面的弓箭手射殺。匈奴大將被迫撤退,損失慘重。

    匈奴首領聽到後,甚是吃驚,於是派八萬大軍去攻打李陵,而且騎兵居多。回顧之前,漢武帝只給了李陵步兵,沒有騎兵。所以抵擋不住大軍的進攻,於是邊打邊退。退的時候利用戰場的各種環境,又殺掉匈奴兵上千人。匈奴仗著人多,想耗死李陵,於是一直派士兵去攻打李陵。結果都是輸,而且還被殺掉很多士兵。首領很是害怕,以為邊打邊退,後面有援兵在等著。於是下令準備撤退。就只即將撤退的時候,李陵手下有一名軍官受不了自己上司的辱罵,向匈奴投降了,告知排兵佈陣情況,甚至把軍隊情況也告知了,說沒有援軍,總共五千人,現在加上傷病還有幾千人。於是首領派全部計程車兵去攻打,李陵堅持不住,一直後退。手下的將領幾乎全部死了。李玲感覺自己很丟人,沒有臉去回去像漢武帝贖罪。被圍住後,被抓住了。當時就離邊疆還有幾百裡地,手下五千人,就剩下四百多人逃了回去。

    漢武帝以為李陵死了,沒想到下面的傳來,他背叛投降了。很是氣恨。於是問李陵的好朋友司馬遷,這種情況該怎麼處理。司馬遷知道李陵的人品,不可能做出投降的事情,於是說道:李陵打了這麼久,雖然輸了,但是還是值得表揚。漢武帝本來很生氣,聽到這樣的話,就更加生氣了。派人把司馬遷施以宮刑。後來漢武帝才知道原因,沒有援軍,殺敵累的沒有力氣自殺,被匈奴抓到了。於是派人去營救,沒有救到,怕回來收到懲罰,卻說聽到抓到的俘虜說,李陵已經投降,而且在幫匈奴操練士兵。漢武帝聽後,都快氣炸了,把李陵的家人全部殺了。後來才知道那個人不是李陵,而是投降的李緒。李陵知道情況後,非常生氣,都是因為你連累了我的家人,於是派人把李緒殺了。

  • 3 # love一歲一枯榮love

    此事說來話長,要想了解其中緣由,必須得從李陵事件說起。

    李陵的爺爺是漢朝著名的飛將軍李廣(“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那個李廣)。李陵成年後,被選拔為建章宮羽林軍的長官,漢武帝因李家世代為將,有重用李家後人的意思以彌補其爺爺難封的遺憾(我猜的)任命其為騎都尉,率丹陽郡的楚兵五千名,在酒泉、張掖一帶教練射術,以防備匈奴。

    天漢二年秋,漢武帝遣貳師將軍李廣利帶騎兵三萬出征匈奴,在天山與右賢王相遇、戰鬥。漢武帝在武臺召見李陵,令他為李廣利軍監護輜重。李陵辭謝,並主動請纓率所部獨立成軍,牽制匈奴軍隊,以輔助李廣利的正面作戰。武帝應允,因為戰馬不足,所以李陵只能將步兵出征。 李陵率五千名弓箭手從居延北行軍一個月,在浚稽山與匈奴的三萬騎兵遭遇,匈奴軍將漢軍圍在兩山之間。漢軍進行了英勇的抵抗。後因漢軍軍侯管敢被校尉侮辱,氣憤之下投降匈奴並告訴匈奴說:“陵軍無後救,射矢且盡,獨將軍麾下及成安侯校各八百人為前行”。由此匈奴得知李陵損失慘重而且無援兵。李陵曰:“無面目報陛下。”(《史記·李將軍列傳》)遂降匈奴。僅有四百餘人回到了漢境。

    這場戰役“陵軍五千人,兵矢既盡,士死者過半,而所殺傷匈奴亦萬餘人”。但是由於漢軍未能對李陵部實施必要的接應和支援,實力相差懸殊,最終造成李陵幾乎全軍覆滅。李陵戰敗後,武帝召見了李陵的妻母,後聽說李陵投降,大怒而責,將李陵家屬全部誅殺,群臣皆言李陵有罪。

    而漢朝這次軍事行動的總指揮貳師將軍李廣利的表現卻讓人大失所望。李廣利統率漢朝的主力軍被匈奴殺傷過半,當時朝中的注意力都關注在了李陵投降匈奴的事上,李廣利由於和漢武帝之間的特殊關係並沒有受到處罰。(注:李廣利是漢武帝的大舅子)

    當漢武帝問起司馬遷對李陵投降匈奴一事的看法時,司馬遷仗義執言,替李陵求情,被漢武帝誤認為是在詆譭李廣利出師不利,可見當時的漢武帝有意在保李廣利。而和漢武帝沒有特殊關係的李陵卻成為了這次北擊匈奴不利的眾矢之的。漢武帝因此遷怒於司馬遷,將其腐下獄。刑漢武帝對司馬遷的處罰讓群臣對李廣利不敢有任何意見,而這些人為了迎合漢武帝都十分默契地詆譭李陵。當然從漢書裡記載可以看出,司馬遷獲罪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被指汙衊李廣利,二是為李陵求情,說李陵應為詐降。

    根據史記記載,我們可以明確兩點:

    第一,李陵戰敗投降,毫無疑問是要滅族的。

    第二,李陵在投降之時,遠未到山窮水盡的地步,畢竟後面還有四百多人逃回了塞內。

    綜合這兩種情況,李陵確實不是被冤枉的,而司馬遷受刑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汙衊李廣利。

    漢武帝晚年已經褪去了明君光環,他做了很多錯事這讓他顯得更像是一個暴君。李陵悲慘的命運可以說是他一手造成的,在李陵投降匈奴的前後,漢武帝也沒能給予李陵足夠的支援和理解。

    隴西士大夫都以李氏為愧。李氏的名聲由此敗落了。匈奴單于得到李陵後,因李家世代為將的聲望,以及與之交戰時李陵英勇的表現,對他非常佩服。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李陵,並加以重用,封為右校王。 漢昭帝即位後,大將軍霍光、左將軍上官桀輔政,二人與李陵交情非常好,便派李陵故人隴西任立政等三人去匈奴招降陵。李陵以不想二次受辱而回絕。至此,李陵終身不願再回到漢朝。

  • 4 # 峰峰說史

    李陵是西漢時期名將“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本人也沒有辱沒先祖的名聲,很會用兵,為人正直,下面士兵對他的口碑也比較好。我們都知道,從漢高祖劉邦開始,西漢一直沒有停止對匈奴的攻打,尤其到了漢武帝劉徹在位時,漢武帝在位55年,有四十多年都在攻打匈奴。“李陵事件”也是發生在攻打匈奴的時候。

    公元前102年,漢武帝派小舅子貳師將軍李廣利出戰匈奴,召騎都尉李陵為李廣利軍押運輜重。但李陵不願意輔佐別人,想要自帶一部人馬去攻打匈奴便向漢武帝請命。漢武帝知道李陵的本事,覺得他有乃祖遺風,也理解他的心思,但是沒有多餘的騎兵給他,李陵說沒關係,只要步軍五千就可以。漢武帝被他的豪壯之氣感動,就答應了。

    李陵以五千步兵孤軍深入,和匈奴單于相遇對峙。開始匈奴派出約三萬騎兵圍住李陵,見李陵所部人少,立刻發起衝鋒,但李陵佈陣有方、絲毫不亂,最後把匈奴三萬人擊退,還追殺數千人。

    後來,匈奴單于又召八萬鐵騎合眾圍攻。敵人十倍於己,且是騎兵,李陵的隊伍抵不住了,一邊打一邊撤。一路血戰,擊殺敵軍數千人。匈奴倚仗人多,想要拿人數耗死李陵,但是李陵只有敗象,沒有潰散,匈奴一時也吃不掉李陵,因為一路南撤,離邊塞不過百里之地,單于心裡膽怯,疑心李陵有大軍埋伏,準備撤軍。就在這時,李陵軍中有個軍候因為被校尉所辱,忿恨投敵,把李陵沒有後援的情報都告知單于,匈奴於是全軍壓上,李陵力戰難脫,南逃時,成安侯韓延年又戰死,李陵自覺無顏見漢武帝,遂束手就擒。

    漢武帝得知李陵投敵,勃然大怒,問太史令司馬遷應該如何處置。司馬遷是李陵的朋友,知道李陵為人,說李陵轉戰千里,雖敗猶榮,“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本來漢武帝就因為他投降而生氣,現在聽到司馬遷這樣說,更是氣上加氣,結果被盛怒之下的漢武帝處以腐刑。

    漢武帝后來也知李陵孤軍無援,力有不逮,派公孫敖將四萬步騎深入敵後營救。公孫敖無功而返,公孫敖怕漢武帝責怪,敷衍搪塞,說李陵正在教匈奴練兵,使的漢武帝在盛怒之下族誅李陵家室,其實此人不是李陵,而是李緒。

    李陵自知慚愧,本想戴罪立功,保全老母,可惜全家被殺,斷了自己的後路,還為世人所恨,自己也無法再回去了。後漢武帝死,輔政大臣霍光、上官桀都是李陵的舊時好友,派李陵的故人去招李陵。李陵說:“歸易耳,丈夫不能再辱!”。最後終死匈奴。

  • 5 # 5有5

    司馬遷行文,深得累疊之妙 —錢鍾書 先了解李陵事件:

    天漢二年,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討伐匈奴,李陵隨軍負責押送輜重。但是李陵想要衝鋒陷陣,便向武帝請命,率領五千步兵出征。不料孤軍深入浚稽山,與匈奴正面遭遇。在後援不利的情況下,仍然奮力血戰。最終不敵,不幸被俘。

    再看兩者的關聯:

    李陵戰敗的訊息傳回漢朝,武帝震怒,百官輿論一致要求嚴懲李陵。從司馬遷的職位判斷,不知武帝問司馬遷的意見是有意還是無意的。

    司馬遷要不就是沒有揣摩武帝的心思,要不就是想要武帝消消氣。直言:第一,李陵是國士,忠孝仁義,人品卓越;第二,李陵所率部眾殺敵之數,遠超自己兵力幾倍。即使戰敗被俘,憑殺敵的功勞也足以告慰天下;第三,根據李陵人品判斷,李陵是偽降,以圖後起。司馬遷言畢,武帝惡向膽邊生,立即把司馬遷下獄,定為“誣上”,死刑。按照當時的規矩,判死刑的人只有三個選擇:伏法受誅、以錢贖命、接受宮刑。

    因此事之前,司馬遷已經開始《史記》的寫作,為了自己的夢想,必須活著,但又沒錢贖命,故只有接受宮刑。

  • 6 # 一米時光

    漢武帝時期,也就是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當時47歲的司馬遷,因為“李陵事件”而招致宮刑,這是為什麼?個人覺得主要是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 司馬遷為人太過正直,不懂官場的那些套路。

    “李陵事件”的始末是天漢二年,漢武帝出征匈奴,他想讓自己的大舅子李廣利為主帥,但是大臣們覺得他難以勝任,然而漢武帝並沒有接受大臣的建議,還是一意孤行。於是貳師將軍李廣利帶領三萬騎兵,在祁連天山(即南祁連山,在甘肅)攻打匈奴右賢王,又派李陵帶領弓箭手5000名步兵,從居延北方出發。漢武帝本來是想分散匈奴的兵力,不要讓匈奴兵單單地攻打貳師將軍的部隊。

    李陵到了約定的軍期,就撤兵回來。在歸途中遇到單于,單于用8萬士兵包圍了李陵的軍隊。李陵5000名士兵,箭射光了,大部分都戰死,但他們所殺傷的匈奴兵也有一萬多人。他們一邊撤退,一邊抵抗,連續奮戰了8天,回來還不到居延一百多里的地方,匈奴兵攔住峽谷,截斷了他們的歸路,李陵缺乏糧食,而救兵又不到,敵人加緊進攻,又誘導李陵投降。李陵說:“我沒有臉再回漢廷去見皇帝了。”於是就投降了匈奴。他的軍隊全部覆沒,其餘逃亡分散,能夠回到漢朝的只有四百多人。

    漢武帝知道李陵投降很生氣,覺得他即使被匈奴包圍,就算戰死報國也不能投降。更重要的是主力軍李廣利也打了敗仗,相比於李陵5000兵力奮戰殺敵,李廣利的戰敗更應該被追究。但是當時是漢武帝封他為主帥,如果責怪李廣利他就面子無光。為了保住龍顏,所以李陵的投降就更被放大了。大臣們也漸漸看懂了漢武帝的心思,於是也紛紛責怪李陵投降,覺得他家人應該收到處分。

    但是司馬遷為人正直,他並沒有讀懂漢武帝的心思,還是認為李廣利的責任更大,更應該受到處分。結果當然是惹怒了漢武帝。

    第二, 司馬遷非常信任李陵的為人,為他仗義直言。

    司馬遷認為李陵的為人值得信任,覺得李陵肯定是假意投降,不是真的投降,他肯定是想尋找機會再報答漢朝。如果要投降,李陵又何必一開始以5000兵力奮戰到最後?所以司馬遷仗義直言,覺得應該調查清楚。

    司馬遷在《史記》還引用了《論語》裡的話來證明李將軍的為人:“在上位的人,本身行為正當,不用命令,人民也會照著去做;如果本身行為不正,即使下令,人民也不願聽從他。”司馬遷說,這不正是指李將軍嗎?我看到的李將軍,誠懇謹厚,就像個鄉下人,開口不善於說話。

    因為“李陵事件”,司馬遷受到宮刑,這件事給司馬遷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和恥辱,但也使他的思想獲得了淨化和昇華。從此,司馬遷的眼光更敏銳、更有洞察力,也更專注於完成《史記》這部卷帙浩繁的史學著作。正如他在《報任安書》中所說:“僕竊不遜,近自託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正是因為有如此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才支撐著他艱苦卓絕的編寫創作工作,由此也給中國歷史學留下了一部光輝不朽的著作。

  • 7 # 劉家小哥看歷史

    漢武帝天漢二年(前99年),貳師將軍李廣利領兵討伐匈奴,在與右賢王的大戰中被匈奴大軍圍困,漢軍傷亡很大,死亡率高達十之六七。本為護送糧草的李陵,主動向漢武帝請纓說:希望陛下能讓我們上前殺敵,請不要讓我們做貳師將軍的運輸隊,馬匹短缺,我們不需要,請給臣五千步兵就能直搗王庭。漢武帝為他的勇氣而感動同意了他的請求。然而李陵行至浚稽山時遭遇匈奴大軍,援軍遲遲不到,最終因彈盡糧絕,傷亡慘重,而投降。漢武帝大怒,你李陵應該戰死不能投降,群臣也開始討伐李陵的罪過,唯有司馬遷為李陵辯護,他認為李陵平時孝順母親,對士兵有恩,對朋友講信義,忠君愛國,李陵以五千步兵對抗幾萬匈奴鐵騎,本來就寡不敵眾,投降也是迫不得已,不應該是大家攻擊的物件,有朝一日他能回來,還能報效國家。有的人貪生怕死,見風使舵,為了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們看到李陵出兵不利,就落井下石,誇大其罪名。意思指貳師將軍李廣利也有責任,不能把責任都推到李陵身上,漢武帝聽後大怒你這是在諷刺寡人嗎?是寡人用人不當,你乾脆就說是寡人的錯好了,於是將司馬遷打入大牢。沒過多久前線傳來訊息說李陵幫助匈奴練兵,漢武帝便草率的處死了李陵的家人。司馬遷也因指責大臣(包括漢武帝)和為李陵說情被定為誣惘之罪。誣惘之罪為大不敬之罪,按律當斬首。然而司馬遷揹負父親窮極一生也未能完成的理想,不能就這樣死去,死了名節可保,但是自己的願望還沒有實現,就這麼死了,和螻蟻有什麼區別,要像前人大賢們學習,學習他們在逆境中生存,在逆境中創造不凡之作。最終司馬遷選擇了宮刑,讓自己在堅強和屈辱中,完成了那個屬於太史公的使命,也完成了鉅作《史記》。

  • 8 # 帶上歷史的心行走

    司馬遷的最大成就,是寫了被魯迅評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歷史貢獻不可估量。

    司馬遷也受了文人界的最大恥辱,被腐刑,就是宮刑。受腐刑的直接原因就是“李陵事件”,但不是唯一的原因。

    一,為李陵敗降求情

    李陵是誰?他爺爺就是“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裡的飛將李廣。漢武帝對李廣後人也很優待,當時漢武帝命令李陵攜淄重配合李廣利和匈奴作戰,李廣利是漢武帝寵妃李夫人和協律都尉李延年之兄,稱“貳師將軍”,威震西域。但是李陵卻請求獨自帶五千精兵出擊匈奴,武帝准許,不料李陵遇上匈奴主力大軍,全軍覆沒,李陵被俘投降。

    漢武帝震怒,朝野上下均附和,一致要求殺李陵,武帝詢問司馬遷的意見,司馬遷沒有隨大流,而且說了與眾不同的內心想法,

    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中描述:“夫人臣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赴公家之難,斯已奇矣。今舉事一不當,而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孽其短,僕誠私心痛之。”“然陵一呼勞軍,士無不起,躬自流涕,沬自飲泣,更張空弮,冒白刃,北首爭死敵者。陵未沒時,使有來報,漢公卿王侯皆奉觴上壽。後數日,陵敗書聞,主上為之食不甘味,聽朝不怡。大臣憂懼,不知所出。僕竊不自料其卑賤,見主上慘悽怛悼,誠欲效其款款之愚,以為李陵素與士大夫絕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雖古之名將,不能過也。身雖陷敗,彼觀其意,且欲得其當而報於漢。”

    司馬遷意思,李陵這人品德好,忠君愛國,恪盡職守,苟活下來是為了將來有機會報效大漢。武帝大為惱火,誰再為李陵求情,與之同罪。

    二,缺乏政治鬥爭經驗的修史人

    三,不滿已久,新舊並罰

    司馬遷也是子承父業,深受皇家隆恩,怎麼會幾句話就招來如此奇恥大辱,在“刑不上大夫”的年代,更是無法言語的打擊。

    據衛宏《漢書·舊儀注》雲:“司馬遷作《景帝本紀》,極言其短,及武帝過,武帝怒而削去之。後坐舉李陵,陵降匈奴,故下遷蠶室。”

    意思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揭露漢朝的弊端,批評帝王的短處,本來武帝就對司馬遷有意見,再來為李陵求情,正好新帳舊帳一起算。司馬遷敢於堅持事實修史,必然會得罪很多人,李陵事件只是導火線而已。

    此時漢武帝已經是晚年,過了從諫如流的時候,任用酷吏,犯下很多錯,雖臨終留下《罪己詔》,但是已鑄成大錯,無法重來。司馬遷的悲劇有其個人原因,更是由當時的政治環境造成的~

  • 9 # 我有我的世界觀

    因為司馬遷正好觸到了漢武帝的兩根神經,算是撞在槍口上了,結果受腐刑(即宮刑)這種極具恥辱性的處罰

    漢武帝在收到李陵投降匈奴的訊息以後,非常憤怒。這時候朝中官員都眾口一詞,紛紛詆譭李陵。漢武帝又問司馬遷是什麼看法。

    司馬遷卻極力為李陵辯白:“李陵平時善待士兵,作戰時常常奮不顧身以赴國難。如今出兵偶遇不幸,投降實屬無奈。他殺了那麼多的匈奴兵,也足以顯赫天下了。 他之所以不守死節而選擇投降,應該是想找個適當的機會再報答漢朝吧?”

    司馬遷又說:“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妻小的大臣卻一味地落井下石,太令人傷心了! ”

    司馬光的這番話,其實是兩層含義:一方面是安慰漢武帝當時的焦躁心情,另一方面是看不慣那些見風使舵的大臣,對他們的痛恨和回擊。

    卻沒想到司馬遷的這番話為自己引來了橫禍。漢武帝漢聽後大為光火,把他押入牢獄,然後又處以極為殘酷和極具恥辱性的腐刑(即宮刑)。

    (司馬遷)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難道這番話觸到了漢武帝的哪根神經?要得到這個答案,還得從“李陵事件”說起。

    李陵事件

    公元前99年,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三萬騎兵征伐匈奴右賢王,想把為李廣利運送糧草的任務交給李陵。

    李廣拒絕為李廣利“服務”,做李廣利的糧草“運輸隊”,希望自帶荊楚勇士五千人直搗匈奴單于王庭。

    李陵在浚稽山被匈奴三萬兵馬包圍,但僅有五千的漢軍毫無懼色,殺得匈奴倉惶逃竄,殺掉匈奴數千人。

    匈奴單于大驚失色,又從周圍調來八萬兵力。因寡不敵眾,李陵退入山谷中。為避免因家屬拖累,李陵下令殺掉隨軍家屬。

    李陵在出了沼澤地後,在一座山下將匈奴引到樹林中,又擊殺匈奴兵數千人,單于向山下逃走。匈奴在李陵撤退過程中,又向漢軍發動了數次猛烈進攻,有時一天打好幾十次仗,又被漢軍射殺了2000多名騎兵。

    當到擊靬漢山時,全部箭支已經射完,壯士們便折斷車輪輻條作武器,徒手與匈奴廝殺。當進入一條山谷時,僅剩的三千人被匈奴從山上滾下石頭砸死不少。

    李陵要出去獨戰單于,被眾將勸住。於是他們決定擊鼓突圍,約定在遮虜鄣會合。但到半夜時分,卻沒有聽到鼓響。李陵和韓延年率領十多名壯士一道衝出,被幾千匈奴騎兵追趕,韓延年戰死。 李陵面對這種慘狀,覺得沒面見漢武帝,就下馬投降了。

    李陵所率部隊殺掉匈奴近萬人,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本來約定擊鼓突圍,但不知怎麼回事,沒有聽到擊鼓,便只是率領十多名壯士突圍,沒有成功,才被迫下馬投降。

    (飛將軍李廣之子、西漢名將李陵)

    這就是“李陵事件”。司馬遷為李陵的投降辯解,漢武帝卻大發雷霆。司馬遷的那番話究竟是踩到了什麼“雷區”呢?

    漢武帝認為司馬遷是在詆譭貳師將軍李廣利

    李夫人當時是漢武帝最寵幸的姬妾,漢武帝很想把她的孃家人封侯,讓她光宗耀祖。但是漢初時漢高祖劉邦就有約定:沒有為國家立功的不能封侯。

    李廣利是李夫人的弟弟,漢武帝很想給他一個立功封侯的機會,便任命他為“貳師將軍”去征服大宛,奪取汗血寶馬。

    大宛之戰取得完取,今次又派他率兵攻打匈奴。但是李陵很看不起李廣利因裙帶關係而獲得的侯位和將軍官銜。覺得當李廣利的“糧草運輸隊”是恥辱,所以就不願意李廣利運送糧草,寧願自帶五千兵馬直擊單于王庭。

    司馬遷為李陵辯解時,說了一句:“相比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妻小的大臣”,漢武帝認為司馬遷這句話說的就是李廣利。你司馬遷敢詆譭“國舅”?好大的膽子!漢武帝當然惱火啦!

    (李廣利劇照)

    針對李陵戰前的豪氣,漢武帝認為李陵應該以身殉國

    李廣是李陵的父親,西漢名將,匈奴人都懼怕他,稱他為“飛將軍”。李陵精於騎射,禮賢下士,有仁愛之心。漢武帝認為他有父親的遺風,便任他為“騎都尉”,交給他五千勇士,在酒泉、張掖教練騎射,以便日後用來抗擊匈奴。

    漢武帝派李廣利征伐匈奴帶兵三萬,李陵不願為李廣利運送糧草,說自己計程車兵皆勇士,能以一當十,獨當一面,只需5000人就夠了。

    李廣利是受命征伐匈奴右賢王,而李陵則是要求以少勝多,直搗匈奴王庭。

    漢武帝又說:“我此次發兵,分兵較多,不能撥給你騎兵。 “在冷兵器時代,騎兵與步兵相比,佔著極大的優勢。李陵勇敢地說:“可以不要騎兵”。

    本來漢武帝不會同意李陵在沒有騎兵的條件下,只率5000步兵,就直搗單于王庭,漢武帝是因為李陵的壯烈之氣所感動,才批准了李陵的請戰要求。

    所以在漢武帝看來,不管李陵遇到什麼原因,如何慘敗,都不能成為投降的理由。他應該自殺,以身殉國,以死守節,維護大漢王朝的國威。

    (漢武帝)

    所以當司馬遷為李陵辯解時,漢武帝認為他是在為李陵洗白,為李陵的投降尋找藉口,為李陵的變節開脫罪責。你說這能不使漢武帝生氣嗎?

    就因為上面的這兩點,惹惱了漢武帝,所以一怒之下,就把司馬遷處以腐刑。

    補充

    司馬遷——司馬遷被處以宮刑,這種橫禍無論是在肉體上還是在精神上,都是極具恥辱性的,都是對司馬遷的一次沉重打擊。由於當時《史記》還沒有完成,於是他忍辱負重,堅強的活了下來,一心發奮著書,終於給我們後人留下了一部曠世鉅作《史記》。

    李陵——漢武帝當時派公孫敖帶兵去接應李陵,沒有完成任務。聽俘虜講,李陵已投降,正幫助匈奴練兵以對付漢軍。漢武帝盛怒之下,誅殺了李陵全族。

    (哀莫大於心死,李陵最終徹底投降匈奴)

    但這個訊息是誤傳,其實為匈奴練兵的不是李陵,而是漢朝的另一個叛將李緒。李陵因李緒而被誤會,便殺了李緒。

    同時,正如司馬遷所說,李陵當時投降,本來的目的就是想以後找機會再逃回漢朝的。但漢武帝殺了他全家,他認為自己沒有對不起漢朝,但漢武帝對不起他,所以就徹底投降了匈奴。

    雖然漢武帝被人們稱為“千古一帝”,但在這件事情的處理上,卻過於愚蠢,而且手段殘忍。但司馬遷是不是也應該在自身找找原因呢?

  • 10 # 明月明朗明空明天

    李陵(前134年—前74年),字少卿,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南)人。西漢將領,李廣之孫。

    李陵事件的經過

    公元前99年,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攻打匈奴,李陵為別將,負責押運輜重,李陵率5000兵士孤軍深入大漠在浚稽山與匈奴單于相遇,被單于八萬大軍圍剿,經過八晝夜奮力拼殺,李陵殺死匈奴1萬多人,最後終於寡不敵眾,援兵不到,兵敗被俘投降。

    訊息傳回朝庭,一開始李陵拼死與匈奴戰鬥,大臣們都交口稱讚,聽到李陵投降後,都開始罵李陵,這是源於漢武帝的態度,漢武帝希望李陵戰死,而不是投降。

    於是,漢武帝就此事問司馬遷的看法,司馬當時為太史令,是個正直忠誠的人,就直言了對此事的看法,沒想到,李陵的一番話,惹怒了漢武帝,把他認為是在李陵辯護,怪罪貳師將軍李廣利沒有好好救援,李廣利是漢武帝寵愛的李貴妃的哥哥。

    司馬遷的一番話是這樣講的“ 陵事親孝, 與士信, 常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 其素所畜積也, 有國士之風。 今舉事一不成,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櫱其短, 誠可痛也! 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 深輮戎馬之地, 抑數萬之師, 虜救死扶傷不暇, 悉舉引弓 之民共攻圍之。 轉鬥千里, 矢盡道窮, 士張空弮 , 冒白刃, 北首爭死敵, 得人之死力, 雖古名將不過也。 身雖陷敗, 然其所摧敗亦足暴於天下。 彼之不死, 宜欲得當以報漢也。”

    首先是肯定了李陵的為人,禮賢下士,深入匈奴,孤軍作戰,拼死戰鬥,雖然被俘,但有機會還會報效朝庭。

    後來,漢武帝又聽到傳聞說,李陵要率領匈奴兵攻打漢朝,把李陵家人處死,司馬遷宮刑。

    司馬遷在後來的《報任安書》中詳細訴說了自己被處以宮刑的經過,無奈,悲慘,苦悶和感嘆。根據漢朝規定,他可以用錢贖,但他只是個貧窮的小官,拿不出那些錢,平時的大臣好友也都不為他求情不施以援手,所以,只好受宮刑了。

  • 11 # 韓奈戴

    李陵乃是西漢名將李廣的孫子,他曾經率軍攻打匈奴,不料戰敗投降於匈奴。漢武帝夷其三族,使得他與家庭及大漢朝徹底決裂,他的一生有家仇也有國恨,是一個極其矛盾之人,因此後世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然而李陵事件給史學家司馬遷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橫禍。

    漢武帝聽說李陵戰敗並且投降匈奴的訊息,他非常之憤恨,朝中大臣阿諛奉承,趨炎附勢,他們前幾天還稱讚李陵的威武,現在卻附議著武帝,指責李陵的罪行,當漢武帝詢問司馬遷之時,司馬遷一邊安慰著武帝,一面又痛恨那些似為牆頭草的大臣,盡力替李陵辯解。

    司馬遷認為李陵是一個孝順父母,對朋友義氣,對待手下如手足,為人謙和有禮,常常衝在戰爭的第一線,有國士的風範。司馬遷痛恨那些落井下石的臣子,他們見李陵如今落魄了,將他的罪行誇大其詞。

    司馬遷對武帝這樣說:李陵只率五千個步兵深入了匈奴內部,他孤軍奮戰,死傷了很多敵人,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在士兵不支,彈盡絕糧,走投無路之時,依然奮力殺敵,就算是古代名將也不過而已。李陵雖然陷於失敗之中,而他殺傷匈奴的人數之多,便足以震撼於天下了。

    李陵之所以不死,而是投了匈奴,一定是尋找機會,回到本土,繼續替漢朝效犬馬之勞,司馬遷的言外之意是說二將軍李廣利沒有盡到他的責任。司馬遷的直言激怒了武帝,武帝認為司馬遷在為李陵辯駁,而嘲諷戰敗而歸的李廣利,於是下令將司馬遷打入監牢。

    綜上所述,漢武帝認為李陵投降匈奴是無法容忍的,而司馬遷則認為李陵是有緣由的投降,他只是想找合適的機會再報答漢室,他為李陵辯駁,因為觸犯了皇威。以上為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12 # 冰鎮的哈密瓜

    漢武帝時期,正當司馬遷全身心地撰寫史記之時,卻遇上了飛來橫禍,這就是李陵事件。

    當時李陵,帶兵去匈奴,準備討徵匈奴,但是因為孤立無援,加之自己的手下又叛變,告訴匈奴自己的軍事情況。最後寡不敵眾。不得已投降。群臣都說李陵貪生怕死,像匈奴投降。漢武帝,此時問司馬遷有啥看法,司馬遷客觀的敘述事實,但是漢武帝聽後勃然大怒,以為是在為李陵辯解,於是被抓入大牢。

  • 13 # 小空話歷史

    公元前99年,李陵戰敗並且投降匈奴的訊息傳到了朝廷,一時間朝野震動,大臣們都在指責李陵貪生怕死,漢武帝也認為李陵這樣做有失大漢的尊嚴,因為作為一名將軍你應該是戰死,而不是投降。這個時候漢武帝就詢問太史令司馬遷的意見了,沒想到司馬遷竟然替李陵辯解了起來,還責怪當時寵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沒有及時救援。這就使得漢武帝大怒,一怒之下便把司馬遷打入了大牢,後來處以宮刑。

    其實小編覺得這次的李陵事件只是一個導火線罷了,因為當時的司馬遷正在撰寫《史記》,司馬遷在《史記》中把西漢開國皇帝劉邦描繪成了一個潑皮無賴,說劉邦滿口大話,還十分好色,漢武帝劉徹做為劉邦的嫡系傳人肯定是不高興的,誰能允許別人這麼說自己的先祖。

    這還沒完,司馬遷還在《史記》公然指責漢武帝的過失,說漢武帝竟然迷信丹藥傳說,真是愚蠢至極。做為西漢王朝一個有作為的皇帝,漢武帝怎麼可能允許司馬遷這樣子說他,自然也就對司馬遷有了很大的意見,正巧過了一段時間李陵事件爆發了,而司馬遷又為李陵辯解,本來就生氣的漢武帝再加上以前的隔閡自然也就把司馬遷打進大牢最後處以腐刑。

  • 14 # 藤籌勁草論教育

    公元前99年,漢武帝派他的好朋友,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領兵出戰匈奴,結果在戰爭中因主帥李廣利(著名的貳師將軍,戰績平庸,漢武帝寵姬李夫人的哥哥)和叛徒出賣而寡不敵眾戰敗被俘,漢武帝起初以為李陵已經戰死,還要照顧他的妻兒老小,沒想到後來得知李陵本人被俘投降,頓時大發雷霆之怒,伴君如伴虎。

    本身戰敗已讓漢武帝蒙羞,而且好朋友還投降,後來還娶了匈奴女子為妻留在了匈奴,更是怒火沖天,結果朝堂上百官打罵李陵叛國,唯有司馬遷為李陵辯護,司馬遷則說:“李陵對母親孝順,對士兵仁義,常年帶兵是難得的將才。今天他一次戰敗也是由於寡不敵眾和主帥分兵所致,勝敗乃兵家常事,李陵之所以投降不死也是為了保全下屬性命,想保住性命未來立功贖罪以報效朝廷,他現在被俘在匈奴肯定是幾經折磨,備受凌辱。所以求皇帝稍解怒氣,不要過多責怪李陵將軍。

    司馬遷替李陵辯護話本身沒有錯,只是時機不對,大領導最生氣的時候,下屬卻故意和他唱反調,那就是你倒黴的時候,因此漢武帝把對李陵的怒火轉移到司馬遷的身上,受了宮刑,這是男人最大的恥辱。這也為我們後人提醒:為領導提意見,要把握好時機,絕對不能在領導氣頭上提建議尤其是勸諫,要等領導氣消了再慢慢說,效果會更好,既給領導留面子,又保全自己,而且領導還能聽進去。

  • 15 # 楓葉0829

    司馬遷受腐刑的直接原因就是“李陵事件”。

    漢武帝天漢二年(前99年),漢武帝讓李陵為出酒泉擊匈奴右賢王的貳師將軍李廣利護送輜重。李陵謝絕,並自請步兵五千涉單于庭以寡擊眾,武帝讚賞李陵的勇氣並答應了他。然而,李陵行至浚稽山時卻遭遇匈奴單于之兵,路博德援兵不到,匈奴之兵卻越聚越多,糧盡矢絕之後,李陵最終降敵。武帝憤怒,群臣皆聲討李陵的罪過,唯有司馬遷說:“李陵侍奉親人孝敬,與士人有信,一向懷著報國之心。他只領了五千步兵,吸引了匈奴全部的力量,殺敵一萬多,雖然戰敗降敵,其功可以抵過,我看李陵並非真心降敵,他是活下來想找機會回報漢朝的。” 然而,隨著公孫敖迎李陵未功,謊報李陵為匈奴練兵以期反擊漢朝之後,武帝族了李陵家 ,而司馬遷也以“欲沮貳師,為陵遊說”被定為誣罔罪名。誣罔罪名本來應該被判處死刑,但是為了完成《史記》,司馬遷毅然選擇了以腐刑贖身死。

  • 16 # 磐龍觀史

    在司馬遷寫作《史記》七年之後,也就是他四十六歲那一年,發生了著名的李陵事件, 李陵是飛將軍李廣的長子李當戶的遺腹子。有一次,漢武帝派自己寵妃李夫人的哥哥——貳師將軍李廣利領兵討伐匈奴,另派李廣的孫子——別將李陵隨從李廣利押運輜重。李陵帶領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軍深入浚稽山,遭單于伏擊,匈奴以八萬騎兵圍攻李陵。經過八晝夜的戰鬥,李陵斬殺了一萬多匈奴,但由於他得不到主力部隊的後援,最終不幸被俘。在滿朝文武大臣紛紛指責李陵,為李廣利開脫的時候,司馬遷站出來為李陵說了幾句公道話:“李陵只率領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軍奮戰,殺傷了許多敵人,立下了赫赫功勞。在救兵不至、彈盡糧絕、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仍然奮勇殺敵。就是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李陵自己雖陷於失敗之中,而他殺傷匈奴之多,也足以顯赫於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尋找適當的機會再報答漢室”,可以說,司馬遷的話句句是實情,但就是因為這幾句話,他被處以“誣枉”之罪投入大牢。不久,有傳聞說李陵為匈奴訓練部隊對抗漢朝(這純粹是條假訊息),漢武帝信以為真,盛怒之下草率地處死了李陵的母親、妻子和兒子,夷滅三族。司馬遷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其實司馬遷和李陵並無深厚交情,僅為一般同事而已,“未嘗銜杯酒之歡”,他為李陵說情完全出於道義。但是他這樣一來,無形之中得罪了漢武帝,因為漢武帝若要為李廣利開脫的話,必須要有一個人來為這次失敗的戰役埋單,而這個人只能是李陵。據漢朝的刑法,有兩種辦法可以免死:一是拿五十萬錢贖罪,司馬遷的俸祿是每年800石,摺合成錢的話要五年才能有五十萬零四千錢。司馬遷官小家貧,“貨賂不足以自贖,交遊莫救,左右親近不為一言”,當然拿不出這麼多錢贖罪,在這個“籌錢莫能”的過程中,司馬遷嚐盡了世態炎涼。二是受“腐刑”。與其說腐刑摧殘的是男人的肉體,不如說它摧殘的是男人的精神和尊嚴。俗話說“刑不上大夫”、“士可殺不可辱”,司馬遷把士大夫受辱的程度分為十等,而最最不堪的第十等就是腐刑。司馬遷當然不願意忍受這樣的刑罰,悲痛欲絕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殺,但是他的《史記》還沒有完稿啊!“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他毅然選擇了接受腐刑。面對最殘酷的刑罰,司馬遷痛苦到了極點,但他此時沒有怨恨,也沒有害怕,他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記》寫完。“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司馬遷受腐刑後再也沒有給父母上過墳,因為他覺得自己“身殘處穢、動而見尤”,是個極其骯髒之人,司馬遷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精神狀態下,歷時八年,寫成千古名著《史記》。中國史書修撰的一貫傳統是“奉詔修史”,帝王釋出詔書,召集一批史官來編寫史書。歷史得以存在,仰仗於史實與史家兩個因素,史家在構建歷史時,他們的主觀意識起著重要作用。一般而言,歷史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遍覽中國歷史,就會發現很多史官本身就位極人臣,如歐陽修(《五代史》、司馬光(《資治通鑑》)、紀曉嵐(《四庫全書》)等等,他們在編寫歷史的時候,大多“為尊者諱”,無法做到真實再現歷史。所以胡適說過“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就充分表明了對過往史書的不信任。義大利史學家克羅齊說過:“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也差不多是這個意思,而司馬遷就完全沒有“為尊者諱”這個顧忌了,一個連死都不足惜的人,還有什麼好顧及的呢?試問遍古今中外的史學大家,有誰有司馬遷這樣離奇的人生經歷呢?所以說司馬遷的《史記》,是一部最接近歷史本來面目的珍貴史書。它不是用筆寫的,而是用司馬遷的生命寫就的。李陵事件,毀掉的是司馬遷的肉體,成全的卻是他的精神和意志,從這點上來說,沒有李陵事件,就沒有後來的《史記》。

  • 17 # 九月讀歷史

    這件事情原本和司馬遷並沒有關係,只是司馬遷替李陵辯護,但判斷有誤,導致他遭受宮刑

    (李陵)

    李陵投降事件

    天漢二年,漢武帝劉徹想要給自己的大舅哥封侯,但他之前的戰績實在是慘不忍睹,因此,漢武帝準備讓他帶兵去攻打匈奴,就是出去鍍一層金,然後回來好給他封侯。當時漢武帝派名將李廣的孫子李陵,帶領三萬大軍押運糧草,李陵感覺有點屈才,所以不願意幹。他向皇帝請命,要去前線打仗,皇帝告訴他,自己只有5000匹馬了,你要是沒意見,就帶5000人去前線吧,李陵當然欣然接受,這可是揚名封爵的大好機會。與此同時,皇帝讓路博德率軍在路上迎接一下李陵,而路博德這兄弟之前也是做過將軍的,憑什麼給這一個乳臭未乾的毛小子做手下。因此他給皇帝上奏,大意就是說,現在匈奴馬正肥,不如等到來年開春,自己和李陵每人率5000人去,兩路夾擊,肯定可以取得大勝。皇上以為是李陵反悔了,很是生氣,就讓李陵立馬出發,沿著當年趙破奴將軍的行軍路線,在受降城駐紮。李陵無奈,只好帶領大軍上路。前期一直無事,他把沿途地形繪製成地圖送給漢武帝,漢武帝很是高興,大臣也紛紛誇讚他有李廣的風範。可惜好景不長,他被三萬匈奴主力包圍,他幾次帶兵突圍,都沒能成功,匈奴也怕了,原本以為是一群綿羊,沒想到是一塊硬骨頭。就在匈奴準備放棄之時,李陵軍隊中出現了叛徒,他告訴匈奴的頭頭,說這是一隻孤軍,他們快堅持不下去了。匈奴聽後大喜,因此再次進攻,李陵的部下勸他投降,效仿趙破奴將軍,以後再回去。李陵不肯,再次發起突圍,這次自己這一方有400人逃了出去,李陵也力竭,無奈之下,只得投降。

    (漢武帝劉徹)

    司馬遷受牽連

    回來的人帶來訊息,朝中一片譁然之聲,紛紛聲討李陵,誰都可以投降,就你李陵不行,因為你是李廣的孫子。這時候,漢武帝問太史令司馬遷,怎麼看待這件事,司馬遷說,李陵奮戰殺敵,投降可能只是權宜之計。這讓漢武帝很不高興,本來是準備給自己大舅哥封侯,誰知道李廣利如此不堪,殺敵八百,自損一千。以為藉此機會,可以順便誇一下李廣利,司馬遷卻這麼不知道形式。不久後,漢武帝派人去接李陵回來,這人在邊境轉了一圈,沒敢深入,就跑回來了。但他回來卻和漢武帝說,李陵在給匈奴練兵,不願意回來。漢武帝大怒,誅殺了李陵的妻女。同時,因為司馬遷為李陵辯護,被扣上大不敬之類的罪名,下獄等候被殺。當時被判了死刑的人,可以有兩種方式得到赦免,一種是用錢,大概需要幾百萬。司馬遷哪有這麼多錢,但他卻不能死,父親交代自己的史書還未完成,自己死了,怎麼去見父親。因此,他選擇了第二種,也就是宮刑,即腐刑。出獄之後,他做了中書令,因為殘缺,再也無法進入正統之中。他就在黑暗中默默寫完了史記,之後就失蹤了。

    [結語]

    他默默的離開了,完成了父親的使命,不在受他人異樣的眼光,他的《史記》被後世所稱讚不已,魯迅先生也說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 18 # 古早的事

    首先,我我們要知道“李陵事件”到底是怎麼回事。

    天漢二年,漢武帝派自己的大舅子貳師將軍李廣利帶兵討伐匈奴,並派李陵(西漢名將李廣的孫子)隨從押運輜重。因李陵想建功立業,便向武帝請命自己率軍深入匈奴腹地,牽制匈奴,以避免李廣利正面抗擊匈奴。於是帶五千士兵孤軍深入浚稽山,卻遇匈奴八萬騎兵圍困。雖擊殺一萬多匈奴軍,終因寡不敵眾,幾乎全軍覆滅,只有四百餘將士逃脫。匈奴招降李陵,李陵稱:“無面目報陛下。”(《史記·李將軍列傳》)遂投降匈奴。

    李陵兵敗的事傳到了長安,武帝認為其應該是為國捐軀了。後來聽說他投降了匈奴,非常憤怒,認為為將者應該戰死沙場,寧死不降,而不是投降匈奴。朝臣也一邊倒的對其指責謾罵。

    漢武帝詢問太史令司馬遷的看法,司馬遷直言不諱的為李陵辯論稱:“李陵為人孝順,對將士既已信奉,義無反顧,國家有難他也積極的挺身而出。投降只是權宜之策,等他日歸國,定會效忠朝廷的。且當時拼命抵抗,也擊殺了一萬多匈奴軍,算是功大於過。如果當時有主力部隊的支援,就不會慘敗。這下可觸怒了漢武帝,武帝認為他是在為李陵辯護,諷刺勞師遠征、戰敗而歸的李廣利,於是下令將司馬遷打入大牢。

    不久後,有傳聞說李陵為匈奴練兵欲攻打漢朝,武帝信以為真,就草率的處死其母,兄弟,及其妻女。

    司馬遷因為陵說情被判為誣罔罪名,按律當斬。為了完成父親未完成的理想,著作《史記》,只能“忍痛割愛”,毅然選擇了“腐刑”以保性命,在堅忍與屈辱中,完成那個屬於太史公的使命。

  • 19 # 四面楚歌聲

    天漢二年秋,漢武帝命令將軍李廣利和李陵一起攻打匈奴,李陵兵力不足,最終戰敗。

    為儲存兵力,李陵決定假降,漢武帝卻誤以為李陵真降,於是殺其全家。

    司馬遷也因在朝堂之上替李陵辯駁,而被處以腐刑。但是司馬遷被處以腐刑的原因並不是那麼簡單。

    這其中涉及到一個重要的人物,那便是漢武帝的寵妃——李夫人。

    李夫人出生卑微,家族世代為歌姬,李夫人因為得到哥哥李延年的幫助得以進宮為妃,漢武帝因為其貌美,對她百般疼愛。

    奈何李夫人福薄,在為漢武帝生下一子昌邑哀王劉髆不久後就去世了,漢武帝於是乎把對李夫人的寵愛都轉移到劉髆和李夫人的家族身上,在朝廷上也十分器重李廣利。

    當李陵投降時,朝臣對其抨擊如同狂風驟雨,而司馬遷此時卻站出來為李陵辯護,認為李陵一向有報國之心,忠於國家。

    他投降可能是為了爭取機會回朝。

    司馬遷對於事件的客觀分析,在漢武帝聽來卻有另一番含義,他認為司馬遷是以李陵之事,來諷刺李廣利雖為主將卻未能旗開得勝,雖勝猶敗。

    漢武帝想著,心裡便十分不得勁,覺得我那麼器重他,你現在卻這般說辭,莫不是“指桑罵槐”,便給司馬遷處以腐刑。

    其次,司馬遷與漢武帝的治國理念背道而馳。

    司馬遷為人耿直,對於漢武帝有些看法或行為,他有不滿之處更會當面“懟”漢武帝,不似其他大臣般世故圓滑,這也引起漢武帝的不滿。

    再者,兩人對於國家發展的方法,也是背道而馳。 司馬遷是注重經濟發展,意圖以經濟來帶動國家富強,而漢武帝則是是主張武力解決一切,注重開疆拓土。

    對於司馬遷而言,他看不慣漢武帝的剛愎自用、好大喜功。對於漢武帝來說,他看不慣司馬遷不懂變通,處處與他作對。

    所以對於司馬遷,漢武帝早就有了處罰之心,奈何找不到合適的理由,而“李陵事件”只不過是一個導火索罷了!

  • 20 # 菱歌泛夜

    這個問題還得從“李陵事件”開始說起。

    李陵:(前134年-前74年)字少卿,漢族,隴西成紀人。西漢將領李廣之孫。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正當司馬遷全身心撰寫《史記》的時候,卻遇上了飛來橫禍,這就是李陵事件。

    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寵妃李夫人的哥哥、貳師將軍李廣利領兵討伐,另派李廣的孫子李陵、別將隨從李廣利押運輜重。李陵帶領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軍深入浚稽山,與單于遭遇。匈奴以八萬騎兵圍攻李陵。經過八晝夜的戰鬥,李陵斬殺了一萬多匈奴,但由於他得不到主力部隊的後援,結果彈盡糧絕,不幸被俘,然後投降,司馬遷為其說情,被判宮刑。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李陵兵敗的訊息傳到長安後,武帝本希望他能戰死,後聽說他卻投了降,憤怒萬分。漢武帝詢問太史令的看法,司馬遷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見風使舵的大臣,盡力為李陵辯護。他認為李陵平時孝順母親,對朋友講信義,對人謙虛禮讓,對士兵有恩信,常常奮不顧身地急國家之所急,有國士的風範。司馬遷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們如今見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誇大其罪名。司馬遷的意思似乎是貳師將軍李廣利,沒有盡到他的責任。他的直言觸怒了漢武帝,漢武帝認為他是在為李陵辯護,諷刺勞師遠征、戰敗而歸的李廣利,於是下令將司馬遷打入大牢。

    以司馬遷保全自己生命的代價,是付出了作為一個人的尊嚴,這是一個慘痛的經歷。所以接受宮刑以後,作為男人的司馬遷死掉了,作為一個封建士大夫的司馬遷也死掉了,但是在《史記》中間激揚文字的那個太史公卻獲得了新生,這就是司馬遷一個歷史性的轉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好,準備出去旅遊了,給點好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