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字言字語吧

    清平樂(yuè),原為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名,又名“清平樂令”“醉東風“”憶蘿月”,為宋詞常用詞牌。此調正體雙調八句四十六字,前片四仄韻,後片三平韻。晏殊、晏幾道、黃庭堅、辛棄疾等詞人均用過此調,其中晏幾道尤多。同時又是曲牌名。屬南曲羽調。

    清平樂,原為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宋史·樂志》入“大石調”,《金奩集》《樂章集》併入“越調”。通常以李煜詞為準。雙調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韻,後片三平韻。一說李白曾作《清平月》,《尊前集》載有李白詞四首,恐為後人偽託。

    此調異名有四:《花菴詞選》名《清平樂令》;張輯有“憶著故山蘿月”句,故又名《憶蘿月》;張翥詞中有“明朝來醉東風”句,名《醉東風》;另亦有《破子清平樂》。

    “清平樂”調名之來源歷來說法不一。通常認為,此調取用漢樂府“清樂”“平樂”這兩個樂調而命名。因李白有應制《清平調》三首傳世,故後世之人易將《清平調》與《清平樂》混為一談。王灼《碧雞漫志》卷五雲:《松窗雜錄》雲:“開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藥,得四本,紅、紫、淺紅、通白繁開。上乘照夜白,太真妃以步輦從。李龜年手捧檀板,押眾樂前,將欲歌之。上曰:‘焉用舊詞為。’命龜年宣翰林學士李白立進《清平調》詞三章。白承詔賦詞,龜年以進,上命梨園弟子約格調,撫絲竹,促龜年歌,太真妃笑領歌意甚厚。”張君房《脞說》指此為《清平樂》曲。按明皇宣白進清平調詞,乃是令白於清平調中制詞。蓋古樂取聲律高下合為三,曰清調、平調、側調,此之謂三調。明皇止令就擇上兩調,偶不樂側調故也。況白詞七字絕句,與今曲不類。而《尊前集》亦載此三絕句,止目曰《清平詞》。然唐人不深考,妄指此三絕句耳。此曲在越調,唐至今盛行。今世又有黃鐘宮、黃鐘商兩音者。歐陽炯稱,白有應制《清平樂》四首,往往是也¨。這段材料中,所謂“今曲”者,即《清平樂》曲。王灼引《松窗雜錄》中李白應詔作七絕《清平調》之事,言其與今曲不類,而張君房《脞說》指此為《清平樂》曲,這就發生《清平調》與《清平樂》混而為一的現象。宋代計有功《唐詩紀事》記載此事,亦言帝“命李龜年持金花箋賜白,為《清平樂》詞三章”。宋代樂史《楊太真外傳》、明代王路《花史左編》皆因之。實際上,復考李浚《松窗雜錄》乃知正如王灼所言,李白所進《清平調》曲確為三章七言絕句,為“雲想衣裳花想容”云云。然而,《清平樂》詞則是四十六字的雙調小令,兩者差別甚大,體制自是不同。清代萬樹《詞律》載李白《清平樂》一首,明確說其“與清平調無涉”。另外,王灼此段記載指出了《清平調》得名之由來,即擇漢樂府三調之中前兩調作詞。

  • 2 # Forest醫生祥子

    清平樂(春歸何處)

    宋代.黃庭堅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這首詞的意思是:

    春天回到了哪裡?尋不見它的蹤跡只感苦悶寂寞。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訊息,定要幫我呼喚它回來與我同住。誰也不知道春天的蹤跡,只好去問一問黃鸝。然而黃鸝的婉轉鳴聲,誰又能懂呢?一陣風起它便隨風飛過了盛開的薔薇。

    此詞賦予抽象的春以具體的人的特徵。詞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無處覓得安慰,像失去了親人似的。這樣透過詞人的主觀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愛和春去的可惜,給讀者以強烈的感染。

  • 3 # 門佗

    首先,在清平樂三個字的前後你就不該打書名號,如果硬要打書名號,那就要寫出全名《清平樂·春歸何處》。我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清平樂只是古時的一種詞牌名,說白了就是詞牌的一種。你可以理解為現代音樂中的分類,比如鄉村、藍調、爵士等等。常見的詞牌名比如:長相思、虞美人、清平樂、菩薩蠻、浣溪沙、臨江仙、鵲橋仙以及王菲王天后唱過的《水調歌頭》等等。

    黃庭堅的清平樂原名叫《清平樂·春歸何處》,原文如下: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全文讀下來,我還以為讀現代散文詩呢。在我看來無疑是古代文學上的一次偉大創新。它既擯棄了對稱,又不必強行押韻,簡直是讀書少、不認字又想裝逼者的不二福音。

    它的譯文如下(非官方,自譯)

    春天何時才來?如今還看不到它的蹤跡。誰知道春風已拂過哪裡,可否讓它早日到來。至今也看不到春的蹤跡,只能去問問黃鸝。可是黃鸝在樹上陰陽怪氣的叫聲誰tm聽得懂?結果風一來,黃鸝也順著風勢飛過了薔薇,飛走了。

    黃庭堅的本意其實是在暗喻朝廷腐敗,官場政治一片寒冬。原本以為寒冬會很快過去,結果成了個小冰河。

  • 4 # 團山子3

    本詞采用擬人的手法抒發尋春之情。因寂寞而尋春,找不到問黃鸝。黃鸝百囀不能解,因風飛過薔薇。說的是尋春的結果,悵然若失。

  • 5 # 湖南小嘉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這首詞的意思是:

    春天回到了哪裡?尋不見它的蹤跡只感苦悶寂寞。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訊息,定要幫我呼喚它回來與我同住。誰也不知道春天的蹤跡,只好去問一問黃鸝。然而黃鸝的婉轉鳴聲,誰又能懂呢?一陣風起它便隨風飛過了盛開的薔薇。

    此詞賦予抽象的春以具體的人的特徵。詞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無處覓得安慰,像失去了親人似的。這樣透過詞人的主觀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愛和春去的可惜,給讀者以強烈的感染。

  • 6 # 風族詩社講詞堂

    黃庭堅的《清平樂》,我告訴你吧,黃庭堅不只填了一首《清平樂》,即使這樣,我也知道你問的是哪首,因為《清平樂*春歸何處》這首太有名了。一般說黃庭堅《清平樂》多指這首,全詞如下: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我們一起來看看,黃庭堅都寫了什麼。

    起拍一個問句,春歸何處?春歸去到哪裡了?現代人都看的懂的,但是,古人的詞裡是沒有問好的,也沒有標點。很多人會感到好奇,那怎麼讀啊?一堆字詞句堆一起,斷句是個問題啊?我來告訴你們,這都不是事,因為詞牌的句子句式是固定的,也就是說,詞譜裡面的標點符號都是自帶的!意不意外?原來我們看了這麼多宋詞,填了這麼多詞牌,居然可以不用標點。

    第二句尋春,既然問了春歸何處?沒人回答,那就自己去找唄,心情肯定是不好的,寂寞啊,沒人回答我嘛,所以緊接著無行路。連路都找不到了,心情可想而知,所以這個寂寞用的非常好。感情基調給出來了。看到好多解釋是說春去無行路。實際上不也是尋找春去的路無行處嗎?

    第三句,因為無路,又開始問了,假使有人知道春去了哪裡,這句就是詩人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了。沒有人,沒有路,只有寂寞的自己,只能說假使有人知道春去處。

    黃庭堅接著寫的是喚取歸來同住。感覺到歧義沒?中間省略了,是把假使的那個人喚來,還是把春喚來,還是讓假使那個人把春喚來,歸來同住。這是宋詞特有的歧義句,內容含量多,讓讀者體會的更多,構成一種歧義美。

    過片句又問,誰知?前置春無蹤跡,又構成矛盾歧義,春無蹤跡是回答上片的假使……歸來同住。因為沒有那個若有人知,所以春無蹤跡後置誰知。緊接著除非問取黃鸝,又是個假設,都是想象,這次用的黃鸝這個意象。黃鸝是對春的讚美,對生機的讚美。杜甫有“兩個黃鸝鳴翠柳”,王維說“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寫的都是初夏的景物。黃庭堅沒有明寫夏景,只是透過黃鸝直接寫春走了,夏來了。接著寫黃鸝百囀,生機盎然。無人能解就是寫夏天到了啊!春天的確有了,看吧!都飛過薔薇了。因風是通感,也是對起拍春歸何處原因作的結。古詩中的薔薇灌木,蔓生,薔薇花開,初夏來臨,所以說飛過。

    總結,這首《清平樂》詞,黃庭堅以悽婉的手法,抒發了春天一去不復返的惋惜,沉痛心情,同時也有對美好時光的懷念。由尋找春去種種的假使,到結句飛過薔薇,也有暗示未來的美好,透過黃鸝百囀,薔薇對春的讚美,透露夏天更盎然生機的欣喜。

  • 7 # 唐朝寅公子

    黃庭堅的《清平樂·春歸何處》,作於黃庭堅因黨禍遭貶的第二年春天,詩人借“惜春”之名對映時局,在詩人眼裡,明明是滿園春景,卻猶如獨處落葉風中,任它吹得心底一片荒蕪,孤獨與憂鬱中,同年九月便離開了人世。

    詩人用“清平樂”這個詞牌名,在感情體現上,它更像是一種繁華美好願景下,內心淺淡無奈的憂傷。

    《清平樂·春歸何處》

    宋 黃庭堅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譯文

    春天回到了哪裡?尋不見它的蹤跡只感苦悶寂寞。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訊息,定要幫我呼喚它回來與我同住。

    誰也不知道春天的蹤跡,只好去問一問黃鸝。然而黃鸝的婉轉鳴聲,誰又能懂呢?一陣風起它便隨風飛過了盛開的薔薇。

    此詞賦予抽象的春以具體的人的特徵。詩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無處覓得安慰,像失去了親人似的。這樣透過詩人的主觀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愛和春去的可惜,給讀者以強烈的感染。

    此詞高妙處,於它用曲筆渲染,跌宕起伏,饒有變化。故先是一轉,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處,喚她回來,與她同住。這種奇想,表現出詩人對美好事物的執著和追求。

    下片再轉,詩人從幻想中回到現實世界裡來,察覺到無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喚回來,但詩人仍存一線希望,希望黃鸝能知道春天的蹤跡,這樣,詩人又跌入幻覺的藝術境界裡去了。

    末兩句寫黃鸝不住地啼叫著,它宛轉的啼聲,打破了周圍的寂靜。但詩人從中仍得不到解答,心頭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見黃鸝趁著風勢飛過薔薇花叢,薔薇花開,說明夏已來臨,詩人才終於清醒地意識到:春天確乎是回不來了。

    此詞是表現惜春、戀春情懷的佳作。詩人近乎口語的質樸語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

    全詞的構思十分精妙:詩人不知春歸何處,一心要向別人請教,無人能知時,又向鳥兒請教,問人人無語,問鳥鳥百囀,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詩人自己又無法理解,這比有問無答更可嘆,最後,鳥兒連“話”都不“說”,翻身飛走。這番妙趣橫生的抒寫中,詩人惜春之情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春日已去,留下的只是淡淡的憂傷,如清靜的水面泛起的一圈圈漣漪,靜靜盪漾到池邊,在沒人注意到的那個早晨悄悄消失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80後的你,現在是什麼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