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趣聞008

    三國演義是演義不是歷史,所以不要相信三國演義,赤壁之戰前曹操共有八十萬左右的兵力,赤壁之戰,曹操共出兵二十萬,曹操並非敗在什麼周瑜、諸葛亮手裡,而是敗在傳染病上。曹操兵士多為北人,不適應南方氣候,加之當時吸血蟲病氾濫,而吳國兵士皆為南人,適應南方的環境,對南方的流行疾病也有抵抗力,故曹操才敗。

    赤壁後曹操傭兵六十萬有餘,這也是為什麼孫權、劉備不敢乘勝追擊的原因了。

    赤壁之戰損失的只是曹操的一點兵力,他大部分兵力在北方,而且他實行屯田制,良草充足,而袁紹就沒有曹操那麼聰明瞭。

    還有一個原因曹操謀士親信都是北方人,南方大多是降將,並不真心跟曹操走,

    三國鼎立以後相互掣肘,都是相互防著所以勝的少了。

  • 2 # 豫章小祥子

    首先,曹操雖想再戰江東,可是已經沒那個實力了。赤壁之戰,曹操可以說是傾巢而出,因為在此之前,曹操已經先後平定了烏桓,西涼馬騰,在其後方基本上可以說是無後顧之憂了。但是劉表荊州號稱十萬大軍,也不是吃素的,所以曹操也將自己的老底子都帶足了準備一口吞下荊州。然而荊州的輕易攻佔,且收編了劉表十萬水軍,讓曹操更是相信可以一舉攻下江東,所以百萬大軍全部出動。可是不想被周瑜巧用東風,百萬雄師被燒了個片甲不留,自己也落得華容遁走,等逃回許昌的時候,兵力已所剩無幾。在這樣的情況下,別說再次攻打荊州江東,自守都是個大問題。

    除了赤壁之戰後曹操主動消滅了漢中的張魯,和馬超韓遂的關中之戰,和劉備的漢中、襄陽之戰,基本上都是防守之戰。後來孫權打合肥,張遼手下只有幾千人可用,但是面對的卻是孫權十幾萬的大軍。漢中之戰後的曹操,真的是沒兵了,關羽威震華夏,將曹操僅剩的一點精銳一趟渾水全部給端了。嚇得曹操差點就帶著漢獻帝遷都了,要不是徐晃出奇的打敗了關羽,沒準曹操就真的成光桿司令了。赤壁之戰後,曹操手底下士兵確實不多了。

    其次,曹操在赤壁之戰之後已經快六十歲了,他最重要的任務已經不是統一天下了。都知道古代人均壽命都不太高,能夠活到五十多已經算是高壽了,而作為一個帝王,一方諸侯,更是中年便會病亡。曹操在赤壁之戰失敗以後,首要的任務並不是繼續征戰,而是怎樣將打下的江山留給自己的孩子們。所以,建安十六年,曹操滅韓遂馬超,建安十八年曹操進位魏公,建安二十一年,曹操更是由魏公進爵魏王。而在這些年的過程中,曹操在艱難的抉擇中,選了曹丕作為繼承者,從此身後之事業漸漸明瞭。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可是赤壁之戰後,曹操這匹年近六十的老馬,又如何征戰在新人崛起的時代呢?

    最後,赤壁之戰後,劉備和孫權兩家實力迅速增長,已經不是曹操可以輕易打的動的了。赤壁之戰,損失最為慘重的是曹操,這無可否認的。然後孫權雖說死了一些人,但是也得到了荊州的一些地方。而劉備作為赤壁之戰最大的贏家,不僅獲得了自己的根據地荊州,更是在此戰中建立起來其入主西川的嫡系部隊,荊州兵。曹操在此之後,基本就處於防守狀態了。馬超打他,孫權也打他,就連當初他追著打的劉備也開始打他,而且還打過了。曹操也知道,劉備和孫權已經不是那個曾經被自己拉到牆角暴揍的小學生了,他們都已長大,而且還要報仇。

  • 3 # 二斤牛肉

    赤壁之戰是曹操最接近能夠一統天下的時候。如果這會兒劉備和孫權真的被曹操擊敗的話,曹操都不需要派兵馬,只需要一封書信就能收降全國其他勢力。這時候西涼的軍閥,比如馬超、韓遂他們,名義上都是聽從朝廷號令的。除此以外,就剩下漢中的張魯和益州的劉璋。這二位其實早都有投降曹操的心思了。

    曹操赤壁之戰之後,自己這會兒也已經50多歲了。沒有了自己年輕時候的雄心壯志,但也並不是屢戰屢敗,其中也消滅了西北割據的各個軍閥們,從漢靈帝以來,涼州其實一直都反覆叛亂,不怎麼受中央的管理。曹操能夠平定涼州也是很大一件功勞。

    然後主要是漢中之戰的失利,讓曹操發現沒辦法一舉消滅劉備。濡需口之戰,發現沒有強大的水軍也很難攻克江東。這兩件事讓曹操明白了自己很難在有生之年完成統一天下的夙願了。

    建安十八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定國都於鄴城。魏國擁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將軍等百官。這會兒開始曹操的心思就已經不在對外作戰上了。而是想著滿足自己的權力慾望和解決宮廷內部鬥爭以及培養接班人的問題。曹操晉升為公,是破壞了漢朝老規矩的,已經有了明顯的僭越舉動。很多氏族尤其以荀彧為首,都是極力反對曹操這樣做的。

    所以曹操老年以後,主要的精力都需要在內部鬥爭分歧上。確認了立曹丕為太子以後,也要搭建太子領導班子,解決給自己死後權力交接的問題。

  • 4 # 小瑩講歷史

    我是小瑩,感謝閱讀!

    東漢末期,魏蜀吳三足鼎立,而其中又以魏最為強盛。曹魏能獨佔鰲頭,與其強悍的軍事實力密不可分。作為執政者的曹操精通兵法,善用謀略,數次戰役都可圈可點。曹操曾平定黃巾,降服呂布,於官渡之戰大敗袁紹。曹操的軍事才能不容小覷。但是赤壁之後,曹操卻屢戰屢敗,這是為何呢,我總結了四點。

    一、蜀吳聯手抗魏

    曹魏的強大已然讓蜀吳的統治者心生忌憚,蜀吳聯手抗魏,曹操無法以一敵二。官渡之戰後,曹軍幾乎勢如破竹,又在長坂坡大敗劉備。劉備已然不成氣候,曹操便想乘勝吞併江東。曹操的如意算盤雖然打得很好,但是吳蜀的有識之士卻不願讓曹操如願以償。當時,東吳多主和派,唯獨周瑜魯肅兩人主張與曹魏一戰。魯肅又以一己之力說服劉備,與蜀國結盟,而諸葛亮也正有此意,雙方一拍即合。魏國雖然實力強悍,但是蜀吳合力仍可與魏國一戰。曹操本就因人多勢眾而託大,加之蜀吳合力抗魏,曹操也就只能折戟於赤壁。

    二、作戰時機不利

    曹操後期的作戰失敗也與時機不利有關。作戰不僅只靠軍事實力,也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在赤壁之戰失敗後,曹操並未就此放棄,很快捲土重來,南征孫權。曹操已經攻破了孫權在江北所設的營寨。孫權不得已親率七萬大軍與曹操對峙,但是相比曹操的四十萬大軍,幾乎是以卵擊石。但是江東乃水鄉,多水上作戰,而魏國士兵多是北方人。如此一來,曹操想取勝便極為艱難。加之春雨瓢潑,曹操不得已撤軍北還。

    曹操後期以攻為主,對於以逸待勞的敵人而言,無疑是不佔優勢的。夏侯淵與蜀軍爭奪定軍山一地,但是卻被黃忠所斬殺。曹操眼看下屬無法奪取漢中,便自己率軍親征。劉備深知曹操實力,不願與他硬碰硬,便加固城牆和堡壘。劉備避不出戰,曹操也沒有辦法。魏國士兵多,最適合速戰速決,否則數十萬大軍的糧草等問題都難以解決。曹操與劉備相持數月,終究難以拿下漢中。

    三、兵力分散

    魏國幅員遼闊,外在的敵人更多,不光與蜀吳對戰,因而兵力比較分散。曹操在與劉備爭奪漢中之時,劉備親自率軍前來,夏侯淵不敵劉備。曹操因此坐鎮長安,親自督戰。與此同時,邊塞並不消停,硝煙又起。曹操將曹彰等猛將派去北征,對抗烏桓鮮卑的聯軍。如此一來,不僅將領被分散到其餘地方,兵力也隨之分散。這樣的局勢對於曹操而言無疑是不利的。

    四、自身原因

    當然曹操後期的屢戰屢敗也與其自身因素相關。後期曹操年事已高,赤壁之戰時,曹操已是五十四歲高齡。曹操的身體素質大不如前,自然戰績也就不如以前輝煌。另外,曹操此時已經是名為臣子,實為人君,加之魏國一家獨大,曹操難免會比較自大。驕兵必敗,曹操的失敗也與此相關。

    儘管曹操後期的敗績較多,但也不能因此否定他的軍事才華。他精通兵法,又善於用兵,對北方的統一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是值得稱道的梟雄。

  • 5 # 小寶排行

    沒有屢戰屢敗吧。

    赤壁之戰是三足鼎立的開始,之後進入了一個穩定時期,三方互有勝負。

    只不過三足鼎立局面形成,互相掣肘,誰也沒有太大的得利,進入了一個拉鋸戰鬥心眼為主的時期。

  • 6 # 浩然正氣8

    東漢末年曹操掃除北方勢力是靠自己能力,曹操是個軍事家、政治家、軍事能力很強,農業方面也有功勞,國家整體戰略制定者比較突出,但後期戰術方面估算不足,最終沒有統一三國,如果郭嘉不死,曹操有生之年能現實統一三國。曹操孫子曹睿也很聰明,曹睿執政是魏國國力最輝煌時期,可惜36歲就死了,不然也不會出現三國歸晉。在這裡我要插句話,晉朝是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最黑暗時代,八王之亂,五胡亂華,民不聊生。從曹丕執行九品中正制以來,士族統治中國從晉朝開始整整600多年曆史動亂直到隋朝結束。

  • 7 # 小馬叔點評

    因為赤壁之前呀。曹操手下有能人呀。

    當時全國最著名的謀士都在曹操帳下。打仗主要靠謀士的出謀劃策。所以,赤壁之前,曹操能攻無不克,經常以少勝多,先後以少量兵力滅掉強大的袁紹和袁術。都是因為有謀士主動獻計給曹操。曹操是個很會識人和用人的領導。

    赤壁的時候,出了一件大事。諸葛亮出山了。當時曹操還不曉得諸葛亮的厲害。自認為70萬大軍。消滅幾萬人的東吳和幾千人馬的劉備,是很容易的。所以,曹操大意啦。

    諸葛亮什麼人物,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能借東風,能擺石頭陣法,阻攔敵軍,奇門遁甲,易經八卦,無所不精呀。諸葛亮一出山,就先去了東吳,舌戰群儒,東吳上百名文官,都不是諸葛亮一人的對手。

    赤壁一戰燒死70萬曹軍,曹操丟盔卸甲大敗而回,大傷了元氣,幾十年內,再也沒有經濟實力發動大規模戰爭了。小的戰役又打不過諸葛亮。所以,赤壁之後處於僵持不下階段。諸葛亮雖然用兵如神,但是劉備赤壁之後,不到三萬兵馬,也不適合打大仗。三家都在招兵買馬,壯大自己。

    打仗主要就是打的謀士,赤壁前,曹操手下謀士厲害,所以,曹操百戰百勝。赤壁後,諸葛亮最厲害,所以諸葛亮百戰百勝。曹操死後,司馬懿掛帥,百戰百勝的諸葛亮也不靈光了。

  • 8 # 舊書齋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說明一下,曹操雖然很善於用兵,但並不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無論是史料記載還是演義描述,都可以看出來。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也曾經在張松面前吹牛,說自己戰無不勝,天下無敵。但張松毫不留情的揭了曹操的短:宛城戰張繡之日,濮陽敵呂布之時,赤壁逢周郎,華容道遇關公,割須棄袍於潼關,躲箭避難於渭水,真可謂天下無敵。氣的曹操差一點就把張松給做了。

    而在正史中,我們但從諸葛亮的後出師表,也可以看出,曹操並不是天下無敵,表中寫的很清楚:(曹操)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無論從歷史文獻、正史還是演義,曹操雖然很強,但統一北方之路走得非常坎坷,起伏波動還是很大的,很難說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曹操劇照

    從三國志來看,在建安13年發生赤壁之戰,到建安25年曹操病死,這之間的十二年,曹操並沒有受到赤壁之敗的影響,他的表現依然發揮正常。

    赤壁之戰慘敗後,曹操參與或者直接指揮的勝仗有:平馬超韓遂之戰,平漢中張魯之戰,北爭楊秋之戰,合肥會戰,征討關羽之戰,敗仗有漢中之戰,樊城襄陽之敗(水淹七軍),和孫權,劉備打的也十分焦灼。

    由此可見,曹操在赤壁之戰依然保持著旺盛的鬥志和進攻意願,之所以只能鞏固北方,卻無法再進一步,主要有這麼兩點:

    第一,資源已經整合完成,三分天下的趨勢已經確定。

    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意味著戰爭性質發生根本性改變,從原先的諸侯之間縱橫捭闔,變成國與國之間的生死大戰。在諸侯之間的大戰,除了軍事實力以外,更重要的是政治外交鬥爭,曹操需要透過自己的計謀和心機,不斷地拉攏,離間,瓦解自己的對手,從而使利益最大化,這也是曹操非常擅長的一方面。

    可以說,依照曹操的處事風格和政治頭腦,對手越多,他越可以從中取利。反而當資源整合完成,對手逐漸明朗,曹操渾水摸魚的手段便不好使了。

    第二,綜合國力的比拼對於任何一方都不友好

    赤壁之戰後,對手逐漸明朗,資源已經整合完成,從綜合國力看,無論是最強大的曹魏,還是最弱的劉備,都很不理想。

    後世對於三國時期的戶口數量,一向很悲觀,東漢末年在冊戶口數,只有一百二十萬戶而已,亂世之中,災民就是戰鬥力,就是軍隊,可一旦資源整合完成,這些人就會成為百姓。連續作戰對綜合國力的消耗非常巨大,三個國家,在赤壁之戰以後,都只能開展一些區域性戰爭,而無法開展滅國大戰。

    可見,從赤壁之戰以後,曹操依舊保持著旺盛的鬥志,不斷鞏固北方局勢,而劉備不斷擴張,不斷地壯大,而孫權也在穩定內部局勢。從赤壁之戰後一直到曹操去世,這十二年間,國家形勢發生改變,戰略思路也發生質的變化,這是典型的形勢改變策略。

    三國鼎立圖鎮樓

  • 9 # 吟風社

    這是個偽命題,曹操在赤壁之戰前並非攻無不克,在赤壁之戰後也不是屢戰屢敗。

    首先,曹操在赤壁之戰前的敗績並不算少,比如滎陽之戰,被徐榮所破,士卒死傷甚多,曹操和其坐騎也被流矢射中,幸得曹洪換馬,才逃過一劫;濮陽戰呂布,被呂布的騎兵所破,出城門時,墜馬,左手掌被燒;宛城之戰,這個都熟悉,長子曹昂、侄兒曹安民、愛將典韋盡皆殞命,此外區域性的失利亦不少,比如討黃巾時,曹操行視戰地,被黃巾突然襲擊,鮑信戰死;官渡之戰時與袁紹分營對壘,戰不利。所以哪來赤壁之戰前的戰無不勝呢?攻無不克更是扯蛋,打宛城都打了三次。

    既然第一個結論是錯誤的,那在看看第二個結論,曹操在官渡之戰後是否屢戰屢敗。

    建安十六年,曹操大破以韓遂、馬超為首的關西十部聯軍,斬成宜、李堪等,同年十月,破安定,降楊秋;建安十八年正月,進軍濡須口,攻破孫權的江西大營,擒獲孫權的都督公孫陽;建安二十年,曹操西征張魯,同年五月,攻破河池,殺氐王竇茂,七月,破陽平關,大破張衛,斬其將楊任,建安二十二年,再戰孫權,孫權稱臣請降;建安二十四年,率大軍救援樊城,途中平定孫狼等民變。

    所以赤壁之戰後,曹操勝仗也不少,拿下了涼州,漢中是得而復失,此外,後期曹操沒有像前期那樣險些喪命的記錄。

    所以結論很明顯,這個問題是錯誤的結論,自然無法得出正確的推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月22號種花生需用地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