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澀長裙aaa
-
2 # 布衣長榮
我曾經有兩個同事,一個姓郄(還不是很生僻),另一個姓“續”,這個姓就遇到過這麼一次。我家鄉有個村莊有些姓“苟”的,被問起貴姓時,彼此都有些尷尬。“雒”姓、“把”姓是近兩年遇到的很少的漢姓。
-
3 # 伊小邪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姓氏更是多得不計其數,我見過的不常見的有:
1.一個朋友姓闞——當時還不知道有一個叫闞清子的明星時我覺得很罕見,第一次見得時候甚至不知道怎麼讀。讀(kan)!
2.苟(gou)這是一個同事的姓,常被我們打趣!
3.第一次和一姓高的同學認識的時候也覺得很罕見,當時自己所知道的姓高姓人物就只有高俅,我就常說他是高俅的後人,那那傢伙堅稱自己是高爾基的後代!笑死我了!
4.還有姓樂的和姓曲的等等!都是因為自己沒見過世面的,因為周圍都是王楊李林唐等等姓氏,咋一看到別的姓感覺很新奇!現在見過的多了覺得很正常了!
-
4 # 齊魯一瞥
昝,zan,昝建華
仇,qiu,仇華
覃,qin,覃雪梅
山,ya,山月,後來改為嶽
苟,gou,後來改為敬
-
5 # 天難諶
“諶”字作姓時,《康熙字典酉集上言部》解釋說讀音shèn,但諶姓延續4500多年後的今天,在作為姓時即讀shèn也可讀chén,比如著名羽毛球運動員諶龍的“諶”就讀chén。
諶氏祖譜記載,諶氏祖先自堯帝之三子大節公,分封到洛陽賜姓為諶開始有諶姓,西漢末年遷徙江西塢土塘,東漢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諶重(讀音zhong,史書、字典多誤為“仲”)出生後,遷至南昌。順帝時“高第除郡博士”,後官至京輔都尉、右納史衛尉、大司農詔加奉車都尉階荊州刺史封漢昌侯。
諶氏祖譜自諶重後,有比較詳細記載,自諶重始,序“輩詞”一百三十代,至今僅用五、六十字而已。
歷代諶氏主要以讀書、作官、行醫為業,唐宋時期諶姓自江西、湖北,遷徙到湖南、四川、貴州、廣東、福建、江浙一帶,清初康熙出巡病在山東,諶赴守(四十七世)受詔自江西到山東為其診病,後留居山東,至今十幾代。
蘇北地區有諶姓,據說來自洛陽,東北西北地區的諶姓,大多是山東、河南、安徽、蘇北、江西一帶,在近代遷徙所至。
另據百度百科記載,“諶”姓淵源有三:
淵源一
源自尹祁氏,出自上古堯帝的後裔大節之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據文獻《荊州諶氏祖譜》記載:“諶氏為堯之後,封大節於洛陽,始有諶氏。”大節,是遠古堯帝的第三子,其後裔子孫在西周末期亦稱大節。在周平王姬宜臼時率軍興晉伐戎,恢復周王朝有功,在周平王遷都成周後,被賜與成周之東的諶地,即礁陽(今河南洛陽),遂以封邑為姓氏,稱諶氏,始有諶氏一族。
西漢末年,諶氏族人遷徙至江西塢土塘,東漢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後來的漢昌侯諶重出生以後,諶氏族人再遷至豫章郡(今江西南昌地區)。到漢順帝時,諶重被“高第除郡博士”,後官至京輔都尉、右納史衛尉、大司農詔加奉車都尉階荊州刺史,封漢昌侯。
淵源二
源於姬姓,出自周幽王十四子後裔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據文獻《巫邑諶氏祖譜》記載:“諶氏出自姬宗,乃周朝王族後裔,祖宗源地承周(今河南洛陽)。考其系傳,至周幽王姬宮涅第十四子封於‘諶’,因征伐失國,子孫以國為姓。”元朝末期兵荒馬亂,盜賊橫行,諶氏祖先為避戰亂,由江西遷居湖北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仍因餘寇為患,無法安居中原樂土,復於明洪武二年由麻城西遷四川巫邑大昌一甲(今巫山下田鄉)諶家灣定居,以挽草為業,拓荒採食,耕讀為本,勤勞起家。迄今已有六百多年曆史,子孫繁衍已到十九代,約四千餘口。相傳永禎祖入川兄弟三人,永禎為大,落於巫山。永柏為二,散居何地,無從查考。永松為三,據聞落於雲陽,該縣南溪區桑澤鄉衫樹灣存有諶永松墓碑,其後裔已改姓“盛”。
淵源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大夫裨諶,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在著名的清朝學者張澍所著的《姓氏尋源》裡記載:“湛氏,宜出鄭國時期的複姓裨諶氏……五里族盛,析居本邑凡十餘處外,徙近而鄰邑,遠而湘黔,皆根本五里。”裨諶,是春秋時期鄭簡公執政期間的鄭國大夫,博學多謀,曾大力協助國相公孫僑(子產)處理國政。史書記載:“裨諶能謀,謀於野則獲,謀於邑則否。有事乃載裨諶與之適野,使謀可否,而告馮簡子斷之,使公孫揮為之辭令,成乃受子太叔行之,以應對賓客,是以鮮有敗事也。”在裨諶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裨諶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諶氏、裨氏,世代相傳至今。
但與第一個淵源類似的,由於古代的姓氏學家已經把“諶”誤為“湛”,因此,望出豫章郡的一部分諶氏族人早在唐、宋時期就以訛誤的“湛”為姓氏,並源源不斷地遷徙祖國大江南北各地了。
-
6 # 功夫蚊
剛好有一個,姓“危”,危險的危。
“朋友,你看見危險沒有?”
“嗯,危險他去見危笑(微笑)了。”
-
7 # 逗梗兄弟
在生活中我居然遇到一位姓鬼的先生。
通過了解了解原來鬼姓,原來讀音是這樣的kui第二聲,
與傀儡的“傀”同音。這個姓氏在中國可不多見哦。
既史料記載,源自夏代通靈師,這可以在《姓氏考略》得到印證。此淵源姓氏特點有3處,一處為左臂有黑痣。另一處為左耳後側有痣。最後一處為脖子後有痣。三處有一處就此淵源後裔。因為與占卜祭祀相關,所以隨著佛道盛行,中國本土的原始宗教沒落和被打擊,[1]清代以後此淵源的後裔大部分都流散到異國他鄉。此淵源姓氏為古代祭祀人員所以遵從原始薩滿教,除非祭祀禁忌宰殺食用蛇、猴、穿山甲、野鳥飛禽,禁忌佩戴象牙、犀角,以羽毫石[2]為本族守護石。
第二個淵源
源於姜姓,出自炎帝衍支鬼氏的母系任姒之後鬼臾區,屬於以氏族名稱為氏。“鬼”字的古義,就是精靈。實際上,古人認為“鬼”是人死後的靈氣,可以為神祉,可佑後人。最早的“鬼”,就是母親死後的遺留形象,是母系氏族社會中的精神支撐文化之一,後來,逐漸延伸為對所有死去之人靈魂的稱謂。因此,“鬼”與非人族所形成的“怪”決然不同。古人對“鬼”是崇敬祀奉,因“鬼”是逝母,何懼之有?人類所懼怕的並不是鬼,而是不知為何物的“怪”。後來,人們將農曆7月半定為“盂蘭盆節”,舉族祀奉悼念逝去的家族親人,俗稱“鬼節”,屆時人們沿河放燈,映河緩去的如星燈火,寄託了在世人們的情思,照亮不知身在何處、但一定會通橋轉世之“奈何橋”的逝人。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後,“鬼”逐漸演變為人類族群的象徵,典型代表就是象徵炎帝衍支的鬼氏部族,即苗裔鬼娃部落,該部族的女酋長任姒即為其代表,在史籍《古今人表》中所記載的名人鬼臾區,都是該部族的典型人物。鬼臾區,一作鬼容區,是傳說中的上古醫家,黃帝之臣,他擅於五行之說。唐朝學者王冰住在《素問》中就黃帝問於鬼臾區所答“臣積考太始天元冊文曰”時指出:“鬼臾區十世祖始誦而行之,此太古占候靈文,洎乎伏義之時,巳鐫諸王版,命曰冊文。”由此可知確有鬼臾區其人,本書認為,此當系神農氏後相傳十世之世醫。
鬼臾區的後裔子孫,就以其先祖所出部落名稱為姓氏,稱鬼氏,是非常古早且神聖的行姓氏之一,正確的姓氏讀音作wěi(ㄨㄟˇ)。
第三個淵源
源於鬼方氏,出自商、周時期居於西北方戎狄族之鬼方氏,屬於以部族名稱為氏。鬼方,是商、周時期居於中國西北方的少數民族,其活動載於《汲冢周書》、《易經》、《山海經》、《古本竹書紀年》、《史記·殷本紀》和出土的《小盂鼎》及商周甲骨卜辭中。漠南地區多次發生討伐鬼方的大規模戰爭,甲骨卜辭中有“鬼方易”的記載,即鬼方氏族向遠方遷徙走了。
-
8 # 路人557
17歲那年我在餐廳當服務員,有一個女同事就性“歐陽”
我QQ有一個好友性“代”性代的我們生活中幾乎是沒有人聽說過
-
9 # 藍色骨頭001
1、天姓
天姓為中國百家姓之一,相傳是黃帝之相天老的後裔。天姓雖古老,分佈也較廣泛,但是稀少,屬於稀有姓氏之一。目前天姓人主要分佈在河南衛輝、湯陰、鞏縣、浙江上虞、餘姚、廣東順德、四川中江、安徽淮南、臺灣高雄、河北樂亭、香河、江西寧都等地,其他地方也偶見此姓。
2、操姓
操姓,漢族姓氏,在安徽、浙江、上海、湖北(武漢新洲,黃岡團風,孝感應城和安陸)、江西、河南、四川、貴州、廣東、廣西、臺灣地區等地區均有操姓後人。史書中最早有記載的的操氏歷史人物是隋末農民起義領袖操師乞。
3、青姓
青姓是一個姓氏,有以祖為姓和改姓而來兩種說法。青姓,少見姓氏,主要分佈於四川、內蒙、湖南、廣西、重慶等地。
-
10 # 收藏笑容
倪:那時候我以為是讀兒,後來查了才知道是“ni”。然後剛好他的名字還有個生僻字“垚”。剛開始老師都不會這個字,老是讀成“gui”。他每次都很耐心和老師解釋是“yao”。我突然有點心疼他哈哈[捂臉]
佘:其實這個應該不算少見,只是我剛開始以為讀“yu”,後面才知道這個姓念“she”。
回覆列表
其實中國奇怪的姓蠻多的。比如,操姓,羋姓,死姓,難姓,公姓。
但是生活中最多也就是遇到過,歐陽,公孫,甘,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