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草非園
-
2 # 歷史與文化縱橫
愛文學不知有多深,文學之美讓你陶醉。又青春年少,感物易傷。讓人想起自己二十幾歲的我,一晃歲月匆匆,每日碌碌,直奔中老年。對於生活還是不得要領。曰真曰善曰美,許多事過往煙雲。漸趨平淡理性。然,依舊是喜文學,愛讀文字,期與共鳴。又求世之學問,讀遍群書,求真理於宇宙。習學賢者,思想考,偶有得之。我終究是隨波而動,識萬物理趣,有時喜於自得。我之我當勤學深思努力不枉一世,不時發現新我。唯君鑑之。
-
3 # 但行齋
這首先要問,你這種狀態是在愛文學之前就存在,還是在愛上文學之後才成了這個樣子?倘若是在愛文學之前就如此,那是性格問題;若是發生在愛上文學之後,這對學習文學創作可能是一個有利的因素。
愛文學的人,一般多有傷春悲秋、多愁善感,有的還會像《紅樓夢》裡說的那樣:無故尋愁覓恨。
多愁善感,有時會感覺到心中憋悶,想把它發洩出來。我過去寫詩的經驗就是這樣,感覺憋悶,想發洩。對於愛好文學的人來說,寫詩就是一種發洩,把想寫的寫出來,一下子就輕鬆了。所以說,傷春悲秋、多愁善感,對於愛好文學的人來說屬於正常。
當然,隨著年齡的增長,閱讀的廣博,閱歷的加深,你會發現,以前的傷春悲秋是一種不成熟。但現時不必計較這個,這種狀態是一個愛好文學的人成長過程中的一種正常狀態。至於覺得自己獨一無二,這在個人人格的意義上講,沒有問題,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但從道德、才能、文章等方面講,是沒有獨一無二的,所謂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就是這個意思。
建議你不要糾結這到底是不是自己,要多讀書,多動筆,多接觸人。若能有師友指點幫助,相互交流切磋最好,這對自己心胸視野的開闊,文學鑑賞水平的提高,乃至學習文學創作都是有好處的。
-
4 # 觀象齋主人
用自己為例來回答一下題主的問題。我青少年時候一頭扎進了書本里:古今聖賢的雋言妙言,小說戲劇裡的悲歡離合,散文詩歌中對真善美的歌頌。我深深陶醉於其中,既不能也不願自拔了。我不知道這對來說一種幸福或是痛苦?
讀書確實在很大程度是開闊了我的眼界,陶冶了我的精神,改變了我的氣質。使我曉得了在我 的生活的虛偽庸俗的狹小的圈子之外,還有一個廣大而美好的世界存在著。那個世界每時每刻都在上演著或是驚心動魄或是纏綿悱惻的故事。那裡的人也都有著他們各自的悲歡離合。我明知道這些都是假的,小說和戲劇裡的人物和情節都是作家虛構出來的,但我還是會為他們而感動,為他們的遭遇時而歡笑、時而流淚。
我喜歡中國的唐詩宋詞、章回小說、我喜歡魯迅、徐志摩、錢鍾書、張愛玲、沈從文、巴金、我喜歡餘秋雨的散文和金庸的小說,後來接觸到外國文學、在我的眼前又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我漸漸迷上了莎士比亞、歌德、雨果、迷上了泰戈爾和雪萊,當我讀著這些偉大的詩人輝煌壯麗 的篇章時,我常常忘了自己的渺小而昇華到一個崇高的境界。
後來年齡大了,我才知道讀書好象在天上飛,而生活又像在泥裡爬,但人生做了這麼多事,唯獨讀書不後悔,但傷春悲秋大可不必,文學改變氣質,增廣見聞,你是自己人生的主角,這裡沒有彩排,每天都是現場直播。
-
5 # 白露為霜ts
作為一名文藝青年,傷春悲秋是基本素養,憤世嫉俗是必備條件。所謂不憤不發,有感而發,不平則鳴,都是說一名寫作者,情感必須要豐富,思緒必須要發散,才能寫得出好的文章。如同泉水,娟娟不停,長流不息,是活水才能靈秀,一潭死水一樣是不會有創作激情的。
文學的基本功能,就是表達。表達一種思想,作者要傳達給讀者自己的思想結晶,表達自己對於生活的感悟、體會。過於平淡的生活和思想,不會產生獨特的體會,自然就不能帶給讀者以共鳴。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學的諷刺和揭露功能漸漸地失去了,但是,文人還是需要有點鋒芒,犀利的文章更能引發思考。
至於文學世界裡的是不是真實的自己,其實無需糾結,也無需在意把真實的自己暴露在讀者面前。寫作與閱讀都是一種思想的交流,忠實於自己的精神,與思想上有共同點的讀者產生共鳴,這本身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寫作的時候是快樂的,因為表達;有讀者的時候是更快樂的,因為交流。自己喜愛的文字是好的,寫出來的文字被別人喜歡,是更好的。 而且,別人的喜歡,更是一種積極的力量,這種喜歡讓我們有更多的動力堅持下去。
文學是可以陪伴我們一生的,青年時期的熱血沸騰,中年時期的生活感懷,老年時期的精神寄託,可讀、可寫,可表達、可總結。它是個性化的,可以成為傾訴的最佳方式,它也是共性化的,可以與多人產生思想碰撞,甚至誕生更多的精華。生活不止有一日三餐春夏秋冬,更需要經典的陪伴,經典作品可以開啟我們看不見的那道門,那裡面永遠有我們意想不到的驚喜。
熱愛著我們所熱愛的,忠誠於我們所信仰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文學的世界,是我們發現自己、發現別人最好的方式。
-
6 # 卷帙草堂筆記
我想起一句話,一切文學皆人學。文學的終極問題是關於人的問題,我們關注的是人類本身,或者也可以說是人性。從這個角度來看,文學又和哲學走到了一起。
薩特曾跟波伏娃說起他為何要研究哲學,他認為,哲學是走向文學的必經之路,唯有搞懂了哲學問題,才能更好地做好文學創作。因此,他要寫《噁心》,寫了《存在與虛無》。
哲學問題,思考的是什麼?恰恰就是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將去往何處?歸根結底,要找到自己,找到自己在各個時空中的具體座標,唯有這樣,才能讓自己安心面對人生。但事實上,這很難,我們往往會說想要找到更好的自己。
武志紅不這麼認為,他覺得我們最終是要找回自己,本沒有什麼更好的自己。
你愛文學,傷春悲秋,本質上是內心活動的外化,心中所想無法很好地得到實現,寄情于山水,寄情於文字,無非是渴求得到解脫,這是我們所有人都會遇到的問題。至於是不是你自己,必然是,“自己”也有很多側面,面對的人不同,我們展現的“自己”也不一樣。
所以,要學會包容,要學會放下,這樣的人生,才會更容易一些。
-
7 # e路愛
一般來說,文學愛好者,文學作者,文學家都有一個個性特質:高冷,都認為自己獨一無二!
我與你一樣,也是一個文青,痴迷文學,也曾有你這樣的想法,但放眼現在是不對的!
首先,過去那種“文人相輕”的時代已過去了,文學應該是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所以做文學,必須紮根於生活,素材、靈感不是閉門造車出來的!
其次,現在5g時代了,萬物物聯,全球人類共同體,每個人都不是單一存在,每個環境都不是一個獨立的孤島!
當然,做文學,獨立的思考力、個性的特色是要存在的!否則就是千篇一律了!
願你有好的文學前程!
-
8 # 雲鵬視覺研究會
熱愛文學的人,萬千人中不及一二,一般都是內心情感豐富,敏感的人。
還有這種人都是同理心很強的人,這樣才能對於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故事有很好的代入感。我就有一位朋友是個熱愛文學的人,她總是能夠比常人更好的理解作品,也善於發掘作品裡面隱藏的一些細節。這樣的人一般也是比較善良的。那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實在是讓人心生尊敬。
這突然讓我想到了古代的一位大家,范仲淹先生,先生陡生於古代,但文學作品頗豐,更有精品頻頻驚豔世人。這位先生不僅文學造詣匪淺,更用自己微薄的錢財給家族親友置辦了“義田”,照顧親族好友。自己卻是儉衣貧皿,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大氣蓬勃,也是古今稀有。
所以,不是自己覺得“獨一無二”,是真真乃世上無雙之人矣!所以,恭喜諸位熱愛文學,喜歡讀書,有感秋傷悲的感覺的朋友,你的精神世界一定遠超常人,“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如果愛好這些,並作為自己的一個愛好,好好發揚起來,假以時日,一定會有更加不一樣的感受和體驗。
在大部分人庸庸碌碌的時候,精神世界豐富的這些人已超脫於俗世,走向了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願爾縱然風雨,依然初心不變。你依然是你!
回覆列表
愛好文學,調整好心態,個人愛好心趣是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充分體現自己的價值取向的,不是對自己的人生意義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