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新足記
-
2 # 八哥描丹青
如果要回答岳飛作為南宋的主帥或者說岳飛沒有冤詔入獄持續領導抗金的話,會是什麼結果?首先我們要追尋歷史背景根源,以歷史背景為基礎進行“假設”分析。
金朝的建立和興起首先要說一下遼國,遼國(公園907年-1125年)比北宋建國還要早53年,就是在這個時間段,中原北部的後晉皇帝把燕雲十六州割給了遼國,讓中原心痛了百年之久。
當時遼國的東部居民就是女真族部落,女真族部落藉助遼國的和平高速發展時期,抓住機遇很快的壯大起來。隨後趙匡胤於公元960年黃袍加身統一中原,建立大宋。而女真族隨著200年的發展也終於在公元1115年自立反遼,建國金朝。
這個時期是金國最強勢的時期。一代新人換舊人,剛剛立國的金國朝廷竟是一股作氣把遼國和西夏的聯軍打的落花流水,直接在公元1125年滅了遼國,把遼國貴族跑趕到西邊建立了西遼。然後在公元1127年“靖康之變”橫掃了北宋,把漢族趕到了長江以南建立了南宋。
再然後地圖板塊就變成下面這個樣子了。
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我們的男主角岳飛登場了。岳飛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省湯陰縣)人,生於公元1103年,靖康之變時岳飛剛好24歲。24歲的岳飛已經前後多次從軍,經歷了不少大小戰事,在劉浩部已經小有名氣,而這一年他隨劉浩部,歸屬了副元帥宗澤,並且一步一步由部將升遷至武修郎。靖康之變後岳飛受到了招撫使張所的抬愛,升任“統領”後又升為“統制”。後來又重新歸宗澤隸管,開啟了抗金的行程。
第一次大捷是收復建康。第二次大捷是收復襄陽等六郡。第三次戰功是平定洞庭,這時候已經被加封武昌郡開國公,檢校少保,後又升荊湖北路、襄陽府路招討使。隨後第二次北伐和第三次北伐就收復了商、虢等地,打到了鄂州。岳飛的官職也升至荊湖北路、京西南路宣撫使兼營田大使,並擴充了劉光世所部王德、酈瓊等兵馬五萬餘人。第四次北伐岳家軍更是打到了開封等地黃河流域,而金國朝廷內部矛盾同時爆發無力再戰,收復失地把宋朝疆土擴大到北宋時期應該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就是在這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岳飛被十二道金牌召回然後就入獄冤死了。
首先讓我們先看下目前岳家軍的規模:岳家軍的正規編制內的軍種分為十二軍,平均每軍八千餘人。其中背嵬軍有騎兵八千和步兵數千。
1.背嵬軍;2.前軍;3.右軍;4.中軍;5.左軍;6.後軍;7.遊奕軍;8.踏白軍;9.選鋒軍;10.勝捷軍;11.破敵軍;12.水軍。這十二軍共有22名統制、5名統領和252名將官分別率領,其中有正將、副將和準備將各84名。王貴任中軍統制,張憲任前軍統制,這二人是岳飛的副手,岳飛不在時可代替岳飛指揮其他統制,主持岳家軍全軍的事務;徐慶、牛皋和董先三人最為善戰;此五人是岳家軍的中堅人物。
同時河北的義軍(游擊隊)僅黃河以北的就有40--50萬散兵。而且岳飛打到朱仙鎮時,金軍裡面很多將領都被岳飛打怕了準備投降岳飛,連金國第一勇將 四太子手下大將韓常都準備攜帶自己本部兵馬共5萬人準備投降了。除了岳家軍還有韓世忠軍部、張俊部、劉光世部以及後備軍團幾十萬宋軍漢民。在軍事力量上根本不弱。
所以說就算朝廷允許岳飛做上兵馬大元帥,統領南宋所有軍事,主要還是看朝廷的態度,是否全力支援北伐,因為戰爭伴隨著的是後勤補給,徵稅納賦,沒有強大的後備支援,還是無法能夠確保一戰而平金國的。如果南宋上上下下一條心,憑藉岳飛的軍事才能和名望德行,收復失地是指日可待。
-
3 # 文良自媒體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身為權臣武將的宋太祖趙匡胤得位太過輕而易舉,為了堵塞這個致命的漏洞,避免大宋江山重蹈覆轍。防範武將做大做強、權傾朝野,是歷屆宋朝皇帝祖訓般的必修課。
縱觀整個宋朝,自始而終都沉溺於揚文抑武的沾沾自喜中。殊不知,與此相對應的是全民尚武精神的日趨缺失。宋人日日耽於風花雪月、傷春悲秋,只知道搖頭晃腦地吟詠意境高遠的宋詞,文學成就確實斐然。後世公推的唐宋八大家文學巨匠中,近三百年的大唐盛世也只是孕育出其中的韓愈和柳宗元兩位,羸弱的宋朝卻佔據了六席。一門三蘇悉數入選,足可見 其時崇文之盛,哪裡還有多少人立志於馳騁馬背,彎弓搭箭? 這讓本就相形見絀的大宋農耕民族和蒙古遊牧民族之間的戰鬥力變得更加懸殊。然而無論是婉約派,還是豪放派,最終都未能挽救宋室江山的敗亡,唯有宋朝,竟然淪落到依靠辛棄疾和文天祥這樣的頂級文人墨客,去扛起抗元大旗,轉輾戰場拼殺,焉有不敗之理!崖山海戰,張世傑、文天祥、陸秀夫等一批愛華人士不畏生死的忠肝義膽,看到了十萬軍民齊身跳海的民族氣節。顯然不是宋朝軍民的抗元意志缺失,而是宋朝關於民眾導向的頂層設計出了問題,重文輕武的環境下是不可能培養出衛青、霍去病、李廣那樣的頂級軍事人才的。積貧積弱的南宋,就像是汪洋中一艘千瘡百孔的大船,覆船的危機不是更換一個舵手就能夠輕鬆化解, 因此就算是換了岳飛領導抗元,南宋滅亡的結局同樣難於避免。
任何朝代的敗亡均是源於體制內部的腐朽不堪,一個政權如果民心盡失,那就沒有繼續存在下去的可能性。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遠在北宋時期的一代大賢王安石早就看出了端倪,遂著力推行變法,企圖精兵簡政,強國富民,增盈國庫。歷朝歷代,變法就是需要面臨除弊革新的陣痛期,魏之《李悝變法》、秦之《商鞅變法》。效果肯定不能立竿見影,考驗的是官家的大格局和遠見卓識,從而堅定地支援新政的施行,為新政掃清障礙和羈絆。變法失敗的典型案例就是楚國的《吳起變法》《王安石變法》同樣是一場幾乎觸控到了成功的流產變法。失敗的主因還是敵對政見勢力的重新崛起,就連臨川先生王公自己的門生蘇東坡也挾裹進了這場紛爭之中。可見文學成就的高低和政治格局不一定成正比。在王安石的缺水嚴重的故鄉,現在的江西東鄉縣,雖然境內不乏河流,丘陵地帶的川水都是高於農田,年久失修的水利設施形同虛設,抗旱能力相對更差。王安石親歷了很多鄉民的困境,身為高層卻不能扶貧濟世,一代大賢痛心疾首。
以《青苗法》為例,官方為貧困的農戶提供種子,不至於田地荒蕪,新的春種完成,田野上就孕育著希望。年成好的話,秋收後也許可以挽救一些瀕臨破碎的窮苦家庭,即能夠清欠往年累計的田賦,又能解決無數個家庭的飢寒交迫。只需還種子是適當多還一些,相當於現在的利息。然而事與願違,連年的乾旱接踵而至。積貧積弱的官府非但沒有收到賦稅,還搭進去了種糧。政敵們出手了,無數的窮苦家庭因為欠賦欠租破產而分崩離析。王安石也未能阻止這樣的惡政上演。《青苗法》竟成為了底層民眾的噩夢。
冗員沉苛也是宋朝敗亡的又一誘因,官民比達到了1:120,在生產力嚴重落後的農耕時代,官民比也是衡量一個朝代興衰的重要指標,過多的人脫離一線生產勢必均分生產者的口糧。漢朝的官民比是1:7000,現在知道為什麼漢朝可以發動長達多少年的漢匈之戰吧!除了耕者就是戰者。耕戰模式曾經大秦帝國統一六國的基礎因素,漢朝完美的沿襲了下來。宋朝推行的是精英階層策略,籠絡社會中的豪強世族,不聽話了是不是? 給你一塊蛋糕吃吃,看你還聽不聽話!攤大餅式的公務員擴張耗盡了社會資源和國庫盈餘。哪裡還有錢去興修水利,用於改善民生。沒有錢了就加重賦稅。如此惡性迴圈,遲早滅亡是順理成章的事。王安石做不到的事,岳飛將軍又能夠改變這種局面嗎?
-
4 # 國內ERP專題
雙方實力懸殊太大了,縱然有岳飛在世,也是無法取得勝利。
元滅宋時,已經實現了大迂迴,滅了雲南的大理國,岳飛縱有迴天之術,面對三面楚歌的形式,也是無可奈何。
蒙古人想要消滅南宋,進駐中原。而他們攻打南宋的一條捷徑就是借道大理國,對南宋腹地發動攻擊,南北夾擊,一舉拿下南宋。這個策略看起來很簡單,而且大理也僅僅只是一個小國家,如此看來,蒙古人拿下南宋,便如探囊取物那麼容易。
然而事實上,蒙古對大理用兵卻是頗費周折的,當他們最終取得勝利時,也就是大理國消失的日子。據史料記載,蒙古人對大理國前後三次用兵方才取得勝利。最早的一次是在成吉思汗時。一次成吉思汗向大臣郭寶玉詢問攻打中原的策略,郭寶玉回答道:應先攻取巴蜀、大理,合併他們的兵力之後,再順勢滅掉金國,最後合圍南宋,必能取得成功。
在滅了大理、西夏、金後,南宋的實力與金相比,根本就不是一個重量級。
而且在蒙滅這些國家時,宋與蒙還是結盟關係,來的嗎期,南宋攻打金也是挺爽的,殊不知,他們也犯了當年徽宗時,戰略上的失誤。
宋蒙的聯盟正式破裂,次年,窩闊臺發動了全面侵宋戰爭。從1235年宋蒙戰爭全面爆發,至1279年崖山之戰宋室覆亡,打了近半個世紀。
倒不是說宋有多厲害,而是元的騎兵到了南方,威力大減。1259年釣城一戰,元軍大敗,主帥蒙哥戰死,才使南宋又多活了二十年。
最關鍵,在中原一直不缺漢奸,最後幾十年都是漢人帶兵打敗南宋的。像呂文煥之流。
即使岳飛在世,基本上也難已經阻擋元滅宋了。
-
5 # 他他他214027674
如果當時高宗不殺岳飛,而是全力支援他抗金,那宋朝肯定會取得勝利,獲得中興的機會。
因為岳飛抗金時,有幾個有利條件:
一、人心所向。剛被外邦侵略,民眾憤慨,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人心向著宋朝,盼望朝廷收復,為此,抗金有群眾基礎。
二、當時宋朝的元氣尚存。雖淪陷大片土地,但江南一帶富庶,經費是不成問題的。淪陷地區的人才都向江南匯集,人才不成問題。武將都來彙集,有岳飛、韓世宗軍隊,尤其是岳飛,一心想向北進發,打得金兵節節敗退,所以軍力沒有問題。
三、以岳飛的軍事才能,勝過對手百倍,岳飛有句名言: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就憑這句話,顯示了岳飛謀略超群,因此他的目標是直搗黃龍,救回二聖,他的確有這個能力,是一位傑出的統帥。
四、岳飛的武功是一流的,他是中國歷史上的戰神之一,當時有人能打敗他嗎?沒有!包括他的對手。有這樣的統帥,還有什麼敵人不能戰敗的呢?
然而,趙構聽信讒言、自毀長城,那有啥辦法呢?過幾十年,他的兒孫想復興時,已經失去了當年的那些優勢,且國力日漸衰落,只能有心無力了!
-
6 # 旭日初昇無極
歷史不能假設。岳飛抗元的前題得有一個開疆拓土勇於進取的皇帝,還得有一個如趙鼎那樣高效的經濟運轉內閣。同時還得有守淮東的韓世忠,守淮西的劉琦,守川蜀的吳玠。在兄弟部隊的配合下神武后軍十萬將士一定能打倒長城沿線保疆守土。從而修養生息,待得蒙元內訂,可一戰而定天下。
-
7 # 控鶴軍指揮使
很遺憾,結局可能不會太樂觀。我們可以用戰績不亞於岳飛的南宋抗元名將孟珙的經歷來做個參考。
孟珙,公元1195年-1246年,子璞玉,湖北棗陽人,曾祖父和祖父皆是岳飛的部將。
聯蒙滅紹定六年(公元1233年)九月,蒙古元帥塔察兒圍攻金國最後的都城蔡州(今河南汝南)失利,於是請求與南宋結盟,一起攻打蔡州。孟珙當時僅是修武郎,江陵府副都統制,隨主將江海出征。金軍困獸猶鬥,派出2萬名騎兵來阻擊,孟珙率軍一舉擊潰,斬殺了1200餘人。紹定七年(公元1234年)正月,孟珙攻破蔡州城,金哀帝自盡,金末帝被殺,孟珙大勝而歸,被提拔為武功郎、建康府都統制。
守衛江陵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蒙古向南宋發動了全面戰爭,奪取了南下重鎮襄陽,並一度飲馬長江。危難時機,孟珙臨危受命,緊急救援江陵(今湖北荊州)。孟珙到任後,由於兵力不如蒙古軍,兵力相差懸殊,因此先集中兵力封鎖江面,防止蒙古軍渡江,然後白天大張旗鼓,擺出一副援軍源源不斷進城的狀態,晚上讓部分軍隊潛行離開江陵城,然後又打著火把進城,綿延數十里,讓蒙古人以為宋軍大軍來援,驚慌失措。然後孟珙抓住機會,一舉擊潰了蒙古軍,攻破了24座營寨,搶回了2萬多被俘百姓,燒燬了蒙古在長江岸邊準備渡江的船隻。蒙古軍無奈只好撤退。此戰後,孟珙被封為男爵,升職為江陵知府兼京湖安撫副使。
黃州之戰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十月,蒙古大軍再次進攻黃州(今湖北黃岡),孟珙從鄂州率軍緊急支援。孟珙先率水軍一舉擊潰蒙古水軍,俘獲200多艘戰艦,然後派軍夜襲蒙古軍營,大獲全勝。然後孟珙衝入黃州城後,與城內守軍合兵一處,嚴防死守。蒙古軍在城下損失大半,無奈只好撤回北方。此戰之後,孟珙再次晉升為京西湖北安撫制置使,為南宋中部戰區的主帥。
攻奪襄樊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孟珙開始著手反攻襄陽。由於蒙古人對襄陽地區的戰略位置重視不足,孟珙進軍順利,於公元1239年成功策反襄陽守軍,順利攻奪了襄陽。孟珙攻奪了襄陽後,將降軍和各地義軍編練成宋軍,使襄陽地區實力大增。
夔州攻略夔州戰役實際上是在四川東部和河南南部兩個方向同時開展的。嘉熙三年(公元1239年)秋,蒙古大軍攻破了四川成都,逼近夔州(今重慶奉節),孟珙率領1萬湖北精兵到夔州佈防。由於佈防得當,機動防禦移動迅速,在湖北巴東、秭歸大獲全勝。在河南方向,孟珙派部將偷襲了蔡州和順陽,燒燬了蒙古軍大量的物資,讓蒙古的屯田軍損失慘重,無力進行中部地區的進攻。孟珙此時的戰術方法更是學習了敵人蒙古人的“打草谷”戰術,不斷的派精兵騷擾敵軍,奪取敵人的後勤物資,俘獲敵人計程車兵和百姓,並轉化成自己的戰鬥力。夔州戰事之後,孟珙被封為公爵,並加封檢校少保。
將星隕落淳祐六年(公元1246年),蒙古河南行省的負責人範用吉秘密聯絡孟珙,想投降南宋,並帶來大量的蒙古軍情機密。孟珙向宋理宗彙報,宋理宗擔心範用吉歸降後會大大增長孟珙的勢力,到時候控制不住孟珙,竟然拒絕了範用吉的請降。孟珙心灰意冷,嘆到:“三十年收拾中原人,今志不克伸矣!”於是悲憤的向宋理宗辭職,宋理宗也不挽留,立即就批准了。孟珙辭職後,閉門不出,專心念佛,半年後,舊傷發作,一代將星因此隕落,時年51歲。
綜上所述,孟珙的經歷與岳飛其實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對付新興的北方遊牧民族政權,都是獨當一面的戰區統帥,並且孟珙得到朝廷的支援還大過於岳飛,宋理宗一直都非常信任和支援孟珙,雖然最後仍少不了猜疑,但是還是得到了善終。
但是由於南宋王朝繼續執行重文抑武的歧視政策,惡性通貨膨脹導致財政上的崩潰,聯蒙滅金導致唇亡齒寒的外交失當,以及貿易伙伴基本都被蒙元佔領,導致貿易收入的暴跌,以上種種因素的疊加,就算武穆再世,估計也迴天乏力啊!孟珙憑一己之力,又幫南宋延續了幾十年的命脈,已經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了!
-
8 # 江南品古
我是遇見花要開,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我個人覺得如果是岳飛領導南宋抗元,蒙古就無法滅亡南宋。
我們依次來對比岳家軍和元朝軍隊。
一、軍事實力對比
先看岳飛帶領的岳家軍。岳家軍在後世家喻戶曉,其紀律嚴明,訓練有素,"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金人更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之語。
再說元朝蒙古軍隊,蒙古騎兵擅長騎射,更有大迂迴戰略,征服四方,打到歐洲。無敵之名遠播千年。
對比結果:兩強相遇,誰也奈何不了誰。
岳家軍=蒙古騎兵
二、戰術思想
作為南宋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岳飛的軍事思想和戰術被無數後來人研究,與關羽並列“武神”。岳飛死後的千年間,前任總結了岳飛的治軍思想共有六個方面:貴精不貴多;謹訓習;賞罰公正;號令嚴明;嚴肅紀律;同甘苦。這六方面的核心便是以嚴治軍。
蒙古軍隊擅長千里奔襲,更劍擅長大迂迴戰略。當年蒙古能一舉覆滅南宋,源於大迂迴戰術下迂迴兩千裡,從長江上游而下一舉攻下大理國。此後再從西線進攻南宋後背,配合北線南下,南宋腹背受敵,加上兩線作戰,無力迴天。
對比結果:如果是岳飛帶領南宋對抗蒙古,他會在戰略上提前預判到蒙古人的進攻方式,因為“最瞭解你的往往是你的敵人”。岳飛會在襄陽屯重兵利用地形防禦蒙古,也會在西線做好準備,甚至不會允許蒙古人攻下大理國。
岳家軍=蒙古騎兵
三、戰鬥方式
1、岳家軍
多次以寡敵眾的岳家軍,究竟用什麼樣的戰鬥方式?
岳飛在帶領岳家軍作戰中不僅強調要有勇敢的精神,而且更為重視謀略的作用。尤其注意靈活用兵。
還記得記得岳飛第四次北伐時,金國統帥兀朮率領一萬五千金軍精銳部隊在郾城北與岳家軍對陣。兀朮用“鐵浮圖連環馬”重騎兵為主力,正面進攻,左右翼又輔之以“柺子馬”輕騎兵反覆衝擊,妄圖以輕騎兵制造混亂,重騎兵連環馬碾壓進攻,直撲岳家軍中心的岳飛。
當時岳飛只有一萬人,但他令其子岳雲率背嵬軍和遊奕軍騎兵從兩翼迎戰,往來衝殺,使“柺子馬”失去威力,並派步兵在中間用麻扎刀、大斧等,上砍敵軍,下砍馬腿,令“鐵浮屠連環馬”接連倒地,最終導致金兵慘敗。
2、元朝蒙古軍隊的戰術
蒙古在戰術戰法上從不因循守舊。蒙軍最常使用的作戰方法是在輕騎兵的掩護下,將部隊排成許多大致平行的縱隊,以一條很寬的陣地線向前推進,各主要部隊間由傳達室令兵傳送訊息。當第一縱隊遇到敵人主力時,該縱隊便根據情況或停止前進或稍向後退,其他部隊仍舊繼續前進,佔領敵人側面和背後的地區。這樣往往迫使做人後退以保護其交通線,蒙軍趁機逼近敵人並使之在後退時變得一片混亂,最後將敵人完全包圍關徹底殲滅。
當發現非主力敵軍後,附近所有的部隊均以此為目標實施突擊。這時,有關敵人的位置、兵力、運動方向等全部情報都被迅速送往總指揮部,估後再轉給各野戰分隊。如果敵人不多,則由靠得最近的指揮官立即率部迎戰。如果委員長人規模太大,無法馬上吃掉,那麼蒙軍主力便在騎兵掩護部隊的後面迅速集結,然後高速前進,在敵人還來不及集結兵力的時候就將其分別擊潰。
靈活用兵,靈活變陣是蒙古騎兵的長處,也是成吉思汗征服世界的資本。
對比結果:如果岳家軍和蒙古軍相遇,靈活用兵的岳飛會利用地形、山川、河流、城市等等各種作戰方式與蒙古騎兵對抗。就算正面戰場,他也不會懼怕蒙古騎兵,他會發明新的戰術。
岳家軍>蒙古騎兵
總結:就我個人觀點,如果是岳飛領導南宋,即便成吉思汗在世,有生之年也攻不下南宋,只有等到岳飛老了死了才有機會。
回覆列表
如果岳飛領導,只能延緩元朝的建立,但不會影響最終結局。
我們先看當時南宋抗元的情況,南宋聯合蒙古人滅掉金,當時的宋理宗還是比較意氣風發,打起了光復中原的算盤,趁蒙古無暇南顧之時,收復了洛陽,汴梁,商丘等地。當時當蒙古人回過神來,一波反擊,南宋軍隊就扛不住了,只能轉攻為守,開始了長達四十年之久的戰略防禦。
但是面對強大的蒙古軍隊,南宋進攻不行,防守卻還是異常堅韌的。南宋在長江沿線堅持了幾十年,蒙古軍隊幾次南下都無功而返,連可汗蒙哥都死在了軍營之中。
忽必烈上臺後,蒙古軍隊歷時六年才攻破襄樊城,南宋門戶大開,1279年,宋蒙進行崖山海戰,宋軍大敗,南宋王朝走到了盡頭。忽必烈感慨蒙古與南宋鬥了50多年,終於拿下了宋王朝。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到,南宋在抗擊元朝的時候還是比較厲害的,只是由於蒙古軍隊太過強大。
我們再看岳飛,岳飛抗金的戰績大部分是小說虛構出來的,在抗金的戰績上也是互有勝負。但是金在蒙古的進攻下狼狽不堪。
以上,其實我們可以得出,如果岳飛抗元,有可能會延緩元朝的建立,但是最終的結局不會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