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農村馮大帥

    朋友你好 你說蚯蚓我就太熟悉了,本人下地籠每天都需要蚯蚓,要說蚯蚓斷成兩節意識在那邊,我認為兩邊都有吧,兩段的蚯蚓每一個都能存活,你說這個世界奇妙不奇妙!

  • 2 # 淡淡一掬水

    這個問題應該向生物學家請教。我不是生物學家。但根據意識是生命的需要而產生的論斷,一條蚯蚓被切為兩段時它的意識(應該說是神經元)在兩段中都存在。越是低階的生物越是這樣。比如有訊息說蛇被斬下頭之後蛇身還不停地在扭動,蛇頭完全沒有動靜了,但是當人靠近時頭突然跳起來把人咬傷,說明它的意識在蛇身各個部位都存在。

    意識是個大概念,比如感覺、觸覺、對外界刺激的反應都可以歸入“意識”這個範疇,高等智慧動物的思考、思維、思想也屬於意識範疇,人類的推理、演繹、預測、斷言也屬於意識範疇;哲學思想、政治理念也屬於意識範疇,比如常說的“意識形態”是個非常龐雜的大概念。

    提問中的“蚯蚓的意識在哪一段”的提問,可能是把“意識”當作“靈魂”來提問的。按萬物(生物)都有一個靈魂的觀念,一條蚯蚓應該有一個靈魂,截成兩段,那麼它的靈魂在哪一段呢?如果是這樣,我的回答對你可能毫無幫助。

  • 3 # 薛定諤的captain

    首先,並不是所有的蚯蚓都具有再生能力(或者也可以說不同種類蚯蚓再生能力差異很大,而且即使有再生能力的蚯蚓,也無法確保切下來的每一段都能存活)。蚯蚓的再生能力是有限制的,包括切的部位、離頭部的遠近、剩餘體節的長短、環境因素、發育階段等等,都是影響蚯蚓再生能力的重要因素。

    ▲掘穴環爪蚓(Perionyx excavatus)切成三段,22天后都能分別長出頭部、尾部再生

    關於蚯蚓再生的原理,網上、知乎上也有很多(下面有個cctv2的小影片做了相關的實驗),我在這裡就不贅述了。下面,主要是想跟大家聊聊這種再生形成的個體之間,及與原個體的關係(相信這也是這個題目的核心)。

    再生(Regeneration)這種東西很神奇,在很多種動物中都或多或少存在這種功能。最熟悉的是壁虎斷尾求生,然後可以重新再生出新的尾巴。而在一些無脊椎動物,如海綿、海星、水螅、渦蟲、蚯蚓等,它們的再生能力更驚人,身體受損分離之後能夠進行體細胞胚胎發生,分別形成一個新的個體。

    海綿——基本無限制,即使切成百多塊極小的碎片,每一塊都能獨立生活並繼續長大;

    水螅——除了單獨的觸手不能發育成完整動物之外,其餘切成數段,也都可以分別長成一個小水螅;

    渦蟲——分割成很多段,每一段都能再生成完整的渦蟲;

    海星——某些種類的海星可以以二分裂的形式進行無性繁殖,更有些海星能透過單獨的腕來再生出完整的身體;

    蚯蚓——不同種類再生能力差異很大,而且每一段是否能存活並再生受到的限制因素很多;

    首先,這種分離之後形成的當然是不一樣的個體:它們都能分別地再生出一整套獨立的代謝及神經系統,除了基因型一樣之外,這些「兄弟個體」之間完全是相互獨立的個體。

    然而它們的身體畢竟都曾經來自同一個「母本」,那會不會正如題主所說的「思維」上會有一些共同的「繼承」存在呢?

    至少在渦蟲中,某種程度上是有這種現象存在的。

    2013年的時候,就有研究人員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渦蟲對於強光有一種本能的躲避反應,但是這種對光的反應是可以訓練的。利用渦蟲對食物本身的正向反應,把食物放在強光區,開始幾次,渦蟲都會在暗區徘徊,一段時間後才敢進入強光區吃食物。隨著訓練次數的增多,渦蟲開始慢慢地「熟悉」這樣一個環境,到強光區獲取食物的時間越來越短。研究人員發現,這種「強光區內安全,有食物」的記憶至少可以存在14天。

    ▲藍色扇形區域為亮光區,食物在亮光區的圖示紅色圈內,渦蟲一開始的起始點(Start),因為躲避強光,訓練前期渦蟲都會先在暗區徘徊再「試探地」進入亮區找食物

    當確認這些渦蟲已經「熟悉了」這樣一個環境、「掌握了」這樣一個記憶後,研究人員將這個渦蟲的頭部徹底去除,並利用10天左右的時間慢慢等其身體再長出頭部成為新個體。

    這時,再把這些新個體帶回來它們原本「熟悉」的環境中,一開始它們移向食物的速率與未斬首之前沒有經過訓練的渦蟲差不多,但是這些渦蟲在經過一次「培訓」之後,彷彿突然間又想起來了,它們奔向食物的速率明顯快於那些同樣「培訓」了一次,但未斬首之前未經過訓練的渦蟲。

    ▲紅色與黑色:未熟悉環境(Unfamiliarized)的對照組渦蟲,在身體完整時(Intact),找到食物的時間都明顯長於已經經過訓練熟悉環境(Familiarized)的渦蟲;綠色:在切除頭部之後,一開始熟悉與不熟悉,耗費的時間都差不多;藍色:在經過「培訓」後,以前熟悉過環境的渦蟲尋找食物的時間要明顯短於以前沒熟悉過環境的(參考文獻 [2])

    這說明渦蟲再切除頭部之後,再生的個體仍然保留有「母本」的記憶(至少是部分的),哪怕是沒有「得到」頭部的另一半個體。這表明這些原始的記憶並不完全存在於腦(渦蟲中為腦神經節)中,而且在再生後又可以重新印記到新的「腦」中。所以可以想象,這兩部分個體在記憶或者某些思維上應該是有一定共通的。然而這其中的機制為何,仍然是一個謎。

    ▲被斬首之後的渦蟲在十多天重新長出頭部形成一個新個體後,還能部分保留有原個體的記憶

    ▲渦蟲的梯狀神經系統,可見出現了原始的中樞神經系統

    ——————————————

  • 4 # 五次方物語

    這是一個看似無厘頭的問題,可以分為兩步來解答。

    第一步,一條蚯蚓被截成兩半,是否可以認為是兩條?

    眾所周知,蚯蚓有著很強的再生能力,蚯蚓在被分成兩半之後,有可能會最終形成兩條蚯蚓,但這需要一個過程,而且不是百分百都行,最容易再生成活的,還是有頭無尾的部分。如以上蚯蚓結構圖所示,蚯蚓是身體結構較為複雜的環節動物,頭部具有“腦”這一結構,如果蚯蚓有意識,肯定會在有“腦”的這一邊。而蚯蚓被截斷的時候,後半部分尚未再生出“腦”,當然不會有什麼“意識”。

    第二步,蚯蚓真的有意識嗎?這問題有點哲學意味,但在科學的範疇內還是可以解答的。

    “意識”的定義比較複雜,最能得到學界公認的說法即“自我認知”。提到動物的“自我認知”,不能不說到著名的“鏡子實驗”,方法很簡單:讓動物們照鏡子,透過動物的反應來判斷它們能否知道鏡子中的映像就是“自己”。迄今為止,能夠透過“鏡子實驗”的動物僅有10多種而已,包括大型類人猿、大象、海豚、歐洲喜鵲等,狗不行。很明顯,蚯蚓根本不可能透過。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蚯蚓本來就是無知蠢物,無所謂什麼意識不意識。無論切成幾段,哪段都沒有。

  • 5 # 夜幕色百合

    蚯蚓沒有大腦,也沒有意識,是靠本能活動的。不過它也是有“核心”的。如果被切兩半,那麼“核心”在哪一段,哪一段才能活下來,另一半就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黃巢消滅了“門閥士族”,對後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