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愛發火的小喵喵
-
2 # 天晴愛睡覺
因為大家都是習武之人,基本都是同等級選手。
還有就是百姓對漢室還有認同,所以做事得處處小心,搞不好就被打成反賊標籤,招來其它同行群毆。
-
3 # 無名小書童
這個跟人心民意有關。漢朝是中國統一以來乃至現代史學家都認為是最偉大的王朝。直到現在我們國家的主體名族都叫漢族,可想而知他的影響力。那個時候的社會上層都有歸屬感(古代統治者對人民的洗腦),曹操陣營裡面大多數人認可自己這一方才是漢朝正統,曹操也是打著匡扶大漢王朝的旗幟(這也是為什麼曹操不敢稱帝的原因,進魏王的時候還出了很多事情,代表人物有荀彧)。東吳很長時間一直沿用建安的年號,當時漢朝皇帝是禪讓給曹丕,也沒有說廢掉。所以在曹丕稱帝之後孫權,劉備才過了一把皇帝癮。類似於這種情況下軍閥稱帝沒有好結果的例子有很多,比如袁術,唐朝末年朱溫,五代十國那些個短命王朝。離我們最近的就是袁世凱了。
-
4 # 鼎玉軒轅
其一,漢朝深入人心,大漢是第一個長時間大統一的朝代,並且空前繁盛,長達四百餘年,所以在眾多的民眾心裡,還是尊崇漢朝為正統王朝,試圖篡位的,從心理上就不被別人認可。
其二,同行太多,郭德綱說得好,同行是赤裸裸的仇恨,一個人做大,別的人是絕不允許的,況且你是取代漢朝自立,自然會打著保護漢朝的名義共誅之。
其三,各方勢力此消彼長,原本袁紹四世三公,領土也最多,可是官渡之戰一戰回到解放前,沒有了統一天下的實力,袁紹後是曹操,曹操統一北方後,率領號稱83萬大軍攻打孫吳,結果孫劉聯軍於曹軍在赤壁大戰,曹軍慘敗,自此也失去了統一天下的實力。劉備取西川后,實力大增,與曹操在漢中大戰,大勝,從此聲威大震,但是經過夷陵之戰,損失七十萬兵馬,劉備還去世了,這樣劉備也失去了統一天下的實力。可以這麼說,這幾位豪傑都沒有一統天下的實力和威望,再加上漢獻帝還存在,就稱帝很難了。
-
5 # 春秋佐傳
東漢末年,大多數的諸侯還是心向漢室的,即使曹操也終身以是漢臣自居,再比如關羽也以漢壽亭侯為榮。此時漢室雖然衰微,畢竟也名義上的統治者,大義所在。
稱帝在那個軍閥混戰的時代確實是個糟糕的選擇。當時即使成功攻伐了某勢力,也需要上表朝廷領太守 州牧職位,否則也是不被其他勢力所認可。袁紹滅公孫瓚,統一北方,袁術也曾修書慫恿其稱帝,被袁紹否決。孫權擒殺關羽後,也曾向曹操稱臣,慫恿其稱帝,也被曹操拒絕。此時的漢室尚存,稱帝的話就失了大義,為其他勢力所不容。
在看看漢末稱帝的案例,泰山太守張舉因不得重用,和張純 丘力居等人叛亂屯兵十萬,自稱天子。後為公孫瓚 劉虞所敗,北逃塞外。袁術割據揚州稱帝,幾乎眾叛親離,先是孫策摒棄了和袁術的盟友關係,佔據廣陵、江東自立;從弟袁胤因孫策獲罪,被逐;呂布 曹操數次征討袁術,從稱帝到滅亡只有僅僅兩年時間。
在看看董卓的下場,把持朝政 隨意廢立皇帝就已經被群起而攻之,在那個時代沒有絕對的實力之前稱帝就是個笑話。曹操至死都沒敢稱帝,無非是不想揹負弒君篡漢的罵名。
在從歷史上看,唐末朱溫殺唐昭宗自立,後被李克用 李茂貞 王建組成聯盟聲討。亂世稱帝是個糟糕的選擇,勢必成為出頭鳥,為大義所不容。
-
6 # 隨思隨悟
東漢末年,已經形成了一個特殊的階層-士族,這個階層說白了就是一些讀書人和壟斷了讀書人的大家族。這個特殊的階層從漢朝開始,到隋唐時期達到頂峰,形成門閥。他們壟斷了讀書,做官,輿論。
東漢推行的不是科舉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想入仕做官是需要推薦的,不是後來的科舉制度,寒門學子沒有進身之階,唯一的路是獲得推薦!直到隋唐時期推行科舉制度才得到改觀。
幾百年的王朝,上千年的世家大族。東漢末年計程車族對漢王朝的認可程度較高,任何人想自立為皇帝,都很難獲得士族的認可,雖然漢朝就剩個殼子了,那還是正統。曹操的謀士荀彧就是汝穎士族的代表,雖然為曹操出謀劃策,但是也是最堅定的反對曹操稱帝的。所以,沒有士族的支援,任何人稱帝都面臨得位不正的輿論困擾。士族從漢朝開始,到兩晉時期,士族比皇族更加豪橫。
另一方面,出頭椽子袁術的血一般的教訓告訴大家,出頭的椽子先爛,大家都想當皇帝,但是都不想當出頭鳥。所以東漢末年就形成了一幫刺史,太守之類的土皇帝,打著漢室的旗號,幹著自己的事情。最高階形式就是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其次就是劉皇叔的匡扶漢室,孫權要不是長江天險,估計等不到三分天下就被人做掉了。這三家最後都是扭扭捏捏的當了皇帝。
士族對讀書人的影響,對漢室的高度認可才是這幫土皇帝不敢稱帝的原因,雖然有千軍萬馬,但是堵不住悠悠眾口。
-
7 # 撈徐筆記
分析一個事件要置身於當時的歷史環境進行思考。東漢末年,時局動盪,軍閥林立,各方勢力崛起。這些手握大權的軍閥們,個個狼子野心,目的就是為了稱王稱霸。但真正敢稱帝的人卻只有袁氏兄弟,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分析起來並不難以理解,首先,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最高權力只有皇帝享有,皇帝權威不可侵犯。作為臣子叛亂不管在何時都要揹負巨大的輿論和道德壓力。東漢王朝已存在近二百年,根基深厚,在群雄心中無疑是華夏正統。舉例來說,曹操之所以“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因為漢獻帝才是當時中國名義上的最高領袖,即使曹操已經掌握了實權,但任需要打著獻帝的旗號做事。劉皇叔也正因為有了“中山靖王之後”的名號才具備了“恢復漢室”的合法性。
二是,稱帝不僅需要巨大的物力資源並且道義上的制高點,而且必須有深厚的政治勢力,在地方割據一方的軍閥並不是人人都具備袁氏“四世三公”的巨大政治資源的,不能建立全國性的正統政府。
三來,在東漢末年之前,敢於造反並能凝聚強大力量的無非是宗族和外戚,如七國之亂和王莽篡漢,地方軍事強人即使掌握了地方實權,也只能透過武力征服的形式強行建立合法性,是一種損耗極大、吃力不討好的方法。
綜上所述,想在東漢末年稱帝,大多數軍閥並不具備或是世代高官、或是皇親國戚的名號和實力,也就不能建立一個有威信的合法政府,稱帝的行為只能被其他軍閥以“討逆”的名號予以消滅。
回覆列表
第一,東漢末年朝廷的式微和軍閥的崛起除了個別大家族之外,幾乎沒有一個積累實力和人才培養的過程,一場黃巾起義打垮的朝廷,餵飽了各地的太守和刺史。但是,這些人雖然看起來自立了,但需要的人才仍然是漢朝培養的。而且經過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行為,加之董仲舒改良的儒學將皇權在歷史上第一次在精神上推到這樣一個至高無上的地步。所以,縱使朝廷實力不濟,但對於天下士子的號召力仍然存在,天下希望漢朝復興的有才之士依舊廣泛的存在。由此觀之,如果有軍閥稱帝,天下士子會口誅筆伐且不往此效力。
第二,劉邦在創立漢朝之初就提出了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加之漢朝的選官制度有相當一部分人被世家大族和各地豪強壟斷,所以只有只有這一部分人能徹底控制一片區域,而各地軍閥雖說獨立,但除了個別諸侯之外,都得靠世家大族輸送人才、補給,才能夠生存下來。
這就出現了一個矛盾:雖然諸侯想稱帝,想擁有更大的權力和地位,但對於世家大族來說,他們要的是傳承是擴張。雖然如果支援成功一個皇帝可能會使家族膨脹為頂尖的存在,但是東漢末年諸侯繁雜,誰也沒有把握能一統天下,所以世家也就不會把寶全部壓在一個人的頭上(糜竺除外)。所以當一個諸侯稱帝,與全世界為敵的時候,他身後的世家大族很有可能停止支援,還很有可能反咬一口,所以在沒有絕對的實力面前很難稱帝。
第三,東漢末年的諸侯繁多而且大多擁有野心,但是在那個時候仍然講究出師有名,所以如果有一路諸侯稱帝,其他諸侯很有可能以討伐逆賊之名一擁而上,並且這個時候其他諸侯也會因為大義所阻而不好偷襲自己的地盤。
總結一下,東漢末年是一個地盤分崩離析但輿論和道義相對集中的一個時代,漢朝對於地方的控制力雖然不是歷史最強。但畢竟是漢以強亡,沒有給各地諸侯一個積累實力的時間,所以東漢末年的軍閥稱帝比其他王朝的末年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