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米莉色彩MillyColour

    無論在哪裡,我們都是有根的人,天地之間,無處不是我們的家,學會愛己愛人,與人相融,腳踏實地做人做事,處處都能紮根。

  • 2 # 大海胸懷

    不管是在家鄉,還是在外打拼,如果總感覺自己是沒有根的人,原因有多方面的,有精神上的,也有物質上的,如果僅從物質上去剖析,可以用二個字概括,就是“浮躁”。

    當今世界,物慾橫流,致使“浮躁”之風盛行,箇中原因,錯綜複雜,但縱觀歷史,也能在時代的長河中窺見一斑。

    歷史的長河浩浩蕩蕩,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波瀾壯闊。古人們前傳後教的秘籍至今讓我們視為瑰寶,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以“溫良恭儉讓”為表象,讓人們發自內心的自我修行,以良好的外在行為,去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這就是“儒家”思想的精髓,這不就是和我們現在常說的“包容互信,營造和諧社會”一脈相承嗎?!

    時至今日,先人們的思想精髓不僅沒有丟失,而且還在創造性地發揚光大。但為什麼現在“浮躁”之風令許多人無所適從,似水上浮萍而隨波逐流呢?

    說大一些,這與現實的國情有關,說小一些,與個人的修行鍛造有關。

    歷史以來,中國一直以農業為立國之本,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實行改革開放,開啟國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讓農業向工業化轉變,提高城鎮化率等等,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老百姓富起來,讓國家強起來。這樣,就使得許多人在轉變過程中無所適從。祖祖輩輩與土地打交道,突然走上了流水線,有的甚至隨建設大軍在國外工作,遠離親人,遠離故土,這種變化創歷史之先河,雖然一時半會兒難以適應,但收入高了,見識多了,人口流動性大了,帶動了各行各業都活起來了。任何改革都有短暫的陣痛,前途光明,路上遇見荊棘又算什麼呢。

    只要我們順應時代潮流,注重自己的修養,做任何事,都兢兢業業,沉下心來,做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以“仁義禮智信”為德行標準,以“溫良恭儉讓”規範自己的行為舉止,或許“浮躁”之氣就會離我們遠去。不管在家或者在外打拼,都是在為國家添磚加瓦,在為自己和家人創造幸福生活。

    不管在哪裡,我們都有一個家,家的名字叫中國。所以,我們的根就在中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

    身為華人,我自信,我驕傲!

  • 3 # 王中文202

    我感覺,這是最好的解答——

    有工作的地方沒有家,

    有家的地方卻沒有工作,

    他鄉容納不下靈魂,

    故鄉安置不了肉身,

    一個叫家的地方找不到養家餬口的路,

    找到了養家餬口的地方卻安不了家,

    從此便有了漂泊,有了遠方,有了鄉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四海太平,東華帝君為什麼把天地共主的位置讓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