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噶七噶七
-
2 # 哈哈哈aaa
我比你還苦惱,我好朋友的孩子,跟我兒子一塊成長,大人孩子關係特別好,我兒子有什麼都給他,可最近那孩子姥姥教孩子藏東西,見了我家孩子就躲藏手裡的東西,但他姥姥還來我家吃喝玩,拿玩具,這才難辦。其實孩子護玩具正常,但大人不管教還慫恿就糟心
-
3 # 蛋卷上學
分享這種能帶來愉快的事情,也是隨著孩子的成長髮育逐漸變化的。
2、3歲以前的孩子,進入“物權敏感期”這時的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意識”,有了“玩具都是歸屬我的”,所以會保護自己的玩具,而不願意分享。
美國有個童謠這樣描述,媽媽們可以感受一下:
如果是我喜歡的,就是我的;
如果東西在我手中,那就是我的;
如果能從你手中奪過來,那東西就是我的;
那東西我剛拿過來,就是我的;
如果東西是我的,不管怎樣它永遠不會是你的;
如果我在搭積木,所有的積木都是我的;
只要看來像我的,那就是我的;
如果是我先看到的,那就是我的;
你的玩具放回原處時,它自動變成我的;
如果東西損壞了,那就是你的。
這很形象的說明了小朋友的世界如此的不願意分享了吧。他們“自私”“霸道”的標籤貼的不太好啊。
那其實家長也不用過於擔心,先有了保護,才會有後來的共享。分享是一種非常快樂,自發的社交行為,他們內心足夠強大才願意分享自己的玩具,所以,你家孩子表現的非常好,是一個有愛的孩子。
那其他的孩子,有些可能物權敏感期還沒過,有些孩子可能家庭教育就沒有灌輸這種分享的概念,家長可以透過輪流玩玩具的方式進行交換,讓小朋友知道玩具是可以分享的。
當然也提醒一下家長,分享是孩子自願產生的,這時也可以趁機教育他們,孩子有權分享自己的玩具,也可以對不願意分享的玩具說不,順帶教他們如何有禮貌,有智慧的拒絕,這也是很多家庭教育容易忽視的地方,因為我們民族的習慣,總是讓我們吃虧是福,不好意思說“不”。讓孩子尊重自己的意願,但分享確實可以產生快樂的元素。
分享一種社交手段,是人與人之間交流,溝通的行為,人總是要生活在人群中的,懂的分享的孩子,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也會得到更多的快樂和幫助。
最後隔代教育,確實容易產生“小霸王”的孩子,如果可以,儘量家長自己多教育孩子,家長才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
4 # 淳戶愚夫
小孩子的學習始於模仿,所以我們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上行下效。
我認為善良的人不會吃大虧,自私的人肯定會付出慘重代價。你教育孩子“分享”就是表達善意,沒錯。至於別人家的家教我們不便評說,只需要告訴孩子這個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的人,我們做自己就好。
-
5 # 寶媽麗麗在修行
share
1 別家孩子沒有錯這話可能你不愛聽,但這是事實。
首先,分享、付出不是對等的。生活中有些事情是對等的。比如咱們做生意,你給我貨物我給你錢。你給我貨物我不給你錢,那我是錯的。這是交易。
但情感引領下的行為,不是交易。你付出了我就要付出還你嗎?你分享了我就要分享嗎?每個人有自己的價值觀,不是你怎樣了,別人也要怎樣的。雖然情感上我們希望別人也對等付出,但這只是希望,自己認為的“應該”,這不是必選項。可能別人會用其他方式來感謝你,但不是對等付出。
您的孩子作為朋友和其他小孩玩耍,不要要求這種對等,這不是正常的朋友關係。人與人之間如果講情分的話,付出是不求回報的。這樣才能發展出純粹的友誼、愛情。
孩子的分享不是交易
三歲多的孩子,不分享很正常在中國著名兒童教育家孫瑞雪老師的書《捕捉兒童敏感期》裡說,1歲半到3歲是孩子的自我意識敏感期;2-4歲是孩子的內在秩序敏感期。
在自我意識敏感期,孩子經常會強調“這是我的”“我不想分享”“別碰我的東西”這些話,家長聽了覺得孩子太“獨”,不懂得分享,認為孩子自私。
其實不然,孩子只是這個階段比較自我。自私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傷害他人;自我是指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
孩子這個時期看似的“自私、霸道”只是在維護自己的利益,並沒有傷害別人的意思。這是他們自我意識構建的關鍵時期,他們在給自己和“外物”作區分,從而構建自己的邊界。
專家不建議家長破壞孩子的敏感期,如果家長硬是要孩子分享,反而會讓孩子的自我意識不夠強烈,容易順從別人的蠱惑。所以,家長要尊重孩子的物權意識,聽聽孩子的內心。因此,對方孩子的家長和孩子不分享,也沒什麼不好,很正常。
而秩序敏感期呢,簡單說是指孩子在這一階段會,要求自己周圍的事物有一定的秩序。並不一定要整整齊齊,而是在自己認為它們該待的地方。比如孩子的玩具區擺放了一個小桌子,突然拿走,孩子就會不舒服。慢慢的這種外在的秩序會形成內在秩序,讓孩子按照規則辦事。
孩子不願分享很正常
2 樂於分享的付出者有兩種:一種特別成功,一種特別不成功。分享是社會美德。我們的社會鼓勵分享。您的孩子愛分享可能是因為處在秩序敏感期,把你愛分享的習慣學了來,也把你的話聽了進去,內化成了內在秩序,從而變得愛分享。
有本書叫《付出與獲取》,是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教授亞當·格蘭特寫的,他在書中說,企業中樂於分享的付出者有兩種:一種特別成功,一種特別不成功。
不成功的付出者總是被利己者利用,耽誤了自己的工作;而成功的付出者會幫助別人,也能同時保護自己的利益。他們會在獲利和付出之間找到平衡。你看,學會適當付出和獲取是人生智慧。我們在強調要分享時,也應該教孩子“保護自己的利益”。
據你的描述,孩子的東西其他人可以“隨便”玩,這個“隨便”你需要注意。是您的孩子沒有邊界意識?還是這邊界意識不被您允許呢?
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說,沒有邊界是很可怕的,意味著別人可以隨意“侵佔”你,你總是在關係中被剝削的一方,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老好人。當老好人就一定好嗎?未必。
在加拿大心理學教授喬丹·彼得森的書《人生十二法則》中有這樣的理論:老好人“宜人性”高,總想著別人,屈從別人,而他們天真地以為他人也應該這樣對自己。會隨意去“侵佔”別人,對別人有對等的期待,碰壁後,輕則難受,利益受損,重則形成抱怨,內心憂鬱形成疾病。
很多老好人會被人利用,做一個會保護自己的“好人”,發展好自己,才有助於個人成長,有助於社會。
不要一味做老好人
3 教孩子樹立邊界心理學家武志紅說:
只有形成了明確的邊界意識,你才能守住自己的邊界和利益,也能尊重別人的邊界和利益,這兩者結合在一起,是健康人際關係的基礎。那麼如何讓孩子樹立邊界,保護自己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3方面:
父母自己有邊界父母不要無時無刻地付出,在自己不舒服,自己不樂意的時候,可以不陪孩子玩。而且家庭也應該有一定的規則。有些父母很難對孩子說:不。這就在暗示孩子,你可以無限要求,到外面他也會要求別人這樣,得不到就抱怨。
在英國頂級家庭心理機構塔維斯托克診所的育兒書籍《3-5歲幼兒為何問個不停?》中,表達了這樣的理念:當你有邊界,家庭中有寬泛且確定的規則,孩子在這個圈子裡就會感覺到安全。也會停止試探,行為規矩很多。同時他也會意識到,他人也有這樣的一個活動空間,學會尊重別人的邊界。
尊重孩子的邊界家長還應該尊重孩子的邊界。最簡單的原則是:拿孩子的東西,要經過孩子的允許。每次都問問:我可以玩玩你的玩具嗎?我可以進入你的房間嗎?
如果孩子不同意,就作罷。不要諷刺揶揄。
這就是尊重。允許孩子表達“這是我的,我有權利支配它”這樣的想法。
放在您這裡就是問問孩子哪些東西你認為是你的,你有權利決定如何對待自己的物品。不要總把分享掛嘴邊,當遇到需要分享的時候,讓孩子自己決定。
在《孩子如何學習》這本書中說孩子2歲多就已經能初步共情了。交給孩子決定,他在體會到別人得不到玩具時難過情緒的基礎上,作出決定,對孩子來說意義重大。他拒絕了,那麼他維護了自己的物權;他分享了,他感到驕傲。進一步獲得行為的掌控感。
為自己感到驕傲
家長和孩子都要學會說“不”有時候家長迫於面子,總會要求孩子分享。這其實等同於在破壞孩子的邊界。
在孩子不想分享,要維護自己的利益時,家長要允許孩子說“不”,並且自己也勇敢地對對方家長和孩子說“不”。
就像武志紅老師說的,人要學會捍衛自己的權利,不然你的邊界會被人一次次地踐踏。家長和孩子懂得說“不”,就是保護自己,樹立邊界的一種體現。
其實,在一些家庭中,不允許孩子說不,將來他們的孩子在校園中也容易被欺凌。這些孩子不會說“不”,也不敢向家長求助。因為覺得沒用。
勇敢說“不”
這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總結一下:
別人家長和孩子不分享,沒有錯。分享不是對等的,孩子處在自我意識敏感期,應該被支援;做好人可以,同時要學會樹立邊界,維護自己利益;生活中家長自己要給孩子立規則、尊重孩子的邊界、帶孩子勇敢說“不”,才能幫孩子慢慢建立起邊界意識。最後我想說,把孩子培養得更有愛心,更愛分享沒有錯。但做一個付出者的同時,要懂得保護自己,不能一味給予。用一句網路語是:好人也得會武術!
-
6 # 北方姑娘的日常
我認為善良的人不會吃大虧,自私的人肯定會付出慘重代價。你教育孩子“分享”就是表達善意,沒錯。至於別人家的家教我們不便評說,只需要告訴孩子這個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的人,我們做自己就好。
-
7 # 海螺姑娘母嬰育兒
家長一定要搞清楚:
愛分享不代表沒有了物權意識。自己的東西自己主動分享給別人叫分享。
自己的東西別人不打招呼就拿走了,自己毫不在乎,這不叫分享噢~
孩子想去拿別人的東西時,要經過主人的允許,這是我們必須要教給孩子的。
-
8 # 有cha
對於這個故事,我認為作為家長,還是要正確的引導,和別人分享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只要孩子內心認為他這麼做是快樂的,我們做家長的就要給予鼓勵,並正確的引導,不能引導孩子朝向別人怎麼樣,我也應該怎麼樣這種邏輯中去,畢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不愛分享,如果這樣久了。孩子真正的內心不一定會快樂的,我還是堅持我們做家長的要引導孩子快樂成長才最重要。
-
9 # 中華小鋼
其實你這樣的小孩子,正常來說都是挺好的,因為他懂得跟別的小朋友分享,證明他是個活潑好動的小朋友,現在他還小,我覺得還是沒必要跟他說太多成年人上的東西,讓他長大之後呢,自己去體會,慢慢的他可能就會知道什麼人可以分享,什麼人不可以分享。
我家孩子三歲半,在小區裡玩,有好吃的好玩的都願意跟小朋友分享,平時我們也告訴孩子要分享,但最近發現一些讓我挺懷疑自己教育方法的事情。我家孩子的零食,玩具。別的孩子都可以隨便吃隨便玩,但我家孩子摸一摸別的孩子玩具啥的,別的孩子都不讓,有時候還會吼,有時候我家孩子好心幫助別人撿玩具,別人還不領情,一把把玩具奪回去,並說我的東西你不能摸。人家家長看見了幾乎不說啥,這種情況有點懷疑自己是不是把孩子教的太善良了,是不是也應該告訴孩子不要不要分享呢?我應該怎麼辦呢?求支招!
回覆列表
不要在意別人的孩子,因為他們的成長是你們沒有經歷過的。更關注於自己的孩子,當自己的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是快樂的、積極的,那就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