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星辰百事通

    先得搞清楚,什麼叫歷史的進步?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唯物歷史觀,所謂“歷史的進步”,就是生產關係更適合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換一句更明白的話,就是說這種社會政治制度,要更有利於生產的發展。

    (禪讓大會)

    我們來看看禪讓制和世襲制各有什麼特點。

    禪讓制可以說是一種賢能政治。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大家擁護的君王,他必須要有賢德,或者要有能力,最好是兩者都要有。

    比如黃帝,他就有很多發明創造。他能夠透過那些發明創造,給部落的人帶來福利。那時候是石器時代,生產力水平極為低下,生產上稍微有一些新技術,對生產的提高都是很大的。所以像黃帝這樣有能力的人,自然能得到大家擁護。再比如大禹,當時洪水氾濫,大禹找到了解決洪水的辦法,他自然也被大家認可。

    而堯、舜則是賢德的典範。尤其是舜,他的父母、兄弟、鄰居都想把他搞死,然而他不但頑強地活了下來,而且以德報怨,仁慈和藹地對家人,把大家團結在一起。這樣的表現,正是一個部落的首領最需要的品質。只有具有這種品質的人,才能在極其艱苦的情況下,把整個部落的人凝聚起來,帶領大家在艱苦的環境裡生存下去。

    可以說,賢能政治發揮的作用是榜樣示範作用。

    (軒轅黃帝像)

    世襲制則不同。在中國古代,世襲制是從大禹的兒子開始的。大禹的兒子為什麼能夠用世襲製取代禪讓制呢?因為大禹雖然把王位傳給了有賢德,並且有能力的伯益,但是,他同時把軍隊交給了他兒子夏啟。後來,他的兒子夏啟就依靠軍隊,用武力趕跑了伯益,自己當了王。然後,江山就一直在夏啟的子孫後代裡傳承的。

    從這裡可以看出,世襲制已經不是賢能政治,而是武力政治。誰掌控了軍隊,擁有權力,誰就能夠當君王。

    那麼,為什麼武力政治會在這時候出現呢?一是因為生產工具有了很大發展,金屬工具漸漸替代石器,農業生產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產品較為豐富。這樣,發明創造、賢德之類,其作用就不是那麼明顯,也就不再受大家特別的擁戴了。二是部落在兼併過程中,獲得了大量的俘虜。這些俘虜的地位當然不能和原來部落的人相比,這些人就叫做“奴隸”。這些奴隸被帶上手銬腳鐐,到地裡去進行農業生產,原先部落的貴族,甚至平民都可以不再幹勞動,也就不再發揮榜樣作用。這樣一來,大家就更相信武力,覺得武力明顯比賢德管用。三是如果你不服,想反抗,那麼,在武力面前,你立刻會從平民變成奴隸,甚至被殺頭。這樣,所有人都畏懼武力,你就算覺得賢能的人,才適合當君王,你也沒有辦法。

    (皇帝登基)

    有了上面的分析,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世襲制替代禪讓制,是歷史的進步了。因為世襲制替代禪讓制,就是用武力代替賢能。很顯然,在武力威逼下進行的農業生產,顯然比賢德依靠榜樣作用進行的農業生產,能產生更多的財富。因而是社會的進步。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武力政治取代了賢能政治,但是,當君王只逞武力,而不重視個人賢能的時候,其實又會引起反抗,從而阻礙社會進步。

  • 2 # 悠然田園白

    禪讓制是“公天下”,世襲制是“家天下”。世襲制指血緣關係的君王一代一代傳承,維持專制的統治;而禪讓制指的是原本的首領選出有才幹的與自己無直接血緣關係的人來繼承統治。禪讓制是原始社會特有的。

    一:具體區別

    1、禪讓制就是當權者離職後由他本人把職位傳給他認為最有能力的人擔當,禪讓制實際上是以傳賢為宗旨的民主選舉首領制度。世襲制就是當權者離職後職位自動由自己的兒子或有血緣關係的人擔當,從此公天下轉變為家天下。

    2、禪讓制針對的是氏族社會晚期的父系社會制度,世襲制針對的是奴隸社會以及之後的封建社會的社會制度。

    3、禪讓制時,國家尚未產生,而世襲制伴隨著早期國家的產生而逐漸發展。

    二:世襲制代替禪讓制的標誌

    中國學術界一般把原始社會末期禹的兒子啟繼承王位,建立夏朝當做世襲制代替禪讓制的標誌,因為在啟之前,首領的位置都是在非血緣關係的人之間透過大家共同推舉的方式產生的,沒有哪一位是兒子繼承父親的王位的。

    三:世襲制代替禪讓制的根本原因

    在原始社會末期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並且沿襲了兩千多年,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的權力更替方式,對封建社會的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世襲制之所以能代替禪讓制,就是因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它也是社會經濟進步的必然結果。

  • 3 # 上官人云

    要看禪讓與世襲的好處與壞處分別在哪裡?即利大於瞥,或瞥大於利。當然,各有各的好處,各有名的壞處。禪讓制接近現在的民主選舉,世襲制就是封建社會的世襲罔替,老子可以傳於兒子,兒子再傳孫子,一代接一代。禪讓就是讓位給有能力的人坐,這應該更進一步,因為只有有才能的人才能作領導,才能管理一方百姓。世襲制就不同了,只要是兒子就能接替,不管能力大小,這樣必呈瞥大於利。禪讓制到世襲制應該是退步了,絕不是什麼進步,只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 4 # 歷史課肖老師

    禪讓制或許從來都沒有出現過,這只是一種傳說。

    傳說中的堯、舜、禹的那種禪讓制度真的存在過嗎?其實是很可疑的。連他們是否存在過都要打上大大的疑問號,更何況關於他們的傳位的故事了。禪讓制應該只是傳說中的一種制度,當然我們暫且就當這個制度是真實存在的吧。

    我不想糾結於是不是真的存在禪讓制,如果存在的話,他應該在其他由原始到文明過渡的民族身上找到一些印證。

    例如遊牧民族,在部落內往往採取兄終弟及的制度,而在部落聯盟裡採取的往往是類似禪讓制的部落聯盟推舉制度。前者在今天的沙烏地阿拉伯王位繼承製度裡還能看到影子,後者從當年八旗旗主推舉順治皇帝的案例中也可以看到一些痕跡。

    遊牧民族沒有發達的農業,每個部落人數不能太多,而他們的生存環境比較惡劣,經常要與其他部落發生戰爭,首領的第一能力就是戰爭能力。而在那個惡劣的生存環境裡,人的壽命普遍不長,首領去世時,他的兒子可能還不足以強大到領導組群,那麼與首領年齡差距不大的弟弟就是個好人選。而部落聯盟首領也是要看能不能帶領整個種族在對外戰爭中取得勝利,而戰爭的能力顯然不是可以遺傳的,每個首領衰老時,新首領要用實力證明自己有這個能力,而一個人能成為新首領,必然是能力得到大家認可的。你可以認為這就是禪讓制。

    但是一旦遊牧民族變成農耕民族,邏輯就發生了變化。農耕民族定居生活,可以派官吏集團管理,徵稅,生存環境也比遊牧更好了。官僚集團對於君王的最大期望就是穩定,作為國家統一的象徵。對於君王的個人能力並沒有太高要求,哪怕是個小孩,其實也可以。為了追求穩定,中國甚至發展出了嫡長子繼承製度,不管這個嫡長子是不是有能力都可以繼承,其邏輯就是他的能力高低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發生統治階級的內鬥,穩定壓倒一切。人都想把自己的位置傳給兒子,於是家天下就成為一種必然。國家進入家天下時期,只是代表這個民族已經進入到了農耕時代。今天的沙特國王也準備把位置傳給兒子了,因此在政治上打擊其他老王子們,這算是非常鮮活的一個案例了。

    在古代,農耕文明到生產力的確是比遊牧生活更高的,因此也可以說禪讓制到世襲制,代表生產力的進步。

  • 5 # 常棣tandy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之間,有一個過渡時期。這是由於社會制度的轉變,必須經過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一種社會制度過渡到另一種社會制度,不像刀切斧砍那樣兩段截然分明,而是有一個相當長的,含有前後兩種社會因素、犬牙交錯的過渡階段。

    具體地說,就是在原始社會末期,奴隸社會的私有制、剝削、階級和奴隸等新的因素都已出現,同時,舊的原始社會的若干原則仍在繼續起作用,一直等到奴隸制的新因素增加到超過或者壓倒舊因素時,社會制度才由量變轉為質變,奴隸社會才算正式產生。所以,我們對社會性質的判定,固然要注意其量變的細節,更重要的卻是看是否出現質變,不能把量變誤認為質變。

    我國曆史上,自唐堯、虞舜、夏禹到商的前期,就是這個過渡時期。而禪讓制就是這個過渡時期的產物。

    一、堯舜禹時期的生活

    我國古代傳說中唐堯、虞舜和夏禹的時代,基本上還處在原始氏族制度的末期,那時社會生產力不高,個人的生產品大都僅足個人之所需,供他人剝削的剩餘部分還不大。

    所以,當時的氏族酋長的生活情況,與普通人民無多大區別,酋長亦須在田中從事生產勞動。我們且看看堯、舜禹當時的生活:

    堯有天下,飯於土簋,飲於土鋤。

    堯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採椽不斫;糲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

    古者舜耕歷山,陶河濱,漁雷澤。

    (大舜)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

    禹親自操彙耜,而九雜天下之川,腓無腹,脛無毛,沐甚雨,櫛疾風,直萬國。

    禹之王天下也,身執耒耜以為民先,股無肢,脛不生毛雖臣虜之勞,不苦於此矣。

    堯、舜、禹的卑宮室和親自耕稼,實因當時是氏族公社制度,生產力低,產品貧乏,所以,他們雖身為酋長,仍與人民共同生活、共同勞作,在生活上與一般平民差距不甚顯著。

    二、禪讓的傳說

    《尚書•堯典》和《史記·五帝本紀》等敘述堯、舜、禹時的王位更替,是實行一種“禪讓”制度。據說唐堯不將帝位傳給他的兒子丹朱,而諮詢四嶽(姜姓)。四嶽推舉虞舜為繼位人。舜經受各種考驗後,攝位行政。堯死,舜正式即位。舜也照樣不傳給他的兒子商均,而選出禹來援行政事。舜死,禹繼位。禹在位時,本來也不傳其子啟。當時眾人舉皋陶為繼位人;不久,皋陶死,又舉皋陶子伯益為繼位人(似乎已有父死子繼之意)。禹死,其子啟奪伯益位自立,禪讓制度至此廢止。

    《堯典》的著作時代不會早於春秋、戰國,但其中一些術語和制度,合於甲骨卜辭的不少,可見其史料價值,不能忽視。戰國末年韓非子說:“孔子、墨子俱道堯、舜,而取捨不同,皆自謂真堯、舜。堯舜不復生,將誰使定儒、墨之誠乎?”。實際確如韓非子所言,儒、墨兩家同稱頌堯舜的禪讓,不過,都是根據自己思想的本體去推衍其內容。

    儒家主張仁政,所以說他們之所以實行禪讓,是為民求賢。墨家主張節約,提倡生產,所以特別強調其親身參與勞動,與平民無別。這都是借堯、舜禪讓的故事,以證實其學說的正確性。

    戰國時其他各家,如道家、法家、雜家等,亦莫不皆有關於堯、舜禪讓的記述。可見堯舜的禪讓制度,是晚周人一致的傳說,必有部分史實根據,而不會完全出於向壁虛造。

    但是,堯舜、禹的“王位”為什麼不像後世帝王那樣,以自己兒子作為繼承人,而是這樣大公無私地讓位給其他的聖賢呢?

    後世儒家說什麼由於堯舜、禹是“聖人”,其子丹朱、商均為人不肖,故傳賢而不傳子。我們今天對這種說法絕對不能輕易相信。

    從社會發展的規律上看,當時還屬於原始氏族社會,生產資料是公有制,人們的私有觀念還比較缺乏,把首領的職位視為絕對私有的想法還未產生。當時固然已是父系氏族社會,並且已經到了末期,但是,過去母系氏族社會的一些舊傳統不是一下子就能剷除乾淨的。

    在母系氏族社會里,兒子屬於他們的母親的氏族兒子與父親不屬於同一個氏族。父親的財產或職位,當然不能傳給異族的人。父親死後,其財產和職位只有另從父親的氏族內選舉繼承人了。所以,各地母系氏族社會里,酋長的更替都是透過氏族成員民主選舉產生,而不可能實行傳子。

    堯、舜、禹是在父系氏族社會時代,可是這種舊傳統仍在繼續。這就是古代傳說中“大同社會的“選賢與(舉)能”的制度,也是傳說中的“傳賢”或者“禪讓制度。

    三、禪讓制到世襲制過渡的原因

    在原始氏族制的末期,部落戰爭已具有掠奪財產的性質。當時有一些軍事首長或氏族部落首領的權力和財富迅速增大。

    他們逐漸由氏族成員的公僕,變成為特殊的顯貴。首領職位的繼承已不再是氏族會議民主選舉產生,而多少是由首領利用職權,把佔有的職位當成私產,設法輾轉地傳給自己的兒子。

    恩格斯分析這種情況時說:

    掠奪戰爭加強了最高軍事首長以及下級軍事首長的權力;習慣地由同一家庭選出他們的後繼者的辦法,特別是從父權制確立以來,就逐淅轉變為世襲制,人們最初是容忍,後來是要求,最後便僭取這種世教制了;世襲王權和世襲貴族的基礎奠定下來了。

    恩格斯的這種分析完全符合我國原始社會末期的情況。堯、舜、禹禪讓的傳說,恐怕正是處在這個由民主選舉到王權世襲的過渡階段的產物。因而,周、秦諸子雖然大都認為堯舜、禹是實行禪讓制,可同時在晚周人中間也流傳著與此完全相反的“篡奪”的傳說。

    據《竹書紀年》中所引的史料,反映出堯在末年把酋長職位傳給兒子丹朱,而有勢力的有虞氏舜,藉口堯破壞了民主選舉制,把堯囚起來,又放逐丹朱,把最高領導權篡奪到自己手中。舜臨死前也想把酋長職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夏禹也藉口不能破壞舊傳統,逼迫舜把酋長職位讓給他。夏禹最後終於佔據了這個最高職位。

    關於堯、舜、禹職位的繼承是“禪讓”還是篡奪,週末同時流傳著這樣完全相反的兩種傳說,到底哪一種說法正確或者更接近於事實呢?

    我認為兩種說法同時並存的事實,正是部落酋長由“傳賢”制轉變為“傳子”制過渡階段的真實反映。兩種對立的傳說,可能都有幾分事實根據。

    堯、舜、禹處在這兩種制度轉變的過程中,民主選舉的舊傳統“禪讓”制雖然仍在執行,但是,這些酋長都已經視其職位為私有,都想傳給自己的兒子。另外一些顯貴,則利用氏族民主選舉的傳統,作為進行奪權的藉口。一旦奪取成功,又效法他的前任,把職位傳給自己的兒子。每經過這樣一次反覆,傳統的氏族民主選舉制就進一步遭到削弱。

    而父子相傳的世襲制就是在這種反覆的鬥爭中逐漸產生和加強的,人們逐漸感覺到“選賢與(舉)能”、“天下為公”的舊制度已經過時,於是,“各親其親,各子其子”的“天下為家”的新時代終於正式出現。

  • 6 # 同看風雲

    題主的意思是:禪讓制到世襲制是怎麼因為生產力發展才進步的?

    生產力的發展,會快速增加社會的物質財富,並使人們的生活質量的得到很大的提高。是社會發展的最大推手。

    禪讓制的時代,還應處在原始社會後期的形態。雖然沒有貧富貴賤之分,但那是建立在生產力發展水平極其低下的情況下的。

    人們的生活水平極低,生活質量很差,文化發展也是很緩慢的。

    他們大多都住在河流的附近,已經從能躲避風雨的洞穴,搬到了搭建的簡陋房屋居住。

    隨著進入新石器時代,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簡單的開始種植農業,但還是以狩獵為生,人們也還是平均地分配食物。

    生存、生活條件雖然有所改善,但對自然災害的抗擊力,還是極其低下的。

    在新石器後期,人們經過長期的生產勞作。已能製造出簡單的金屬工具,使生產力得以進一步的提升。

    社會物資有了些許剩餘,階層開始分化。那些掌握權力的階層,把多餘的物資就不再分掉而據為己有。

    隨著對外族部落戰鬥的勝利,又有很多戰俘被奴役勞作。就逐漸產生了奴隸階層,而那些權力階層就成為了奴隸主。整個社會就進入到了奴隸社會。

    本來堯、舜、禹時代的禪讓制,到了禹時就傳給他的兒子啟。啟建立了夏朝,使我國的社會進入了世襲制的時代。

    夏朝也是我國奴隸社會的開端,使農業和手工業分工成為了可能。從而為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為文化的發展創造了必要條件。

    雖然奴隸的生存還很殘酷,但相比之前的戰俘被殺來說還是好些的。

    大多數人的生活條件也相應地提高,人們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也更強些。

    總體地看,實行世襲制的奴隸社會相比禪讓制的原始社會,還是有些進步的。這都得益於,生產力的發展促使社會物資財富的大量增加。

  • 7 # 錦翼

    禪讓制存在的前提是部落聯盟。

    各大部落聯盟組建的體系,大家為了共同的利益走到一起,要組建一個聯盟。

    誰也看不上誰,誰也弄不死誰。

    要找出一個人當領導,這就需要均衡各方面的勢力。

    大家要共同推選一個人出來,這個人要能為各大部落認可。

    這個人下臺的時候,他要找一個人繼任,當然不能是自己的兒子。

    因為各大部落會不服的。

    他必須平衡各方面的利益,找出一個共同認可的人,然後把位置禪讓給他。

    這就是禪讓制存在的前提。

    為什麼從大禹之後就改成了世襲制呢?

    因為在自然的大洪水面前,各大部落必須妥協讓步。

    我們都知道,神話裡大禹的爸爸叫鯀。

    舜帝讓他去治水,他的方法是堵。

    是他愚蠢,不知道像兒子一樣去搞疏通嗎?

    當然不是!

    你想疏通水,是要找洩洪區,是要挖溝的。

    但是你把哪個部落當成洩洪區,哪個部落能樂意呢?

    鯀沒有辦法,只能去去堵,但是這洪水比大家想想的要大得多。

    很快就決堤了,該淹的還是要淹。

    估計許多部落都成了魚鱉。

    部落聯盟再在一起開會,大家就開始責備舜帝,你用的這是什麼人啊,他乾的什麼事啊。

    舜帝一看,不行了,必須照顧輿情,把鯀叫到一邊說:“愛卿,我借你人頭一用。”

    鯀說:“這樣吧,我死之後,你讓我兒子去治水”

    舜帝答應了。

    鯀把禹叫過來說:“兒子啊,這大洪水只能靠疏通,但是最大的阻礙是這些部落的小算盤,我已經讓他們看到了光考慮自己利益的下場,下面就看你的了。“

    於是大禹出來治水,在部落聯盟會上說:“洪水在前,我們必須精誠團結,精誠團結的前提是統一指揮,統一排程,誰在為自己部落的小算盤打算,最終我們大家一起玩完。請你們給我更多的權力。”

    說得各部落荷爾蒙上升,同意了。

    大禹於是就開始了疏通,甲部落低窪,就把甲部落給遷徙出來,作為洩洪區。當然個別小部落不同意,大禹仗著自己的權力把他們的強制遷徙,甚至不排除個別死硬不搬的,直接作為洩洪區。

    洪水在退去,但是大禹的權力卻越來越多。

    我們注意有一個神話故事,大禹治水成功之後,在一座山上召開了慶功會,那座山就叫會稽山。

    有個防風氏部落代表遲到了,大禹就殺掉了他。

    這說明大禹的權力已經足夠大了,想要殺誰就殺誰。

    更可怕的是大禹還有一個更能幹的兒子:啟。

    大禹可能還會要點臉面,臨死之後搞一次禪讓,但是權力在啟的手裡,這個被禪讓上臺的伯益只能是個傀儡。

    後來啟乾脆殺掉他,自己幹了。

    這就是世襲制開始的原因。

    這其實是一個生存的遊戲。

    生存還是死亡,這是一個問題。

  • 8 # 多維元素z

    禹之前的禪讓制,是由各部落首領共通推選一位有威望的共主,以協調矛盾,解決不可調和的問題。

    共主,自人類文明早期階段、國家形成過程中或產生國家以後,各個部落或共同體所共同承認或推崇的盟主,或封建時代各個王國、諸侯國共同承認的中央政權。近現代用語,共主也可叫“宗主國”。但這裡所指的盟主並不是擁有完整的統治權,而只是相當於一個“首領”,某些權力被分散到了各個諸侯手裡,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的歷代“君主”都是“首領”,其並不具備“皇帝”的特徵與權力。

    類似於封建封建王朝的鄉紳,農村各戶自己搞生產,鄉紳不干涉。但是出現問題,需要解決,需要統一思想,及時瞭解大家訴求,這個時候鄉紳的作用就發揮出來了。

    共主的主要作用也就在於解決矛盾問題,而沒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各個部落都有自己的首領,有自己的規則,也有自己發展規劃,有自己的利益所在,所以生產力較為分散。共主也沒有權力干涉。

    總的來說,雖然當時的禪讓制能推選出能力強,威望高的共主,但是對於生產力提升沒有太大的意義。

    在大禹治水之後,由於對洪水的恐懼和打擊,大禹的影響力和權力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部落首領開始盲目相信大禹,即使隨意決定生死,也沒有人會跳出來說反對的話。大禹兒子繼位,殺死新推的共主,禪讓制由此終結,夏朝建立。

    夏朝的建立,出現了君主統一制定規則,開始大面積從事農業生產,制定稱為夏曆的農曆,使產量得到提升,王朝對生產進行收稅,使國家財力提升。

    所以題主所說的禪讓到世襲更多的是一種精神統一,有了更一致的規則,減少了生產的分散和不確定性。所以生產力是提升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一個女孩子分手以後,想要和好,可是她說不會再和我在一起了,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