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研究院
-
2 # 趣味歷史大觀
要回答這個問題前,讓我們先來回顧一下歷史:
韓信佔領下齊國後,韓信派人給劉邦去信,說齊國沒人打理,請允許他暫時以代理齊王的身份管理齊國。劉邦聽到訊息後雖然氣得跳腳,但還是就叫人刻齊王印,交給了韓信使者。劉邦封韓信為齊王后,項羽聞聽,也派人來遊說韓信,想跟他交和。面對兩幫拉攏,蒯通嗅到了一個偉大的歷史機會,已經出現在韓信面前。
於是,蒯通就告訴韓信,劉邦和項羽已經拉鋸三年了,兩方都極為疲憊,你偏向誰誰就會贏得天下,不如你擁兵自立,三分天下!如此看,的確是天賜的大好機會啊。所以蒯通又警告韓信說:天予不取,必受其咎。可惜的是,韓信猶豫了很久,但是拒絕了蒯通這個前瞻性極強的大好謀略。韓信最後還是投靠了劉邦。
韓信為什麼要投靠劉邦呢?用蒯通的話來說,就是太天真了。韓信以為,劉邦果斷地封他為大將軍,而他攻下齊國後,劉邦並沒有因他搶了酈食其的功勞而不爽,反而爽快地封他為齊王,劉邦如此的信任他,應該不會像蒯通所說的功高震主要惹殺身之禍。換句話來說,他就是對劉邦充滿了感恩及幻想。
所以如果韓信擁兵自立,第一個死的一定還是項羽,因為韓信感激劉邦。
他要打也一定會先攻滅項羽,除非劉邦已經對他造成的了很大的威脅。
笑到最後的一定是劉邦,這裡的理由有三條:
理由1:頑強
按照他們三個人各自在楚漢戰爭中的表現,最頑強的還是劉邦,屢敗屢戰但從不氣餒,項羽只是一場戰役的失敗,便在吳江邊上自刎。
理由2:控制力
韓信的兵權來自於劉邦的給予,他所帶領的軍隊,大部分軍官都聽令於劉邦,韓信如果真的要反,軍隊不會由他掌控。而韓信個人又缺乏領袖魅力,無法拉起一支終於自己的軍隊。
理由3:人才儲備
劉邦為了奪取天下,早就開始收攏人才,張良陳平等,都是他手上的得力干將,而韓信作為大將軍手上能派上用處的親信卻很少。
綜上所述,雖然韓信自立只是一種歷史的假設,但劉邦卻一定是三人中堅持到最後的那一個。
-
3 # wangchengzhia
如果韓信擁兵自立,那麼三國爭霸的局面將提前上演,笑到最後的很可能是韓信。
韓信佔領的是山西、河北、山東的地盤,也就是幷州、冀州、兗州、青州之地,加上手中有精兵糧將,足以一爭天下。若是策略正確,苦心經營,先坐山觀虎鬥。無論劉邦和項羽,都要爭相交好韓信,韓信可表面安撫,靜觀其變,此兩家也不敢全力以赴,則三國鼎力局面成矣。
然後應約項羽共伐劉邦,以項羽之勇,韓信之謀,雖劉邦有張良、蕭何、陳平之輔, 奈無帶兵之良將,必不能在鴻溝久持,只能退回關中,然後項攻武關,韓出崤函,則關中雖固,奈何三秦新破,必不能持久。
然後韓信應想辦法據關中洛陽,把中原之地分給項羽,這樣則有了更加穩固的根據地,霸業可成矣。
然後,待時機成熟,可先伐漢中,再一舉滅蜀,則劉邦滅矣。再收張良,納蕭何,以秦蜀幽並之地,匯張良、蕭何、韓信之才,舉天下能戰之兵,一舉伐項。項羽雖有萬夫不當之勇,料難敵此虎狼之師,如此,則天下歸韓信矣。
因此,若韓信自立,可先聯項滅劉,再一舉平西楚,則韓信笑到最後,天下歸齊。
-
4 # 菜九段的酒
韓信擁兵自立毫無可能。因為所有的位置都是劉邦為他配置了人選。何況漢在齊還有大量武裝與韓信沒有任何關係,實力可能遠超韓信。
漢滅齊戰役考釋
有關發生在漢四年的滅齊戰役,包括漢人在內的傳統看法都是韓信利用酈生對齊的成功遊說,趁人不備時發動的一次突然襲擊。如漢人劉向在《新序·善謀》中就直指韓信、蒯通之遭遇為其對酈生不仁的結果。後人也多附會這一評價。如明人唐順之曰:“信之殺酈生,實所以自殺也。貪一時之功,不顧違高祖之命,是自取猜忌也。信含讒之口,而輒殺有功之人,是幹天誅也。迨其夷族之後,人皆言漢高沒淮陰之功。孰知淮陰已先沒酈生之功也。人皆言漢高以無辜而戮淮陰,由知淮陰以無辜而烹酈生也。天道好還,豈偶然哉。吾於是而益信報復之不爽矣。當沛公過高陽時,陳留令何罪而生殺之。嗟嗟酈生,一自反焉。當亦無憾於地下矣。”[1] 明人丁奉也說:“酈生之說下齊也,高帝之命也,非酈生之擅為也。韓信妬酈生之功,獨不畏高帝之命,而必齊之擊,以致酈生之烹。是其震主之威,既為帝之所忌,而抗主之罪,尤為帝之所銜,則淮陰夷族,不待雲夢之擒,而先兆擊齊之日矣。”[2]不難看出,這種因果報應說與劉向的觀點一脈相承,而劉向的結論又是來自《史記》,但司馬遷對韓信結局的評價著眼點不在此,其曰:“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勳,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3]是不是可以這樣說,作為史學家,司馬遷和班固都沒有將酈生之死完全歸之於韓信,只是後世的評論家得出這個結論,並且以此結論影響著後世對史實的評判。然而,考之於史,滅齊問題並非如人們所認為的那樣是韓信對齊的突然襲擊,而是漢有預謀的一場會戰。試論如下。
一、 滅齊是當時戰局發展的需要
從漢二年開始的楚漢戰爭,這時已進入第三個年頭。從戰爭開始後不久,即漢敗彭城後,以劉邦為首的漢軍主力就與項羽為首的楚軍主力相持於滎陽一線。其間,以韓信為首的漢勢力已陸續平定了北方。天下的大勢是,楚漢相持滎陽依舊,但漢的後方已得到安定。魏、代、趙已為漢勢力平定,燕國也表示臣服,漢可以一心一意與項羽對抗。
反觀楚國,形勢遠非漢可比。楚最大的盟國九江雖然地倂入楚,但其王黥布加入了漢的陣營,被項羽擊敗後,得漢資助又在九江一帶繼續作戰,牽制楚軍。楚的另兩個盟國衡山、臨江在整個戰爭期間保持中立。楚的側翼有敵對的齊,儘管兩國暫時處於休戰狀態,但楚的戒心絲毫不能減輕。可以看出,楚這時基本上是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不僅如此,漢的勢力在楚地,亦不容小覷,灌嬰、靳歙的軍隊時常騷擾遊擊,此二人是漢軍中戰力最強者,給楚造成的麻煩估計不會小。彭越時附時叛,對楚的打擊更大。應該說,楚國此時已經是四面楚歌了。但所有這些不利因素並沒有改變滎陽對峙的態勢。當時的戰局正如時人婁敬所說:“與項羽戰滎陽,爭成皋之口,大戰七十,小戰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腦塗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勝數。哭泣之聲未絕,傷痍者未起,而欲比隆於成康之時,臣竊以為不侔也。”[4]另有《史記索隱》引《三輔故事》曰:“楚漢相距於京索間六年,身被大創十二,矢石通中過者有四。言漢王病創也。”估計這些創傷都是在楚漢相持滎陽時落下的。因此,漢陣營在楚地製造的麻煩,看來還不足以改變戰場頹勢。當此之際,開闢第二戰場或曰其他戰線就成了當務之急。從漢三年起,劉邦先採納了袁生的建議,派黥布入宛葉間;繼而又讓劉賈率軍助彭越擊楚。[5]黥、彭二人後世以為與韓信同功一體,其作戰能力應該相當可觀,但這兩路人馬取得的戰果並不理想。其原因可能是,這兩路人馬都不是漢軍的主體,充其量是友軍。顯然,在幫助劉邦達成目標的時,他們一定還有自己的打算。因此,他們在助漢的過程中,難免有所保留,不可能全力以赴。在這個背景下,劉邦亟需開闢一個以漢軍為主體的第二戰場。於是就是有了韓信擊齊的戰事。
二、 滅齊是漢集團深謀遠慮的結果
其實如何對待齊,漢方面曾有過非武力征服的策略。漢三年劉邦敗出滎陽,就有袁生為其策劃曰:“使韓信等輯河北趙地,連燕、齊,君王乃復走滎陽,未晚也。如此,則楚所備者多,力分,漢得休。復與之戰,破楚必矣。”[6]此計為劉邦採納。無獨有偶,還是漢三年早些時候,趙降官李左車也為韓信設計了以武力威懾使燕齊歸順的計策。韓信採納後,燕國順從,但未提齊國歸順的事。那麼,齊國是否有和平降服的可能呢。答案是,很小。從歷史上看,齊國有較重的孤立主義傾向。其原因或可上溯到戰國時齊愍王失國。齊愍王當時為東方霸主,曾助韓、魏擊敗強秦討還失地;其前的齊宣王曾拯韓、趙免遭魏滅。然這些國家都加入了對齊的圍攻,導致齊的亡國。田單復國後,齊就一直採取孤立主義,坐視六國亡於秦而不予援助。漢三年的齊之當國者為田橫,其兄田榮也是有明顯孤立主義傾向的人,他始終不肯助諸侯擊秦。田榮之前的田儋有過與諸侯協同作戰的經歷,但其所援助者為,弱小的魏(齊王田儋死於助魏),[7]失勢的趙(李良叛趙殺趙王武臣,繼田儋而立的田假或遣田間等援趙)。[8]而對於強大的楚,齊始終沒有進行過戰鬥支援。田榮亡於楚,田橫復國後,也未有與列國交往的記載。以齊之弱,夾於楚漢陣營間,它所能做的最多也就是保持中立,而這種中立與漢開闢第二戰場的設想相去甚遠。
韓信擊齊是受漢王之命的行動。受命時間為漢三年。據《高祖本紀》,漢三年,楚圍成皋,“漢王跳,獨與滕公共車出成皋玉門,北渡河,馳宿修武。自稱使者,晨馳入張耳、韓信壁而奪之軍。乃使張耳北益收兵趙地,使韓信東擊齊。漢王得韓信軍,則復振”。漢兵復振的原因,是韓信的精銳盡歸漢王所有,剩餘者,老弱殘兵也,且要分部分給張耳經營趙地。有《淮陰侯列傳》為證:“漢王奪兩人軍,即令張耳備守趙地,拜韓信為相國,收趙兵未發者擊齊。”因為漢王得韓信軍而復壯,則留下來的兵力只能是少數老弱殘兵。如以此力量擊齊,顯然還要韓信再招募軍隊。儘管漢王讓他做擊齊的準備,但韓信作為軍事家一定深知這個任務顯然不是那些老弱殘兵所能勝任的。但細考擊齊漢軍,顯然不僅僅是那些老弱殘兵及臨時召募的部隊。
現在認為韓信之擊齊是在酈生說下齊後的自發行為,應該是受了蒯通說辭的誤導。范陽辯士蒯通說信曰:“將軍受詔擊齊,而漢獨髮間使下齊,寧有詔止將軍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酈生一士,伏軾掉三寸之舌,下齊七十餘城;將軍將數萬眾,歲餘乃下趙五十餘城。為將數歲,反不如一豎儒之功乎?”於是信然之,從其計,遂渡河。齊已聽酈生,即留縱酒,罷備漢守禦。[9]這種看似有理的記載,與當時的史實並不符合。首先,擊齊非韓信個人之意,而是漢軍事集團的重要決策。比如,韓信的主力部隊,就非所謂的漢王未奪之在趙漢軍。擊齊戰役戰功最著者,當屬曹參、灌嬰。而曹參此前原已不屬韓信,至此又以右丞相屬韓信。灌嬰也於此時“受詔將郎中騎兵東屬相國韓信”。[10]此前曹參還曾與韓信共擊代、魏,而灌嬰則一直在大河以南作戰,與韓信從無隸屬關係,此時均調歸韓信統轄,另有戰力較強的傅寬也歸韓信節制,[11]足見漢解決齊之決心。另根據《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等記載參加漢擊齊擊龍且戰役的功臣戰功來分析,擊齊漢軍並非只有韓信一支。不屬於韓信的漢陣營擊齊部隊計有,陳武軍,蔡寅軍,丁覆軍,王周軍,陳涓軍,其中丁復明言是呂澤之部下。據載,陳武擊齊歷下軍田既,陳武從反秦時就是一支獨立武裝,漢二年歸漢後,未詳所屬,垓下會戰時獨立受劉邦統轄,估計擊齊時也是獨立行動。而王周、蔡寅都是以都尉破田橫、龍且,未言所屬,可能也是獨立武裝。而陳涓等以丞相身份擊齊,似非韓信所轄。另有下相侯冷耳,“用兵從擊破齊田解軍”,此“從”不詳為誰,或許是除韓信以外的上述諸人之一。漢以如此之規模擊齊,顯然並非如《淮陰侯列傳》所說,僅讓韓信以被劉邦劫去精華的殘部擊齊。是否可以這樣說,正是因韓信以外另有漢軍大量介入齊地,才造成齊的迅速崩潰。
另外,綜合各史料來看,有關在齊的楚系參戰部隊,有龍且部、周蘭部、項佗部、留公部。留公部的實力不詳,估計與當初擊彭越之蕭公部相當。因此,漢參戰部隊於韓信部之外再有幾支,亦是情理之中。
再來看酈生之死,也隱含著漢全面攻擊的不可挽回。韓信擊齊時,齊王要脅酈生,讓酈生制止漢軍進攻。齊王說:“汝能止漢軍,我活汝;不然,我將亨汝!”而酈生說:“舉大事不細謹,盛德不辭讓。而公不為若更言!”[12]為什麼“不更言”,耐人尋味。酈生說齊是奉了漢王之命,而此時的形勢,已非漢遣酈生時的形勢,漢軍從四面八方進入齊境,顯然不是酈生所能左右。值此之際,酈生也知道或猜到自己被漢所賣,他說什麼“舉大事不細謹,盛德不辭讓”之類,無非是一種光棍氣慨,真實情況是有苦難言。
考之於史,漢擊已服之齊的行動更符合劉邦的行事作風。南陽守已同意投降,沛公軍仍發動進攻,一舉俘獲秦南陽守;[13]秦嶢關守將已同意與沛公軍連和,沛公仍出兵擊破之;[14]楚漢已約和,漢軍仍然發動總攻。而擊齊事,只不過為劉邦的作戰風格又增添一個例項而已,與韓信何干?所以,齊王廣要酈生制止漢軍的進軍,又豈是酈生所能辦到的。所以,酈生的橫死,不能歸咎於韓信的貪功擊齊。之所以會有韓信致酈生之死的記載,或者是漢在處死了韓信之後,為給韓信安置足夠的罪名而製造出酈生因韓信冒功緻死的輿論。酈生原本就是漢為破齊而有意捨棄的一粒棋子。從這個意義上說,漢之大功臣韓信又成為漢政權輿論的犧牲品。
三、 漢定齊的效應
由於漢成功開闢了以齊為基地的攻楚戰線,也由於楚在齊喪失了大量精銳,楚強漢弱的情況一舉得到改觀。此後,在齊漢武裝的擊楚戰況,《高祖本紀》只是籠統說:“項羽數擊彭越等,齊王信又進擊楚。”而漢擊楚的較為詳細的情況主要記載在《樊酈滕灌列傳》中:“齊地已定,韓信自立為齊王,使(灌)嬰別將擊楚將公杲於魯北,破之。轉南,破薛郡長,身虜騎將一人,攻博陽,前至下相以東南僮、取慮、徐。度淮,盡降其城邑,至廣陵。項羽使項聲、薛公、郯公復定淮北。嬰度淮北,擊破項聲、郯公下邳,斬薛公。下下邳,擊破楚騎於平陽,遂降彭城。”記載雖然少,楚之後路被抄,老巢被佔,其窘困已顯而易見。難怪項羽要派武涉前去說韓信採取中立立場,對楚漢兩不相幫,及被韓信拒絕後,楚的失敗就不可挽回了。
有關漢滅齊後的形勢,古人有相當精彩的評論。《史記會注考證》引清人全祖望曰:“鴻溝之約,因項王兵少食盡,韓信又進兵擊之。項羽之兵少,由龍且二十萬眾之敗;而食盡,則以彭越絕其糧道;皆有可考。韓信進兵,獨不詳其始末。蓋項羽與漢爭於滎陽、敖倉之間,雖兵少食盡,尚可支援。而韓信已王齊,故自淮北搗其國都。觀《灌嬰傳》,則其兵攻彭城,又越彭城而南,直渡廣陵,縱橫蹂躝,項王安得不議和乎。”清人郭嵩燾曰:“是時彭城已失,梁、楚之地皆不能為羽有,所謂鴻溝為界者,將以何為界也?當時必約還給西楚地,項羽所以解而東歸,亦自度其力足以收取彭城與漢相持也。陸賈之說項王徑以太公為請;侯公必多為長短之說以明得失之數,重以盟誓要約,項羽為所誘惑,急歸其父母妻子,高祖所以匿不肯見者,誠有所諱也。史公著其事於《項羽本紀》,而《高祖本紀》載鴻溝分界事,竟若出自項羽之意者,蓋亦為高祖諱耳。”又曰:“是時韓信已破龍且軍,灌嬰由淮北趨廣陵,彭城根本之地,孤危已甚。項羽急欲東歸,故因侯公之說遽還漢王父母妻子,亦阻於勢使然也。”又曰:“《灌嬰傳》:從韓信攻龍且。齊地已定,韓信自立為齊王,使嬰別將攻楚將公杲於魯北。渡淮,盡降其城邑,至廣陵。下下邳,擊破楚騎於平陽,遂降彭城。”“項羽東歸而兵才(力)驟弱者,以彭城失,根本已亡,人心渙散,無可自支之勢也。史公於此等緊要關鍵,竟無一語及之,而分著之列傳,以待後人之推求。”[15]可以肯定,齊滅之後,楚漢相持的局面一下子就變得對楚不利,而滅齊的意義也就此顯露出來了。
四、 定齊事件的幾點疑問
其實,漢擊齊事本身是不是能定位於漢四年也不能確定,據《秦楚之際月表》,韓信破龍且、殺齊王廣為十一月,而破齊則可以肯定在十一月之前。問題在於韓信破齊的時間難言。因為《史記》對此事的記載就有幾種說法。列傳中,韓信破齊及龍且事均在四年前,《項羽本紀》楚破漢成皋、漢王奪韓信軍時間均記為漢四年事,《高祖本紀》則記此二事以及韓信破齊、龍且均在漢四年之前。具體事件為,據《淮陰侯列傳》,漢三年六月,漢王出成皋,奪韓信軍,令其率趙兵之未發者擊齊。趙與齊為鄰,則其始擊齊當在漢三年,只因為齊對漢有防備,其遲遲未發,或不確。《酈生陸賈列傳》記酈生說齊為漢三年秋即四年之前不久,而其時韓信已得到漢擊齊的命令。《田儋列傳》記酈生說齊時間為“(田)橫定齊三年”,田橫於漢二年正月田榮死後反楚定齊,漢二年至漢四年,是謂三年。則酈生說齊的時間也不能肯定為漢三年秋。總之,在漢四年十一月之前,韓信破齊的時間也只有漢三年秋及漢四年冬十月兩種,以後一種可能性更大,也更合理。唯其存在一令人費解之處,即在韓信破齊後,發兵擊楚,楚居然還能支撐一年多,此為其最不可解者。
另外,此年韓信破龍且之戰或非信史。參戰部隊的情況已如前敘,楚軍參戰的情況則非《史記》所說的那樣。《漢書》以項它為楚援齊主將,龍且為裨將,考當時項它為碭郡長,地近齊,以其為主將甚宜。班固所書,或另有所據。另齊王田廣父田榮因與項羽戰敗而死,則齊與楚為讎,至齊遇漢攻擊時,轉而求援於楚,而楚則捐棄前嫌全力救齊。此例當視為戰國遺風,且為楚命運所繫,不得不為。由於此戰關係到楚漢戰爭的結局,故楚漢雙方均極為重視亦屬情理之中。如果情況屬實,則此年有客說龍且避戰事就不確。因為楚主帥是項它。但其說在齊漢軍立足未穩,漢軍急待決戰,則是實際情況。但戰爭的過程,是不應如史料所說那麼簡單。史載龍且覆滅與楚大司馬曹咎覆滅如出一轍,這就無法解釋《功臣表》所說各路漢軍參與擊龍且事。龍且為楚名將,以黥布之悍尚非其敵,其作戰能力之強當非泛泛可比。以韓信之眾,縱使挾勝齊之威,恐亦不能當齊、楚兩國之合力,故漢派出其他部隊參與會戰,也是極其合理的事情。所以,漢擊滅龍且應該是一場極其艱苦的戰役,而非如史載決濰水半渡而擊那麼簡單。其實,即使漢滅曹咎,亦有可能不是如史載那樣半渡而擊。因為其戰不僅有燕軍加入戰鬥,曹咎之死,二本紀均言為自剄,但《功臣表》將斬曹咎記在龍侯陳署名下。說這些題外話,旨在表明廣為接受的史料未必能反映歷史真實。不再詳述。
滅齊之後,漢軍在楚後方又攻佔了楚都彭城,而到了楚漢和約簽訂時,居然能以鴻溝為界,此協議表明,在楚之漢軍應當退回鴻溝以東,對漢來說,吃虧太大。但也應該看到,此協議最初是得到遵守的,根據就是灌嬰“與漢王會頤鄉”。[16]頤鄉,《集解》以為在苦縣,《中國歷史地圖冊》同。在今河南鹿邑東。此舉暗示,漢與楚媾和後,原本沒有滅楚的打算。因而有召回在楚地的灌嬰部之舉。只因張良等進言,才決定再進兵。
蒯通說韓信擊齊的記載,很可能是韓信冤獄的結果。韓信戰功卓著,又無明顯反狀,就這樣不明不白的死了,漢朝廷不給他加點罪名是說不過去的。於是就有了歸酈生之死於他的做法。但蒯通說韓信事的可靠性也值得懷疑。眾所周知,《戰國策》就有蒯通創作的成分。[17]但《戰國策》的可信性不高。《史記》記載的蒯通言論共有三處。其一是為武臣說範令,[18]其二為說韓信擊齊,其三是說韓信叛漢。此三說以最後一說最可靠,因為有韓信的臨終悔恨之言及劉邦的治罪之行為證。[19]而第一說並不可靠。理由是,蒯通說範縣令成功應該算是立了大功。按當時的做法,蒯通應該得到某種獎勵。有獎勵可尋的例證有,劉邦因陳恢說宛降而封千戶,[20]劉邦因侯公說項王歸太公而封其為平國君,[21]秦將董翳說章邯降楚而立為翟王。[22]無獎勵可尋的例證有,趙卒說燕將釋趙王武臣。[23]另《田儋列傳贊》稱:“(蒯)通善齊人安期生。安期生嘗幹項羽。羽不能用其策。已而項羽欲封此兩人,兩人終不肯受,亡去。”此事表明,當時有授官獎勵的通行做法。《戰國策》中因說辭建功而得官者比比皆是,而蒯通說范陽令降武臣,竟隻字未提授官得獎事,不可解。蒯通在《史記》中的出場共三次,是以范陽人、[24]范陽辯士、[25]齊人[26]面目次第出現。范陽為趙地,蒯通為齊人,就不可能是范陽人。蒯通《漢書》有傳,為齊人。如此,則蒯通以范陽辯士的身份說韓信,可信度不高。
綜前所論,有關漢滅齊的前因後果錯綜複雜,因史料闕如,要真正弄清恐非易事。筆者只能將讀史的心得略加勾勒,其得其失,尚待有識教我。
附註
[1]《兩漢解疑》上
[2]《綱鑑合編》引
[3][9]《淮陰侯列傳》
[4]《劉敬叔孫通列傳》
[5]參見《高祖本紀》。又《荊燕世家》曰:“漢四年,漢王之敗成皋,北渡河,得張耳、韓信軍,軍修武,深溝高壘。使劉賈將二萬人,騎數百,渡白馬津,入楚地。燒其積聚,以破其業,無以給項王軍食。已而楚兵擊劉賈,賈輒壁,不肯與戰,而與彭越相保。”按,綜合史料,此實為漢三年事。
[6]《高祖本紀》
[7]參見《田儋列傳》
[8][22]參見《項羽本紀》
[10][16]《樊酈滕灌列傳》
[11]參見《傅靳蒯成列傳》
[12]《酈生陸賈列傳》
[13]參見《曹相國世家》
[14]參見《留侯世家》
[15]《史記札記》卷一
[17]《田儋列傳》曰:“蒯通者,善為長短說,論戰國之權變,為八十一首。”
[18][23][24]參見《張耳陳餘列傳》
[19][25][26]參見《淮陰侯列傳》
[20][21]參見《高祖本紀》
漢軍二下彭城的猜想與解析
題記:菜九作韓信史料打理,對這一段情況弄得透熟,以為在整理韓信過程中即將這一塊理清楚了。等到拙作《拷古筆記——淮陰侯韓信歷史真相大揭秘》正式出版後,突然覺得這一塊還有問題,所以所謂透熟之類的大話還真的不能亂講。現對漢軍二下彭城始末另行打理如下。
楚漢戰爭期間,漢有兩次攻佔楚都彭城。第一次是漢二年漢王東征,以漢為首的反楚聯盟於當年四月攻佔彭城,後因項羽強力偷襲,漢軍大敗,退出彭城。時隔兩年,滅齊之後,漢軍從齊國方向再次攻佔了彭城,即為本文猜解內容。
第一次攻佔彭城的情況比較清楚,漢是乘虛而入,利用項羽陷於與齊勢力在齊交戰之際,攻佔得手。第二次前因後果及過程,似乎還是一筆糊塗賬。菜九也沒有把握弄清楚,但覺得提出問題總比不作為問題好,然後儘自己最大努力,或者會使這個問題取得比以往明確一點點的概念。
彭城二次失陷於漢的事,兩個本紀都沒有提到,可能這也是此事件未受重視的原因所在。但此事確實發生了,而且還非常重要,時間應該在和約之前稍早一點點。這樣一定位——與和約聯絡起來,就會覺得楚漢鴻溝和約之事真的不簡單。菜九綜合史料以為,如果將漢二次攻佔彭城與滅齊綜合起來考察,很有可能攻佔彭城就是漢滅齊的真實用意。換言之,終極目標是攻佔彭城,滅齊反而是順便的事。從漢滅齊到攻佔彭城可以看出,漢對楚已經有巨大優勢,之所以沒有提早決戰,是因為漢王家眷在楚手中。所以菜九以為,漢迂迴曲折攻佔彭城的目的之一是營救漢王家眷,但這一目標沒有實現,因為漢王家眷不在彭城,漢王家眷被項羽時刻帶在身邊,或者至少是在項羽能夠控制的範圍內。
這樣的話,就提出一個前人從來沒有考慮過的問題——漢在滎陽一線始終處於下風是真的力不敵楚,還是故意示弱?菜九以為,故意示弱的成分很大。因為既然漢能調集大量兵力從滎陽相持線的楚方背後對齊進攻,這些軍隊也完全可以對楚軍的背後奮力一擊,這樣楚軍未必就能抵擋得住。但漢軍沒有這樣做,而是將楚軍主力的周邊搜刮一空,使在滎陽一線與漢相持的楚軍主力成為孤軍。讓我們看一下當時的形勢。
自從平定趙地後,漢就與齊毗鄰了。齊可能感到漢之壓力,楚也看到漢有吞併齊包抄楚的前景。在這樣的情況下,楚或者會有應對漢滅齊的預案。所以到了日後齊真的被漢擊潰,楚很快就組織了一支援齊軍。史料中活靈活現記載韓信滅龍且為首的援齊軍的那一段極不靠譜,菜九多次說過是假史,不足為憑。真實的情況龍且是援齊軍,可能不是主帥,《漢書》記主帥是項它,龍且屬之。以項羽對家族的倚重,這樣的安排應該成立。項它,又作項他、項佗。這支援齊楚軍原本就是楚之戰略儲備、戰略預備隊,它不是項羽從滎陽一線劃撥的,而是以彭城守備軍為主組建的。所以無論是與援齊楚軍的作戰,還是攻佔彭城的作戰,漢軍的作戰物件都是同一支楚軍。
那麼以此為基礎,描繪一下這支楚軍與漢軍作戰的過程。菜九以為,龍且所在楚軍原本就是彭城的守備軍,本身有鎮守後方與對齊警戒之功用,所以對齊的情況應該比較熟悉。到了齊向楚求救時,楚自然會動用這支守備軍作為援齊軍。只是齊在漢的強力攻擊下,根本沒有組織起像樣的抵抗,齊的核心地區陸續失陷於漢,所以齊王君臣率殘部逃出齊,依附於楚。這在齊而言,也是艱難選擇,畢竟齊是楚之罪人——破壞項羽分封格局的罪魁禍首就是現齊王廣之父田榮。只是到漢大舉進犯的那個時候,除了楚,沒有任何勢力可以幫到齊。當然,楚幫齊並非無償的,龍且回答幕僚避戰建議時就有“且夫救齊,不戰而降之,吾何功?今戰而勝之,齊之半可得”之說,雖然那個故事不可信,但這樣的對話或者成立,因為齊必然要為楚之援救付出代價,以土地換援助。這樣的事在此前的戰國時期就發生過,戰國時期樂毅滅齊,楚殺齊愍王一事,實為楚的援齊軍所為。齊襄王存身之莒,原為齊地,後來歸了楚,大概就是楚援齊的代價或報酬。但正如菜九在多個文字集裡說的那樣,漢滅齊是會戰式的,有多個漢軍從多個方向進攻齊國,到了齊不能支的時候,楚之援軍亦不能有作為,所以齊楚聯軍與漢軍作戰失利。《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記錄到有多個非韓信體系的漢軍部隊與龍且作戰,這才造成援齊軍的失敗。其中高陵侯王周以都尉破田橫、龍且,就應該是漢在齊地與齊楚聯軍的交戰。齊楚聯軍對漢軍作戰失利,楚援齊的目的沒有實現,退回彭城。估計齊王君臣也一起退到楚地,至於最後田橫依靠彭越,應該是彭城失陷於漢後的事了。漢軍與援齊楚軍的作戰地點,《曹相國世家》作上假密,《樊酈滕灌列傳》作高密,古人注有稱二者為一地,有稱非一地,但龍且肯定沒有死於齊地,而是死於彭城,這有《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丁復戰功為證。雖然記載不一,但菜九決定選擇彭城說。因為在齊地的記載有不實的明證,故不可信。雖然世家與列傳的資料也是來源於朝廷檔案,但考慮到司馬遷有整齊史料的作為,可能在作傳記時與市面上流行的傳說作了統一處理。《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擊龍且的地點只有彭城而不見其他,其中只有一個丁禮殺龍且,明確說屬灌嬰。但這不代表龍且是像記載中那樣死於半渡受擊,因為丁復的戰功也是殺龍且彭城,龍且肯定沒有分身術,也不會死而復生,所以應該以死於彭城為妥。灌嬰究竟是否參加了最後擊龍且之戰,還不能以丁禮的記錄為定,因為存在把兩件事併為一處的可能。換言之,丁禮屬灌嬰與殺龍且完全可以是不同時期的事。比如呂馬童也有擊龍且,就沒有寫屬灌嬰,日後斬殺項羽之役,呂馬童又明確是屬灌嬰的。而呂馬童擊龍且的官銜是司馬,此官銜非灌嬰所部所有,則呂馬童應該是呂澤體系的人,但在最後追擊項羽的戰鬥中被漢王統一徵調,劃歸灌嬰指揮。以此為參照,丁禮完全可以是呂澤所部,在某個階段,比如最後追擊項羽時歸灌嬰指揮。查了一下《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這個樂成侯丁禮,以中涓騎從碭中,資格非常老,定三秦就是侯了,比灌嬰封侯還早,雖然看不出屬呂澤的明顯跡象,但也不能排除這樣的可能,因為劉邦從起碭的老弟兄有一大半歸了呂澤。
還是來說龍且。龍且援齊不利,就從齊撤回彭城,但被尾隨而來的漢軍圍困住了。問題是這些漢軍是否包括韓信所部。雖然灌嬰的傳記言之鑿鑿擊龍且,但列傳將其擊龍且列在韓信為齊王之前。韓信的列傳稱韓信擊楚是在為齊王之後,照此說法,如果龍且不是在齊地而是在彭城被漢殲滅,則韓信所部,包括灌嬰在內應該沒有參加。只是龍且是從齊落敗的,韓信所部應該在合擊龍且的戰事中起了極大作用。到了會剿龍且的時候,韓信部不可能不參與。所以韓信立為齊王后才擊楚的記錄不可信。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韓信立為齊王后才擊楚的記錄不可信。韓信立為齊王后才擊楚的記錄不可信。韓信立為齊王后才擊楚的記錄不可信。實際情況應該是,韓信確實向漢王申請立為齊假王了,但實際的戰爭行動從來沒有停止。換言之,韓信沒有以封王與否作為消極怠工的理由。 殺龍且一役中丁復的戰功描寫值得注意。《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稱陽都侯丁復“屬悼武王殺龍且彭城,為大司馬破羽軍葉”,與龍且有關內容不到十個字,資訊量非常大。悼武王即呂澤,丁復為呂澤部下毫無疑義,這樣的描述表明呂澤也參與了滅龍且之戰。呂澤是劉邦的合夥人,地位遠在韓信之上,如果他參與了此戰,則滅龍且一役的漢方總指揮只能是呂澤,而非其他任何人。丁復此時應該是呂澤手下的重要角色,此前的重要功績有定三秦時生擒董翳與章邯,其他時間估計也沒有閒著,此役又斬殺龍且,在漢集團定天下的標誌性戰役中,一個人承攬了好幾項,所以彭城之役後,其職銜上升到呂澤體系中最高的大司馬。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滅龍且一役發生地點應該在彭城,漢軍方面是呂澤部主導,韓信部配合。此役無論對漢對楚都十分重要,但因日後呂氏被徹底清盤,戰功被隱沒,造成此役的記載嚴重缺失。值得注意的是,丁覆在彭城之役後,旋即在南陽與楚作戰,這樣的戰事在整個歷史記憶中沒有留下痕跡。以丁復所部之強悍,南陽一地之楚軍也非同小可。可惜歷史沒有留下戰爭畫面。
實際情況大概是這樣的:龍且援齊不利,敗回彭城,漢軍隨即跟進,將龍且所部圍困在彭城一帶,經過激戰,龍且覆滅。參戰漢軍基本上就是在齊漢軍,呂澤所部也是完成了擊齊之後,再對龍且實施殲滅的。呂澤定齊有河陽侯陳涓“以丞相定齊地”為證。對於敗歸的龍且,即以呂澤一部也完全可以戰勝之,但韓信部在擊敗援齊楚軍過程中作用非常,完全應該剩勝追擊,加入到消滅龍且的戰役中。如果呂澤確實是漢在齊地的最高指揮官,他完全可以調動韓信部參與到滅龍且的戰事中。如果呂澤不是最高指揮官,反而不好理解,人在齊地,官銜最高,其他人不買賬,成何體統?
楚軍方面的情況不詳,但有一點需要注意,如果龍且所在援齊軍的統帥確實是項它,那麼這樣的配置也可能是楚軍失敗的重要原因。項它顯然沒有什麼能力,如果讓龍且直接指揮楚軍,未必會敗得那麼快那麼慘。這個項它能力差也就罷了,還在戰場上投降了,注意,是投降不是被俘,所以算是立功,因此被漢封侯了,為平皋侯。只是不知道項它之降是在龍且生前還是死後。如果是龍且生前就降,則其降是造成龍且最終戰死的關鍵因素。如果是龍且戰死後投降,則屬於大勢已去。按項它立功封侯還看,很可能是在龍且戰死前就降漢了。那麼,龍且之敗就不是漢在戰場上勝之,而是敗於內部變故。但項它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記載又與彭城無關(平皋侯項它“漢六年以碭郡長初從”,六年顯然為五年之訛),則其降漢與否與龍且之敗無關。或者《漢書》以項它為援齊主將沒有根據。因為如果整個援齊軍在齊敗績,又在彭城覆滅,作為主帥,項它能夠倖免的難度還不小呢。
彭城之役以漢之全面勝利而告終,但因沒能解救出漢王家眷,漢的戰略目標沒有完全實現,只是這樣抄了項羽老窩的態勢,為後面的約和創造了條件。換言之,如果漢在此役完成了營救漢王家眷使命,則楚漢之間就用不著和約,直接就決戰了。所以,所謂的楚漢和約,實為漢彭城戰役沒有達到目的的後續陰謀。雖然項羽對劉邦不信任,但他並沒有太多的選擇,只能如約先釋放漢王家眷。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簡簡單單的漢二次攻佔彭城,居然牽涉到如此多複雜難解的問題,連兩個基本史籍對此事件記載的可靠性都成了問題,欲使其澄清,或永無可能,只能搞成什麼樣算什麼樣了。以菜九的菜鳥識力,搞到以上樣子,各位看官對付著看吧。
關於呂氏武裝與垓下決戰,可參見拙作《拷古筆記——淮陰侯韓信歷史真相大揭秘》,或網路搜尋《千古誰識戰垓下》《劉呂關係大猜想》。
漢滅齊佔彭城基本史料如下(略去韓信史料):
楚使龍且救齊。齊王與合軍高密。漢將韓信與曹參破殺龍且,虜齊王廣。漢將灌嬰追得齊守相田光,至博陽。而橫聞齊王死,自立為齊王,還擊嬰。嬰敗橫之軍於嬴下。田橫亡走梁,歸彭越。彭越是時居梁地。中立,且為漢,且為楚。韓信已殺龍且。因令曹參進兵,破殺田既於膠東,使灌嬰破殺齊將田吸於千乘。《田儋列傳》。
韓信已破趙為相國,東擊齊。參以右丞相屬韓信,攻破齊歷下軍,遂取臨菑,還定濟北郡,攻著、漯陰、平原、鬲、盧。已而從韓信,擊龍且軍於上假密,大破之。斬龍且,虜其將軍周蘭。定齊凡得七十餘縣。得故齊王廣相田光,其守相許章,及故齊膠東將軍田既。《曹相國世家》。
三年,(灌嬰)以列侯食邑杜平鄉。以御史大夫受詔,將郎中騎兵,東屬相國韓信,擊破齊軍於歷下。所將卒虜車騎將軍華毋傷,及將吏四十六人。降下臨菑,得齊守相田光,追齊相田橫至嬴、博,破其騎。所將卒,斬騎將一人,生得騎將四人,攻下嬴、博,破齊將軍田吸於千乘。所將卒,斬吸。東從韓信,攻龍且、留公於高密。卒斬龍且,生得右司馬、連尹各一人,樓煩將十人,身得亞將周蘭。《樊酈滕灌列傳》。
(傅寬)屬淮陰,擊破齊歷下軍,擊田解。屬相國參,殘博。益食邑。因定齊地。《傅靳蒯成列傳》。
(陽都侯丁復)屬悼武王殺龍且彭城。(肥如侯蔡寅)以魏太僕三年初從。以車騎都尉破龍且及彭城。(樂成侯丁禮)以都尉擊(項)籍,屬灌嬰,殺龍且。(高陵侯王周)以都尉破田橫、龍且。(中水侯呂馬童)以司馬擊龍且。(昌侯盧卿)以齊將漢王四年從淮陰侯起無鹽。(共侯盧罷師)以齊將漢王四年從淮陰侯起臨淄。(棘蒲侯陳武)擊齊歷下軍田既。(河陽侯陳涓)擊項羽,身得郎將處,功侯。以丞相定齊地。(下相侯冷耳)以客從起沛,用兵從擊破齊田解軍。(戚侯季必)別屬丞相韓信,破齊軍。《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壯侯許倩)以楚將漢王三年降起臨濟。(平都侯劉到)以齊將高祖三年降。《惠景間侯者年表》。
(田橫)定齊三年,聞漢將韓信引兵且東擊齊。齊使華毋傷、田解,軍歷下以距漢。《魏豹田儋韓王信傳》。
(初刊《菜九段集2017卷》)
-
5 # 惠水濟善
歷史沒有假如和如果,要是有,就是假如勝利了!
血腥殘酷的歷史,看似必然,其實也是必然。偶然的出現,結就了必然的果。
由於歷史的複雜性,神秘好奇,讓人們忍不住假設。
按正常流程,推理,而不是強詞奪理。
劉邦,真命天子,就是下凡統一天下,建立漢朝。
項羽,霸王,推翻暴秦,霸有天下。
韓信,忍胯下之辱,封土列王。他還有個身份,漢初三傑,就是來幫漢高帝統一天下的,再直白一點,就是專門來滅項羽的。
蒯通勸韓信自立,只看到開頭,沒看到結果。韓信性格害了他,司馬遷都說了,要是韓信低調,肯定不會死。淮陰侯大可能和酇侯一樣,常伴大漢。
如果韓信自立,三家肯定會安靜一陣子。適應這個突如其來的鉅變。
此時,劉邦肯定退到鴻溝以西。項羽居彭城。韓信都臨淄。
首先復活的是項羽,項羽的十幾個郡,人力物力僅次於關中。雖是四戰之地,但,霸王英勇無敵,要是隻守不攻,可以聚續霸有天下。這不符合霸王脾氣。
劉邦退守鴻溝,一定會靜觀其變,待機而動。關中肥沃,人民剽悍尚武,也會積聚力量。
最苦的是韓信。步軍司令曹參,騎兵司令灌嬰,要嗎走人,要嗎被殺。攻佔燕趙後。安撫漢軍變齊軍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就算搞定了,抬頭一看,霸王虎視眈眈看著他,他敢不起寒毛!擴軍備戰,籌備糧草,打仗,就是他唯一。
劉邦看,項羽戰,韓信忙備戰,就是一個時期的態勢。
這種態勢首先被項羽打破!他肯定不先打劉邦,先不說劉邦的關中險要,人不懼戰,歷史已經證明了項羽打不進去。就說韓信在背後也會看滴霸王冷颼颼的,就算不前後夾擊,韓信去佔江東及荊楚也是順理成章的。以項羽的暴脾氣,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打韓信可能性就成了必須。汲取打田榮的教訓,預留人員守彭城,或者以攻代守打到鴻溝。韓訊號兵仙,那也不是一般人,打,就是他的專利。有一點可以肯定,楚漢的戰爭更精彩,百戰百勝的兵仙大機率要吃幾個敗仗。要說項羽能搞死韓信,那也是絕無這種可能,齊地,燕趙大動員,具體如何打,想想都不可能想起來,智商不夠。早期項羽攻,韓信守。後期攻守易勢,打成平手可能性很大。就算項羽有優勢,別忘了,劉邦可是饒有興趣的盯著,時不時打他一下,是必須的,以高祖的智慧,不會由此失誤啊。要是項羽被打到江東,~這是正常的,龍狙死後,霸王害怕了,你幾曾見過霸王發抖。劉邦肯定會幫項羽,兵出河洛,策反燕趙,聯絡彭越,如此混戰,韓信能不能招架住,值得懷疑。要知道,韓信手下無名將,他手下都是高帝粉絲。打到維持表面鼎力。
兩消一長,楚消,齊消,漢長。統一指日可待,要知道,高祖志向是盡吞天下。
說一下項羽,韓信聯合打劉邦,一是韓信打故主感情上彆扭,二是帶兵還要經過項羽的地牌,大後方沒有安全。看三國,之所以鼎力,除了天時人和,地理是關鍵,就是互捶亂戰,根據地首都是安全的。在看朱元璋,張士誠,陳友諒,他就沒有聯合,能不在背後叫一下嚇死你,就算對起你了。事實也是,朱元璋和陳友諒打就是賭張士誠愚蠢。有人說,朱元璋在中間打贏了兩邊嗎?你不知道,那時候,元朝還在。劉邦,項羽,韓信那是何等人物!呵呵,我這也是以成敗論英雄,老朱是高祖粉絲,所以說,天降大任,在哪裡都可以打贏。
還有一種可能,劉邦聯合韓信打項羽,把韓信封土列王自己門戶,聽宣不聽調,玩到最後,韓信換得感慨的說,漢王不善將兵而善於將將。
最後說說,都不動,都看著。項羽委屈不當霸王,韓信理想就是當個王,倆人互保,就像吳國,蜀國,倒是有可能。
天下之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人性之私,之惡,終究被批判,被革命。真善美會成為人性的歸宿。
我這樣說,你看到了漢高祖的人性光輝,對歷史的貢獻了嗎!6
-
6 # 大語文走四方
這就需要展開充分的想象了!
當時的形勢確實有一種要三分天下的感覺,如果韓信真的擁兵自立,誰勝誰負,還真的很難說。
三個人中項羽會最先滅亡。秦末農民戰爭之後。剩下的諸侯就只有項羽、韓信、劉邦三人。而這其中劉邦的實力最弱,如果韓信擁兵自立,首先會去打劉邦,劉邦招架不住很快敗下陣來,後退守漢中。因為漢中有地利的優勢,所以可以固守,劉邦不會輕易被滅掉。隨後韓信會調轉馬頭跟項羽打。韓信善於用兵,項羽也不是吃素的,更不是一介莽夫,於是兩個人勢均力敵。在此過程中可能會發生一件比較意外的事情,那就是韓信收編了之前秦國的長城軍團。那這樣,韓信的實力大增。有了秦國長城軍團的幫助,項羽很快就被韓信消滅。於是上演一場新的霸王別姬,烏江自刎。
為什麼項羽是第一個消滅的?
原因就在項羽的性格。項羽年輕氣盛,性格粗暴,對待手下士兵沒有仁慈之心。雖然打仗很勇猛,然而終會眾叛親離。韓信受過胯下之辱,他知道一個人社會地位低也是有尊嚴的,於是對待士兵就不像項羽那樣。
劉邦依然會笑到最後。要知道,劉邦只比秦始皇小了三歲,所以當他看到韓信和項羽兩個人鬥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張良這些人會給他出主意,“廣積糧,緩稱王”。不斷壯大自己的實力,最後坐收漁翁之利。同項羽和韓信相比,劉邦顯得更加老道,更加成熟一些,畢竟他們不屬於同一代人。劉邦真正能夠成功,原因還在於他能夠適時地去使用一個人。
當韓信消滅了項羽,轉頭再去攻打劉邦的時候,劉邦此時已經羽翼豐滿,可以隨心所欲地收拾韓信了,而韓信最終也會投降劉邦。
歷史選擇劉邦開創一個帝國,那劉邦就具有非常人可以比的才能。於是歷史的重任就降臨在他的身上,無論你怎麼假設他最終會實現開創帝國的這個任務。
-
7 # 記錄怪咖
【據實回答每一個問題,關注老爹,準沒錯】
老爹讀了很多關於秦漢時期的歷史類書籍,針對這個問題,有些不同的想法。
老爹覺得,如果韓信擁兵自立,對於楚漢爭霸戰爭時期的天下局勢,將會造成非常大的影響,並且韓信的勢力,會最終笑到最後,前提是韓信真的肯擁兵自立。
我們先來說說,韓信擁兵自立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韓信出身社會底層,在早期的時候,日子過得十分清貧,幹啥都不行,每天都去別人家裡,蹭吃蹭喝,導致很多鄉里人都厭惡韓信。
後來韓信參軍,投靠了項羽的楚軍,跟著楚軍四處征戰,並且多次給項羽提供建議,但是,項羽並沒有理睬韓信。韓信覺得自己的才能,並沒有得到重視,就離開楚軍陣營,投靠了劉邦的漢軍。
到了楚漢爭霸戰爭時期,韓信已經是手握重兵的一方統帥。這一切都是得益於劉邦,是劉邦給了韓信機會,讓韓信能夠施展自己的才能。
韓信在拒絕武涉時,曾經說道“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
還有後來韓信拒絕蒯通時,也說過“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
以上兩處歷史文獻,至少可以說明一點:韓信,這個人懂得知恩圖報,並不是那種唯利是圖的人。
換句話說,韓信擁兵自立的可能性,是很低的。因為擁兵自立,就意味著背叛劉邦,就得承擔忘恩負義的罵名。即便韓信真的擁兵自立了,恐怕也很難服眾,難免遭人口舌。
雖然韓信擁兵自立的可能性很低,但是,如果韓信真的選擇擁兵自立,會對楚漢爭霸戰爭時期的天下局勢,造成怎樣的影響呢?
我們也試著做一個推演。
韓信聽取蒯通的意見,選擇擁兵自立。當時蒯通給韓信的建議,是暫時不管漢王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之間的戰爭,而是先去攻佔其它地方。讓楚漢雙方彼此消耗,等到韓信將其它地方都佔領了,再來收拾他們。
如果韓信真的選擇這樣去做了,對於劉邦而言,無疑是一個壞訊息。這意味著,劉邦的漢軍,不僅要面對強悍的楚軍,還要面對韓信的軍隊。
從綜合戰力以及交手的記錄來看,項羽和劉邦之間的對決,項羽一方勝出的機率,會比較大。那麼,這樣一來,劉邦的漢軍,應該會是最先被淘汰的一方。
最後統一天下的,不是韓信,就是項羽。
那麼,韓信和項羽之間,誰更有機會統一天下呢?
老爹覺得,韓信的可能性會更高一點。
因為當時項羽的楚軍,正在跟劉邦的漢軍,進行長時間的對峙。因為韓信的擁兵自立,使得項羽沒有後顧之憂,肯定會加快進攻劉邦的漢軍,並且在大機率上,能夠戰勝劉邦的漢軍。
但是,經過和漢軍決戰的楚軍,估計也是傷亡很大。而韓信的軍隊,則是一直在發展壯大,此消彼長,故韓信的軍隊對戰項羽的楚軍,韓信的軍隊,勝算會更高一些。
總而言之,如果韓信真的選擇擁兵自立,那麼,劉邦的漢軍,會是第一個被淘汰的物件。接著,日漸壯大的韓信軍隊,會擊敗消耗過大的楚軍,從而一統天下。
但是,韓信的這個一統天下,估計最大的可能性,也是建立一個類似戰國後期的政治秩序。也就是,將天下劃分為多個諸侯國。這個說法,在蒯通給韓信的建議當中,也有所提及。
-
8 # 北社野老
如果韓信擁兵自立,漢楚齊三國消滅亡的第一個還是楚霸王,因為在群雄爭霸的時代進攻是最好的防禦,項羽從來都是被動防禦。垓下一戰是他中了計謀才發起進攻的。楚漢相爭鴻溝為界是不可能永遠保持下去。劉邦藉著韓信的力量滅了項羽,必然要滅韓信。韓信善將兵而不善將將,他不是劉邦的對手,也不是張良陳平的對手,連一心月下追他的肖何都在算計他。況且他身邊就沒有能和張良、陳平匹配的謀臣,韓信失敗是註定的。
-
9 # 聰明的小龍女
如果西漢第一猛將韓信擁兵自立、割據一方、自立為王。面對漢楚齊三國第一個會滅亡的會是齊國,楚國項羽第二個滅亡,漢王劉邦依然會笑到最後。
-
10 # 聖地一凡
韓信沒有為量,是依勢而生。投楚沒有得到重用,被張良納入漢,被拜封“三齊王”,無韓信漢難立國。如韓信自立為王,非在漢取勝之際乘機取代。因此,劉邦一直防韓反叛,逐步削其權,由三齊王降為淮陰侯,直至有職無權。而實際上韓信報劉邦知遇之恩不存反心,曾被人唆使未動其心。但帝王都多疑心斬了韓信,為韓信留下了忠君報國被殺的美名,見戲劇《斬韓信》。
-
11 # 織繭讀書
第一個滅亡的是楚,還是劉邦會笑到最後。
韓信是實用主義者。從其能受胯下之辱以及剛入漢,因連坐被斬時,能夠抓住最後的機會讓刀下留人,而且一步步做到大將軍既可以看出。韓信開始跟著項梁,項梁被秦將章邯擊敗後,又跟項羽,因為項羽剛愎自用,不用韓信提的建議,劉邦入蜀後,亡楚歸漢,自此跟隨劉邦,劉邦在蕭何建議下拜其為大將軍。韓信為劉邦策劃傳檄而定三秦,並一舉得關中。劉邦攻打下韓王后,隨即封韓信為韓王,跟隨劉邦。
項羽只想做西楚霸王,剛分封了十八路諸侯,就有不少諸侯造反了。因此,項羽僅憑武力征服諸侯,沒有人堅定的跟隨項羽。一旦項羽兵敗,投降的投降,自立的自立,並沒有多少諸侯願意幫他,一旦失敗,既是塗地,很難翻身。
齊王手下大將田橫,即可與項羽諸將打個平手,而且當初項羽將齊王田市立為膠東王,而將齊王大將田都立為齊王,此後齊幾次反覆,都是因為項羽。因此,齊最恨項羽。
除此之外,張良認為九江王黥布,彭越,和韓信一樣,都可以幫助攻打項羽。他們是驍將但都沒有並天下的謀略,也有自知之明。九江王在項羽攻打齊國和劉邦攻破彭城兩戰,都沒有全力幫助項羽,只求安定當好九江王。彭越之前跟隨劉邦,但是項羽對彭越沒有任何分封,也會跟劉邦打天下。
因此,韓信的性格決定其即使擁兵自立,也不會去爭天下,而是跟隨強者一方,和九江王黥布一樣,求安穩當一個王。項羽多次伐齊,田橫肯定會和項羽死磕,鹿死誰手尚未可知,但是和田橫一樣,與項羽決鬥的還有劉邦。劉邦第一次攻破彭城,就是趁項羽北伐齊、趙。因此,項羽西、北兩面受敵,會第一個滅亡。
劉邦早已有並天下之心,而且已經在張良等人幫助下已經一步步開始實施。明其為賊,敵乃可服。韓信如果自立,其出爾反爾,項羽誅殺義帝楚懷王,分天下不公、齊只有一個田橫,沒有王天下的基礎,換句話說,任何一方都可以是賊,唯獨劉邦沒有這個可能。順德者昌,逆德者亡,因此,我認為還是劉邦會笑到最後。
-
12 # 天空昊主
“知政失者在草野”,如果韓信自立,他首先面對的不是對手,而是剛剛接手的齊國子民,和他的手下的忠義班底,他會深深的陷入一個政治的“泥沼”裡無法自拔,更別說稱霸天下。他和三國的曹操、孫權、劉備不一樣,曹、劉都是玩政治的高手,孫權也有一班強有力的政治班底。他韓信一個純軍事家,一旦冒然踏入政治,他會死都不知道咋死!最終還是劉項爭霸的格局,如果項羽的政治格局可以改變,那劉邦也就沒有機會,如果還是原來的實力,劉邦還是會一統天下。
-
13 # 史家小妹
韓信手底下都是劉邦的親信,韓信一旦自立,這些人第一個砍了韓信!
天下依然是楚漢爭霸!
只不過劉邦統一不會那麼順利,戰爭會多持續一段時間而已!
回覆列表
如果韓信傭兵自立為王,那第一個倒下的將會是劉邦。這裡要說明為什麼劉邦先滅亡,因為在項羽的心中劉邦背叛了他,他首先要幹掉劉邦來證明自己是天下無敵的。項羽的私人恩怨大於國事。其次只要韓信不作死項羽一般情況下項羽就不會管他了,你做你的齊王我做的項王我們互不干涉,因為項羽沒有想統一天下的意思。最早他只是想推倒秦朝,現在秦朝倒了他也就沒那麼多打仗的念頭,他要是有統一天下的想法也不會烏江自刎的。
但是如果出現意外那就是劉邦策反項羽去攻打韓信,項羽是一個意氣用事的人。如果項羽腦子一熱真的先去攻打韓信了那最後劉邦還是會一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