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中明心

    自公元前278年被秦軍攻破郢都,到公元前223年被滅國,楚國懼怕秦軍兵鋒,又遷都陳(25年)、巨陽(12年)、壽春(18年),首都被攻破,往往意味著國家的滅亡,可楚國依然存活55年之久,可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那到度是什麼原因呢,讓我們來梳理一下。

    一、楚國透過對魏、齊、魯作戰,奪得土地人口資源,補充國力。

    公元前266年,楚國奪取了中國的彭城和蕭;公元前257年,楚國奪取齊國莒和琅琊(臨沂)。公元前256年,楚國滅魯國。三次戰爭使楚國的國土向北擴張,均為中原富庶地區,足以彌補丟失國土損失。

    二、楚國國土幅員遼闊,戰略縱深大。

    楚號為“三楚”,西楚、東楚、南楚。淮北、沛、陳、等為西楚,經濟重心所在;東海、吳、廣陵為東楚,人口稀少,經濟能力不足;九江、長沙等地區(丟失地區)為南楚,雖為魚米之鄉,但長年戰爭導致該地區人口大量逃亡,在楚國經濟地位中居下。因而雖丟失郢都,對於經濟及人口方面來說,影響不是致命的,戰爭潛力還在。

    三、六國合縱根基還在。

    其時合縱主力春申君黃歇、信陵君魏無忌、平原君趙勝都還在各國為朝堂大臣,六國君主還未到末期時的昏昧,對秦國保持著較為清醒的認識,因此,秦國不敢發動滅國大戰。

    四、六國戰爭潛力還在。

    其時雖然燕齊大戰結束,燕齊韓三弱,但趙國方興未艾、楚國根基還在、魏國依然是個大國,六國兵力相加仍超過120萬,如國秦國發動滅國大戰,引發六國合縱,其戰爭潛力依然是超過秦國的。

    五、楚國的世族封地制度使楚國拙於攻而善於守。楚國土地廣袤,人口眾多,有昭、景、屈、項、黃幾大家族勢力,族族有私兵,族族有糧食兵器,可動用戰爭軍力達到60萬,一旦遇到滅國戰爭,其潛力必然暴發,從後期王翦滅國可以看到答案。

    六、秦國內部還未完成滅國統一的準備。

    秦國還在宣太后、魏冉、秦昭王多頭治理之下,巴蜀地區還未成為天府之國、關中地區也未成為關中糧倉,用於戰爭的資源消耗多數是從戰爭中搶掠而來,經不得一場大敗;軍隊數數量在40萬上下,不具備面對多方面六國勢力的開戰條件,防守有餘。

    在秦國未做好準備,六國還未完全腐化之前,楚國雖然都城被破,多次遷都,仍然存在50多強,但也未能逃脫被滅的命運。

    國之大,好戰必亡;國之大,忘戰必危。

    願我華夏,永保昌盛。

  • 2 # 浮沉的歷史

    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楚國的國都——郢都被秦軍所攻克。這一次的都城淪陷,楚國軍隊再也沒有能夠打回來,在55年後楚王負芻被秦軍俘虜,楚國滅亡。

    誠如上面所說,楚頃襄王二十一年這一次郢都的失守,並不是楚國曆史上第一次丟來國都。在春秋時期,楚國國都也曾經被吳軍攻破過,但最後楚國藉助秦軍的力量收復了郢都。

    這一次楚國丟了郢都,軍力和國力均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打擊,但是秦將白起這次攻破楚國都城採取的是突襲作戰,秦軍沿長江順流而下直驅郢都,楚軍猝不及防丟失了郢都。

    因此楚國的軍力尚存,再加上楚國廣闊的戰略後方,楚國在郢都失守後的第二年還能夠集結十餘萬發動了反攻,雖然沒有能夠收復郢都,但是也重新奪回不少失地。

    楚國在郢都丟失後,先是遷都於陳,接著又為了避免秦軍的鋒芒再次先後遷都於巨陽和壽春。根據《史記》的記載,鄢郢之戰候秦國對於楚國的攻擊也告一段落,一直到楚國亡國之戰,秦軍就再也沒有發動過大規模的伐楚之戰。這是楚國在丟失郢都之後,楚國還能夠存在五十餘年的主要原因。

  • 3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278年,白起破郢,楚國遷都。

    其後,楚國不但繼續存活了足足55年,還依然很囂張。

    前256-前249年,楚一波連續打擊,滅掉了二等大國魯國;前242年,六國合縱,楚王被尊為盟主,前225年,所向披靡的秦軍,被項燕大敗,遭遇重挫。

    為何楚如此經打呢?

    拉鋸戰:底子厚的好處

    儘管楚被打得滿地找牙,但楚畢竟國土廣大。

    278年,郢被攻破後,楚王遷都到了陳。

    楚國的蛋糕實在太大了,秦一時消化不了。

    在秦已經攻取的黔中郡,不久當地楚人又驅逐了秦人,當然,後又被秦軍“復拔”,這說明:秦要消化佔領區已十分困難,還無力繼續大舉滅楚。

    而楚畢竟底子雄厚,楚王收集10餘萬大軍,收復了江南十五邑,收復了一些領地。

    秦的戰略攻勢已經抵達頂點,必須及時調整到鞏固狀態。

    得益於祖宗留下的底子,楚國在陳站穩腳跟,生存了下來。

    虛驚一場-遠交近攻

    秦楚之所以焦灼,還在於:陳的地理位置特殊。

    如前所說,秦如果從楚國故地一路攻到陳,中間經過的楚地太多,一時難以得逞。

    此外,秦可以假道於兩週,前去攻楚。不過,這要把側翼暴露給魏、韓,也有些危險。

    秦人辦事效率高。

    在秦一波猛烈打擊下,韓魏認慫,與秦結盟。秦、韓、魏三國一起來攻打楚。

    楚,再次岌岌可危!

    黃歇臨危受命,出使秦國,獻出了禍水北引之計:楚認慫!秦、楚一起,您就可以幹趙!“危動燕趙,直搖齊楚”,這樣不好嗎?

    秦國採納此計,楚轉危為安。

    秦採納黃歇之計,正是因為當時天下大勢的轉變:秦國最大的競爭對手已經在趙國。

    自樂毅伐齊,齊國進入省電模式後,秦的主要對手只剩下楚、趙。

    此前,為了專心伐楚,秦趙達成合作,關係緩和。

    就在秦伐楚的這段時間,趙連續擊敗魏、齊等國,氣勢非常旺盛!

    既然楚已經衰落,又願意認慫,對秦來說,暫切安撫楚,專心與趙爭雄,也是符合秦利益的。

    不久,範睢入秦。秦的外交戰略定調為:遠交近攻。

    如此,楚作為”遠“,暫時躲在趙、魏的後方,獲得了一段較長時間的穩定期。

    矮子裡的將軍

    楚國進入陳、壽春一帶後,發現:眼前居然是一塊開闊地!

    此前,淮泗一帶,有不少中小諸侯。

    早些年,這一帶的諸侯,是齊魏楚等大國角力之地。

    此時,這裡的大國實力出現了空缺:魏在秦的打擊下已自顧不暇,齊在五國伐齊之役後已“兩耳不聞窗外事”。

    楚國抓住機遇,展開了一連串的擴張。

    尤其是長平之戰,趙國衰落後,楚以援趙為名,順手把魯國也滅了。

    不久,六國復盟,共同推楚考烈王為合縱盟主。盟軍一口氣打到了函谷關!

    如此,楚國聲勢大振!

    其實,楚之所以復振,不過是因為秦遠交近攻,暫未打來,楚有幸在六國中鶴立雞群而已!

    暴風雨前的寧靜

    自邯鄲之戰後,天下進入了一段罕見的時期:七國一起弱!

    秦趙爭雄,儘管秦勝了。但是,秦的代價也十分大。

    因此,邯鄲大敗後,秦國力受損,暫時平靜了下來。

    不久,秦昭襄王去世、秦莊襄王繼位不久又去世,秦中央政權急劇交替引發了短暫的混亂。

    新繼位的秦王嬴政,花了10年的時間,才解決了嫪毐、呂不韋,使秦得以回到正軌。

    從前258年邯鄲之戰結束到前236年王翦攻趙,天下進入了一段20年的寧靜期。

    遺憾的是:楚沒有抓住機遇。相反,相對有能力的春申君黃歇被害,李園當政,楚國的國力進一步衰退了!

    在劫難逃

    如果不是遇到雄才大略的嬴政,楚或許還能再堅持一些年。

    楚國當時實力得到了一定恢復,楚軍名將項燕更是罕見的名將。

    前225年,李信率領20萬大軍伐楚,遭遇慘敗。這只是楚國實力的正常反應。

    不過,楚人這次遇到的是嬴政。

    不久,秦王政旋即令王翦組織60萬大軍伐楚。

    “空國中之甲士”,交付給一員將領,這樣的魄力,不是嬴政這樣的雄才大略之主是作不出的!

    而王翦取勝的方式,更是秦王決心的體現。

    60萬大軍,與楚對峙、消耗。

    秦,實力確實強於楚。

    不過,在戰國時代,60萬大軍拼上大半年的消耗,這放在誰那裡都吃不消!

    而且,那是楚的主場!

    秦,硬是扛了下來,主場作戰的楚受不了,兵疲而退,一戰而敗!

    楚繼承了老祖宗厚實的家底,得以續命。隨後,戰國的主要矛盾是秦、趙矛盾,秦轉入“遠交近攻”,楚得到喘息之機,生存下來;齊、魏的衰落,使大國在淮泗一帶出現了力量真空,楚趁機發展,得以重新振作。

    遺憾的是:楚衰落的根本原因:政治的昏暗、落後,一刻也沒有改變過!即使是相對有才能的春申君,也是好色、貪墨之徒,至於變法圖強,甚至連提都沒有提過。如此,談何復振呢?

    最終,楚“躲過了初一,沒有躲過十五”。當歷史的車輪壓過來了,表面復振的楚國,毫無懸念的滅亡了。

  • 4 # 剛日讀史

    楚國崛起的過程,是楚文化從中原向江漢平原滲透的過程。楚武王、文王時代,楚國先後吞併了江漢平原上的申、呂、謝、酈、蓼、曾、鄀、許等小諸候國,並且在那裡建立了“南郡”,治所在“郢”。

    那個年代的南郡,就是現在的荊襄地區。“郢”,是後來三國時期的“江陵郡”。荊襄可是中國六大戰略要地之一,它西連巴、蜀,西北方向連線關中,東北方向連線中原,又控制著長江下游地區,威脅著吳越之地。

    (楚國地圖)

    因此,楚國遷都於此,是為地利!到了戰國時代時,楚國有吳起變法,逐漸強大。楚威王時,楚國以“郢”為中心,逐漸向四方發力,領土擴張到了巴國、蜀國之間,並且順江向下滅亡了吳越兩國,國力到了鼎盛時期。

    楚國原先被中原的禮儀邦國視為蠻夷,而在西陲一帶立國的秦國也是如此。於是,同病相憐的兩兄弟便自然而然的走到一起,到秦惠文王這一代時,兩國已經聯姻了18代。

    吳起從魏國出走之後,商鞅也離開了魏國,前往秦國變法。在楚國日益強大的同時,秦國也開始變得強大起來了。以前兩兄弟被人瞧不起走到了一塊,現在國力強大了,自然而然地就要爭著當老大!

    (秦並巴蜀)

    一:秦楚兩國的軍事戰和外交戰

    楚國的南郡猶如頂在秦國腹心的一把刀,而秦國也對“南郡”虎視眈眈,也讓楚國變得壓力山大。

    秦惠王九年(前316年),巴、蜀兩國互攻。面對著楚國之前的斑斑劣跡,這兩個國家都不敢向楚國求救,反而都向秦國求救。相信這個時候的秦惠文王做夢都要笑醒吧,這讓他在和楚國爭奪巴蜀佔盡了先機。

    同年秋天,司馬錯定巴蜀,秦國對楚都“郢”城形成了戰略包圍之勢。在這種情況之下,楚懷王也立即搞起“合縱連橫”,他先和齊國交好,又頻頻與三晉連動攻秦,想把西秦這個強國扼殺在搖藍之中。

    楚懷王在連合齊國的同時,也想繼續推動國內的變法來整合國家的力量,但他的這一次精勵圖治,遭到了國內多數貴族的反對。

    而秦國為了對付楚國,也是手段盡出。前313年,張儀出使楚國,說秦國願意讓出六百里地的“商於”給楚國,希望楚懷王不要連合齊國。

    (張儀戲楚)

    看到秦國的誠意滿滿,楚懷王便同意了。他派遺使者出使齊國,帶去了“兩國斷交書”。但最後楚懷王只拿到了秦國的六里地,這事成了當時的“國際笑話”。

    楚懷王大怒,派兵攻打秦國,被秦將魏章大敗,不服氣再派兵,結果又敗於藍田。楚懷王在軍事上、外交上的雙重潰敗,再加上朝堂上的無盡扯皮,王室與地方貴族的相互博弈,這讓楚懷王越來越心神憔碎,後來他乾脆就自暴自棄了,過上了沒羞沒臊的帝王生活。(結果害得屈原投江)

    二:秦楚兩國的政治宣傳戰

    楚懷王在戰敗的同時,秦惠文王也順勢在國內搞起了大宣傳。他把巫師們請到一起,然後在國民面前歷數楚國的罪惡,詛咒楚王是無道昏君,背叛了秦楚十八代的會盟精神,並且號召全體國民一起起來推翻楚國,向楚國復仇。至此,秦楚兩國,友誼全面破碎。

    (楚懷王)

    到了晚年,楚懷王或許是拿出了“不入虎山,焉得虎子”的精神向咸陽進發,繼續推動秦楚的友好合作精神,但後面又又又被騙了,結果客死他鄉。(此時秦昭襄王在位)

    “鄢郢之戰”,成了楚國國恥,為了讓華人不忘復仇,楚國也發動了強大的宣傳機器。“鄢”和“郢”成了楚華人心向往的往日榮光,從此京都設在哪,哪裡就是“郢”。

    (白起攻楚)

    楚國大敗,楚襄王避難於“陳”(今天河南淮陽)。但考慮到“陳郢”離中原太近,離秦國太近,於是楚考烈王在前241年這一年,再次遷都壽春。

    壽春這個地方有淮水相隔,可以用來作天然屏障,並且還可以在淮北地區建立起多層防線,以懈怠秦軍的攻勢,如果情況實在危險,就可以渡過長江避難。

    三:而秦國王室中也發生了一系列的政治動盪,這讓楚國贏得了時間。

    1.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在秦國主政的宣太后老死。秦昭襄王立即推動了“削枝固幹”,八年時間裡,王權得到集中,魏冉被罷相、白起被誅殺,司馬梗等一批老秦將領也被禁錮。

    在秦昭襄56年的王權生涯中,從宣太后去世之後,他親自掌控王權的這15年,是楚國平安的15年。他推動的“削枝固幹”,也造成了惡果,秦軍在“邯鄲之戰”大敗,河東全鏡全部丟失。

    (白起、秦昭襄王、范雎)

    2. 昭襄王去世之後,又有華陽太后主政。這位老太后也是楚國貴族的後代,他一手控制了秦莊襄王、秦始皇兩任國君。華陽太后在秦國的勢力龐大,就連秦始皇的父親秦異人都要改名字叫做“子楚”。因此,莊襄王在位的三年,又是楚國多活的3年。

    3. 莊襄王死,秦王政上位的時候才13歲,他要到21的時候才能親政。因此,國家大權還是掌握在華陽太后的手中,楚國又多活了9年。

    華陽太后是秦始皇的奶奶,按理說,奶奶還在世,孫兒就要去滅了她的邦國,這對於一個老人來說是很痛苦的,因此,秦始皇又等了17年。

    (華陽太后)

    當然,秦國肯定有他們對天下形勢的考量,我們這些人比起尉繚這些戰略分析師來說,連提鞋都配。但是,秦國利用法治手段來整合整個國家的力量,這一種整合國家資源的效率,是東方各國都比不上的,因此,秦國統一天下已成定勢。

    公元前223年,楚國滅亡。

    楚國在楚威王、楚宣王時期達到頂盛,從楚懷王時開始衰弱,而楚襄王、楚考烈王兩次遷都之後的五十年,其實就是“苟延殘喘”的五十年。從興盛到衰弱,事物總會走向它的反面,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反者道之動”吧,國家興亡也是如此!

    文——千古

  • 5 # 棲鴻看紅樓

    因為楚國地盤大呀。

    1937年日本侵華,從華北、上海兩路進攻。南京是國民政府的首都,很快淪陷,國民政府遷都到了重慶。此後八年,國民政府就以重慶為戰時陪都,與日軍展開周旋。

    這叫做“以空間換時間”。

    如果日軍攻陷重慶,國民政府還可以遷都到昆明、桂林等等地方,繼續堅持抗日。

    同樣在二戰時,法國全境淪陷,國內成立了傀儡政府,而國家精英在英國成立流亡政府,不也堅持反法西斯戰爭,最終取得勝利、成功復國嗎?

    國民政府中丟失了首都,法國丟失的,可不止是首都,而是全部領土。

    中國和法國,都取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兩千年前的楚國,只是丟失首都和陪都,有什麼不能堅持的?

  • 6 # 蝦米的剪輯

    首先,在春秋戰國這一歷史階段,楚國的都城曾經被攻陷了三次。第一次發生在春秋末期,彼時,吳王闔閭勵精圖治,重用了伍子胥、孫武等人,並派遣伍子胥、孫武率領大軍攻打楚國。因為楚國國君的不得人心,其都城郢都一度被吳國軍隊攻陷。當然,強大的楚國不是吳國能消滅的,最終,楚國成功擊退吳國,收復了自己的都城。之後,吳王夫差在位時期,吳國則被越國所消滅。等到了戰國中期這一歷史階段,楚國則吞併越國,促使自己的疆域達到了巔峰。

    首先,在春秋戰國這一歷史階段,楚國的都城曾經被攻陷了三次。第一次發生在春秋末期,彼時,吳王闔閭勵精圖治,重用了伍子胥、孫武等人,並派遣伍子胥、孫武率領大軍攻打楚國。因為楚國國君的不得人心,其都城郢都一度被吳國軍隊攻陷。當然,強大的楚國不是吳國能消滅的,最終,楚國成功擊退吳國,收復了自己的都城。之後,吳王夫差在位時期,吳國則被越國所消滅。等到了戰國中期這一歷史階段,楚國則吞併越國,促使自己的疆域達到了巔峰。

    首先,在春秋戰國這一歷史階段,楚國的都城曾經被攻陷了三次。第一次發生在春秋末期,彼時,吳王闔閭勵精圖治,重用了伍子胥、孫武等人,並派遣伍子胥、孫武率領大軍攻打楚國。因為楚國國君的不得人心,其都城郢都一度被吳國軍隊攻陷。當然,強大的楚國不是吳國能消滅的,最終,楚國成功擊退吳國,收復了自己的都城。之後,吳王夫差在位時期,吳國則被越國所消滅。等到了戰國中期這一歷史階段,楚國則吞併越國,促使自己的疆域達到了巔峰。

    對於楚國來說,疆域遼闊是一把雙刃劍,從缺點的角度來看,因為地廣人稀,兵力分散,所以楚國在都城上的防禦兵力不夠集中。與此相對應的是,趙國的都城邯鄲、魏國的都城大梁,因為集中了大量的兵力,所以易守難攻,而楚國因為兵力分散在各個地區,所以都城的防禦力量較弱,這是其被三次攻破的重要原因。而且,相對於秦國、趙國、魏國等諸侯國,楚國的王室權力相對較弱,也即楚國的不少士兵掌握在地方計程車族手中,這也是楚國都城容易被攻陷的原因之一。

  • 7 # 海中巖hahaha

    大是實力的一部分,雖然楚國末期已不再強,但仍是七國中最大的國家,這麼大的國家是不大可能被一口吞掉的。而且還有其實五國存在。秦國把楚國當成第一打擊目標是因為楚國是六國中最強大的,有和秦國爭雄的資本。朝秦暮楚是其它小國的生存狀態,基本上是誰也不敢惹,所以秦楚打仗就是神仙打仗,五國都在看熱鬧,從心裡來說希望他們兩敗俱傷,而不是一個吞併另一個。經過激戰秦國勝利佔了楚國都城,楚國淪為小國和其他五國實力相近了,對五國已不再有威脅,這時除了齊國以外都需要擔心秦國打自己了。

    楚國向後退了很遠,秦軍佔領了很大地方後再進攻楚國剩下地方路就非常遠,軍隊遠離秦國時4國如果進攻秦國很危險。這時秦國正確的處理方式是先收拾這4國。這時春申君來求和,也是說明這個利害關係,秦國和楚國又友好了,就是保證秦國打那4國時,楚國不管。剩下4國各懷鬼胎,非常不團結,南韓來遊說秦國先去打趙國,南韓保證聽話,魏國割地求和,燕國太遠危險不大不管。只有趙國想打,單獨打又實力不夠,秦國果斷先滅韓,依次滅掉4國,無後顧之憂後才全力攻打楚國。滅4國只是一支部隊就行,滅楚國卻用了頃國之兵,假如先滅楚,和楚打得到關鍵時刻,4國打秦國可就危險了。把滅楚放在後邊也就是遠交近攻的實際操作。

  • 8 # 深藍妖火

    公元前278年,隨著秦國名將白起,正式攻入郢都,楚國國都被秦國攻佔,徹底失去了自己的都城。此後,楚國被迫遷都陳城,後來又將陳城再次改名為郢都。

    一個國家,連首都都被敵國徹底攻佔,似乎也就離滅亡不遠了。但有趣的是,楚國國都被攻佔之後,非但沒有滅亡,反倒過得十分滋潤。二十年之後,楚國國力恢復了許多,隨後滅掉了魯國。三十多年之後,楚國更是被尊為盟主,統領六國,差點把秦國給打趴下了。

    直到五十多年以後,秦國大將王翦,打敗了楚國大將項燕之後,傳承數百年的楚國,才終於滅亡。

    連國都都被徹底攻佔的楚國,為何還能繼續存在五十多年?後來反倒還能繼續擴張呢?其實,這個問題的真正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楚國的家底實在是太厚了。

    楚國的歷史極其遙遠,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只不過那個時候,楚國的先祖們還只是一個普通的南方小部落而已。

    商朝末年,周文王起兵伐紂,楚國的先祖們也響應了號召,追隨周王室一起推翻了商朝。但是戰爭結束之後,論功行賞的時候,楚國的先祖們卻遭遇了一個十分尷尬的局面。大概是周王室覺得楚國先祖在戰爭當中,做出的貢獻實在是小的可憐,所以壓根就沒正式冊封他們。直到周成王時期,才終於給了楚國一個爵位。

    楚國的國號,就是這時候才開始出現的。

    不過,剛剛被冊封的時候,楚國的地位依然十分尷尬。因為楚國國君的爵位,只是一個子爵而已,按照周朝實行的公侯伯子男五級爵位制度,楚國這個子爵無疑相當靠後。相比之下,後來春秋戰國時期其他幾個強國,最初受封的時候爵位都比楚國高。齊國是侯爵,秦國是伯爵,燕國是侯爵。在西周冊封的所有諸侯國當中,只有一個許國是子爵,比楚國地位更低。

    當然,對於楚國的先民們來說,能夠被正式冊封,已經很不錯了。從此之後,楚國的先人們開始在南方艱苦奮鬥,努力將國家發展得更好。

    對於楚華人來說,位於南方的地理位置,既是一件壞事,也是一件好事。壞處在於,楚國當時幾乎處於所有諸侯國的最南端,被中原諸國視作是蠻夷,大家都不願意搭理楚國。但好處在於,當時的南方基本上就是一片空白。對比中原諸國,楚國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

    此後的百年裡,楚國開始越來越強大,逐漸成了南方一個還算強大的諸侯國,也開始逐漸吞併其他諸侯國。楚國的這種舉動,也被當時的周王室看在眼裡,視作是叛逆行為,還曾征討過楚國。但後來,隨著周王室不斷衰落,楚國又越來越強大。加之地處南方邊陲,想要派大軍征討,難度實在太大,所以最後也就不了了之了。

    到了東周第二位天子周桓王在位時,楚國已經成了南方數一數二的大國。所以到了這個時候,楚國的國王開始不滿足於自己的爵位,向周桓王提出要升爵的請求。對於這個要求,周桓王選擇了拒絕。而在周桓王拒絕之後,楚國乾脆懶得再接受周王室的冊封,直接對外宣佈,自行稱王了!

    按照周朝確立的禮制,原本只有周天子才能稱王。所以這樣一來的話,楚國王室等於是和周王室平級了。然而對於楚國這種嚴重僭越禮制的行為,當時周天子想要征討,卻已經是有心無力了。因為楚國實在是太遠了,而且當時周王室已經連續衰落多年,就算傾全國之力一戰,也未必打得贏楚國。所以最後,除了嚴肅譴責一下楚國之外,什麼都做不了。

    這位初代楚王,被後世追諡為楚武王。從這時開始,此後的楚國國王,便一直稱王了。

    楚武王之後,楚國先後經歷了楚文王、楚成王、楚莊王等好幾代楚王,國力持續提升,連續兼併南方的小國。楚成王時期,楚國曾與齊國爭霸,成了齊桓公的主要對手;楚莊王時期,楚國正式稱霸,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到了春秋晚期的時候,隨著南方吳國越國的相繼崛起,楚國在南方的地位開始有所下降,甚至一度被吳國所打敗。但是後來,隨著越國在吳越爭霸當中勝出,成了春秋時代的最後一個霸主國。而越國在勾踐死後,卻開始陷入了衰落。到了戰國初期的時候,更是連續數十年內亂,導致國力嚴重衰退。後來到了戰國初期,楚威王在位的時候,楚威王直接出兵滅掉了越國,將吳越之地也納入了掌控。

    至此,楚國成了南方最強大的一個大國,同時也是唯一的一個大國。巔峰時期的楚國,國土面積是所有諸侯國當中最大的一個。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到大海,南起五嶺,北至河南省南部。整個長江中下游地區,加上幾乎全部的淮河流域,全都在楚國的掌控當中。

    巔峰時期的楚國,單論地盤的話,抵得上齊、燕、韓、趙、魏這五國的總和。地域廣袤,意味著戰略縱深足夠大,發展潛力充足。雖然春秋戰國時期,人口大多位於北方。但憑著廣袤的面積,楚國還是擁有足夠數量的人口。國力在戰國七雄當中,堪稱數一數二。

    但是,隨著楚國徹底兼併越國,國力達到了鼎盛。此後的楚國,卻開始逐漸走上了下坡路。

    楚國之所以會在巔峰時期,走上了下坡路,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楚國的變法失敗了。

    戰國初期的時候,隨著傳統井田制的瓦解,原有的奴隸制社會體系也開始逐漸崩潰。在此之前,各國都實行奴隸制制度,貴族世襲,平民既沒有土地,也沒有提升階級的通道。所以各國的生產力和軍隊戰鬥力,都十分有限。但是到了戰國時期,隨著冶鐵技術的成熟,鐵質農具大範圍普及,底層百姓開荒的難度大幅降低。如此一來,就沒人願意去種貴族的公田了,都願意自己開荒種私田,原有的土地制度自然開始逐漸瓦解。而土地制度瓦解,勢必也開始導致舊有的社會體系開始逐漸崩潰。

    在這個改革過程當中,魏國的變法是最先富有成效的,國力迅速強大了起來。楚國這邊,也任用了著名的政治家吳起進行變法。但遺憾的是,吳起變法剛剛持續了六年之後,支援吳起變法的楚悼王便去世了。楚悼王去世後,吳起被很多楚國的舊貴族聯合殺死。原本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也徹底失敗了。

    此後,楚國對於變法維新這件事,開始極度牴觸。雖然憑藉著優越的地理優勢,以及越國的衰退,楚國還是得以進步發展,並且在吳起被處死後近五十年後,徹底吞併了越國。但是,舊有的社會體制,已經不足以支撐楚國繼續向前了。

    吳起死後,楚國雖然依然在擴張,逐漸成了南方唯一的霸主國。但是,此後的幾十年裡,楚國國內只要有人敢提出變法,就一定會遭到所有舊貴族的聯手反對。因為只要進行變法維新,就一定會影響他們的利益。

    在這些舊貴族的阻撓下,楚國的變法,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

    不過,吳起在楚國進行的變法,雖然失敗了。但楚華人大概怎麼都想不到,這場變法在若干年之後,將會以一種他們根本想象不到的方式,影響到楚國,並且最後讓楚國覆滅。

    吳起去世的時候,有個衛國年輕人,非常仰慕吳起,十分推崇吳起的學說。後來,這個人到了秦國,主持了秦國的變法,讓秦國迅速強大了起來,並且徹底改變了秦國的社會制度。

    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商鞅,他主持的這場變法,就是著名的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之後,秦國開始迅速強大起來。秦國地處西方,和楚國、南韓、趙國、魏國都有接壤的地方。所以秦國的崛起,勢必會和這些國家發生衝突。尤其是和最強大的楚國,衝突更是在所難免。

    當然,最開始的時候,秦楚兩家關係還是不錯的。因為這兩個國家,世代通婚,彼此交好。而且最開始的時候,秦國最主要的敵人是魏國,也犯不上和南方的楚國較勁。所以商鞅在世的那幾十年裡,秦國和楚國倒是並沒有發生太過劇烈的衝突。

    公元前329年,楚懷王即位,開始標誌著楚國徹底由盛轉衰。

    楚懷王在位期間,也深刻認識到楚國內部的問題,於是楚懷王重用屈原等大臣,打算進行變法。奈何在楚國這邊,因為當年吳起變法失敗的原因,導致國內舊貴族的反對聲音異常強烈。就算是楚懷王決心改革,同樣無法推行開來。最終,楚懷王的變法,同樣失敗,屈原等大臣也因此被排擠。

    就在這段時間內,秦國持續向外擴張,已經將昔日強大的魏國和趙國,打得抬不起頭來。如此一來,秦國的下一個對手,就只能是諸國之中最強大的齊國和楚國了。而當時楚國正和齊國結盟,共同對抗日益強大的秦國。

    為了瓦解齊楚聯盟,秦國使了一個壞招,提出要送給楚國六百里土地,換取楚國和齊國斷交。楚懷王當時急需提升自己的威望,自然無法拒絕這個請求。然而當楚國和齊國絕交之後,秦國卻拒不承認之前的承諾。惱羞成怒的楚懷王,當即率軍征討秦國,結果被秦國打得大敗,丟失了大片的國土。

    在此之後,秦國以歸還楚國地盤為誘餌,誘使楚懷王前去秦國談判。結果到了秦國之後,秦國直接扣押了楚懷王,最後將楚懷王扣押至死。

    楚懷王被扣押之後,楚國雖然很快選出了新的楚王,但楚國國內依然是換湯不換藥,繼續保持舊有制度。如此一來,楚國國力自然迅速衰退,秦國也迅速拿下了整個巴蜀之地,國力進一步增強。

    公元278年,秦國大將白起,率軍攻入郢都。

    楚國這邊,當時在位的正是楚懷王的兒子,楚頃襄王。國都雖然被佔了,但是此時的楚國,依然掌有長江中下游地區,以及大半個淮河流域。失去了舊的國都,雖然讓楚國國力大損。但同時,卻沒能讓楚國真正傷筋動骨。

    此後,楚頃襄王將楚國國都遷到了陳城,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淮陽市。再之後,楚頃襄王又從楚國東部調來了十幾萬精銳楚軍,趕走了秦軍,收復了十五座城池。

    此時的楚國,雖然丟失了舊有的國都,但依然十分強大。而且,此時各國之間的兼併,已經到了白熱化的階段。楚頃襄王發現,周圍還有幾個可以進攻的小國,楚國依然有擴張的餘地。

    最關鍵的是,因為秦國的連續擴張,幾個大國也開始意識到秦國的威脅,紛紛聯合起來,對抗秦國。尤其是長平之戰以後,楚國和趙國、魏國、南韓之間,達成了攻守同盟,一致將矛頭對準秦國,這也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楚國的壓力。同時,長平之戰以後,秦國內部開始出現問題。長平之戰結束後,沒過幾年,秦莊襄王就去世了。再之後,連續幾年時間裡,秦國陸續換了三位國君,一直到了嬴政手裡。而嬴政剛即位的時候,又十分年幼,大權都掌握在丞相呂不韋和王后趙姬手裡。所以在嬴政成年之前,楚國又過了幾年安穩日子。

    但是,隨著嬴政成年之後,正式掌權,秦國開始正式橫掃天下,楚國也走向了衰亡。

    公元前223年,秦國大將王翦,大敗楚軍,俘虜了楚王負芻。此後,殘存的楚國勢力,雖然又選出了一位楚王,但之前的大戰當中,楚國已經喪失了全部精銳,已經無力再抵擋秦國。所以最終,楚國還是被秦國徹底滅掉了。

    縱觀秦國滅楚的整個過程,我們不難發現:楚國之所以會敗,最大的原因就是自身變法失敗,國家體制比不上秦國,所以才導致了失敗。但同時,楚國國力十分雄厚,即便失去了舊的國都,依然十分強大,不是秦國能夠一口吞下了。再加上當時除了秦楚兩國之外,還有其他幾國進行聯合。後來秦國內部,又出現了一些問題。所以才導致楚國國都被白起打下來之後,仍能存在五十多年。

    如果楚國能夠改革成功的話,以當時楚國的國力而言,說不定最後統一天下的,極有可能不是秦國,而是楚國也說不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會等一個人多久?你等到你的那個他(她)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