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魯江散人
-
2 # 春秋小怪
呂布結好於袁術也是為形勢所迫,無非是為應對曹操的威脅而已,至於他為何不去結好袁紹,主要有三個原因:
1:呂布與袁紹有仇
當年呂布不敵李傕郭汜,自長安東逃,後被袁紹收留,但是此後兩人相處的卻很不愉快,呂布自以為誅董卓有恩於袁氏,之後又以破黑山賊張燕居功自傲,因而十分輕慢袁紹手下諸將,而且呂布還不斷的擴充自己的人馬,並縱容士兵掠奪,袁紹因而開始忌恨呂布,呂布有所察覺,就向袁紹辭行,彼時獻帝已東歸洛陽,袁紹假稱已上表獻帝為其求取了司隸校尉的官職,要恭送他前去洛陽赴任,但其實已經準備殺之,呂布離開的前一日,袁紹派三十名甲士去呂布大帳內送行,呂布知道袁紹不懷好意,就沒有允許眾甲士進大帳,眾甲士臥倒睡覺之時,呂布悄悄溜了出去,甲士半夜起來衝入帳內對著呂布的床被一陣亂砍,就以為將呂布殺死了,不料次日袁紹發覺呂布仍活著,當時被嚇的緊閉城門,呂布之後就投張楊去了,袁紹聽說呂布走了,還派兵馬在後面追殺了一陣,因而說呂布與袁紹已有大仇在前,已是難以調和。
2:袁紹騰不出手
按當時的形勢來說,假如袁紹能摒棄前嫌與呂布結盟,則需面臨與曹操全面開戰的風險,此時的袁紹雖強於曹操,奈何北邊還有公孫瓚這個大敵,如果與曹操全面開戰,必然會兩面受敵,這對袁紹來說極其不利,所以在未滅公孫瓚之前,袁紹是不會輕易地調轉矛頭的。
3:曹操不曾得罪袁紹
曹操與袁紹兩人可是發小,幼年時關係挺不錯的,討董之戰結束後曹操引兵擊破黑山賊白繞,還是袁紹上表朝廷,曹操才得以做了東郡太守,之後陶謙公孫瓚受袁術之邀南北圍逼袁紹之時,曹操還幫著袁紹攻擊了公孫瓚與陶謙,可見袁紹和曹操可謂有著傳統友誼,雖然後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讓袁紹很討厭,但因為此時曹操畏懼袁紹,並不敢有半點得罪,比如曾經曹操自封大將軍,表袁紹為太尉,袁紹因不願居曹操之下,就拒不接受,曹操果斷將大將軍的頭銜轉給了袁紹,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袁紹並沒有一個很好的攻擊曹操的理由。
正因為這三個原因存在,所以呂布與袁紹結盟是不合實際的,而且袁術又與袁紹關係很不好,即使呂布能與袁紹結盟,則又必然要得罪於袁術,袁術也不好惹,在這種情況下依附袁術已是唯一的選擇。
-
3 # 譜寫歷史長歌
呂布和袁術壓根沒有結親成功,原本僭號稱帝的袁術一心想聯合武力值超高的呂布。袁術兵多糧多,但是座下缺的就是萬人敵的猛將。
要是兩家成功聯姻,強強聯合,優勢互補,曹操親至也得犯難。
但是搞笑的是,兩家眼看就要結親成功,呂布在徐州士族二五仔陳珪的忽悠下,突然變卦絕婚!
袁術,僭號稱帝的亂臣賊子;曹操,奉迎大漢天子的大忠臣。
是的,大漢忠臣,想當初我呂布手刃國賊董卓,我呂布一心忠於漢室。不對,老子剛從長安逃出來時,袁術這廝竟敢拒而不受!
舊仇記起,呂布趕緊派人中路追回寶貝女兒,順帶把求婚使者斬了。
沛相陳珪恐術、布成婚,則徐、揚合從,將為國難,於是往說布曰“曹公奉迎天子,輔贊國政,威靈命世,將徵四海,將軍宜與協同策謀,圖太山之安。今與術結婚,受天下不義之名,必有累卵之危”
布亦怨術初不己受也,女已在塗,追還絕婚,械送韓胤,梟首許市。
至於袁紹,冀州和徐州聯合,夾擊兗州的曹操,理想很不錯,現實很骨感。袁紹和呂布一樣腦子不行,兩人更是互相猜疑,壓根聯合不到一塊去。
更加重要的是,這兩人有仇,起初呂布投靠袁紹麾下,但是這貨狼子野心,在袁紹眼皮子底下招兵買馬,發展勢力,那誰能忍的住?
呂布識相跑了,袁紹懼怕放虎歸山,派人追殺。這樣的過結,已是徹底撕破臉皮。
布覺其意,從紹求去。紹恐還為己害,遣壯士夜掩殺布,不獲。事露,布走河內,與張楊合。紹令眾追之,皆畏布,莫敢逼近者。
回覆列表
呂布是同意了和袁術結親結盟的並且已經派人送自己的女兒去壽春的路上的,這時陳宮對呂布說,袁術不久就會稱帝,袁術如果稱帝,就會成為天下諸侯討閥的物件,呂布後悔就把女兒追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