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博晤文化
-
2 # 豆子也是醉了
個人看法,學習語文的時候,想象力和死記硬背不僅有衝突,且衝突很大。
1)想象力
想象力很重要,但這裡,我寧願把“想象力”這個詞彙理解為能夠跳出所需記憶內容的能力,邏輯思維的能力,或者創新力等等。而一旦有了這些,就不再有“死記硬背”這四個字了。
2)死記硬背
不查詢輔助記憶的資訊,不尋找記憶的規律,而純粹就針對的內容單純地去記憶和背誦。
如果定義是這樣的,那麼,我想說,無論哪一科,其實從不應有死記硬背這一說。而如果你選擇了死記硬背,那我只能說,你千挑萬選,然後選擇了最差的一種方法。
舉個栗子:
1、如果你輔導孩子背誦古詩,你是不是會給孩子介紹作者,他的生平經歷,他創作這首詩時候的背景,在詩中他融入了什麼樣的情感,為什麼會這樣等等;你會不會幫助孩子去理解詩歌裡面所描述的場景,介紹詩中所用的典故;會不會幫助孩子理解其中文言文的用詞、讀音等等。
如果有了這些的融入,孩子會更容易全面地理解這首詩歌,記憶速度和效果也會更佳,最為重要的是,這種記憶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反之,就算背下來了,有什麼意義?
2、不僅語文,很多人對於歷史、地理等等文科科目有誤解,總以為這些就是靠死記硬背。其實,你去看看,真正靠死記硬背來學習的人,沒有哪個能真的獲得好的成績。而但凡成績比較好的,必然有自己的方法。
比如,我的一個方法就是抽絲剝繭,提綱挈領——無論哪個科目(外語科目除外,相對來說特殊一點),不管是歷史地理,還是數學物理,我都會從課本中將所有內容中的脈絡提煉出來,而所有的知識點其實也附著在這些脈絡上,只要抓住了脈絡,其實也就基本抓住了所需學習的內容,就算是記憶起來,也方便很多。
3)就算你死記硬背,背下來很多東西,但要知道,人的記憶是有時限的,我相信你這部分死記硬背得來的東西,會很快隨風飄逝。所以,真正的記憶,絕不能靠死記硬背而來。
所以,結論是:
學習語文的時候,想象力與死記硬背是有衝突的。
-
3 # 超級育兒志
語文學習中想象力和死記硬背是相輔相成的,絕不是衝突的。
當然,這裡說的死記硬背不是讓你去背答案,背別人的作文然後全盤複述,這裡說的死記硬背是要夯實基礎知識的積累,真切的去感悟所學到的知識。創造力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他是建立在你的知識積累的基礎上的,看的多了,背的多了,腦子裡有了積累,才會有好的創造力。
學好語文要分兩步,1. 積累,2創造。
積累:
所謂積累就是一個死記硬背的過程,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詩經》,《楚辭》,《聲律啟蒙》,《滕王閣序》,唐詩,宋詞,有太多文化的精華,背誦這些經典文學,可以整體提升一個孩子的整體文學素養。
號稱世界上最聰明的人的猶太人對於小時候的學習也總結成一種“生吞之功”,要求學生將知識生吞下去,只有你吃進去了,才有可能去消化。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在家裡教會孩子背誦鵝鵝鵝,孩子只是記住了,可能並沒有真切的體會,但是春暖花開的時候,你帶孩子走進公園,當他看到湖裡優雅的天鵝的時候,他會自然而然的想到鵝鵝鵝這首詩,並將這種記憶烙印在頭腦裡。
創造:
相信這個問題的初衷也是擔心孩子死記硬背了,就會套用記住的東西,而丟失自己的創造力。
造成這種情況的唯一原因只能是孩子背的太少了,各種知識沒有在他的頭腦裡形成碰撞。如果孩子死記硬背的內容多了,知識會在他的頭腦裡產生衝突,碰撞,懷疑,甚至否認,進而形成自己的思維體系,而這才是一個孩子學習中最重要的所得。
比如說對於月亮的描述,孩子們如果只會背誦靜夜思,他會覺得月亮是跟思鄉相關的,可是如果孩子死記硬背了更多關於月亮的文章或者詩詞,他可以發現月亮在不同的人那裡是有不同的寓意的,甚至同一個人不同心境下也會有不同的寓意,進而會得出自己的總結。
這種總結會讓他的文章熠熠生輝。
-
4 # 永不言敗0741
我先說下我的結論:學習語文,想象力和死記硬背應該是沒有衝突的。
學習語文,肯定是要先讀別人的文章,這裡的文章包括散文,詩歌,小說等各種體裁的文章,在讀文章的過程中,發現有哪些好的詞句我們可以把它背下來,在自己進行創作的時候可以運用,使自己的文章更加有文采。這就像一個小孩子,他剛剛出生的時候肯定是不會說話的,透過聽別人說話,他進行模仿,久而久之,他就慢慢地會自己說話了。
在這裡,我以我自己的經歷說下吧。剛剛上三年級的時候,開始學習寫作文,我完全不知道怎麼寫,寫出來的作為短小精悍,結果可想而知。甚至還有兩次作文一分沒得,要知道,作文在語文考試中可是佔據相當多的分數的。後來老師就要求我們去背作文,老師說把作文背下來之後,考試的時候,哪怕你一字不差地把這篇作文默寫出來,只要不跑題,絕對得高分。於是我就按老師的要求去做了,剛開始確實是一字不差地默寫出來,到後來開始自己寫了。而且發現還能得到滿意的分數。
所以,想象力與死記硬背是不衝突的,只有讀的多了,背的多了,想象力也就豐富了。
-
5 # 好奇羊
首先是不衝突,語文是一個積累的學科,一個量的變化到一個質的變化。再透過你的豐富的想象力才能給我們呈現出美麗的畫面。沒有積累再好的想象力也是空洞無力的。
-
6 # 浮邱一鶴
死記硬背得來的知識,是缺乏生命(因而也是死的,無情感的)的,縱然勉強堆積在大腦中,到具體的語境中出現時,也像一箇中國偏遠地區的鄉下人,突然被放在了紐約市中心,全然手足無措,無法與周圍的環境建立起有意義的聯絡。
而且,這些學生的大腦中塞滿了知識的貨物,但這些貨物卻無法進入週轉。結果,隨著學習內容的增加,學習變得越來越困難。
蘇霍姆林斯基說,許多教師很熟悉,教育工作實踐中常常遇到這樣一種乍看起來令人莫解的現象:學生的年齡越增長,他在學習上感到的困難越大;一些學生一年一年地升級,而學業成績卻逐年地下降。有些兒童在小學裡是優秀生,而到了中學卻變成了學習差的學生。因為他們的概括性的概念、結論和判斷不是透過研究事實和現象的途徑形成的,而是死記硬背得來的。
所以,死記硬背是一種不加理解的片面強化,它妨礙了學生對知識的思考,降低了學生對知識的感受性,使學生一天天地變得遲鈍。也就喪失了創造性和想象力。
-
7 # 木子lee老師
個人認為這並不衝突。死記硬背並不意味著想象力的缺乏,並不是因為需要想象力,就不用死記硬背。
先說說想象力,語文的當中的想象力可以落實到基礎學習的方方面面,只有充滿想象力,才能夠更好的鑑賞作品。文學作品是一種基於現實,但是又超越現實的一種文學加工創造,要求學生在欣賞詩歌、閱讀小說、寫作文章的時候,充分發揮想象力,例如詩歌:想象詩人的處境,想象詩人刻畫的環境,想象透過這個意境想要傳達什麼情感。這種想象是作者文學創作及讀者進行文學欣賞的重要路徑。
再說說死記硬背。任何一個科目都有一些需要死記硬背的內容,為了更好地選拔人才,高考基本沒有靠記就能拿分的題目。提問者提到的古詩背誦,如果只是會死記硬背,也不能取得高分,為了避免學生只知背誦,不知其所以然,現在的詩歌默寫已經改為語境默寫,所以,如果你弄不清楚這句話的含義及相關內容,是沒辦法寫出準確答案的。當然有些必須要記,比如答題的步驟,不同的問法之下,應該回答一些什麼樣的內容。在高考題型比較穩定的情況下,記一些答題的要點有助於獲得更高的分數。這些都不是能夠直接背到試卷上的,需要在記憶的基礎上根據高考題問法上的變化來作答。
想象力是語文學習必備的,死勁硬背也是必備的,二者並不衝突。
-
8 # 淵墨
現實教會了我如何做一個明白人!
那時我才明白:可以查到的東西如果沒有真正內化於自己的知識體系,即使你將它搬運,它知識換了一個位置而已,你以為自己收穫很多,其實並沒有。
知識就好像一顆紮根於土壤裡的樹,只有不斷的吸收著土壤裡的養料,只有越來越茁壯才能給想象力創建出一片廣闊的領域。
我之前所以為的這些“合理”的事,其實都是自己給未來埋下的坑。
幾年前,看到中國詩詞大會上行走的中華小詞庫王恆屹小朋友背誦古詩詞,飛花令等影片。
說實話作為一名成年人的我真的被這位才華橫溢可愛的小少年所深深吸引,也不經感嘆什麼樣的家庭才能培養出這樣的孩子,作為一名成年人的我某些方面與他相較之感到自愧不如。
看他的往期影片中有提到他喜歡跟奶奶一起學習古詩詞,奶奶也從小就有意識培養他這方面的能力。背誦古詩詞自然成了小萌娃一種愛好,不會麼的枯燥無味,可能有些古詩詞他或許理解的沒有那麼深刻,但是正是因為有這些這是基礎給他提供了可以徜徉的想象空間,也能有自己的見解。
今年假期,在家連續兩晚把主持人大賽從頭刷到尾,刷了一個遍。這檔節目無愧是神仙打架,評委以及參賽者們頻出金句,讓你有一種聽起來直擊心靈,用起來堪稱妙哉。這就有如之前網上所說當你看到美景時蠻腦海中驚現出的詞是臥槽,來表達震撼,但別人可以用“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樣的句子,結構、韻律優美,給人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第一次覺得中華文化是那樣的博大精深,中國詩詞原來這樣的有魅力。我們所學的知識竟然可以這樣融會貫通有矢有放的運用。
但我們切不可忽略這樣一個事實——這些人中無一不是有著夯實的文化知識儲備的。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的文化底蘊作為基礎,他們才能發揮無限的想象力創造出可以任自己可以翱翔的想象空間(如:創造精煉優美表達;擁有豁達寬廣的心境等)
簡單而言,在學習語文方面既要求孩子背誦好詞好句、古詩文又要求孩子充分發揮想象力,二者是不衝突的。只有合理的輸入,我們在輸出過程中才不會覺得匱乏。
合理的運用二者中任何一方都可能為另一方插上翅膀。(如:在背誦古詩詞的時候我們可以透過描述的情景進行聯想記憶,發揮想象力,進行內容也景物的構建;當我們沒有好的想法時,我們所接觸過的東西,哪怕只是一句古詩詞都可能成為我們靈感創作的源泉)
-
9 # 李潔666
學習語文,想象力與死記硬背沒有衝突。
想象力與死記硬背,哪個在先,哪個在後?剛上學時,腦子空空的,老師教什麼就記什麼。這個階段,那就靠死記硬背了。慢慢的記的東西多了,在記的基礎上自然就有了想象力。這個階段記東西就不僅僅是隻死記硬背了,它有了想象力的輔助,記東西就有了速度,記東西就會牢固。
拿背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來說吧,如果只靠死記硬背,那要費很大的勁,即使背會了,時間一久,忘得也就差不多了。如果在理解的基礎上找出作者構思這篇文章的思路,背起來肯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如第二段寫朝暮、四季之景,先分寫朝往暮歸和四時不同,後總寫樂亦無窮。
讀者有了一定的想象力,在想象的基礎上,根據作者寫作的思路,將文章理出背的頭緒,那背起來當然就容易多了,即便時間長了也不容易忘記。
想象力與死記硬背是相輔相成的,二者互為鋪墊。由死記硬背的積累才有豐富的想象,有了豐富的想象,背起來才會得心應手,二者不可缺一,二者互不衝突。
回覆列表
很多人都說在網際網路時代,什麼都能透過搜尋引擎獲得,孩子不再需要記憶那麼多東西了,真的是這樣嗎?學語文,需要“死記硬背”嗎?有的人說,只要理解了意思,不需要背會課文也行。也有的人說,背那些課文有什麼用,生活上用不到,過幾年不也都忘了嗎?但是國內語文界兩位從教數十年的著名特級教師卻不約而同地提出同一個觀點:學語文,一定要記!要背!第一位特級教師是黃玉峰老師,對於“死記硬背”,他是這麼看的:1學語文,就是要死記硬背!學語文最重要的基礎是“積累”,第一個難關就是“識字”, 字要熟練會寫的話,還是需要抄幾遍的。該背的就得背,小時候你不背,難道等長大了記憶力衰退了再背嗎?學語文字身是要下點功夫的,尤其年紀小的時候,要下點功夫、記點東西,背點東西,學點東西。特別是詩歌、好的文章等等,更應該從小就背起來,因為節奏感在裡面呀。寫文章好的人,懂得什麼樣的語言讀起來舒服,怎樣寫可以把其中的音樂感、節奏感把控好,同時,道理也能夠講清楚。平時大量的閱讀、大量的記憶非常重要,許多讀到的內容,借過來借過去,就活了呀,東西越多越活,當你寫文章用詞的時候,這些東西自己就會跳出來了,蘇東坡講“腹有詩書氣自華”,如果你腹中沒有東西,臨時去想詞怎麼能想得出來呢?2記憶力和創造力從不矛盾創造性是怎麼來的呢?因為看得多了、做得多了,以後才會有創造。寫文章也是“創造”,本來沒有這篇文章,現在創造出來,你怎麼創造出來?因為看得多,記得多,詞語掌握多了才寫得出來,誰創造得好就是因為他積累得多。所以文學就是這麼回事——首先,是積累、吸收;然後,在自己腦子裡程式設計;最後,才是吐出來表達。猶太人有句話,和我們中國的學習方法很像,他說小時候應該學會一種“生吞之功”,就是你要會生吞活剝,首先你要把它吃下去,東西吃多了以後他自己會消化。胡適曾經說過這樣的一段話:“我9歲的時候特別喜歡一句話:人心曲曲彎彎水,世事重重疊疊山。我就是覺得好玩,並不是很懂。到了60歲,我還是喜歡這句話,這時候才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9歲的胡適真的不理解嗎?他不理解不會感到喜歡的。其實9歲也算理解,60歲也叫理解,理解程度不同罷了。這樣簡單的一句話都這樣,更復雜的話你怎麼理解?很多東西小時候解釋再多也理解不了,長大了,閱歷到了,自然就懂了。所以“生吞活剝”沒關係的,吞下去了,葡萄糖夠了,脂肪有了,維生素也有了。可是如果你天天分析這裡面有沒有葡萄糖,有沒有維生素,卻沒有吃東西。你說十年下來,你會瘦成什麼樣?3寫好作文,也需要“背”!其實孩子“吞下去”這麼多,也是為了“吐出來”,也就是寫出好作文。很多家長髮愁,孩子寫作沒創意,其實關鍵在於,我們總是讓孩子按照套路寫作文,現在就算寫好了,長大後就肯定也不會寫。因為他的思維被放進了框裡,被鎖鏈鎖住了。記憶是一個基礎,但又不能所有的事情都只依靠記憶力,我們要吸收記憶的是經典和值得記憶的東西,而不是記憶一些條條框框套路性的東西。創造力是不容易培養出來的,關鍵是我們不可以阻礙、壓抑孩子的思考。你積累得越多,你知道的越多,你的語言越豐富,你的表達就越好。老師和家長要做的,就是引導孩子多讀書,看多了才能提升出鑑別能力。孩子沒讀幾篇文章我們就給他一個題目,要他創造,即便是創造出來,也是很浮在表面的東西。第二位特級教師是李鎮西老師,他送給孩子學好語文的三樣法寶,其中最重要的一樣,也是“背”!學好語文就靠這“三把鑰匙”所謂“三把鑰匙”,其實就是三個字:讀、寫、背。如果還要加三個字,那就是——多讀,多寫,多背!多 讀多讀,是語文學習的第一把鑰匙。透過這把鑰匙孩子能夠開啟語文知識與能力的“寶庫”。我經常對學生說:“理科學習靠題海,文科學習靠書海。”沒有廣博的閱讀,僅僅靠課文上那幾十篇課文,是不可能真正提高語文能力的。而一個孩子如果有了海量的閱讀,學生的語文素養就很容易養成。“多讀”指的是讀好書,讀經典的書,而不是讀淺薄無聊的垃圾印刷品,更不是讀有害的“毒品”。我特別主張孩子多讀適合他們年齡段的人文書籍——低段孩子可以多讀繪本、兒童詩等童書;中段孩子可以多讀整本的文學作品和歷史方面的書籍;高段的學生則可以加上文化和哲學等方面的讀物。多 寫多寫,是語文學習的第二把鑰匙。孩子能夠將閱讀中吸取的養料轉化為自己的思想、情感,並表達出來。這裡說的“寫作”遠不只是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文題,而是融入日常生活中的日記、隨筆等等,形式不論,內容靈活。對中低段的孩子來說,寫作難免會有仿寫的痕跡,這不要緊,這是學習寫作的必經階段。寫作,不單單是“寫作”,它伴隨著閱讀、思考和觀察,所以寫作實際上是綜合的語文能力訓練。特別要強調的是,要讓孩子一開始就在寫作中讓心靈自由飛翔,即抒發真情實感,隨心所“語”,千萬不要說假話,不要“裝”——當然,在結構、語言等方面模仿名篇,不能算是“作假”。沒有多出課堂作文十倍甚至數十倍的生活化寫作,是不可能提高寫作能力的。多 背多背,是語文學習的第三把鑰匙。在什麼都可以“百度”的網際網路時代,有人認為只要能夠查到的知識都不用背。這觀點是對的,但這話不能無限“覆蓋”,比如它就不適合於文學。好比錘子、改刀之類的工具不必隨身攜帶,需要用的時候去拿就是了;但每個人的血肉卻必須是自己體內的,而不可能是“外在的儲存”。讓孩子在其記憶力最強盛的時代,透過背誦將最經典的古詩文化作自己的血肉,這是形成終身語文能力的“童子功”。當然,並不是所有古詩文都要背,我依然強調背誦經典詩文,且越多越好。肚子裡“別人的東西”儲存多了,漸漸就內化為自己的東西了,必然出口成章,行文流暢。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這個古訓永遠不會過時。上面所說三把“鑰匙”,我在解說的時候雖然用了“第一”“第二”“第三”的表述,但這並不是三者重要性的依次排序。對語文學習來說,閱讀是資訊的吸收,寫作是情思的表達,背誦是經典的儲存。這三者同等重要,不分主次,缺一不可。就我個人的語文學習經歷來說,其實還有一把“鑰匙”,就是“多抄”——抄經典的古代詩文,抄優美的現代詩文。這些抄寫,也是一種語言學習的積累,是“讀”“寫”“背”在某種程度上的綜合體現。只是這種方式帶有我本人的個性色彩,不一定適用於別人。所以我沒將其歸入語文學習的“必備鑰匙”之列。也許有家長還是不放心:“那孩子考試怎麼辦?畢竟我們的孩子並不是要當作家,而是要透過中考和高考啊!”我的回答是:當孩子把讀、寫、背當做生活方式,日積月累,他的內涵必然更豐厚,他的大腦必然更發達,他的思維必然更活躍,他的視野必然更開闊,這樣的孩子對語言也必然更敏銳,對語言的運用當然也更加熟練……有了這個雄厚的基礎,在考前花點時間針對特定的試題形式,對孩子進行一些突擊模擬訓練,就算是猴子也會“就範”成為“應試高手”,你還愁你那麼聰明的孩子過不了“應試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