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島知風
-
2 # 我是派派
我們可以從姜維的事蹟中尋找答案。姜維的一生都圍繞北伐曹魏展開,給人的感覺他是在窮兵黷武,甚至有人認為他是蜀國滅亡的元兇,實際上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在戰爭中,“守”具有消極特徵,是為了掩蓋和防護自己的弱點 ,“攻”則是為了不放過敵人每一個 可以利用的弱點,更為積極主動。面對當時蜀漢的狀況,益州易守難攻,對外防守,對內發展國力等待時機北伐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但益州面積狹小,發展潛力不大,隨著當初隨劉備入蜀的荊襄官員去世,劉禪的內部治理也使得百姓怨聲哀悼,防守在某種情況下看來不過是坐以待斃。而進攻雖可以不放過敵人的任何一個弱點,但耗費國力,在當時看來,姜維的北伐加快了蜀國的滅亡。而諸葛瞻在當時就是反對北伐的保守派,對於姜維的一次次北伐失敗感到為國家而痛惜,也就產生了諸葛瞻的三罪論“未能制伯約”。
這句話並不是出自《三國志》而是出自唐代人編撰的《元和郡縣誌》。
《元和郡縣誌》原文為:初瞻在涪而艾已入江油,瞻日:“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進屯綿竹,埋人腳步而戰,父子死焉。
其實這裡面是記載有誤的,因為這段記載明顯和《三國志》中諸葛瞻傳記不一樣,《三國志》中記載諸葛瞻從涪城到綿竹是退守,此處卻寫為進屯,基本事實有誤。
根據《三國志》記載來看,諸葛瞻退守綿竹是前鋒軍隊戰敗的被動行為,而不是《元和郡縣誌》所記載的主動行為。
《三國志》:瞻督諸軍至涪停住,前鋒破,退還,住綿竹。
所以說《元和郡縣誌》記載的諸葛瞻說的這些話根本不靠譜,《三國志》中根本沒有記載這段話,在綿竹決戰時,諸葛瞻也沒說過類似這樣的話,但是在《三國志》中記載說過這樣類似的話的人,其實是諸葛瞻的兒子諸葛尚。
《三國志》:瞻長子尚嘆曰:“父子荷恩,不早斬黃皓,以致敗國殄民,用生何為。”乃驅馬赴魏軍而死。
從這可以看出《元和郡縣誌》是根據《三國志》中諸葛尚的話進行了新增附會,假諸葛瞻之口替蜀漢之亡作了總結。
所以說《三國志》中諸葛瞻並沒有說過沒能制約姜維,但是其實來說蜀漢滅亡,與姜維後期窮兵黷武也有一定關係。
宦官黃皓亂政是導致蜀漢滅亡的主要根源,這一點是當時和現代人的共識,但是至於姜維窮兵黷武,因為隨著小說《三國演義》深入人心,很多人都認為姜維是忠肝義膽的大將,不願意把他與蜀漢滅亡上聯想,所以後世很多人都不認可姜維也是導致蜀漢滅亡的因素之一。
但是當時乃至唐宋時期,很多人都認為姜維的窮兵黷武也是致使蜀漢滅亡的一大因素。其實看《三國志》也能看出來,從蜀漢投降晉朝的作者陳壽,對於姜維的窮兵黷武行為也是持批判性。
即便是所站角度比較客觀中立的《華陽國志》對於姜維的窮兵黷武行為也是帶有批判性的。
《華陽國志》:然亮政脩民理,威武外振。爰迄琬、禕,遵脩弗革,攝乎大國之間,以弱為強,猶可自保。姜維才非亮匹,志繼洪軌,民嫌其勞,家國亦喪矣。
這裡面直接指出諸葛亮時期雖然北伐用兵,但是諸葛亮總能保持經濟和軍事的平衡,即征戰在外,也不會過度損耗國力。而姜維無諸葛亮之才能,卻有著諸葛亮北伐的勇氣,所以姜維窮兵黷武,致使蜀漢後期國力日益衰退。
而姜維窮兵黷武後期也引起了後主劉禪和諸葛瞻的不滿,因此後主劉禪制止了姜維的窮兵黷武行為,諸葛瞻也由此和姜維成為政敵,所以《元和郡縣誌》才會借諸葛瞻之口指責批判姜維。
其實諸葛瞻在歷史上也沒有什麼太大的才華,他的能力與其父諸葛亮相比差之千里,只是當時蜀漢人民都比較懷念諸葛亮,所以諸葛瞻自步入仕途以來,大家都願意把功績歸功在諸葛瞻身上。
諸葛瞻步入仕途以後也並未做出太大功績,而且據《三國志》記載,諸葛瞻畏懼黃皓勢力,也並未真正與黃皓作鬥爭,至於姜維,諸葛瞻則一直也是支援姜維北伐,直到劉禪叫停了姜維北伐,諸葛瞻才一改風向,變成反對姜維北伐的人了。
可以說諸葛瞻一直都是跟著劉禪走,劉禪親近黃皓,諸葛瞻也不敢斬除黃皓,劉禪對姜維北伐不發話的時候,諸葛瞻也跟著支援姜維北伐,劉禪覺得北伐勞民傷財了,諸葛瞻就開始站到了姜維對立面,反對北伐。
怎麼來看都覺得諸葛瞻的人品和能力都比其父諸葛亮差太多了,所以說諸葛瞻根本也沒臉說得出這番話,這只是後人借諸葛瞻之口總結了蜀漢滅亡各方面因素而已,諸葛瞻在歷史上反不如其子諸葛尚,還能在臨死前痛罵黃皓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