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海揚帆的每一天

    特朗普的時代的黨爭是資本主義國家兩黨制下雙方不同觀點的集中體現,本質上都體現資產階級的利益,只不過代表其中不同派別而已。最開始共和黨代表北工業資產階級利益,民主黨代表南方農業資產階級利益。明朝後期的黨爭代表封建社會地主階級利益,由於地域不同,關於一些政治觀點不同產生了分歧,形成不同的派別比如關於廢立太子等。如於是形成了浙江黨,晉黨,楚黨,東林黨等。

  • 2 # 史海清流

    這問題跨越度好大啊!

    我們都知道,特朗普時期民主黨人逢川必反(川是Trump的音譯),不管特朗普執行什麼政策,包括但不限於建築邊境牆、移民政策、對華政策。民主黨的大佬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紐約市長布隆·伯格、前美國副總統喬·拜登等人從來都是反對,以至於民主黨對特朗普實施彈劾等措施……

    在特朗普剛剛執政時,大家都覺得他很無厘頭,甚至一段時間內成為世界網紅,在國內影片網站上也火了一段歲月。

    當大家覺得特朗普治國無方的時候,他力排眾議,開始修改幾位前任一貫使用的移民政策,比如:

    1.修建高牆:在南部的美墨邊境,修建抵擋非法移民進入美國的高牆,並且將要求墨西哥政府支付這筆費用。

    2.結束“先抓、再放”的做法:非法移民被逮捕和拘留後,將不會被釋放,直至這些人被驅逐出境。

    3.驅逐外國罪犯:特朗普將結束奧巴馬政府缺乏執行力的移民政策,不再允許有犯罪記錄的外華人,能無拘無束地生活在美國。他將要求聯邦、州及當地執法機構,開展合作,將有犯罪記錄的外籍人驅逐出境。

    他的改革撤銷了很多前任的政策,不僅令民主黨反感,共和黨內也有人厭惡。

    圖為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

    不約而同地,大家都是為了各自的利益而反對他,可以說是為了黑而黑。

    朋黨政治是明朝中後期政治生態的一個組成部分,以地域劃分的浙黨、齊黨、楚黨,以及東林書院命名的東林黨與宦官集團的閹黨。各黨之間相互壓榨,經常因為反對而反對,持續的黨爭導致了明朝吏治鬆懈,明實亡於黨爭。

    吏治的鬆懈,良好的吏治被人為破壞。破壞者還是帝國的最高決策者。京察制度是黨同伐異的工具,哪一個黨派強,誰就有發言權。將法制變成了人治。

    個人利益至上主義,個人利益遠遠高於了國家利益。隨著後來東林黨的逐漸得勢,浙黨、齊黨等黨派紛紛報團取暖抵制東林黨,魏忠賢時期,浙黨、齊黨依附於閹黨,他們無原則地相互傾軋,最終使明朝吏治越來越腐敗。無論明思宗朱由檢怎麼努力,始終無法挽狂瀾於即倒,扶大廈之將傾,明朝之亡於萬曆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明神宗晚期出現的黨爭加速了明朝衰落的步伐。

    圖為大太監魏忠賢

    因此兩時期黨爭的相同點是:

    為了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忽視國家利益。

    不同點是:

    特朗普時期黨爭放在明面上,比較和平,儘量不危害國家利益。明朝中後期黨爭放在暗地裡,導致國家腐敗,既危害老百姓,又危害國家利益,其心可誅。

  • 3 # 西江夜行

    特朗普時期的黨爭和明朝中後期的黨爭有何異同?這個問題其實是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政治制度之下產生的一個表面看相似,但有實質區別的問題,他們二者都是黨派跟黨派之間爭論,都是黨爭,卻有著本質區別。

    美國黨爭不同地方:

    美國近現代兩黨政治是資本主義制度之下的兩黨政治制度,是一種設計好的政治架構。透過兩黨各自推出不同的候選人代表本黨參加選舉,形成一種競爭機制,意在透過兩黨交替執政啟到互相制約監督的作用,從而達到三權分立的原則。民主黨執政共和黨監督,共和黨執政民主黨制約。美國兩黨歷史上一直存在的“驢象之爭”,美國的兩大黨派特色鮮明:民主黨提倡大政府,共和黨提倡小政府。民主黨提倡鼓勵移民,共和黨提倡傳統價值觀。兩黨分別代表美國階層不同的利益和價值觀。但是兩黨之間只是政見不同,可以互相攻擊指責對方,但是無法具有能力干涉美國行政權,行政權在美國總統,無論總統是共和黨還是來自民主黨,美國總統只對國家和憲法負責。美國是憲政國家,兩黨一切政治活動必須在憲法和法律框架內來進行,必須維護美國國家利益。美國政黨政治是為資本主義政治經濟服務的,是建立在資本主義政治體系下的一種遊戲規則。無論怎麼爭誰也都不能破壞規則。

    明朝黨爭不同地方:

    這裡所說的明朝黨爭主要是指明末東林黨與宦黨、浙黨之爭。明朝中後期以後,政治日趨腐敗,黨派林立,黨爭迭起。萬曆三十三年(1605),被明朝政府革職的吏部郎中顧憲成,與同好高攀龍、錢一本、薛敷教、史孟麟等人,在他的故鄉無錫東門外東林書院講學。諷議朝政,品評人物,抨擊當權派。一時“士大夫抱道杵時者,率退處林野,聞風響附”(《明史》卷 231《顧憲成傳》)。部分當朝在職官吏如趙南星等也遙相應合,東林黨以此得名。如此同時,另一批官員士紳又組成浙、齊、楚、宣、昆各黨派。這些黨派相互之間也有矛盾,但他們都與大地主集團相互勾結,“務以攻東林排異己為事”(《明史》卷 236《夏嘉遇傳》)。宣黨首領湯賓尹是宣城人,昆黨首領顧天峻是崑山人,其他各黨皆以鄉里命名。在這些黨派中,以浙黨勢力較大,浙黨首領沈一貫、方從哲都先後出任內閣首輔,權傾一時。

    明朝黨爭之亂像給明王朝造成的損失是巨大的,是一個沉重的歷史教訓,東林黨雖然能夠看到明朝社會積弊,提出系列問題,但是東林黨人多數實幹不行吵架內行,針對問題總是找不出有效的解決辦法,只是作空喊而已。宦黨擅權專政、禍亂朝綱、為了利益採取卑劣手段打擊政敵如魏忠賢之流被載入史冊。浙黨的成立是為了針對明神宗立儲之事,後來成立之後就一直與東林黨展開朝廷上的角逐。明朝黨派之爭是一個毒瘤,只要有朝堂就會有黨爭,一方提出自己的觀點,另一方提出辯駁,最後結果交由皇帝定奪。黨爭除了是各黨派要代表自己一方爭取利益之外,很多時候皇帝也會刻意培養堂上的各派系勢力,適當打壓適當提拔,玩弄平衡手段,以防止一枝獨大威脅皇位的情況出現。正是因為朝堂黨派之爭和宦官、權臣干政,導致明朝政治日益黑暗,軍事也漸漸衰敗,大家都不幹事一心搞鬥爭,導致經濟軍事一落千丈,後為了充實國庫,朝廷苛徵暴斂,人民起義的事情也經常發生,朝野上下都是動盪不安。由於明朝國力漸衰而喪失威懾力,崛起於關外的滿洲人開始不再服從朝廷的管理,發展到後來成為明朝的威脅。

    明朝黨爭從明朝建立伊始直到明朝滅亡一直存在,它如同一個癌細胞不停的吞噬著明朝的精氣神,讓大明內部在不斷互相傾軋,不斷內鬥,不斷消耗著精力。當關外滿洲人崛起,他們還在內鬥,甚至國家危亡之時還在進行著,這是明朝之偒,也是其衰落和亡國的內在原因。

    結論:兩種表面看似一樣,但有著本質區別的黨爭造成的歷史結果是不一樣的。美國兩黨政治下的黨爭為美國利益服務,黨爭形成互相監督制約,保證了美國政治經濟穩定發展,造就了一個世界強國。明朝中後期黨爭造成了國家的衰敗,動搖了國家的根基,是亡國的重要因素。

  • 4 # 豪森林

    所謂的黨爭,其實大同小異,這就是我為什麼認為多黨制有嚴重問題,因為中國的歷史已經證明。

    相同點:1、都以爭奪執政權為目標。政黨或者準政黨(明末的“黨”不是現代意義的政黨,沒有明確的黨綱,沒有嚴密的組織,也沒有明確的議事規則,最重要的是沒有合法身份,明朝本身不允許“黨”存在,相反,歷代君主對“結黨”和“黨爭”都深惡痛絕)的目標都是爭奪執政權,無論是為了實現政治主張還是為了獲取政治利益,執政權都至關重要。因此,每個黨上臺都要進行政治分贓,排除異黨分子,安插本黨同志。

    2、黨同伐異,鬥爭日趨激烈。黨爭一般開場比較溫和,因為不管美國的黨還是明末的黨,其骨幹都是精英階層,大家都保持基本的體面。但後期則鬥爭日趨激烈(2016年的美國總統競選撕下了美國政黨競爭的最後體面),主要是因為各自的隊伍日趨龐大,需要爭取的政治利益越來越多;面對的政治問題越來越複雜,甚至演變為危機,比如美國現在相對衰落,產業空心化、貧富差距加大、犯罪率高企、醫保問題、學費問題都積重難返,特別是最近的疫情更是一記重擊。明末危機更為深重,天災,寇虜交攻,財政崩潰,危難局面下很難統一思想;最後,矛盾和鬥爭烈度本身就有一種迴圈上升的固有趨勢。

    所以,這種政治格局在國家的上升期問題並不凸顯,但一旦面對危機,不但無力解決,而且社會矛盾與政黨矛盾會交相呼應,政黨爭功諉過,導致解決問題的空間更加逼仄。

    不同點:1、如前所述,明末的黨不是合法政黨,所謂的黨爭也都是地下鬥爭,雖然這種矛盾已經表面化,但不存在合法鬥爭途徑。而美國特朗普時期的政黨是合法政黨,有明確的黨綱,嚴密的組織,明確的議事規則,有合法身份,也有很多合法鬥爭手段,比如國會表決、各級競選、媒體交鋒。

    2、爭奪執政權的手段不同。明末的“黨”透過攻擊對方的政策失誤、執行失誤來爭奪政權,一般大佬授意(比如內閣成員或黨的實際領袖),言官發動,御前爭辯,幕後關係運作,最後拉對方成員下馬,扶同黨上馬;或者運用“京察”這種制度化的績效考核手段,夾帶私貨,實現黨同伐異的目的。美國特朗普時期的黨爭主要透過各級競選,司法訴訟(比如調查特朗普通俄),媒體上抹黑對手、吹噓自己來施加輿論壓力等手段來爭奪權力。

  • 5 # 風雪夢不逝

    美國實行的是兩黨制,兩黨輪流坐莊。這是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一種執政形式。此外,資本主義社會的執政方式還有君主立憲制,多黨制等等。黨派既然多了,那也就代表其執政理念和方式不同,矛盾也就必然會存在其中。雖然他們有矛盾,但他們都代表了資產階級,大資本家的利益。不管是民主黨的奧巴馬,還是共和黨的特朗普,他們都只會處心積慮為大資本家服務。

    而明朝中後期的黨爭比起美國民主、共和兩黨之爭則更加複雜殘酷,非我一黨,其心必異,明末黨爭鬥起來那就是你死我活的局面。自萬曆三十三年,東林黨誕生後,一些黨派相繼問世。楚、浙、齊、宣、昆,還有天啟、崇禎年間的閹黨,這些黨派代表不同階層利益,但他們有一個共性,都希望得到皇帝的支援。而明朝的皇帝,好像挺樂於看到大臣們互相爭鬥,而自己則穩坐釣魚臺,坐享其成,殊不知,他們鬥來鬥去,沒有一個是真正為了朝廷,為了百姓,到頭來,遭殃的,仍是朝廷和百姓。

    就好像天啟年間,開始東林黨挺強勢的。等到魏忠賢上了臺,東林黨人如楊漣、左光斗等人,都相繼被魏忠賢迫害致死。明朝的黨爭也到了極致化,東林黨也是越戰越勇,終於等到了崇禎上臺,閹黨徹底倒臺。沒了閹黨,東林黨自此一家獨大,最後連崇禎也沒控制住。你以為東林黨真是為了朝廷,他們大多為了自己,為大地主,大鄉紳們代言。這就導致普通百姓生活仍就困苦不堪,再加上後來明朝又天災瘟疫不斷,老百姓日子沒法過了,只能鋌而走險造起反來,明朝在內憂外患下,也就敗亡了。

    總的來說,美國式的黨爭是為了爭奪執政權,從而更好的為代表的大資本家服務,這是他們的政體,無可厚非。明中後期的黨爭則是皇帝的昏庸,無能所導致。如果萬曆如唐宗宋祖一般,東林黨是沒有出頭之日的,其他黨派更不會出現。愚以為,一位偉大的君主需要的只有一個信念,一個信仰,所謂亂則生變,只有同心同德,一個國家才能止亂制暴,從而邁向更好的明天,如果都這樣爭來爭去,天下豈能安寧,百姓又何以安居。人們常說,君子群而不黨,小人黨而不群,這也道出了黨爭的可怕嘴臉。

  • 6 # 朝史暮想

    本質上有區別。

    前者是兩黨制,大選誰贏了,接下來的任期內,該黨就掌控了政府的最高話語。

    後者是皇權專制下的黨同伐異。雖然實質上也是權力之爭,但是真正的權力核心,還有龍椅上的那個皇帝。特別是在明代皇權專制空前強盛時期,朝臣的黨爭最後依舊需要皇權來裁決。

    說實話,沒有可比性,時代,制度,文化,都不存在可以對比的條件。

  • 7 # 天晴愛睡覺

    特朗普時期的黨爭,是中產階級和大資產階級的鬥爭

    明朝中後期的黨政是文人和宦官的黨爭

    歸根到底,特朗普的黨爭更和諧,輸了就下野,下一屆再來

    明朝的黨爭,輸了就九族難保門生故舊跟著一起遭殃

  • 8 # 珠穆朗瑪峰上沒有wifi

    兩者完全不可比較。竟然有這種問題,真是跌破三觀。

    明朝黨爭說到底是封建極權下的權力制衡和內耗,就是皇帝養兩條狗互相打;美國的兩黨制是社會階層的和社會矛盾的衝突合法化,可以作為一個社會緩衝器。

    一個社會中,各個階層或群體的利益是會發生矛盾的,衝突在所難免。如果不加控制,最後的結果就是矛盾不可調和,然後社會撕裂,繼而崩塌。美國的兩黨制就是這樣應運而生。他不是天生的,而是美國社會發展的產物。

    美國的黨爭被牢牢框在憲法和各種法律之內,這樣的好處是,黨爭公開化和規則化。憲法給黨爭劃了紅線,通俗說就是:你們可以打,但是不能下死手或者不講原則。

    明朝這種集權體制,皇帝掌握生殺予奪大權,但是他無力面面俱到,事必親躬。所以必須要養一大幫官僚來代為打理。但是皇帝要保證官僚集團不會團結起來架空他,所以要讓他們互相消耗。這只是一種集權手段。而且集權社會的內耗程度由於完全取決於皇帝本身,如果皇帝無能或者皇帝不加控制,破壞性極大。有人說明朝亡於黨爭,我說這些人太膚淺,明明是亡於皇帝無能。

    美國社會制度是社會的緩衝器,是矛盾的合法化、規則化釋放,帶來的是社會的穩定。所以美國這類國家看似爭得很厲害,但是實際很穩定。但是這種制度也有負面作用,主要體現在,利益的協調意味著互相拉扯,從長遠角度看可能某個階段是在後退。

    集權社會的好處是這個社會如果有高瞻遠矚的核心人物,那麼這個社會會發展的很快。所謂集中力量辦大事,不存在目標混亂。壞處也很明顯,一旦核心無能或者腐化,這個社會很快就會垮塌。舉個例子:皇帝是李世民(唐太宗)還是楊廣(隋煬帝)基本決定了這個社會的命運。

    綜合來看,美國為代表的制度,以合法化的內耗,消除了社會隱患;明朝這種集權制度,缺陷很明顯。

    從唯物主義歷史觀來看,兩者存在著社會制度代差,就是坦克和騎兵的差距,完全沒有可比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是在什麼時候感到花爸媽的錢很不好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