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舒心醬

    上影節片單中的這部《最終判決》,被認為音樂品味上佳、但內容品相中規中矩,豆瓣7.2的成績並不意外。

    以死亡議題為契機開啟公路片模式,在妻子、女騙子的情感疑雲裡,聚焦一對父子的矛盾衝突。

    開篇的敘述方式頗為吸引人,但結局處的留白則略有流於俗套、寡淡之嫌

    一,至親至疏的原生家庭問題。

    近期“至親至疏夫妻”頻頻被提起,影片《最終判決》中雖然沒有殺妻案件(妻子死於癌症),但同樣從某種程度上切入了至親至疏的兩極唏噓境地。

    丈夫帶著亡人的骨灰返回她的故鄉,見到她的親朋故舊、聽她們回憶昔日私奔往事,才發現自己或許並不瞭解她。

    不知曉她少女時期張揚的愛戀,不知曉她已婚之後返鄉參加的靈脩活動,不知曉她希望將骨灰撒入湖泊的遺願、是否因為昔日愛人也長眠於此。

    丈夫Frank(約翰·浩克斯飾)像是一個無趣、卑微又可憐的人,誤入過於絢爛的秘密花園,懷疑自己半生都被隔離在假象中;又像是一個規規矩矩小心翼翼的套中人,謹慎維持著所謂體面的人生。

    《最終判決》的故事主軸,是父子的衝突與和解

    兒子生猛、直接、浪蕩,而父親壓抑、隱晦、剋制,前者並不在意麵子上是否周全體面、不惜直接以暴力或者不被法律許可的方式達成訴求,或者注重規則和他人視野、小心翼翼活得剋制到近乎虛偽。

    這一次拋灑骨灰的公路之旅,也是父子價值觀的激烈碰撞。

    父親的剋制背後藏著膽怯的傷疤、可憐的懦弱,而兒子浪子般的出格態度裡,大多是不被愛的迷途的憤怒和叛逆

    大大小小衝突無數,匯聚成三大焦點。

    一是退縮保守和莫名激進的生活方式之間的區別,一個龜縮在規則的安全角落裡,一個試圖透過破壞規則建立自我

    二是愛和怨的共生關係。對於兒子而言,比父親舉報他偷車更難以容忍、更有創傷性的事,是酒鬼爺爺拿菸頭燙他而父親對此無動於衷。

    孩子認為父親應該保護他、庇佑他,和爺爺據理力爭,但父親假裝沒看見。

    這就涉及電影中父子二人反覆爭吵的一個概念:尊重是“天經地義”的還是需要去掙得去“配得上”的

    父親覺得爺爺是長輩、天經地義就應該被尊重;兒子覺得老酒鬼很混蛋、不配被尊重。

    禮法血統規則和對具體事件的裁決,兩種價值體系之間的衝突,導致兒子和父親之間長期充滿怨懟

    不成熟的孩子和不夠勇敢的父親,面對人生的殘酷與荒蕪,虛耗許多年,隔著牢牢的監獄圍牆、至親如同仇敵

    所以,母親人生的最後願望是希望二人一同帶著骨灰返回愛爾蘭。山高水遠路途迢迢,事件本身未必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在特殊目的之下一同經歷一段旅程才有可能和解。

    途中父子的矛盾一再激化,最重要的引爆點是偶遇的乘車女子

    兒子在酒吧搭訕來一位姑娘,起初父親並不同意同行、最終還是向兒子妥協。

    路途中父親發現妻子諸多往事、激起他的弱點暴露,姑娘在小酒館中溫柔治癒的歌聲傳來,幕天席地的瓢潑大雨中,一切情感屬性都有了微妙的變化

    前一天夜裡為了這姑娘父子大吵一架、新仇舊恨一次性爆發,後一天早上二人發現姑娘是個騙子、已經開著他們租來的昂貴車子不知所蹤。

    打鬥中兒子發現永遠衣冠楚楚釦子扣到最高一粒的父親,身上密密麻麻都是和自己一樣的菸頭燙傷傷疤;追索女騙子途中,父子二人在異國他鄉無依無靠歷險,兒子那套生猛的街頭哲學遠遠比父親體面被動的活法更有效

    起初兒子翻牆去找車,父親認為這是“非法闖入”,但面對著兇悍的大狗子、父親還是一樣跟著兒子在非法的牆頭翻來翻去;最終父親為了救兒子,甚至揮拳打向追來的愛爾蘭執法人員。在粗糲又直接的生活模式裡,他脫下自己的規則附屬,理解了兒子過於直接、生猛的謀生哲學。

    父子終於到了母親指定的湖泊邊,然而這個湖泊是私人財產、二人無權進入。

    素來守規則的父親毫不猶豫跟著兒子偷偷進入,薄暮之光下父子坐在湖邊,終於卸下了所有防備、誤會、偏見、怨恨。

    二,敘述的“鉤子”效應、情緒的籠罩感。

    新人導演的第一部片子,既無噱頭又無大咖壓陣,最大的大牌是《冬天的骨頭》裡的叔叔“水滴”,怎麼吸引人看下去呢?敘事裡留的小鉤子很重要

    開局電影用幾個看似平淡但重要的場景,留著鉤子以“錯位”的互補方式講明白了父子矛盾。

    第一個重要場景是Frank陪同妻子在監獄外排隊,這邊妻子在探監區域和孩子擁抱“我來永別”,那邊Frank在外和獄警聊閒天。

    看似閒扯、但既不閒也不扯。

    獄警說“殺人犯最有禮貌”,這一句話效果如同平地驚雷

    殺人犯這麼罪大惡極的類別,為什麼是最有禮貌的?

    獄警接著說他們舉止表現好。

    用一句和常規經驗、通行價值觀不同的話語,炸起了關注點,也隱隱暗合這部電影中諸多表裡不一、善惡難辨的複雜角色的“道德審判”。

    有意思的是Frank並未糾結殺人犯問題,反而問小偷如何。

    這句臺詞在此處顯得過於普通、很容易被忽略,但後續故事用“交疊補窟窿”的方式再度點出了問題。

    兒子出獄,父親前來接孩子,父子好比有深仇大恨,雙方和路人獄警的態度都比對至親更和諧;兒子拒絕父親提出的母親遺願(父子二人一同回她家鄉愛爾蘭、將骨灰灑在湖中)。

    這邊兒子努力找工作,拿著真假難辨的推薦信艱難鬼扯,老闆嚴肅:究竟是哪家監獄?什麼罪。兒子不得已攤牌:偷車。

    開局電影並沒有明確交代誰快死了、彼此是什麼關係、入獄的人幹了什麼,而是一步一步透過懸念的細小鉤子,從獄警、求職老闆等不同場景的不同人口中,交錯勾勒出前塵往事的完整線條。

    《最終判決》是(非常規意義上的)公路片,並不是一部主打懸念的刑偵片,核心因素不是懸念,但“為什麼”和“接下來會怎麼樣”自始至終都是緊緊扣住觀眾注意力的有效武器,顯然影片埋得不錯、挖得也不錯

    此外影片中的情感處理也相當細膩、有代入感。

    Frank找到妻子昔日愛人的哥哥,發現他已經亡故,骨灰在北部某個湖裡,發現自己摯愛的妻子有諸多刻骨銘心的往事從未告知自己。

    鏡頭裡大雨嘩啦啦落下,但並沒有如同劣質言情劇一般讓男主衝到雨中嚎啕大哭無語問蒼天。反而是剋制、綿長的,Frank靠在牆邊躲雨,心事重重、神情蕭索。

    這樣的情緒營造感,比哭比咆哮更細膩、也更有餘味

    電影稱不上多驚豔,但敘述紮實、角色塑造立體、情感浸透到位,縱使沒有跳出型別片的常規圈子、也依舊是不錯的人生小品。

  • 2 # 火狐說電影

    這是一部在銀海影像時代被忽略了的好片——《最後的判決》。再看一遍,仍舊有複雜回味。

      一個年輕的神父,遭遇到一個寂寞女人的刻意挑逗,跟這女人發生了一次肉體之歡。女人為愛慾逼神父還俗,神父不為所動,併為自己所犯戒行深深懺悔。

      一個黑幫大佬,殺人不眨眼,每次行兇後便到神父處告解,讓神父消化掉他的秘密,逼“主”原諒他的罪過,然後心安理得再去做惡。

      女人逼婚不成,以強姦罪將神父告上法庭。黑幫大佬出巨資聘請美女大律師替神父打官司。

      神父遵從的價值觀是基督教會的價值觀,他信奉主,他心地良善,他堅持保守告解者的告解秘密,即使被收監,他也拒絕向警方透露那個女人以及那個黑幫大佬的“告解內容”。如果他不堅持這個底線,告他的女人會很容易敗訴,幫他的大佬也會很容易地被判有罪。

      女人很寂寞,找不到真正愛她的人。女人以為她自己願意,別人就會願意,得不到就要破壞掉。她告神父強姦,撒謊時沒有愧疚。

      大佬殺人如麻,卻認為不肯向警方透露告解內容的神父“講義氣”,把神父視為“真朋友”。

      美女律師只重視打贏官司,追名逐利永遠比區分正義與邪惡來得重要。為虎做倀的夢魘在神父的映襯下,愈演愈烈。

      神父、女人、大佬、美女律師,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生存哲學,自己的價值觀。但是,貌似道德約束感越強的人最後吃虧越大。

      神父最後在法庭上,在“主”的面前,終於破壞了他的信仰底線。他說了謊話,他替女人遮掩了口交的事實,而實際上這個事實完全可以幫他洗脫強姦罪名。

      誣告神父的女人終感動於神父寧可坐牢亦要關照她的感受,在法庭上高嚷出“是我說了謊”,然而為時已晚,陪審團已宣佈神父有罪。神父因此聲名掃地,被趕出教會。

      律師從此不再接受刑事案件,後來更染上酒癮。足見律師對自己的價值觀發生疑惑,對自己的職業產生負罪感。

      只有大佬,仍繼續他的罪惡人生,同時涉足政壇黑金,併為其政治利益改信佛教。實際上,大佬無論表面上信的是什麼教,他最終信奉的,依舊是弱肉強食,惟我獨尊。

      神父的言行固然對女人對律師對大佬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這種影響並不足以徹底顛覆這三者固有的價值觀。

      人與人的道德約束力,區別如此之大。一旦人基本的價值取向形成,便很難改變。

      在一切人類行為當中,道德約束力只可修自身。《最後判決》很明顯地揭示出,法律,不能夠為人類道德做出公正的判決。一人一世界,人人所執守的道德底線都不盡相同。那麼,道德的底線究竟在哪裡?誰能夠真正為人類的道德做出“最後的判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什麼時候會覺得自己可能一輩子都碰不見那個相伴一生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