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化郡愛歷史

    智氏家族從不可一世到瞬間坍塌只過去了一夜時間,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作為智氏家族首領的智瑤剛愎自用,不聽身邊人的建議,最終裹挾著整個家族走向了末路。而另一方面,趙、魏、韓三家在面對各自不同時期困境時,懂得隱忍不發,爭取拉攏統一戰線,結果反敗為勝,成為最後的贏家。類似情況其實在我們今天的職場以及商業競爭中也處處可見。

  • 2 # 魚羊讀史

    三家分晉是因為晉國沒有公族了,晉獻公的時候,全部把晉國的公族給殺掉了,把權利分給外姓的大夫。結果就是沒有公族保衛王室。六卿專權,進而發生火併。三家分晉。

    1、四家獨大,晉君假手

    三家分晉的故事,它始源於春秋後期,在春秋後期,晉國有六家實力比較雄厚的卿大夫控制著國家的實權,他們有著自己的地盤,有的自己的軍隊。不是說好的分封嗎,結果這些人互相廝殺,互相攻打,後來有兩家給打敗了,就剩下了四家;當時晉國在位的君主叫晉出公,他不想當傀儡,就想借助別國的力量把這四家給滅了!

    可是你別忘了那句話,屋裡說話牆外有人聽、大道說話草棵兒裡有人聽,這世上就沒有不透風的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啊。

    眼下這晉出公是個傀儡,沒有實權,被手下的四家給分站著,他在王宮中的一舉一動,人家那邊有眼線,用現在新名詞說潛伏,晉出公一有這想法,有人就跟這四家說了,最先得到情況的是智伯,這老小子野心勃勃,眼睛一瞪,嘴一歪,心說,:“好啊,我讓你好好在王宮裡待著,你不幹,想把我們滅掉,看來你是活膩味了,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

    2、智伯提議四家聯盟

    這智伯就把其他三家給找來,幹嘛?“咱把這個晉出公廢掉,另立敬公為國君。”這智伯呢,他的兵馬最多,地盤也最大,當然實力也最為雄厚,他領頭,但是這哥們也有點膽顫,心想:“我提出這個主意,萬一那三家不附著,必定我是少數人士......乾脆我打著國君的旗號,要求各家都拿出一百里的土地,要是不給”......想著想著,心裡不自覺的嘿嘿一笑。

    說幹就幹,於是找來趙襄子、韓康子、魏恆子,冠冕堂皇的說:“晉國原本是中原霸主,現在吳越已經爭取了霸主的地位,為了能夠使我們晉國重新富強起來,我有個提議,咱們每家都交出一百里的土地和戶口交給公家!”,這三家一聽,心裡面就有數,就知道智伯用心不良,“說話水賊過河,甭使狗刨,哼!!!恐怕你只是表面上說的好聽......,好吧,鐵柺李把眼擠,你哄我,我糊弄你,咱也別跟你撕破臉。”,所以這三家表面也嘻嘻哈哈:“對對對,言之有理,我們應該這麼做!”。

    3、智伯聯合韓魏攻趙

    其實啊,都懷有二心,尤其是韓魏兩家,勢力比較弱小,害怕智伯,如數的交出了土地和戶口,可唯獨趙襄子不幹,趙襄子提出來了,說“這地我們不能給,這地是我們祖先留下來的,我們不能夠隨便拿出來送人!”,這智伯一聽,哼,給鼻子上臉,我好說好商量,你不幹,你跟我來這套。好,你不是不交嗎?我先幹掉你。於是聯合韓、魏攻打趙襄子,趙襄子寡不敵眾,退守晉陽,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太原。

    這個晉陽城城池堅固,裡面糧草豐厚,智伯率領大軍久攻不下,打仗打的是什麼?打仗打的是錢,打的是糧啊,正所謂人馬未動,糧草先行。這一耗時間有點長,智伯有點堅持不住。有一天智伯領著人檢視地形,他就發現晉陽城外的晉水滔滔不絕,唉呀......智伯一拍腦瓜,對!“我何不用晉水攻城!”,你看,這古往今來啊,像這樣的事情比比皆是了,比方說三國年間,關雲長水淹七軍,也是這道理。水火無情,我大水淹你,看你怎麼辦!

    智伯的哥哥智肖一聽:“咿,這主意好,行,我同意。可是有一點,你說咱先住一條大壩,把這進水給堵住,然後在城外的高處,咱們蓄一個水庫,等著水庫蓄滿了,一開閘門,晉陽城就成大海了,可是萬一這閘門從我們這開,那我們就成了大海里的一條小船了,我們怎麼辦呢?”,智伯不耐煩的說:“尼瑪,多慮了!”

    4、趙魏韓聯盟對付智伯

    趙襄子也得到訊息,知道智伯要水淹晉陽城,心裡面也有點著急,派大臣張孟談趁著天黑悄悄去找韓魏兩家。張孟談說:“現在你們韓魏兩家是晉國的大臣,有功於晉國,你們二位怎麼能聽命於智伯呢?你們怎麼能夠聯合他來攻打同是晉國大臣的趙家?這不是手足相殘嗎,再說倘若有一天我家滅亡,那麼智伯的勢力就更大了,老話說唇亡齒寒,那將來保不準就輪到二位了呀!”,唉呦......這兩家一聽這話說的也有道理,心裡面可有點動心,但是嘴上還不能那麼說,“你看這個其實攻打趙家,這不是我們的意思,這是智伯的意思,我們和趙襄子遠日無冤,近日無仇,我們這沒辦法”,張孟談一聽有門,於是把計劃和盤托出......

    這天晚上又把張孟談給請來了,就在當天夜裡,韓魏兩家派人把智伯寨外門擋水的大壩可就給掘開了!好傢伙,這水有如脫韁的野馬,這水火無情,倒灌進智伯的營寨,智伯估計還在做夢,就聽見外面人喊馬嘶,不知道怎麼回事......大事不好,水淹過來了,啊!智伯嚇一跳,我淹人家這怎麼反被人家給淹?......來不及細想,跑出去一看,外面已經亂套,哭爹喊娘,到處都是人,這時候韓魏兩家從側翼襲來,趙襄從正面攻擊,三路大軍圍攻智伯,智伯毫無準備,馬踩水淹,死傷者不計其數......智伯也被亂軍殺死。

    智伯滅亡之後,韓、趙、魏三家成了鼎足之勢,瓜分了晉王室的地盤。到了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派代表,朝見周威烈王要求冊封為諸侯,周威烈王一看,三家分晉,木已成舟,已經成為現實無法改變。所以就做了一個順水人情,正式冊封三家為諸侯!打這開始,韓、趙、魏三家分晉成了獨立的諸侯國。

    其實,三家分晉的事件不是孤立的,春秋末年社會動盪,其他的諸侯王國當中也發生了類似的變化。比方說魯國的三分公室,齊國的田氏伐齊等......,到了這個時候,春秋後期的十幾個大國經過激烈的戰爭兼併,一些國家滅亡,一些國家強大了,就剩下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國,這七個大國被稱之為戰國七雄。七國為爭奪土地和人口又展開了激烈的鬥爭,形成了群雄爭霸的局面!

  • 3 # 正史漫談

    在當時的晉國四卿中,智氏確實是最強的,不過還沒有強到超過另外三家之和的地步。但最強的為啥會首先遭殃?俗話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或者“槍打出頭鳥”,智氏原本已經讓人忌憚,又犯了錯判形勢、過於激進的錯誤,成功的把另外三家逼成了聯合體。

    智氏是怎麼成為最強的?

    春秋後期,曾經的中原大佬--晉國逐漸名存實亡,政權被六卿所掌控,這六個家族分別是韓、趙、魏、智、範、中行。

    公元前458年,智家的帶頭人智瑤(人稱“智伯”)聯合趙、韓、魏,計劃把範、中行兩家剁了分贓。這種行為的本質是改變政治格局、減少制衡力量,使權力進一步集中,對晉國國君而言顯然是不利的。

    所以,當時的晉出公一怒之下,準備向外聯合齊、魯兩國,滅掉四卿,但卻被對方先下手為強:他被智、趙、韓、魏四家聯合攻打,並死在出逃齊國的半路上;其後,智瑤立

    晉昭公的曾孫姬驕為晉君,是為晉哀公。

    此後,晉國的大小事務悉數由智家說了算,晉哀公成了絕對的傀儡。而範、中行兩家被滅後,主要油水也被智氏攫取。《史記》稱“知伯遂有範、中行地,最彊”,也就是智氏成為晉國四卿中絕對的首強。

    但智氏的最終目的遠遠不止這些:

    故知伯欲盡並晉,未敢,乃立忌子驕為君。

    立晉哀公只是權宜之計,將晉國全部吞併才是最終目的。

    步子太大、容易扯著DAN,智瑤落入了韓魏兩家的陷阱

    此時的智瑤處於人生的巔峰期,不過在得意忘形之下,他連續犯下錯誤。

    首先,公開羞辱韓康子。有一天,智瑤和領韓康子、魏恆子在藍臺聚餐,三方把酒言歡。也許是喝高了,智伯當眾戲弄韓康子以及讓家的總管段規。事後手下提醒他注意言行,他卻說:“如今在晉國,能夠發難的只有我智伯,他人誰敢在太歲頭上動土?”但實際上韓康子和段規確實暗中拿出小本本把這個仇記下了。

    其次,連續敲詐勒索。公元前455年,智瑤派人找韓家要地,沒想到韓康子卻欣然同意,並挑了個有萬戶居民的大城送給他。緊接著智瑤又找上魏恆子,對方也毫不廢話的雙手奉上了一個萬戶之城。

    事出反常必有妖,韓、魏兩家不可能這麼大方,他們兩家的小算盤是這樣的:

    智伯仗勢欺人,如果自家一口拒絕,一定會被他胖揍,而其他兩家極大機率會坐山觀虎鬥。因此,不如答應智家的要求,以此刺激智伯找其他家族提出同樣的要求;屆時如果出現刺兒頭,一定會與智家爆發衝突,坐收漁利的就成了韓/魏。

    對此,韓、魏兩家的謀士說的很露骨:

    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主不如與之以驕智伯,然後可以擇交而圖智氏矣。

    也就是把智伯慣成一個大傻子,然後趁機聯合其他家族,見機行事。

    遇上刺兒頭趙襄子,智家被聯合整死

    果然,當智瑤找上趙襄子時,妥妥的吃了閉門羹,一怒之下,他率領韓、魏兩家共同攻打趙氏。

    三家勢如破竹,一路追殺到晉陽城。城牆高大牢固,一時難以攻下,三家於是修建堤壩,引來河水灌城。但城裡的趙人一直頑強抵抗,雙方僵持了將近一年,晉陽城雖然岌岌可危,但仍在趙家手中。

    不過韓魏兩家其實另懷鬼胎:按照智瑤的風格,如果趙家完了,智家肯定要拿大頭;接下來,胃口進一步變大的智瑤一定會如法炮製,找韓魏兩家的麻煩。與其到時任其宰割,不如現在聯合弱勢的趙家反戈一擊,既能杜絕未來的危機,又能瓜分智家豐厚的家產。

    而趙襄子之所以敢一VS三,也正是吃準了這一點。他派出心腹張孟談夜訪韓、魏二人。沒費多少功夫,三家順利了達成了協議,並且約好了日期,擇機動手。

    這一天,月黑風高,韓趙魏三家內外夾擊,猝不及防的智氏一敗塗地,全家男女老少200多口被屠殺殆盡,智瑤的的腦袋被趙襄子砍下,做成了酒器。

    智氏被除掉後,韓趙魏三家共分利益,晉國暫時形成了勢力均衡。公元前403年,三家被周天子封為諸侯,是為“三家分晉”,標誌著歷史進入了戰國時代。

    可以看出,當沒有絕對碾壓的優勢時,如果過於咄咄逼人,很容易激起其他各方的共同敵視。況且智瑤的一連串舉動,明擺著是要吃獨食,絲毫沒有拉攏盟友的意識;而對韓、魏而言,鋤強、扶弱,幹掉威脅最大的智氏,拉一把岌岌可危的趙家,在今後佔據主動,顯然更符合他們的利益。這就是最強的智氏為何滅亡的原因。

  • 4 # 煮酒聽史

    盛極而衰,用在知氏這裡最合適不過了。司馬光將三家分晉作為《資治通鑑》的開篇之作,足可見此事的影響有多惡劣。而三家分晉的主人公就是趙、韓、魏三家。

    但是事實上,在晉國末期,晉國國內除了這三家以外,還有一家最強大的家族——知氏。理論上來講,晉國最後的結局應該是知氏代晉才對,為什麼變成了趙、韓、魏三家分晉了呢?

    強大的知氏

    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就是三家分晉事件。而在三家分晉之前,晉國可以說是春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

    眾所周知,春秋是一個爭霸的時期,這才有了各種版本的“春秋五霸”之說。而在各種版本的“春秋五霸”之中,永遠不會少了晉國的晉文公和齊國的齊桓公。某一個版本甚至認為,除了齊桓公以外,其餘的春秋四霸都是晉國君王,足可見晉國有多麼的強大。

    然而,看似強大的晉國,其實早就埋下了滅亡的伏筆。

    晉國初期,晉國內部曾經發生過一起嚴重的內亂事件。晉國的分支血脈透過一系列的運作,打敗了晉國的公室,成為了晉國真正的主人。

    而這個分支血脈上位以後,為了防止日後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就將國內的大部分分支血脈都剷除了。這樣做的後果就是,晉國王室的力量大大衰減,給了那些異族卿大夫崛起的機會。

    通俗一點的意思就是,本來晉國的王室有主脈和支脈,這兩脈佔據了晉國大部分的資源和權力。雖說後來晉國的支脈篡位成為了晉國的主脈,但是本質上晉國的主人(姓)沒變。

    然而這個支脈害怕以後有人重蹈覆轍,就動用權力消滅了大部分的支脈。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沒人可以再透過篡位的方式打敗他們這一脈,成為晉國的主人;壞處則是,這些支脈的消失使得中央的權力出現了空缺,晉國國君不得不提拔異姓卿大夫進入權力的中心。

    此消彼長之下,異姓卿大夫權力越來越大,晉國國君權力越來越小,以至於到了晉國末期,晉國大部分的權力都落入了四家卿大夫之手,他們分別是知氏、趙氏、韓氏、魏氏。其中知氏是實力最強大的卿大夫。

    那麼,如此強大的卿大夫勢力是如何滅亡的呢?

    知氏強大,但太過膨脹

    晉國國內呈現四足鼎立之勢以後,知氏有了新的想法。因為知氏想要完全吞併晉國,而不是四家分晉。

    於是,知氏的掌舵人智伯瑤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利用晉國國君的名義,向另外三家徵求土地。魏氏和韓氏畏懼知氏的實力,將土地交給了知氏,而趙氏卻以土地貴重為由拒絕了智伯瑤的要求。

    智伯瑤對此十分不滿,於是便聯合魏氏和韓氏一起攻打趙氏。趙氏再強大,也抵擋不住三家的進攻。眼看趙氏就要滅亡。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韓氏和魏氏看見了趙氏的慘狀,害怕自己重蹈覆轍,於是便想要和趙氏聯合起來一起滅了趙氏。此舉和趙氏掌舵人的想法一拍即合。

    於是,三家裡應外合,消滅了知氏。隨後才是那三家分晉。

    可以看見,智伯瑤的失誤在於急功近利。知氏的實力固然強大,但是他並沒有強大到可以抵抗三家的聯合。而智伯瑤的這種行為,只會引起他人的反撲。

    智伯瑤的行為,其實和戰國時期的齊國齊閔王頗為相似。齊閔王憑藉著齊國的強大,四處樹敵,終致五國伐齊,幾乎滅亡。

    結束語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過於招搖只會自取滅亡。

  • 5 # 熾熱的小丑

    晉國後期,知氏,魏氏,趙氏,韓氏四大宗族,明明知氏最強大,為何還是滅亡了?

    智氏的滅亡,與其族長智伯瑤最後關頭的驕傲輕敵有很大關係。直接導致了“三家分晉”。

    簡單描述一下整個過程:

    趙第一次被圍困晉陽城:

    晉國後期,趙、魏、韓、範、智、中行氏六大家族控制著晉國;

    晉定公時期,趙的首領趙簡子囚殺了族弟趙午,趙午為中行氏首領的外甥,於是趙午的兒子便起兵反抗趙簡子,中行氏和範氏是姻親關係,所以一起討伐趙簡子,趙簡子被圍在晉陽城。

    晉定公派韓、魏、智出兵協助趙簡子,大敗中行氏和範氏;趙簡子用了近20年的時間徹底消滅了中行氏和範氏。趙、魏、韓、智4家平分了中行氏和範氏的地盤。

    趙簡子死的時候告訴自己的兒子趙無恤(趙襄子):“……他日趙氏有難,晉陽足以依靠!”

    趙第二次被圍困晉陽城:

    趙簡子死後,智氏接替了他,主管晉國,其族長智伯瑤是厲害角色,智氏是四卿中最強的。

    智伯瑤假借晉王室令:要求4家各劃出100裡的土地和戶口給晉王室,恢復晉的霸業。並自己率先劃出土地和戶口。韓、魏也跟著劃分土地和戶口。趙襄子嘴硬:“土地是先人的產業,哪能隨意送與他人?”於是智伯瑤彙報了晉出公,申請帶隊攻打趙氏。

    智伯瑤帶領韓、魏軍隊,把趙氏圍困在了晉陽。

    智氏被滅:

    晉陽城久攻不下,智伯瑤看見晉陽城邊的晉水,於是挖河道水淹晉陽城。並嘚瑟的對韓、魏的族長說:“起初,我不知道水可以滅亡他人國土,現在我已知道了。”韓、魏兩家族所在城池均有水,所以就有點害怕,彷彿看到了自己的結局。

    趙襄子沒辦法,其門客張孟談趙襄子說:韓、魏兩家並不是真心實意跟隨智伯瑤的,我去說服他們。

    張孟談出城找到了韓、魏兩家,經過溝通,三家一拍即合,韓、魏反水,趙襄子把晉水外引,淹了智伯瑤,三家打敗了智氏,並攻打其城邑,破城後屠殺智氏200餘口,分了智氏的土地。

    智氏剩餘的人偷渡到秦國,智氏在晉就這樣消失了。

    三家分晉:

    晉出公大怒,借兵齊、楚攻打3家,大敗,氣死了。

    趙、韓、魏接著分了晉王室的土地。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打發使者上洛邑去見周威烈王,周天子封三家為諸侯,戰國七雄時代來臨。

  • 6 # 杯酒釋

    怎麼回答這個問題呢?

    就從這個故事說起吧。

    從2400多年前,晉國智氏家族挑選繼承人說起吧。

    這個時候晉國實際由四大家族掌控,智氏、魏氏、趙氏、韓氏,智氏算是實力最大的一支,幾家人的關係是又有合作又有競爭,鬧得挺歡實。

    智氏掌門人叫智宣子,他問族人智果,選哪個兒子合適?

    智果說選智宵,為啥不選另外一個呢?

    智宵咋樣沒細說,但是另外一個兒子智瑤太優秀了。

    啥?咋個優秀?

    洗剪吹的造型弄得很是漂亮,高大威猛,文武雙全,才華橫溢,能寫會說,堅強勇敢,你說帥不帥?

    妥妥的高帥富+男神,你說優秀不優秀?但是唯一的缺點是不夠仁義。

    智果說要是選他,智氏家族肯定會滅亡。

    但是智瑤太優秀了,智氏家族需要這樣的人去積極進取,開疆拓土,擴大地盤,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所以,智宣子在象徵性的聽取了智果的意見之後,毅然選擇智瑤繼承家業。

    智果一看沒有采納自己的意見,也挺槓頭,跟智宣子分家了,帶著自己那一支,脫離智氏,另立門戶。老子不跟你們玩了。

    智瑤繼位後,也確實顯示出明君的氣象,四處征伐,無往不勝,智氏家族在他的帶領下蒸蒸日上。

    說到這兒,咱們就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趙氏家族也到了選拔繼承人的時候。趙家也有兩個兒子挺頭疼的。

    掌門人叫趙簡子,他在兩片竹簡上寫好訓誡家書,交給倆兒子。三年之後,問話老大,早忘了這回事,竹簡也不知道丟哪了。

    問老二,老二因為常常記誦,所以對答如流,問竹簡在哪?老二當時就從袖子裡拿出來了,他趙無恤,理所當然的被立為繼承人。

    要麼說老一輩都是深謀遠慮的。

    趙簡子找來一個叫尹鐸的人,讓他去鎮守晉陽。

    尹鐸也是個實誠人,說你是讓我像抽絲剝繭一樣搜刮民財,還是以後作為保障基地。

    趙簡子當然要的是保障。

    尹鐸不負眾望,到任之後少報戶口,減免賦稅,晉陽人民感恩戴德,誓死相隨。

    趙簡子囑咐兒子無恤,說你當家以後,如果國難當頭,不要嫌棄尹鐸官小,也不要嫌棄晉陽路遠,一定要去那裡,可保趙氏平安。

    話頭回到智家,智瑤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志得意滿,在藍臺舉行智、魏、韓三國首腦會議。

    喝酒的時候,智瑤不僅戲弄了韓康子,還侮辱了人家的外交部長。

    這事兒弄的,國際玩笑開打了,不好收拾。

    手下人智國看不下去了,忠告智瑤,說老大您要是不趕緊做準備,以後危險就大發了。

    始終認為自己最帥的智瑤跟手下說,玩笑開大了怎麼了,老子天下第一,我不去興師問罪,誰還能興風作

  • 7 # 觀春秋

    晉國後期,其實是知氏,趙氏,魏氏,韓氏四家掌握著晉國朝政,其中知氏最為強大,但為什麼知氏盛極而衰,被其它三家聯合剿滅呢?

    司馬光將三家分晉作為《資治通鑑》的開篇之作,足可見此事的影響有多惡劣。而三家分晉的主人公就是趙、韓、魏三家,知氏被消滅。

    最強大的家族——知氏。理論上來講,晉國最後的結局應該是知氏代晉才對,為什麼變成了趙、韓、魏三家分晉了呢?

    那就要先交代一下歷史背景:

    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就是三家分晉事件。而在三家分晉之前,晉國可以說是春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

    眾所周知,春秋是一個爭霸的時期,這才有了各種版本的“春秋五霸”之說。而在各種版本的“春秋五霸”之中,永遠不會少了晉國的晉文公和齊國的齊桓公。某一個版本甚至認為,除了齊桓公以外,其餘的春秋四霸都是晉國君王,足可見晉國有多麼的強大。

    晉國初期,晉國內部曾經發生過一起嚴重的內亂事件。晉國的分支血脈透過一系列的運作,打敗了晉國的公室,成為了晉國真正的主人,這就是分支代宗。

    而這個分支血脈上位以後,為了防止日後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就將國內的大部分分支血脈都剷除了。這樣做的後果就是,晉國王室的力量大大衰減,給了那些異族卿大夫崛起的機會。

    通俗一點的意思就是,本來晉國的王室有主脈和支脈,這兩脈佔據了晉國大部分的資源和權力。雖說後來晉國的支脈篡位成為了晉國的主脈,但是本質上晉國的主人(姓)沒變。

    然而這個支脈害怕以後有人重蹈覆轍,就動用權力消滅了大部分的支脈。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沒人可以再透過篡位的方式打敗他們這一脈,成為晉國的主人;壞處則是,這些支脈的消失使得中央的權力出現了空缺,晉國國君不得不提拔異姓卿大夫進入權力的中心。

    此消彼長之下,異姓卿大夫權力越來越大,晉國國君權力越來越小,以至於到了晉國末期,晉國大部分的權力都落入了四家卿大夫之手,他們分別是知氏、趙氏、韓氏、魏氏。其中知氏是實力最強大的卿大夫。

    知氏強大,但太過膨脹。

    晉國國內呈現四足鼎立之勢以後,知氏有了新的想法。因為知氏想要完全吞併晉國,而不是四家分晉。

    於是,知氏的掌舵人智伯瑤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利用晉國國君的名義,向另外三家徵求土地。魏氏和韓氏畏懼知氏的實力,將土地交給了知氏,而趙氏卻以土地貴重為由拒絕了智伯瑤的要求。

    智伯瑤對此十分不滿,於是便聯合魏氏和韓氏一起攻打趙氏。趙氏再強大,也抵擋不住三家的進攻。眼看趙氏就要滅亡。好在,天無絕人之路。韓氏和魏氏看見了趙氏的慘狀,害怕自己重蹈覆轍,待趙氏被消滅後,自家也被收拾,於是便想要和趙氏聯合起來一起滅知氏。

    此舉和趙氏掌舵人的想法一拍即合。

    於是,三家裡應外合,消滅了知氏。隨後才是那三家分晉。

    可以看見,智伯瑤的失誤在於急功近利。知氏的實力固然強大,但待人比較苛刻,常常打壓其他三家,其他只是懾於知氏脅迫不敢作為,但壓迫太深,總要想辦法反抗,知氏沒有想著討好和拉攏韓魏兩家,只是脅迫,於是其他弱小的三家聯合起來對付他了,他並沒有強大到可以抵抗三家的聯合。

    智伯瑤的行為,其實和戰國時期的齊國齊閔王頗為相似。齊閔王憑藉著齊國的強大,四處樹敵,終致五國伐齊,幾乎滅亡。

    這個歷史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無論你有多強大,也要謙虛,不要不可一世,看不起比你弱小的人,過於招搖只會自取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杜手段強硬,男子不戴口罩被當場槍斃!大家支援還是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