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玉潤萬古
-
2 # 明月明朗明空明天
趙構如果有兒子,也會殺干涉立儲的岳飛。
立儲看是公事,實為皇帝家的家事,尤其是手握兵權的岳飛,這會讓趙構害怕,因為大宋的江山就是當時握有後周兵權的趙匡胤從孤兒孤母手裡奪來的。
岳飛北伐的口號直搗黃龍府,迎二帝歸朝,讓趙構很不爽,徽宗欽宗回來,他的皇位不保,所以,不惜殺岳飛投降,保他苟安一隅,得過且過的生活。
恩師兼上司的宗澤的去世也讓他失去了庇護。
-
3 # 關關的日常
肯定會,因為岳飛觸犯了皇家競技,不管趙構是否有兒子,岳飛已經威脅到皇家的權威,當時岳飛屯兵十萬是整個南宋的3/5兵力,所以趙構即使沒有兒子,也非常忌憚岳飛,最後沒辦法,只能用莫須有的罪名找了一個背鍋俠秦檜兒來把岳飛害死了,說明古代很多英雄人物,最後都是死在了皇帝之手,想想戰神白起也是如此。
-
4 # 棒槌襖襖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即使趙構有兒子,他還是會毫不猶豫地殺掉岳飛,無非是再給岳飛強加一條新罪狀而已。總之,岳飛是必死無疑的。
北宋被金國滅亡以後,作為人質的趙構從金軍大營倉皇逃出,輾轉來到南京(今河南商丘)。見識過兵強馬壯、野蠻殘暴的金軍之後,金國對趙構的威懾已經使他心膽俱裂,畏之如虎了。趙構在遺臣黃潛善、汪伯彥的擁戴下於南京稱帝后,留下堅決抗金的老將宗澤斷後,自己則帶著一班隨從匆匆奔往江南。此時的趙構,已經沒有絲毫抗擊金軍、收復失地的念頭,只想保住自己的性命。
趙構一行在金軍緊追之下一度逃到了海上,金軍撤退後,趙構終於可以在臨安(今浙江杭州)喘息片刻。父母兄弟姐妹都做了金國的俘虜,中原大好山河都淪於敵手,這些趙構都不在乎,他只想在這山明水秀、美女如雲的臨安好好享受下半生。所以,他急於向金國求和。而這些兩國交涉的事情,善伺人主之意的秦檜都已替他安排妥當,趙構就可以放心地繼續花天酒地、耽淫女色了。
此時,精忠報國的岳飛卻不識時務地打擾了皇帝的興致。岳飛被譽為南宋“中興四將”之一,此時手握近二十萬號稱“岳家軍”的精銳之師,而且還口口聲聲要“直搗黃龍,迎回二聖”。這讓趙構內心極為忌憚和不爽:岳飛掌握南宋五分之二的兵力,他要是趁機謀反怎麼辦?他收復了東京汴梁自己當皇帝怎麼辦?他率兵到臨安逼宮篡權怎麼辦?二百年前的五代十國,藩鎮武將當皇帝如走馬燈一樣的情景在趙構腦海裡時時浮現。更要命的是,岳飛還要迎回父親和哥哥,那我這個皇帝還當得下去嗎?看來,岳飛必須得除掉!
同樣不爽的還有秦檜:我千辛萬苦給金國裝孫子爬到宰相的位置容易嗎?你岳飛要是北伐成功了,豈不是成了大宋朝的第一功臣?到時候你岳飛頭罩“大英雄”的光環,名利雙收,我揹負“投降派”、“賣國賊”的惡名,那我虧不虧?讓我秦檜還怎麼混?不行,決不能讓你北伐成功!岳飛,你必須得死。
就這樣,皇帝和宰相達成一致意見,註定了岳飛必死的命運。紹興十一年臘月二十九日,一代名將岳飛被縊死於臨安大理寺監獄的風波亭上,時年三十九歲。
-
5 # 原來歷史是這樣
不管趙構有沒有兒子,岳飛依舊會被殺。
我們來說說岳飛為何被處死:
第一,岳飛干涉立褚。岳飛身為武將,過問皇位繼承問題,這是宋高宗所不能容忍的,這放在任何一個朝代,這都是不能容忍的。何況高宗無子嗣,雖然岳飛是為了防止金人立欽宗的兒子為太子,建立傀儡政權的陰謀得逞,但高宗不這麼想,他會認為老子還沒死,就想謀劃我的位置了。所以高宗說:“握重兵於外,此事非卿所當預也。”
第二,為什麼高宗對岳飛如此不放心?原因在於岳飛犯了宋朝的“祖宗家法”,宋朝是絕對不允許武將擁兵自重的,就是怕有朝一日武將效仿宋太祖來個黃袍加身,自立朝廷。所以才會有杯酒釋兵權。而岳飛不但建立了自己的部隊叫“岳家軍”,而且這隻軍隊還只聽岳飛的,如果你是皇帝你會容忍這麼一支戰鬥力強悍的部隊不隸屬中央調遣嗎?所以在紹興和議達成之前,還留著岳飛是因為還想讓岳飛抗擊金兵。
第三,岳飛一心想北伐中原,收復失地,恢復北宋時期的版圖。但宋高宗只想偏安江南,而且岳飛欲迎回宋徽宗和宋欽宗的想法,這更是犯了宋高宗的大忌。徽宗,欽宗二帝回朝,高宗的合法性和正統性必然收到極大懷疑,高宗能容許自己的皇位拱手讓人嗎?當然,二帝回朝,高宗也不是必須退位,高宗恨的是岳飛身為南宋朝廷的臣子,不專於己,不為高宗考慮,只想迎回二帝,一雪靖康之恥。
所以,干涉立儲是岳飛處死的其中一個原因,不管高宗有沒有兒子,岳飛也必死無疑。因為岳飛在不合適的時候向高宗提出不適宜的政策,在南宋複雜的政治環境下,不能很好的處理自己與高宗的關係,才造成了其一生的悲劇。
-
6 # 風吹下的洛夜
干涉立儲的人臣不少,為何名將岳飛干涉立儲會讓趙構不滿,進而導致自己被冤殺,我們可以透過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岳飛屢有抗旨紹興五年,岳飛得了眼疾便上書趙構請求解除兵權進行養病,宋高宗趙構直接回絕了岳飛的請求。
紹興六年,岳母親去世,按禮法應“守孝三年,除非有特殊情況不的複用”。岳飛堅持安禮法守孝三年,不僅趙構反對,更是得到群臣的一直反對,高宗趙構三次下詔書讓岳飛歸朝,岳飛堅持不接受詔命。後在李綱等人的極力勸說下,岳飛同年五月復出,七月率軍從襄陽北伐,一個月內岳飛先後收復汝州、商州、虢州、長水、業陽等大片失地,後因投降派阻撓以及得不到趙構的支援,岳飛氣憤難平,未得到朝廷同意便離開軍隊。紹興十一年,岳飛攻克朱仙鎮,此時宋高宗趙構先後用十二道金牌才將岳飛召回。小結:我們也可以看到岳飛的確一心護國,但是缺乏職場應變能力,對於自己的老闆趙構的命令多有牴觸不滿,試想南宋就是趙家的私人公司,作為員工的岳飛,他的行為會讓自己的老闆滿意嘛。岳家軍的兵力紹興五年,南宋對軍隊進行整編。岳家軍收編了楊么、祁超、高道、任士安、王俊等人部隊,整編後岳家軍分為:背嵬軍、前軍、右軍、中軍、左軍、後軍、遊奕軍、踏白軍、選鋒軍、勝捷軍、破敵軍、水軍共十二軍。岳家軍兵力有原先的三萬人激增至十萬人。
岳家軍在當時南宋中興四將中,兵力是最多的,戰鬥力是最強的。
功高震主岳飛年僅38歲時,就歷任樞密副使、太尉、太子少保、武昌郡開國公。武昌郡開國公:封地在魚水之鄉、交通要道武昌郡,開國公意思是岳飛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建立一套為自己服務的官員體系。
年紀輕輕就已經是南宋武將體系中官職、地位最高的了,趙構也基本沒什麼官位可封賞的了。
總結岳飛年紀輕輕位居高位,對於老闆趙構的命令屢屢不尊,同時岳飛傭兵十萬,具備謀逆的實力。自古皇帝與皇子基本都是矛盾體,皇位需要皇子繼承,同時又怕皇子造反,所以即使趙構有自己的兒子,對於干涉立儲的岳飛,也會讓趙構覺得岳飛與皇子合謀,有謀逆的行為,岳飛也很難逃脫被趙構處死的命運。
-
7 # 歷史的煙味兒
你對岳飛之死可能多多少少有些誤解,因為從本質上講,岳飛之死是當時文臣與武將鬥爭的必然結果,是北宋以來崇文抑武政策的結果。
歷來人們對於岳飛之死大多是認為與秦檜和高宗有關,但事實上岳飛之死代表著南宋整個士大夫集團對武將的再一次勝利,對於自己利益的絕對鞏固。
一、緣起靖康之亂後,宋室南遷,為了免於亡國之危,崇文抑武的政策有所鬆動,文人放棄了對軍事力量的絕對壟斷,而任命了一批較為有能力的武將,而在作戰的過程中,這批武將形成一種軍閥的趨勢,形成了諸如岳家軍,張家軍,韓家軍的軍事勢力,從而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當時文武格局,甚像韓世忠還曾侮辱文人,武將的實力可謂大為長進。
二、過程隨著南宋政權的逐漸穩定,已無亡國的危險後,士大夫集團開始想要重新奪回對軍事力量的控制權,因為歷史已經告訴他們,武將勢力的上升必然會損害整個士大夫階層的利益;而同樣的,歷史也告訴了高宗,正是因為武將權力的上升,才導致了唐的滅亡,更何況先祖趙匡胤也是靠軍隊奪權的呢?皇帝與士大夫達成了共識,要奪取武將的權力才能更加穩當地維護自己的利益,甚至在他們看來,這是國家的頭等大事,比什麼議和更加重要。更何況,岳飛這群新興的武將是文武兼修的,這無疑更加重了士大夫對他們的猜疑。
於是乎,在淮西之亂後不久,南宋解除了岳飛韓世忠等人的兵權。
三、回溯岳飛之死是歷史的延續。
早在仁宗時期,便有狄青慘遭貶黜的命運,最終死於“文臣之手”,甚至連我們所熟知的歐陽修也曾說“武臣掌國樞密而得軍情,不唯於國家不便,而亦將不得已為人所禍矣”,這是赤裸裸對於武將的敵視和戒備。而在這之前文臣張浚殺害曲端實質上與秦檜殺害岳飛無異,這些都是文臣在特殊時期懼怕武將得勢而損害其利益的慣常作法,是源於北宋建國起就確立起來的崇文抑武的“祖宗之法”
四、為什麼會是岳飛為什麼會是岳飛而不是韓世忠、張俊他們呢?
第一,首先得注意的是岳飛相比於韓世忠他們來說,顯得很清白,他沒有像他們那樣廣置田宅,我們知道在帝制時期,有權力的人物如何避免被皇帝殺害或者被猜疑呢?就是彰顯自己的汙濁,比如蕭何。由此而來,岳飛這種清白很受君王猜忌。
第二,在這幾位武將之中,岳飛傑出的軍事才能和威望以及對溝和的堅決反對,使士大夫文臣對他更加敵視,將消滅他作為打敗武將的象徵。
第三,正是因為他如此重要,殺他就可以起到所謂的“殺雞儆猴”的效果,震懾其他武將。
第四,他干涉立儲。宋代大臣並非不可以干涉立儲,但卻僅限於文臣。而作為擁有武將的岳飛干涉此事,不僅使士大夫的心絃緊繃也使皇帝的神經緊繃。
四、總結可以這樣說,岳飛的死是必然的,如果是歐陽修在也是如此。不過我們不得不有一個疑問,為什麼這群士大夫寧願議和苟且,也要殺掉這群保國的武將呢?因為在某種意義上,文臣集團已經發展成為完全依附於皇權的力量,而這群士大夫的利益也只依靠於皇權。一方面,武將的崛起可能直接威脅皇權,另一方面朝代的更迭並沒很大損害士大夫的利益,因為皇權仍在。
參考資料:張勁松《岳飛之死與宋代文人政治的歷史困境》
-
8 # 望鴻
宋高宗趙構即使有兒子,岳飛依然會被殺。
先說一下岳飛干涉立儲之事。 岳飛在紹興七年(公元1137年)的時候,曾經向宋高宗趙構建言,在兩個養子中間,找一個合適的立為太子,即使岳飛出於公心但也犯了宋高宗的大忌。首先薛弼當時跟岳飛說過:身為大將,似不應干預此事。為什麼這麼說,當時岳飛最高職位為樞密副使,相當於國防副部長,一個國防副部長成天跟皇上說該立誰不該立誰,哪個皇帝也不會高興,雖然趙構沒子嗣,但是當時趙構才30歲保不定後邊沒有,這也是一大忌。
其次是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俘宋徽宗(宋高宗趙構的父親)、宋欽宗(宋高宗趙構的哥哥)北去後,北宋滅亡,公元1127年6月12日,康王趙構即位於南京應天府,建立南宋。而初期的岳飛喊得口號是“迎二聖,歸京闕制”,試想一下,二帝要是回來,趙構往哪站,一個是父親一個是哥哥,這也是君臣矛盾之一。紹興七年(公元1137年)二月,岳飛奉詔入朝覲見高宗趙構,高宗準備將劉光世所部王德、酈瓊等兵馬五萬餘人隸屬於岳飛,岳飛見部隊行將擴充,收復中原有望,陳述自己恢復中原的規劃,雖然此時已不再提及迎還“二聖”之事,但是矛盾已經有了。同年十月,岳飛收到諜報金國要放歸宋欽宗的太子趙諶,在入覲時向趙構提議立其養子趙瑗(宋孝宗)為皇儲,但趙構不滿此提議責備了岳飛,這使矛盾更加深。
再次是紹興十年(1140年)五月,完顏兀朮掌權並廢除對宋和議,親統大軍像兩淮進軍,岳飛奉召揮師北上,郾城之戰大敗金軍,同年七月雙方在朱仙鎮再次交鋒,金軍全軍潰敗。此時岳飛已是完顏兀朮的心頭之恨。並於紹興十一年(1141年),金國因無力攻滅南宋,準備重新與宋議和。完顏兀朮在給秦檜的書信中說“必殺岳飛,而後和可成”。在主和派的構陷下岳飛被下獄,並於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142年)被賜死,這也是趙構所希望的。
其實宋廷真正的主和派頭子便是趙構,岳飛便是議和絆腳石,所以無論趙構有沒有兒子,岳飛都不會全身而退。
-
9 # 董夢軒
岳飛作為臣子,趙構作為皇帝就好比今天的經理和老闆。
首先:他和老闆的目標不一致,老闆的目標是和平,不想打仗,主要想搞經濟。哪怕花點錢都行,就是別老打仗,打仗趙老闆覺得經濟上不合適。岳飛帶兵,就想打仗,跟老闆目標不一致,甚至老唱反調,趙老闆不願意了,覺得這經理也管不了啊!
其次:岳飛效忠的是宋朝,原來的兩個皇帝被金國虜走了,岳飛要給救回來。趙老闆你聽岳飛經理,你啥意思啊?
我說啥你也不聽,天天吵吵喊著要把我爹和我哥整回來。他倆回來,我幹啥去啊!
岳飛你到底啥意思吧?!
岳飛說我就想把你爹和你爹整回來,我就聽他倆的,不聽你的,你當老闆我不服,你無能,你個不孝子。
整整倆人就吵吵起來了,但是老闆權利大呀,面上過得去,私下裡找人把岳飛辦了。
再次:岳飛是武將,骨子裡的思想是精忠報國。軍人得好出一翻轟轟烈烈的事業。
趙構本來是官二代,特殊原因接班了,他哥強項是畫畫寫字兒,他的強項是搞好人際關係,搞經濟。往大了說岳飛打仗光復大宋,往小說多少有點自己好戰,為了自己一世英名的意思。
趙老闆也看明白這一點了,前期也挺支援他。後來岳飛總打總打的,老闆多少有點看不慣,不願意了。
同時趙老闆身邊的臣,像蔡晶總經理啥都就懂老闆意思,也會來事兒,再加上岳飛平時自恃清高,跟總部其他部門經理關係都一般。
就這樣一來二去的,大家一研究就給岳飛收拾了!
所以說啊,在任何企業工作首先你得認同領導,尊重領導。
你要真覺得老闆不行那,要不你就別在這幹。
你要在這幹,還跟老闆思想不統一,就研究自己喜歡的,私下說老闆壞話,在哪也不能有好結果啊!
-
10 # 月自黃昏水自安
會。
趙構之所以殺岳飛,在於兩人的政見不一致。
岳飛執意要收復失地,迎回二帝,還我大宋江山。可趙構的想法只是想偏安南方,只要金兵不繼續南下就可以,其他的都不重要。
而且,如果宋徽宗和宋欽宗真的回來了,趙構自己的皇位還保得住嗎?要知道,如果沒有靖康之難,是輪不到趙構當皇帝的。現在兩個皇帝回來了,保不齊會有大臣要趙構還政於欽宗,趙構願意白白把皇位拱手讓出去嗎?肯定不願意。
這裡可以參照景泰帝和明英宗的故事。明英宗回來後,景泰帝把英宗關了七年。最後英宗和幾個大臣發動奪門之變,才把皇位搶回來。
可想而知,三個皇帝在一起,肯定會有一場腥風血雨的政變。
所以趙構萬萬是不會讓岳飛迎回二帝的。
再加上擔心岳飛擁兵自重,趙構能不讓岳飛死嗎?
-
11 # 醉美木瀆
嶽王爺的自我定位和咱們現在認為的不一樣,真的就是你以為,你以為了。嶽王爺對自己的定位實際上是文官,不過是在國家多事之秋,投筆從戎,效命疆場而已。
嶽王爺喜愛讀書,而且不光是兵書,“滿江湖”寫的是氣勢磅礴,讓人讀起來熱血沸騰,嶽王爺愛好書法,在寫字上下過苦功夫,之所以嶽王爺會上書請求立儲,還是將自己定位成了帶兵的文官,如北宋時期的范仲淹,種世衡、張亢等。雖然嶽王爺的自我定位比較清晰,但是嶽王爺手裡的軍隊和地盤在朝廷眼裡是實打實的,在朝廷眼裡,這裡的朝廷不光指的是宋高宗趙構,還包括當時中樞的宰執們對於岳飛這一批靠著軍隊起家的“軍閥”一直防範有加。這也是宋朝的傳統,宋朝緣出五代,對手握重兵的武人一直是不太信任,南宋的“中興四將”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岳飛,雖然最後的結局不一樣,但都被逐漸削去了軍權。
雖然由於失去生育能力,唯一的兒子又死於“苗劉兵變”,對於岳飛熱心於自己立儲之事,宋高宗也曾經惱怒,甚至在迴文中嚴厲斥責過岳飛,但是這遠遠夠不著要殺岳飛的地步。作為帝王,生在亂世自然知道武將要且用且防的道理,關鍵一個優秀的武將是可遇不可求的,這種“自毀長城”的事情,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高宗皇帝是絕對不會做的。
紹興十年(1140)六月,金國毀約南侵,趙構下討伐詔書,岳飛進行了他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北伐。但趙構並無心收復中原,只是想以戰求和,以戰勝作為議和的籌碼,所以,岳飛連連大捷,收復故都指日可待,卻被金牌嚴令招回,岳飛“十年之功,廢於一旦”。與此同時,宋金暗通款曲,開始了第二次和議,金國在給秦檜的密信中,提出議和條件:
“必殺飛,始可和”趙構並沒有同意金國這個想讓宋朝自毀長城的惡毒條件,且又拒絕了岳飛多次辭官歸隱的請求,依然讓他把握重兵。宋高宗趙構心裡明白的很:
就算想做“縮頭烏龜”也得有一身好龜殼。現在殺岳飛,金朝把我趙構當二百五麼?
隨著戰事的發展,岳飛的處境越加艱難,在和議逐漸成型的時候,趙構對岳飛逐漸動起手來,因此,在小編看來岳飛之死主要有兩條原因:第一,岳飛作為朝廷眼中的軍閥,在和平臨近時,岳飛應主動放棄軍隊,割裂自己與舊部的聯絡,安享富貴即可,岳飛在這件事上,多少顯得不“痛快”;引起朝廷的懷疑。第二,和議已成,殺岳飛送給金朝做“投名狀”;其中第一條是主要的。“中興四將”中,劉光世最早被解除兵權,其人缺少膽略,貪圖享受,但是在“為其無能,方才放心”的政策下,雖然其舊部後來大部分投靠金朝,劉光世仍然享受朝廷禮遇,紹興八年,宋金第一次議和。宋高宗以宋金議和,劉光世賜和眾輔國功臣號,進封雍國公、陝西宣撫使。紹興十二年,劉光世死,終年54歲,諡武僖。乾道八年,追封安城郡王。開禧元年,追封鄜王。
張俊嫉賢妒能,冤殺岳飛,他也有份,至今還跪在岳飛墓前。但是“柘槔之戰”之後,張俊感到趙構想回收軍權,就帶頭主動交權,得到宋高宗信任,紹興十二年十一月,張俊罷樞密使,活封清河郡王。紹興二十六年死,終年69歲,追封循王。是中興四將中封王最早的一個,不知道和冤殺岳飛有沒有關係。
韓世忠和張俊、岳飛一同被剝奪軍權,為求自保,韓世忠主動獻上積蓄的軍儲錢一百萬貫、米九十萬石及酒庫十五座。並且斷絕了和舊部的一切聯絡,每日飲酒作樂,不問政事。紹興十三年,進封鹹安郡王,乾道四年,宋孝宗追封韓世忠為蘄王。
紹興七年,可以說是岳飛和高宗的“蜜月期”,是年,岳飛奉詔入朝覲見高宗趙構,其間曾與高宗作《良馬對》,後又扈從趙構至建康。一日趙構把岳飛召至“寢閣”,向飛授命說:
“中興之事,朕一以委卿。”準備將劉光世所部王德、酈瓊等兵馬五萬餘人隸屬於岳飛,進一步重用岳飛。後來在張浚,秦檜的“提醒”下,高宗想起了“提防武將”的祖訓,說好的兵馬也不給了,氣的嶽王爺賭氣跑到廬山去給母親守墓。
嶽王爺就是這樣一個“氣性”很大的人,這種“氣性”在被解除軍權後,表現的也非常明顯,與劉光世的無能不一樣,岳飛功勳卓著,戰功赫赫,同時代武將無出其右者。與張俊的貪財好色不一樣,岳飛一直是仗義疏財,不治產業,也不好女色。與韓世忠的“就坡下驢”也不一樣,被解除軍權後,韓世忠立即交出軍需糧草“花錢買命”,不敢討價還價,沒有任何怨言,而岳飛的“氣性”致使岳飛對北伐的失敗充滿怨言,在首次宋金和議之後曾拒絕接受高宗皇帝委任的職務。也就是這種“氣性”使高宗一直對岳飛充滿懷疑,擔心他不能屈居人下,而岳飛完美的人設,在軍中強大的威望,又反而成了他此時的催命符。
回覆列表
岳飛的悲劇,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宋高宗趙構,雖然少不了奸臣秦檜的挑撥,但其實在趙構心裡,早已對岳飛下了殺心,只是早殺晚殺的問題。為什麼?
其一,趙構是有名的逃跑皇帝,他打心底就沒想過收復北方,而且岳飛一代名將,精忠報國,時不時就跟趙構說要收復北方,迎回徽宗的棺木,還要接回欽宗。迎回徽宗的棺木倒是好說,如果真要接回了活著的欽宗,趙構的皇位就會受到威脅,所以他不會讓岳飛成功。
其二,是因為岳飛曾干涉趙構立儲的事,立儲君這種事歷來是皇帝最敏感的問題,而且這種事對趙構更加敏感,因為據說當年趙構在臨安逃跑的時候,驚嚇過度,喪失了生育能力,一直沒兒子。所以特別忌諱別人談論立儲的事,而岳飛偏偏向趙構上書建議立儲,這不得不引起趙構反感。
其三,岳飛勢力過大。宋朝自開國以來,就有忌諱武將擁兵自重的傳統,所以一直是重用文官,輕任武將。趙構也一直是這樣的想法,所以在對待與北方民族的戰事上,都是以和為主。而岳飛卻與趙構的思想正好相反,堅決主戰,手下軍強馬壯,卻號稱“岳家軍”,而不是“趙家軍”,所以趙構對岳飛等高階將領早就有了防備之心,中興大將岳飛、韓世忠、張俊,都是趙構削弱的目標,而岳飛首當其衝。
另外,岳飛的悲劇,還與他本人的性格有直接關係。岳飛是天生的將軍,光明磊落,治軍嚴明。但這些職業軍人的素養在北宋朝廷內部的政治鬥爭中卻是致命的,這樣的性格在政治中就體現成了性格耿直、做事不知變通,使岳飛樹敵太多。
第一,岳飛耿直的性格得罪了趙構。岳飛一代名將,自然不擅長像秦檜那樣去揣摩聖意,他過於耿直的性格使得趙構拿他也沒辦法。其實在紹興十年之前,金兀朮就曾多次南下侵宋,而每次率兵擊退金兀朮,準備北進收復失地的時候,趙構往往會派秦檜站出來組織議和,這讓岳飛很不忿,結果他採取了一個最不合適的方式,罷官回老家,而等到金兀朮再次南下的時候,趙構又不得不請岳飛出山,這就等於岳飛在變相威脅皇帝,所以趙構心裡自然很反感。
第二,岳飛得罪了秦檜。以岳飛的光明磊落的性格,自然是瞧不上秦檜這等奸臣的。趙構曾問岳飛如何能天下太平,岳飛說:“文官不愛財,武將不怕死”,武將不怕死岳飛做到了,而文官不愛財自然會遭到秦檜的反感,而且更要命的是,秦檜是主和派,戰事起時,秦檜難以發揮作用,而只有議和才能體現秦檜的價值,所以秦檜一心要除掉岳飛。
第三,岳飛與張俊有矛盾。張俊作為岳飛年輕時的老領導,可說對岳飛是有一些知遇之恩的,但這個人卻是個小人。當時趙構準備下手削弱韓世忠兵權時,張俊跑來找岳飛,想跟他一起瓜分韓世忠的兵馬,結果被一身正氣的岳飛怒斥。所以在最後秦檜陷害岳飛的時候,張俊也跑出來落井下石,買通了岳飛的部下王貴,冤枉岳飛叛國謀反,造成了風波亭下的千古奇冤。
俗話說:“北宋缺將,南宋缺相”。結合當時混亂的朝局來看,一代名將岳飛的死,是偶然,也是必然。雖然他戰無不勝,但也難以挽救南宋走向危敗的國運,風波亭之後,宋朝再無北進收復失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