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棵死去的樹

    這是一個茶壺,至於說收藏的價值,要看具體的年代,材料和工藝水平了,只看圖片,我不能判斷它的年代和材質。

    關於茶壺的發展歷史,是在唐代以前就有了。唐代人把茶壺稱“注子”,其意是指從壺嘴裡往外傾水,據載:“元和初(公元806年,唐憲宗時)酌酒猶用樽杓……注子,其形若罌,而蓋、嘴、柄皆具。”罌是一種小口大肚的,唐代的茶壺類似瓶狀,腹部大便於裝更多的水,口小利於泡茶注水。約到唐代末期,世人不喜歡“注子”這個名稱,甚至將茶壺柄去掉,整個樣子形如“茗瓶”,因沒有提柄,所以又把“茶壺”叫“偏提”。後人把泡茶叫“點注”。就是根據唐代茶壺有“注子”一名而來。茶道藝術越來越精,對泡茶、觀茶色、酌盞、燙壺更有講究,要達到這樣高的要求,茶具也必然要改革創新。比如明朝茶壺開始看重砂壺,就是一種新的茶藝追求。因為砂壺泡茶不吸茶香,茶色不損,所以砂壺被視為佳品。據載:“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熱湯氣。”說到宜興砂壺幾乎無人不知。而宜興砂壺正是明朝始有名聲。據史料記載說,明朝宜興有一位名叫供春的陶工是使宜興砂壺享譽的第一人。記載說:“供春,吳頤山家僮也。”吳頤山是一位讀書人,在金沙寺中讀書,供春在家事之餘,偷偷模仿寺中老僧用陶土搏坯,製做砂壺。結果做出的砂壺盛茶香氣很濃,熱度保持更久,傳聞出去,世人紛紛效仿,社會出現爭購“供春砂壺”的現象。供春真姓“龔”。所以也寫成,‘龔春”砂壺。此後又有一個名叫時大彬的宜興陶工,用陶土,或用染顏色的土製作砂壺。開始,時大彬模仿“供春”砂壺,壺形比“供春”砂壺更大,一次時大彬到江蘇太倉做生意,偶在中聽到“諸公品茶施茶之論。”頓生感悟,回到宜興後始作小壺。其壺“不務妍媚,而樸雅堅粟,妙不可思……前後諸名家,並不能及。”說:“大彬之壺,以柄上拇痕為識。”是說世人以壺柄上識有時大彬拇指印者為貴。從此宜興砂壺名聲遠布,流傳至今,還是人見人愛的精製茶具。

  • 2 # 眉子vlog

    古代的銅錢,媽媽床上掛蚊帳用的,還有兩元紙幣,不知現在值錢否?嘻嘻,應該是要看年份決定價值吧,朋友們覺的呢?

  • 3 # 玩古亦談今

    殷美娟的壺。

    殷美娟,1965年出生於美麗的陶都宜興,自幼便對紫砂藝術情有獨鍾。1982年進宜興紫砂工藝廠,師從談菊慧學藝,天賦與勤奮是成功的不二法門,加之師傅的悉心教導,短短几年便掌握了紮實的全手工基礎和工藝流程。1988年參加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造型培訓班,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技藝水平又得到進一步提高。其作品形式多樣,尤以光貨見長,技法嫻熟,格調清雅,藝術美感與實用並重,得到業內外人士的一致好評。

    值得收藏和擁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錢後的人們會對社會做出多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