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的星空9527

    魏延會英年早逝,五千精銳暴屍荒野,諸葛亮首次北伐失敗,且折損一員大將!

    話說公元228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發動了第一次北伐。出征途中,大將魏延向諸葛亮提議由自己率領“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夏侯)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這就是著名的“子午谷奇謀”,但結果是“一生唯謹慎”的諸葛亮並沒有採納,對此,魏延黯然神傷。從而留下一個“如果當初採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蜀漢是否可以一舉攻破長安”的千古猜想,後人因此事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也爭論不休。

    按照魏延的想法,蜀國從子午谷出發,突然出現在魏國的眼皮底子下,魏國軍隊將士必然放棄城池逃亡,魏延連夏侯楙水上逃走的場景都想出來了。

    諸葛亮畢竟是軍事家,他知道出兵子午谷的兇險,在諸葛亮看來,一旦魏軍守將夏侯楙死守城門,拒戰不逃(其實,這種可能性是很大的),後果是很難想象的。

    按照魏延的提議,五千士兵需要日行百里,而子午谷是非常崎嶇的小道,這對士兵體能是一種極大的消耗,即便是到達城下,以逸待勞獲勝的可能性也很小。

    另外,子午谷奇謀講究的是攻其不備,說的是軍隊的突擊性,但是魏軍在很多地方都安插有偵察兵,這種攻其不備顯然是立不住腳的。

    諸葛亮如果採用魏延子午谷奇謀,大機率會失敗,五千精銳暴屍荒野!

  • 2 # 記錄歷史人生

    228年春,諸葛亮借曹丕‘代漢自立’,曹魏國內人心惶惶的機會,打著‘匡扶漢室’的大旗,對曹魏發動大規模戰爭,史稱諸葛亮北伐。諸葛亮這次集結的部隊也不少,足有十萬之眾,先是派趙雲、鄧芝領一萬軍隊出斜谷,吸引魏軍主力,自己則親帥大軍攻打祁山。做好這一切的戰略部署後,效果出奇的好,趙雲、鄧芝成功吸引了曹軍主力,諸葛亮連克南安,天水以及安定三郡。就在諸葛亮正得意的時候,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違眾拔謖(馬謖)。也就是歷史中讓我們津津樂道的馬謖失街亭一事。

    《資治通鑑》載:及出軍祁山,亮不用舊將魏延、吳懿等為先鋒,而以謖督諸軍在前,與張郃戰於街亭。結果,馬謖慘敗,街亭失守。而馬謖也成為了這場戰爭的替罪羊,直接被諸葛亮處死。在諸葛亮重用馬謖把守街亭前,魏延曾向諸葛亮提出一條奇謀:子午谷奇謀。由魏延率領5000精兵奇襲長安,長安守將夏侯楙是曹操的女婿,傳言此人是個怯而無謀的大廢物,攻下長安簡直易如反掌!然後諸葛亮從斜谷接應,可一舉平定咸陽以西、甚至整個雍涼地區。

    然而,此時的諸葛亮根本沒有心思聽魏延在那誇誇其談,諸葛亮滿腦子在想:如何將馬謖扶持上來。且不說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的可行性,一旦成功的話,魏延的戰功將是最大,這絕對不是諸葛亮所願意看到的。諸葛亮現在是一門心思想要培養馬謖,要不然也不會放著身經百戰的魏延、吳懿不用非得讓一個書呆子馬謖把守重中之重的街亭了。諸葛亮當初沒有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接著導致發生了一系列的失誤,我們試想一下,諸葛亮當初如果用了子午谷奇謀,蜀漢的命運會被改寫嗎?個人認為蜀漢的命運不僅會被改寫,諸葛亮甚至能夠憑藉此戰完成‘二分天下’的夢想。

    我們試想一下,諸葛亮允許魏延實施子午谷奇謀,會有很大機會成功,危險肯定會危險,但在巨大的利益面前,這點危險算什麼?正所謂“富貴險中求,拍案定乾坤”,魏延一旦成功,蜀漢將得到大片肥沃的土地,現如今的蜀漢並沒有到‘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地步,況且,廖化也不像演義中那樣不堪,防守是諸葛亮的強項,得到地盤後,守下來很難嗎?!除了土地外,蜀漢還會得到一樣‘寶貝’,那就是百姓,有了百姓才會有軍隊,有了百姓才會國力強盛,有了百姓才能有機會統一亂世!諸葛亮藉此休養生息,不出三年,我想蜀漢今後被吞併的命運就會被改寫,而諸葛亮也不至於五次北伐而無功而返了。

    可惜的是,不知道是不是魏延欠了諸葛亮八百塊錢,諸葛亮始終不同意魏延冒險,去實施子午谷奇謀。最終導致,諸葛亮幾乎年年征戰,蜀漢軍民疲憊,損兵折將,國內經濟不僅沒有逼近曹魏,反而被越拉越大。如果諸葛亮知道曹真死後,由司馬懿統帥大軍,我想諸葛亮當初肯定會同意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吧,雖然冒險了點,也有可能會失去魏延這一猛將,但對於後來司馬懿給予諸葛亮深深的絕望來說,最起碼魏延的奇謀能夠擁有一絲希望!

  • 3 # 明越清泉

    按諸葛亮的做事風格,他若採取魏延計策,奇襲肯定成功!但是,按當時蜀中實力,攻雖可下,守卻不成。肯定守不住。這也是孔明為何不釆納魏延討謀的主要原。

  • 4 # 聖讀歷史

    “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這就是著名的“子午谷奇謀”。

    當時諸葛亮以風險太大,故不用此計

    毫無疑問,這個計策肯定是有風險的,是必須要諸葛亮配合完成的,他認為只要十天他就可以打到長安,長安守將夏侯楙肯定會逃走,只要他逃走,城中的御史、京兆太守都不足懼。魏延打下長安以後,可以固守在那裡。因為長安城中糧食還是比較充足的,魏軍從東邊來救援,至少得二十多天。如果諸葛亮從斜谷帶著大部隊在這段時間內趕到,就足可以抵擋住魏軍。這樣一來,咸陽以西的地盤,就可以平定了,魏延說的這個策略,有非常多的條件。一是魏延打到長安的時候,夏侯楙要確保不抵抗而逃走。二是長安城中真的要有足夠的糧食用來防守。三是在魏軍前來救援之前,諸葛亮的大軍真的要在這段時間內趕到。四是就算魏延能守住長安,諸葛亮要能夠把長安西邊的地區給平定,才不會造成魏延受兩面夾攻。毫無疑問,這個計策肯定是有風險的。

    如果當時用了這個計謀,成功的可能性不大,還有就是無論是打勝、打敗,還是魏延投降,對於諸葛亮來說,都不是一件好事

  • 5 # 史海鉤沉者小王

    會是魏延提前登仙。

    《魏略》寫“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說白了一萬兵,一半還是背糧食的,十天飛奔到長安。為什麼用飛奔?《三國志》記載,張郃率軍走子午谷,因大雨道路太難走退回去了,《資治通鑑》寫曹真一個多月才走了一半。《長安志》寫谷長660裡,再加上褒中到洋縣現在要120裡,洋縣到谷口160裡,和子口到長安的100裡,這一加取整1000裡,那這麼說魏延帶隊至少要日行百里。當時夏侯淵善於急行軍,一日150裡,精銳的魏武卒基本日行百里,不過一般都是跑平底,這是山地。按漢代一里地400多米算,一天休息6/7小時,奔襲期間,魏延必須以近2400米/小時速一直奔跑在山地上,還跑10天。

    然後看補給,當時記載諸葛亮病重每天食米才三升,正常士兵按最低算四升,按魏晉度量衡折算,1人1天兩頓1.4斤米,1萬人每天14000斤,10天14萬斤,負糧兵每個基本30斤左右,但實際急行軍消耗體力,我覺得會更高。同時這還不考慮打長安的消耗,每多一天,負糧兵就多背3斤米。

    現在假設魏延厲害,山地急行軍10天、糧食消耗按最低算夠用,10天后到達長安城下也要精疲力盡把,同時只有5千士兵能戰,負糧都帶糧食了,沒有過多裝備,戰力打個問號。如果子午谷附近又斥候,魏國只需以逸待勞,利用地勢守住谷口,魏延就跪了。

    如果沒有斥候,疏於防範,魏延趕到長安城下,夏侯懋在長安城牆裡,如果夏侯懋敢於一戰,或者堅守不出,魏延1萬兵不夠看,只能用計騙開城門攻進去。

    我只能再假設夏侯懋直接被嚇跑,魏延入城,舉城投降,兵力沒有損耗,但是與諸葛亮相約匯合的時間還有10天。

    這時兩個選擇,一是他要蒐羅全城糧食,讓負糧兵守長安,帶5000兵和補給奔襲潼關,切斷魏國東西聯絡,難度不小,等同找死。二是堅守長安,等待諸葛亮趕來,要不魏國援軍趕到一圍,OVER。

    以上這些加在一起,簡直困難重重,要是真同意,魏延八成提前登仙了。

    對了,昨天有問給諸葛亮有50部手機會怎麼樣?我覺得這裡魏延應該申請幾部,關鍵時刻請示下能不能撤退。

  • 6 # 小生讀史

    說道子午谷奇謀,千年來一直爭論不斷,有的說諸葛亮沒有聽從魏延的計謀,錯過了北伐成功唯一機會,也有人說魏延的計謀只是紙上談兵不切實際。那麼到底子午谷奇謀在當時可不可以行得通呢?接下來我們就看一下歷代走這條道人的下場。

    子午谷是秦嶺六道中的一道,因為地勢險峻,在秦嶺通往關中的道路中是最難通行一條道,接下來在諸葛亮第三次北伐的時候,曹魏大將曹真就不顧眾人反對決定從子午谷繞道攻擊蜀漢後方,結果當曹真帶領軍隊小心翼翼的穿越子午谷的時候,天降大雨,道路被毀,走了個把月也才剛剛走到了一半路,兵貴神速,作為奇襲的一路,耽誤了那麼長時間路都沒走完,結果曹真只能灰溜溜撤軍,這一次奇襲顯然失敗。

    公元354年,東晉桓溫北伐,兵分兩路,其中司馬勳一路就是準備從子午谷穿越秦嶺,從後面包抄,結果子午谷前秦早就派了幾千人防守,最後司馬勳兵敗子午谷,有人防守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子午谷不是那麼容易穿過的。

    再看看明朝末年的闖王高迎祥,明末在陝西起兵的農民軍首領高迎祥,流竄縱橫多年,崇禎一直想消滅但是沒辦法,東奔西竄的闖王想要來個大計劃,想要拿下長安,作為地道的本地人,子午谷這條道他當然一清二楚,然後就帶領軍隊從子午谷出發想要奇襲長安,結果比較倒黴,路上又遇到暴雨,原本十天的快速突襲,變成了半個月艱苦行軍,而且剛一出谷就遇到了早就等的不耐煩的明軍,結果可想而知,明軍將領孫傳庭以逸待勞一舉擊敗五萬闖軍,高迎祥也被俘虜,被壓到北京得到了個凌遲處死的下場。

    可見歷史上走子午谷的都沒落得啥好下場,那麼以當時魏延提出的形勢分析,只帶領五千人快速穿越子午谷,到達長安城下,然後魏軍守將夏侯楙就會棄城逃跑,前提是人家真的會逃跑,夏侯楙雖然懦弱無謀,但是隻有五千蜀軍在沒有外援沒有糧草的保證下,能迅速佔領做了幾百年大漢都城的長安?城高牆厚的長安城,根本就不是那麼容易被拿下的,等曹魏收到訊息,這五千奇襲之兵只會落到全軍覆沒的下場。

    所以說謹慎的諸葛亮不可能採用這個風險那麼大的計謀的。

  • 7 # 層林盡染幽山

    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 。

    首先來看何為“子午谷奇謀”。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曹魏,名將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謀:效仿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魏延親自率領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奇襲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率大軍出斜谷合圍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這就是子午谷奇謀。

    魏延作為蜀漢名將,熟讀兵書,“子午谷奇謀”確實是兵出險招的謀略,會起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效果。但反過來看,“子午谷奇謀”的分險太大了,雖說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道吸引大量魏軍主力,然而就憑魏延的五千精兵長途奔襲長安,就算是出其不意,攻下長安都成問題。

    魏國軍力強盛,全國兵力是蜀國四倍左右,因此防守長安及周圍城市的兵力不下十幾萬,就算魏延僥倖攻下長安,能否守住都是大問題,長安告急周圍各地魏軍回援,那時候魏延面對的是數十倍的魏軍,五千孤軍要想守住長安簡直異想天開,更不用說繼續進攻潼關重地。

    再說諸葛亮出斜谷道,進軍速度也不一定趕得上魏延攻到潼關,如果西線魏軍和諸葛亮大軍對峙,時間長了蜀糧草必出問題,可能隨時撤回蜀國。

    所以“子午谷奇謀”實施,可能的結果就是,魏延五千軍全軍覆沒在長安,諸葛亮大軍回撤蜀中。蜀國為此損失一批精銳,一員大將。

  • 8 # 國子監小祭酒

    歷史沒有如果,但演義卻有。結合史實,設想一下子午谷奇謀實施的結果,確實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支援子午谷奇謀者覺得諸葛亮就是太穩,如果放手一搏讓魏延去實施的話,成功了可以一舉拿下長安,快速完成北伐,就算失敗了最多也不過損失五千兵馬,未嘗不可一試。不過咱覺得,對於戰爭還是要做一番全面的考慮,子午谷奇謀牽動的可不僅僅是五千人馬而已,如果魏延真的去實施子午谷奇謀的話輕則落得個孤軍深入全軍覆沒的下場,重則會影響到整個北伐大業的戰略佈局,無論成功還是失敗都不會有好結果。

    子午谷奇謀謀的是什麼:

    在《三國演義》第九十二回 《趙子龍力斬五將,諸葛亮智取三城》中魏延向諸葛亮獻上了子午谷奇謀:

    “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無謀。延願得精兵五幹,取路出褒中,循秦嶺以東,當子午谷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夏侯楙若聞某驟至,必然棄城望橫門邸閣而走。某卻從東方而來,丞相可大驅士馬,自斜谷而進。如此行之,則咸陽以西,一舉可定也。”

    魏延對子午谷奇謀的設想是夏侯楙是個平庸的人,肯定想不到我方會率奇兵偷襲,只要暗中率五千兵馬趕往子午谷,不出十日就能奇襲長安,再由諸葛亮親率北伐的十萬大軍從斜谷北上,兩相夾擊之下,咸陽以西都可以一舉平定。

    從子午谷奇謀的內容就可以看出魏延的戰略規劃是先奪取以長安為中心的關中地區,再控制潼關以阻止關東援軍的進入。這樣就可以割裂關西、關東的聯絡,將隴右、涼州等地變成夾在他和諸葛亮之間的甕中之鱉,慢慢圍死。

    乍一看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確實比諸葛亮先攻隴右地區,站穩腳根後再對關中及其他地區徐徐圖之。最後等時機成熟時東出函谷關,攻取關東各州的策略見效快得多,也大大縮短了長期北伐帶來的國力損耗。但若是結合當時蜀魏兩國的實際情況的話,子午谷奇謀具有很大的缺陷,如果魏延真去實施的話,後果不是蜀國可以承受的。

    從軍事的角度分析子午谷奇謀的結果:1、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的實現需要諸葛亮十萬大軍主力的配合,但蜀國土地貧瘠、人口較少,第一次北伐時的十萬大軍是蜀國所有的國本。蜀軍主力部隊離開漢中後,留守漢中的兵力並不多,如果十萬大軍都出了了斜谷去配合魏延,留守漢中的兵力根本抵擋不住魏軍的入侵,如果魏軍突然襲擊,轉守為攻的話,蜀國主力又不再,到時怕是還沒拿下關中就得回援漢中。諸葛亮常年北伐就是擔心魏國守軍做大,突然入侵蜀國,所以以攻為守,讓北伐的軍隊既進可北伐退可守衛蜀國邊境,做到化被動為主動。所以以十萬主力配合魏延突襲會使蜀國陷入險境,相比之下,得不償失。2、再看魏延的行軍路線,五千兵馬先從陽平關出發順秦嶺山脈行至子午谷南口處約四百里,入子午谷後再走了五百多里到北谷口, 再從北谷口至長安城約有一百六十里,還要要十天內到達,既然是奇襲,肯定少不了日夜兼程。“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五千精兵先是翻山越嶺,翻的還是秦嶺,翻完以後還要在子午谷的崎嶇小路上日行百里,如此強度的行軍,糧草根本跟不上,總不能五千人一人扛包糧食行軍吧。就算糧食夠了,這麼急促的趕路,到了長安城下也會變成強弩之末,夏侯楙就是再無能也不會被五千個精疲力盡的人嚇跑,估計會興奮的殺敵建功。3、魏延子午谷奇謀的最主要的依靠是精兵突襲,具有隱蔽性、突然性。但配合的主力大軍卻有十萬人,十萬大軍兵出斜谷時,魏國的探子肯定能發現,他們在本國傳遞訊息定然比孤軍深入的魏延同諸葛亮傳遞訊息快。將十萬大軍開拔的訊息傳遞後,魏國必然會進行警戒,各條道路都會被軍隊關注、巡哨,一些重要的路口、關隘都會派軍隊把守,魏軍有了防備,奇謀便會失去突然性,只會失敗。

    從軍事角度看,子午谷奇謀失敗的可能性確實很大,但戰爭之事從來都是險中求勝,雙方交戰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機會能擊敗對方,冒險一試也未嘗不可。諸葛亮之所以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毫無商量直接否決是因為子午谷奇謀所代表的的是一種不適合蜀國國情的北伐策略,不但失敗難免,而且會給影響整個蜀國的北伐佈局。

    從兩國綜合國力的角度分析子午谷奇謀的結果:

    1、魏國國土廣闊,人口眾多,決定了弱小的蜀國只能穩中求勝。據 《晉書 ·地理志 》記載,魏國立國後,共有87郡及十二州,人口將近500萬 。蜀國共有22郡,僅有益州一個州,人口約110萬 。 魏國的國土是蜀國的近兩倍,人口是蜀國的近5倍,而魏國佔據的是中原一帶,那裡的經濟文化最為繁盛 。 蜀國只佔據著偏偏的西南一 隅,而且土地貧瘠,人多地少 。 這些無不是戰爭成敗的決定性因素 。戰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拼的就是經濟實力 。諸葛亮清楚的認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在《出師表》中說:“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途崩殂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北伐是諸葛亮處於危急之時的無奈選擇,在兩國國力差距如此之大的情況下,蜀國若想戰勝魏國只能穩紮穩打,步步蠶食,一邊打仗,一邊休養生息,採取以戰養戰的策略。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妄想一口氣吃成一個胖子,即便他成功了,蜀國也沒用足夠的人口和生產力來消化突然得到的大片領土,遲早發生內亂,甚至造成內部分裂,滅亡的更快。

    2、魏國兵力雄厚,名將如雲,強大的軍事力量決定了蜀國只能步步為營。蜀國人口僅過百萬 ,能拖起10萬軍隊都已經很不容易了。所以諸葛亮的最大活動兵力不會超過6 萬 。魏國的西線防禦兵力在 20萬左右 。 (曹真一路近10 萬,司馬懿和張頜領另外10萬 。活動兵力在15萬左右 )。在軍事戰將方面,魏上將如雲 ,蜀中無大將 ,廖化作先鋒。當時駐守長安的魏將夏侯懋雖然平庸無能。但長安城畢竟是大城池,守衛固若金湯 ,附近又有名將郭淮近在咫尺 ,正是出於對魏蜀兩軍軍事實力的清醒認識 ,諸葛亮才決定兵出祁山,平推隴右 ,步步為營 ,這樣才避免了腹背受敵,進可攻退可守,掌握戰場的主動權 。 若是魏延在子午谷突然率軍攻打 ,魏軍以逸待勞 ,互為犄角,蜀軍就會失去戰場主動權,到時退無可退,只能硬著頭皮決戰,蜀國勝利的機會很渺茫。

    3、魏國君主賢明,政治制度完善,有生力量充足,決定了蜀國的北伐自保大於擴張。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採納了吏部尚書陳群的意見 ,進行選官制度的改革,打擊削弱門閥士族 ,實行九品中正制 ,大力選拔中小地主及知識分子。這種制度的實行使魏國獲得了大量良臣名將,國力得到了快速發展。而蜀國佔了巴蜀之地 ,雖然憑著劉皇叔這張名片吸引了很多人才,但自劉備死後,大漢皇叔的名片越發不好用了,繼位的劉禪並沒有魏主那麼賢明,並未對蜀國政治制度做出適當的改革,蜀國已經開始走下坡路。這些情況輔政的諸葛亮不可能不知道,他清楚的明白蜀國與魏國相比,後續的有生力量實在是太差,所以北伐是以攻代守的自保策略,容不得激進:

    “以先帝之明 ,量臣之才 ,故知臣伐賊 ,才弱敵強也 ;然不伐賊 ,王業亦亡 ,惟 坐待亡 ,孰與伐之 ?” (《後出師表》)

    北伐是為了擴張,更是為了自保,在雙方有生力量對比懸殊的情況下,即使在本國境內都有被魏國掃平的擔憂。試想一下,一支弱國的軍隊,貿然出兵子午谷,孤軍深入強國的腹地,必然無法順利展開攻勢,最後只能被困死。

    透過以上分析就可得出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其實嚴重脫離了魏 、蜀兩國當時的實際情況和客觀條件 ,只是一個軍事將領為了打勝仗、想立蓋世奇功而提出來的嘗試性策略,可行性有待商榷。而諸葛亮作為劉備欽點的蜀漢政權軍政的最高統帥, 他要考慮的遠遠不像魏延想象的那麼簡單, 他要照顧到方方面面, 他要為蜀漢的將來負責。 故而對於失敗可能性大,成功了對蜀國未來沒什麼幫助的子午谷奇謀,諸葛亮拒絕的很堅決。

    結語:由子午谷奇謀的一個小事例引發的假設

    在明朝末年,農民起義軍,第一代闖王高迎祥在率五萬兵馬從上庸地區向陝西進軍時, 就選擇走子午谷小路。五萬兵馬經過艱難的十五天行軍,在其快到谷口時,遭到官軍孫傳庭的伏擊。最終全軍覆沒,闖王被俘,第二代闖王李自成上位。這是子午谷奇謀在一千多年後失敗的實踐。

    由此,咱來大膽假設一下子午谷奇謀的實行結果:

    諸葛亮採納子午谷奇謀後,魏延率奇兵從子午谷直奔長安。子午穀道路崎嶇, 遇雨還泥濘, 魏延軍不能按預期趕到,勉強走出子午谷時, 長安的魏國守軍已布好防守之備; 由於資訊傳遞困難,諸葛亮的大軍也不能按期到達,魏延被滅。魏軍乘機直撲漢中,蜀國由此遭遇重創, 再也不能組織北伐。

  • 9 # 一葉輕舟渡紅塵

    也沒用的,只能算戰術層面的區域性勝利。區域性勝利改變不了蜀國戰略層面的全面落後。蜀國在連年北伐國力其實已經接近燈枯油盡,反之魏方無論是戰略縱深和綜合國力遠遠強於蜀國。

    對比很像二戰中日本和美國,日本雖然取得了珍珠港的區域性勝利,但最終比拼的是綜合國力和戰略縱深。

    蜀國的先天短板加上常年窮兵黷武,註定了最終失敗的命運,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 10 # 不沉的經遠

    要是魏延看到這個問題肯定會給題主來一個否認三連,堅決和這種傻瓜計劃撇清關係。

    所謂的“子午谷奇謀”出自裴松之在注《三國志》時引用的《魏略》,說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認為鎮守長安的夏侯楙“怯而無謀”。所以建議由自己帶五千精兵,另有五千人攜帶糧草,出子午谷十天可到長安。夏侯楙一定會棄城而走,自己可以輕取長安。而諸葛亮率魏軍主力從斜谷前來,關中可定。

    《魏略》是三國時期的曹魏郎中魚豢所撰寫的一部史書。其中對於魏國的介紹比較詳細,但是對於蜀漢的記載則有很大的偏差。比如在《魏略》中寫到劉禪曾經被人販子拐賣,劉備奪取漢中以後才和劉禪相逢,可謂荒誕不經。

    而《魏略》裡記載的“子午谷奇謀”也存在很大問題,比如子午穀道路艱險,不是十天能走完的。而一旦延誤了行程,走漏了訊息,魏軍有備,那麼靠魏延的五千人馬顯然不可能拿下長安。而且即使魏延順利奪取了長安,諸葛亮也成功和他會師。但是蜀軍兵力有限,一旦魏國從關東抽調大軍來增援,以蜀漢的實力也難以守住長安,更談不上奪取關中了。

    所以陳壽在寫《三國志》時雖然也引用過《魏略》的資料,但是主要是關於魏國的記載,其他方面極少引用。而在《三國志·魏延傳》中對於北伐一事的描述,僅僅是說魏延多次提出要求自己單獨領兵,和諸葛亮分開行動,然後在潼關會師。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

    這個方案顯然和《魏略》的“子午谷奇謀”差距很大。實際上以魏延的智商也不可能提出“子午谷奇謀”這種明顯不可能實行的方案。

  • 11 # 我想問自己

    首先我覺得三國立國,魏國有天下精華六分,吳蜀最多佔有四分。而且魏國佔據北方,擁有完全的與外族溝通交流渠道,戰馬在古代是必不可少的特殊戰略資源。蜀多山道,後勤週轉困難,國小將微兵少,缺乏戰爭後續潛力。自古以小吞大,必是天災人禍加內亂方有一線生機。就算偷襲成果,也不能久守,必成孤軍。魏國可調集大量騎兵封鎖周邊,必成困獸。蜀國兵力也不能完全鎖住關中。必敗無疑。

  • 12 # 雲跡樂談

    個人認為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不會成功,結果只會打擊蜀漢北伐計程車氣,折損蜀漢有生力量,蜀漢與曹魏實力差會變得更大。逆風不能浪,國運之爭,不容有失。

    1.《三國志·蜀書·魏延傳》:“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2.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所引《魏略》載:“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亮以為此懸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這就是子午谷奇謀的出處。至於說此謀不會成功,原因如下:

    魏延兵出子午谷,能打下長安城都是很大的問題。

    首先,魏延此計在賭自己不被發現,猶如神兵天降。此計要成,得先成在出其不意上。但魏延軍有被發現的可能。魏蜀兩國、兩軍之間肯定有間諜存在,而關注搞清兩國重要人物動向也是他們重要任務之一。離蜀越近,曹魏的沿路哨探就會越多,就算髮現不了魏延軍,還發現不了諸葛亮大軍嗎?諸葛亮大軍想如期和魏延軍會合,困難重重。就算遇見平民百姓也是危險的,百姓有可能上告討賞,春秋時秦穆公想裡應外合攻打鄭國,就是被商人弦高發現並冒充鄭國使臣,秦軍以為行蹤暴露被成功“勸退”。若被發現,出子午口之日就是被魏軍團滅之時。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魏延只領五千人,自帶糧草行走在崎嶇的子午谷,其它攻城武器等東西怕是帶不了。等“不過十日”到達長安時,魏延軍會是個缺援少糧、精疲力竭、缺少攻城武器、一定程度減員的狀態。

    其次,魏延此計在賭夏侯楙會棄城而逃,然後長安輕易可破。但夏侯楙可攻可守,不一定會逃。長安曾是東漢陪都,現在是曹魏西京,對蜀作戰的重鎮,城堅而又“三多”,即兵多將多糧多。夏侯楙就算怯,難道不怯棄守長安的重罪?夏侯楙怯強不一定會怯弱,說不定還想欺弱。他是安西將軍,有自己的下屬將領參謀,魏軍可不都是酒囊飯袋。面對精疲力竭的不足五千蜀軍,曹魏大軍很可能會圍剿蜀軍立功。就算不攻蜀軍,憑藉長安城堅而“三多”,夏侯楙固守待援是沒問題的。沒有火槍大炮的冷兵器時代,“其下伐城”,魏延軍想依靠上述的疲弱狀態攻下長安城是非常困難的。時間越久,魏延軍缺援少糧會越弱,四方魏軍會合圍並殲滅之。

    就算魏延打下長安,能守住長安,等到諸葛亮也是個很大的問題。

    魏延只是打下了重鎮長安,曹魏會驚但不會恐,不是斬首攻下洛陽,致使曹魏癱瘓。攻下長安必有折損,魏延只能依靠長安城堅和徵召民夫守城。長安四周一馬平川,反應過來的曹魏軍隊會快速源源不斷地從四面八方圍攻長安,收復長安反手之間。

    魏延此計又在賭諸葛亮大軍會如約而至。這個時候曹魏並沒有出現什麼大的變故,政局穩定,諸葛亮大軍不是透明的,當他們行動時,曹魏大軍也會馬上進行相應的組織應對。諸葛亮想輕易突防,短時間內和魏延會合很困難。

    自己很難守住,諸葛亮很難及時到達,魏延“中心開花”的想法很難實現。

    話說回來,兵出子午谷古往今來從未成功過,三國魏國曹真伐蜀、東晉桓溫部下司馬勳伐前秦、西安事變王耀武勤王,都沒有在子午谷獲得成功。

    國運之爭,不容有失,生性謹慎的諸葛亮只會採取穩妥之策。

    一是強者不會把成功的主要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子午谷奇謀不確定因素太多了,風險太大了,每個環節疊加之下,成功率可想而知。就第一個環節,奇襲軍一旦被發現,曹魏少量兵力就可在子午谷團滅魏延軍。這就讓諸葛亮得三思了,更別說後面的環節難度。

    二是蜀漢勢弱家當不多,輸不起。魏蜀吳三國,吳蜀聯盟都弱於魏國。蜀漢的實力最弱,人口不足百萬,軍隊只有10多萬;魏國人口超過500萬 ,軍隊50多萬。蜀漢沒有浪的資本,只能儘量保全自己的同時多消滅敵人。就像二戰美日戰爭,日本後期和美國打起了消耗戰,日本飛機艦艇少一個就真的少一個,美國飛機艦艇少一個的同時可以造出好幾個。諸葛亮不會冒大風險“白送”一員蜀漢大將和一支蜀軍。

    三是北定中原早已是遙遠的夙願,攻打隴右,拿下涼州才是穩妥之策。劉備諸葛亮很早的時候對涼州就有想法了,馬超能成為五虎將之一兼涼州牧,除了自身悍勇,還有個原因就是馬超及馬氏在涼州的影響力有利於蜀漢將來掌控涼州。

    為什麼諸葛亮多次北伐要拿下隴右:一是隴右是氐族羌族等少數民族聚集地,曹魏在此掌控有限,易奪取;二是拿下隴右,既能圖謀涼州,又等於拿下了關中的門戶;三是可以獲得大量土地、人口、兵員、糧草、戰馬等資源,發展國力徐徐圖之。

    喜歡一個人,不能盲目而要理性客觀。我喜歡魏延“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的豪情,但不會苟同他子午谷奇謀。

  • 13 # 陳正雄3

    拋開演義不說,就算這件事是真實,魏延也確實給諸葛亮建議過,從歷史的大環境之下看,無論如何都不會成功。

    三國曆史,無論蜀國怎麼努力,都難逃被滅的命運。自身實力和吳國相比都差別巨大,更別說北方強大的魏國。歷史就是這麼直白。當軍閥混戰結束了,三個國家相對穩定開始休養生息了,也就是蜀國的歷史開始倒數的時候了。這個時候別說什麼子午谷奇謀。就算是蜀國再多幾個諸葛亮也沒用。因為體量最小,一州之地,能有什麼作為。

    奇襲,在戰術上是可行的,但是想用來作為戰略指導,想以此一舉平定魏國,簡直是腦子進水了。諸葛亮攻伐魏國,也不過是以攻代守而已。魏延如此美好的想法,諸葛亮豈會使用。畢竟,國力懸殊太大。什麼計謀都是扯淡。

  • 14 # 天中照心

    如果諸葛亮同意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結果有兩個:①奇謀成功;②奇謀失敗。

    先說奇謀成功。

    這個機率是1%。魏延自己親率幾千兵馬,走捷徑,兵出子午谷,出其不意地成功了,那會是什麼情況?

    我們先來了解子午谷的地勢:狹小的穀道崎嶇不平,兩邊高山聳立。從地圖上看從漢中到關內路程短,當行走起來那要多費時日的。據史書記載,明末高迎祥就走的這條捷徑,可耗時比計劃還多用5天時間。多用5天時間,你可事先多準備了5天的糧草?應該沒人想得到吧?這5天忍飢挨餓,人疲馬乏。我想問問,這樣的軍隊戰鬥力還剩幾何?這幾千人攻城奪寨的能力很強嗎?縱然人人都像打了雞血似的,發揚連續作戰的精神,真的能打得下長安?攻得下魏都許昌否?可能有朋友反問,我們什麼都不做,只等休養好,呆在這接應諸葛亮率領的大軍前來。我想,司馬懿斷然不會讓你立足在魏國的地界。你一數千人的疲憊之師,怎能抵得了司馬懿數十萬大軍的強攻。大家說說,縱然你出得了子午谷,奇謀成功了,但對戰術戰略的價值能有幾何?

    奇謀失敗。

    這個機率99%。老謀深算,狡詐狐疑的司馬懿,面對地圖,他會看不到“子午谷”小道?為了魏國安全,他會安排一些人,不要多,一千人足夠了。把這一千人埋伏在子午谷口及兩邊山上,以逸待勞,發現蜀軍前來,堵住谷口,兩邊山上用磙木礌石向下砸,估計這時候的魏延只有捱打的份,沒有一點還手之力的。

    綜上所述,足智多謀的孔明先生面對魏延的這個所謂"奇謀",為了照顧魏延將軍的面子,只能呵呵了。心中卻小看魏延十分:我天天想著恢復漢室的北伐大計,面對地圖,“子午谷”三個字在我眼前晃來晃去,我會看不到?還等著你來提這個“瞎包”(河南話損招的意思)奇謀?無論“子午谷奇謀”成功與否,對戰略大局沒有一點意義。

  • 15 # 邏輯文史游

    如果諸葛亮同意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那我們就可以大膽猜測,諸葛亮是想間接除掉魏延了…

    魏延認為,伐魏需要多點開花,街亭該佔還得佔,但在同時自己可以率一隊精銳十足輕甲疾行從子午谷“偷渡”直取長安,那夏侯楙又不是什麼厲害人物,待我神兵天降,定不戰而降。諸葛亮的態度也很明確,就是此計過於兇險,否決。

    那麼諸葛亮覺得子午谷奇謀哪裡不合適,《三國志》沒有記載,但我們從局外且不專業加上不考慮諸葛亮整體計劃的情況下,也應該能推斷出,魏延的想法,就是去送死罷了。

    首先,魏延所帶的數千精兵為了不打草驚蛇採取的是山野步行的方式,在追求效率的同事勢必會對體力造成極大的損耗,這樣一來到達長安城下,一隊疲憊之師,又沒有多麼精良的兵器,就算夏侯楙再窩囊,大不了儘管城門,不出幾天,也能把魏延的小隊耗死吧。

    所以在裝備和體力都跟不上的情況下,以血肉之軀去攻城,根本毫無勝算。若我是夏侯楙,只需要命城上的弓箭手亂箭射之,魏延軍必全軍覆沒。

    其次一個,也是邏輯文史姨覺得更重要的一點,就是魏延奇襲長安城,根本就沒有人和之利。我們假設蜀軍成功混入城內,在城內引起紛亂,那麼他們一方面要考慮城內兵士的抵抗,另一方面城內的百姓也不會對蜀軍有所認可。當時魏強而蜀弱是天下共知的事情,百姓求的是安穩,安穩之外若有一點富餘更好。倘若蜀軍佔領了長安甚至是劉禪統治了天下,那長安百姓的日子一定不會之前富餘,於情於理層面,攻打長安的計劃,也不會容易。

    所以,諸葛亮否決魏延,也是對魏延的保護,而執意要讓馬謖守街亭,更多的是為了讓馬謖領功立威,可惜…呵呵。

  • 16 # 愛佳兒美妝

    如果諸葛亮用了子午谷奇謀的話,那蜀漢一定統一神州!誰知道呢!但如果諸葛亮用了子午谷奇謀,他應該就不會是病逝在五丈原!

  • 17 # 風輕雲淡75281

    子午谷之計是魏延提出來的,做為做事謹慎的諸葛亮是不會冒這麼大的險的。

    從子午谷進攻長安,路雖然近但道路崇山峻嶺,道路崎嶇,不適應大兵團作戰 ,有的地方甚至沒有路,只能爬懸崖峭壁。雖然魏延要求帶少量人馬,但諸葛亮深知司馬懿狡猾謹慎,道路上不可能不設防,再加上有曹真,曹洪等大將鎮守著長安,萬一失手,就會全軍覆滅。這也是諸葛亮最害怕看到的結果。這也是魏延幾次請求出兵子午谷,諸葛亮都不同意的原因。

    魏延的這個建議,鄧艾後來倒用上了,他長安出發,攀懸崖峭壁,偷襲陰平,佔領了成都,迫使劉禪投降,滅了蜀。他的成功在於已沒有了諸葛亮,姜維大意,並且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與姜維不和。倘若諸葛亮在世,鄧艾必無葬身之地。

  • 18 # 鄺生24

    魏延的孑午谷計劃應該是成攻的。魏延用一萬兵馬,其中五千精兵為戰鬥用,五千用於後勤,說明魏延對困難作了最大估計和打算。同時小說也擺明了當時長安守將夏候楙是一個無能膽小圖享樂之人,一聽蜀兵來攻已作好水上逃跑準備了。

    但不管可行與否諸葛亮都不會同意的。如果失敗了或戰死,誰能保護他和做先鋒?如果魏延取下長安,諸葛亮更慘,功勞魏延的,授王是魏延,更有可悲的事情是:由於諸葛亮多次想斬殺魏延,說有反骨,今後若有差錯定斬不饒。諸葛亮起碼要二十多天才能趕到,這段時間他是否能抵檔司馬懿大軍追殺?萬一魏延關了城門,他實死無疑。

    所從孑午谷計劃不管可行與否,孔明都不會同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一個禁賭的國家,為什麼一個靠賭發家的賭王,這麼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