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個笑臉
-
2 # 百曉大神
因為當時的局面是魏國蜀國吳國三足鼎立,魏國最為強大,蜀國吳國相對弱小,必須聯合起來才能自保,這就是三國存在的基礎,劉備寫信邀請曹丕共同滅吳,是包藏著禍心的,1蜀國軍隊從長江而下,攻打併牽制吳國最強大的水師,使其首尾不能相顧。二魏國出兵攻打吳國,迫使吳國分兵抵抗,無論在哪一方面都不佔優勢,何況水師被牽制在長江上游,面對魏國大軍很可能抵擋不住。第三魏國的曹丕也不是等閒之輩,他絕對不會為劉備火中取栗,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做一個快樂的漁翁不是更好嗎?
-
3 # 沉睡的天堂
我們都知道劉備和孫權因為關羽爆發過“夷陵之戰”,曾經的盟友成為不死不休的敵人,俗話說“兩虎相爭,必有一傷”,那身為局外人的曹丕當時為什麼不選擇趁機渾水摸魚,出兵攻打孫權又或者協助孫權一起攻打劉備呢?
其實這裡有兩個原因:
孫權的“漢臣”身份;
孫權投降了曹丕;正因為這兩個原因的存在,導致曹丕在夷陵之戰中沒有大的作為,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
關羽被殺後,孫劉聯盟事實上瓦解。此後的兩年時間,曹丕和劉備先後稱帝,且都說自己是正統。於是在當時的中華大地上,就出現了兩個——魏帝曹丕和漢帝劉備。至於孫權,他沒稱帝,也沒稱王,他的名號仍然是“漢”。
注意,孫權當時的這個官職,是的驃騎將軍,他在名義上仍然奉為主君。他並不承認曹丕和劉備的皇帝身份。也就是說,孫權當時是個黑戶,而且還是個有實力的黑戶。曹劉兩方不管誰拉攏他,誰就能向天下昭示,自己才是正統皇帝,而對面的那個則是僭越稱帝的賊人。
我們知道,孫劉聯盟破裂,關羽被殺,劉備是不可能跟孫權和解的。而劉備據益州,易守難攻,並不怕曹丕主動攻他。他可以專心的對付孫權。劉備的這種地理優勢,孫權沒有。他受到魏漢的雙重夾擊,且孫劉大戰在即,此時孫權萬萬不能再得罪曹丕。所以,孫權在關鍵時刻就投降了曹丕。
前面說了,曹丕很看重孫權的投降,因為只要孫權投降,即便只是名義上的假投降,這對他曹丕來說,也都是政治上的巨大勝利。所以,當孫權的使者來到洛陽後,曹丕很是心動,想也沒多想就接受了投降。
期間,謀士劉曄(漢室宗親)反覆勸曹丕不要接受投降,他認為:孫權動機不純,現在害怕受夾擊來投降,必然不是的歸順。既如此,為什麼要接受呢。並且劉曄還大膽的預測,如今蜀吳兩國結仇,這正是我們大魏藉機漁利的好時機!先滅孫權,孤立劉備,後面的事情就好辦了。
吳絕在江、漢之表,無內臣之心久矣。陛下雖齊德有虞,然醜虜之性,未有所感。因難求臣,必難信也。彼必外迫內困,然後發此使耳,可因其窮,襲而取之。《志·劉曄傳》
按理來說,劉曄的建議是可行的。因為當年無法消滅孫劉,就是兩人報團聯手跟曹操對抗。現在孫劉鬧掰,這可是十幾年難得一遇的好機會。天上掉餡餅,不撿豈不是可惜?
然而,曹丕對劉曄的想法卻不認同,否定了他的建議。曹丕認為,我現在最缺的是名分,要利用名分證明自己取代漢獻帝的合法性。現在孫權既然來向我投誠的,我就得把握機會,如不然,以後天下誰還服我?
帝曰:"人稱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來者心,必以為懼,其殆不可!——《傅子》
劉曄見自己說不動曹丕,就再勸道:機會不可失!現在只要我們攻吳,劉備如果知道我們要出兵攻打孫權,那他肯定樂見其成,正好可以一起胖揍孫權。只要滅了孫權,劉備僅一州之地,滅亡只是問題。
可惜,曹丕還是不聽,他最終接受了孫權的投誠,而且決定封孫權為吳王。
帝不聽,遂受吳降,即拜權為吳王。——《傅子》
待這一系列封賞完成後,東吳改旗易幟,名義上變成了“魏土”。而在當時的漢地十三州中,不服王化之地,就只剩下劉備的益州一處了。這個結果,就是曹丕想要的結果。如果僅從這個結果來說,曹丕的目的達到了。
所以曹丕為何不打孫權?答案就是:當時曹丕篡漢稱帝,非常不自信,很看重名分。孫權的請降給了曹丕最想要的名分。他權衡利弊,認為名分是最重要的,因此他就沒有渾水摸魚打孫權。那麼曹丕既然不願意攻打孫權,那為什麼不和孫權一起打劉備呢?
其實這個問題,曹丕問過劉曄的意見。
備軍敗退,吳禮敬轉廢,帝欲興眾伐之,曄以為"彼新得志,上下齊心,而阻帶江湖,必難倉卒。"帝不聽。——《三國志·劉曄傳》
總的來說,曹丕沒有在夷陵之戰期間渾水摸魚打孫劉,沒別的特殊原因,就是因為他認為名分很重要。以他的智商來說,他肯定知道孫權只是暫時的委曲求全。但是,他當時是新君繼位,很在意別人對他的看法。所以他在權衡利弊後,就做出了在後來人看來極為不明智的決定。
他這就是犯了典型的分不清楚問題的重點何在的毛病。
至於不打劉備,是因為蜀地遙遠,打劉備會得不償失。
綜上所述,因為這些原因,才讓曹丕最終沒有采取動作。
-
4 # 刀筆傳神
三國時期發生了許多耐人尋味的事情,其中劉備藉口為關羽報仇興兵討伐東吳孫權時,曹丕為何不借此良機夥同劉備一起滅掉孫權,這樣就可能變成強大的曹魏和偏弱的蜀漢兩國對峙,在曹丕時代就有可能統一中國。但曹丕卻沒有及時出兵,喪失了這一良機,真是為了一封狗屁不是的稱臣書信嗎,還是有其他原因,下面就讓小編說道說道。
當時的國際環境是這樣的,章武元年,劉備在自己稱帝三個月之後,以藉口為關羽報仇實則奪回荊州為目的率軍攻擊孫權,孫權害怕兩線作戰,首先向劉備低頭求和,遭到意料之中的拒絕後,趕忙寫信向曹丕俯首稱臣,但卻毫無誠意。另一方面派出陸遜率兵抵禦蜀漢。原本孫權只想先穩住曹丕,全力解決劉備,沒想到曹丕如此配合,沒有背後插刀,使得陸遜火燒連營,完美的解決了劉備。
到底是什麼讓曹丕按兵不動,錯失良機。應該有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曹丕和劉備都已稱帝,而孫權卻還是東漢封的“驃騎將軍”,名義上孫權奉的還是正統漢獻帝。誰要得到孫權的俯首稱臣,誰就能在大義上站住腳,曹丕就是被這一點引誘,加上曹丕剛篡位不久,根基不穩,沒有做好完全的準備,於是中了孫權的緩兵之計。
其次,坐山觀虎鬥的思想在起作用,曹丕恨不得劉備和孫權拼的你死我活,兩敗俱傷,最後由曹丕出來不費吹灰之力收拾殘局。誰成想陸遜三下五除二就把劉備收拾了,反而給了曹丕一個措手不及,等他反應過來再排兵伐吳,已經錯過了最好時機,加上水土不服出現瘟疫,只能退兵了事。
-
5 # 讀春秋思無忌
劉備要是真的寫信給曹丕,那他就不是劉備,手下很多人也將離他而去。不過,曹丕倒是寧願錯失滅吳良機,也不願出兵。他倆自從稱帝后,該顧大局的忙著取小義,逼著獻帝禪位的卻突然滿嘴的仁義道德,他們這葫蘆裡究竟在賣什麼藥呢?
劉備不顧群臣反對,執意伐吳劉備稱帝后,想到關羽的死就非常痛心,便集合4萬大軍為他報仇雪恨。但是,蜀漢大臣卻反對聲四起,尤其是親信趙雲表示強烈反對,他認為劉備出兵東吳並非上策。
其一、蜀中臣子認為漢獻帝被曹丕給殺害了,為了保住漢室血統,才一起勸劉備登基以繼承大統。如今劉備稱帝了,卻一心只想著為關羽報仇,將漢獻帝之國仇拋諸腦後,這顯然不會得到大臣們的支援。其二、劉備如果能效仿漢高祖劉邦,高舉為漢獻帝報仇之旗幟,便會得到天下百姓的支援,因此,當務之急是要出漢中,佔領關中,佔據黃河、渭水的上游,順流而下,與關東義士共同討伐謀逆的國賊曹丕。其三、與東吳開戰,未必能贏,還徹底將孫權推向了曹魏,無論將來吳、蜀哪一國敗了,曹魏都是漁翁得利。倒是,再想要討伐它談何容易?然而,劉備卻吃了秤砣鐵了心,堅決不同意。
曹丕這邊為啥沒出兵伐吳呢?話說,那孫權自從殺害了關羽,奪了荊州後,倒也識趣,馬上就派人與劉備議和。諸葛瑾作為東吳的代表,各種勸說劉備,套路大抵與趙雲想法差不多,也就是放下小仇,兩國先聯合攻打曹魏再說。然而,劉備還是不予採納。
這時,曹丕的一位謀士劉曄,就提出曹魏不應做壁上觀,而是該趁火打劫東吳。他認為,曹魏雖然實力強於東吳和蜀漢,然而這兩國結盟,並依託長江和秦嶺等天塹,使得曹魏難以南進一尺。如今那兩家窩裡反了,必定無暇顧及或放鬆長江流域的防守,如果我大軍壓境,那麼東吳將束手無策,只能坐以待斃。等到東吳滅了,蜀國勢單力薄,早晚是曹魏的盤中餐。
曹丕卻不以為然,他認為,去吞併有心歸降的東吳,只會寒了天下人的心,因此,不如配合東吳去斷了蜀漢的退路。
劉曄卻認為不可,如果攻擊蜀國,那麼劉備必定退軍,這樣兩國就會因戰事平息而得以保全,但如果我們發兵進攻東吳,劉備肯定會立刻進軍東吳,一是為關羽報仇,二是為爭奪東吳地盤。
曹丕最終沒有接受劉曄的建議,而是選擇了暫時按兵不動。等到孫權夷陵大敗劉備後,曹丕才因為孫權沒有將孫登送到魏國當人質而決定興兵伐吳。然而,機會稍縱即逝,曹丕雖有雄兵十萬,卻不敵鬥志正昂揚的東吳大軍。曹仁大敗而歸,大將張遼病死在戰場,加上朱然死守江陵,久戰不下。這時,孫權又向曹丕請和,曹丕便順驢下坡,與孫權握手言和了。
結語:向來以光復大漢為己任的劉備,卻不顧大局,也不管群臣反對,執意伐吳,結果打光了蜀漢的最後一點家底。
逼著漢獻帝禪位的曹丕,卻一時興起,想要以德服人,不採納謀士劉曄之計聯蜀伐吳,而執意聯吳伐蜀,結果是錯失滅吳良機。
孫權則左右逢源,曲意迎合,加上東吳史上最強悍兵團,實力碾壓身經百戰的劉備和曹家軍,反而是一勝一平,從而笑到了最後。幾年後,孫權便再也不甘屈居人下,繼曹魏和蜀漢,建立吳國,登基稱帝。
-
6 # 燈塔追古風
據《三國志 先主傳》注引《典略》確實有說到曹操死後劉備曾遣掾吏韓冉“齎書吊,並貢錦布。冉稱疾,住上庸,上庸致其書”。同傳注引《三國志魏書》記載略同,最後的結果是“文帝惡其因喪求好,敕荊州刺史斬冉,絕使命”。
意思就是說劉備為了討伐孫權,邀曹魏共同出兵,兩路夾擊。因為雖然這個時候魏吳合力弄死了關羽,但是邊境地帶,魏吳兩軍小規模衝突不斷。劉備派了使者韓冉去向曹魏交好,想滅了東吳後,劉備拿到荊州,曹魏拿到江東。
但是,對於劉備來說,事與願違。一來,孫權為了避免兩線作戰,向曹魏稱臣,曹丕覺得自己沒理由伐吳。二來,曹丕是想著坐山觀虎鬥,劉備和孫權開戰就把孫權的兒子要來當人質,並且曹丕想效法當年劉秀得隴望蜀得天下的故事,想先拿下西川,順江東下滅了東吳。
所以,劉備伐吳的時候傻眼了,曹丕始終不打東吳,自己還被夷陵一場大火燒的身心俱疲,本來關羽被殺荊州丟失已是一場打擊,夷陵大敗更是雪上加霜。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又損兵近十萬,並損失文武重臣十餘人,包括鎮北將軍黃權,荊州治中龐林、領南郡太守史郃,侍中馬良,前部將軍張南,護軍馮習,別督趙融、傅肜,從事祭酒程畿,荊州議曹從事王甫,將軍杜路、劉寧等,再加上這兩年集中病逝的劉備集團老人,包括黃忠、法正、董和,霍峻、許靖、馬超、劉巴、糜竺、孫乾、簡雍、習禎、鄧方、益州別駕從事李朝等人,再再加上前幾年戰死及投降的大將,包括關羽、關平、趙累、郝普、潘濬、樊伷、習珍、糜芳、士仁、陳鳳、文布、鄧凱、張飛、孟達、申耽、申儀等人。也就是說,蜀漢在短短兩三年內,竟然被劉備敗掉了近半國土,近二十萬大軍,並損失了四十多員文武重臣,這對於一個地方性政權來說不亞於一場癱瘓性打擊。
不過,有曹丕付出代價的時候,當時劉協皇叔,受曹操重用取代楊修的劉燁就曾勸曹丕和劉備合作伐吳,滅了東吳再說。曹丕沒有聽,在劉備前期伐吳一路高歌的時候,還在出陳倉道對漢中發動試探性打擊策應孫權。當劉備夷陵大敗的時候,曹丕還對漢中發動過猛攻。
可以說這個時候,劉備的季漢政權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北邊曹魏,東邊孫吳,南邊蠻人,內部造反,朝堂內鬥。正當曹丕以為可以和東吳共分西川,再和東吳籌備日後的戰爭的時候,曹丕傻眼了。
有三個受劉備知遇之恩的能人,還在人世,有三隻軍隊劉備始終沒動。漢中有魏延滴水不漏的佈防,曹魏拿下漢中進逼西川的企圖破產。同時東吳這邊進攻白帝城受阻,在趙雲的奮力抵抗下,孫權妄圖拿下西川和曹魏搞南北朝的企圖破產,很簡單。江東士族和荊州士族有仇,和益州士族沒仇,他們不希望孫權拿下西川,希望劉備政權幫他們分擔曹魏的壓力。而沒了東吳曹魏支援的蠻人成不了大事,而後來諸葛亮平定了南中,益州士族也對諸葛亮服氣了。
正是因為曹丕沒有聽劉備的伐吳,一把對曹丕的好牌,硬生生的讓曹丕打成了孫劉聯盟的臭棋,讓天下又亂糟糟了幾十年。
-
7 # 笑看三國風雲
事實有些殘酷,劉備確實有這種想法,只是被曹丕無情拒絕了,因此只好單獨討伐孫權,而曹丕居然真的也沒有出兵。
我們一起分析其中的彎彎曲曲吧。
01.劉備曾寫信邀請曹丕一起攻打孫權劉備即位後不久,就給當時的曹魏皇帝曹丕寫了一份信。這封信並沒有出現在陳壽寫的《三國志》當中,至於陳壽為何沒有將這封信錄入其中,大概他也沒有聽說,或者沒有找到吧。
當時的蜀漢沒有專門的史官記錄歷史,因此劉備寫這封信的事情也就沒有記錄下來。
在200年後,當裴松之註解《三國志》的時候,將這個事情加入其中。劉備的信具體內容無從知曉,只有一個大概的經過而已。
“備聞曹公薨,遣掾韓冉奉書吊,並賻贈之禮。文帝惡其因喪求好,敕荊州刺史斬冉,絕使命。”
意思就是劉備聽說曹操去世了,就派麾下韓冉帶著書信和禮物去見曹丕。但是曹丕埋怨劉備借曹操的喪禮來示好,這讓曹丕非常不滿意,於是讓荊州刺史斬殺韓冉,斷絕關係。
在這個記錄中用到了一個字“好”來描述劉備的書信內容,隱含的意思就是劉備給曹丕寫信的內容有求和的意味。借曹操的喪禮來示好,劉備既可以探聽口風,又不失面子,這是劉備的標準做法。
劉備的伎倆,曹丕當然清楚,但是就是不領情。並且讓當時的荊州刺史夏侯尚斬殺劉備的使者,這只是其中一種說法,另外一個說法就是韓冉並沒有被斬殺,而是順利的回去了。
後一種說法比較靠譜,曹丕雖然沒有他父親曹操那麼英明,但是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覺悟應該是有的。
那麼在這封信中有沒有說到要和曹丕聯手對付孫權?以劉備的性格來看,他示好的目的並不是真的因為曹操去世了,兩國可以冰釋前嫌吧?當然不是,示好更多的是一種暗示而已,這樣暗示就是希望對方能夠在蜀漢出兵的時候,曹魏也同時出兵夾擊孫權。
劉備傾盡全力也只帶了四萬人馬進攻東吳,而東吳僅僅在荊州方向就擺了五萬人馬對抗。作為進攻方的劉備想憑區區四萬兵力就擊敗東吳而奪取荊州,這無疑有些痴人說夢。
劉備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就只能藉助外力,此時只能期望蜀漢出兵的時候,曹丕能夠隨後出兵,這樣奪取荊州的期望更大一些。
由此可見,劉備寫信給曹丕示好確實有其目的,可是曹丕沒有他父親曹操那麼好的戰略眼光,沒有領其情,以至錯過了這個統一天下的機會。
02.為什麼曹丕當時沒出兵?劉備的示好並沒有得到曹丕良好的迴應,但是依然還是決定按照原計劃出兵以奪取荊州,那麼如此良機,曹丕為何不出兵呢?原因有以下三個:
首先,孫權遣使稱臣。
這年七月劉備親自率領五萬人馬攻打孫權,孫權求和不成,立即派人向曹魏稱臣。
此時的曹丕即位不久,孫權派人來投降,這讓曹丕驚喜不已,極大的滿足了虛榮心,因而放下了戒備心,接受了孫權請降要求。
其次,不願意落人口實。
曹丕拒絕攻打東吳的另外一個理由就是東吳主動來投降,在曹丕看來,假如我們在他已經投降的情況下,還主動的攻擊他,這樣會讓天下人寒心。但是此時的天下還有誰?除了東吳就是蜀漢,滅掉了東吳,以蜀漢的實力來看,他們怎麼能夠獨存?
可是曹丕居然以害怕給人口實而不願意出兵。
最後,希望趁火打劫攻擊蜀漢。
在曹丕看來,孫權主動投降已經納入了自己的版圖,而蜀漢是死硬分子,恰恰需要討伐的物件,因此他希望在蜀漢和東吳打得難分難解的時候,從而後面出兵攻擊蜀漢,這樣蜀漢就被消滅掉。
可是曹丕完全忽略了一個基本的現實,那就是從關中攻打蜀漢路途遙遠,重重阻隔,非常不方便。漢中地區處處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形,要想消滅蜀漢談何容易呢?
相反,東吳直接面對曹魏,無論是在襄樊前線還是合肥前線,都是直接面對對方,無論是路途遠近,還是地形來看,攻打東吳比蜀漢容易得多。
可是曹丕依然不聽,固執的希望趁火打劫攻擊蜀漢。
因此,在公元220年7月劉備攻打孫權,一直到第二年七月,整整一年的時間裡面,曹丕隔岸觀火,看著劉備最終敗退白帝城,無論是對蜀漢還是東吳,曹魏方面都沒有采取任何措施,白白浪費來哦大好時機。
03.總結曹丕沒有乘機攻打孫權,表面上看是東吳主動投降迷惑了曹丕的雙眼,麻痺了他的思想,其根本原因在於曹丕的戰略格局比較狹小,無法總覽全域性,從全域性出發來看問題。
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只顧眼前蠅頭小利,滿足虛無縹緲的虛榮心。
根據《資治通鑑》記載:
帝遣使求雀頭香、大貝、明珠、象牙、犀角、玳瑁、孔雀、翡翠、鬥鴨、長鳴雞於吳。
孫權稱臣後,曹丕居然向孫權索取這些稀奇玩物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由此可見,缺乏戰略全域性的曹丕在面臨進攻東吳絕好機會的時候,居然就這樣失去,確實相當可惜。
其二,固執己見,無法接受良言。
根據《資治通鑑》記載:
中國十有其八。吳、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國之利也。今還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興師,徑渡江襲之。蜀攻其外,我襲其內,吳之亡不出旬月矣。”
劉曄在面臨大好時機的時候,勸說曹丕:“我們佔據了八分天下,而東吳和蜀漢各自只佔據了一個州而已。他們憑藉天險割據,有危難得時候互相支援,這樣對他們有利。我們應該趁他們交兵的機會,直接渡江攻擊孫權,劉備在外面攻擊,我們在內部攻擊,不出十天,東吳必然滅亡。”
按照劉曄的說法,只要東吳滅亡了,劉備就失去依託,無法獨自生存,那麼滅亡也就指日可待。然而缺乏大局觀的曹丕依然固執的認為需要先消滅劉備,然後再征討東吳,就這樣白白的錯過了統一天下的機會。
因此,正是曹丕狹隘的全域性觀,導致他無法權衡利弊採取最有利的手段獲取最大的利益。當劉備統領四萬人馬去攻打陸遜五萬人馬的時候,他應該沒有想到曹丕是如此的狹隘而錯失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吧。
正是曹丕這一錯失,導致天下統一推遲了將近七十年,直到公元280年,西晉才消滅東吳,完成了三國歸晉。
-
8 # 小婷談歷史
首先,劉備給曹丕寫信這件事並沒有記於《三國志》中,這件事是二百多年後裴松之在給三國志作注時補充進去的一件事,據史書記載
備聞曹公薨,遣掾韓冉奉書吊,並致賻贈之禮。文帝惡其因喪求好,敕荊州刺史斬冉,絕使命。
而這封信充其量只是一封求和信,趁著曹操逝世以弔唁為藉口向曹丕求和,防止自己在出徵吳國的時候曹丕從背後下手,防止自己腹背受敵的不利局面的發生,並沒有明確的請求曹丕於自己一起出兵伐吳。曹丕雖然對劉備深惡痛絕,甚至斬了來使,卻也並沒有出兵幫助任何一方。
那麼曹丕為什麼不借吳蜀相爭之時國內空虛,舉兵南下一統天下呢?
曹丕剛剛繼位內部政權不穩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曹魏內部政權並不穩定不適合出兵,公元220年3月15日,魏王曹操結束了自己傳奇的一生,同年曹魏的大將軍夏侯惇逝世,還是這一年12月11日,曹丕受禪稱帝。而劉備伐吳發生在公元221年的七月,這個時間段曹丕才剛剛繼位半年時間,無論他編造了多少理由,他終究是篡位,還有很多人是不滿的,這個時候對於曹丕來說,穩固自己的政權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此時出兵,很可能會造成後院失火。曹丕繼位後推翻了父親曹操的政策,實行九品中正制,迅速獲得了士大夫階層的支援,除掉了幾個對自己有威脅的兄弟,徹底穩固論了自己的政權,這才空出了心思收拾吳蜀兩國。
吳蜀二國威脅不大東吳和蜀漢對於曹丕來說是沒有太大威脅的,畢竟魏國一國獨佔九州之地,就是吳蜀兩國加起來都比不過魏國,而此時忙於內政的曹丕也當然喜得吳蜀二國結仇,互相攻伐,這樣他就不用防備他們聯合起來攻擊自己,也能專心處理內政了。
可以獲得喘息時間坐收漁翁之利事實也證明了曹丕絕對的正確,吳蜀之間的戰爭使得曹丕獲得論喘息的機會,迅速平定內部不穩因素,使得自己的政權徹底取代了漢朝。而魏國的心腹大患劉備因兵敗而死,損失精銳士兵無數,國力大損,而吳國也因為這場戰爭有所損失。而曹魏自己還收服了因為走投無路而來投奔自己的蜀國大將黃權,曹丕真正做到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成為三國中最強大的勢力。
-
9 # 萌哥蛋蛋看世界
一、孫劉聯合與背盟的原因;
其實曹操、孫權、劉備三分天下,就在於曹魏勢力最大,孫劉兩個實力相對較弱的,為了不被消滅選擇相聯合。假如劉備和曹丕一強一弱相聯合,無異於與虎謀皮,那麼消滅完江東孫權,不就輪到他蜀漢劉備。而且孫劉兩方也有很多次摩擦,為了荊州南郡相爭,最終雙方還是互相妥協,恢復聯盟。摩擦最厲害的一次,當屬關羽圍攻襄樊(襄陽、樊城)之時被呂蒙偷襲,劉備集團丟了荊州南郡、零陵、武陵等郡,襄樊之戰失利荊州丟失,關羽本人兵敗被殺。注意此戰前,在劉備擊敗曹操取得漢中後孫權就已經逐漸和曹操兩方修好。曹操同意也是因為曹魏本身這兩年內憂外患不斷,曹軍不僅在漢中、合肥、襄樊屢遭重創;同時曹魏相繼有金禕、耿紀、魏諷等人叛亂。襄樊之戰,孫權取得荊州後,還把關羽首級帶給曹操,意圖禍水北引。這一戰直接造成後來劉備東征東吳,後夷陵之戰大敗,蜀漢精銳損失慘重。這個應該屬於深仇大恨吧,江東孫權背盟。但是不久,夷陵之戰戰勝者歸附曹魏的孫權卻又主動派人和劉備請和,劉備也同意了。其實原因很簡單,孫權因謀荊州之事與曹魏修好,夷陵之勝孫權解除了危機,立馬反叛,曹魏因此南征孫權。曹魏南征失利,孫權又主動與劉備修好,兩家都知道曹魏才是大敵,唇亡齒寒。後來諸葛亮北伐曹魏,東吳這邊也派兵攻打曹魏作為輔戰,說是輔戰其實是東吳趁機擴充地盤,在長江防線外設立據點多重保障,使得進可問鼎中原,退則固守江東。
二、孫劉的聯合與背盟;公元209年(建安十四年)赤壁之戰孫劉聯合擊敗曹操後,劉備保舉劉表長子劉琦為荊州刺史,並且以他的名義取得荊南四郡(武陵、長沙、零陵和桂陽郡)。同年劉琦病逝,劉備統領荊州,孫權將其妹嫁與劉備,聯姻鞏固孫劉聯盟關係。次年,東吳周瑜病逝巴丘,東吳徵蜀計劃中止,劉備從孫權手裡借的荊州南郡。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劉備收關中馬超於麾下,迫降益州劉璋,劉備遂領益州牧。也就是在劉備奪得益州後,不久,孫權索要荊州兩方刀兵相向,此時曹操拿下漢中戰局突變,劉備與孫權議和,孫劉聯盟得以繼續;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五月,劉備最終擊敗曹操奪得漢中,實力大增,後進位漢中王。同年七月,關羽發動襄樊(襄陽、樊城)之戰,圍困曹軍取得水淹七軍、逼降曹將於禁、斬龐德等一系列戰績,關羽威震華夏,使得曹操都動了遷都的念頭。此時孫權不願劉備做大打破三方平衡,於是背盟靠向了曹操。孫權大將呂蒙率軍趁機襲取荊州,關羽本人也進退失據兵敗被殺。這一戰此消彼長,曹魏、蜀漢實力皆受損,孫權集團成了直接受益者。孫權集團不僅地盤增加,坐擁荊州南部六郡(南郡、零陵、武陵、江夏、長沙、桂陽),而且還擁有長江全線防線,進一步鞏固了江東勢力。同年,曹操表孫權荊州牧、封南昌侯;孫權向曹操示好,並送還俘虜。曹操、孫權能夠走一塊,在於這兩年曹魏內憂外患不斷,曹軍不僅在漢中、合肥、襄樊屢遭重創;同時曹魏相繼有金禕、耿紀、魏諷等人叛亂。而在兩年前劉備發起漢中之戰攻打曹魏時,孫權欲奪荊州,期間就派人與曹操逐漸修好。後來曹操病逝,曹丕建魏代漢稱帝,孫權向曹魏稱臣。
荊州不僅地理位置優越、物資豐富,而且對劉備具有重要戰略地位,襄樊之戰失利劉備不僅損失荊州要地,更成了後來劉備東征孫權夷陵之戰發生的直接導火索。
公元221年(章武元年)在曹丕已稱帝后,劉備於成都稱帝,定國號為漢,年號“章武”。為報荊州之仇,七月劉備發兵東征孫權(也有說法,期間劉備為避免兩線作戰,向曹丕示好,曹丕不屑一顧;但曹丕因初繼魏王后又稱帝,政局不穩,選擇坐山觀虎鬥),此時張飛又被部下張達、範強殺害,兩人投奔東吳孫權。劉備更是惱怒,孫權遣使求和,劉備不同意。劉備大軍一路勢如破竹,佔據秭歸。隨後吳軍陸遜等人採取堅守避而不戰策略,蜀漢士兵士氣低落。年底,曹丕封孫權吳王。222年(章武二年)七月,吳軍趁勢攻打劉備,夷陵之戰劉備大敗,後退至白帝城(改名永安)。同年十月,孫權反叛曹魏,曹丕大怒發兵南征,魏軍勢如破竹,先後擊敗孫盛、大破呂範、火燒諸葛瑾取得大捷。不料魏軍遇疫疾,加之中路曹仁大軍受到吳將朱桓重創,以及東吳朱然等人固守江陵,曹魏南征遇到阻礙,孫權趁機請和,於是曹魏退兵。十二月,孫權派人前往永安城(即白帝城)與劉備修和,劉備同意,孫劉聯盟恢復;不久孫權也與曹魏斷絕關係。
相關內容
- 曹丕,劉備,孫權先後稱帝,像他們這樣的皇帝,屬於中國歷史在冊的,認可的皇帝嗎?
- 為什麼曹操多次大勝孫權,卻很少打敗劉備?
- 如果曹丕沒有篡漢,劉備還會稱帝嗎?
- 為什麼很多人喜歡假設歷史?假設劉備、孫權投降了曹操,會發生什麼?
- 《後漢書》為什麼沒有曹操、劉備、孫權列傳?
- 讀完《三國》,為什麼小時候喜歡劉備,大了喜歡曹操,唯獨孫權不關注其實通篇裡孫權最厲害?
- 你覺得如果曹操劉備孫權三個人放在現代,做你的上司,誰最受下屬歡迎?
- 劉備最親近的人,導致關羽被殺還投降孫權,最後結局為何成謎?
- 為什麼《三國演義》里人物的名字基本是兩個字?比如:劉備、曹操、孫權、張飛、關羽?
- 孫權劉備明明是分裂國家的地方割據勢力為什麼還有人稱之為英雄?
題主所說的情節出現在張飛死後劉備力主伐吳的情況下。
首先,東吳對曹魏的稱臣。劉備為了報仇而來,孫權只能暫時向曹魏稱臣。當時的曹丕稱帝不久,一方面是不好出爾反爾,一方面是打算向東吳收個質子。孫權滿口答應卻一直拖時間,最終夷陵之戰大敗劉備,立刻反口不認對曹魏的承諾。後來曹丕一怒興三路大軍伐吳,也以失敗告終。
其次,一開始曹丕打算坐收漁利。魏國強大而蜀吳弱小,現在兩個小兄弟打架,曹魏當然樂見其成,畢竟現在仇恨越深,未來再聯合就很困難了。再就是曹魏也怕自己一去,人家在聯合起來擺自己一道,得不償失。
還有,古代調兵調糧時間週期長。戰爭中期,曹魏確實也曾磨刀霍霍,但是架不住劉備失敗太快了。222年6月,孫劉打得熱火朝天,8月劉備敗退,9月曹丕三路大軍南下。說明曹魏也等孫劉打累了再上,結果被陸遜挾大勝之威打敗,根據史實,這一戰曹仁還掛掉了。
當然,我查了史書,曹丕的詔書有點阿Q精神,昭告天下說此戰大勝,不過出於仁心饒了孫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