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Microphone吳
-
2 # 歷史的星空9527
不可能會成功!
大家都應該知道明朝在末期的時候已經是處於一個非常危險的境地了,明朝的軍隊根本就沒有辦法擋得住大清王朝的軍隊,那時候的清軍都已經把關外的蒙古人給打服了,而明朝被打敗估計也是早晚的事。
忠於明朝的國家,不過是一些彈丸之國,類似北韓,越南。國家的實力跟清朝相比根本就是天與地。
-
3 # 好奇觀古今
東北女真正北蒙古西北土韃西南番蠻東南海盜,正西的朵甘已經被蒙古人重新入駐,再加上裡邊陝西流民、山東白蓮教、山西河南宗室、江南士紳、兵燹剛過的四川、仍在交火的貴州、永不落幕的廣西猺變,以及馬上就要來的北方七年連旱、南方接茬蔓延到廣州的三年連旱。
除此之外,延續了二百六十年的明代宗室政策、黃冊制度、賦稅制度、鹽法、馬政、軍制……是一下子就能改革的?貿然改革等於作死。
明末已經開始在改了,宗室開始科舉,宗藩俸祿能不發就不發,軍事上總副參遊轉為正式編制而不再是差遣(楊嗣昌主持的,還沒完成,死了,五府終止此議),團練也開始在辦了(成為了地方士紳盤剝農民的又一工具),挑選人才也開始有恩科(遭到了兩榜出身的進士們的集體抵制),西南戰事也儘快平息,為此甚至對水西不予懲處(所以水西不久又反了,一直到崇禎十五年才徹底平息)……
但是,明是死在自己人手中的。包括皇室。
-
4 # 奮小慶影視突擊隊
明朝末年,和大明國交好的國家幾乎沒有了,再一個由於大明朝,內憂外患,軍事力量已經很薄弱了,能打的軍隊幾乎沒有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說的正是大明王朝。有人說,明朝是歷史上最有骨氣的封建王朝,從未和親,從未和談,從未投降,大明鐵骨錚錚,那麼,明朝究竟是怎樣滅亡的呢?
在四個方面分析:
1、皇帝並不昏庸。明朝的末代皇帝是朱由檢,也是大家所熟知的崇禎!據我所知,崇禎是一個非常敬業的皇帝,兢兢業業,勤儉節約,可謂是一代明君,明朝滅亡,也並非崇禎的過錯。
2、黨爭危害巨大。說起明朝的黨派之爭,有東林黨和閹黨。電影繡春刀精彩的描述了明朝的黨派之爭,危害重大,無數忠臣成為了黨爭的犧牲品,黨派之爭延伸無數惡果,導致官場腐敗橫行,民心渙散,所以,黨政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明朝的滅亡。以至於崇禎自縊前留下一句“諸臣誤我”的感嘆!
3、軍事力量。明朝的軍事力量強大,可謂堅城大炮,明朝鐵騎可以完敗滿清敵軍。但是,明朝農民起義嚴重,大明鐵騎內憂外患,一方面對付農民起義,另一方面對陣滿清十萬大軍,明朝的軍事捉襟見肘。
4、天災!明朝後期旱災嚴重,百姓民不聊生,農民起義爆發勢不可擋,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其實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明朝的經濟問題,明朝通貨膨脹嚴重,白銀需求變大,但是朝廷無法滿足市場的白銀需求,底層人民日益貧困,導致階級矛盾加重,結合各種原因一併使明朝這一大帝國土崩瓦解!明朝無法適應經濟與生產力得需要,必然導致滅亡。所以,明朝的經濟危機明朝滅亡最致命的打擊!
-
5 # 知了瞭望
種想法很有趣,但實施起來可以說不可能。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看大明有哪些藩屬國?按照《萬曆明會典》規定的朝貢國分類,基本上可以分為五類。
東南夷:北韓、日本、琉球、安南、真臘、暹羅、占城、蘇祿國、錫蘭在內的62國。
北狄:韃靼八部
東北夷:女真的兩個部分。
西戎:包括西域38國在內的58國,還有吐蕃部的14國。
這些國家或者政權,在明末的時候,有些已經被滅,如西域36國中的大部分國家。有些除了偶爾的朝貢和大明基本上沒有聯絡,如蘇祿,琉球等國。有些四分五裂,內亂不止,如安南、滿德勒。而有些已經脫藩,如日本,萬曆援朝之戰後便徹底脫藩。有些已經投靠了滿清,如韃靼八部和女真的兩部分。
而且這些國家之所以歸藩大明,是因為看到了大明的強大,希望大明為他們提供保護,並不是出於忠心。一旦宗主國向藩屬國求援,就是向他們展示了自己的虛弱,他們不趁機反叛就算好的,怎麼能指望他們再忠於大明?看看永曆帝的下場,逃到緬甸,然後被緬甸王獻給了吳三桂。
只不過在明末,確實有一個國家對大明十分忠心,那就是北韓。而且他毗鄰遼東,也是最能給大明提供幫助的國家。因為萬曆援朝之戰的緣故,他是從上到下,完全將大明當成父母之邦的國家。但他太弱小,而大明在那時又沒能力為他提供足夠的支援。清軍兩次侵入北韓,最終使北韓徹底倒向滿清,而大明也失去了這個藩屬國。
而且說實話,即使這些國家願意支援大明,也沒有任何意義。大明是缺人嗎?是缺少軍隊嗎?不,他缺少的是錢和糧,沒有錢發軍餉,沒有糧養活那麼多災民。
如果有足夠的糧安撫那些流民,李自成、張獻忠之流根本不可能起來。如果有足夠的錢,就不會使長城各處都是漏洞,就能將滿清徹底擋在關外困死他們。說到底,大明的財政支撐不起自己了,和其藩屬國能不能提供支援完全無關。
-
6 # 浪子非雲
這個問題並不難回答,如果當時大明王朝採用這樣的方法,非但不能挽救明朝的滅亡,甚至還會加劇中原大地的分裂,要知道,周邊的國家只是臣服於你強大的武力。當這些成為泡影之後,試問他們又憑什麼幫你呢!
到時候,前有狼後有虎豈不是更早,要知道,在五胡亂華之前,這些外族也是臣服於強大的西晉的,但是,引他們來媛,就會讓他們看到你虛弱,那是否就等同於告訴他們有吞併你的機會呢!
由此可見引外國加入不僅不能挽救明朝,甚至會讓中國遭受外族入侵的可能性加大,讓晚清的局面提前數百年發生。
-
7 # 陳先生侃歷史
明朝末年,經濟趨於崩潰,政治上一片糜爛,軍隊腐化,戰力銳減。效仿唐借外援穩定國家,明朝不會成功。
經濟上,明朝打了“萬曆三大徵”之後(播州之役、寧夏之役、北韓之役),財政基本被掏空。李自成割據黃河流域,張獻忠佔領四川,北方連年征戰,災害不斷,經濟早已崩潰,明王朝在南方爭權奪勢,醉生夢死,喪失了凝聚力。為對抗後金威脅,鎮壓起義軍連年增稅,越增稅百姓越窮,越窮百姓越反抗,惡性迴圈,一旦形成,早晚會拖死大明王朝,這不是借外兵能鎮壓的了的。
政治上,後金於明天啟七年,攻破北韓,透過《江都合約》,迫使北韓與明斷絕關係。明崇禎九年,已改“清”的滿洲政權,再次攻破北韓,將北韓變為自己的屬國,徹底斷絕了明、朝關係。明王朝周邊烽煙四起,東北部有清,西北有大順、大西起義軍。而明朝中央政府內部爭權奪勢,政令不通,地方官員與地主勾結兼併土地,壓榨百姓。借兵不能改變日漸腐朽明朝班底,只能苟延殘喘,早晚腐敗的班底要拖垮大明王朝。
軍事上,軍備廢弛,戰力銳減,但明朝軍隊數量龐大,擁有較為先進的火器,裝備率高,戰力不容小覷。袁崇煥憑藉火器敗皇太極於關外,依託城堅炮厲再敗皇太極於寧錦,京師告急,再敗皇太極。說明大明朝軍事力量很強,理論上不需要借兵。但是明朝財政空虛,上下貪腐,軍中缺餉欠餉普遍,士卒士氣低落,而大明皇帝識人、用人不當,任用大量無能之輩做將領,導致軍備廢弛,戰力銳減,而如熊延弼,袁崇煥,孫承宗等賢臣良將被殺或被貶,自毀長城。這不是聯合外援能夠解決的,即時聯合外援最後也只能一敗再敗。
總之,大明王朝這艘戰船已經四面漏水,腐朽不堪,小修小補,也不能改變沉沒的結局。
-
8 # 煒哥的天空
這個是我第一次可以確定回答得假設,肯定不可能成功,因為已經用過了。當然是失敗了……
第一,聯合北韓,當時北韓國力實在是太弱了,被當時的後金兩下打來找不著北,最後被迫臣服,不過還是堅持了保留大明衣冠和文字。
第二,聯合日本,主要是唐王系的,日本也真心出兵了結果遇上臺風……
第三,越南等國,一直和明朝不對付沒有意義。
第四,緬甸,確實還可以,可惜國力太弱,後來收留了永曆,結果自己國內判亂親明的國王被殺死了。
所以歷史已經證明了這個方法是失敗了……
回覆列表
明朝末期,大明王朝已然大廈將傾。內部天災連年,流民四起,外有大清虎視眈眈,就連部分忠於大明的將領都已心生反心。隨著李自成破京,崇禎自縊煤山,大明因此而滅。此後不久,在舊臣的推舉下,南明政權成立,而當年一向與大明勢如水火的張獻忠一系,也第一次與明朝達成了合作:願為大明而戰!當時,張獻忠曾有四位義子,他們分別是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四人,其中張獻忠最為鍾愛的便是李定國。李定國出生悲苦,年僅10歲就參加了張獻忠的革命隊伍。張獻忠見他相貌異於常人,又果敢能幹,遂將其收為義子。事實證明,張獻忠果然沒看走眼,李定國的表現著實不凡!17歲時,他便有了兩萬下屬,隨張獻忠攻打湖北及河南,作戰勇敢。後來,他又憑藉20匹飛騎連夜飛奔襄陽,靠著計策一舉奪城,為張獻忠義軍接下來的勝利,打下了夯實的基礎。不過,張獻忠雖反大明,但心裡卻清楚:自己造反,那是人民內部鬥爭。但清軍入關,卻屬於外來侵略。也正因此,張獻忠一轉當年反明態勢,轉而聯合明朝抵抗勢力共同反清。結果在與清軍交戰之際,被豪格一箭射死,但他至死都沒忘了囑咐義子們歸降大明。此後,張獻忠的四個義子紛紛稱王,起先,他們以“共襄勤王,恢復大明天下”為名,決心恢復大明榮光,而李定國更是其中堅定的擁立者。在大西軍與南明政權的聯合下,南明政權的潰勢得到緩解。而李定國負責駐守的滇南疆域,更是呈現出一片安定。除此之外,李定國還在此處打造了一支精兵,用以對抗清軍。在自己眼皮下出了這檔子事,這讓清廷明顯無法忍受。在威逼利誘無果後,清廷遂命名將孔有德及吳三桂領軍10萬,剿滅敵寇。不過,面對來勢洶洶的清朝大軍,李定國卻雖驚不亂,他一眼就看出桂林以北的嚴關,將是一處極為重要的戰略要地,遂下令命兵士死守。也正因他的戰略眼光,孔有德連攻數日,都沒能突破嚴關。戰況膠著一個月後,孔有德重新組建精銳逼關,大西軍亦時常主動正面交戰。此時清軍都是精兵,按理說,甭管大西軍出來多少,都很難擊敗清軍。然而當清軍自以為勝券在握時,放眼望去卻驀然發現,迎戰的大西軍哪裡是軍隊,而是50餘頭大象!在大象的威勢下,身經百戰的馬匹被紛紛嚇退,使不少清軍墜馬,他們大多被己方混亂的部隊踩踏及隨後掩殺而出的大西軍屠殺。而曾為清朝鎮壓各地反清武裝的“漢奸”孔有德,最終也死在了這場戰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