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去世時,我未能守護身邊,正在他曾經徒步到過的,距離老家150多公里外的城市出差。因此,提出這個問題對我具有特殊的紀念意義,我來談談自己的體會。
當我接完小妹告知父親去世的電話後,當即乘車往老家趕,淚水和著記憶伴我一路。
父親年幼時在苦難中成長,從未進過學校就讀,因此目不識丁;年逾三十才和母親結婚,養育了我們兄弟姐妹六人。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村大集體時期,我家是全村有名的缺糧戶,父親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例如夜晚看場、跑腿送信等多掙工分。七十年代末期的豫西南農村很多地方尚未用電,市政府為了實現村村通電,免費為那些偏遠農村提供一批水泥制管電杆,但需要地方自己想辦法運回,大隊就號召青壯年勞力徒步用拉車把這批電杆拉回來,每人每天按一天半記工分。老家距離縣城二十多公里,縣城距離市政府所在地一百三十多公里,由於路程遙遠,很多人都不願意去,但是父親是第一個主動報名要求去的,只因為他看中了那“每天按一天半記工分”的優惠,來回十天可以多掙五天的工分,風餐露宿、食不果腹,長途奔波、出力流汗,這些統統都不算什麼。當十餘年後的九十年代初期,我第一次乘坐公共汽車出差,所走的正是父輩們曾經徒步丈量過的路線和城市,心靈就受到極大的震撼:七十年代末期的中國農村雖然春潮萌動,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依然貧乏,身穿補丁衣、飢不擇食物,父親和他的同事們兩人一架板車,載著一百多斤重的電杆,翻山越嶺,曉行夜宿,四天時間硬是走完了三百多里的路程,所付出的艱辛令後輩們實在難以體會得到。
2011年夏天,我移居省城,年逾八旬的老父親身體已是大不如前,耳聾腿疼,兩眼幾近失明,只好隨姐弟妹妹們留住老家,我也曾兩次接他來省城暫居,以進孝心,可由於起居不便,每次僅住五七天就要回去。前段時間,妹妹還來電說,父親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卻還牽掛著我遠離老家,平時無人相助。令我沒想到的是,父親走得這麼突然,臨終也未能得以相見,我這輩子再也難以回報恩重如山的父親了,“子欲孝,而親不在”的教訓真真切切痛徹心扉。
文章插圖選自網路。若有冒犯,聯絡於我。
作為父母大人,現在社會好,對於小輩,一般不要太多的關心,作為小輩也用不到什麼大的回報,能管好自己的生活,不用父母操心,這就是最大回報
父親去世時,我未能守護身邊,正在他曾經徒步到過的,距離老家150多公里外的城市出差。因此,提出這個問題對我具有特殊的紀念意義,我來談談自己的體會。
當我接完小妹告知父親去世的電話後,當即乘車往老家趕,淚水和著記憶伴我一路。
父親年幼時在苦難中成長,從未進過學校就讀,因此目不識丁;年逾三十才和母親結婚,養育了我們兄弟姐妹六人。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村大集體時期,我家是全村有名的缺糧戶,父親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例如夜晚看場、跑腿送信等多掙工分。七十年代末期的豫西南農村很多地方尚未用電,市政府為了實現村村通電,免費為那些偏遠農村提供一批水泥制管電杆,但需要地方自己想辦法運回,大隊就號召青壯年勞力徒步用拉車把這批電杆拉回來,每人每天按一天半記工分。老家距離縣城二十多公里,縣城距離市政府所在地一百三十多公里,由於路程遙遠,很多人都不願意去,但是父親是第一個主動報名要求去的,只因為他看中了那“每天按一天半記工分”的優惠,來回十天可以多掙五天的工分,風餐露宿、食不果腹,長途奔波、出力流汗,這些統統都不算什麼。當十餘年後的九十年代初期,我第一次乘坐公共汽車出差,所走的正是父輩們曾經徒步丈量過的路線和城市,心靈就受到極大的震撼:七十年代末期的中國農村雖然春潮萌動,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依然貧乏,身穿補丁衣、飢不擇食物,父親和他的同事們兩人一架板車,載著一百多斤重的電杆,翻山越嶺,曉行夜宿,四天時間硬是走完了三百多里的路程,所付出的艱辛令後輩們實在難以體會得到。
2011年夏天,我移居省城,年逾八旬的老父親身體已是大不如前,耳聾腿疼,兩眼幾近失明,只好隨姐弟妹妹們留住老家,我也曾兩次接他來省城暫居,以進孝心,可由於起居不便,每次僅住五七天就要回去。前段時間,妹妹還來電說,父親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卻還牽掛著我遠離老家,平時無人相助。令我沒想到的是,父親走得這麼突然,臨終也未能得以相見,我這輩子再也難以回報恩重如山的父親了,“子欲孝,而親不在”的教訓真真切切痛徹心扉。
文章插圖選自網路。若有冒犯,聯絡於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