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唯我無我

    這樣的節選很多,我來說一首宋代詩人葉邵翁的遊園不值吧。

    《遊園不值》是宋代詩人葉紹翁的一首寫景詩,詩中用形象又有趣的語言描寫了詩人在春日遊園所見到的景色和感受,透過在自然景色的描寫蘊含著哲理,整首詩情景交融,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喜愛和讚美之情。

      全詩原文如下:

      遊園不值

      宋代: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翻譯:應該是憐愛門口的青苔擔心我的木屐踩上了腳印,輕輕叩擊柴門,久久不開。這滿園的春天景色是關不住的,一枝早開的紅杏早已越過牆頭,伸出牆外。

      簡析:詩的前兩句用一種有趣的說法來記敘自己拜訪園主,主人卻不在家的事,詩人非常風趣幽默,不寫園主不在家,而是說主人怕我踩壞了他家臺階上的青苔才沒有開門,顯得非常有趣。後兩句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春色和紅杏擬人化,景中含情,景中含理,不僅寫出了詩人此時的驚喜之感還說明一個道理,事物的發展是阻礙不了的,一切新生的事物都會衝破束縛、蓬勃發展。

  • 2 # 半落在路上讀書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蘇軾《定風波》

    那般面對任何情況都從容淡定,怡樂其中,令人想往。

  • 3 # 杏花姑娘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

    《代悲白頭翁》 劉希夷

  • 4 # 喪標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最喜歡這一句,寫盡了人生苦短及時行樂,人活一世,白駒過隙,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只有抓住快樂,放下煩惱,才會看見這慢慢長路的閃光點

  • 5 # 大武漢麼詩多

    蘇軾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

    低綺戶,

    照無眠。

    不應有恨,

    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 6 # 心有猛虎丶細嗅薔薇

    點絳唇

    李清照(宋)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

    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剗(chan)金釵溜

    和羞走,倚門回首,

    卻把青梅嗅。

    給大家介紹一下這首詞,這首詞是李清照早年的作品,寫盡了古代少女純情的神態。詞人上篇一字不提少女盪鞦韆時的歡樂,而是用“薄漢透衣”告訴我們少女蕩了好久的鞦韆,用“露濃花瘦”交代了是在室外清晨,上篇一副靜態的描寫。而從下篇看見有個男子突然出現了,少女突然變得緊張,慌亂中來不及穿起鞋子、頭上的髮釵也斜掉了下來在又急又羞中跑開了。詞中雖沒有提來的男子是誰,但從女子的反應來看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本來就是要逃走的,卻在跑到門口的時候卻轉過頭藉著“嗅青梅”掩蓋女子相見又不敢見的微妙心理。

    我一次看到這首詞的時候感覺全詞簡簡單單幾個字,卻將一部古代女子看見心上人時的一個短片呈現在我面前。特此推薦給喜歡宋詞的朋友們一起鑑賞,學習古文化,沉澱自己!

  • 7 # 誰知林棲者

    最喜歡蔣捷《虞美人·聽雨》“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志和的雨是恬淡人心的雨。“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的雨是教人止不住思念的雨。蔣捷的雨是溼淋淋的雨,冷冷的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

    蔣捷出身世家,有著極好的家境。蔣捷的青春是歌舞的青春。搖曳的紅燭,青春的臉,羅帳裡盪漾著燕語鶯喃,盪漾著激情,盪漾著浪漫,還有幾許憤青。窗外的雨,是青春的雨,是激情的雨,也是那“少年不識愁滋味”強說“愁”的雨。雨,準確忠實見證了蔣捷的歡樂青春,多愁善感的青春。

    壯年聽雨客舟中。

    蔣家與岳家是世交,蔣捷和岳飛一樣,也有著深厚的愛國情懷,報國熱心。但命運捉弄了他,雖說鹹淳十年中了進士,卻也是南宋帝國的末代進士。幾年後,南宋滅亡了,鴻圖未展,江山卻變了色。那頂進士帽還沒戴穩,蔣捷失去了報國的目標。屹立在舟頭,四顧茫茫,唯見浩浩渺渺的江面,低垂的暮雲,撕裂的西風,蔣捷是那隻離群的孤雁,江山之大,卻無他棲息之林。

    壯年的雨,是一種沉默的隱忍,一種從內心深處淌出來的嘆息,一首無可奈何的,無望的掙扎的歌。那雨灑落著清澈和晶瑩剔亮的靈魂,雨中一定有很多生命,一定有很多淚痕,一定有很多難捨的別離,一定有很多破碎的心靈,一定有很多絕望的愛戀......

    而今聽雨僧廬下。

    白了少年頭,冷了一顆滾燙的紅塵的心。

    激情不再的蔣捷,懷著覆滅了的南宋帝國的殘夢,寄居在太湖的一方孤島,一片竹林中。從此“竹山”成了他的商標。他要像竹子一樣寧折不彎,他要把南宋的殘夢做到底。元成宗的詔書可以撼山動地,就是沒法叩開蔣捷的柴門。但他真能聽著木魚聲禪定嗎?悲歡離合總無情嗎?

    雨,悽悽秋雨瀰漫在整個竹林,空寂的夜裡,滴答的雨聲迴響分外真切,分外清越。

    本以為多年的心思都已沉入湖底,沒想空寂的夜裡,滴滴答答的清越的雨聲,塞滿心頭,激起巨浪,把那沉入湖底心思掀了起來。

    詩人的蔣捷怎能抵擋生命之神發出“滴答”聲的誘惑?

    “點滴到天明”,是首唱給太湖的歌,唱給月亮的歌,唱給心靈的歌。

    編輯

  • 8 # 沉歇

    “一蓑煙雨任平生。”

    喜歡蘇軾的詞,其中最喜歡的就是這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詞不管是略讀還是細品,都是一等一的好,讓人沉醉其間,心生歡喜。

    我不僅喜歡“何妨吟嘯且徐行”的瀟灑,還喜歡“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更是喜歡“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恬淡。有時候禁不住想:蘇軾究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作出了這樣一首精彩絕倫的詞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透過查詢資料瞭解到,這首詞是在蘇軾被貶黃州之後所作。借途中遇雨這件生活小事,抒發了悠閒從容、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和苦樂隨緣、處變不驚的坦蕩心懷。

    在蘇軾眼中,即使是雨打林葉也能吟詩長嘯,悠閒前行;即使手拿柺杖,腳穿草鞋,也能走的比馬兒還要輕快;即使風吹雨打,只要身著蓑衣,依然能砥礪前行;即使酒醒身寒,山頭的太陽依然會送來溫暖。回首再看經歷過的風風雨雨,蕭瑟孤寂,其實這些已經如過眼雲煙,不算什麼了。

    人生起起伏伏,只需信步歸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成敗與否,都要寵辱不驚。

    竹杖芒鞋行走在風雨中,本是一種艱辛,而蘇軾卻走得那麼瀟灑、那麼悠閒、那麼豁達、那麼不羈。每個人的一生都要經歷風吹雨打,但要始終保持一顆鮮活靈動、豁達樂觀的心。

    心靜,則世界清靜。無論成功還是失敗,都不要被外物束縛。當心靈進入一種境界,生活中的風雨和陽光沒有什麼區別,既不要因為颳風下雨而擔驚受怕,也不要因為陽關明媚而欣喜若狂,坦然處之,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

    不得不說,這是常人難以達到的境界,我雖然很喜歡這首詞,但是境界還是遠遠不夠的,只能在這裡品味一下蘇軾人生沉浮、情感憂樂。

    最後,以陳繼儒《小窗幽記》和洪應明《菜根譚》中的一句話結尾:“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 9 # Mrs達西

    最喜歡“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出自南唐後主李煜的詞作《浪淘沙》。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南唐詞情致纏綿,到李煜這位“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的亡國之君這裡,他的詞純情,更又把人事無常的人生體驗真實深刻的表達出來。

    春末,夜裡下起了雨,落花隨流水而去。沒有了春日裡花叢掩映,一副春去的衰敗。詞人在夜裡夢中深受亡國之痛,獨自憑欄,悽苦萬分。沒有這樣的地位,如此遭遇,都寫不來這樣的詩詞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滸傳》中,宋江為“招安”都採取了什麼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