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道體系
-
2 # 三國演義的智慧
我們喜歡讀《論語》,實際上學習《論語》不應該只是喜歡,學習《論語》是咱們的責任。
文化需要傳承和弘揚!《論語》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原因不復雜。
對於《論語》的學習和解讀,方式和方法有許多,都有價值和意義。我們分享一些方式,算是拋磚引玉。
第一,熟讀成誦!
背誦下來是必須的學習方法,只有多次的熟讀、讀透、理解,背誦下來,才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的去實踐。真是實踐出真知。經過實踐檢驗的道理,才是自己逐漸能夠理解和掌握的東西,否則,恐怕只能停留在書面上、口頭上、想象中。
第二,借鑑經典!
儒家的歷代大師,著名的思想家,多有對《論語》的介紹和宣講,這些對《論語》進行介紹的經典著作,是我們學習《論語》的關鍵。這樣可以保證我們學習的方向正確、內容正確、方法正確!
第三,多動手!
學習《論語》,要多動手。多寫讀書筆記、多做心得體會記錄和總結、實踐心得筆記,《論語》章節內容的抄寫、終點字詞的手寫……
不懂筆墨,不讀書!
良好的個人學習習慣,非常重要。值得大家在學習中,不斷的去摸索和總結。
-
3 # 橘子心甜
如何讀《論語》這個問題,其實是個很大的命題。題主問的還是讀懂,這就在讀的基礎上更深一層了。幾位老師的答案角度各自不同,我也來斗膽回答一下,我的角度可能更偏向個人化一些。
第一,對於我個人來講,要讀孔子之書,首先應當排除偏見,把自己心中的一些既定結論暫時清零。我遇到過很多人,他們不讀孔子之書,不知孔子其人,而大言炎炎,動輒說孔子是腐朽的,儒家的禮教是吃人的云云,提起來就嗤之以鼻,更有甚者,會大放宏論,論述儒家對中國文化的荼毒。
這些東西,都是阻礙你去讀書的。【結論儘量不要從別人那裡得來,而要從自己得來】,這是我個人的第一個心得。初中的時候看一些雜書,雖然沒讀過,但是心目中對孔子很不屑,後來高中的時候,因為參加一個國學夏令營,要寫一個論語心得,遂不得不硬著頭皮去讀,這麼一讀,就發現自己之前是有多麼的愚蠢和淺薄。
讀懂的第一步,是排除一切干擾性的因素,去讀它。去讀原書,而不是滿足於聽二手貨,于丹說如何如何,南懷瑾說如何如何,北大工農兵學院怎麼說,那都是二手的。
第二,開始讀這個過程,其實是需要一個好的版本的,在此推薦錢穆先生的注和楊伯峻先生的注。我初讀是讀的楊伯峻先生的本子,獲益很多,註釋精確且曉暢,後來讀《四書章句集註》,回過頭再看楊先生的注,獲益簡直不能更多。
這一個階段,是讀懂文意。不能說我不會走路就先飛起來了,任何上升到思想的東西,都必須建立在我讀明白了文意的基礎上。
第三,瞭解歷史背景和關注故事性對我的的幫助很大,在這個過程中,我把夫子從一個平板化的印象立體成了一個人。這個階段對我個人非常重要,因為一切說教性質的話,在我當年看來,都是在一定程度上虛偽的。因為我很質疑這樣的說教有沒有用。這種思維模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讓我覺得論語嘛,不過是本名人名言,《名人名言》這本書作為小學初中寫作文必備神器,家慈讓我背了很多,我對這本書遂產生了極其強大的逆反心理,覺得都是飄著的話,沒用的話。
我讀論語很重要的一個點,是夫子厄於陳蔡之際,顏回的:子在,回何敢死。
我一下子就腦補出了那個年代裡他們一行人是如何面對那樣的苦難,他們為什麼要面對這些,於是我去找來了背景資料,去讀了孔子世家,查了各種百科,想了很久之後,沒有別的,我只是覺得感動。這種感動,逆轉了我對論語即名人名言的心態。從此,我讀河不出圖鳳不來,讀知不可為而為之,心裡的感觸較之之前完全不是一個檔次的。
同樣的,在讀的過程中,我又無數次覺得夫子是一個很可愛很可敬的老頭子。譬如我第一次讀到:傷人乎?不問馬。我覺得夫子要破紙而出,完全是真實的個體。又如我讀到:子於是日哭則不歌。想一下那個畫面,不知道為啥就覺得他真的很可愛。
把夫子真人化,是我很重要的點。
第四,真正深入。
在我們經過之前的經歷,理解了文字,與夫子同悲喜之後,要真的讀懂,就需要進一步拓深進去。拓深的方式很多,一字一句的訓詁是拓深,論語成書的源流是拓深,思想體系的建立是拓深……方式有很多,我覺得自己說真的讀懂了,那是騙人的。一本論語可以挖掘的東西太多了。
譬如,論語是夫子的語錄,從這本書出發,瞭解夫子的思想體系,三禮首當其衝,由三禮反觀論語乃至詩書春秋,貫通一氣,真是我輩心嚮往之的事情啊。
再如,我很感興趣的一點是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考察儒家的源流,包括禮的建立更深的意義,比如儒家本是宗教而來,為何不語怪力亂神。這些角度都是很有趣的。
總之,要讀通,很容易,要讀懂,我覺得很難。要想登堂入室,其實是和寫詩一樣的,你先得掃除以上我說的種種偏見,繞開一些常見的彎路,只要你是有求知慾的,而且會為之付出思考和時間,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
4 # 妙華心地
同一本書,不同的人解讀的方法不一樣;同一個人,不同的年齡段解讀的方法也不一樣。《論語》或是其他書籍,都是這樣。
最基本的是瞭解作者以及創作背景,其次參考名家註釋與講解,更重要的方法是在生活中解讀,還有一種方法是讀而不解。
瞭解作者以及創作背景1、《論語》這部經典不是孔子直接編寫的,而是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根據孔子的言行整理的,相當於學生的學習筆記,每章節的內容都有特定的環境與物件,不能以偏概全。
比如《里仁》篇: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這一章節,孔子選了曾子提問,想要講解一下他的一貫之道,可是曾子沒有反過來請教老師,而是回答了“是”,於是孔子出去了。門人紛紛請教曾子,曾子說老師的到不過忠恕二字。
根據這一篇,很多人認為孔子的仁愛的核心就是忠恕。但是也有學者有不同意見,認為曾子這個人性格魯鈍,這是孔子的評價,他又比孔子小46歲,年輕時怎麼可能理解孔子的道呢,因此認為曾子的回答,尤其是“而已矣”這三個字,是自以為是,而不是孔子的一貫之道。
所以,要想真正理解,一定要有整體觀念,提升解讀的角度,全面把握《論語》中的人與事。
2、政治背景與文化背景。《論語》的內容發生在春秋時期,當時的政治形態是禮崩樂壞,孔子的家鄉魯國當時的情況便是君不君,臣不臣。
魯國的政治權利被分為四份(當然不是平均分配),魯國國君以及他的三個兄弟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這三個兄弟是魯國的實際掌權者,被稱為三桓家族。
瞭解這些才能理解《論語》中的“八佾舞於庭”以及“季氏旅於泰山”。按照周禮的規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64人)規格的舞樂,只有天子才能到泰山向天地祭禱,但是季氏作為卿大夫僭越了王權。
諸如此類的還有很多,除了魯國的背景,還有了解其他諸侯國,比如《論語》中提到的齊國以及衛國等政治情況,才能夠理解內容。
參考名家註釋與講解1、《論語》的語言距離我們已有兩千年之久,有必要參考專業學者的註釋與講解。但是一定要多作參考。每個人都是根據自己的學識與經驗來解讀孔子,大家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切不能認為某一人的解讀就是完全正確的。
2、古典文學類,中華書局的書不錯,但是也不是每一本都是精品,需要進行篩選,不推薦那種只有章節翻譯的,解讀太過粗淺。
3、司馬遷《史記》關於孔子的記載必讀,宋代朱熹集註可以作為參考,近代錢穆先生的《論語新解》,楊伯峻先生的註解本,當代傅佩榮先生的講解貫通中西也應讀,還有鮑鵬山先生《百家講壇》講解的孔子也不錯。
另外,《孔子家語》,《孟子》以及孔子弟子的故事,這些都有助於理解《論語》。
在生活學習實踐中解讀《論語》這本書不是僅僅用來讀的,而是用來實踐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會對《論語》有更深的理解,年紀小閱歷少,不能穿越千年瞭解一個聖人的人生哲學,但是隨著年齡增長,會明白君子與小人的差別,會理解孔子的入世情懷。
1、根據自己生活的親身感受。舉個例子,“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大部分的解釋為,學習之後常常溫習,不是件快樂的事嘛?傅佩榮先生反問說,我們複習學過的內容也沒感到快樂啊,所以正確的解釋應該是,學習了知識在日常時間中實踐驗證,真正有了收穫才是快樂的。這一點個人贊同。
2、參加讀書會,與他人共同學習。個人曾參加過《論語》讀書會,與共同愛好者一同學習,他人的理解有助於我們開啟思路,同時還能補充自己的不足。
3、最重要的解讀是在書本之外。隨著見識的增多,尤其是瞭解了佛家的慈悲情懷,反過來更能理解孔子的仁愛,孔子之所以被尊為聖人,在於他的心量是關懷天下人,而不是考慮自己。所以在此基礎上對於孔子的志向就會有不同的理解。
《公冶長》篇,孔子與顏回子路談志向,孔子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有的人解釋為:老人安於我,朋友信任我,少年懷念我。另一種解釋:對老人安養,對朋友信任,對少年關懷。還有一種解釋:讓天下的老人都得到安養,讓天下的友人都能相互信任,讓所有的少年都得到關懷。
這三種解釋,是三種心量人都解讀,對於一個推行禮樂教化的聖人,個人更傾向於最後一種解讀。
熟讀成誦,不解自解很多時候,讀經典是不需要刻意去理解的,因為不管怎麼去理解,都帶著我們自身的烙印,未必是作者本意。作為經典,只讀不解也有收穫。
曾經聽臺灣推廣經典誦讀的王財貴先生講他朋友的故事,只是熟讀經典,婚後與妻子一起讀,不深入研究意思,夫妻和睦,而且他們的孩子從小就熱愛讀書,不讓讀悄悄藏起來讀書。這就是長期積累的收穫。
而當我們長時間讀燻修的過程中,可能某一天,遇到什麼契機,突然想起《論語》中的某一句,當下穿越千年與孔子的精神融為一體,頓悟了義理,這也是一種可能。
以上就是個人學習的經驗與方法,分享給大家。
回覆列表
1查《康熙字典》。2以經解經,以先秦經典解先秦經典。3發現《論語》內相應句子的解釋。4熟讀先秦經典原文,早掌握語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