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1
回覆列表
  • 1 # 亞托克斯

    唐朝時期的敵人很少有重騎兵,突厥部落基本不披甲,有的甚至是赤膊作戰,自然而然沒有重騎兵了,全部是以輕甲騎兵為主的部隊。

    真正意義的全具裝鐵甲騎兵(士兵扎甲與戰馬紮甲)。唐朝周邊只有三個勢力擁有(高句麗王國、阿拉伯帝國、契丹部落)。

    (1)高句麗重騎兵

    高句麗人的重騎兵基本仿製的南北朝,但由於鍛造技術不過關的原因,使得高句麗鎧甲很脆,可以被長矛和弓箭射穿,所以高句麗重騎兵並不是作用於攻堅衝鋒,而是部署在兩翼,等待守城戰讓對手疲憊不堪時,高句麗重騎兵再從側翼突襲。

    唐朝則是用數量龐大的輕騎兵擊敗了高句麗重騎兵,唐朝騎兵(士兵穿戴鎧甲,戰馬沒有鎧甲),在與高句麗騎兵交鋒時,使用長矛和利刃擊殺對手,由於高句麗人的鎧甲鍛造技術不過關,高句麗重騎兵的實力只能發揮出唐朝輕騎兵的水平。

    部署在兩翼的唐朝步兵則用陌刀列陣,“如牆而進”,高效殺死陣前的高句麗騎兵。

    (2)阿拉伯重騎兵

    怛羅斯之戰中,唐朝騎兵短暫與阿拉伯重騎兵交鋒過,在個人勇武上,唐朝騎兵不如阿拉伯重騎兵,但是唐軍在武器鍛造上卻有極大的優勢,唐橫刀以熟鐵為外皮,中間夾百鍊鋼,部分刃口採用區域性淬火技術,即覆土燒刃。

    不僅如此,唐朝步兵還有大規模殺傷性的弩弓,伏遠弩射程三百步(450米),擘張弩射程二百三十步(345米),步兵弩弓成為剋制阿拉伯重騎兵的致勝法寶。

    唐軍一度壓制阿拉伯重騎兵,但是阿拉伯軍隊數量眾多,唐軍無法取得最後的勝利,最終敗下陣來。

    (3)契丹重騎兵

    契丹人才是真正的騎兵高手,遇到契丹重騎兵衝鋒,唐軍也沒什麼好辦法,陌刀與勁弓通通失效了。

    安祿山統領6萬最精銳的野戰軍北伐契丹部落,兩軍在土護真水(內蒙古)交戰,由於數日傾盆大雨,使得勁弓失效,唐軍失去了反擊手段,被契丹重騎兵打得全軍覆沒,安祿山還被射中一箭,只剩20人而逃。

    安祿山的野戰軍在安史之亂中攻無不克,結果被契丹重騎兵打得損兵折將,可見契丹重騎兵的鎧甲與戰鬥力都遠遠強於其他勢力。

    唐朝強盛時期還能正面對抗契丹重騎兵,一旦陷入衰敗時期,唐軍就很難打贏了,陌刀砍不穿契丹重騎兵的鐵甲,唐朝騎兵又是輕甲,數量優勢的情況下才能對沖鋒,唯一能發揮威力的只有勁弓。特別是晚唐時期,唐朝陷入軍閥割據後,唐軍的裝備優勢與人數優勢都蕩然無存,基本打不過契丹重騎兵了。

    遼史:公元902年(唐末天覆二年)耶律阿保機出兵40萬擊敗唐朝節度使,全殲數萬唐軍,攻陷九郡,俘獲牲口9.5萬,戰馬無數。

    橫刀與陌刀都不好使,唐朝步兵逐漸換上鈍器,比如戰錘或者戰斧,以及強弩勁弓。才能勉強破防,在與契丹重騎兵的作戰中,刀具基本被淘汰掉了。

  • 2 # 以夢為馬

    騎兵與步兵的相互剋制,幾乎貫穿了中國古代軍事史的程序。南北朝時代,重騎兵的強大沖擊力與防禦力讓整個中原大地為之震撼。然而,進入唐朝之後,以府兵為主的唐朝步兵卻發明了各種足以剋制這一“古代戰場坦克”的戰法。

    01 遠戰強兵

    遠端武器方面,唐朝時期的步弓發射力道已經達到10餘石,且出現了使用畜力發動的床弩,甚至有了一次可同時發射七支鐵羽箭的大型車弩。

    除此之外,唐代軍中逐漸出現了專門用於穿透重型鎧甲所用的"破甲箭"。這些高穿透力、高精度的遠端步兵武器在遠端殺傷力層面對移動緩慢的重騎兵是一種致命威脅。

    當這些武器批次投入戰場後,尤其是在唐軍弓弩的裝備配比一度高達120%(即兵必配弓,甚至弓弩俱備)!如此情況下,耗費大量金錢與資源打造的重騎兵,很容易在戰場上成為敵人箭雨下的活靶子。

    同樣的情況也曾經出現在中世紀的歐洲,曾經作為陸戰坦克的法國重灌騎兵在Continental戰場上曾經多次折戟在英國長弓兵的箭雨之下。強大的防護力不僅沒有減少重騎兵的傷亡,反而成為了削弱靈活性的累贅。英法戰爭中血淋淋的教訓也迫使法蘭西人最後改變了重騎兵作戰的傳統模式。

    02 陌刀將

    在近戰武器方面,唐朝軍隊配有強大的重步兵隊伍——陌刀隊。陌刀兩面有刃,全長一丈,重 15 斤, 砍殺效能相當高。據李筌《太白陰經》載,唐代一軍中戰兵為 12500 人,配備陌刀 2500 口,佔了戰兵人數的 20% 。這種"如牆而進"的部隊在唐朝遠征吐蕃與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曾經對敵人的騎兵部隊造成了"人馬俱碎"的恐怖殺傷力。

    在陌刀之外,唐朝的長槍(對矛的精進改革)擁有更為尖銳的擊創面,並借鑑了同時期的突厥人使用的長矛,其稜上更有一個專門用以刺穿鎧甲的窄翼。這些近戰破甲武器的出現與改進,讓鎧甲的防禦功能愈加疲軟,也讓甲騎具裝騎兵的投入產出比每況愈下。

    03 善用突厥力量

    隋末大亂之際,唐朝的建立者李淵父子與突厥人的聯絡可謂相當密切。當時立足於太原的李家勢力從雁門關外的突厥帝國獲得了各種形式的軍事援助,不僅學習了來自突厥的軍事體制與作戰方法,更是直接從突厥獲得強大的騎兵支援。

    唐高祖李淵頗有見地地認為: "見利即前,知難便走,風馳電卷,不恆其陣"的機動性,是突厥騎兵經常取勝的重要原因,也是唐王朝可以有效利用的強大外援。

    在反抗楊隋政權初期,李淵就曾經"簡使能騎射者二千餘人", 以突厥的方式加以訓練,"飲食居止,一同突厥"。這種"突厥式"的作戰模式再加上大量北方遊牧民族的歸附,不僅有效地擴充了唐朝的騎兵隊伍,更為唐朝的步兵提供了充足的輔助力量,使唐朝步兵在對抗重騎兵作戰時可以充分保證側翼的安全,從容不迫地列陣殲滅敵軍。

  • 3 # 奇正兵馬指揮使

    據說唐軍有一隻特殊部隊叫陌刀隊,所選的戰士都是能負重六百斤,體格強健,武藝超群,配備各種先進武器,尤其手中的陌刀更是無堅不摧,是一隻專打騎兵的戰鬥部隊!

  • 4 # 慕什塔戈

    唐朝詩人杜甫曾有詩云:“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當時,杜甫在右衛率府擔任胄曹參軍一職,十年戌邊的軍旅生活,使他對中原步兵如何抗擊胡人重灌騎兵的戰法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詩中記載的戰法,反映了唐朝時期以步兵為主的軍隊,在對抗騎兵特別是重灌騎兵時所應當採取的作戰指導思想。

    因為早在南北朝時期,胡人從西域引進的重灌騎兵陣形就已經給中原軍隊構成了極大威脅,儘管移動速度慢,但由於騎兵身披金屬鎧甲,馬匹的關鍵部位也由獸皮等防護材料加以包裹,相當於古時候的坦克,普通弓箭難以對其造成傷害,而一旦衝到步兵陣前,由於步兵手中的長矛難以刺穿騎兵鎧甲,重騎兵手中的兵刃連同坐騎的馬蹄均可對步兵產生巨大的殺傷效果。

    “挽弓當挽強,射人先射馬”的戰法,其基本含義是:使用韌度更高、勢能更強的長弓從遠處攻擊重灌騎兵,最大限度地利用重灌騎兵移動慢的劣勢,延長射擊時間;由於馬匹的防護標準低於騎兵,且目標更大,所以長弓的射擊目標以馬匹為主,只要把馬射翻,騎兵就會瞬間失去戰鬥力。

    後來,隨著金屬冶煉技術的發展,唐軍逐漸配備了可以射穿鎧甲的“破甲箭”,使步兵剋制重灌騎兵的招法更加先進有效。可以說,長弓+“破甲箭”的組合,是唐朝步兵中的弓箭手對付重灌騎兵的基本戰法。

    金屬冶煉業的加速發展,也刺激了步兵武器的更新換代,一線步兵手中的長矛逐漸被陌刀所取代。唐代陌刀是一種長約1丈、重約15公斤、兩邊有刃的重型砍殺兵器,唐軍抽調高大魁梧、膂力過人計程車兵組成陌刀隊,遇到重灌騎兵時,陌刀隊便衝到一線,擔負對抗重灌騎兵的專門力量。

    由於陌刀揮舞起來作戰半徑大,兩刃鋒利且勢大力沉,陌刀隊成為重灌騎兵的戰場“惡夢”。據史書記載,唐軍在遠征吐蕃及平定安史之亂時,陌刀隊“如牆推進”所向披靡,重灌騎兵“人馬俱碎”。

    所以,歸結起來,唐朝步兵剋制重騎兵的戰法主要有兩種:一是長弓+“破甲箭”組合,二是陌刀隊。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如有錯訛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 5 # 楊醫生講健康

    按常理來講,騎兵克步兵,尤其是在平坦開闊的地形上。但凡事並無絕對,歷史上步兵打敗騎兵的例子也是屢見不鮮,特別是在對騎兵不利而對步兵有利的地形上,步兵打敗騎兵也屬正常。

    然而,恰恰也有一些人能在平坦開闊的地形上以步兵與騎兵正面交鋒,並且打敗了騎兵。最典型的有漢朝的李陵,十六國中魏國的冉閔,唐朝的蘇定方,宋朝的岳飛,明朝的戚繼光。

    遠端武器方面,唐朝時期的步弓發射力道已經達到10餘石,且出現了使用畜力發動的床弩,甚至有了一次可同時發射七支鐵羽箭的大型車弩。

    除此之外,唐代軍中逐漸出現了專門用於穿透重型鎧甲所用的"破甲箭"。這些高穿透力、高精度的遠端步兵武器在遠端殺傷力層面對移動緩慢的重騎兵是一種致命威脅。當這些武器批次投入戰場後,尤其是在唐軍弓弩的裝備配比一度高達120%(即兵必配弓,甚至弓弩俱備)!如此情況下,耗費大量金錢與資源打造的重騎兵,很容易在戰場上成為敵人箭雨下的活靶子。

    同樣的情況也曾經出現在中世紀的歐洲,曾經作為陸戰坦克的法國重灌騎兵在Continental戰場上曾經多次折戟在英國長弓兵的箭雨之下。強大的防護力不僅沒有減少重騎兵的傷亡,反而成為了削弱靈活性的累贅。英法戰爭中血淋淋的教訓也迫使法蘭西人最後改變了重騎兵作戰的傳統模式。

    在近戰武器方面,唐朝軍隊配有強大的重步兵隊伍——陌刀隊。陌刀兩面有刃,全長一丈,重 15 斤, 砍殺效能相當高。據李筌《太白陰經》載,唐代一軍中戰兵為 12500 人,配備陌刀 2500 口,佔了戰兵人數的 20% 。這種"如牆而進"的部隊在唐朝遠征吐蕃與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曾經對敵人的騎兵部隊造成了"人馬俱碎"的恐怖殺傷力。

    在陌刀之外,唐朝的長槍(對矛的精進改革)擁有更為尖銳的擊創面,並借鑑了同時期的突厥人使用的長矛,其稜上更有一個專門用以刺穿鎧甲的窄翼。這些近戰破甲武器的出現與改進,讓鎧甲的防禦功能愈加疲軟,也讓甲騎具裝騎兵的投入產出比每況愈下。

    隋末大亂之際,唐朝的建立者李淵父子與突厥人的聯絡可謂相當密切。當時立足於太原的李家勢力從雁門關外的突厥帝國獲得了各種形式的軍事援助,不僅學習了來自突厥的軍事體制與作戰方法,更是直接從突厥獲得強大的騎兵支援。

    唐高祖李淵頗有見地地認為: "見利即前,知難便走,風馳電卷,不恆其陣"的機動性,是突厥騎兵經常取勝的重要原因,也是唐王朝可以有效利用的強大外援。

    在反抗楊隋政權初期,李淵就曾經"簡使能騎射者二千餘人", 以突厥的方式加以訓練,"飲食居止,一同突厥"。這種"突厥式"的作戰模式再加上大量北方遊牧民族的歸附,不僅有效的擴充了唐朝的騎兵隊伍,更為唐朝的步兵提供了充足的輔助力量,使唐朝步兵在對抗重騎兵作戰時可以充分保證側翼的安全,從容不迫地列陣殲滅敵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天貓類目賣的比較火?我想入駐天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