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諸葛亮的臭皮匠

    第一次工業革命時的日本還處於德川封建無直接影響,西方列強在第一次解放了生產力後向日本殖民擴張間接影響日本,使日本天皇推翻德川幕府開始明治維新。

    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日本已經開始發展獨立自主的資本主義道路,崛起為亞洲第一資本主義強國,擺脫了被殖民的命運。

    工業革命使之生產力大大發展日本綜合國力國防實力大大提高,軍國主義崛起,先後對亞太的國家發動戰爭進行殖民統治,成為僅次於美、德、英、法的第5強國。

    日本與西方國家不同,英國的工業革命引領資產階級走上舞臺,建立資本主義社會,因為他們的社會已經完成了馬克思所說的:“殘酷的原始資本積累”。

    工業革命的推動自然而有效,民間的經濟基礎變動推動了上層建築的革新。但對於亞洲國家來說,趕上工業革命得走捷徑,建立現代國家不是工業革命的結果,而是開始。

    因為由政府領導的資源集中才能推動沒有完成積累的民間資本進行改革。如鄧小平所說,一部分先富,才能帶動其他人。

    日本“殖產興業”的政策便是典範。由政府出面置辦工廠等現代產業,再低價賣給民企,由此達到民間快速轉型的目的

  • 2 # 小王和你講道理

    關於日本工業革命的開始時間,日本學者的見解並不一致。日本經濟學家楫西光速編著的《日本資本主義發展》一書中有這樣的敘述:"進入明治20年代(1887年—1896年),日本的資本主義首先在以棉紡產業為中心的輕工業部門完成了產業資本的確立,之後又在明治30年代(1897年—1906年)透過建立重工業部門,自主完成了工業革命。"同樣,歷史學家高村直助也在《工業革命》一書中也提出:"日本的工業革命,是從19世紀80年代中期到19世紀90年代發展起來的。"

    日本工業革命始於何時?

    另外,石井寬治的《日本的工業革命》一書,將工業革命的開端認定為機械紡織業在受到大阪紡織成功的刺激下實現興起的那一年,即1886年,這一觀點和其他論者是一致的。而關於工業革命完成的時期,石井則主張"一國是否完成了由匯入機械所帶來的工業革命,要看所需機械及作為其原材料的鋼鐵能否實現國內的自主生產"。

    又因為後進的資本主義國家可以輸入機械與鋼鐵,導致難以判斷工業革命的完成時間。所以石井又提出"即使機械與鋼鐵的輸入因戰爭等原因而被迫中斷,但如果擁有獨立自主的技術和強大的生產後盾的話,也可以判斷該後進國完成了工業革命",他斷定:"日本的工業革命,是在經歷過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兩次大戰後,於1907年大恐慌前後完成的。"

    的確,日本在中日甲午戰爭前,雖說以機器生產為主的工廠制機械工業已經存在,但也只是存在於繅絲與紡織等輕工業,而鋼鐵和機械製造方面仍然大幅度落後。中日甲午戰爭之後雖說可以看到"第二次企業勃興"的盛況,但是主要是在繅絲、紡織、取火工具、織物、菸草、造紙等行業。在這一時期,除軍工廠和造船業之外,重工業和機械工業尚未成型。日本重工業出現新的發展並走上正軌是在日俄戰爭之後。

    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鋼鐵生產是推進重要的大型機械中國產化的必要條件。因此,日本政府便計劃用中日甲午戰爭後清政府的部分賠款在八幡建設大型鋼鐵廠。楫西等人的書中說:"於1901年開業的八幡鋼鐵廠是出於經濟、軍事上的需求,以鋼鐵的自給為目的而建立的。該廠在日俄戰爭時期進一步發展壯大,為重工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日俄戰爭這一時期,日本國有化後的鐵道建設、軍需業,以及以服務軍事目的起家的造船業等是拉動鋼鐵需求的主力。軍部在推動"鋼鐵的自給"時最為熱心。"資本主義鋼鐵業的發展道路是從對更優良的炮身的需求開始的。"《戰爭與資本主義》作者桑巴特對於德國16世紀—18世紀曆史的這一評述放在這個時代的日本也是適用的。

    甲午戰爭爆發後,日本軍需工業開始變得非常活躍,清朝政府在甲午戰爭中慘敗,被迫與日本簽訂了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並且向日本賠償了2億兩白銀。清朝政府賠償的這些白銀,成了當時日本工業革命的主要資金來源,於是,日本各種工業開始勃興,日本邁出了從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的第一步。

    但是,日本工業革命取得真正的發展時期是在日俄戰爭之中及其之後。實際上日本在1904年—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由於保障了來自滿洲的鐵礦與煤炭的供應,最終確保了制鐵製鋼、造船、機械工業的發展條件。國營的八幡鋼鐵廠與民營的釜石鋼鐵廠也在鋼鐵聯合生產上走上了正軌。石井正是在這一事實的基礎上,將該時期認定為日本工業革命的完成期。

    電力技術如何影響日本工業革命?

    然而,日本作為後進的資本主義國家,觀察其工業革命的特徵,不能只看產業資本所帶來的以機器生產為主的工廠制機械工業確立的一面,更應該看到伴隨著電力技術革命而出現的機械工廠的一面。提出這一觀點的反倒是工學家以及技術史的研究者。

    熱力學為工學提供了動力,電磁學為工學提供了動力、光學以及一直以來難以獲得的高溫。它們一起構建了一個與以往產業有天壤之別的大規模工業組織,並最終將被稱為工業革命的巨大變化帶入了產業界。以往依靠人力或牛馬之力的地方全都實現了機械化,變為依靠蒸汽機和電動機運營。蒸汽作為基礎動力是在工業革命的初期,而開始使用電動機則在其後期。

    在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在英國,電力技術是在工業革命發展到極點、蒸汽動力充分普及的基礎上誕生的。然而,日本的工業革命是在歐美各國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時正式啟動的。因此,電力技術是與工業革命同步進行的,或者說是作為工業革命的一環而發展起來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日本的工業革命是在將電能作為動力而使用的普及中完成的。

    從世界範圍來看,在1890年前後,穩定且實用的三相交流發電機,以及遠距離高壓輸電系統形成之後,電力使用才步入正軌。1885年實用型變壓器被髮明出來,它是遠距離輸電必不可少的工具。至此,散佈在日本城市中的小規模火力發電站被建在山區的大規模水力發電站取代,然後透過連線發電站到城市的高壓電線建成了廣域輸電系統。

    大阪電燈於1889年在日本率先使用交流電,1895年東京電燈正式使用交流電。當時,東京電燈在淺草火力發電站設定了50赫茲的三相交流發電機,並將散佈在市內的小規模發電站集中於此。兩年後,大阪電燈設定了60赫茲的三相交流發電機。現在東日本和西日本的交流電赫茲值不同便源於此。

    1899年架設的從黑瀨川水力發電站到廣島的26千米11千伏高壓輸電線是日本遠距離輸電的先驅。這是由於廣島曾是中日甲午戰爭期間日軍大本營的所在地,並且海軍基地和急速膨脹的海軍工廠也在吳市 形成電力需求。由此可見,當時的日本始終是優先考慮軍事的。實際上,當時消費電力的主力正是諸多的軍工廠和以軍需生產為核心的八幡鋼鐵廠。

    進入20世紀初,日本電力才逐漸普及並深入家庭。1909年,森鷗外 的小說《電車之窗》中有"電燈的光芒簇擁著。"這樣的描述。這個時期的城市,路面電車已經很常見,電燈的光芒也已壓倒了其他一切燈火。

    但是,要判斷電力技術在日本是否能夠真正普及,還要從日本工廠的動力上看。那要等到20世紀10年代,在山區水力發電站的發展帶來廉價的電力供給之後。日俄戰爭之後,迎來了水力發電的開發高潮。而以煤炭為原料的火力發電則面臨著供不應求以及原料價格暴漲的問題。這也間接導致了由火力到水力的轉型。1908年,東京電燈將位於山梨縣桂河的、輸出功率為15000千瓦的駒橋發電站所發的電,以55千伏輸往75千米之外的早稻田變電所,這標誌著大容量水力發電的開始。

    1911年,日本木曾川發電站開始以66千伏向47千米之外的名古屋輸電。大約就在這一時期,水力發電量超過了火力。同年制定了旨在促進電力事業發展的《電氣事業法》。接著,1914年,輸出功率為37500千瓦並能以115千伏的高壓輸電的豬苗代發電站建成。第二年,成功地將電力輸送至228千米之外的東京,拉開了大型輸電網時代的帷幕。

    在之後的日本大正時期,日本各工業領域以飛快的速度實現了從蒸汽到電氣的動力轉換。1917年,無論是民營企業還是國營企業,電氣化率都超過了蒸汽動力。因此,可以認為20世紀10年代中期,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際是與能源革命同時進行的日本工業革命完成的時期。可以說,歐美透過蒸汽機的發明完成了工業革命,步入了工業國。而日本則是透過使用電力,實現了從農業國到工業國的轉型。

    總之,日本透過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的勝利不僅獲得了滿洲的權益,而且還將北韓半島納入其殖民版圖,成為帝國主義國家。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日本完成了工業革命。自此,以"殖產興業、富國強兵"為口號的明治時期的近代化暫且告一段落。

  • 3 # 最吧啦剪輯

    其實日本的“工業革命”程序比中國還要晚好久,沒想到吧?當清朝開始搞“洋務運動”的時候,日本的幕府勢力還在統治國家。

    可是結果令人惋惜,由於大清統治者目光短淺,固步自封,而當時的日本只用三十多年迅速發展現代文明,躋身世界強者之林。

    也可以說日本國家小,船小好掉頭,但是他們確實是成功的。無非就是看到了火車、大炮、火槍…是世界發展的未來,而清朝沒有看到這一點。

    但是日本的工業革命發展有些不同,世界工業革命是先有了第一次,再有第二次,而日本是一併完成的。起步晚,自然要更努力,無可厚非。

  • 4 # 飛哥說史

    1868年,日本的“明治維新”加速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工業革命由 此展開。日本的紡織工業最先開始採用機器生產。在政府的支援下,日本棉 紡織業發展迅速。到1895年,日本便由棉紗輸出國變為棉布輸出國。日本積 極從英、美、德、法、荷、意、瑞士等國聘請科技專家,還派遣大批官員、 技師、學生去西方國家學習考察。這些舉措使日本迅速學習和吸收了大量西 方的先進經驗,因此他們的輕工業、重工業、運輸業、軍工業等都發展迅速。 隨著日本海外殖民擴張的進行,20世紀上半期日本完成了工業革命。其間, 對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使日本獲得了大量賠款,為新裝置、新技術的引進提 供了足夠的資金,客觀上促進了工業革命的完成。

  • 5 # 獨家回眸

    國家發展,人才當先,日本能完成工業革命,實現現代化,與其完善的人才儲備不無關係,實際上在江湖時代日本的初等教育已堪稱全球之首了,我們可能總以為在明治維新前,日本人大多是文盲是愚昧的,這種看法並不是正確。

    江戶時代的日本,不僅武士階層進入藩校學習,很多平民老百姓也會到寺子屋學習,江湖時代日本出版行業十分繁榮,這反映出日本人強烈的閱讀願望,這樣的社會現象,不是一個遍地文盲的社會可以做到的,甚至江湖時代的日本還發明瞭一種”和算”的數學,據說裡面還包含微積分的成果,在數學上,當時的日本已比中國走在前面了。

    1854年江戶幕府與美國簽訂《日美和親條約》,美國向日本贈送了一些美國的武器,電報機,蒸汽機車的模型和資料,沒想到一年後佐賀藩便自行研發了蒸汽機車,宇和島藩還自自建造了蒸汽船,這些事實都說明,江戶幕底的日本已擁有大量的人才儲備,給他一點顏料,確實就可以開染坊,他們有這個實力。

    日本工業革命的成功,步入現代化國家,這些人才起到了關鍵作用,江戶幕府的國民教育奠定了基礎,更是功不可沒。

    明治九年,是日本政府聘請外國專家的最多的一年,達到500多人,此時全日本已有3000多名外國專家,日本政府對這些外國專家毫不吝嗇,往往提供豐厚的薪水,當時日本政府高官月薪才800日元左右,給那些高階外國專家的月薪竟高達1000多日元,豐厚的薪資待遇讓這些外華人對日本的”殖產興業“政策輕重的非凡的熱情與誠意。

    明治4年日本建立了現代郵政制度,各地設立郵局,實行全國統一定價,開始發行郵票和明信片。

    明治5年東京到橫濱的鐵路開通,這是日本第1條鐵路。

    明治兩年,東京和橫濱之間架設了第1條電纜,後來電纜又從長期延伸到北海道,更誇張的是在明治維新時期,從長期到上海還鋪設了海底電纜。

    總之,正是因為以上這些因素,讓日本在明治維新後短短20年間便完成了工業革命,轉型為資本主義國家,後來在戰爭中相繼打敗了清朝和俄國,躋身世界強烈之強國之列。

  • 6 # 渢木緣

    日本是一個學習的民族,誰強我們學誰

    歷史上,唐朝文化強盛,日本就開始學唐朝。但是又怕自己被完全同化了,所以就造字。日本造字,比南韓更加徹底。形成了獨有的文化基因。當時,比較先進的唐刀等技藝都被學了一個遍。並發展出自己的特色。人家在學這一方面,還是放的下尊嚴的。

    西方列強運東之行,也打了日本。最後還把中國幹趴下了。日本一看,中國不香了。馬上轉頭,學習起西方的工業革命。最有代表意義的就是,天皇登上了日本第一個火車。為工業革命站臺。相比之下,中國修個鐵路還要考慮皇家風水。學習態度,一下就比出來了。

    工業革命,帶來全民族的榮耀感

    抗日劇中都會出現我大和民族怎麼樣。

    這種高人一等就是工業革命給他們帶來的民族自信。雖然,現在還擰著脖子,不承認他們已經不行了。

    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的是他們的工業革命是全民族的事。甚至工業革命後,打敗中國讓他們整個民族都有了一種高人一等的感覺。現象背後,是整個民族的感情投入和國家的引導。

    而相比之下,中國進入了思想的分裂。正是那時候思想分裂,才造成了我們現代的文化斷層和近現代的上下求索。曾經多輝煌,失敗以後就多迷茫。工業革命差點打斷我們的文化脊樑。

    積重難返,光輝難在

    日本對於工業革命一直都是產學研加政府分派的模式。再加上日本對於單一領域的鑽研和財閥的技術隔離,讓他們至今在單一科研領域還有近一半的發明專利。卻因為文化和認識的阻礙,難以像中國這樣靈活的變化。

    而現今工業革命已經到了深度融合的時代。過去老路已經快走到頭了。但是,日本在這種大勢上明顯的判斷不足。或者說,某些觀念積重難返。所以,在美國和南韓的運作下,曾經風光無限的日本電子產業,現在舉步維艱。

    匠人文化,成就了日本,成就了輝煌。也陷入了不可自拔的境地。

    發展會越來越快,世界會像拋棄清朝一樣拋棄不順應時代改變的國家。

  • 7 # 記錄歷史人生

    十八世紀下半期,日本絲織業、棉紡業等輕工業部門陸續出現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場。手工工場的出現和發展,開始觸動封建制度的基礎,但是仍然受到封建統治者的抑制。從1854年開始,美、英、俄、荷、法陸續侵入亞洲各國,並先後與日本政府簽定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日本面臨著淪為半殖民地的危險。公元1868年,日本爆發了倒幕運動,建立以明治天皇為首的政府。經過明治維新,日本政府統一全國政權,廢除封建等級制度和行會制度,摹仿歐美社會制度,輸入科學技術,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同時,為了擺脫遭受外國奴役的危險,日本政府希望儘快加速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以增強國家的軍事力量。日本工業革命,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開始的。日本紡織工業最先開始採用機器生產,到1877年,日本只有三家棉紡織廠,產值約二十萬日元,而這時候進口的棉紗及棉織品則達到一千萬日元。為改變這種狀況,日本政府大力提倡發展棉紡織業,新辦模範工廠,從外國輸入機器,並鼓勵私人投資。在政府的支援下,日本棉紡織業發展很快,從1895年起,日本便由棉紗輸出國變為棉布輸出國。早在明治維新初期,日本政府就提出“求知於世界”的口號,積極從英、美、德、法、荷、意、瑞士等國聘請到熟練的科技專家。其中,對於英國和德國的技術利用得最多。英國技師多半指導建立紡織、造紙、礦山、造船、鐵路、機車製造企業,德國專家則多聘請設定化學研究所、化學工廠、水泥、鍊鐵及其他金屬工業,尤其是創設兵工廠。此外,日本國還派遣大批官員、技師、學生到西方國家去學習與考察。在甲午戰爭中打敗滿清政府,不僅提高了日本的國際地位,而且還逐步取消了與西方列強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利用對清政府戰爭的勝利,日本進一步侵略北韓、霸佔臺灣,拓展了在東亞的市場。近代以來,亞洲絕大多數國家都先後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然而,日本卻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並且還在二十世紀上半期完成了工業革命。日本的工業革命,在很多方面與歐美工業革命的典型模式有別。首先,工業革命在西方各國已經達到成熟階段才輸入到日本,結果早期工業革命和晚期工業革命的特徵交織在一起。其次,日本工業發展的速度極為迅速,在一代人的時間裡就生產出剩餘工業品,同時海外市場對國民經濟至關重要。再次,國家的力量在日本工業革命中起到異乎尋常的作用,日本政府介入實業與金融領域的廣度和範度,比西歐及美國要深刻得多。最後,雖然日本工業總產量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在重工業領域興建了一些大型工廠,但是,日本絕大多數工廠的規模還是很小。即使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日本工業勞動力大約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工人,在不多於五人的小廠裡工作。並且,小工廠通常並不獨立,而是受到大型金融機構的控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科技在歷史中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