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依然行客遍天涯

    李定國是農民起義軍出身,早年投身張獻忠麾下,因為文武雙全,能征善戰,頗受器重,被獻忠收為養子。永曆六年(公元1652年),兩廣被清軍攻陷,永曆政權喪師失地,岌岌可危。由於清廷嚴歷推行剃髮易服、圈地投充等壓迫政策,使得老百姓普遍仍心懷明室。面臨這樣的民族危亡局面,李定國等大西軍領導人順從民意,主動和永曆政權合作,聯明抗清。李定國在雲南操練兵馬、休整士卒,為出滇抗清,收復失地作準備。

    永曆六年(1653年)七月,李定國揮軍出擊,勢如破竹,收復了湖南、廣西大部分州縣,並一舉攻克桂林,清定南王孔有德自殺。清廷震驚,命敬謹親王尼堪率領八旗精兵赴援。十一月,李定國回師湖南,再敗清軍,並擊斃尼堪,兩蹶名王,威震天下。這兩場戰鬥充分展現了李定國的軍事能力,給予了清廷沉重的打擊,並打破了滿清八旗精兵不可戰勝的神話。順治得悉這個訊息後,大為震驚,一度有放棄西南三省的打算。可惜,由於孫可望嫉賢妒能,暗自掣肘,使得李定國在廣西、湖南戰場的勝利付之東流。

    永曆十一年(1657年),野心勃勃的孫可望發動內戰,失敗後投降清朝,將西南三省的佈防、軍力和盤托出。永曆十二年(1658年),清軍分三路進攻西南,忠心耿耿的李定國誓死抵抗,絕不屈服。面對精兵損傷大半、清軍來勢洶洶的惡劣局面,他也不氣餒,仍策劃在磨盤山設伏,準備扭轉戰局,可惜遭到叛徒出賣,功敗垂成,但仍然給予了清軍沉重的打擊。

    永曆十六年(1662年),永曆帝顛沛流離,流亡緬甸。李定國餘眾不過數千,仍心心念念要赴緬甸救主。後來得悉永曆帝被吳三桂俘虜、絞殺而死的訊息,驚怒交集,傷心慟哭竟至一病不起。六月二十七日,李定國召來兒子部下,囑咐道:“寧死荒徼,毋降也!”含恨而逝!李定國死後,部下仍有數千人不降,聚於阿瓦河東百里,稱為“桂家”。

    李定國堅守民族大義,矢志不渝,鞠躬盡瘁,無愧民族英雄的讚譽。晚清革命黨人起義,蔡鍔等仍然以李定國為榜樣,章炳麟說:“願吾滇人,毋忘李定國!”

  • 2 # 閱史明今

    要回答“你對歷史上南明時代的李定國怎麼看?”必須得從他所處的什麼樣的時代背景來進行分析。

    一,我們先來看下南明是個什麼樣的時代背景

    明末整個中國情況是內憂外患,內憂是國內的農民起義軍,外患是關外的後金政權。明朝處理方式是想兩個一起解決,最後都是沒有解決,倒是中央被農民起義軍解決掉,地方被滿清給解決掉。大順政權夾在南明和北邊的滿清中間,又一個新版本的三國演義,明朝存在時候,大順和滿清應該是同盟在推翻明朝,沒成想最後為了吳山桂的山海關兩方給打起來了,滿清順帶的把大順給解決了。這個時候大西政權的頭張獻忠也覺醒了,本來內部社會矛盾,搞成現在變成了民族矛盾了。這個時候和北宋被金國滅掉情況不同在於,中央政府是被外族解決掉,還把皇帝給抓了,大家可以同仇敵愾一致對外。可明朝皇帝是被自己民族的人給逼著上吊了,滿清正出師無名那,這倒好給了一個為崇禎皇帝報仇的正當名義,讓滿清快速的解決了本來民族矛盾的抵抗。這個時候南明和大順的剩餘力量還有大西政權開始要同仇敵愾了,可是本來是敵人,因為面對的外敵,才勉強團結一致同仇敵愾對外,所以他無法像南宋那樣的真正團結。更糟糕的是這個時期和南宋有一個很大的區別,投降滿清的都是帶著本來自己精銳部隊投降的,像大名鼎鼎的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孔有德、耿精忠、洪承疇等,其後劉良佐、高桀等軍隊,陸續投降數十、百萬人等,南宋投降的都是文人張邦昌、劉豫,沒有將領帶一支部隊投降的,如果像岳飛因為被陷害,直接帶著岳家軍投降金國打南宋,大家就可想而知南明面臨著非常嚴峻的局面。

    二,李定國是如何的崛起的

    他的人生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抗明,抗明主要跟著自己的義父張獻忠建立了大西政權,因為戰功卓著封為安西將軍,這時候他才二十四歲,被人稱為小尉遲恭。第二階段是抗清,張獻忠率領自己的四個義子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和軍隊北伐滿清,在關鍵時刻張獻忠被清軍射中,不久死亡,軍中大亂,傷亡慘重。四個義子收集殘部,穩住陣腳,才儲存下部分有生力量。最後四個人對目前的局勢出路進行商量,孫可望是想到廣東南嶺發展,如果打不贏還可以從海上逃跑,我個人覺得如果選擇這條路,不行就到海南島發展。海南島不行,還可以繼續去臺灣投奔鄭成功。李定國主張幫助南明,恢復大明江山,因為這是張獻忠臨死前交代的要歸順大明,畢竟是先主留下的遺言,最後在孫的妥協下歸順了南明,也因為這次的路線之爭就埋下了孫李兩人的分裂。開始大家還消停一會,準備忙著開疆擴土,無精力內訌,等到李定國把定南王孔有德打得被逼自殺,在把清朝的親王尼堪率領的十五萬精兵給打敗,還殺了親王尼堪,讓整個清朝朝野震動,順治皇帝還想放棄西南諸省和李定國平分天下講和打算。結果放著好好的大好形勢,又開始折騰了,孫可望看李定國功高震主,就想整他了,費盡心思想殺了李定國,最後大好的局面被孫可望破壞殆盡。孫打了敗仗,投降了清軍,清軍對李定國窮追不捨,最後一路帶著永曆帝跑到緬甸,後來吳山桂逼著緬甸交出了永曆帝,絞殺了永曆帝,李定國聽了這個訊息,又得病,最終四十二歲病死在異國他鄉。

    總結:李定國在面對這個時代很多將領帶領部下投降獲得高官厚祿,他也可以這樣幹,最後在已知大局已定,不僅堅持抗清,還能夠創造兩厥名王,天下震動的功勳,不愧為我們的民族英雄。

  • 3 # 常棣tandy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李定國在大西軍餘部的後期,作為最主要的領導人,正確地堅持符合形勢需要的扶明政策,影響很大,值得肯定。不過他注意了大西農民軍與永曆政權的合作,對於大西軍內部的團結卻注意得不十分周到。

    他與孫可望的矛盾,主要責任無疑應由孫可望去負,而他在處理這個問題上,也不是毫無缺點可言。孫可望降清後,他對其餘部所做的爭取工作,又欠周全。而這些,對於大西軍餘部和永曆政權的最後失敗,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所以,李定國的一生應該充分予以肯定,封建史籍的作者一般也給以讚許之詞,但他們所讚許的是李定國後半生的“改邪歸正”,實際上李定國在明末是反抗封建壓迫的英雄,清初是抗擊滿洲貴族武力征服和暴虐統治的傑出統帥。

    如果不以成敗論英雄,在明清之際各方面的人物當中,他是光彩四耀的一顆巨星,其他任何人都無從望其項背。

    一、張獻忠犧牲後的大西軍政策

    張獻忠犧牲後其餘部由平東將軍孫可望、安西將軍李定國、撫南將軍劉文秀、定北將軍艾能奇等帶領,撤向川南。順治三年(1646年)十二月,至重慶,絕過水戰,陣殺明守將曾英進入城中。因尚未擺脫清兵的威脅,決定由遵義入黔。同月二十七日到綦江。翌年正月十日至遵義接著突破烏江的明軍防線進入貴陽,明守將皮熊等棄城而逃,不久再佔領威清、平壩、安順等處在貴州暫時站住了腳。

    大西軍餘部在向南撤退的過程中,對自己的政策作了很大調整。其中主要有兩點:

    一是立即停止了在四川一度執行的殺人過甚的政策。孫可望等人對於張獻忠在四川過多殺人,早就不滿,大西軍在四川嚴重受挫之後,他們更加感到這種政策極不可取,因而當機立斷,改弦更張。

    為了實現這個轉變,他們撤至遵義時,殺掉了極力主張過多殺人的汪兆麟。此後,大西軍所到之處,除了頑固抵抗者外,一般不再殺人,如在遵義駐屯十幾天時,即“無所侵掠,第遣賊往各鄉村索芻糧”。

    二是由反明轉向扶明。在清兵到達四川之前,大西軍對於全國範圍內民族矛盾地位的日益上升缺乏感受,清兵之突然進川和張獻忠之突然犧牲,使大西軍強烈感受到民族矛盾地位上升的事實,這促使他們不能不重新考慮自己在明朝和清朝之間應採取什麼態度。

    雲南人劉彬所作《晉王李定國列傳》,記有李定國在大西軍進入雲南後敦促孫可望落實扶明政策時說的一段話,這段話是:“闖、獻兩帝辛苦二十年,踩躪遍天下,至今身死業隳,究無寸士。而(空缺兩字當是蔑稱清朝的字眼)坐享漁人之利,甚可悲也。吾輩本大明臣民,中國淪陷於外寇,則當嚴辨華夷之界,以中國為重。今挈滇黔、蜀歸就明室,誠心輔佐,恢復舊京,蕩清海內,則半生流賊之恥辱可雪,將來竹帛之垂名可圖也。”

    大西軍餘部政策調整,是十分正確的,它們對大西軍餘部的發展非常有利,對抗清陣營的團結、統一極有好處,標誌著大西軍餘部擁明抗清階段即將到來。令人感到可惜的是,由於種種原因,大西軍餘部的扶明政在後來的落實過程中多有曲折,積極作用沒能充分發揮。

    二、對雲南的治理

    在平定“沙定洲之亂”後不久,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大西軍餘部的將領們,根據客觀情況和自己的願望,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對雲南加以治理。

    首先是建立政權。當時,永曆政權雖已建立於廣東,但“詔令不至”,所以大西軍餘部將領們,便自主地在雲南建起了政權。自張獻忠犧牲以來,大西軍餘部一直是在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四人的領導之下,而其中孫可望“年差長,又稍知文墨,故位第一”;因此,這個政權是以四人為首腦,而其中又以孫可望位最高。

    另外由於大西軍餘部將領奉行的是“扶明”的政策,政權中吸收了不少明朝官吏參加。可望、文秀、定國與能奇皆改稱王,原明朝御史任僎等“倡議尊可望為國主”。王下有六部等官。楊畏知被任為華英殿學士兼都察院左都御史,任僎被任為副都御史。

    這個政權無疑是現實存在的、有土有民的實體,但沒建國號,不定年號,唯“以千支紀年。這一現象表明,它雖實質上作為一個獨立政權而存在,但不以獨立政權自居,時刻準備接受明朝朝廷(按當時實情,即指永曆政權)的領導。

    其次是操練士兵,修造武器,加強軍備,嚴明軍紀,不許擾民。

    第三是令各府州縣立登聞鼓,開放言路,鼓勵紳士軍民為地方利弊之興除而進言,嚴懲貪汙,整頓吏治

    第四是嚴保甲,設門崗,加強省城的治安防範。

    最後是興修水利,借民牛種,制定正常的賦稅徵收辦法,發展農業生產,鑄造“興朝通寶”銅錢,允許百姓開採金銀銅鐵等礦,保護手工業和商業。

    由於這些措施的實施,雲南被治理得秩序井然,社會經濟欣欣向榮。在大西軍餘部入滇的那一年夏天,史稱“大飢”,但當年秋天,就取得好收成。第二年、第三年更連續出現“大熟、百姓豐足”的局面。

    在實力增大的基礎上,在永曆四年秋以後,大西軍餘部出兵黔川,至永曆五年底,其轄區包括了雲貴兩省及四川南部和北部的廣大地區,使清朝在四川只保有北部一隅。

    三、秦王封爵之爭

    按照大西軍餘部的“扶明政策”,該部入滇後應儘早與永曆政權聯絡上,並接受其領導。但是,在入滇後近兩年的時間內,這一情況一直沒有出現。如果說剛入滇時,兩者之未能建立聯絡,乃是由於時間倉卒、訊息不明等客觀原因所致,那麼過了段時間之後,這種情況繼續存在,就不能不從大西軍餘部的領導人身上尋找原因了。

    應該說,這主要是大西軍餘部的主要領導人孫可望對此不積極所致。這時,他熱心的是稱國主、提高自己的權勢地位,對於原來的“扶明”決定,逐漸淡漠,以至接近背離這是不難理解的。孫可望在與李定國等人做出“扶明”決定時,所處的境況是清軍在後面緊追,而自己沒有一塊穩定的立腳之地;這種緊迫的情況使之以採用“扶明”政策最為相宜,否則便會身處絕境。

    而進入雲南後,穩定的立足之地搞到了;處境的轉變,使之不再感到必須透過“扶明”去擺脫危機,相反,對徹底落實扶明政策將要帶來的交出最高領導權的後果會有所考慮。

    孫可望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農民起義首領,沒能克服掉對個人權勢的追求慾望,他在考慮到這種後果時,很自然地會踏步不前,以至於趨向把原來的決定根本丟掉。

    但是,永曆三年(1649年)春,也就是在大西軍餘部進入雲南接近兩年之際,孫可望突然派出了使者楊畏知等前往肇慶,與永曆政權聯絡,要求永曆帝給予其秦王的封爵。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孫可望此舉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便於擊敗在大西軍內部的競爭對手李定國,進步提高自己的權勢。

    孫可望在給永曆帝的信中所提要求,是“王繩父爵,國繼先秦”。這是一個要價頗高的條件。如所周知,明代制度,異姓未有封親王者,而且“秦王乃親藩上十王之首”,永曆皇帝如果答應了他的這個要求,就是違犯祖制。

    孫可望請封的使者到達永曆朝廷後,永曆君臣中出現了不同的主張,爭論不已,孫可望與永曆政權間也反覆討價還價,直到永曆四年(1650年)十一月,永曆政權統轄的廣州、桂林相繼為清兵攻克,永曆帝由梧州逃向南寧等地,此後清兵日逼,永曆政權惟保留在手中的地盤廣西地區,也在一天天喪失,在這種緊迫的情勢下,永曆君臣走投無路,深感有必要爭取孫可望的支援,在秦封問題上才決定主動妥協。

    永曆五年五月,正式封孫可望為秦王。次年初永曆帝在地盤丟光後之得以遷居大西軍餘部勢力範圍內的安隆所,其原因即在此。

    永曆小朝廷之向孫可望實行妥協,由於僅僅是出於形勢所迫,所以內心裡並不甘心,而孫可望的個人權勢欲隨著其勢力的擴大,也在日漸發展。這樣,雙方建立的新關係不可能長期繼續下去。永曆帝遷到安隆所後不久,為了爭奪地位,雙方就展開了爭鬥,這成了導致大西軍餘部與永曆小朝廷最後一起歸於滅亡的重要因素。

    四、孫李矛盾的爆發

    永曆六年(1652年)三月,為了抵禦清軍的進攻,孫可望派出了兩路大軍。一為派劉文秀入川,將步騎六萬,出敘州、重慶;一為派李定國出湖南、廣西,以徵虜將軍馮雙禮為副手,將步騎八萬,計劃由武岡經全州,進取桂林。

    劉文秀一路最初進軍很順利。八月,連取重慶和敘州,吳三桂屢戰不利率清軍撤向保寧,劉文秀跟蹤追到保寧。但十月保寧一戰,劉文秀驕傲麻痺,吃了大敗仗,幾乎全軍覆沒,最後收集少數殘餘,退向貴州,被罷職。

    李定國一路四月克黎平;五月連下沅州、靖州、武岡和寶慶。七月四日攻克桂林,清朝坐鎮桂林的孔有德自焚身死。不久,又收復平樂、梧州、柳州南寧等地。九月,揮師北上,奪得永州、衡州,十月所派北取長沙的部將略地嶽州,所至披靡。另外,所派另一支部隊還攻下了永新、安福,“遂圍吉安”。至此,李定國“兵出凡七月,復郡十六、州二,闢地將三千里,軍聲大振”。

    李定國出征旗開得勝,令人歡欣,但他與孫可望的矛盾,隨著捷報的頻傳而日益激化起來,嚴重地影響了對清作戰。

    當桂林之役的捷報傳到貴州後,孫可望題請封李定國為西寧郡王兼行軍都招討,馮雙禮為興國侯,並準備派人前去犒軍。但未曾出征的駕前軍(孫可望的護軍)卻產生了嫉妒心,表示不滿。“諸往來使命者”,復“多增飾喜怒,謂(李)定國聞郡王封,滋不悅,曰:封賞出自天子,奈何以王封王!”

    於是對李定國本有忌心的孫可望,這時猜忌更重了。他自貴陽率兵東出湖南,“欲奪定國兵柄”。這年七月,清朝為加強對西南地區抗清力量的鎮壓,命和碩敬謹親王尼堪為定遠大將軍,統兵徵湖南、貴州,十月抵湖南。李定國聞訊,令屯駐長沙的部將主動放棄長沙,而後在衡州境內佈下埋伏,以夾擊敵人。

    這是一個很好的計劃,但時已帶兵至武岡的孫可望卻故意破壞,密令李定國的部將違背李定國的部署行事,結果在十一月下旬的衡州之役中,李定國部雖擊斃了尼堪,而從整體上無法戰勝敵人,只好收兵走邵陽、退至寶慶。

    接著,孫可望招李定國赴武岡議事,李定國得到到武岡將被孫可望殺害的密報,行至中途引兵轉向廣西。第二年三月,孫可望率駕前軍與清兵戰於湖南西南部岔路口,大敗,逃歸貴陽,清兵遂陷武岡、靖州、沅州、黎平等地,大掠千里。後孫可望又以劉文秀掛招討印,領兵恢復常德,亦敗歸,可望令之回雲南駐守。

    李定國轉移到廣西后不久,又東進廣東,從此在兩廣地區東西轉戰。永曆七年(1653年)三月敗於肇慶,退駐柳州。七月取高州府境內化川、吳川、信宜、石城。又率兵二萬圍攻桂林七晝夜(永曆六年桂林被李定國攻克後,由於李定國率兵人楚,不久重陷清手),不克,聞清援兵自武岡開來,撤圍而去。

    八年四月,兵至雷、廉,攻克羅定、新興、石城、電白、陽江、陽春等地。五月,下高州。進圍新會,十一月清兵援軍大至,李定國撤圍而去。九年二月,敗於廣西興業,再敗於橫州,收餘眾退保南寧。

    李定國自永曆六年至九年的出征,對清朝打擊很大。遺憾的是由於內部分裂,最後遭到了失敗,這對後人是一個極深刻的教訓。

    五、到達安龍後的永曆帝及李定國遷之入滇

    孫可望之請封秦爵和迎永曆帝入境,本非從扶明政策出發,只是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滿足權勢慾望,所以永曆帝遷到安龍後,不受禮遇。一切詔命,悉非帝出”,“可望假天子號令,行中外”,“生殺予奪,任意恣肆”,並“擬改國號曰後明,日夜謀禪位”。

    永曆帝不能忍受孫可望的簡慢無禮,孫可望陰謀禪位的活動更使之寢食不安;他了解到李定國很久便與孫可望有矛盾,而且永曆六年(1652年)春天以後率軍出征在外,屢打勝仗,聲勢頗振,遂決定秘密召之前來護駕。

    經過與內監張福祿、全為國、吏科給事中徐極、兵部員外林青陽、首輔吳貞毓等相商,於永曆六年(1652年)十一月商定由林青陽將密敕送出。年底,林青陽“抵定國所,定國接敕感激,許以迎王(指永曆帝)”。但他未能馬上來迎,因他擬於“恢取東粵”之後再行。

    由於林青陽久去未歸,次年六月,永曆帝又差使往催。永曆帝的上述活動,很快被身在安龍但一心投靠孫可望的明官馬吉翔得知,馬即向孫可望告密。孫可望馬上派親信部將鄭國查處。在性喜投機、極力向孫可望獻媚的太監龐天壽的幫助下,永曆八年三月初六日,鄭國在安龍速捕了有關人員;並用嚴刑拷問的方法查清了詳情,惟永曆帝受到有關人員的保護,其參與情況未能查到。

    最後此事以“盜寶矯詔,欺君誤國”八字結案,內監張福祿等三人被判為首犯,凌遲處死;翰林蔣乾昌等十四人被判為從犯,處以斬首;首輔吳貞毓因地位特殊,僅令自縊。十八人被合葬於安龍北關馬場。這一事件,史稱“密敕之獄”。它是永曆帝與孫可望圍繞最高統治權而進行的一場鬥爭。此後永曆帝周圍“莫非可望私人”,永曆帝“笑啼言語不敢自由”。但是,孫可望的這次勝利只是暫時的,形勢很快就發生了變化。

    永曆九年(1655年)李定國退至南寧後,所部只有六千人其勢甚衰,孫可望乘機派部將關有才等統兵來襲,李定國大驚。記室金維新向李定國獻計說:“王無患焉”,來者“雖盛,皆王舊部卒,必不敢相敵。今我疾引兵從間道出其後,彼驚潰。我乘勝入安隆,迎天子入雲南,大勢在我,秦王無如我何也”。李定國聽後甚覺有理,決定按計而行。

    關有才等來到廣西后,屯兵于田州,李定國兼程疾進,偷襲其營,關有才跨馬而逃,其軍士全部投降。永曆十年正月二十二日,李定國來到安龍,永曆帝從此進入李定國軍營中。時大西軍餘部重要將領白文選正在安龍,即留在李定國營中。由於永曆帝與李定國的會合,使李定國在政治上獲得了永曆帝這面有一定號召力的旗幟,從而大大加強了自己的地位,此後不久,大西軍餘部中起決定作用的第一號人物,便由李定國代替了孫可望。

    三月,李定國與劉文秀遣兵自曲靖把永曆帝迎至省城。不久,永曆帝封李定國為晉王,“各處鎮守、都督、總兵、都司、守備以及馬步軍兵”,悉歸其“統領調遣”;劉文秀封蜀王;白文選封鞏國公;善於花言巧語的馬吉翔本被拘禁,但經大施諂諛伎倆迷惑了李定國,很快得以文安侯“入閣辦事”。對於孫可望則派白文選前往相招,令其回滇。孫可望見狀大怒,但“以妻子在雲南,蓄謀不敢動”。

    六、孫可望降清

    李定國之遷永曆帝人滇,是他在與孫可望鬥爭中取得的重大勝利。但入滇之後,他不能不考慮到清兵對西南的進攻仍在繼續,他必須採取措施緩和與孫可望的矛盾,以便共同對敵。

    所以李定國入滇不久即派白文選至黔招孫可望回滇。這一措施失敗後,李定國仍未停止這類活動。永曆十一年(1657年)五月,他又讓永曆帝出面,派張虎把尚留雲南的孫可望家屬送往貴州,臨行前還特地在後殿由永曆帝接見張虎,要他設法調解孫李關係。

    可是,張虎系孫可望心腹,對永曆帝入滇後給他的封爵不滿意,因此至貴州後竟不顧大局,不僅不調解,反而造謠說永曆帝要他找機會殺死孫可望。對於張虎的挑撥,孫可望信以為真,十分惱怒,加之妻子已離開雲南,無所顧忌,遂不顧一切地決定向雲南發動軍事進攻。至此,李定國緩和與孫可望矛盾的努力完全失敗。

    八月,孫可望開始正式向雲南進攻,出兵號稱十萬(或說十六萬,或說十四萬等),自己親自督領,留馮雙禮守衛貴陽。時李定國的全部兵馬不過三萬,雙方力量相當懸殊。然而孫可望所為不符合團結抗清大計部下多不為所用。這決定了孫可望兵多而反敗。

    九月,雙方接戰於交水,孫可望軍臨陣反戈,孫可望只剩下五十餘騎,奔還貴州。十月一日到達貴陽。不久,因李定國派劉文秀領兵來追,又繼續東逃,十日到偏橋,隨行僅剩二十餘人。及過鎮遠、平溪、沅州,各守將俱閉營不納。睹此情景,孫可望懊喪地感到:人心俱變,惟有降清才有出路;遂狼狽赴長沙,降於清經略洪承疇軍前。馮雙禮投向李定國一邊。孫可望降清後被封為義王,送往北京,不久因病身亡。一說後隨出獵,被射身死。

    七、清軍攻入雲南

    正當孫可望與李定國內鬥的時候,清軍一路凱歌攻佔貴州,然後擺出一副進攻雲南的架勢。由於形勢日益緊張,李定國同主要將領白文選、馮雙禮等全部出兵抵抗(時劉文秀已死)。李定國與馮雙禮扼盤江河,據雞公背,謀攻貴州,白文選受命守七星關。

    但這時清朝大兵聚集,起義軍已不是其對手。李定國等連吃敗仗,只好後撤。十二月十三日,李定國撤到雲南省城。省城裡得到了前線失利的訊息,人心惶惶,永曆帝急忙出逃,時在十五日;後經楚雄、大理等地,於永曆十三年(1659年)正月四日到達永昌。

    李定國在永曆帝西逃時,以大兵斷後,晚於永曆帝三天離開省城,至大理追上永曆帝,後又跟到永昌。在李定國、永曆帝向西撤退時,清兵緊追不捨。永曆十三年(1659年)正月三日,吳三桂等率兵進入雲南省城。閏正月二日,清兵向永昌方向進發,十五日至大理之玉龍關,白文選與戰敗走。

    訊息傳到永昌,永曆帝西撤騰越,十八日到達。李定國親自率軍在潞江以西二十里的磨盤山設伏以待清兵。此山箐深路曲,本有勝敵希望,但清兵至後叛徒告密,李定國終被打敗,於二十二日夜半撤走。永曆帝逃至騰越後繼續西逃,二十五日至盞達土司,二十八日入緬關,二月一日至緬甸境內大金沙江。二日,緬甸王派人以四隻船隻來迎。十八日至井亙。五月八日,遷至距緬甸京城阿瓦甚近的赭徑。

    磨盤山之役後,吳三桂等對永曆帝又追擊了一段路程。閏正月二十四日取騰越,二十五日過南甸,追至孟村,“離騰越百有十里,為雲南迤西盡界”。三十日“振旅班師”。三月(清順治十六年閏三月)二十三日,“旋師昆明”。四月二十四日“會奏全滇平服”。“以蕩平功”,清帝命“三桂總統全師,鎮守雲南,而經略及將軍、貝勒等俱覆命”。

    八、永曆帝及李定國之死

    清兵在永曆十三年(1659年)佔領雲南後,由於感到條件不成熟,沒有繼續進軍緬甸以徹底消滅永曆政權。但奉命鎮守雲南的吳三桂急於再立“新功”,第二年四月便上疏要求立刻出兵緬甸。

    經過一番研究,清朝皇帝批准了吳三桂的計劃,這年八月派愛星阿為定西將軍,“率禁旅會三桂南征”。不久,吳三桂傳檄緬甸,“令執由榔以獻”。這時,緬甸已因李定國、白文選等的屢次進攻,吃盡了苦頭,所以改變了以前不交出永曆帝的決定,接到吳三桂的檄文,就答應一旦打敗了李定國等,即將永曆帝獻出。

    永曆十五年春天,吳三桂派人到緬甸,商定了出兵日期;三月,吳三桂派出的一支部隊已開到了猛卯,與之相配合,七月緬甸王制造了咒水事件以吃咒水盟誓的名義,將永曆帝左右的大臣騙出,殺死四十二人其中包括沐天波等,從此永曆帝左右再無有力反抗之人。

    十二月初一日,吳三桂所督清兵到達緬甸京城附近,初三日緬甸送永曆帝至清兵營中;同月九日,吳三桂等帶著永曆帝班師回國。永曆十六年三月到達雲南省城,四月永曆帝被殺死。至此,永曆政權最後滅亡。

    永曆帝被俘時,李定國正在九龍江(瀾滄江下游),聞報,東走景線。翌年五月至孟臘,患病。不久,永曆帝被害的訊息傳來,李定國“慟哭發喪,命軍士縞素”。病情繼續惡化,六月二十七日死去。一說死於景線。

    當其病重,託其子李嗣興於部將靳統武,並且留下遺囑:“寧死荒外,毋降也。”但其死後不久,靳統武也死去,嗣興無所依而降清。

  • 4 # 蘋說

    李定國其人

    李定國(1621年-1662年),南明永曆政權抗清名將,陝西榆林(或作延安)人。

    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公元1630年(崇禎三年),張獻忠發動陝北饑民起義,將少年李定國收為養子,從此,他跟隨張獻忠轉戰南北。

    成年後,驍勇善戰,張獻忠死後投降南明。公元1652年(永曆六年,清順治九年)初,李定國在經過充分準備之後,出兵八萬攻湖南。取得桂林、衡陽兩大戰役的勝利,使南明的抗清鬥爭打開了一個新局面。

    逮夫李定國桂林、衡陽之戰,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曆戊午以來全盛天下所不能有。

    公元1662年(永曆十六年,順治十九年),吳三桂在昆明將永曆帝縊殺,南明至此滅亡。李定國慟哭並命人為永曆帝發喪,全軍將士穿白衣 ,李定國披髮徒跣,號誦搶地,兩目皆血淚,大哭道:"我對不起大明,也對不起皇帝,我該怎麼面對天下。" 六月二十七日夜,李定國死於勐臘(一說景線),臨終前還囑咐兒子及部下:"寧可死到荒郊野外,也不可投降。"

    李定國死後,部下有數千人不降,聚於阿瓦河東百里,稱為"桂家" 。勐臘各族人民亦奉李定國為神,過晉王墓均膜拜。並於後山復建"漢王廟",每年春節進行隆重祭祀 。

    後世的評價李定國是明末清初傑出的農民領袖和抗清英雄,他寧死不屈的氣節,聯合西南各兄弟民族共同反抗民族壓迫的動人事蹟,三百多年來一直為人們所稱頌。——《中國通史》願吾滇人,毋忘李定國!——章炳麟

  • 5 # 好奇觀古今

    算是一位英雄,在自己的認知範圍內儘量顧全了大局。

    初期是反抗明末暴政的農民軍。十歲就加入農民軍,二十幾歲就二十騎破襄陽。清軍入關後,李定國聽從義父張獻忠的遺願,不降清。李定國聯明抗清,即使在絕望中,李定國依然不降。在抗清作戰中,李定國智勇雙全,兩蹶名王,復地千里,天下撼動。李定國身居告位,已成西軍大將,卻也不忘其本,善對百姓。孫可望企圖挑起內戰,李定國儘量忍讓,退入廣西,不與孫可望火併,不過最後也不得不與二十年的兄弟火併。李定國戰略眼光極其敏銳,知道與鄭成功合擊廣東的重要性。在與義軍和鄭成功的信件中,他苦口婆心。然最後卻因鄭成功的私心而功敗垂成。但李定國也有失誤和錯誤。在打敗孫可望後,李定國對舊日的戰友們充滿忌憚,甚至對劉文秀也一樣。調劉文秀回師,導致四川防務空虛,被清軍擊破。在天子棄國撤退中,李定國婦人之仁沒有燒掉糧草,導致吳三桂能乘勝追擊。康熙元年,在絕望中於景線結束了其征戰的一生,享年42歲。

  • 6 # 飛哥說史

    早期經歷

      李定國,字鴻遠(或作寧宇、霖宇、一純、大綬),1621年(天啟元年)六月十一日出生於陝西延安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公元1630年(崇禎三年),年僅十歲的李定國參加了張獻忠起義軍,張獻忠看到李定國相貌不凡,收做養子。張獻忠有四個養子,老大是孫可望,然後就是李定國,老三老四是劉文秀和艾能奇。從此,李定國追隨張獻忠。

      公元1637年(崇禎十年),十七歲的李定國即率部下二萬人,跟隨張獻忠攻打河南和湖北。公元1641年(崇禎十四年)二月,他又喬裝成明軍差官,同二十匹輕騎連夜飛奔到襄陽城下,後攻佔襄陽,明督師大學士楊嗣昌所儲軍資十餘萬,皆為農民軍所得。襄陽大捷是張獻忠起義軍開始走向勝利的轉折點。

      公元1644年(崇禎十七年)十一月,張獻忠正式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李定國以戰功卓著被封為安西將軍,監管十六座軍營。這時李定國才二十四歲,而他身高八尺,相貌英俊,做事有度,在軍中以寬容和仁慈而出名,作戰時則一馬當先,英勇無比,被人稱為“小尉遲”或“萬人敵”,是大西軍中智勇雙全的戰將。

      自從清軍入關以來,民族矛盾開始上升為社會主要矛盾。公元1646年(清順治三年、明隆武二年)八月,張獻忠率大西軍五十萬北上抗清,不幸於十一月二十七日在西充鳳凰山被清軍射中,不久就死了,張獻忠死後軍中大亂,頓時驚潰,傷亡慘重。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四將軍在危難中收集殘部數千、家口萬餘人,由順慶(今南充市)急速南下,一晝夜馳數百里,才儲存下部分有生力量。十二月,大西軍至重慶江北,南明總兵曾英率兵阻擊。農民軍在斷糧十餘日的情況下,搶渡長江,殺曾英,使十幾萬殘明軍頃刻瓦解。在重慶,四將軍處死了唆使張獻忠妄殺兵民,久為軍中積恨的左丞相汪兆麟,乘勝進抵綦江。四將軍傳諭各營:“各宜同心協力,共扶幼主,克成大事”,提高了士氣,“傳諭之後,歡聲滿營……各營帖然”。大西軍又開始從逆境中發展起來。

      平定黔滇

      公元1647年(清順治四年、明永曆元年)正月,大西軍向貴州進軍。三月,連克貴陽、定番州、永寧州,貴州西部諸郡望風而降。

      在貴陽,四將軍對大西軍今後的出路和策略進行了商討。孫可望主張

      李定國抗清兵到廣東南嶺一代,若有危機可以出海,李定國則主幫助南明,恢復大明江山。由於清軍入關,張獻忠對明朝的態度已有所改變。他在北上抗清前夕曾對部將說:“三百年的大明是中華正統,他沒有滅亡是天意,我死了以後,你們要歸順大明,不要做不義之事。"大西軍的失利,也使李定國感到自己反明的失誤,此時李定國想要歸順南明,恢復明朝政權,孫、李兩人爭執不下,李定國氣憤地說:”你要是有本事就自己去,不要拉上我墊背“,於是拔出戰刀自刺。眾將奪下戰刀,立即撕破一面戰旗為其裹傷,也一致表示願意聽從李定國的命令。孫可望見狀只得收回己見,四將軍設壇盟誓各自恢復了各自的本來姓氏,尊崇孫可望為首,聯明抗清之勢開始形成。

      此時雲南正值阿迷州土司沙定洲之亂,明黔國公沐天波逃離昆明。由於副將龍在田早在張獻忠谷城詐降時與孫可望相識,便派人向孫可望求援說:“如果你們興義師來討伐,那麼雲南全省可以拿下。”四將軍認為這是擴大農民軍轄地的好機會,便以為黔國公復仇的名義出兵雲南。沙定洲聞訊,驚恐萬狀,棄昆明南逃。

      公元1647年(清順治四年、明永曆元年)四月,大西軍開進昆明,城中百姓萬人空巷的出來迎接。四將軍馬不停蹄進行分路平定,說服沐天波與農民軍聯合,宣佈:“共襄勤王,恢復大明天下”。

      八月,四將軍在昆明共同稱王,孫可望稱平東王,李定國稱安西王,劉文秀稱撫南王,艾能奇稱定北王,仍然保持著農民軍的傳統,每次遇到大事開會,四個人並列坐一起,各營將士的賞罰都有孫可望說了算。

      孫可望隨著地位提高,個人野心逐漸膨脹。明御史任僎,投其所好,對孫可望說:“孫將軍不如自己做一國之主,設定百官,發印錢幣,頒佈新年號”,孫可望聽到後十分高興,然而李定國十分鄙視這種做法,每次說到這個就十分牴觸。孫可望便與親信王尚禮策劃,欲壓服李定國,樹立個人權威。公元1648年(清順治五年、明永曆二年)四月初一,各部隊同赴演武場集合,李定國部先入武場,軍中按慣例放禮炮,升帥旗。孫可望指責李定國說:“你平日不把我放在眼裡。“然後發令杖責李定國一百軍棍。李定國大怒說:”我和你是兄弟,只是大軍暫時沒有統帥,尊你為主罷了,我何必指望你。“為防止分裂,前軍府都督白文選從身後抱住李定國說:”請李將軍暫時忍讓,如果你離開了,那麼大軍就會分裂,我們會被人乘虛而入。“李定國勉強受責,諸將求情才被杖責五十軍棍。打完以後,孫可望假惺惺地抱住李定國痛哭說:”我是為了大義,希望賢弟不要記恨,以後我們同心同德。“李定國為了維護大西軍的團結,忍受了這場侮辱,然後請令去平定沙定洲。“

      五月,定北王艾能奇在征討東川的戰鬥中,中毒箭犧牲,所部為孫可望收編。八月,李定國、劉文秀破沙寨,生擒沙定洲,滇東全平。大軍回師時,沐天波“頓首謝”,當地人因為受沙定洲平時殘害恨透了他,聽說他被殺無一不拍手稱快。

      由於四將軍在雲南實行了恢復生產有利於民的政策,彝、白、壯、傣等族人民紛紛參軍,大西軍擴大到二十餘萬人,還增加了新武裝——象隊。僅李定國部就有五萬多人。生產也有了很大發展,當年就出現了大豐收,軍民和平相處的景象。

      聯明抗清

      公元1646年(清順治三年、明隆武二年)十一月,明廣西巡撫瞿式耜擁立桂王朱由榔在肇慶稱帝,年號永曆,建立南明最後一個政權。孫可望不顧”聯明抗清”的大義,妄圖割據雲南,獨霸一方。李定國義正辭嚴地對他說:“肇慶已經有了永曆皇帝,你也不看看你有什麼德行,竟敢妄自尊大,難道是想自取滅亡嗎?”礙於李定國、劉文秀實力雄厚,孫可望暫時打消了這個想法,但內心卻耿耿於懷。明雲南副使、孫可望的同鄉楊畏知窺透孫可望的心思,慫恿說:”孫將軍和其他三位將軍地位並列,並不是靠的什麼虛名而服眾,今天永曆帝只是在肇慶,你真的不像成為一方雄主麼?“孫可望說:”既然有了皇上,我那就‘挾天子以令諸侯’,想必他們不會反抗我的。“遂於公元1649年(清順治六年、明永曆三年)四月派楊畏知為正使,與永曆帝談判“聯合恢剿”,並要求封為秦王。李定國雖然知道孫可望是怎麼想的,但為實現“聯明抗清”的願望,只好默不作聲。但是孫可望的要求卻被永曆帝及其臣屬拒絕,孫可望在任僎的攛掇下,於公元1650年(清順治七年、明永曆四年)八月自稱“秦王”,把雲南稱呼改作雲興省,並且私自鑄造錢幣。李定國對此很不滿。

      九月,孫可望率軍入貴州,並分兵規取川南,擴充根據地。李定國被派進攻安順,明威清道黃應運乘機遊說:”如果依靠大明天子的名號,再加上將軍的神武,掃清奸逆,天下有誰敢與將軍為敵。”於是李定國和他歃血為盟,共同輔助明室,表示絕無二心。孫可望得知此事,將黃應運處死,李定國心裡十分厭惡孫可望,二人矛盾愈益加深。

      很快貴州被平定,孫可望自往貴州,留李定國固守雲南。李定國加緊練兵,準備東進,劉文秀平定了川南,大西軍又建立起以雲貴為中心的新基地。

      然而永曆政權的處境卻江河日下。公元1649年(清順治六年、明永曆三年)清軍攻佔湖南,第二又攻佔桂林,瞿式耜被殺,朱由榔逃到梧州又逃南寧,只得依靠大西軍這唯一的一支力量了。

      公元1651年(清順治八年、明永曆五年)初,朱由榔派使臣前往貴州,封孫可望為冀王,但孫“猶不受”。李定國等勸孫可望仍派楊畏知與明談判,孫雖然表面答應,暗地卻派出精兵赴南寧,殺死五大臣,逼迫朱由榔改封他為秦王。年底南寧又陷落,朱由榔逃到瀨湍。公元1652年(清順治九年、明永曆六年)正月,孫可望派人將永曆帝接到貴州安龍所,改名安龍府,答應每年向永曆帝送錢糧,以供皇室開銷,而永曆帝允許孫可望今後的大小戰事,可以先斬後奏。這樣,大西軍與永曆政權的聯合抗清陣線才正式建立。

      留在雲南的李定國,為了“聯明抗清”,繼續實行政治和經濟改革,減輕百姓的負擔,使滇南出現一定的安定局面。他終日操練兵馬,製造盔甲,訓練象隊,一年內練就精兵三萬。還舉行了生童考試,對考中秀才者,發給賞錢三百串,鼓勵大家好好讀書,若以後恢復江山,就讓他們去做官。

      兩蹶名王

      公元1652年(清順治九年、明永曆六年)春,清廷命定南王孔有德由桂林出河池,進攻貴州,命吳三桂由嘉定(四川樂山)出敘州(四川宜昌)進攻川南。清廷的目的是要用兩路夾擊之策,實現對大西軍抗清基地的包圍。面對緊迫局勢,李定國給孫可望寫信,要求出兵湖廣,粉碎清兵圍剿。孫可望表示同意,決定大西軍兵分兩路出擊,北路軍以劉文秀為主將,白文選、王復臣為副將,進攻四川;東路軍以李定國為主將,馬進忠、馮雙禮為副將,進攻湖南。孫可望則統率”駕前軍”留守滇黔,大西軍從此開始與清軍主力正面交鋒。

      三月,李定國率步騎八萬和五十頭戰象出征。臨行前訂約法五條:不殺人、不姦淫、不搶財貨、不宰耕牛、不放火,有力地保證了軍紀和部隊戰鬥力。五月,北路軍連克沅(湖南芷江)、靖(湖南靖縣)、武崗諸州。鎮守寶慶(湖南邵陽)的清將沈永忠急忙向孔有德告急,孔有德從桂林分兵救援。李定國搶在援敵之前,從楓木嶺渡江直取寶慶,消滅清軍五千。

      六月,李定國出兵祁陽,準備奪取廣西的門戶全州,消滅桂林孔有德。他兵分三路,由馮雙禮率左路取全州,張勝率右路攻嚴關(廣西興安縣嚴關鄉),自己親率一路攻桂林外圍據點,然後三路合攻桂林。在桂林之役中,大西軍作戰勇猛頑強,速戰速決。左路出奇制勝,很快攻克全州,李定國當機立斷,命令部隊勿入全州,與自己合兵推進,直趨嚴關。這個決策為取得桂林大捷打下了基礎。

      嚴關位於桂林以北,搶佔它便扼住了桂林的通道。六月三十日,清軍來奪嚴關,大西軍奮勇抵抗,死者不計其數。七月初一,孔有德又率精銳來攻,只見兩軍還沒有交戰,大西軍的戰象就撲來,清軍馬匹都受驚了,孔有德大敗而跑,大西軍趁勢掩殺過去,只有孔有德一人逃回桂林城。大西軍乘勝追至桂林,將城包圍。七月初四,大西軍登雲梯攻城,孔有德額頭已中一箭,他自知走投無路,於是把所有的家產放在一個屋子裡,然後又親自把自己的愛妻們殺掉,最後自焚而死。僅有一女孔四貞逃脫。

      桂林大捷後,廣西全境很快被收復,有些地區的百姓,不等大西軍到,便自動將清軍驅逐,李定國下令不要亂殺無辜,先安置百姓,明將胡一青、趙印選、馬寶等相繼歸順李定國。為此,李定國在桂林七星巖擺下酒宴,慶祝勝利。他對明兵部尚書劉遠生說:“文、張諸公(指文天祥、張世傑)其精忠浩氣,固足以光昭青史,為天地生色,然吾儕之對於國家,竊不願有此結果也。”表達了他決心收復被清軍佔領的土地,恢復明朝的志向。

      八月,李定國以明巡撫徐天佑守桂林,又率軍北上直搗湖南,連取全州、永州(湖南零陵)。九月,李定國進攻衡州(湖南衡陽),守將沈永忠再次棄城逃跑,長沙巡撫金廷獻沿長沙逃至郫州,監司以下官員都逃遁一空,清軍還沒有到來,整個湖南的清軍卻都跑光了。李定國在衡州安設官員,休整部隊,準備繼續北進。

      同時,李定國又命令馬寶率廣西明軍東取陽山、連州,佔領廣東西北部,派馬進忠、馮雙禮北取長沙,攻佔常德、嶽州,命高文貴東進江西,連下永新、安福、永寧、龍泉,圍攻贛西重鎮吉安。李定國自七月出兵以來收復兩個州,十六個郡,大致有三千里的土地重新回到南明政權手裡。取得了史稱“湘桂大捷”的勝利。

      李定國的部隊不僅戰鬥力強,而且紀律嚴明。明遺老李寄描述說:“定國兵律極嚴,駐師半載(指在長沙),居民不知有兵,入市輸買。定國所將半為羅倮傜佬,雖其士官極難鈐束,何定國御之有法也。”

      清軍在湖廣接連失利,使清政府大為震驚,急忙命洪承疇經略湖廣、雲貴、兩廣,趨長沙。十一月,清廷又派敬謹親王尼堪任定遠大將軍,率領三貝勒、八固山共十五萬精兵朝長沙撲來。面對強敵,李定國進行了周密的佈署:大西軍暫退出長沙,引誘清兵渡湘江,將馮雙禮、馬進忠部埋伏白杲市,待清兵過衡山,李定國從蒸水(衡山西南)正面攻擊,馮、馬二將背後出擊,兩軍相夾,合殲尼堪。但這一計劃卻被馮雙禮透露給孫可望,孫可望不想讓李定國立功,卻暗自想著怎麼陷害他。密令馮雙禮退出伏擊,馬進忠見狀也撤離了戰場。

      十一月十九日,尼堪進抵衡州,李定國在蒸水率軍出擊,接著轉戰到城北香草菴、草街,不分勝負,為此李定國準備採用伏擊戰術。二十四日,雙方再戰,李定國佯裝敗退,尼堪緊追不捨,追至演武亭,一聲炮響,大西軍伏兵四起,團團圍住尼堪,李定國手舉大刀,將尼堪一劈兩半。清軍失去主帥,大敗而逃。李定國繳獲了尼堪的鎧甲、繡旗,正準備乘勝追擊,才發現馮雙禮、馬進忠未到,派人偵察說已走湘鄉。李定國才知自己是孤軍作戰,無法擴大戰果,只得收兵向武崗轉移。衡州戰役後,李定國叫人繪製孔有德、尼堪畫像,刊佈粵楚,“露布告捷”。

      桂林、衡州兩次大捷,使得滿清政權朝野震動,一聽到李定國的名字就顫慄不已,甚至還有放棄西南各省與李定國平分天下講和的打算。李定國出征不足一年,縱橫數省,收復湘、桂,擊敗清軍數十萬,掀起了繼1647年第一次抗清高潮後的第二次抗清高潮。黃宗羲讚道:“逮夫李定國桂林、衡陽之戰,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曆戊午以來全盛天下所不能有。”

      孫李內訌

      然而,北路軍由於主將劉文秀由於輕敵,於公元1652年(清順治九年、明永曆六年)十月,在保寧(四川閬中)被吳三桂擊敗,副將王復臣犧牲。孫可望不僅削去劉文秀的爵號,又拆散其部隊,引起大西軍將領的不滿,大西軍人心渙散。孫可望看到李定國立下赫赫戰功之後,更引起他的嫉恨。對李定國他不僅扣發犒銀和制止永曆帝封其為西寧王,而且千方百計想加以謀害。公元1653年(清順治十年、明永曆七年)正月,孫可望怕李定國日後擁兵自重,對自己不利,便率“駕前軍”東進沅州。此時李定國屯寶慶,偵知清兵放牧湘江東岸,在道路中設伏奪其馬匹,孫可望三天中來信七封,催李定國前來議事。李定國只好放棄奇襲前往。行至紫陽渡口,劉文秀之子秘密派人來告:”孫可望讓你回去就是想殺了你“。李定國聽罷流著淚說:”孫可望仍有盜賊的心態,不可和他共事,但是我還是要真誠對他。“並致書孫可望:”今天好不容易取得這麼好的局面,成敗就在眼前,我們應該齊心協力,共同努力恢復大明江山,請你不要聽信讒言,使我們自相殘害,希望你能夠三思呀。”孫可望接信後惱羞成怒,領兵前去攻打。李定國為顧全大局,避免自相殘殺,迫不得已決定離開湖南赴廣西全州。他對部下說:“今天我們取得這麼大的勝利,然後卻遭到別人的猜忌,況且我和劉文秀同時起兵於雲南,戰功俱在,一旦有誤,就前功盡棄了,但是為了大局,我們這麼能半途而廢呢?”諸營中跟隨其南下的部隊約有五萬,未跟隨者都說失去這次戰機太可惜了。

      公元1653年(清順治十年、明永曆七年)二月,清軍已得知孫、李內鬨,派貝勒屯齊再入湖南,與追趕李定國的“駕前軍”在寶慶相遇。由於“駕前軍”驕傲輕敵,被清兵殺得大敗,孫可望急忙逃往峒江,衡州、武崗、靖州、辰州、沅州、黎平等州郡均陷於清軍之手,民死者將百萬,定國精銳亦挫者殆半。清平南王尚可喜也派舟師奪取了梧州和桂林。李定國和大西軍將士取得的大好局面,被孫可望破壞殆盡。

      轉戰兩廣

      清軍對李定國也緊追不捨,二月底,永州被攻陷,李定國移駐龍虎關(湖南桃川西)。三月,廣東義師羅錦鼐迎接大西軍入粵,廣東再次掀起抗清運動。李定國連破開建(廣東封開)、德慶,直抵肇慶城下,又分兵攻克四會、廣寧、三水,完成對肇慶城的包圍。三月二十六日,大西軍三面圍攻肇慶,但由於清軍拚死抵抗,圍攻一月未破,清將耿繼茂發鐵騎兵來救,農民軍被迫撤圍退軍柳州。洪承疇聞其敗,曾派人招降,李定國置之不理。

      李定國深感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平定廣東,便於六月主動致書鄭成功,邀他會攻廣州,但由於聯絡不便,鄭成功誤期,鄭、李第一次聯合行動未能實現。

      李定國不僅在廣東失利,在廣西的進展也不順利。七月十三日,他率兵兩萬進攻桂林,圍攻七晝夜未克,只得退回柳州,然而孫可望仍要置他於死地。八月,派馮雙禮偷襲柳州。李定國早有準備,暗地伏兵於江口蘆荻中。當馮雙禮來攻,便以精銳抵擋。馮連忙退兵,伏兵四起,馮只得自投水中。李定國傳令勿殺,曉以大義,從此馮雙禮投順李定國。

      公元1654年(清順治十一年、明永曆八年)初,南明魯王政權定西侯張名振率海艦攻入長江,直抵鎮江。鄭成功也遣兵攻崇明,清廷沿海一帶告急。形勢的好轉,使李定國再度東征。三月,他率領數萬農民軍和十三匹戰象,連破廉州(廣東合浦)、雷州(廣東海康),並佔領羅定、新興、石成、電白、陽紅、陽春等縣。五月,進攻高州,清守將張月舉兵來歸。六月,再攻梧州,雖因清兵有備,不克,但廣東、廣西各地義師群起響應。李定國控制了廉、雷、高一帶,各地的百姓紛紛響應,抗清形勢再度出現高潮。李定國準備約鄭成功合攻廣州,平定全廣,再擴大到全國。於是他題字“一匡天下”,自比管仲復出,產生了驕傲情緒。

      李定國明白,要想攻克廣州,首先要開啟廣州的門戶新會。這一計劃必須要有鄭成功的配合才能完成。七月,李定國再次致書鄭成功,邀他合攻新會。信中指出:“會城兩酋(尚可喜、耿繼茂)恃海攖城,尚稽戎索。茲不穀已駐興邑,刻日直搗五羊;然逆虜以新會為鎖鑰樞牖,儲糧悠資,是用悉所精神,援餉不絕。不穀之意,欲就其地以芟除,庶省城可不勞而下。”信中註明援兵不得遲於十月以後。同時,李定國又聯絡了粵東水陸義師王興、陳奇策等部,號稱二十萬大軍,將新會包圍得水洩不通。

      十月十四日,攻城開始,農民軍採用炮擊,掘地道、伐木填壕等戰術均被擊退,連攻兩月,未能奏效。這時李定國輕信了間諜城中糧盡的謊言,命令罷攻,採用圍困戰術,並且建造行宮,設定官倉,向諸縣徵收鹽米,使清軍有了喘息之機,大西軍中也遭受了瘟疫,士氣不振,處於不利的境地。

      十二月,尚可喜、耿繼茂及清廷靖南將軍朱瑪喇率十萬滿漢兵趕來,清軍以鐵騎兵沖垮李定國左軍,李定國依恃的戰象也被驚散,致使大西軍全線崩潰。清軍乘勝追殺二十里,屍橫遍野。李定國只得渡橫江焚浮橋解新會之圍。

      李定國撤出新會後,沿途六、七十萬百姓跟隨撤退,李定國安撫百姓跟隨大軍撤退,連夜退走南寧。從此,廣東高、雷、廉三府,肇慶、羅定所屬三州十八縣及廣西橫州、鬱林一帶全部淪入清軍之手,廣東義師也隨之失敗。新會慘敗,從主觀上講,與李定國的驕傲輕敵不無關係;從客觀上講,鄭成功此時正與清廷議和,拖延了援粵之師,等十二月議和失敗,鄭成功才派林察率舟師赴粵,李定國早已敗退,貽誤了戰機。同時,孫可望又切斷了滇黔的物資援助,這一切終於導致了新會之戰的失敗。當李定國退抵南寧時,身邊僅剩下六千人,從此他企圖恢復兩粵的事業終於化成了泡影。

      粉碎孫逆

      參見:十八先生之獄、孫可望投清

      自從永曆帝被孫可望接到安龍後,一直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孫可望自居貴州省城,大造宮殿,設立文武百官,開始的時候還遵守永曆帝的名號,後來的行為和皇帝無異。朱由榔為了保住帝位,與大學士吳貞毓密謀,派使臣往廣西召李定國護駕。公元1653年(清順治十年、明永曆七年)十一月,李定國接密敕後,表示:“只要我李定國活一天,就不會讓陛下受到屈辱,希望陛下暫時忍受,我這就去救駕,我寧可揹負孫可望,也不會揹負陛下。”並告知俟恢復粵東,即來迎駕。不料文安侯馬吉翔為討好孫可望,將此事具告。孫可望便以“欺君誤國,盜寶矯詔”的罪名,處死吳貞毓等十八名大臣。從此,孫可望更加跋扈,為防備李定國返滇,派劉鎮國、關有才屯兵田州(廣西田陽),加以阻止。

      新會之戰的失敗,也使李定國無法在兩廣發展。中書金公趾(即金維新)便以《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翦除奸雄的故事,勸他回師滇黔。公元1655年(清順治十二年、明永曆九年)永曆帝又一次派使臣赴南寧告孫可望“僭逼”之事。李定國接血字詔書,伏地痛哭不能起,表示誓死為永曆帝剷除奸逆,恢復江山。此時洪承疇正用“兩粵合剿”之策,全力壓縮南寧,李定國備受威脅,於是他決計回黔。第二年正月,李定國火速赴田州,守軍聽說大西軍來了,要不逃跑,要不歸降,關有才、劉鎮國逃跑。孫可望為長期控制永曆帝,又立即派出白文選遷永曆帝於貴陽。白文選不滿此舉,便以“輿徒不集”為理由,拖延移蹕時間。正月二十二日,李定國至安龍,於永曆帝相見,君臣相抱持痛哭,李定國密誓效命,背出所刺“盡忠報國”四字給南明朝廷大臣,大臣們都說道李定國是大忠臣。經商議,決定遷朝廷入滇。

      當時,劉文秀和孫可望親信王尚禮、王自奇、賀九儀等均駐雲南,兵力合共五萬。二月十一日,李定國抵曲靖,雲南守將議論要以兵拒。劉文秀私下會李定國說:“我們認為孫可望是董卓那樣的人,但是就算誅殺了孫可望,也難免會出現像曹操那樣的。”李定國指天為誓,決不學孫可望。於是兩人合計,迎駕本來是孫可望的意思,現在要單獨去做了,瞞住孫可望親信,平安入滇。永曆帝改昆明為”滇都”,封李定國為晉王,劉文秀為蜀王,白文選為鞏國公,所有大事都歸李定國處理。

      李定國雖掌兵馬大權,但是十分尊重永曆帝,而且給永曆帝的錢糧也頗為豐富,但是用人不當,金維新被授予吏部侍郎兼都察院,導致內訌四起,馬吉翔則大力拍李定國的馬屁。永曆朝的腐敗之氣已在腐蝕著李定國。

      但對待孫可望,李定國仍從抗清大局出發,希望和解。他曾請劉文秀拿著敕書請孫可望回來,遭拒絕,又送孫可望妻子歸黔,仍未達和解。他還不甘心,公元1657年(順治十四年、明永曆十一年)五月,派白文選入黔議和,孫可望竟扣押了白文選,而且把他的部隊也給扣住了。又派孫可望舊部張虎去說情,臨行永曆帝賜虎金簪給張虎,令張虎從中開導孫可望。張虎兩面三刀,見孫可望謊稱道:”永曆帝賜給我金簪,讓我殺你。“孫可望大怒,聯絡王自奇、王尚禮、關有才為內應,內戰終於由孫可望挑起。

      大西軍絕大多數將士反對內戰,孫可望部將馬進忠、馬寶、馬惟興密謀幫李定國,一致要求還白文選兵權。孫可望不知是計,便任命白文選為徵逆招討大將軍,馬寶為先鋒,自己另率一軍隨其後,合兵十四萬,以“清君側”之名出師。

      九月,孫可望部隊抵交水(雲南沾益),李定國、劉文秀領五萬人抵擋,因兵力懸殊,人心浮動。這時白文選來告訴李定國:“趕快去出兵迎戰,他們已經都準備好了,遲了我們會吃虧的。“李定國才下了交戰決心。孫可望估計昆明空虛,又派馬寶、張勝前往偷襲,與王尚禮裡應外合,馬寶又告李定國。九月十九日,雙方在交水河畔會戰,白文選率鐵騎直衝馬惟興營,馬軍卻掉頭衝向孫可望營。孫可望大驚失色喊道:“怎麼諸將都叛變了”,然後落荒而逃。李定國揮師前進,孫可望的各營將士都大喊“迎晉王”,孫可望大敗。劉文秀、白文選追孫可望潰卒,李定國還師昆明,結果馬寶反正,張勝被擒,王尚禮自盡,內戰平息。

      孫可望倒行逆施,眾叛親離,從者僅數十騎,所過鎮將皆閉門不納。時馮雙禮守貴州,佯裝追兵到,孫可望攜妻子財寶投降洪承疇。清廷封他“義王”,但又戒備他,於公元1660年(順治十七年)十一月,借圍獵之機,將他射死。

      寧死荒外

      可是永曆帝在馬吉翔挾持下,從騰越逃入緬甸,從此與李定國、白文選失去聯絡。三月,李定國、白文選相會於木邦(緬甸新維),商議今後去向。李定國認為:“緬甸地區貧苦,大軍進入緬甸日後必回發生禍亂,況且緬甸只是但是你我二人,但是皇帝單獨去那裡說不定到安全了,”白文選則說:”現在內地都已經被清寇佔領,繼續在內地會危險,不如,我隨皇帝去緬甸,你主持外部軍務大事。“兩人意見不和,便各自行動。

      磨盤戰役後,李定國餘眾不過數千,勢力窘迫。不久,賀九儀從廣南率萬人來會合,祁三升、魏勇等均率部投歸,軍勢稍振。李定國將大營移孟璉(雲南瀾滄),多造印敕,遍結土司,號召共同抗清。沅江土司那嵩起兵響應。李定國部堅持數月,被清軍攻破,又移營孟艮,招安頭人,耕種納糧如郡縣例。

      吳三桂見無法撲滅大西軍,又採取招降措施,一時農民軍中不堅定分子紛紛投降。公元1660年(清順治十七年、明永曆十四年)三月,吳三桂用賀九儀妻子勸降,賀九儀剛要去投降竟被李定國殺了,從此無人敢言降字。

      李定國曾連續上疏三十餘封給永曆帝都石沉大海。直到七月,白文選強攻緬都阿瓦失利回來,白、李才瞭解真相,原來緬甸扣住了永曆帝,二人決定攻緬搶出永曆帝。九月,兩人分別入緬。至十一月,定國大敗緬軍,提出送還永曆帝,在退兵的的條件。緬則回答:”你們要攻城,我也不怕,你們大軍來這裡,水土不服,將士會的病而死。“第二年二月,白、李又合兵入緬,緬集眾十五萬,巨象千餘頭來戰。二人奮力苦戰,大敗緬軍,渡錫箔江臨金沙江窺緬城,緬甸仍不交出永曆帝。李定國只得派兵造船渡江,五月又被緬兵搗毀船廠。李定國大怒,圍困緬城,不料軍中老幼累累,軍飢疫作,死亡相繼,不得已移軍亦渺賴山下。八月,兩人又分兵攻緬,但出師不利,十六舟有五舟被擊沉。在緬甸他們亦得知吳三桂已大舉攻緬,緬殺害永曆從官四十餘人,白文選部情緒低落。是月中旬,張國有、趙得勝劫持白文選欲降清,離開李定國。李定國子嗣興準備堵截,李定國不忍雙方自相殘殺,命放還,率本部獨進洞烏。

      十二月,李定國又準備再度攻緬,忽聞緬王已獻永曆帝於吳三桂憤懣欲絕說道:‘勢既不敵,追無能為’”。移營景線。但到公元1662年(清康熙元年、明永曆十六年)四月,他又抵勐臘,遣官入車禮(西雙版納)借兵,企圖東山再起。五月,禮部侍郎江國泰說服暹羅(泰國)與定國聯姻,幫助象馬,恢復雲南。蜀人馬九功也從古剌返回,雲南已集四千人,願為掎角之勢。正當李定國欲圖大舉,不幸軍中瘟疫流行,人馬病死甚多。李定國修表告天,祈求說道:“如果大勢已去,希望老天讓我李定國一人去死,不要再連累軍民。”

      六月十一日,李定國正逢四十二歲生日,突然發病,接著又傳來永曆帝於四月初八被吳三桂絞殺的訊息。李定國慟哭並命人為永曆帝發喪,全軍將士穿白衣,李定國披髮徒跣,號誦搶地,兩目皆血淚,大哭道:“我對不起大明,也對不起皇帝,我該怎麼面對天下。“六月二十七日夜,李定國死於勐臘(一說景線),臨終前還囑咐兒子及部下:“寧可死到荒郊野外,也不可投降。”

      李定國死後,部下有數千人不降,聚於阿瓦河東百里,稱為“桂家”。勐臘各族人民亦奉李定國為神,過晉王墓均膜拜。並於後山復建“漢王廟”,每年春節進行隆重祭祀。

  • 7 # 史海揚帆的每一天

    李定國原來是張獻忠手下著名將領,張獻忠死後。他和剩餘張獻忠將領主動與南明勢力聯合抗擊清軍。

    他率部多次打敗清軍,攻佔廣西,一度收復兩湖地區,極大震動了清朝統治。但是最終由於寡不敵眾,加上叛徒孫可望引領清軍攻擊,李定國率殘部推退入緬甸。吳三桂繼續追擊,抓住永曆帝勒死。

    李定國是個大英雄,憑一人之力讓南明支撐了十多年!

  • 8 # 核桃桃

    感謝,我是歷史小鑑,我來回答“對歷史上南明時代李定國”的看法,我從戰略局勢利息的角度來發表下:

    ①歷史背景:南明和大西兩個政權是抗清的主要力量,二者相互合作,卻又同床異夢。

    ②孫可望希望藉助明朝的血統,學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④李定國在整個局勢中就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和張獻忠造反過,和明朝已經產生隔閡,且被定在恥辱柱上,擔心自己以後的下場。但是,李定國又不是很服氣孫可望,後期更是和孫可望撕破了臉(永曆挑撥),引發秦晉大戰。

    ⑤其實,如果李定國和孫可望不互相猜忌,聯手坐穩半壁江山也是探囊取物,當然,如果離開了孫可望,李定國的戰績可能要大打折扣。

  • 9 # 品茗讀史

    引言

    1662年6月27日,西雙版納九龍江附近的勐臘地區,在南明軍隊駐紮的營壘中,中軍大帳裡面正上演著南明史上讓人極為痛心的一幕:

    一位曠世英豪因為病入膏肓,再加上心中憤懣悲傷,已經處於彌留之際。

    他環顧左右,看著圍攏在自己身邊的忠勇將士,集聚起全身最後的一點兒力氣,對兒子,也是對這些多年追隨自己浴血奮戰的老部下們,大喊道:“寧死荒徼,勿降也!”

    話音一落,他氣絕而亡。一代豪傑就這樣齎志以歿,時年42歲。

    他就是李定國!南明歷史上最卓越的天才軍事家,令清廷聞其大名而膽顫心驚的抗清領袖!

    李定國出身於陝西延安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少年時代就加入農民起義軍,投身到反抗明朝腐朽統治的鬥爭中。

    李定國英勇善戰,很快就脫穎而出,成為張獻忠農民軍中的重要將領。

    在清軍入關、張獻忠不幸犧牲之後,李定國會同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一起決策率領大西軍餘部撤離四川,經貴州,進入雲南,最終平定整個雲南。

    在雲南平定以後,李定國等人潛心發展社會經濟,整訓軍隊,鞏固大西軍在雲南的統治。經過幾年的精心經營,雲南成為當時中國大陸上的一片淨土,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團結,經濟繁榮穩定。這就為以後的聯明抗清鬥爭建立了一塊穩固堅實的根據地。

    在雲南站穩腳跟以後,李定國等大西軍將領並沒有滿足於割據一方的局面,而是放眼全國,準備與滿清一決高下,恢復漢家江山。經過一番商議,最後,大西軍決定聯明抗清,加入了南明永曆朝廷。

    1652年,南明永曆朝廷以大西軍為主力,對清軍展開了大反攻。

    李定國的著名戰績

    李定國率領南明軍隊進入湖南;採取圍城打援的戰術,打得清軍幾乎全軍覆沒。明軍乘勢接連攻克靖州、武岡。

    李定國兵鋒銳利,勢不可擋。清軍一路潰逃,從寶慶、長沙等地狼狽撤退;僅餘嶽州、常德、辰州尚在清軍控制之下,其餘的湖南大部分州縣,都被明軍收復了。

    一.桂林大捷

    1652年6月,李定國率軍自湖南的武岡、新寧一帶出發,進軍廣西。

    明軍很快攻下全州,消滅了全州清軍。緊接著,明軍在興安縣嚴關與滿清定南王孔有德進行了一場大戰。驕橫的孔有德被李定國打得大敗而逃,狂奔回了桂林。

    李定國督率明軍,猛攻桂林。清軍防守不住城池,被明軍攻入了桂林城中。孔有德被迫自殺而死。

    (孔有德畫像)

    隨即,李定國坐鎮桂林,派遣明軍四面出擊,很快就收復了廣西全境。

    8月,李定國一路追擊清軍殘部,經梧州進入廣東境內。清廷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繼茂嚇得成為了驚弓之鳥,大為恐慌。

    李定國收復廣西全省,在南明史上可謂是空前大勝;這是李定國率部力殲強敵、大獲全勝的輝煌戰果,李定國從此名震華夏。

    二.衡陽大捷

    1652年7月,為了應對明軍的反擊,清廷派敬謹親王尼堪統率八旗精兵南下,進攻湖南。

    孫可望調令李定國從廣西回師,迎擊這支清軍八旗勁旅。

    在衡陽附近,李定國與尼堪進行了一番戰鬥。李定國先讓明軍佯裝失敗,向後撤退。

    尼堪驕狂之極,認為明軍不堪一擊,便率領清軍兼程猛追。

    李定國已經事先埋伏了重兵。待到尼堪的八旗兵進入伏擊圈以後,一聲號炮,明軍四出,把清軍團團包圍。

    一番血戰之後,李定國陣斬尼堪,大敗滿清八旗勁旅。

    清軍再也不敢與李定國交戰,狼狽地退往長沙。

    李定國所部轉戰千里,重挫清軍,接連殺死清廷兩位王爺;尤其是斬殺敬謹親王尼堪,大敗八旗勁旅,打破了滿洲八旗兵天下無敵的神話,極大的鼓舞了全國各地反清義士的鬥志。

    黃宗羲曾經描述當時產生的巨大影響:“逮夫李定國桂林、衡州之捷,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曆以來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

    三.進軍兩廣

    1653年,由於孫可望的猜忌,李定國被迫離開湖廣地區,進入廣西。

    在廣西,李定國制定了聯合鄭成功、東西夾擊,收復廣東,進而攻取福建、浙江、江蘇、江西等省,平定江南的戰略計劃。

    李定國在1653年第一次進攻廣東,聲勢浩大;在肇慶城下,清朝平南王尚可喜率領清軍,拼命抵抗。

    在經過一番浴血奮戰之後,明軍與清軍都精疲力竭了。李定國沒有等來鄭成功的援軍;他審時度勢,放棄了進軍計劃,率軍退回了廣西。

    1654年,李定國再次出兵廣東。一路上廣東反清志士紛紛響應,進軍非常順利。

    但是,李定國在此順境中,竟然產生了驕傲情緒,變得輕敵了。結果在新會之戰中,由於大意輕敵,遭到重大挫敗,又一次撤回廣東。

    李定國兩入廣東,都沒有得到鄭成功的支援。當時,鄭成功正在與清廷秘密和談。他首鼠兩端,一面與清廷眉來眼去,討價還價;一面對李定國虛與委蛇,虛言應付;結果使李定國孤軍奮戰,而清軍卻得以集結重兵,全力迎戰李定國。

    鄭成功的欺騙失約,直接導致了李定國兩度失利;東西合擊、平定江南的戰略計劃就此成為了泡影。

    四.血戰磨盤山

    在戰局失利,清軍攻入雲貴地區之後,永曆皇帝在文臣們的攛掇之下,逃往緬甸。

    清軍在吳三桂率領下,一路窮追不捨,驕狂之極。

    李定國看到清軍如此驕橫輕敵,就決定狠狠地教訓他們一頓。

    1659年2月,李定國在磨盤山設下三道埋伏,把自己身邊最後六千身經百戰的精銳將士全部投入了戰鬥。

    由於永曆皇帝逃跑了,南明朝廷人心大亂,一些人紛紛有了投降清軍的念頭。

    在混亂之中,南明文臣盧桂生偷偷溜出去,投降了清軍,並且把李定國的軍事計劃彙報給了吳三桂等清軍將領。吳三桂等人大吃一驚,急忙整頓清軍隊形,向埋伏著的明軍發起猛攻。

    伏擊戰變成了遭遇戰。李定國部下的這些百戰精兵在情況突變的局面下,奮力死戰,與清軍展開了殊死搏殺。

    清軍援兵不斷湧來,但是,明軍在將領竇名望等人率領下,死戰不退。

    李定國坐鎮山巔,得知情況有變,遂率後軍前來增援,經過血戰,終於擊退了清軍。

    磨盤山之戰,明軍、清軍都傷亡慘重。

    此戰過後,李定國再也無力對清軍發起反攻了;而清軍也心有餘悸,再也不敢對明軍窮追不捨了。

    李定國的歷史評價

    在我看來,李定國是整個南明抗清時期,最有戰略眼光的軍事家。

    李定國在南明抗清鬥爭中功勳卓著;成為南明永曆朝廷的擎天一柱。他的威名令滿清朝廷為之膽寒,清廷一直把李定國視為心腹大患。

    而且,李定國在加入南明永曆朝廷,開始聯明抗清以後,始終不改初心,矢志不渝,一直戰鬥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這一點,就連極端仇視農民軍的明朝遺老遺少們,也對李定國極為肯定,倍加推崇。

    可惜,由於孫可望的稱帝野心、鄭成功的自私自利、加上南明永曆朝廷的腐朽不堪,李定國只能孤軍奮戰,無人呼應。最後,在南明內部鬥爭激烈的情況下,李定國雖然殫精竭慮,堅持抗清,但是;大勢已去,縱是李定國這樣的蓋世英豪,也無力迴天了。

    可即使在李定國窮途末路、輾轉於滇緬邊境之際,他仍然被滿清朝廷及吳三桂等視作心腹大患,對他忌憚萬分。

    雲南人民一直視李定國為民族英雄。直到辛亥革命時期,反清義軍在雲南宣誓反清,還莊嚴宣告:“願吾滇人,毋忘李定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曾經的負能量要不要刪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