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藍領笑笑生活
-
2 # 文字域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在古代,為了博取功名很多讀書人寒窗苦讀數十載只為出人頭地。那麼他們有什麼經濟來源呢來支撐漫長的學習生涯呢?讀書人主要分為兩種:家境殷實和寒門學子。
寒門學子就有點悲催了,他們不得不想辦法來維持生計,他們只有兩種方式:開源,節流。所謂開源,就是掙外快了。在現代,最快的途徑是經商,然而在古代卻不是如此。在古代,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經商是不可能經商的,即使有商業頭腦,也不會去經商,讀書人有他們自己的傲氣,在“士農工商”中,經商是最末流。而且在文人的心目中,商人看重利益,太過市儈,屬於剝削階級。這在白居易的長恨歌中就有體現,他借琵琶女的口吻說:“商人重利輕別離”,這和大多數讀書人的思維是一致的。
他們大多數選擇第二種,去富貴人家做伴讀書童,或者做官府的幕僚(門客)。古代的富貴人家都會豢養門客,門客是貴族地位和身份的象徵,每一個諸侯國的公族子弟都有著大批的門客,如楚國的春申君,趙國的平原君,魏國的信陵君,齊國的孟嘗君等。
身為門客,平時沒有固定的工作,不必幹雜役,照樣吃喝領工資。只是主人需要他們辦什麼事時,才跟他們安排工作。成為門客,是讀書人的首選。
另外一種就是節流,減少經濟支出。作為讀書人,最大的開支就是書籍和紙張。古代造紙術落後,紙的造價很高,寒門學子根本都承擔不起如此高昂的費用,他們開始想有沒有別的材質,來取代紙張書寫。
果然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
唐代的大書法家懷素和尚,因為貧苦,買不起紙張,他每天取芭蕉葉來寫字,相傳他把種的一萬多株芭蕉樹葉都摘光了,於是又作了個木盤子,刷上漆,在上面練習寫字,時間長了,筆尖竟把木盤也磨穿了。他寫禿的筆堆成了一座小山,被後人稱為“筆冢”。
歐陽修是北宋的大文豪,也是書法家。他家貧去洗,沒錢買筆墨紙硯,可他偏偏又愛好學習,母親很心疼,可也無能無力,於是便教他就用蘆杆在沙地上寫字。這種方法比較普遍,據說岳飛也用這種方法。
至於書籍方面,我想也就宋濂的方法比較靠譜,他是借別人的書,來謄寫。
宋濂是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
他也是出身貧寒。他在《送東陽馬生序》中寫到他幼年的求學經歷,來告誡馬生,永遠不要放棄學習的機會。
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群書。
可憐天下讀書人,能在惡劣環境中,堅持下來的寒門學子,活該你成功!這就是我以為寒門學子在應對經濟緊張所採取的方式。各位看官以為呢,請不吝指教。 -
3 # 雜家說古今
讀書人在中國古代是一個非常特殊的階層。這個階層不像其他階層那樣單純,如農民就是種地,鐵匠就是打鐵,瓦匠就是蓋房,手藝可以直接拿來換錢。而讀書人,讀完書沒人馬上給他發工資,還需要轉化一下,去具體做點事兒,服務他人,然後自己得利。所以,在古代,號稱讀書人的人,分佈在各行各業,幹什麼的都有。這其中,有一些典型性行業,一般只屬於讀書人;又有一些行業,讀書人佔優勢,數量居多。《儒林外史》是一本寫讀書人的小說,裡面自然要寫到他們的職業。梳理一下,大概有如下幾種:
一是做官。“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身份轉換的必要條件就是讀書。讀書為做官乃天經地義,治國平天下只是一個招牌而已。哪有那麼多的國家大事需要他們治理,更沒那麼多的天下需要他們平定。他們只要去做官,光宗耀祖、吃香喝辣,順便嚇唬一下升斗小民就足夠了。隋唐以後實行科舉制度,做官不再拼出身,也不用憑藉武功和殺戮,只要苦讀聖賢書就有一步登天的可能和機會。再往後,不讀書考試就做官便不算正途,為人所恥笑。《儒林外史》描述的時代已到明朝,官員幾乎都是八股出身。周進、范進、王惠、董知縣等,一旦進取,各個志得意滿,高人一等。但這部分人在讀書人中畢竟只佔了很少一部分。金字塔尖兒下面是無數做鋪墊的無名者。
二做館,即教書。古代啟蒙都是從私塾開始的。一般大戶人家喜歡單獨請一個名儒來教自己的孩子,此謂私塾。在鄉村,很多人家拿不出這麼多錢,就幾戶人家一起湊錢,請一個教書先生來。讀書人由讀書轉為教書,倒也順理成章。教書人的收入差別很大,碰上慷慨大方的東家,好吃好喝好招待,還有大把的銀子拿;小門小戶的東家,只能讓先生湊合個溫飽。周進未發跡時,在薛家集做館,日子過得相當緊巴。范進考上秀才後,也曾做館,每年賺幾兩銀子養活其老孃和老婆。而嚴監生的兩個大舅哥王德王仁同樣是秀才,卻“做著極興頭的館,錚錚有名”。
三做幕僚。做幕僚也叫做館,只是服務物件發生了變化。一般人概念裡,幕僚就是在主官後面出主意的,其實這只是一方面。古代中央政府任命的官員多是光桿司令,不給他們配助手。這些官員只好自己花錢僱一堆人做幫手,根據其特長各自安排一些活兒。
多數幕僚讀的是聖賢書,遭遇各類事務,處理起來只能根據個人的悟性和天分,因此互相之間的反差也很大。幕僚中比較出色的,也有單飛做官的機會,如左宗棠、李鴻章,原先都做過曾國藩的幕僚,後來均成為朝廷大員。
四是助紂為虐。這類人最典型的例子是匡超人,他乾的壞事不屑細說了。
想來,知識若轉化為惡的能量,比沒知識還可怕。
-
4 # 上岸視界
早期而言,讀書人在讀書之餘是從事生產(如種地)的,但到了明清時期,正經的讀書人越來越不屑勞動,因此“不事生產”的比例也越來越高。很多手無縛雞之力的讀書人,是難以指望他們像普通農夫一樣稼穡勞作,作為社會中一個特殊的群體,書生別有謀生法門。首先是在鄉村作塾師。塾師的工作很簡單,也很穩定,學生人數雖然不多,但可以一教就是七八、十來年。在教書的過程中,書生本人還可以繼續自己的學業,不必像從事其它活動一樣忙得無暇讀書。村塾的缺點是生活比較單調,像童謠裡說的:“漆黑茅柴屋半間,豬窩牛圈浴鍋連,牧童八九縱橫坐,天地玄黃喊一年。”其次是塾師這個職業工資不高,以晚清為例,每個學生一年不過小制錢五百文,十個學生才五吊——基本上一吊錢換不到一兩銀子,而按《紅樓夢》的說法,莊戶人家一年也差不多要二十兩銀子。像蒲松齡那樣作塾師每年收入二十兩的,大約也屬於塾師中的中高收入。因此,從塾師這個工作會派生出來的一系列的副業:比如婚喪司儀,比如參與訴訟,比如勸解糾紛,比如替人寫信記賬等。副業也可有一定的收入。
塾師是比較正統的職業,也很體面。除此以外,還有比較不體面的,比如去給人當幕僚,或是去大戶人家當食客——比如《紅樓夢》裡那些陪著公子哥兒吟詩作對,起鬨唱頌的清客們,雖然主人一高興,或許打賞豐厚,但在社會上是比較不受人待見的。曹雪芹本人就似乎作過食客,朋友勸他說:“勸君莫彈食客鋏,勸君莫扣富兒門。殘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書黃葉村。”
至於考上之後政府會不會安排工作,這取決於朝代和考上的級別。如果考中了狀元榜眼探花,那大約是仕途光明。如果是像洪秀全般連舉人也考不上,基本上就是登庸無望了。一般來說,明清封建社會的授官物件以進士為主,也即是說,至少要在會試中揚名過關。
-
5 # 不想程默
比如放牛娃讀書,大家可能認為他家一定是很窮的,實際並不是那麼一回事,家裡能夠有牛,已經是中產階級了。就是解放後,甚至在改革開放初期,很多人家都是沒有牛的。
還有確實很窮的,起碼也是自耕農,他們要辛苦一些,就說鑿壁偷光的那位吧,他們家也是很窮,但是他有書,不然偷光又有什麼用呢,要知道書可不便宜。
因此他的生活同樣也是不錯的,要不然哪來的書,還有,他已經識字了,要是一個文盲,給他一本書,就讓他在太陽下面,也是沒有用的。
當然了,也有人得到了大戶人家或者同族的支援,這是大戶人家的一種投資,大戶人家也不是傻子,如果你沒有表現出一定的天賦,大戶人家是不會投資你的,如果你的天賦要是好,說不定還會嫁女的。
這裡面還是有一個問題,你怎麼表現出自己的天賦呢,還是看你的讀書成績,或者說是一種表現吧,這些人雖然窮,但是家裡有書,就說明他現在只是家族落魄了,古人還是將就身份的,你有書,說明你們家的身份還是不錯的。
最後還有一種人,那才是真正的窮人,不過他的運氣好,恰巧住在私塾的附近,偶爾能夠聽到先生的教書,自己跟著就背會了,不管是無意的還是有意的,讓先生髮現了,在先生的眼裡,覺得是可造之材,先生讓你跟著學習了。
在明朝之前,那個時候的紙張生產很落後,明朝之後要好了很多,明朝在紙張的生產上較之前有了很大的進步,當然了,明朝時候的紙也不便宜。
總的來說,古代讀書人,主要靠的是家族的支援,另外就是那些地主的支援。
-
6 # 五百棵樹富翁
古代的讀書人,一般都有點家底,否則沒法供孩子讀書。
而如果一直讀下去,又沒有其他收入,一般會找個事做做,比如說私塾先生,幕僚,文書,或者就以出售字畫為生。一般都過得清貧。
-
7 # 王建國HIST
大多是靠自己的家人
在古代很多人一輩子的追求不過是吃飯,穿衣而已。對於讀書沒有一點天賦的人是沒法成就功名的沒發成就功名那便是無用,這也就是讀書無用論。到了後來科舉制度不斷髮展,讀書人也越來越多,便流傳一句話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可以說想要培養一當官的讀書人需要的成本是很高的。
一般的老百姓是根本不可能的,除非家人相信,心甘情願供他讀書。
所以一般人要讀書需要家庭幾代人的積累,還不能出什麼災禍。
再要麼就是有商人資助,古時候商人因為地位比較低,他們很樂意幫助學子,以便他們成就功名以後,能夠幫助自己擺脫賤籍。
借貸也是一種方法,宋朝的時候冗官,官員很多,很多讀書人短時間內不能夠得到官職,就向商人借貸。當官以後大多是貪汙受賄來償還。
-
8 # 早識浮夢
一、靠家裡的頂樑柱。讀書人要做的事情就是一心一意地讀書學習,把自己的心思都花在讀書上,其他的事情自有家裡人解決,若有朝一日進士及第、飛黃騰達,以前所受的苦、糟的罪就都能得到回報,這是比較好的情況 。若是沒能當上官,也靠著自己讀過的書回到家鄉當一名夫子,最不濟就回家種地。
二、勤工儉學。不只是現代學生能勤工儉學,古代的讀書人也能勤工儉學。比如幫一些有錢人家抄抄書、寫寫字啊,給不會寫字的老百姓寫寫信賺一些報酬啊,書法好的還可以賣自己的寫的字、畫的畫。只要想賺錢,還是可以在空餘時間找找零工乾的。
三、街坊鄰居接濟。古代窮苦百姓裡能讀書、會讀書的人是非常少的,出一個就是全村人的希望,大家就都幫襯著點過日子,都盼望著這個讀書人能讀出個樣子來。一朝中第,全村人都跟著沾光,讀書人都懂道理,將來有了前途必定不會忘了曾經接濟過自己的父老鄉親,能回來發展自己的家鄉那是再好不過了。
不管是古代還是現在,讀書都是窮苦家孩子改變命運最好的一條路。
注:圖片摘自網路,侵刪。
-
9 # 公子品史
很多人都知道,古人講究學而優則仕,知道讀書考上科舉能夠過上更好的生活,但是卻不知道古人讀書的辛苦。甚至有人到老都沒考上秀才的。那我就來談談古代讀書人在考上科舉之前,他們主要靠什麼來生活的。
家庭和家族的支援大家看古書或者很多史書記載裡都說了,當時的讀書人,很大一部分家裡是有充足經濟條件的,能夠讓自己的孩子安心讀書,一心考科舉,不用擔心其他的事情。比如官僚家庭、地主家庭、商人家庭、士紳家庭等等,他們都捨得為子女的教育花錢,甚至給自己的孩子請有名的老師來教,這些花費都不低,不過家庭還是捨得的,只要孩子能考上科舉。
還有一部分人主要靠家族支援,古代的地方家族勢力是很龐大的,很多家族在地方都有給貧窮的族人提供吃穿用的公共財產,雖然錢不多,但是供自己家族的讀書人吃飯是足夠了,一旦自己的族人考上科舉,那就飛黃騰達了,以後也會回饋給自己的族人的,這就是一個良性迴圈,所以古代不少名人就是靠族產供給讀書,後來考中的。
自力更生除了上面的辦法外,古代讀書人為了生活,也有自力更生的。比如他們可以給地方諸侯國的卿大夫做門客,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李斯在正式從政前,曾給秦相呂不韋做過一段時間的門客。
當然了,還可以邊耕田邊讀書,即所謂"耕讀世家",雖然沒有那些有錢人的家庭優越,耕讀還是可以養活自己的。
另外他們可以成為職業文人,並以此謀生。如古代歷史上有名的北宋詞人柳永以填詞為生,元代關漢卿以創作雜劇為生,明代唐伯虎以畫畫為生,清代鄭板橋以畫竹為生,還有還多讀書人給各級官員做師爺、幕僚,給人寫信、寫狀子、過年寫對聯等等。這些都是賺錢的辦法,只要肯做養活自己沒有問題的。
還有做的比較多的,就是在地方的私塾給孩子們教書,當老師,收入雖不高,但是還算有地位,且收入自己開銷是沒有問題的,也不會耽誤自己讀書。這類人比較多的那種屢試不中的童生、秀才等。
最後還有很少一部分讀書人自己有一定天賦和能力的,可以自己做生意來養活自己和家庭。當然這樣的人還是比較少的,畢竟他們主要不是想發財,而是考上科舉做官,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
綜上所訴,古代讀書人養活自己的辦法還是不少的,只要肯做都可以養活自己讀下去。
-
10 # 小姜老薑
古代讀書人寒窗幾十年靠什麼生活?現在的讀書人十幾載是如何生活的呢?這個答案是很請楚的,靠的是家人。
中華歷史悠久,無數的讀書人都希望透過讀書能改變自己的命運,無數的家長都希望孩子透過讀書可以金榜題名,光宗耀祖。
在中國古代,我們權且把讀書人分為三類:
第二類是除了吃穿用度和交租以外,家裡還有積蓄的老百姓家的子弟,小的時候靠家人,學有所成時可以透過自己的學問賺取一些生活費,同時也可以透過幹活補貼家用。
第三類是根本買不起書的人,家裡也沒有閒錢的人,他們可能會透過結交讀書人,進行讀書。
-
11 # 達摩說
一般來說,在古代,敢讓家中子弟脫產讀書考科舉的,家裡條件都不會太差。
當然,豪紳鉅富、王公貴族、宰執高官家裡這類有錢有權的自不必說,科舉在人家眼裡那就是走過場,說不定透過恩蔭就能走向仕途。
咱單說普通人,估計祖父和父親都做過一些小官,要麼就是給官僚當幕賓或書吏,再差了就是在鄉村當個教書先生,頂不濟家裡有幾畝薄田,養豬養牛,吃喝不愁,於是就想讓子弟考個官,自己也光榮光榮。
中國古代是個宗族社會,個體家庭不能擺脫宗族獨立存在。在供養子弟參與科舉考試的問題上,宗族自然是不遺餘力。比較龐大的宗族往往設有私塾,教族中適齡子弟讀書,對於家庭困難的子弟,宗族也都會給予糧米的補助和資金支援,子弟考中科舉入朝為官後,自會回饋宗族的付出。
對於相對比較窮困的宗族,如果有子弟願意讀書考試,而家庭經濟狀況又不大理想,宗族老老少少也大都會伸出援手。除了同宗同族的情誼外,更重要的是,一旦有人考中,併入朝為官,就成了大官的窮親戚,頓時全族人也就都有了指望。
像《紅樓夢》裡的劉姥姥,跟賈家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登門求援,最後還滿載而歸。還有《人民的名義》裡的祁同偉,自己親戚犯了輪姦罪,作為公安廳長,他都能出面擺平,就差把老家的野狗弄到公安隊伍裡當警犬了。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辦法。
比如讀書應試之餘做一些兼職,讀書人肩不能挑,手不能扛,只能靠自己的知識賺錢,像測字、代寫書信、賣字賣畫之類,在古代都是比較有稀缺性的兼職。
再有就是投靠恩主,有些士紳官員樂於為窮書生提供經濟上和其他方面的幫助,一方面是為了博取親近讀書人的好名聲,另一方面也是廣撒網,萬一裡面有未來的潛力股呢。
還有就是結婚,結婚之後,不僅妻子可以料理家事,侍奉父母,而且還能借助妻族的財力去完成學業,想戲文裡的陳世美和秦香蓮就屬於這種情況。
另外,當你考到一定功名之後,比如考中舉人之後再去參加殿試的話,地方政府還會鼓勵你去考,給錢給糧就不說了,甚至會派專車送你前去。
但歸根到底還是那句話,以中國古代的情況來看,能讀書應試的人,家境都不會太差,所以不用擔心人家會讀書致貧。尤其在古代,讀書只能越讀越富貴。
-
12 # 史海觀浪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古代的讀書人都是些什麼人。
中國歷史上的讀書人以隋唐為界,分為兩個階段。隋唐以前,政治制度決定了讀書這件事對於做官、成為統治階級的一員不是必須的。漢朝以前的選官採用世官制,階級基本固化,裡面的人不想出去,外面的人進不來,所以漢以前讀書完全憑自覺,因為不學無術之人也許當不成官,但不會動搖其統治階級的地位。
到了漢朝,開始出現文人階層。這個階層的出現應該和實行察舉制的選官制度分不開。所謂察舉制,顧名思義是由地方官或一些中央官員推薦並經由中央考核來確定的一種選官任人制度。這比之前的世官制有所進步,起碼有了考核推薦的流程後,名義上選擇了有真才實學者為官,這樣就使得讀書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當官的必要前提。但是這種制度給予地方官的權利過大,到了漢末,走進了“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這樣一個怪圈。到了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選官“人治”這樣一種態勢。
因此,在隋唐以前,讀書基本上不可能有寒門,所謂的寒門也是曾經計程車族沒落了而已。隋唐以前“讀書人”這個階層是十分牢固的,“讀書”這件事,牢牢為世家大族所壟斷,士族也許會沒落,但只要還沒跌出這個圈子,他們就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士族之所以成為士族,一在於他們歷代以來處於統治階級的地位,二在於同宗同族、聯姻士族的人口眾多、關係複雜。因此即便是沒落計程車族,也能夠靠族權紐帶的聯結找到生存之道。
隋唐以後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千多年的科舉時代。
科舉制極大的撼動了士族集團的壟斷地位。對於寒門寒家出身的人開始敞開大門。但是也並非像現代社會這樣不論出身,都可以參加高考。隋唐承襲前朝門閥士族的影響,科舉只有書香門第或者權貴的孩子可以參加。宋朝的範圍廣的多,只要身家清白基本都可以,只有娼優罪子弟受到限制。而明清科舉限制就十分多了,完全剝奪了工商、娼優賤民、服喪、刑徒、吏胥、僧道等人科舉的資格。
所以從“讀書人”人群上來看,首先就摒棄掉了社會上最底層、最赤貧的階層讀書的可能性,讀書基本上可以認為是有一定經濟基礎者才能從事的事。
在這個階層當中,當然也難免會有貧寒之人,但如果想走仕途這條路,首先不能讓自己墮落到“賤業”,即便是能改善生活的工商階層也不行。而身家清白者,具備科舉步入仕途資格者,本身就是一個優質資源,在同族、同鄉或者妻族中不乏願意資助其讀書之人。而且讀書人在古代賺錢謀生並不難,做教書先生、門客、賬房先生都是能夠保證自己溫飽的職業。
回覆列表
中國古代主要有士、農、工、商幾個社會階層,其中士的社會地位最高,也就是我們現在的公務員!在古代要想走上公務員崗位,要麼有祖宗餘蔭可以世襲,要麼只能透過讀書科舉考取功名。所以在古代就有很多讀書人十年寒窗苦讀,期望一朝金榜題名賣於帝王家,可以實現階級的躍升。
然而在古代貧窮人家基本上沒有條件讀書,畢竟解決溫飽、生存下去才是第一位的,能讀書的大多不是一般家庭,是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和天賦的!歷朝歷代真正寒門子弟透過讀書金榜題名走上仕途的鳳毛麟角!
讀書人往往不事生產,“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往往十年寒窗苦讀都不一定能高中,只消耗資源,不產出回報,那他現們怎麼養活自己呢?
第一種靠老爹。家庭條件好的,不用自己操心吃飯問題,老爹老媽全包,還有名師授課,世伯引薦,有終南捷徑。
第二種靠老婆。古人結婚比較早,往往先成家後立業,所以先娶個媳婦,家裡家外操持,支援丈夫偉大的讀書事業,幻想有一天丈夫飛黃騰達。比如陳世美與秦香蓮。
第三種靠鄰居。古人生活成本較低,兩間茅屋,三餐粗飯都可過活,所以鄉里鄉親的都能搭一把手,希望山溝裡飛出個金鳳凰,將來衣錦還鄉改變家鄉面貌。或者運氣好點能還得到那個鄉紳的資助就更好了。
第四種靠自己。沒辦法啥都沒有,只能靠自己,半工半讀,白天干活,種地賣書賣字,晚上加班讀書!這種人是完全自學成才,真正有天賦,有大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