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文情感故事
-
2 # 小龍女5505
張煌言雖是明末一位忠貞之臣、也是南明一位剛烈勇猛之將,一生都為恢復大明江山而奮鬥一生,英勇抗清二十年。可惜終因奸臣弄權、君王無能,張煌言雖然忠心耿耿、勇猛抗清,可惜他才能不足,最終還是為清朝擊敗,含恨而死以身殉明。但他忠貞氣節、勇猛剛烈的品質永世留傳,為後人所敬。
-
3 # 甲申十七年
張煌言時期,全國絕大部分都以及陷入建州之手了。鄭成功攻略南京功敗垂成後,基本上反推的可能性已經沒有了。
1659年年底,永曆皇帝退入緬甸,這是意味著天子棄國,對殘存的義軍是極大的打擊。
1662年永曆皇帝死,同年鄭成功、李定國死,全國僅存臺灣和夔東十三家勢力,在這種情況下,復明已經沒有希望。張煌言解散了義軍,自己居住在海島,不幸因為叛徒告密,被俘。
死前他穿大明衣冠,說:“大好河山,竟使沾染腥羶。”
1659年鄭成功攻略南京時,因其和張煌言不和,張便先行前往長江南岸聯絡各地義軍,鄭成功退兵後,沒有及時聯絡張煌言,張陷入了包圍中,他輾轉2000餘里,最後步行回到浙江沿海。每每讀到這裡,總是忍不住要落淚,真是意志如鐵的大英雄。
-
4 # 藍白貓看歷史
張煌言(1620年7月8日—1664年10月25日),字玄著,號蒼水,浙江鄞縣人,漢族,南明抗清民族英雄、詩人。
張煌言畫像
張煌言出生於明末的一個官僚家庭,由於家庭殷實,少年張煌言飽讀詩書,考取功名,22歲那年,他中舉人,可此時明朝已經風雨飄搖,大廈將傾,此時清軍大舉南下,攻破揚州、南京、嘉定等城。在這國家即將滅亡時刻,張煌言看到的是文臣武將很多都投降清軍,沒有投降的也已經逃跑,獨自手無寸鐵的百姓,所謂沒有國家這個大家,就沒有百姓的小家,清軍以勝利者的姿態,欺凌和肆意屠殺百姓。張煌言看到百姓處於水生火熱之中,毅然棄筆從戎,投身於反清復明的義舉。
1、擁立魯王朱以海為監國
由於漢人從小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知道忠孝,所以在當地有許多反清力量的存在,張煌言看到這種情況,找到明太祖後代魯王朱以海,擁立他為監國,相當於找到明朝皇室正統血脈,樹立起一杆復明大旗,聚攏了多地的義軍。張煌言對義軍的管理非常嚴格,要求義軍不允許擾民,制定嚴格的軍隊紀律,很快,這隻部隊就受到各地百姓的擁護。
2、輝煌戰績,四入長江
第一次:公元1654年正月,張煌言與張名振第一次進入長江。他們採取化整為零的戰略,分批進入長江口,一舉衝破清軍狼山、江陰、三江的防禦陣地,在金山登陸,給當地的清軍當頭棒喝。由於清軍的援軍來到,張煌言繳獲了部分物資就撤退了。
第二次:同年3月,張煌言率領幾百艘戰船第二次進入長江,這次速戰速決,只是燒燬了城外運鹽的船隻就撤退。
第三次:同年年底,抗清義軍直逼燕子磯,大有要攻下南京的架勢。
第四次:1659年,張名振病逝,這個訊息對義軍來說是非常沉重的打擊,張煌言與鄭成功攜手,第四次進入長江,受到當地老百姓的熱烈擁護。義軍攻下24縣,當地老百姓看到復明希望,卻由於鄭成功中了清軍的緩兵之計,兵敗南京。張煌言腹背受敵,大好的局勢猶如曇花一現,失敗了。
不久後,鄭成功率軍東征,收復了臺灣。隨著魯王朱以海去世,張煌言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隨即,他解散了義軍,過起隱居生活,靜觀時變,由於叛徒的出賣,張煌言被清軍逮捕。
隨著張煌言在杭州被害,一代抗清名將以死報國,走完了他傳奇的一生。
-
5 # 愛軍習武301
張煌言(1620年7月8日—1664年10月25日),字玄著,號蒼水,浙江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人,漢族,南明儒將、詩人、民族英雄。
從1645年清軍南下,到1664年張煌言在杭州遇害,南明抗清戰爭歷經19年,最終以失敗收場。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個原因:南明皇權軟弱,有名無實。從弘光帝在南京建都,“南明王朝”正式開始。以後,歷經在福建稱帝的隆武帝和紹武帝,到最後在昆明建都的永曆帝,這四個主要皇帝都沒有真正的握住實權,當然主要是軍權。他們不能統一調配各路軍閥所擁有的兵力,亦不能制定統一的作戰計劃。他們只是起到一種“精神領袖”的作用,這是往好的說。要是往壞的說,他們實際上都是輪番登場的傀儡。
第二個原因:軍閥們各自為政,甚至於各懷鬼胎。從李定國“兩蹶名王天下震動”那齣戲,就可以看出西南大軍閥孫可望是怎樣的一個態度了。他非但不出兵幫助李定國圍殲湖南清軍,反而妒火中燒,陰謀除掉李定國,致使李定國所有的努力前功盡棄,恢復江南的大好時局亦成曇花一現。再者,李定國攻打廣東新會之際,關鍵時刻,鄭成功裹足不前,見死不救。氣得李定國在信中罵他“假託永曆年號,實則私心自用!”
再往前推,史可法固守揚州的時候,擁有的兵力不足四萬,依然與多鐸十幾萬大軍進行苦戰。各路軍閥同樣見死不救,致使最後揚州失陷,數十萬軍民慘遭殺戮。
軍閥們互相觀望互相拆臺,致使清軍能各個擊破各路義軍,是導致南明抗清鬥爭失敗的最為主要的原因。
第三個原因:第一把手能力都不行。在西南義軍中,第一把手孫可望的軍事才幹遠不及李定國,可他握有重兵,總兵力達14萬,獨霸貴州和川南。李定國是個無私奉公的名將,才能過人,然而兵力不足,只有三萬。又不是第一把手,很能將西南義軍的潛力發揮到極致。
東南義軍也面臨同一個問題,那就是:第一把手鄭成功的才幹也不及張煌言。這主要體現在“南京潰敗”那齣戲了。當時,張煌言若是留在指揮部給鄭成功出謀劃策,南京必然拿下,歷史也當改寫了。
鄭軍遭清軍突襲後,倉皇東撤,置上游張煌言友軍於不顧,導致張軍“千里撤退”的慘劇。蔡正 阮美沒於此役,張煌言也險些喪命。
隨後,清軍全力南征,動用24萬人圍剿四明山區。上虞平岡寨寨主被捕殺。部下突圍,後與滿八旗主力相遇,幾乎全軍覆沒。對此,鄭成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張煌言遇害後第九個年頭,吳三桂起兵反清,起初勢如破竹,已至江邊。謀士劉玄初力主渡江北上,“直搗黃龍而痛飲!”大將吳國貴馬寶也提出“拔金陵,絕南北通道。”或“入西川,以固崤函之險。”的戰略主張。吳三桂一概不聽,而是屯兵不前,一味與清廷議和,打算劃江而治。結果,他喪失了推翻康熙政權的大好時機。
以上三個原因,便是南明抗清戰爭失敗的主要因素。
-
6 # 淳敘庶明
張煌言是偉大的鬥士,但在那個時代,他能力還欠缺一些,在軍事上,無論陸戰還是海戰,都沒有能打造一支勁旅出來,所以沒法在戰場上獲勝,只能依附盟友,而當時西方科技已經有所突破,燧發滑膛槍已經大量裝備,野戰機動也是,即使幾十年前的重型火繩槍,也足以擊穿棉鐵甲,如果只是冷兵器,日本的倭刀戰術,至少可以支撐在南方山地、水田獲得優勢。
過度的依賴計謀、聯盟,沒有實實在在去打造軍隊,是最大敗筆。
-
7 # 香洲謝霆鋒
張煌言是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的舉人,此時明朝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隨著京城被攻破,清軍也開始大舉南下,南明弘光政權短時間便土崩瓦解,面對此情此景張煌言憤而投筆從戎,從而開啟了他悲壯的二十年抗清生涯。
在杭州,張煌言參與擁立魯王朱以海監國,隨著清軍南下,張煌言不得不訣別妻兒開始了漂泊不定的生活,先是追隨魯王來到了舟山,隨後魯王繼續南下,張煌言則留在舟山招募抗清義士繼續抗清活動,可謂九死一生。
隨著形勢的不斷變化,在抗清高潮的時候主要的抗清勢力有三部分,分別是西南的孫可望,兩廣的李定國以及東南沿海的鄭成功、張名振、張煌言。
在抗清這件事上鄭成功的功勞不容置疑,但是也不能否認鄭成功一些時候過於儲存自己的實力,如果不然的話抗清力量在很多時候能夠取得一些更大的戰果!
順治十五年(1658年)清軍調派三路大軍南下圍剿南明永曆政權,內地兵力空虛,鄭成功,張煌言見此機會率軍北伐,此時鄭成功已被永曆政權封為延平王,張煌言也被封為兵部左侍郎,鄭成功兵強馬壯兵力上佔據絕對優勢。
鄭成功、張煌言憑藉強大的實力很快連下多地圍困南京。南京曾是明朝兩京之一,如能攻克南京勢必會掀起新一輪的抗清熱潮,從而將清軍趕回關外也不是沒有可能。面對一片大好的形勢,鄭成功已經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沒有采納張煌言登陸的建議,而是選擇從水路進軍,同時為了彰顯功績鄭成功選擇先去祭拜明孝陵,這樣就給了清軍喘息的機會,最終鄭成功在南京遭遇慘敗只得退回海上。
此時的張煌言已經在南京上游有所作為,所率義軍連下城池三十座,鄭成功在南京的失敗使得張煌言進退維谷,之前的大好形勢轉瞬即逝,面對清軍的圍攻張煌言歷經千難萬險逃回沿海地區繼續從事抗清鬥爭。
北伐失敗導致抗清的實力大受損傷,張煌言的海上的日子非常難過,面對清廷的多次招降,張煌言不為所動,康熙三年(1664年)張煌言在極度絕望中遣散義軍,後來由於叛徒出賣,張煌言被清軍俘獲從容就義!
-
8 # 肥肥大狗熊
“義幟縱橫二十年,豈知閩統屬於闐? 湘江只系嚴光鼎,震澤難回范蠡船。 生比鴻毛猶買國,死留碧血欲支天。忠貞自是人臣事,何必千秋青史傳!”張煌言和岳飛,于謙並稱為“西湖三傑”,相對於其他兩位,張煌言的知名度確實小了很多,不過在明亡清興之際,作為抗清英雄,“挺立俟死”、“坐而受刃”的張煌言絕對當得起“三傑之一”
-
9 # 川娃子123
張煌言抗清二十年為什麼會失敗?
作為當時民族壓迫最深重之時,民族文化傳統正處於倒懸之機,漢人不得不“披髮左衽”,抗清是作為一個有志之士是否反抗暴力保家衛道的重要標誌。
但是,抗清並不一定也會成功,這是一個大工程,即使反抗的時間再久,絕非個人之力就能撼動清王朝根基的。包括政令實施、戰略規劃、內部的凝聚、兵馬是否整肅、錢糧是否充足、將領是否忠貞得力、後方是否安穩等等。
弘光時代 明朝有南方偌大的版圖,龐大的軍隊都尚且不能守住半壁河山,士心不穩而一降百應,整個東南半壁也只有江陰涇縣二城堅守, 又如何指望抗清二十年的張煌言能收復山河呢?
永曆時期,明軍即使展開大規模的反攻,殺二王而收復幾千裡的土地,最重還不是功敗垂成而如曇花一現,這說明,內部的穩定和協調以及其他種種因素,在抗清大局上尤為重要,這不是所謂“個人英雄”主義就能成功的。
而且張煌言自出道時一直依附魯監國,無多少實權,南明那種軍閥橫行的時期,他也不可能統御這些軍閥頭頭。他和鄭成功共同軍事行動且有很大機會改變大局的莫過於1659年的進攻南京之戰,不僅是張煌言,
這場戰役至今讓很多歷史愛好者扼腕長嘆。在自始自終,張煌言始終保持著一個清醒的頭腦,剛開始讓鄭成功攻打崇明,鄭不聽,結果南京戰役失敗回撤後才匆匆忙忙攻打崇明這個江海門戶,結果徒增傷亡。在進軍南京過程中鄭成功又接連拒絕了張煌言大軍捨棄船隻快速從陸路直接奔襲南京的主張,遊蕩拖延,非常驕橫。既到達南京,既不直接進攻,又不切斷敵援軍增援的路線,張煌言接連上書,成功一概不聽,結果損失兩萬餘人,南京戰役功虧一簣。
南京戰役最能體現張煌言軍事指揮水平,雖然他在戰役中的影響有限。如果換作他來指揮,結局也就不一樣。但是這也是多種因素決定。
-
10 # 三秦說書
國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日月雙懸於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慚將赤手分三席,擬為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車東浙路,怒濤豈必屬鴟夷。
這是南明抗清英雄張煌言在神州陸沉,滿目瘡痍之際寫的一首詩,詩名《入武林》。面對著大廈將傾,獨木難支的詩人傷心欲絕,決意效法于謙,岳飛,捨身報國。最終,張煌言因叛徒出賣被清廷殺害後,葬於杭州西湖南屏山北麓,與岳飛、于謙並稱“西湖三傑”。
南明政權示意圖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楨殉國,清軍入關,佔領北京。但此時明朝尚未亡國,因為淮河以南,尚還存著南明政權作為明王朝的合法延續,擔負起抗擊滿清,恢復中華的重任。公元1644年-1662年,自弘光皇帝登基直至永曆皇帝被吳三桂絞殺,南明政權歷時19年。期間,有弘光、隆武、紹武、永曆四位明朝王爺先後稱帝,主要力量包括以史可法為主的弘光帝系,以張煌言、張名振為主的魯王系,以鄭芝龍及其子鄭成功為主的隆武帝系,以蘇觀生和顧元鏡為主的紹武帝系,以瞿式耜、李定國、孫可望為主的永曆帝系,以及投降清朝後又“反正”的明朝降將清江西提督金聲桓、清廣東提督李成棟、清廣西巡撫耿獻忠、清大同總兵姜鑲、清延安營參將王永強、清甘州副將米喇印等。
張煌言雕像
南明的勢力範圍,如果不算上李自成控制的陝西、湖北地區和張獻忠控制的四川、重慶地區,從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到逐步被壓縮至浙閩、兩廣,期間一渡反攻擴大至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全境,北方山西、陝西、甘肅三省一部以及東南福建和浙江兩省的沿海島嶼,但最終還是被滿清剿滅。張煌言反清鬥爭是整個南明政權反清鬥爭的一部分,他的失敗也是南明失敗的縮影。下面試分析張煌言和南明失敗的原因。
一、內鬥。弘光帝登基前,史可法和馬士英為立福王朱由崧還是潞王朱常淓為帝在爭執,最終福王在江北四鎮高傑、黃得功、劉良佐和劉澤清的支援下登基稱帝,但卻埋下了君臣不和的伏筆。弘光帝死後,張煌言奉魯王朱以海監國於紹興,但與鄭芝龍等人擁立的唐王朱聿鍵即隆武帝卻為爭正統地位而形同水火,各自為戰。1646年清軍再度南下時,隆武帝被清軍俘殺,在廣州和肇慶卻又成立了兩個南明政權:隆武帝之弟唐王朱聿鐭繼位於廣州,是為紹武帝,桂王朱由榔稱帝於肇慶,是為永曆帝。同樣,紹武、永曆二帝也不能團結一致,甚至大動干戈,互相攻伐。紹武政權僅僅40天就被清軍消滅,此時揭陽的益王朱由榛、夔州的楚王朱容藩又各稱監國與永曆帝爭立。
二、漢奸。縱觀中國歷史,歷朝歷代都有漢奸,但是漢奸官秩之高、人數之多,為禍之烈,當以明朝末年為最,是以漢奸群體的形式出現的。這其中動搖了明朝統治根基的李自成、張獻忠固然不能被稱為漢奸,但其削弱了明朝的軍事實力導致後金(清朝)乘虛而入則是事實。引清軍入關的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吳承疇是漢奸;鼓動多爾袞南下與明朝爭天下的漢人是漢奸;嫉妒李定國,秘謀篡位,事情不成後降清盡獻西南軍事情報的孫可望是漢奸;吳三桂攻入雲南,李定國率全軍設伏於磨盤山,又因內奸洩密導致南明軍精銳損失殆盡。即便是張煌言,也是清人利用降清舊部漢奸喬裝成僧人,乘其隨從糴米之時,劫船入島被抓捕的。滿清以區區幾萬人馬入主中原,其用於與南明勢力作戰的其實大部分是那些漢奸降將,這些漢奸面對清兵時不堪一擊,對付抗清勢力時卻驍勇無比,使得連清朝統治者都直呼取得明朝天下“何其速也”。
三、宣傳。滿清入關之後,一方面對反清的勢力採取屠戮政策立威,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剃頭令”即是其中代表,魯迅先生就說過滿清“殺盡了漢人的骨氣廉恥”。另一方面,滿清政權宣揚其取天下自李自成,並非取自大明,以宣示其統治的合法性。而隨著南明勢力日趨單薄,這種宣傳取得了效果,滿清政權逐漸坐穩了漢室江山,民間濃厚的反清意識逐漸淡化。在滿人鼓吹的理學忠君思想作用下,在滿清入關之後出生的漢人更是已經視清朝為正統。隨著滿洲人的統治合法性逐漸確立,其己經儼然成了儒家倫理仲裁者,甚至於在清初被視為“謀逆”“亂黨”的張煌言,成為“忠君”的象徵,乾隆年間清廷官方撰修《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以“各為其主”的原則,獲贈“通諡忠烈”“一代完人”。
張煌言修建的花岙兵營遺址(浙江省象山縣)
晚清革命黨人為了宣傳反清思想,亦曾以張煌言為精神導師,如章炳麟於1902年東京的“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念會”上曾大力疾呼:“願吾越人,無忘張煌言”,視張為中國近代革命的先行者。
-
11 # 延慶卅四年
所謂的天數吧。
那個時候是天道所趨,永曆李定國鄭成功甚至魯王都已死,張煌言甚至連效忠的物件都沒有,人心思定,明朝業已腐爛透頂了。
-
12 # 眼高手低
一句話:大廈將傾,獨木難支。張煌言抗清二十年,為什麼會失敗?一方面,他背後的朝廷爭權奪利,腐敗之極;另一方面,清政府逐漸坐穩漢室江山,政權逐漸穩定。
回覆列表
張煌言是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的舉人,此時明朝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隨著京城被攻破,清軍也開始大舉南下,南明弘光政權短時間便土崩瓦解,面對此情此景張煌言憤而投筆從戎,從而開啟了他悲壯的二十年抗清生涯。
張煌言
張煌言
在杭州,張煌言參與擁立魯王朱以海監國,隨著清軍南下,張煌言不得不訣別妻兒開始了漂泊不定的生活,先是追隨魯王來到了舟山,隨後魯王繼續南下,張煌言則留在舟山招募抗清義士繼續抗清活動,可謂九死一生。隨著形勢的不斷變化,在抗清高潮的時候主要的抗清勢力有三部分,分別是西南的孫可望,兩廣的李定國以及東南沿海的鄭成功、張名振、張煌言。
在抗清這件事上鄭成功的功勞不容置疑,但是也不能否認鄭成功一些時候過於儲存自己的實力,如果不然的話抗清力量在很多時候能夠取得一些更大的戰果!
順治十五年(1658年)清軍調派三路大軍南下圍剿南明永曆政權,內地兵力空虛,鄭成功,張煌言見此機會率軍北伐,此時鄭成功已被永曆政權封為延平王,張煌言也被封為兵部左侍郎,鄭成功兵強馬壯兵力上佔據絕對優勢
張煌言
鄭成功
鄭成功、張煌言憑藉強大的實力很快連下多地圍困南京。南京曾是明朝兩京之一,如能攻克南京勢必會掀起新一輪的抗清熱潮,從而將清軍趕回關外也不是沒有可能。面對一片大好的形勢,鄭成功已經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沒有采納張煌言登陸的建議,而是選擇從水路進軍,同時為了彰顯功績鄭成功選擇先去祭拜明孝陵,這樣就給了清軍喘息的機會,最終鄭成功在南京遭遇慘敗只得退回海上。
此時的張煌言已經在南京上游有所作為,所率義軍連下城池三十座,鄭成功在南京的失敗使得張煌言進退維谷,之前的大好形勢轉瞬即逝,面對清軍的圍攻張煌言歷經千難萬險逃回沿海地區繼續從事抗清鬥爭。
北伐失敗導致抗清的實力大受損傷,張煌言的海上的日子非常難過,面對清廷的多次招降,張煌言不為所動,康熙三年張煌言在極度絕望中遣散義軍,後來由於叛徒出賣,張煌言被清軍俘獲從容就義。“我年適五九,偏逢九月七。大廈已不支,成仁萬事畢。”
張煌言憑藉強大的實力很快連下多地圍困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