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市場矩陣
-
2 # 實體店老王
這不是理財觀點,而是消費觀念,雖然咱們國家正在向“信用社會”過渡,但“留餘糧”的消費方式永遠都不過時,這與老祖宗留下的“有備無患”的傳統思想有很大關係。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提出一個問題:“在東北農村,為什麼家裡老人在賣糧的時候會額外多留出幾百斤存著,而不是全部賣掉?”
可能很多人看到這裡,認為這個問題跟願問題風馬牛不相及,但請你耐心看完,就知道我為什麼講這個故事了。
早些年的東北,下雪是特別大的,一旦大雪封山,野豬、狼、鳥等野生動物,餓的都會進村找吃的,襲擊人的事件也時有發生。而野獸都這樣做了,更何況是被憋在家裡的人了,如果人出門,多多少少能弄到吃的,但大雪天門都出不去,更別提找吃的了。
而農村老人有“留下幾百斤糧食”不賣的習慣,就是緣於此。
年頭好,雪水少,這些糧食來年再賣也不遲;念頭不好,雪水多,大雪封山,這幾百斤糧食可就救了全家幾口人的命了。
當然,現在的生活不一樣了,雪水沒那麼大了,家家的溫飽也都解決了,但在東北還是有一些老一輩的人,保留著這個習慣。
今天只能花昨天的錢,手中一定要有“餘糧”,道理也是相通的按道理講,錢是自己賺的,想怎麼花都無所謂,但之所以要留“餘糧”,無非就是為將來出現的“意外”做一些準備。主要是告誡我們,有錢時計算著花,沒錢的時候節儉著花,等別人沒錢花時你還有錢花。
但隨著咱們國家在像“信用社會過渡”,網貸、信用卡的出現,以及一些喪文化的影響,很多年輕人的消費觀念已經變了,變成了“及時享樂”、“活在當下”,甚至認為趁著年輕多揮霍,到老了就沒有那個動力了。
這種想法不能說是錯了,只是從長遠打算來講,是不合時宜的。古語云:“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如果自己能力出眾,異於常人的活法也能讓人接受,但如果自己能力一般,這句話就是至理名言。
而我之所以把這句話定義為“消費觀念”,而非理財觀念的原因是,消費主導的是支配自己的金錢,理財是合理的運用自己的金錢來賺取收益,這本身就有區別。理財與消費是兩回事,別混為一談,前者是讓自己擁有的資產保值或增值,而後者在本題中的意思就是消耗自己的金錢來達成某種目的。
-
3 # 您關心的財稅
一、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風險
社會越發達,風險種類越多,風險越大。當今社會有金融風險、人身意外風險、生命財產風險、疫情風險等等,而且這些風險基本沒有人能獨善其身。
(一)金融風險
除非你的資金連銀行都不存,否則遇到大的金融危機,你的存款在同一個銀行超過50萬的部分就有可能損失,更別說投資股票、基金、債券和期貨市場,更有可能損失完,今年5月份參與中行5月到期的原油寶的所有投資者在最後一個交易日沒有平倉的投資者就虧得底褲都沒有,還要倒賠銀行的錢,最後在國家的干預下才 不用倒賠銀行的錢,所以普通投資者儘量不要去參與不熟悉的投資,更不要帶槓桿去參與投資,一定要留足夠的現金流。
(二)人身意外風險
人身意外風險在社會越發達年代風險係數越高,40年前基本沒有交通風險,現在交通風險都快成為最大的意外風險啦,隨著交通的便利,出行越來越方便,但也給出行的人員帶來越來越多的交通事故災難,為了防止交通事故意外發生造成無錢看病,一定要留足夠的現金流。
(三)生命財產風險
隨著社會的發展,環境的破壞,自然災害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大,2008年汶川地震,讓多少人的生命財產受到損失,這個時候要是你高槓杆運營,辛辛苦苦幾十年很有可能一夜之間就倒閉啦,所以一定要降低杆槓,留足夠的現金流。
(四)疫情風險
今年初的疫情,讓多少人夜不能寐啊,每天生活在惴惴不安中,因為還不起信用卡啊,擔心銀行起訴,擔心銀行扣押房產等等,自2000年後學國外提前消費,尤其八零代、九零代,一次疫情讓很多人痛不欲生,尤其那些靠信用卡套錢還債的人,更是雪上加霜,這再一次證實生活中少點槓桿,任何時候都要留足夠的現金流。
二、結論
綜上所述,無論是做生意、經營企業還是家庭投資、生活,無論您每月賺多少錢,都要有點結餘,積少成多,做到手中有“餘糧”,以防各種風險發生,造成資金鍊斷裂,使企業、自己和家庭的生活跌入萬丈深淵。
-
4 # 簡淨軒語
人能夠獲得財富,首先是依靠體力。
在田間地頭的農民靠的是體力,在醫院手術檯上的醫生靠的是體力,在格子間裡的公司職員,靠的也是體力。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徵,一旦沒有體力,身體不健康了,收入馬上中斷。
人依靠體力獲取的財富,一般有這樣幾種處理方式:
1.獲取的財富只能滿足當前生存,沒有盈餘,這種情況說明這個人還在為生存奮鬥,所以根本沒有能力讓自己手裡有餘糧。
2.獲取的財富不僅能滿足生存,還有結餘,這種情況下有兩種處理方法,第一,延遲消費,留存一定的收益,等到年老或者風險發生時使用,第二,對自己未來獲取財富的能力信心百倍,開始享受生活,把未來20年可能會產生的收益拿到現在使用,開始加槓桿,貸款享受現在的生活。
花昨天的錢,其實就是延遲消費,是留存收益對抗未來不確定性的一種方法。要不要延遲消費,儲存實力對抗風險,看看現在的美國就行了。美國人提倡及時享樂,存款不多,負債很高,新冠肺炎一來,收入一斷,馬上就捉襟見肘了,政府不得不發補貼,因為不補貼,馬上面臨吃不上飯問題,生存都受到影響了,還會考慮以後嗎?
貸款和保險,都是加槓桿的一種方式。貸款是把槓桿加在今天,未來去還,保險是延遲消費,等到未來獲得充足的現金流,這種現金流可能是觸發了某種機制,比如健康風險。
延遲消費的人都從內心考慮給自己一個美好的未來,無節制透支未來的錢,其實就是破罐子破摔,英國在奧運會前夕,用篩查是否惡意透支大額信用工具的方法來找恐怖分子,不是沒有道理的。
沒有明天的人,才會選擇在今天做困獸之爭。
理財,理的不是財,而是透過某種金融工具,對自己的財富根據自己的生活目標做規劃和安排,並非狹義的無限地把自己的財富透過金融工具放大。如果錢財不為生活目標服務,再多的錢有啥用,難道帶到棺材裡等著人掘墓嗎?
-
5 # 我要喝茅臺
今天只花昨天的錢。
這是中國百年來流傳的消費習慣。
在信用卡,住房貸款進入中國以前,中國人的財富關注是很保守的,基本都是量入為出。
自己沒有資金,很少會提前消費,如果遇到新建房屋之類的要用錢的大事,也基本是找親戚週轉,並嚴格控制自己的支出,最終按時還款,保住自己的信用。
轉眼新的時代到來,年輕一輩提前消費的觀點越來越前衛,花唄之類的消費已經用得不過癮,現在借唄又出來了,直接借錢給你消費,你只需要分期還利息就行了。
但隨之帶來的風險也越來越大。
對於欠債無力償還的影響生活,工作,威脅生命的事件已經越來越多。
造成這些的根本就是,我們的社會進步走的很快,但個人的消費觀念還未跟上。
目前有些行業是需要借款來維持正常經營,但對個人而言,能做到只花自己已有的錢來消費,至少不會讓自己深入無力還貸的坑。
#理財大賽第三季#
回覆列表
這種觀點永遠正確。
這次疫情衝擊更加讓這一觀點耀耀生輝。
20-30歲的人,如果不願意跟父母伸手,必要要保持無收入2年左右能夠維持基本生活的現金。
隨著年齡的增長,如果到了40+,必須要保持5年以上的現金,或者更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