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社野老
-
2 # 文文情感故事
張定邊(1318—1417),沔陽人,元末著名將領,若論勇猛天下無出其右者。張定邊原籍湖北沔陽州湖弦口,出身漁家。身材魁梧,留著五綹美髯,瀟灑英俊。知天文識地理,習兵法,練武功,精拳藝,擅岐黃。為人急公好義,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他在湖北黃蓬鎮與陳友諒、張必先結拜為兄弟,生死與共,風雨同舟,共謀前程!從陳友諒起義,定都武昌,轉戰荊楚,征伐兩江、閩、浙邊陲重鎮,攻無不克。
張定邊
張定邊之勇猛
當朱元璋的部將康茂才投書偽降,張定邊曾力阻其行,陳友諒專橫獨斷,不納其言,致遭江東橋之慘敗。
石灰山戰敗,陳友諒僅以身免,不思勁敵當前,整軍備戰,而一意孤行,急於稱帝,並以五通廟作行宮,張定邊哭諫不納,而分兵令其攻安慶而無功。
陳友諒稱帝改元,退守九江;又疏於江防,迨朱元璋之兵,逼近九江之西門,造成驚惶失措,謂兵從天降,幸得張定邊由安慶撤還之師,冒死爭戰,陳友諒才得以脫險,夜走武昌。
張定邊之勇猛
威震荊楚,於沔有光,除剪元胡,追隨漢王;
百戰百勝,韃子膽喪,始終不渝,忠義是尚;
鄱陽突圍,冒死護喪,為復漢業,擁理武昌;
理弱無知,受誘城降,勉率一旅,逐鹿荊襄;
大廈已傾,擎天獨柱,勸慰士卒,解甲歸農;
挈妻攜子,浪跡江湖,改名換姓,以避禍兇;
輾轉流浪,終歸故里,王即張姓,兩姓一宗;
今日王氏,張之後昌,湖口弦上,姓氏永香
威震荊楚
軍士用手指向前方戰船艦首一人,常遇春拉弓搭箭,軍士手還未放下,箭已離弦,一箭正中張定邊!(射的還是移動靶)
張定邊被射中後,無力指揮戰鬥,就此退出朱元璋水軍,竟無人阻擋。
張定邊算是結結實實的當了一回趙子龍。可惜朱元璋不是曹操,沒有規定不能放箭。
-
3 # NatureVoice雨人
張定邊被稱為是元末第一猛將,他差點就將朱元璋擊敗。張定邊漁家出身,身材魁梧精通兵法,論勇猛天下無人能與之匹敵。張定邊和陳友諒是結拜兄弟,陳友諒起義後張定邊成了他的重要幫手,征討兩江攻無不克。朱元璋身邊也有很多出色的大將,但和張定邊相比較似乎都遜色了不少,張定邊曾獻計差點將朱元璋緝拿。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下這著名一戰,一起來看看吧。
大家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草根出身,能創立大明王朝,與他手下的一幫文臣武將有很大的關係。也正是因為有常遇春、徐達、藍玉這樣的大將,朱元璋才能在亂世中稱雄。很多人說明朝開國第一功臣徐達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但與陳友諒手下的這位第一戰將相比,徐達就有些弱了。此人是誰呢?他就是被譽為“元末第一猛將”的張定邊。
張定邊與陳友諒一樣,都出身漁家,所以兩人在相遇後便惺惺相惜。張定邊身材魁梧,又能文能武,再加上平時急公好義,好打抱不平,所以在鄉里有著不錯的名聲。後來在湖北黃蓬鎮與陳友諒、張必先相遇後,張定邊便與二人結拜為兄弟,風雨同舟,不離不棄。從陳友諒起義,到他定都武昌、轉戰荊楚,張定邊都誓死相隨,且領軍出征、攻無不克。
其實早在康茂才向陳友諒詐降時,張定邊便勸說過陳友諒此人不可信。但陳友諒求勝心切,不聽張定邊的,結果導致江東橋慘敗。在石灰山戰敗後,陳友諒不考慮大敵當前,整軍備戰,而是急於在採石五通廟登基稱帝。張定邊進行哭諫都無濟於事,只能分兵攻打安慶。陳友諒稱帝后退守九江,因貪圖享樂疏於防守,所以導致朱元璋的軍隊到達九江西門才發現。幸虧張定邊帶軍從安慶撤回,拼死護衛陳友諒,他才得以脫險,夜走武昌。
陳友諒被朱元璋擺了一道,決定報仇雪恨,傾全國之力打造了許多巨型戰艦,率軍60萬攻打南昌。張定邊獻計:應兵分兩路,一路直搗南京,一路兵圍南昌,如此方可使朱元璋首尾不能相顧。但陳友諒相信了南昌守將朱元璋侄兒朱文正的降城之約,率60萬大軍圍了南昌城85天還沒攻下,直到朱元璋引軍來援。當鄱陽湖之戰雙方陷入僵局時,張定邊率領他的三艘戰船直衝朱元璋。朱元璋嚇得慌忙後退,結果在這個時候,船還意外擱淺了。
朱元璋的護衛看張定邊殺來,急忙用30艘船擋住張定邊去路。結果張定邊卻越戰越勇,殺出重圍,還先後斬殺了朱元璋好幾員大將。就在朱元璋心灰意冷,打算束手就擒時,常遇春臨危不亂,張弓搭箭射中了張定邊。張定邊負傷後無力指揮戰鬥,退出了朱元璋水軍。後來陳友諒被殺,張定邊不願做朱元璋降將,出家為僧。
-
4 # 號條頭史歷hhh
張定邊(1318—1417),被稱為元末第一猛將
(戲劇張定邊形象)
元末是一個天下亂世,同時也是一個名將輩出的時代。
時勢造英雄。在元末那個時代,朱元璋和他的淮西勳貴應該是最為出名的。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淮西"地區,歷經二十餘載的南征北戰,建立明朝,統一全國。
而朱元璋手下的將領也都各有專長,徐達善謀略,李文忠善奔襲,常遇春善突擊,馮勝善側擊,朱文正善防守。
但要說到勇猛,卻輪不到朱元璋手下的這群能臣干將。
天下無出張定邊之右!
張定邊,1318年生人,原籍湖北沔陽,同陳友諒一樣,自幼貧苦,出身漁家。
張定邊此人是陳友諒的兒時夥伴,也是他的死黨。
相傳張定邊此人身材魁梧,留著五綹美髯,瀟灑英俊。知天文識地理,習兵法,練武功,精拳藝,擅岐黃。為人急公好義,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早在湖北時,張定邊就與陳友諒、張必先結拜為兄弟。
陳友諒一生狡詐多疑,然而自始至終,都沒有懷疑張定邊與張必先兩人的忠誠。
張定邊,張必先兩人也至始至終效忠於陳友諒,三人堪稱元末版的“桃園三結義”。
1351年,徐壽輝起兵,建立天完政權。
而張定邊的老大哥陳友諒投效其將領倪文俊麾下。
只不過,陳友諒卻不甘心久居人下。
1357年九月,陳友諒襲殺反徐壽輝的倪文俊,自稱勤王,自稱宣慰使,起兵攻下江西諸路,連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
1359年,陳友諒又殺天完將領趙普勝,挾徐壽輝,遷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為漢王。
次年,攻陷鳩州,殺徐壽輝,隨即登基,稱大漢皇帝,國號漢,改元大義。
在陳友諒與朱元璋的對抗之中,張定邊出力極多。
當朱元璋的部將康茂才投書偽降,張定邊曾力阻其行。只可惜陳友諒專橫獨斷,不納其言,致遭江東橋之慘敗。
石灰山戰敗,陳友諒僅以身免,不思勁敵當前,整軍備戰,而一意孤行,急於稱帝,並以五通廟作行宮,張定邊哭諫不納,而分兵令其攻安慶而無功。
陳友諒稱帝改元,退守九江;又疏於江防,等到朱元璋的軍隊,逼近九江的西門,才發現,左右驚惶失措,幸好張定邊從安徽安慶撤回修正的軍隊剛好回來,冒死爭戰,陳友諒才得以脫險,連夜撤退到湖北武昌。
可以說,張定邊多次挽救陳友諒於危難之中。
而在決定元朝末年天下歸屬鄱陽湖之戰之中,張定邊更是大放異彩。
(鄱陽湖之戰)
兩軍在鄱陽湖連番大戰,不分勝負,戰事進入膠著狀態。
張定邊此時突發奇想,腦海中浮現了一個極其大膽的“擒賊先擒王”策略。
一次,張定邊率領他的戰船和兩艘副戰船從水軍陣型中駛出來,陳朱兩軍都以為他是出來巡航的,都沒有在意,誰知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張定邊率領他的三條戰船一刻不停,直接衝向朱元璋的戰艦!
張定邊勇不可擋,以孤軍衝進朱元璋水軍前陣,此時作戰雙方都被他驚呆了,陳友諒軍也不知為何出現這一情況,而朱元璋軍更是沒有提防,前鋒紛紛敗退,張定邊也不理睬,直奔朱元璋而去。
一直衝到中軍,朱元璋的水軍才反應過來,被驚呆的將領們紛紛緩過神來,立刻指揮自己的戰艦前去阻擋,張定邊衝到中軍,已經被三十餘條戰艦圍住,前無去路,後有追兵,在這些將領看來,局勢已經得到控制了。
沒想到張定邊簡直跟趙子龍一般,一身是膽,身陷重圍,孤軍奮戰,卻越戰越勇,銳不可當!
簡直是張定邊般的七進七出。
張定邊在關鍵時刻單刀直入,連斬朱元璋三員大將,朱元璋形勢萬分危急。
關鍵時刻,張定邊被朱元璋手下大將常遇春用箭射傷,只能退去。
友諒大舉圍南昌。從太祖擊之。遇於康郎山,舟小不能仰攻,力戰幾不支。通海乘風縱火焚其舟二十餘,敵少挫。太祖舟膠,友諒驍將張定邊直前,犯太祖舟。常遇春射中定邊,通海飛舸來援,舟驟進水湧,太祖舟得脫。但哪怕張定邊的表現再好,這次戰爭陳友諒還是失敗了。
在這次大戰中,陳友諒指揮作戰時,不料卻被飛箭射中,貫穿頭顱,陳友諒當即死去。
頓時,陳友諒軍土崩瓦解,太子陳善兒被擒,太尉張定邊趁夜挾持陳友諒的次子陳理,載上陳友諒的屍體逃回武昌。
雖然陳友諒已死,但張定邊仍舊忠心耿耿。
張定邊護陳理返回武昌後,擁立陳理為帝,改元德壽
但最終,還是不敵朱元璋的大軍,陳理出城投降。
然而張定邊卻不願做朱元璋的降將,於洪武元年(1368),遁入泉南靈源山隱居。
為避前嫌,削髮為僧,自號沐講禪師。
後於公元1417去世,享年九十九歲。
而在張定邊隱居期間,也有一事被眾人廣為流傳。
相傳在洪武10年(1377)丁巳十月廿三凌晨,張定邊正在西霞山晨練武功。
突然一頭猛虎從崗上飛竄下來。徑直向張定邊衝來。而張定邊急忙往右邊一跳,閃在老虎的旁邊,舉禪杖朝老虎前胛叉去。
那頭猛虎瞬間鮮血直流,腦漿四濺,死在了張定邊的禪杖之下。
一人殺虎,由此可見張定邊的武藝高超與勇猛難擋。
這就是元末第一猛將張定邊的一生。
張定邊也擔得起“若論勇猛,天下無出其右者”的讚譽。
這就是張定邊,元末的英雄豪傑。
-
5 # 美麗常村讀書會
元末猛將張定邊:既然打不過你,那就比你多活二十年吧
對於張定邊這個名字,想必很多人是熟悉的,會感覺到可惜,因為他是陳友諒的手下。
先來說說陳友諒,對於他在武俠小說裡的形象,或許已經深入人心,倒也不是相差太多,至少在心狠手辣這一方面。
小時候受到過太多的不公平對待,這讓他越發變得偏激,信奉了以暴力解決事情,並且做到了極致。
在他走上梟雄的路上,殺了太多人,有提拔他的恩人倪大俊,也有把他當兄弟的趙普勝,還有為了活著將權力交出來的徐壽輝。
但是他不在乎,因為那些人都不值得信任,所以不擇手段也無所謂。
下面就到張定邊了,他是陳友諒的得力助手,也深得信任。
其實也說得過去,他和陳友諒是兒時的玩伴,是死黨級別的,早在湖北時就和陳友諒、張必先結拜為兄弟,發誓生死與共。
鄱陽湖大戰,陳友諒雖然實力強勁,但是朱元璋也不弱,手底下的將士都非常勇猛,兩邊都僵持住了。
這個時候,張定邊出現了,照理說,他那不要命的衝擊,應該是自作主張,不然陳友諒是不會同意的。
張定邊率領他的戰艦衝出陳友諒大軍的陣型,雙方都以為是出來巡邏的,誰也想不到,他竟然有勇氣去做到擒賊先擒王。
這一步棋走的太突兀,誰會想到呢?張定邊敢去做,又有能力去做,這一次的衝鋒,下一點就完成了他的任務。
朱元璋這一邊幾乎是沒有準備的,想要去阻攔去又來不及,就這樣朱元璋被逼到了絕境,在張定邊勇猛的帶頭衝鋒下,眼看著就要接近束手無策的朱元璋了。
但是也有一個人站出來了,雖然離著很遠,趕之不及,但是常遇春手上的弓箭可不受限制,當他詢問得知了張定邊的位置,一箭過去正中目標,似乎還是移送中射中的。
這無疑是救了朱元璋一命,按理說,這一支深入敵營的孤軍,很難能夠衝殺出去,可張定邊卻做到了,一路衝殺,擊敗和斬殺不少朱元璋手底下的將領,最後回到了大本營。
可他再強,也是挽救不了早已經失去人心的陳友諒,況且陳友諒還做了一個極其尷尬的決策——鐵索連環,沒錯,曹操用過一次,慘不忍睹。
陳友諒也一樣,風跟他作對,被別人用了火攻,真的一敗塗地了。
作為他的兄弟張定邊,只能說部分履行了當初的誓言,自然不會了斷自己,也不會在朱元璋手底下做事,最終他選擇去做和尚。
很難想象,一個勇猛的大漢,最終做了和尚,而且活到了一百歲,在朱元璋死後,他還好好的活了二十年,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算是為陳友諒報了仇了。
他的事蹟,或許可以作為開導一個人的故事:既然打不過你(恨一個人),不要生氣,也不要動怒,好好修身養性,比他多活個二十年,豈不是更開心。
-
6 # 史海星槎
一代名將絕塵去,靈源山中遁空門
福建晉江靈源山。十月的一個清晨,沐講禪師正在林間空地上晨練。
雖然年屆六旬,老禪師雄風不減,只見他步履輕盈,一支鐵打的禪杖被他舞的上下翻飛。突然間林中狂風四起,林木搖曳,落葉紛披。沐講禪師猛一抬頭,只見一隻斑斕猛虎,正徑直向他衝來。老禪師不亂不慌,看準老虎的來勢,往右疾躲,閃在猛虎的旁邊,再猛一擰身,舉禪杖朝老虎要害打去,只聽一聲哀鳴,猛虎已鮮血直流,腦漿四濺。
沒有人會想到,這個神勇若斯的老和尚,竟然是當年叱吒風雲的天下第一猛將張定邊。
十年前,陳友諒兵敗身死,張定邊不願做朱元璋的降將,在洪武元年(1368)的秋天,悄然遁入泉南靈源山,削髮為僧,自號沐講禪師。一代名將,自此山林間青燈古佛,了卻殘生。
張定邊生於1318年,祖籍湖北沔陽州湖弦口,家中漁獵為生。從青年時代,張定邊身上就顯示出過人的天分。他身材魁梧,長髯飄逸,分外瀟灑英俊。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兵法,武功,岐黃無一不精。為人又急公好義,故遠近名聞遐邇。
他在湖北黃蓬鎮與陳友諒、張必先結拜為兄弟,以他驚人的武功和謀略,效忠於陳。前半生隨從陳友諒起義,定都武昌,轉戰荊楚,征伐兩江、閩、浙邊陲重鎮,為陳友諒立下赫赫戰功,被譽為元末明初第一猛將,無人可出其右。
他最為世人傳誦的事蹟就是差一點於萬軍之中取了朱元璋性命。那是1363年8月底,陳友諒與朱元璋雙方近百萬大軍在鄱陽湖展開一場規模空前的戰略決戰,這次戰役被視為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的水戰。
兩軍對峙之際,張定邊只帶了3艘戰艦,奇兵突出,冒著箭雨,直接衝往朱元璋的旗艦。亂軍之中,張定邊神勇無儔,竟先後斬殺朱元璋大將韓成、陳兆先、宋貴等人,衝破層層攔阻,出現在朱元璋旗艦面前。
而朱元璋的旗艦忙中出錯,竟不慎擱淺,眼見就要被張定邊所擒,這時朱元璋手下大將常遇春施冷箭射傷張定邊,這才逃過一劫。這一次歷險也成為朱元璋一生的陰影。自此張定邊元末第一猛將之名不脛而走。
張定邊與陳友諒一生風雨同舟,但是陳友諒好大喜功,不聽忠諫,在與朱元璋爭奪天下的鬥爭中,沒有聽取張定邊這些將領的正確建議,幾番決策失誤,最終身死兵敗,把江山拱手讓給了朱元璋。
鄱陽湖決戰失敗,張定邊憑著自己過人的驍勇,率兵冒死突圍出來,後來也帶領陳友諒殘部轉戰荊襄之間,但勝利的天平已經傾向朱元璋的大明王朝,張定邊縱有萬夫不敵之勇,也無力迴天,隨著年歲增長,逐漸心灰意冷,不復征戰之心。公元1368年孟秋,五十歲的張定邊在泉南靈源山削髮為僧,於此隱居,直至九十餘而終。
今天的仙桃市沔城湖口弦王姓,就是張定邊的後裔。清光緒年間的進士王炳南整修王氏宗譜,就是尊張定邊為一世祖。
-
7 # Eleazarchen
陳友諒簡歷:
陳友諒(1320~1363),中國元末大漢政權的建立者。湖北沔陽(今仙桃市)人。
陳友諒性格:
超級猜忌的性格,陳友諒發展的能力,無論是軍事指揮,還是在攻城略地方面的才能,都成為陳友諒能夠順風順水迅速成長的重要能力資本。握住機遇是他個人的眼光和審時度勢的本領。
張定邊簡歷:
(1318至1417),沔陽人,元末農民起義軍將領之一。張定邊原籍湖北沔陽州湖弦口,出身漁家。身材魁梧,留著五綹美髯,瀟灑英俊。知天文識地理,習兵法,練武功,精拳藝,擅岐黃。為人急公好義,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他在湖北黃蓬鎮與陳友諒、張必先結拜為兄弟,生死與共,風雨同舟,共謀前程!從陳友諒起義,定都武昌,轉戰荊楚,征伐兩江、閩、浙邊陲重鎮,攻無不克。
張定邊性格:
張定邊先生不但很低調,而且非常富有生存智慧。待人寬厚且忠誠可靠,否則以他的老闆陳友諒超級猜忌的性格,張定邊先生有二十條命估計也不夠用。這種智慧最明顯還是表現在陳友諒戰敗身亡,他堅決的謝絕了朱元璋的再三的、盛情的、真誠的邀請,做了和尚。十幾年後,看看朱元璋對待自己手下功臣的態度,就可以想象張定邊這位降將的待遇如何了。張定邊出家當時或許心有不‘甘,但隨後的幾十年,他就在行醫和誦經的生活方式下度過了。終年為99歲,按虛歲算那就是100歲,張定邊先生的境遇或許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您或許很有才華,或許很有理想,但是就是因為時運不濟總是被對手踩在腳下,那就建議您好好鍛鍊身體、放鬆心態、注意養生,因為在一切客觀條件都沒優勢,必然失敗的情況下,比對手活的時間長,他不在了,自己還在,這也許是取得勝利的唯一選擇。
以上歷史資料顯示,可以看出陳友的性格優點,讓他有居高臨下的習氣,覺得自己的優勢認知為必勝心裡,可以顯示自己的誇大資本,並自我欣賞能一統天下。反觀張定邊確實比陳友諒優秀很多,而且為人低調忠厚仁慈,身材魁悟,相貌帥氣,是知識分子,知商情商都高人一籌,多戰的瞬變張定邊失去了自己的上司陳友諒,因為不願降服朱元璋,最後改姓隱名帶家人歸隱生活並做了和尚。(圖片Cr瀏覽器)
-
8 # 閆廣鑫
朱元璋被陳友諒敲打多年,對他早已深惡痛絕,必置之於死地而後快,故親自率領十餘萬大軍追來。
陳友諒聞訊,親自出來站在船頭指揮作戰,也就在此時,一支冷箭射來,穿透了他的頭顱。
陳友諒死後,張定邊盡到了自己的責任,他將陳友諒的兒子陳理和陳友諒的屍體搶回,並帶回了武昌。
朱元璋並沒有放過陳友諒的後代陳理,即使他根本不可能給朱元璋帶來任何威脅。斬草固然是重要的,順便除個根也是必須的。
至正二十四年(1364)二月,朱元璋親自趕往陳理所在地、陳友諒的最後地盤武昌督戰。主帥張定邊不愧是抓住時機的老手,眼看形勢不妙,就帶著陳理投降了。
值得一提的是張定邊,他把對陳友諒的忠誠保留到了最後,部分履行了他當年結拜的諾言,他拒絕了朱元璋的任用,去幹了朱元璋原先幹過的工作,出家當了和尚。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似乎要和朱元璋鬥氣,一口氣活到永樂十五年(1417)才死,年一百歲。朱元璋死後,他還活了二十年,也算是給陳友諒報了仇。諸位可以借鑑,遇到恨透一個人、想要拿刀去砍人的時候,用張定邊的事蹟勉勵一下自己,不要生氣,修身養性,活得比他長就是了。
-
9 # 昴日星官
題主說的這個歸隱,我不敢苟同啊!
張定邊是誰這個問題,題主交代了,我就不多說了。就只說說,張定邊在史料上的事情吧。
(張定邊)
野史、演義《英烈傳》明代無名氏的章回小說裡提到張定邊的結局。
陳理回看張定邊,那定邊道:“社稷已危,有負先王之託,惟死而已。”遂拔劍自刎。陳理放聲大哭,說:“定邊、英傑,是先王託他輔助寡人驍將,今皆身死,孤將何恃!楊丞相可草表投降。”一面吩咐將張定邊屍骸及陳英傑首級,俱以禮葬於城外。——《英烈傳》第四十回這裡面說了,張定邊是自殺而亡。不是歸隱。張定邊自殺的理由是,有負陳友諒所託。
這個可信度不高,話說張定邊本是江邊一漁民,經歷農民戰爭,本身心智堅毅,不是文人,所以沒有那麼忠義。所以小說就是小說,演義就是演義。假死脫身倒是有可能。題主說歸隱,那麼此時此地正合適,此地為何地?——潘陽湖。
(陳友諒)
《明代宮闈史》作者許嘯天近代作家(1886-1946)。這裡面寫的張定邊是逃跑了。
大將張定邊勸道:“主公且勿悲傷,勝敗兵家常事。咱們此番再入潯陽江,休養元氣,徐圖報復不遲。”兩人正和楚囚似地對泣,忽地一枝流矢飛來,恰中友諒的額上,把眼珠也貫了出來,便倒在船上死了。張定邊見友諒已死,也顧不得他的家屬了,只抱著友諒的幼子逃向山中避難去了。——《明代宮闈史》第十九回。此時此地,不利於歸隱。朱元璋佔領潯陽之後就大肆開倉放糧,追究陳友諒的罪責,搜山是必定的事情,所以難逃一死。
《西湖二集》裡面只記載了張定邊受傷的事情,而且是朱亮祖射傷,不是常遇春。
《二十四史通俗演義》裡面記載的,卻是張定邊投降了。
陳理既還武昌,太祖復進兵圍之,遣其降將羅復仁入城諭之。理遂銜璧肉袒,率張定邊等降。——《二十四史通俗演義》第三十六回綜合所有的野史演義來說,終歸是投降了可靠些,歸隱的話,他目標那麼大,不可能不被發現,他總是要過著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地方官吏一經發現就是大功一件。這也是符合事實的,其他的《元史演義》《明史演義》都是如此記述。
正史正史《明史》裡面記載,眾口一詞張定邊為常遇春射傷,所以此為事實,其二,陳理投降也屬實。分別為《明史》本紀第一、列傳第十一、十三、十七、十八、二十一。
(朱元璋)
其他附屬資料也標明瞭這件事。
綜上所述,張定邊歸隱的說法不成立。鑑於朱元璋本人行事風格,張定邊必定就此沉寂。 -
10 # 這些歷史要讀
打仗夠狠,人生夠硬!元末猛將張定邊,都可以稱得上是人生贏家啊!
張定邊,1318年出生,原籍湖北沔陽,乃元末明初首屈一指的猛將。他為人忠厚,作戰勇猛,追隨陳友諒南征北戰,攻必勝,戰必取,可謂是陳友諒陣營中的擎天一柱!
張定邊和陳友諒一樣,也都是貧苦漁家出身,早年與陳友諒、張必先兩人結拜為兄弟。因此,儘管陳友諒為人奸險多疑,但對張定邊卻始終信任有加。當年鄱陽湖大戰,陳友諒慘敗,正是張定邊身披百矢,不顧生死的夜駕小舟,載著陳友諒的屍體,護著他的兒子陳理,突圍而出,退回武昌。
後來,朱元璋乘鄱陽湖大勝之軍威,進軍包圍武昌,張定邊堅守兩個多月。可惜陳友諒之子陳理幼弱無知,最後受胡美之誘,獻城出降。張定邊深知大勢已去,從此解甲歸隱,遁入空門。
然而,張定邊此時的人生還沒走到一半呢!雖然天下盡歸老朱家所有,可老張就是不願意投降老朱,於是便於洪武元年到泉南靈源山削髮為僧,自號沐講禪師。由於張定邊早早便淡薄世事,皈依佛門,所以朱元璋也沒必要上門找這位老冤家的麻煩。如此一來,清心寡慾的張定邊便成就了自己“超長待機”的人生!
雖然,張定邊在戰場上打不過朱元璋,但人家老張勝在命夠長,整整活了一百歲!從元朝的延祐五年(公元1318年),一直活到了明朝的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張定邊的人生也是夠“穩”的了,不光見證了朱元璋的離世,還見證了老朱家的內鬥(靖難之役)。老張去世那年,也正好是鄭和第五次下西洋的出海時間......
-
11 # 小生讀史
我們先來介紹下當時的背景情況,元末時期,由於暴政嚴酷,民不聊生,導致在全國各地出現了眾多的起義軍。朱元璋和陳友諒就是兩股起義軍帶頭大哥。俗話說亂世出英雄,哪有裡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比如力拔山兮的項羽,三姓家奴呂布,隋朝末年的宇文成都,我們的國家五千年的歷史的長河中湧現的名將燦若群星,可是今天要說的這個人不是他們而是他們身邊的小人物——張定邊。
張定邊——張定邊(1318至1417),湖北沔陽州湖弦口人,元末農民起義軍將領之一。說起這個人大多數沒聽過,但是朱元璋人盡皆知,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起他的勁敵陳友諒。今天給看官們講的,是元末第一“保鏢名將”張定邊,為什麼要加引號呢,因為正史中找不到這個人的列傳,你說奇不奇怪。陳友諒和張定邊友情深厚,並且還結拜為異性兄弟,這裡就要說說他們是為什麼要結為異性兄弟了,其實張定邊那會的時候是賣鞋的,還不是什麼大英雄,這天風和日麗,就趕緊趕集來賣鞋,恰不好的碰見了城管,城管看見他的鞋好看,於是直接就都拿走了,錢也沒給,換做是誰誰也不行啊,於是張定邊就跟城管打起來了。
這不,縣老爺陳友諒路過,您說巧不巧。見城管又跟老百姓打成一片,急忙叫了暫停,嚴肅批評了一頓。陳友諒看張定邊一身功夫,有心結交,便拉到迎恩樓壓驚。一時酒逢知己,將遇良才,兩人相見恨晚,當場結為異姓兄弟。兩人矢志不渝,身經百戰,一起創立了一番事業。真可謂是相見恨晚的感覺啊,你說怎麼不早點認識呢。好了言歸正傳。
陳友諒這個人生性殘忍,無信無義。殺領導、殺同事、殺兄弟,沒有他不敢做的,在他哪裡只有一個信條:暴力解決一起。而張定邊無愧猛將之名,攻城略地,從無一敗,佔據了長江以南的大片土地。朱元璋派陳友諒的舊交康茂才前往詐降,引誘陳友諒孤軍深入。張定邊曾力阻其行,陳友諒專橫獨斷,不納其言,致遭江東橋之慘敗。這就是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嗎?
張定邊有多麼大的能耐呢?說起來是連常遇春也怕。常遇春之勇自然不是空穴來風,一生沒有打過一次敗仗,人稱常十萬。在鄱陽湖之戰中,張定邊差點斬了朱元璋,但是因為常遇春替朱元璋擋了一箭,才未能成功,所以按理來說常遇春還是朱元璋的救命恩人呢,這不就讓張定邊越氣了,可是最終還是沒有打贏朱元璋,做了階下囚,但是張定邊這個人骨子裡的傲氣不允許他做敗將,就決定出家為僧啦。張定邊在做和尚的時候,還不忘老百姓的苦,於是就決定上山採藥救助山下的百姓,可這一天採藥遇見了一隻老虎,張定邊單槍匹馬擒住了這隻老虎,此事被後人所稱讚,還把張定邊稱為元末第一猛將,感覺這樣的英雄就要留在史書所記載啊,為何正史中沒有他的事蹟呢,這個問題我到現在都想不通。
-
12 # 紅紅火火講歷史
導語:
張定邊者,元朝末年反元農民軍天完紅巾軍第一武將。是反元首領之一陳友涼首席武將。是湖北沔陽州湖人氏。為人急公好義,武藝精湛, 善醫術。行軍佈陣有智謀,是陳友諒拜把子兄弟。與陳友諒,張必先相識於湖北沔陽黃蓬鎮,以是三人結拜共謀反元。輔佐陳友諒橫掃湖廣,浙江,江西,定都武昌。
一,明珠暗投,英雄無用武之地,大廈將傾,無力迴天。
張定邊在軍事上確實是一名合格的統帥。可惜軍事服從於政治。張定邊跟隨獨斷專橫,不納忠言的陳友諒,是他人生中的失誤和悲劇。最終英雄無用武之地。在和朱元璋大戰時,江東橋戰役朱元璋部將康茂才詐降,張定邊一眼識破勸諫陳友諒,可陳友涼不採納,致使江東橋慘敗。
隨後石灰山戰敗,陳友諒不思總結教訓還想稱帝,張定邊又勸諫,陳友諒又置之不理。退守九江陳友涼疏忽江防,朱元璋水師突襲而至,漢軍差點崩潰。又是張定邊安慶急援才轉危為安。陳友諒稱帝后馬上起兵六十萬,急匆匆與朱元璋決一死戰。張定邊建議兵分兩路,一路攻南昌,一路攻南京的正確戰略。陳友諒又不採納,結果是鄱陽湖一戰全軍覆沒,陳友諒戰死。
二,大勢巳去,解甲歸隱,遁入空門。
鄱陽湖一戰後,張定邊輔佐陳友諒之子陳理退守武昌。堅守兩個月而城不破。偏偏年幼無知的陳理聽信胡美之讒言,獻城投降,漢國天完軍宣告滅國。張定邊心灰意冷,以是解甲歸隱,遁入泉南靈隱山削髮為僧,一心參禪講經,人稱沐講禪師,九十歲壽終圓寂。
最後總結:
在元朝末年農民起義浪潮中,張定邊成功成為時勢造英雄之典型。張定邊的軍事才能在這個大時代中,獲得了平臺和機遇,發揮的淋漓盡致,不愧他天完紅巾軍第一勇將之名。可惜明珠暗投,跟錯了主子,一步錯誤了終生,可嘆可悲!
-
13 # 小豚歷史課
張定邊是漢王陳友諒麾下第一猛將,也是陳友諒的拜把兄弟,長得帥,講義氣,武藝高又通曉兵法,彷彿《三國演義》中的趙雲附身一樣,是一個極其完美的人。
張定邊畫像張定邊跟隨陳友諒南征北戰,使陳友諒的地盤不斷擴大,最終和朱元璋爭雄天下,張定邊武勇當世第一,甚至朱元璋都差點死在張定邊手上。
可惜陳友諒專橫獨斷,自以為是,覺得自己永遠都是對的,張定邊的的建議總是聽不進去,最終鄱陽湖水戰兵敗身死,張定邊拼死力戰,被萬箭射成了刺蝟,最終奪回了陳友諒的屍體,保護陳友諒的子陳理,逃至武昌,奉為皇帝。
陳友諒畫像不過沒多久陳理就投降了。張定邊率軍冒死突圍,看到士兵們無心再戰,士氣消沉,感到大廈已傾,無力迴天,最終心灰意冷解散了部隊。為了忠於自己的主子,為了無愧已亡結拜兄弟之義,張定邊拒絕投降朱元璋。
對於張定邊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侄兒陳理,好在陳理投降後朱元璋對他還不錯,封為歸德侯,最終和明玉珍的兒子明升遷居北韓,被北韓李氏王朝厚待。張定邊無牽無掛,從此削髮為僧,隱居在泉南靈源山,法號沐講禪師。
這樣的結局對於張定邊無疑是最好的了,即成全了忠義之美名,又得到了善終,如果真的投降朱元璋,恐怕會落得和藍玉、馮勝一般的下場。
-
14 # 浮華的滄桑
張定邊,原籍湖北沔陽州湖弦口,漁民出身的他身材魁梧,留著五綹美髯,知天文識地理,習兵法,練武功,精拳藝,擅岐黃。為人急公好義,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作為陳友諒的發小,張定邊自始至終都一直陪在陳友諒左右,對部將頗多猜忌的陳友諒對張定邊卻是絕對的信任。
1355年(至正十五年)正月,張定邊隨陳友諒起義反元,投靠當時的“天完政權”倪文俊部。之後陳友諒在至正十七年殺倪文俊,並收其部眾,自稱宣慰使。有了軍隊的陳友諒開始率軍攻打江西、安徽、福建等地,而在這些征戰中張定邊每戰必猛衝猛殺,攻無不克,戰無不勝。1360年(至正二十年),陳友諒即位稱帝,建國號為漢。即位之後的陳友諒親率大軍六十萬徵朱元璋,時任太尉的張定邊隨行。
在徵朱元璋之時,陳友諒專橫獨斷,不納張定邊等諸將之言,最終被圍於鄱陽湖。朱元璋下令放火焚燒陳友諒的船隻,其弟陳友仁等都被燒死,在鄱陽湖戰役戰局出現僵持狀態後,張定邊決定實施他的行動,張定邊於百萬軍中發現了朱元璋的旗艦,以孤軍衝進朱元璋水軍前陣,三十多隻敵船上前攔截,被他一一突破。韓成、宋貴、陳兆三員大將,拼死救駕,也被他一柄大刀斬盡殺絕。
此時在後軍的朱元璋眼見張定邊戰船一路衝過來,也慌了手腳,連忙命令船隻躲避,慌亂之中,旗艦迷失方向,一下子擱淺了,朱元璋閉上眼睛束手待斃,要不是女婿汪清替他擋上一刀,其命休矣。關鍵時刻,常遇春一箭射中張定邊的肩膀才擋住了這位猛將的進攻,張定邊算是結結實實的當了一回趙子龍。可惜朱元璋不是曹操,沒有規定不能放箭。最後朱元璋佔據先機,陳友諒頭顱中流矢而身亡,最終全軍覆沒,鄱陽湖大戰以朱元璋的大勝而告終。在張定邊的戰船離開以後,朱元璋說:“張氏真乃戰神也!”
張定邊身披百矢,猶冒死黑夜駕小舟,載陳友諒之屍,護諒之子陳理奔武昌,立陳理為帝。但隨後朱元璋發大軍猛攻武昌,力量懸殊之下,陳理出城投降。張定邊不願做朱元璋的降將,隻身出走。遂於洪武元年(1368)戊甲孟秋,遁入泉南靈源山隱居。自號沐講禪師,一面帶領僧眾開荒種地,一面泡製藥茶“靈源茶餅”,普濟萬民,人稱“活菩薩”。此後深居簡出,於永樂十五年坐化,終年一百歲,壽終而死。
-
15 # 文史磚家
元末明初是一個超級大亂世,與局勢動盪不安相伴而生的,是層出不窮的奇人異士,他們宛如流星,在歷史的天空中劃出一道道耀眼的光輝。在這些奇人異士當中,號稱元末第一猛將,險些在百萬軍中擒殺朱元璋的張定邊,無疑是典型代表。
張定邊,元末湖廣行省沔陽人,出身漁家子弟,年輕時便與同為漁家子的陳友諒、張必先情投意合,並結為異姓兄弟。據史料記載,張定邊不僅身材魁梧、瀟灑英俊,熟悉天文、地理、兵法、醫術,而且武藝嫻熟,是個近乎全才型的人物。
從陳友諒加入徐壽輝的紅巾軍起,張定邊、張必先便始終追隨在他身邊,立下過汗馬功勞。元順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陳友諒在江州弒殺天完皇帝徐壽輝,隨即正式建國稱帝,史稱陳漢。陳友諒雖然為人陰狠猜忌,但唯獨對張定邊、張必先無比信任,並在稱帝后拜張定邊為太尉,張必先為丞相,凡軍國大事都與他們進行商議。
陳友諒稱帝前後,以集慶府(今南京市)為根據地的朱元璋集團迅速崛起,不僅佔據富庶的江東地區,而且還嘗試著向西擴張,意在併吞江西、經略兩湖,由此威脅到陳漢帝國的生存。為了消除朱元璋這個心腹大患,進而完成兼併江南群雄、統一天下的志向,陳友諒早在稱帝之前便與朱元璋兵戎相見。
然而,陳友諒跟朱元璋作戰輸多勝少,幾場硬仗打下來,不僅沒能打進集慶府、活捉朱元璋,還接連喪師辱國,連老巢江州都被攻陷,狼狽地逃往武昌避難,時在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在此期間,張定邊參加了龍灣、採石磯、安慶等重要戰役,如果不是他的奮力拼戰,陳友諒恐怕早已被朱元璋生擒。
眼見陳漢疆土日蹙,陳友諒十分憤怒,於是在江州淪陷2年後,親率大軍65萬、巨型樓船數百艘,順江東下進攻朱元璋。1363年8-10月間,雙方在鄱陽湖一決生死。在戰爭開始前,張定邊強烈反對把全部艦船都集中在湖中,而是應當派遣百艘戰艦順江東下進攻集慶,百艘戰艦圍攻洪州(今南昌市),剩餘艦船則對付朱元璋,如此一來,對方勢必顧此失彼,彼時可一戰定輸贏。
然而,陳友諒並沒有聽從張定邊的計策,而是自信完全可以在湖中徹底擊潰朱元璋。據史書記載,陳友諒來勢洶洶,“聯巨舟為陣,樓櫓高十餘丈,綿亙數十里,旌旗戈盾,望之如山”(見《明史·卷一》),從一開始便在氣勢上壓倒朱元璋。水戰開始後,在陳友諒艨艟鉅艦的撞擊下,朱元璋的戰船被衝得七零八落。
在危急時刻,朱元璋果斷聽從部將郭興的建議,利用火攻來對付陳友諒的艨艟鉅艦,很快便扭轉劣勢。在此不利局面下,張定邊率領旗艦和兩艘副艦從水軍陣型中駛出,以孤軍之勢衝進朱元璋水軍前陣,在擺脫30餘條敵艦的圍追堵截後,又接連斬殺敵軍大將韓成、陳兆先、宋貴等人,徑直衝向朱元璋的旗艦。朱元璋被眼前的場景嚇傻了,清醒過來後趕緊命令船隻躲避。
誰知越慌亂越出事,由於轉舵太急,旗艦竟然擱淺在灘塗上。張定邊遠遠地看到朱元璋的旗艦擱淺後興奮異常,不停地催促士兵全速划船,以便登上敵船、擒獲敵首。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朱元璋的大將常遇春挺身而出,一箭射中張定邊。由於受傷過重,張定邊無力指揮戰鬥,只好下令調轉船頭、回返本軍,朱元璋由此撿回一條命。
射傷張定邊後,朱元璋計程車氣為之一振,經過一番鏖戰後,終於擊潰陳友諒,殺死殺傷漢軍極多。至於陳友諒本人,則在船邊勘察敵情時被一支流箭射死,終年44歲。由於太子陳善兒被敵軍俘獲,所以張定邊只能力保陳友諒的次子陳理逃往武昌,並在那裡擁戴他為皇帝。由於陳理年紀太小,所以軍國大事便由丞相張必先、太尉張定邊等人執掌。
然而,還沒等陳理坐穩皇位,朱元璋的大軍便已經殺到。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二月,朱元璋親率大軍東征,兵鋒直逼武昌。駐守嶽州的丞相張必先聞訊後,火速率軍入援,結果在洪山中了常遇春的埋伏,兵敗後被俘。由於漢軍都將張必先視作最後的希望,一旦看到他被擒獲,頓時失去鬥志。在這種情況下,陳理只好向朱元璋投降,陳漢帝國由此滅亡。
由於不肯臣服於朱元璋,所以張定邊在陳理決定投降後,便秘密地逃出武昌城,並在暗中召集舊部準備復國。然而,復興陳漢帝國的計劃始終沒能成功,而心灰意冷的張定邊最終也遁入空門,到泉南靈源山修行。張定邊遁入空門後,不再過問塵俗之事,每日究心佛理、懸壺濟世,過上充實的醫僧生活。明成祖永樂十五年(1417年),張定邊在寺中無疾而終,享年100歲。
回覆列表
九江口,十字坡,十一頻道是中央電視臺戲劇頻道的廣告詞。讀了有關張定邊的史料,再看一幕九江口的戲劇,對張定邊的印象更加深刻。
張定邊是一個文武兼備,行俠仗義的英雄。他從陳友諒起義,並奉其為主。他英勇善戰攻無不克,為陳友諒的基業立下了不朽的戰功。
然而,陳友諒一意孤行,不納張定邊的忠言,致使一敗再敗,江東橋,石灰山,鄱陽湖,幾番大敗以後,鄱陽湖陳友諒戰死,他奉友諒子陳理為主。後陳理死,他對開疆立邦的事業心灰意冷,削髮為僧,改換姓名,率兒女家人隱居在仙桃市沔城湖口弦,以王為姓,到清光緒年問族人恢復姓氏為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