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馬金駒
-
2 # 金槍甜瓜
古代讀書年齡也是不同年代而不同,跟我們現在的教育異曲同工,大約是這樣:一是啟蒙教育,即識字教育,約一至二年;二是讀書教育,約三至五年;三是開講、開筆作文教育,約五至八年;四是八股文完篇、練習揣摩、參加科舉考試階段,約八至十年;五是不斷溫書,不斷練習作八股文,爭取考中秀才、舉人、進士,這就各人情況不同,期限也不一致了。舊時識字課本《七言雜字》中道:“用上十年好功夫,進個秀才不費難。”大抵六七歲兒童,進書房識字讀書,不間斷地十年左右,到十六七歲時,就可以讀熟“五經”、《四書》、《神童詩》、《唐詩合解》之類,再讀一定數量八股名文,就可學會寫八股文、試帖詩。聰明一點的人,就可以考中一名秀才了。俗名“進學”,其年齡再低可以到十三四歲,再大二十出頭。若過了三十來歲,還考取不了秀才,進不了學(即在縣學中有了名字,成了生員,不斷參加歲考),那就變成被奚落的物件了。這是學會八股文進學的大體年齡。不過進學之後,秀才考舉人,舉人考進士,那在年齡上的差異就更大了。年青的十八九、二十歲就可中了進士,年老的六七十,甚至還有八十歲才考中進士的,科舉考試,在年齡上是沒有限制的,這點是十分“民主”的。
-
3 # 牛小歪
大戶人家五六歲,一般人家七八歲,貧寒人家大多不讀書。少部分由於家道中落跌入貧困的家庭還會指望孩子讀書翻身,從而督促孩子幼年好好求學。
-
4 # NatureVoice雨人
什麼是孩子?
“子”字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期。《列子中倪》中有一句話:“堯在康曲微衣,聽童謠”。這裡的“童謠”在現代一般稱為“童謠”。
古人對未成年人最常見的稱呼是用孩子的頭髮談論事情,並透過髮型和髮型來區分不同年齡的未成年人。
“嘟”是指一個人出生後的第一次理髮,也是一種嬰兒髮型。一般來說,孩子三個月大的時候,選擇一個好日子給孩子剪頭髮:男孩留著囟門的頭髮,女孩留著頭頂的頭髮;或者男孩留著左邊,女孩留著右邊。
這就是所謂的《禮記·內澤》:“3月底,選一天剪頭髮,男角女腳鐐,否則男左女右。”此外,“保姆”、“襁褓”、“保姆”等也指處於嬰兒期的孩子。
在古代,孩子們經常把短髮掛在眉毛上,這就叫“時尚”,所以孩子們有了“時尚”的替代品髫”也是兒童的古老髮型,頭髮下垂。因此,“髫”一詞是指兒童,例如“Chui”、“髫髫髫髫髫髫髫髫髫髫髫髫髫髫髫髫髫髫”。
父母喜歡為孩子保留的髮型是古龍,這是先秦時期流行的髮型。
《詩經·奇峰》中,福田所描寫的兒童都是這樣剪頭髮的:“文雅,猥褻,角滿”,因此,凡是含有“她”的詞,基本上都是指兒童,如“舍童”、“舍穗”、“舍角”、“童舍”。
它在“她”的基礎上,演變成了一種有兩個髮髻的兒童髮型,髮髻的形狀像一個角,俗稱“總角”,而“總角”已成為年輕男女的暱稱“宗嬌”有兩個髮結。如果把頭髮梳成髮髻,就叫“扎發”。這是男孩15歲時開始梳的髮型。到了扎頭髮的那一年,他就可以上大學了。
初步學習
小學是中國古代幼兒教育的總稱,與小學、大學並駕齊驅。”《周易·蒙古卦》說:“匪徒求同蒙,同蒙求我。”
注:“童夢來找我求助。他想解決自己的困惑,這裡的“同夢”是指那些尋求老師教導的幼稚無知的孩子,這是孟學最早的論述,也是孟學概念的基礎。
到了南北朝時期,開放時間統一了,冬季招生也成了定製化的,但歷代的開放時間卻不盡相同。
比如,宋朝農曆十月開學時,陸游在《冬天住在郊區》一詩中寫道:“孩子們在冬天的學習是密切相關的,但從案例來看,愚蠢的儒家本身是珍貴的。”《說明》中詳細記載了“10月份農民送孩子上學,稱為冬季學校”,開學時間的變化基本遵循“不搶農時”的規律。
在古代,學生學習的考試也依賴於考試。俗話說:“初試天天有考試,高試天天有考試”。在古代,確實有考試。例如,在宋代,教師會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逐日考查,稱為“日考”;此外,還有“月考”、“季考”等,具體考查時間因朝代和學校而異。
入學
“入學”被視為人生的四大禮之一,與成人禮、婚禮、葬禮相提並論。古代的兒童一般四至八歲入私塾讀書,稱之為“開書”、“破學”或“破蒙”。
與今天的兒童小學教育類似,根據《禮記》和《弟子規》流傳下來的“開學典禮”,通常包括著裝、崇拜、手淨化、硃砂智慧等內容。
根據《禮記》的記載,“禮之始在於正、色、辭”,因此,古代開學典禮的第一課是“著裝得體”。新生入學時要一個個站好,老師要幫助學生一個個整理衣服。然後,“穿得整整齊齊”排隊到學校。稍等一下,我就可以在我丈夫的指導下入學了。
入校後,首先要舉行拜師儀式。首先,學生要向孔子叩頭,跪在地上,頭朝九;然後在儀式結束後向孔子叩頭,學生們向孔子贈送了六份禮物。
所謂六禮,也就是說,在古代的祭祀儀式中,弟子們送給師父的六件禮物是:芹菜:勤勞的意思;蓮子:蓮子苦心,苦心教育的意思;紅豆:好運的意思;紅棗:初中的意思;桂圓:好的意思工作和道德操守;乾瘦的肉條:意思是門徒的心。
敬師儀式結束後,學生要按老師的要求把手放在水池裡“洗手”。“乾淨手”的洗滌方法是,前後各洗一次,然後擦乾。洗手的寓意是清潔雙手和心靈,去除雜質,儲存精華。我希望將來能專心學習。
硃砂智慧,又稱硃砂智慧或硃砂斑痣,是開幕式的最後一道工序。具體方法是用蘸有硃砂的刷子在學生眉毛中央點一個像“痣”一樣的紅點。因為“痣”與“智”諧音,硃砂點痣,取“智”之意,希望學生以後能學習。
THE END
-
5 # 爬山涉水看鳳景
古代小孩幾歲讀書?這個問題沒有統一答案。
古代沒有當今教育資源,更沒有現今的社會人文環境。
古時初,生存是第一要務。其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小孩上學讀書是談不到的,對絕大多數小孩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直到近古時,原始社會有了食物節餘,當時人類為了記事,當初,創造了“結繩記事”、後創象形文字,後傳蒼yi造字,人類才進入文字時代。至今五、六乾的歷史。
到了周朝初,人類為生存、生產、生活需要,才開始傳授“技藝”辦學。初被稱為“庠”,後稱稱“校”、“學”,後逐漸稱為“私塾”“學校”。
古代人一般平民奴隸,平常吃飯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哪有今天孩子們“挑肥揀瘦”的事。當時,只有奴隸主,就象今稱的“土豪”、“大款”、“達官貴人”的孩子才能上得起學。還得只能男孩才行(女孩不行),哪時就有點嚴重歧視女同胞了。
古人的孩子從幾歲開始上學呢?據史書傳說,當時沒有統一規定。個別“達官貴人”,自己有“文化”的,有的從三、五歲就私授自己孩子部份文字,但大部份是在八、九、十來歲開始,自也有十幾到少年才開始學的(私塾)。因比,古代小孩上學沒有統一規定,古代“政府”也沒有統一要求。
-
6 # 碼字先鋒
在古代的人家還是很注重教育的,誰人都想讓自己的孩子金榜題名,出人頭地,讀書就是很好的一條出路。但是由於巨大的貧富差距,不是每個孩子都會得到很好的教育。要是在一些有錢的世家大族,他們會在孩子三四歲的時候就開始請老師進行啟蒙教育,但要是換做是普通的貧窮人家,父母親大字不識幾個,哪會注重什麼啟蒙教育,孩子只要吃飽穿暖,好好長大成人就是最好的事情了。
如果要說起古代的啟蒙教育,其實在孩童三四歲的時候就開始了,有錢人家會請教書先生,教孩子學習《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等等,所以到孩子五六歲的時候差不都就會很熟練地背誦這些詩文了,但是對於其中的意思還是不理解,畢竟年齡閱歷在那裡,他們掌握背誦已經是很厲害了,至於理解運用那是以後的事情。
古書上所寫的神童,小小年紀《三字經》,《百家姓》張口就來,這是跟小時候的啟蒙教育遠遠分不開的。小時候有充沛的精力和腦力,記憶迅速,是應該抓住學習的大好時光。但是不是每個家庭都有這個條件的,但是同時歷史上還是有出身貧寒的人成為偉大文人的例子,所以縱然啟蒙教育重要,後天的努力也必不可少。
-
7 # 斯文卿相
關於古代小孩幾歲開始讀書認字問題,《禮記·內則》當中說的很清楚,曰:
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絲。六年教之數與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門戶及即席飲食,必後長者,始教之讓。九年教之數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學書計,衣不帛襦褲,禮帥初,朝夕學幼儀,請肄簡諒。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二十而冠,始學禮,可以衣裘帛,舞《大夏》。
什麼意思?
男孩
小孩會自己吃飯,就要教他使用右手;會說話,也就是能言的時候,就要教他學習怎麼答話,男孩用“唯”,女孩用“俞”,稱為“男唯女俞”,古語當中,“唯”上聲,音強,“俞”平聲,音弱,從這個層面講,“男唯女俞”的意思就是,男孩說話可以大聲,可以毫無顧忌,女孩則要柔聲柔氣,不能像沒心沒肺的二哈一樣,除此之外,還會有意識的讓他們知道男女之別,身上帶的荷包,男孩用皮革製成,表明將來從事勇武之事;女孩則用絲帛,表示長大以後從事女紅。
女孩
到了六歲,就要教他們識數和辨認方位,這個時候男孩女孩的區別還不大,但到了七歲,就要灌輸他們男女之別的道理,開始講究“男女不同席,不共食”,都是兄弟姐妹,連坐一起吃飯都不行。
到了八歲,便開始接觸淺層次的禮,出門進門,一家子吃飯,一定要讓長者在前,知道尊老的道理。
到了九歲,教他們知道朔望和會用天干計日,到了這個層次,無差別的義務教育基本完成,從此,就開始男女之間的專業教育,怎麼個專業教育?
外傅
十歲的時候,男孩“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男孩離開家跟著外邊的老師學習,在外邊的小學裡住宿,學習識字和算術,女孩呢,留在家裡,受以“姆教”,什麼是“姆教”?
不找人教女孩識字,而是選擇家中公認的,在女範方面很有經驗,並做的很好的長輩,這人既可以是自己的母親,也可以是別的長輩,大體上教女孩七件事。
分別是:執麻枲、治絲蠶、織紉、組紃、納酒漿籩豆、菹醢,助奠,前四件女事以供衣服,後四件觀於祭祀,也就是說,從十歲開始,女孩就要為將來給人家當媳婦準備了。
需要說明的是,古人不主張女孩識字的,因為有一種很荒唐的說法,認為女孩識字會“怨”,會“淫”,這種說法有何根據不得而知,但卻因此留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說法。
後世一般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意思就是要女子 “才”與“德”必須具備一樣,在二者之間做個選擇,然而事實上呢,不是,而是不需要女子有才,只需要女子有德,什麼德?
姆教
“婦順”之德,也就是說,古人認為,女孩一生的主要任務就是當個好媳婦,其餘,不用過多的操心。這當然是一種腐朽的、沒落的、需要接受批判的觀點,現在當然已經沒有了,比男人有才的女人多的是,也沒見她們折騰出什麼很不好的動靜。
但在古代呢,從十歲開始,於教育方面,男孩女孩就完全分開了。
男孩,十歲開始讀書識字之後,十三歲學樂器,讀詩歌;十五歲學射箭和駕車,一直到二十歲成人,行加冠禮,不同年齡有不同的要求,而女孩呢,一個“姆教”就能學到笄禮,學到可以嫁人,嫁人之前,再來三個月突擊教育,即:
婦人先嫁三月,祖廟未毀,教於公宮,祖廟既毀,教於宗室,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所以成婦順也。
四行
其中提到的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稱之為四行,四種女人良好的品行,含義是:
幽閒貞靜,守節整齊,行己有恥,動靜有法,是謂婦德; 擇辭而說,不道惡語,時然後言,不犬於人,是謂婦言;盥浣塵穢,服飾鮮潔,沐浴以時,身不垢辱,是謂婦容;專心紡織,不好戲笑,潔齊酒食,以供賓客,是謂婦功。
翻譯過來就是:有貞節、知廉恥;說話過腦子,不惡語傷人;服飾整潔,按時洗澡;以及專心家務,待客周到。
總而言之,還是教她們怎麼伺候人,到了這個份兒上,男孩女孩便都可以學成畢業,從此,就各忙各的去了。
參考文獻:《禮記》、《女誡》等
-
8 # 肥肥大狗熊
入學年齡大概在六七歲,開始學的是啟蒙識字教育,約一二年,二是讀書教育,約三五年,三是作文教育,約五至八年,四是八股文,參加科舉考試。
回覆列表
朋友,
幾歲讀書當沒有確切的證據,也只是從古書集看到經商者大戶人家,
地主郎中大家閨秀等請先生教私書,一般三歲做床識字6到7歲上學堂苦讀十年考狀元大致就是這麼個過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