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醒世恆言丶

    在各種古裝片裡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幕,“將軍下令攻擊某城,於是身後計程車兵抬著梯子就衝了,緊接著就是攻城方爬梯子,然後守城方扔石頭,攻城方死傷慘重……”。每當看到這裡都不免生疑:“攻城方抬著梯子去攻城能爬上去嗎?”

    小編小時候經常爬農家的那種木製的梯子,梯子爬起來並不容易,最起碼沒有旁人感覺的那麼輕鬆,而且越高的梯子穩定性越差,人在爬梯子的時候手還要從梯子上借力。攻城時對於守城士兵來說對付爬梯子的攻城士兵要容易的多呀!事實上是古人攻城的確大規模用“雲梯”。那麼,古人用“雲梯”攻城真的是就像電視劇裡那樣用人“堆”出來的嗎?

    古代的“雲梯”可不是簡單的一個梯子就了事了,作為主要的攻城用具之一,梯子下帶有輪子,可以推動行駛,故也被稱為“雲梯車”,有的還配備有防盾、絞車、抓鉤等器具,還有的帶有用滑輪升降裝置。這樣一件裝備在古代也算是一件較複雜的大型裝備,雲梯車是有一定的坡度的,底盤很穩,梯子夠寬夠厚,搭到城牆上後頂部的鉤子會勾住城牆,而攻城計程車兵可以在多方的掩護下透過雲梯車衝上城牆。所以,守城的將士是推不倒雲梯的。那麼問題來了:古人攻城用雲梯車,那麼電視劇裡的那種梯子是幹嘛的?

    其實,那種梯子也可以泛稱為“雲梯”,是一種非常簡便、機動性強的登城用具,它其實更多的被稱為“飛梯”,飛梯的使用是有特定情況的,飛梯輕便靈活,建造簡單,這就要求攻城時攻城方很好地壓制守城敵軍,己方士兵用“飛梯”果敢、迅速、乘虛入城,或者作為輔助用具攻城。

    漢代時,漢軍攻打郅支城,該城外設一道木城牆,內設土城牆,防守相當嚴密。攻城兵士先用弓弩仰射,擊退城上守兵,用火燒燬木城,持弩弓,操長戟衝入木城,然後迅速接近土城,四面架飛梯登城,很快搗破了內城。這種攻城方式便是強攻,儘量縮短雙方對峙時間,一鼓作氣,趁著守城敵軍不支的間隙,迅速登上城牆,攻破城防。所以必須使用輕便飛梯。而很難想象攻守雙方拉開陣勢,城牆上滿是守軍和滾木礌石嚴陣以待,然後攻城方傻乎乎的抬著“飛梯強攻”…

    雲梯車在現代仍然可以見到,現代雲梯車起源於德國,運用範圍最廣的則是韓國,在韓國多用於搬家使用,在我國比如:消防人員或從事高空作業人就有用雲梯車的
  • 2 # 博物圖志

    你知道真正的攻城梯是什麼樣子麼?

    受影視劇的影響大家以為古代攻城雲梯是這樣的,直接搭個梯子往上衝。

    實際了古代攻城雲梯是這樣。

    雲梯底架以木為床,下置六輪,梯身以一定角度固定裝置於底盤上,並在主梯之外增設了一具可以活動的“副梯”,頂端裝有一對轆轤,登城時,雲梯可以沿城牆壁自由地上下移動。由於主梯採用了固定式裝置,簡化了架梯程式,縮短了架梯時間,軍隊在攻城時,只需將主梯停靠城下,然後再在主梯上架副梯,便可以“枕城而上。

    雲梯起源於春秋戰國時間。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桌布完善,它的巔峰是宋代。宋代雲梯的主梯也分為兩段,並採用了摺疊式結構,中間以轉軸連線。這種形制有點像當時通行的摺疊式飛橋。同時,副梯也出現了多種形式,使登城接敵行動更加簡便迅速。為保障推梯人的安全宋代雲梯吸取了唐末雲梯的改進經驗,將雲梯底部設計為四面有遮蔽的車型用生牛皮加固外面,人員在棚內推車接近敵城牆時可有效地抵禦敵矢石的傷害

    後來到了明清時期雲梯逐漸被廢除。應為其高昂的造價成本和維護成本。在戰場上過於笨重。

  • 3 # 肥肥大狗熊

    用梯子翻越城牆。這個基本是每戰必用的方法,如果不用,守城部隊就會知道你要幹什麼了。但是這個方法會造成大量傷亡。所以,攀登前會先用大炮、弓箭投石車攻擊防禦部隊,用火焚燒城內防禦器械,造成煙燻火繞的效果,然後作業部隊蜂湧而上,城牆之上全是戰場,沒不讓對方有喘息的機會。 守城部隊在城牆之上的反擊措施基本無意義,淪陷只是個時間問題。 一隻部隊要去攻佔城池,通常都是有數倍甚至十幾倍的兵力優勢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孔子被譽為文聖,至聖先師。為何後來沒有關羽的名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