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莊戶人家引風入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指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援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陷於孤立。是由孟子以及他的弟子編寫。

      我們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句話來表示:合乎正義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援與幫助,違背正義的就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在這裡,我們把“道”理解為“正義”。那麼,什麼叫“正義”?《現代漢語詞典》中說:“正義”是指“公正的、有利於人民的道理”。這是富於現代氣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義一脈相承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個著名論斷。《孟子·公孫丑下》中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這裡的“畔”字通“叛”,是背叛、反對的意思。這段話是說,對得道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多;對失道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的人少到極點時,就連親戚都會反對他;幫助的人多到極點時,全天下的人都會順從他。拿全天下都順從的力量,來攻打連親戚都反對的人,要麼不戰,一戰必勝。

      近代蔣介石發動內戰,屬於不義之師而最後弄得眾叛親離被偉大的毛主席打敗,由此可見失道者寡助,失民心失天下

  • 2 # 餘生必不將就

    我說說題主可能想聽的吧。

    1. 在你“不順”的時候,多把他人當鏡子看看自己,這是命運給你最好的時刻。它可以反射出很多錯誤的事、人性的惡,但也同樣告訴你怎麼做對的事,更應該逆流而上堅持的是什麼。

    2. 在你“不順”的時候,就像創業沒站在風口上,或打牌運氣不佳,此時冷靜儲存實力,隔岸觀火靜觀其變是最好的選擇。不要眼紅、嫉妒,也不要覺得委屈、消極,不要上任何心態。

    3. 不要習慣性依賴反作用力。就是習慣把事情看得很悲觀,然後用負能量(仇恨、“你認為我做不到 我非要做到”)作為推動力向前走。很多人看似短期內得益於此,長此以往很容易產生心魔,還是要摔大跟頭的。

    4. 確立目標很重要。在你因為各種外因而迷茫和不清醒的時候,應該反覆質詢自己的初心,牢記最初的標的,打法不能變形。

    5. 開拓眼界,保持學習心態。瞭解你的渺小,也瞭解你所經受的這些,並不算“不順”。不需要做預期管理,也能立刻調整心態的方法就是,理解自己的不足,理解世界和歷史的厚重。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這本身是一句當你做不到時你不懂,當你做到了也就悟透了,也就沒有意義的話。

    你對了,什麼都會是對的,只是時間問題。但本質來講,到時你也不再那麼需要。

    強者恆強的馬太效應本質來講是,強者讓大家可以依靠,弱者總想依靠他人。這個沒法偽裝,講究知行合一,否則從心態、胸懷、格局到行為都會變形。

  • 3 # 李建說

    無道之人,就沒人幫助,,做些事很難理解

    有道者準守規律,自然有人跟隨

    這個尊師重道的東西,

    您覺得沒用,甚至反感,也就沒用,反感了。

    當您真正做到了,去行的時候,

    您才知道老祖宗這4個字的力量是特別強大的。

    這就是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您能把尊師重道修到自己身上,您就是個真人,有真的道了。

    您才能感覺到妙用無窮,

    否則,道理是道理,您是您,您根本學不懂

  • 4 # 讀心賞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指——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援幫助;違背道義,必陷於孤立。孟子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繼承孔子的學說,在政治上主張實行“仁政”,提出人與人之間要相親相愛,君主要“與民同樂”,他希望人們能安居樂業,生活有保障。

    《孟子·公孫丑下》中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句話來表示:合乎正義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援與幫助,違背正義的就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在這裡,我們把“道”理解為“正義”。那麼,什麼叫“正義”?《現代漢語詞典》中說:“正義”是指“公正的、有利於人民的道理”。這是富於現代氣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義一脈相承的。

    孟子在這裡說的“失道”的人,不是指普通的個人,而是指一國之君。一國之君既是戰爭的總指揮,也是政治上的領袖。孟子透過論述戰爭勝負的問題,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觀點,然而在孟子看來,“民心向背”對於戰爭具有根本性的意義,對於政治也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

    因此,“失道者寡助”這句話,我們要客觀、歷史地看待,實行仁政、關心關愛人民,就會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援,一旦違揹人民意願,損害人民的利益,就會遭到人民的遺棄,最終走向失敗。歷史上的武王伐紂,隋末農民起義、解放戰爭中,解放軍得道多助,國民黨失道寡助等事件,無不印證了這句話的正確性。

  • 5 # 一個冒牌的讀書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一句古語,本意是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援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然陷於孤立。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對“天時,地利,人和”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遞進,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這句古語中最值得理解的應該是“道”,在儒家文化中的“道”,本義是道路,引申為規律,原則等,在中國古代哲學,政治學裡,也指宇宙萬物的本源,個體,一定的政治觀或思想體系等,在不同的環境下意思不同。在這句話裡的意思是民心,人心所向的意思,失去民心的,得不到人民擁護的,站在人民對立面的必然會失敗,寡助等同於失敗,即使有天時和地利,也不能違背客觀規律而勝利。

    縱觀古今中外,哪一朝代的創始人不是得民心者,哪一朝代的毀滅不是因為失去民心,王朝開創者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經營著自己的國家,怕的就是失去民心而被推翻,知道眼前的一切來之不易,並以天下蒼生的幸福為己任,可惜封建制度的世襲制總能碰到只會享樂,不聞世事的昏君,搜刮民膏,傷害民心,導致起義的不在少數。所以根據對歷史的分析,和當時孟子說這句話時的社會環境,在政治,歷史,哲學方面都是對的。

  • 6 # 以畫隨出

    事業失敗如丟路,

    人要落魄無人助!

    人要無助變孤獨!

    孤獨之人如獨木!

    獨木難將林字出!

    人弱都盼強者補!

  • 7 # 城市科普

    出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一句話出自《孟子·公孫丑下》,也就是說這一句話是出自孟子,我們下面接著看一下孟子為什麼會說這樣的話。

    孟子身世:

    孟子出身在魯國(山東一帶)的貴族,但是到了孟子的時候由於家族沒落了,而且時間恰好就是春秋晚期,那個時候天下大亂。由於天下大亂,就被迫搬家到了今山東鄒城一帶,但是生活過得苦啊,房子都是租的。孟母三遷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吧,那時候孟母為了孟子能認真讀書,就三次擇鄰而居,也就是說孟子在幼年的時候生活艱苦。孟子到了40歲就開始收徒授課,接觸國家政界人員了。還奔走於各諸侯國之間,宣傳自己的學說和主張。孟子他繼承了孔子的“仁學”思想,提倡“以民為本”,“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還反對戰爭與殺戮,主張“仁政”統一天下。孟子的政治學論是以“性善論”為基礎,他說“側隱之心,人皆有之”,人的善良是區別於動物的本標誌。

    創作背景:

    作品是從公孫丑(孟子的弟子)與孟子探討學問和歷史規律,孟子表達的政治思想,然後弟子記錄下來的。所以就不難明白了,孟子是主張“仁政”的思想,反對殺戮,然後根據歷史的規律來說出這一句話的。這一句話是符合歷史規律的,中國歷史上各朝代的更替已經說明了這一句話是正確。

  • 8 # 林間的風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意思為: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援他的人少了幾點。在職場中 要多於人交朋友,幫助有需要的同事,以後當你有困難的時候,他們也會幫助你的。古代就是這樣形容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 9 # Forest醫生祥子

    道:道義道德;寡:少。違背道義,必定會陷入孤立。

    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大指一個國家,小指一個團體,要想使人民或大家安定下來不離之而去,不能靠劃定的疆域的界限或者企業規模的大小;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威振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

    施行仁政的君主或老闆,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或老闆,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內外親屬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會歸順於他。憑藉天下人都歸順他的優勢,就能攻打連內外親屬都反對的寡助之君。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反之,沒有仁政的國家或團體,得不到更多人的擁護或愛戴,如果面臨大敵,則會不戰而敗。

    這句話強調指出各種客觀及諸多因素在鬥爭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觀條件及“人和”或“有道”的因素,說明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

  • 10 # 位世界

    此段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失道者寡助,得道者多助!”

    所謂失道者寡助是從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談起!比方說與人為惡!一件不足以為然!時間久了!人們的恭敬心沒有了!可能表面上對你客客氣氣,你一旦失勢!等待的可能是笑話,不會有人主動為你解憂排難!不要說不會!不要說我不懂!五千年的經驗!五千年的智慧總結!如果你不信那就試試!顧及死的很難看!

    道是通達的!不但適用於人際關係!而且管理!甚至鄰里關係!等等!

  • 11 # 春華中原

    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個連爹孃都不孝順的人,你指望他對你守信踐諾是不可能的。同樣一個長期失信霸凌世界的美國,失道失德.遇到困難時.大多數國家會選擇旁觀。

  • 12 # 馬火蟻

    望文生義,失道者寡助的意思是失去了道義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少。這是至理名言。

    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也都有惻隱之心,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秤,會自覺校正自己的正義之心,行正道,舉大義是人的本性。當人們看到有人行善時會不由自主的伸手幫忙,當看到有人拉車上坡艱難時,會不由自主的伸出援手,當看到有人受委屈時會不由自主的仗義執言,這就是古人說的“理不順氣死旁人”吧!當看到兩人爭執時,人們不由自主的會替佔理的人說話!因為人們把公序良俗、人類行為規則裝入了心中,即道義在人們心中作為一杆秤在起評判作用。

    國與國間也一樣,雖然世界上的行為準則大多是由大國強國制定,但是,不是大國強國都有理,都按它自己制定的規則辦事,它們常玩雙標,對這種現象有些國家很硬氣,敢於發聲批評,有些國家自知自已國小力弱,為自保,只能忍氣吞聲,但在關鍵時候比如投票時,它們會有正確選擇,用實際行動伸張正義。有時大國強國內部正直的人也看不慣自己國家的雙標行為而挺身而出批評其政府。

    孟子早就指出國家的成功、統治者的成功來自於人心,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中人和是根本的,有了上下團結,同心同德的局面統治者一定會成功,若失去了人和即人心團結認同,那麼必然失敗。因為決定一切的是人心不是武器的優劣不是地理條件的好壞,在有核武器的今天,這個道理一樣適用!

  • 13 # 黃長樂

    “失道者寡助”,意思是說,所做所為失去公眾的道德認同的人,也即失去道義的人,是得不到公眾的幫助和支援的。這句話,在抗日戰爭中用得比較多,毛澤東《論持久戰》一書中講了這句話。在解放戰爭中,新華社每天的評論文章幾乎都有斷言國民黨政府“失道者寡助”。最近,美國政府不認真抗疾,作為一個發現了A代新冠肺炎的國家,卻將疫情爆發的責任強加給中國,這種不負責任、不作為、將疫情政治化的行為,為世界各國所不恥,必然導致越來越多的國家與美國保持距離。

  • 14 # 劉新雨16161

    首先希望題主能早日走出生活不如意的陰霾。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句話字面上的意思很簡單:合乎道的人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援與幫助,違背道的人就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在這裡,很多人把“道”理解為“正義”。但是,這裡的“道”真的是正義嗎?

    孟子在這裡說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個人,而是指一國之君。一國之君既是戰爭的總指揮,也是政治上的領袖。孟子透過論述戰爭勝負的問題,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觀點,這裡的“道”也即孟子此前說過的“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簡而言之,這裡所謂的“道”並非正義仁德等等,而是更為簡單純粹的“民心”

    百姓所希望的,就給他們;百姓所厭惡的,就不要做不要說。

    ——但民心是無關善惡正義的,如果百姓是善良的,自然會擁護仁德的君主;如果百姓是食人血饅頭的一群人,還傻乎乎滿口仁義道德,為底層民眾謀福利、大量散財給庶民的話,終有一日會得到眾叛親離的悲劇下場。

    注:此處的百姓指戰國之前的百姓:即有姓氏的貴族的統稱。

    底層的庶民是沒有姓的。

    當題主身邊的人所求的並非題主所認同的“正義”時,如果你不希望自己最後是“寡助”這麼一個結果,那麼就謹言慎行吧,忍住自己發出不同聲音的慾望,低調行事,沉澱自己,儘量不要做讓旁人不喜歡的事情。

    而如果題主所求的是自己心中的“正義”的話,又何必將旁人對你的“多助”“寡助”放在心上呢?

    如果心裡實在悲憤難解,就再讀一讀孟子的其他話吧: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共勉。

  • 15 # du分家裡7本

    何為道?我們換個思路來理解:我們假設道即為道路,道路是要有人的,你走在道路上遇到的人多,相處的人多,所以獲取的資源就更多,失道就是不走尋常路,那個路(甚至沒有路)遇到的人非常少,所以能過去的資源會非常少

    PS:深圳梧桐山頂峰,一路崎嶇陡峭,扛著車上去只能一個人完成

  • 16 # 亦瀅記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經常被人用在落魄之時,覺得人一旦落魄就很少有人會願意幫助你。但失道者寡助中的“道”,乃是道義,是內心的生存準則。指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援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然陷於孤立。但是當今社會唯利是圖,很少再去講道義,講仁信。久而久之,可能會收穫一些小利,不過違背道義的人終究走不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視劇《清平樂》帶給你最大的感觸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