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看這圖裡秦國都成這樣了,六國為什麼還不合力滅秦? 假如他們齊心協力,能不能把秦國滅了?
9
回覆列表
  • 1 # 歷史痴

    面對一家獨大的秦國,六國也曾想過合力對抗秦國,但是都失敗了,為什麼呢?個人覺得,有以下這麼幾點。

    人心

    其實,三國時期的曹操就已經回答了,他的詩作《蒿里行》有這樣的句子: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也就是說,六華人心不齊,即便是勉強組織起聯軍攻打秦國,每次都因為各種原因徒勞無功。

    五國伐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

    首先這一戰後實力最接近秦的齊國直接崩了,六國和秦國之間實力的天平被逆轉;

    其次,這次之後合縱的人心散了,之後齊國一直仇視趙魏楚。趙魏楚西邊受挫,就拿東邊的萎靡的齊國出氣,齊國和秦交好,六國陷入內鬥。

    制度

    秦國進行了軍制改革,他的軍功獎勵制度非常深入人心,極大地激發了士兵的鬥志,再加上嚴苛的秦律,使得秦國擁有了一支數量龐大的戰鬥力遠高於六國的職業軍人。

    他一年四季都可以對外用兵,其他國家在春種季節和秋收季節是無法對外用兵的。

    人口

    戰國後期,幾乎三分之二的人口都在秦 ,6國加起來都沒有秦國多 ,他們還拿什麼和秦國打?

    打啥啊, 也就能利用地形,與秦國周旋了。

    六國

    六國中與秦國對抗最堅決的,其實還是三晉,也就是韓魏趙三國,因為他們與秦國是鄰國,按照戰國後期秦國一直奉行的“遠交近攻”策略,對韓魏趙三國的打擊始終是沉重的,不遺餘力的。

    韓魏趙三國實際上已經是精疲力盡,他們和秦戰鬥多年人力消耗已盡。

    而燕國可以說是秦國的臥底了,齊國前面說過,在五國伐齊之後徹底心涼了。

    只有楚華人多地廣,可是楚國的制度太落後了,動員能力太差,再加上楚國似乎很少出現有進取心的國君,一直安於現狀,最後也逃不過被秦國吞滅的命運。

    而且各個領主的權力太大,每次合戰總有楚國貴族帶頭逃跑……

  • 2 # 歷史百川

    縱觀戰國末年,唯一能和秦國抗衡的只有經歷胡服騎射改革的趙國。但是,長平之戰秦國一舉殲滅了趙國的軍事力量,使趙國失去與秦國抗衡的資本。自此之後,秦國統一六國的大勢不可阻擋,六國只能垂死掙扎,完全失去抵抗能力。

    長平之戰之前,山東六國何嘗沒有組織抗秦聯盟?把秦國扼殺在函谷關之西,不敢東出。但這些脆弱不堪的抗秦聯盟每次都被秦國瓦解。

    聯盟,本身就是脆弱的存在。人有私心,國家也有私心。六國幾次合縱伐秦,甚至攻破函谷關,但始終沒有攻下咸陽。為什麼?因為聯盟內部各懷鬼胎。

    長平之戰之前,六國合縱抗秦確實有能力打敗秦國。但是,打敗秦國和滅了秦國是兩碼事。滅國之戰,勢必會激起秦國的反抗之心,人被逼到死路上時所能做的事是任何人都不敢想象的。聯盟必定要付出極大的代價。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願意當排頭兵與秦國血戰,把秦國滅了,自己的家底也被打的差不多了。誰會當這個傻子呢?

    其次,戰國末年。戰國七雄頻繁發動戰爭,除了秦國之外,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目標是滅了其他六國。但是,秦國有這個目的,別的國家即使知道也不會相信。有想法並不代表能夠實現,在山東六國的心理,打輸了仗丟失點地盤,損失點利益很正常,滅國一說幾乎不可能。齊湣王被五國合力攻打,攻破都城,最後被楚國所殺。齊國也並沒有因此滅國,不是麼?

    山東六國並不相信秦國有能力甚至是真的滅了各國。所以,合力之事更是難上加難。

  • 3 # fun探索發現

    你這個想法當時就有人提出過而且也實踐了。這個人就是蘇秦。鬼谷子的徒弟。

    蘇秦提出的就是“合縱”,統一消滅秦國。並帶六國相印。稱為“縱約長”。可以說是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人。是的秦國15年不能東出函谷關。

    然而六國雖然合縱但是也奈何不了大秦。因為大秦東面有百二雄關————函谷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隨著時間流逝,六國內部紛爭開始擴大。再加上蘇秦被殺後,“合縱”最終走向失敗。

    而蘇秦的同門張儀早早已經來到秦國。採用“連橫”計策破破“合縱”計策。使得六國矛盾更加擴大,最終打破了六國的同盟關係。

    後來秦國的范雎又採用“遠交近攻”之計。使得六國各個擊破。最終統一全國。

    秦始皇也成為了“千古一帝”。

  • 4 # 跪射俑

    秦國採取了遠攻近交、重金賄賂六國國臣的寵臣為秦國說好話等謀略;

    六國國君沒有精明強幹之人,無法與英明的秦王贏政相比。

  • 5 # 哈士不是奇

    戰國是一個動亂的時代,也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各地的人才紛紛前往各國,企圖遊說君王任用他們的主張,以此揚名立萬。

    蘇秦是這樣,張儀也是這樣。而在重用人才這方面,秦國是做的最好的。因此,理所應當的,秦國最後統一了天下。

    不過。螻蟻尚且偷生,更何況各國的諸侯呢?

    如果說在戰國前中期,秦國統一天下的意圖還不是很明顯,各國之間無法通力合作還可以理解。可是到了戰國後期,秦國接連吞併楚趙的大片土地,其用意已經很明顯了,各國為何還不放下成見,聯合抗秦呢?

    三場戰鬥,導致六國抗擊秦國的資本消耗殆盡

    戰國時期,有資格成為強國的,莫過於四個位於邊疆的國家,它們分別是秦國、趙國、齊國和楚國。

    因為它們處於邊疆,能夠向外開拓疆土,獲取資源(齊國靠近大海也是一樣的)。

    像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擁有碾壓其他國家的能力,卻始終無法向外擴張,又因為其處於中原四戰之地,最終疲於奔命,被齊國拉下霸主神壇。

    事實也的確如此,秦國一路走來,遇到的對手也正是這三個國家。而秦國也正是透過擊潰這三個國家,才最終統一了天下的。

    這三場戰爭分別是五國伐齊、鄢郢之戰和長平之戰。

    五國伐齊

    自從齊國將魏國拉下霸主神壇以後,威望就一天比一天高,隨後的徐州相王更是奠定了齊國東方大國的地位。

    此時的齊國,儼然已經成為了即魏國以後,和楚國並列的大國。與之相對的,則是秦國的崛起,魏國的衰敗,使得秦國擁有了東出的資本。而經歷過商鞅變法的秦國,也在迅速變強。

    因此,齊國和秦國之間,早晚有一戰。

    很快,齊閔王提供了機會。齊閔王的驕縱自大和四處樹敵,引起了其他各國的不滿。於是,一場浩浩蕩蕩的合縱伐齊運動開始了。

    五國聯軍將齊國軍隊擊潰以後,開始各回各國,誰曾想樂毅卻抓住了這個機會,連下齊國七十餘城,幾乎滅亡了齊國。

    雖然此後田單以火牛陣復國,但是齊國的底蘊卻被洗劫一空,再也無力崛起。

    鄢郢之戰

    齊國衰敗後,楚國和趙國依舊有著相當大的實力。是以,為了更好地增長國家的實力,秦昭襄王決定攻打楚國,楚國地大物博,但士兵戰鬥力弱,是最好的開刀物件,於是就有了這鄢郢之戰。

    鄢郢之戰中,秦國大將白起攻破楚國兩都,鄢和郢,重創了楚國,吞併了楚國的大片領土,極大地增長了秦國的實力。

    要知道鄢和郢一直以來都是楚國苦心經營之地,其地位不下於周王室的鎬京和洛邑。秦國攻破鄢和郢,不僅獲得了楚國大量的物資,還摧毀了楚國在西邊對秦國佈置的防線,意義不可謂不大。

    最重要的是,還獲得了楚國大片的土地。在戰國,土地,就是人口和糧食。

    而此戰過後,楚國引以為豪的疆域優勢也已失去,實力遭到了極大的削弱。

    長平之戰

    趙國趁中原征伐之際,默默積攢實力,引起了秦國的忌憚。而放眼當時的六國,也唯有趙國能夠給秦國威脅了。

    因此,此時的趙國可以說是秦國一統天下最後的阻礙。於是,就爆發了這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中,趙王中秦王反間計,用趙括換下廉頗。而趙括因經驗不足,中了白起之計,最後將四十萬大軍交到了白起手中。

    白起害怕趙軍譁變,就將他們全部坑殺了。而失去了這麼多士兵的趙國,也根本無力抗衡秦國。史書上記載當時的趙國青壯年皆死,只剩下老弱婦孺。

    此三戰以後,六國根本無力抗秦,合縱也是徒勞

    這三場戰鬥以後,山東六國已經無力抵抗秦國。這一點,從地域上就能夠看出,佔據了整個中原半壁江山的秦國,在制度上佔有優勢的秦國,山東六國如何抵抗,又如何能夠抵抗呢?

    有人說邯鄲之戰的勝利能證明一切。邯鄲之戰,秦國失敗,我並不否認,但是邯鄲之戰距離長平之戰也不過數月,秦國元氣根本沒有恢復,再加上將相不和,才遭遇了失敗。

    可是憑藉著秦國制度上的優勢,秦國的恢復能力遠比山東六國強,就是耗,山東六國也耗不起。

  • 6 # 當代曹植

    即便齊心協力,也滅不了秦國。

    戰國後期,秦華人口最多,幾乎佔了一半,對百姓控制最嚴,壓榨最狠,動員能力最強,六國聯手,也不是對手。

    五國伐齊後實力最接近秦的齊國由盛而衰,六國和秦國之間實力的天平被逆轉。

    之後齊國一直仇視趙魏楚,齊國和秦交好,六國陷入內鬥。

    燕國是秦國的臥底。

    楚國制度落後,動員能力太差,自吳起變法失敗後,楚國無希望。

  • 7 # 新莽傳奇

    面對秦國的一家獨大,六國是有過針對性部署的,在蘇秦的遊說下,六國結盟共抗強秦。但是六國同盟為什麼還是不能共同擊敗秦國呢?觀點如下:

    六國同盟是比較鬆散的。外敵壓力減弱的情況下。各國為了自己的利益會發生衝突,這樣削弱以後同盟的可能性。六國之間歷史戰爭所造成的傷口,沒那麼容易彌合。齊楚兩家都是大國,祖上也曾闊過,做過春秋霸主。互相不服氣。齊燕都曾被對方滅過國。這種亡國之恨豈能輕易抹掉。趙魏韓三家分晉後,三家都曾變法,也曾短暫強大。三家中趙國軍事實力最強,可惜後來的君主不善用人,長平之戰精銳損失殆盡。秦國採取了“遠交近攻”的策略籠絡齊國,大灌迷魂湯。麻痺了齊國,為各個擊破奠定基礎。秦國的地理位置好,易守難攻。鄭國渠的修建,反而增強了秦的農業生產力。秦國商鞅變法非常成功,加上連續出現開明君主,保證了政策的延續執行。

    這些因素,使得統一的使命接棒到了秦國手中。秦國最終不負眾望的消滅六國,完成統一,建立了第一個封建王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韭菜餃子餡怎樣調有綠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