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甲申十七年

    看《水滸傳》覺得太尉多是因為宋朝時對武將的尊稱就是太尉,許多地方要拍馬屁,就叫太尉。就好像日佔時期老百姓管日本人都叫“太君”一樣。

  • 2 # 海學390

    在宋朝初,太尉只是一個虛銜,更多是的是用來替皇帝辦一些事情。到北宋宋徽宗時期,太尉已經是三公之一,正二品。這個官職比宰相、樞密使要低一級。此時的太尉的職權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長兼總參謀長。但是,又比現在的防長、總長的許可權大太多。只要皇帝同意,他就有權隨意調動全國各地的軍隊。

    在《水滸傳》中,一共出現過三個太尉。

    第一個是洪太尉洪信,也就是放出了一百零八個妖魔來禍害人間的人。

    第二個太尉就是宿元景宿太尉了。《水滸傳》裡為數不多的正派官員,又是蔡京、童貫之流的死對頭。為梁山招安牽線搭橋,可謂是盡心盡力。

    第三個太尉便是高俅高太尉了。在《水滸傳》中,高太尉作為掌握軍隊的太尉,最主要的反派角色。

  • 3 # 羽扇觀

    我們首先吶,得了解一下,太尉這個官職是啥,他是幹什麼的。

    “太尉”這個官職歷朝歷代他的職權和地位,都是不一樣的。

    “太尉”這個官職最早是秦朝出現的,是掌管軍事的最高官員。

    在宋徽宗之前的“太尉”,還是很厲害的

    “太尉”的演變歷程呢,我們這裡不多說,大家可以到網上啊,查一下具體資料。我們這裡主要就是講一講,宋徽宗時期的“太尉”是幹什麼的。

    要知道啊,宋神宗之前是廢了“太尉”這個職位的,而宋徽宗後來又將這個職位呢,給重新應用了。

    並且將太尉,給定為武官的一個等級,什麼意思呢,就是隻要你是武官,只要你做官的等級夠了,你就都能叫太尉。逐漸演變成了一種稱呼,而不是官職。

    但是“太尉”這個稱呼不僅僅是稱呼武將的,在民間,平明老百姓喊小兵,可能都會喊“太尉”。我想了想,這個應該和日本人來的時候,漢奸們喊他們為“太君”,是一個道理。

    所以,宋徽宗時期的“太尉”,就是一個等級。而不是官職的名字。

    所以呢,那宋徽宗那朝的“太尉”就不少了。

    像水滸傳裡面那些個太尉啊,就譬如說高俅,他頂多頂多呢,就算宋徽宗的保鏢頭子,

    三四品的官,滿足了等級,就被稱為太尉。

    甚至之後的宋江和吳用,他們倆的官職也是滿足了等級了!

    那咱們也能喊他們倆為:“宋太尉”,“吳太尉”。

    羽扇綸巾麾風雲,萬古歷史笑談間。那咱們下次再見。

  • 4 # 錢多多讀文史

    《水滸傳》裡最出名的當然是高俅高太尉。

    但其次有名的就是宿太尉,因為有個預言是“遇宿重重喜”,是說梁山好漢遇上他就有生機。

    還有一個太尉,對108好漢的出現是個引子,他就是開“伏魔大殿”的洪太尉…

    書上有這麼多的“太尉”,到底在歷史上宋徽宗時是這樣嗎?

    “太尉”這個官兒在秦朝時就是軍事主官,但宋朝重文輕武,它上面還有“三師”節制。到了宋徽宗政和二年九月,皇帝還下令將“太屚”從三公中取消。理由是太尉本不是正經三公,包括司徒司空都不算,現重新設定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

    所以,在宋徽宗時,蔡京就成了具有三公級別的最後一個太尉,但他很快被委為太師。而高俅之類,本就不是太尉,人們之所以還稱他為太尉,是因為皇帝又說了,太尉這個稱號,可以保留,只要夠級別,都可以叫。童貫就是這個命令的第一個受益者,他以武信軍節度使身份,被允許叫做太尉。

    按照《宋史》記載,宋徽宗時,至少有九個職務可以被稱為太尉,他們是殿前司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侯,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侯,侍衛親軍步軍指揮使、副指揮使、都虞侯,他們分別又稱為殿司三帥、馬軍三帥、步軍三帥,合稱殿前九帥(太尉)。高俅的真實職務是殿司三帥之一,所以稱殿帥、太尉。

    太尉這個稱呼,起初是對最級軍事指揮者的稱呼,到北宋末年,已經淪為一種軍銜,約摸是現今人們見到軍事長官,尊稱一聲“將軍”一樣。由於人們慣常喜歡拔高在位者的職務來稱呼,於是,太尉這個稱呼在北宋末年是較氾濫的。童貫以節度使稱太尉,那麼,宋江受封楚州安撫使、吳用受封武勝軍承宣使,雖然現實中未必如此,但以書中的設定而言,他們被稱“宋太尉”“吳太尉”都有可能。

    所以,太尉在北宋末年,簡直如歐洲的公主王子一樣,是“滿街走,多如狗”的。

  • 5 # 炒米視角

    粗看了一下《水滸傳》裡,前後好像一共出場過6個太尉。第1個出場的洪信洪太尉是宋仁宗年間的。屬於宋徽宗年間的分別是小王都太尉王晉卿、高俅高太尉、宿元景宿太尉、陳宗善陳太尉、楊太尉。(不足的請補充。)

    除了高俅有原型外,的的確確是太尉,而且也是掌管禁軍的;小王都太尉原型王詵,不過那就是個駙馬爺的意思;包括洪太尉的都是虛構人物。

    其實即便高俅本人,在正史中著墨也比較少,沒有單獨立傳。遠沒有同時期的童貫、蔡京等人有名。北宋末年大名鼎鼎的“六賊”,分別是蔡京、童貫、王黼、梁師成、朱勔、李彥。並沒有高俅。

    這最主要的原因並非高俅不壞,而是命好,死於靖康元年,整個家族都沒有受到牽連。實際上在宋徽宗時期,高俅曾經掌管禁軍長達20年,靖康之變,最終80萬禁軍不堪一擊,高俅是要負很大責任的。

    高球在掌管禁軍的時候,可謂媚上有功,中飽私囊,《水滸傳》是一點都沒有冤枉他。

    一方面,比較會迎合宋徽宗的趣味,搞了很多“爭標競賽”活動。

    比如“橫列四彩舟,上有諸軍百戲,如大旗、獅豹、棹刀、蠻牌、神鬼、雜劇之類。又列兩船,皆樂部……”其實就有點像印度閱兵時,搞的那種雜技表演,與實際提高戰鬥力,根本沒有任何幫助。

    另一方面,要求利用自己太尉的身份,和掌管禁軍的便捷優勢,中飽私囊。

    侵佔禁軍的營地、佔用禁軍的土地來蓋自己的房子;把禁軍當做自己的僕人差使;為了獻媚,重用禁軍中的藝人和匠人,所以造成了軍中人人喜歡搞花架子,搞侵佔,沒有人務實戰防,經過他20年的折騰,禁軍軍政廢弛。

    太尉雖然仍然是宋朝的武官的高階職務,官至正二品。但是宋朝軍政大權歸樞密院;財政大權歸三司;民政大權歸丞相。太尉實際上是有職無權。更何況宋朝武官見文官矮三品,所以太尉基本上沒有什麼實權。

    唯獨高俅因為會討好宋徽宗,所以掌管了禁軍20年。而宋朝養禁軍的目的,還真不是為了京防,而是為了強幹弱枝;甚至後期就是為了收容社會閒散人員。

    所以這事兒你也不能完全去怪高俅,比起同時期的太師蔡京、真正執掌樞密院(國防部)的權宦童貫,高俅的確沒有什麼權力,只是那個環節中的一部分。

    但是在民間,只要你是個武將帶兵的,基本上只要有人恭維你,都可以叫某太尉。而這個武將自然也欣然接受。所以這才可能是《水滸傳》裡面出現太尉滿天飛的原因啊。

  • 6 # 脂肪故事

    太尉始自秦,是軍事主管的一把手。

    秦時的太尉,地位高、有權勢。但是隨著時代的演變,到了宋朝,有資格稱太尉的就多了。

    高俅的職務是殿司三帥之一,被稱為太尉很正常。而除此之外、馬、步軍各有三帥,也能夠被稱為太尉。這是明面上的太尉。在宋朝這9個人都能夠被稱為太尉。

    但實際上,只要達到了一定位置和級別,都能夠被稱為太尉。就好比現在處處都是“老闆”一樣,軍隊互稱將軍一樣,變成了日常社交中的尊稱,也沒有人會去認真追究。在《水滸傳》中,出現過好幾個太尉。

    例如開篇中放出108條妖魔的洪太尉,例如力主招安梁山好漢的宿太尉,等等。

  • 7 # 家是最小國

    在一部水滸傳裡,至少有四個太尉,而且這四個太尉中好像也有大有小,比如最早上梁山招安的那個太尉陳宗善,要受太尉高俅制約,這所有的太尉在太師蔡京面前,都畢恭畢敬禮貌周全。這時候有人就會感到奇怪:太尉、太師都是三公級別的職銜,在平級高俅面前,蔡京咋就敢那麼裝大?這我們就要從歷朝太尉一職的演變來說起了:在宋徽宗時代,蔡京做了最後一任太尉之後,這個職銜就徹底取消了。而像高俅那樣的“假太尉”,宋徽宗身邊至少有九個,其官職和權力要比後來的九門提督小上不止十倍,在汴梁城裡,更是可以說“殿帥滿街走,太尉多如狗”。這段話可能會把很多讀者繞暈,所以咱們下文要根據《宋史》記載,用大白話詳細解釋一下。宋朝是一個奇葩的朝代,特別是它的官制,跟歷朝歷代都不同(名實混殽,品秩貿亂之弊,亦起於是——《宋史職官志》)。就拿太尉這個職銜來說,在晉代,三公以太尉為首,其次是司徒、司空,在三公之上,還有二大,也就是大司馬、大將軍;在隋唐,大司馬大將軍都沒了,太尉司徒司空成了真正的三巨頭,同樣位居正一品。但是到了宋朝,太尉司徒司空這三公的頭上,又多了三個上司,也就是被稱為“三師”的太師、太傅、太保。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蔡京就任太尉,到了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九月,趙佶就下令取消了太尉那一檔次的三公:“古代太師太傅太保才是三公,現在稱他們為三師,不合古禮。司徒司空在周朝只是六卿級別,太尉是秦國的軍事主官,都不是正經的三公,所以從今天開始把太尉司徒司空全部取消(並宜罷之)!重新設定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正宰相級別,周朝的三孤(少師少傅少保)改名叫三少,副宰相級別!”趙佶詔書一下,蔡京就成了宋朝最後一位三公太尉。但是蔡京也沒吃虧,因為他不做太尉而改做太師,還是正一品。但是高俅們就慘了,他們那個太尉就成了一句客氣話,就像清朝稱呼大學士為“某相”,稱呼督撫為“大中丞”一樣,都是當朝根本不存在的官職。蔡京之所以成為末代三公太尉,不是被免職,而是那個職位徹底取消了——這樣說想必讀者諸君就不會被鬧糊塗了。但是接下來還有第二個問題:既然蔡京是宋朝末代三公太尉,那麼誤走妖魔的洪信、陷害林沖的高俅、招安捱揍的陳宗善、成功招安的宿元景,一部水滸傳裡至少出現了四個太尉,這有作何解釋呢?讀者諸君請稍安勿躁,雖然用一句“此太尉非彼太尉”就可以概括,但是為了嚴謹起見,咱們還是詳細解釋一下。雖然三公太尉這一隻想被徹底取消,但是宋徽宗趙佶也沒有“浪費資源”,他同時還下令:太尉這個稱號,往後僅僅是個不代表級別的稱號,只要夠級別的武官,都可以被叫做太尉(改太尉以冠武階)。童貫成了這一改名的第一個受益者,馬上就以武信軍節度使的身份,被允許叫做太尉,於是節度使一級的軍官,都可以被稱作太尉。這是符合宋朝官制的:“都指揮使以節度使為之。而副都指揮使、都虞候以刺史以上充。”“殿前都指揮使在節度使之上,殿前副都指揮使在正任承宣使之上,殿前都虞候在正任防禦使之上。”這就是說,宋江後來受封楚州安撫使、吳用受封武勝軍承宣使,是有資格被稱作“宋太尉”“吳太尉”的。除了童貫,在宋徽宗宣和末期時期,雨後蘑菇一般出現了數不清的“三公”“三少”,其中三公多達十八人(三太師、四太傅,十一太保),三少多得數不清(三公至十八人,三少不計也),像高俅那樣的太尉,更是“滿街走,多如狗”。按照《宋史》記載,宋徽宗面前至少有九個站班的保鏢頭子可以被稱為太尉,他們就是殿前司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同時他們被分別稱為殿司三帥、馬軍三帥、步軍三帥,三三見九,合稱殿前九帥(太尉)。高俅那個被稱為太尉的“殿帥”,就是殿司三帥之一。也就是說,高俅不過是御前警衛部隊九大主官之一,在文官說得算的宋朝,在冠蓋雲集的京城,高俅的地位未必就比太師宰相家門口的一條狗地位高多少。殿帥滿街走,太尉多如狗”正是那時候的真實寫照。要說高俅的軍銜究竟有多高,他們的品級在從二品到正四品之間。

  • 8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太尉,最早的意義,其實就是國防部長。秦國當年設立這樣一個官職,在《呂氏春秋》裡出現,喚作國尉。秦國的大將白起,就曾當過這個官。

    在秦滅六國的時代,太尉很快又從國防部長的角色演變為類似於一戰德國的參謀總長,代表人物便是尉繚子,他就是嬴政的國尉,整個滅六國的軍事謀劃,就是他來策劃部署的。而當戰事平息之後,他便退隱下來,寫了一部軍事學名著,即《尉繚子》。

    但這個參謀總長性質的太尉,到了漢朝就完全變味了,其實不再涉及軍事,最多就是一個名義上的官職,漢初還有一些懂軍事的武臣來擔任,往後便完全不著調,改由貴戚來做了。漢武帝時期,乾脆廢了這個官職,再往後便設定出大司馬、大將軍等名號,當作最高軍職,但實際上往往又不帶兵,而是略同於後來的軍委主席。

    而到了宋朝,太尉這個原本看上去高高在上的職位便一下子氾濫了,就好比是某某作協主席,滿大街都是,甚至連寫作文都不通順的也行。

    當然,規矩也是有的。宋朝其實是把太尉當作一種榮譽稱號,而且是六種榮譽稱號的第四等。第一等為太師,而後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一般來講,只有兩種條件的人可以享受這個榮譽稱號,一是當宰相的人退休了,皇帝便送他這個稱號和相應的福利待遇;二是由司徒、司空的級別一路往上走,也可以提升到這個位子。

    北宋歷史上,開國元勳趙普這樣的,到七十一歲退休之際才混上太師,呂夷簡這樣的,就只能混個太尉了。

    但就是這樣一套官制,後來又變了兩回。第一變是北宋神宗年間,搞出一個散官(榮譽稱號)系列,太尉又被搬過去,做了武散官的第一等。第二變是北宋末年,宋徽宗下了一道旨令,說太師太傅太保才是三公,其實的都不算,全部撤銷——而水滸故事,恰好就發生在他那個年代。

    那麼問題來了,故事裡的那些個誤走妖魔的洪信洪太尉、陷害林沖的高俅高太尉、招安捱揍的陳宗善陳太尉、成功招安的宿元景宿太尉,你們這四個究竟是哪門子的太尉?難道是水滸作者幫你們虛構的嗎?

    頭一個洪信,《水滸傳》說得明白,他是宋仁宗嘉佑年間的殿前太尉。殿前指的是殿前都指揮使司,太尉則是當時的武散官第一等,也就是說,洪太尉是北宋神宗改革散官的太尉。但問題是,宋仁宗是宋神宗的爺爺,爺爺時代的官,怎麼會有孫子時代的稱號——所以,這其實是水滸作者的筆誤。

    第二個高俅,他其實就沒那麼完整了,一是六種高官的榮譽稱號剩下了三種,而他沒輪到;二是太尉這個稱號既然不再屬於上三種,那就徹底墮落了,所謂“殿帥滿街走,太尉多如狗”正是那時候的真實寫照。

    正因這樣,捱揍的陳宗善陳太尉就是一個典型的二流子,屬於“多如狗”的行列。

    至於宿元景宿太尉,多少算是個正面角色,他在水滸裡是唯一幫襯宋江他們的大官,當然前提也是收了宋江不少錢,但你懂的,收錢就給你辦事,這難道還不好麼?

    當然這樣的好官,是虛構的。

  • 9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太尉是武職的極品,漢唐太尉位列三公,是國家軍事機關的首腦,宋代的太尉則是武人的榮銜。宋代曾經授銜太尉的武將中有很多非同小可的人物,包括岳飛,劉琦這樣的蓋世英雄。

    可是水滸中太尉的面目卻大不相同。高殿帥還則罷了,他出身端王潛邸,隨身有幾手踢球相撲的手段,作為從龍派,執掌殿司軍馬,八三四一,這樣的故事各朝各代都是有的。其地位大體類似於高宗時期有“髯閹”之稱的殿司都指揮使楊沂中楊太尉,當然高太尉的功勞是不能和楊太尉相提並論的了。

    其他幾位太尉就更砸太尉的招牌了。水滸開宗明義就是(洪太尉誤走妖魔>。且看這洪太尉是何等模樣:

    這洪太尉獨自一個行了一回,盤坡轉徑,攬葛攀藤。約莫走過了數個山頭,三二里多路,看看腳痠腿軟,正走不動,口裡不說,肚裡躊躇,心中想道:“我是朝廷貴官,在京師時,重裀而臥,列鼎而食,尚兀自倦怠,何曾穿草鞋,走這般山路!知他天師在那裡,卻教下官受這般苦!”又行不到三五十步,掇著肩氣喘,只見山凹裡起一陣風。風過處,向那松樹背後,奔雷也似吼了一聲,撲地跳出一個吊睛白額錦毛大蟲來,洪太尉吃了一驚,叫聲:“阿呀!”撲地望後便倒。。。。。。洪太尉倒在樹根底下,唬的三十六個牙齒捉對兒廝打,那心頭一似十五個吊桶,七上八落的響,渾身卻如重風麻木,兩腿一似鬥敗公雞,口裡連聲叫苦。

    如果說宋代曹武惠王,韓蘄王之位相當於元帥,這太尉也算是四星將軍了,這等四星將軍未免太過膿包了吧。

    再來看看招安梁山的陳宗善太尉,在梁山上被張幹事李秘書擺弄如土偶,用他自己話說就是“哪敢多說一句”,“屁滾尿流”回京,也只有對蔡太師哭訴的本事了。就是西嶽上香的正面人物宿太尉也絲毫不見多一點出息。

    怪啊,這些一級上將究竟是些什麼樣的“貴官”,“貴人”啊? 上香,請天師,招降草寇需要一級上將們親自出馬嗎?

    我們細讀一下這段文字。在《吳用賺金鈴吊掛 宋江鬧西嶽華山》一回,梁山好漢攔截了太尉宿元景的座船,說明欲借太尉御香,儀從並金鈴吊掛去賺華州,太尉不敢推託,只得應允了。且看下文:

    宋江“於小嘍羅內,還揀一個俊俏的,剃了髭鬚,穿了太尉的衣服,扮作宿元景。”。

    咦?剃了髭鬚? 那宿太尉不是翩翩少年了,為什麼沒有髭鬚?什麼樣人沒有鬍鬚?如果小兵扮演老大人,理應貼上些髭鬚才是啊。

    再看第八十三回《宋公明奉詔破大遼 陳橋驛滴淚斬小卒》:

    “ 適來四個賊臣設計,教樞密童貫啟奏,將宋江等眾,要行陷害。不期那御屏風後,轉出一員大臣來喝住,正是殿前都太尉宿元景。”

    原來這宿太尉有時候是在御屏風後面幹活地。

    現在答案已經有了,宿太尉原來是位廉潔奉公的好太監,“貴人”原來就是中貴人。

    進而我們可以判斷,那兩位膿包的洪太尉,陳太尉也都不過是皇上親近的大太監。想想書中已經給了資訊,四大奸臣之一的楊戩楊太尉,歷史上不就是個太監嘛。

    太尉是何等尊貴的國家名器,居然成了皇上鞍前馬後求道上香的太監們的榮銜。水滸中出場的五位太尉,高俅之外,其他四位居然都是太監,而且其中宿公公這樣的好人是碩果僅存。梁山好漢們要上達聖聰,不是透過宿公公這樣的好太監,就要打師師姐枕頭上的關節,這大宋朝的國運實在是沒法子給人留任何懸念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加酵母無鋁泡打粉做包子涼了發硬,想商用的,如何解決包子發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