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魁哥說歷史

    演義中,魏延、張嶷、陳式、杜瓊四將,帶領兩萬大軍從箕谷行軍,北伐中原。諸葛亮派參謀鄧芝傳達自己的軍令,出了箕谷之後,要堤防魏軍埋伏,千萬別冒進。陳式卻不以為然,第一個質疑道:“丞相也太膽小了吧?我認為魏軍遭受十幾天大雨,衣甲都毀壞,肯定急著回家,怎麼可能有埋伏?現在我們倍道而進,只要追上魏軍,便可大獲全勝,現在為何又不讓快速行軍了?”

    鄧芝聽後,緊皺眉頭,不厭其煩說道:“丞相神機妙算,沒有算錯的時候,你們怎麼敢違抗軍令?”陳式譏笑道:“如果諸葛亮足智多謀,也不至於有街亭之失!”這時,旁邊的魏延想起丞相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時,沒有聽他的“子午谷奇謀”,也跟著起鬨道:“丞相如果聽我的良策,兵出子午谷,現在不說長安,說不定連洛陽也打下來了。現在一會兒讓進兵,一會兒又不讓進兵,難道軍令如此不明嗎?”

    陳式不再聽從鄧芝傳達的軍令,帶著他的五千士兵,揚長而去,想先到祁山安營紮寨,看羞辱丞相諸葛亮一番。”鄧芝見攔不住,無可奈何,他只能回到大營,向諸葛亮訴說魏延、陳式的無禮之處。

    果不其然,陳式不聽諸葛亮的號令,貪功冒進,中了司馬懿魏軍的埋伏,損失慘重,五千士兵便傷亡四千餘人,陳式只剩下四五百傷兵,暫時在谷內休息。

    諸葛亮不但沒有立刻處理陳式,反而派鄧芝來安慰他,防止生變。在諸葛亮大軍奪取祁山,犒勞三軍完畢後,這才將魏延、陳式、杜瓊、張嶷四將帶入大帳,進行秋後算賬。諸葛亮質問道:“是誰失陷了軍來?”

    魏延第一個回答道:“是陳式不聽號令,擅自進兵,這才有了大敗。”陳式不甘示弱:“這都是魏延的主意,不關我的事。”諸葛亮卻不聽陳式的辯解,一錘定音,認為是陳式故意攀咬魏延,於是將其推出斬首示眾。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孔明曰:“他倒救你,你反攀他!將令以違,不必巧說!”即令武士推出陳式斬之。須臾,懸首於帳前,以示諸將。

    說實話,陳式違抗軍令,魏延同樣也違抗了。但是諸葛亮只殺陳式,卻不追究魏延的責任。他不殺魏延,是憐惜魏延是一員不可多得的大將。這已經很明顯了,諸葛亮將陳式當作替罪羊殺了。

    那麼,在正史上,陳式是否也被當作替罪羊殺了?他的結局如何?

    在正史上,陳式一共出場三次。第一次出場,是劉備派遣陳式等十餘名將領帶著部隊,去馬鳴閣道(棧道),截斷曹軍的退路。但是因為徐晃抵擋住了陳式的攻擊,曹操大軍順利撤退。劉備派出的陳式部隊功虧一簣。

    第二次出場,是劉備東征時期,陳式和吳班帶著水軍在夷陵駐紮,並沒有參戰,也沒什麼表現,就是一個打醬油的。

    第三次出場,就是和演義中所描述的這一次。建興七年(229),諸葛亮派遣大將陳式攻打武都、陰平二郡,曹魏雍州刺史郭淮帶軍與之交戰。諸葛亮親自帶領大軍馳援陳式,成功擊退郭淮部隊,奪取武都、陰平二郡。《三國志》中記載如下:

    七年,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遂平二郡。

    由此可知,在正史上,陳式從漢中爭奪戰時期,便是蜀漢的一員大將了,受到劉備的重用,並參與了劉備發動的夷陵之戰,在蜀軍大敗後全身而退。在諸葛亮北伐時期,陳式取得了攻克武都、陰平二郡的戰績,可以和第一次北伐奪取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相媲美了。

    結語

    演義中,陳式和魏延都違抗諸葛亮軍令,葬送四千多蜀軍,結果諸葛亮不處罰魏延,將陳式當替罪羊殺死。

    正史上陳式可能比不上魏延,也是蜀漢難得的一員大將,在諸葛亮的指揮下,取得了奪取武都、陰平二郡的戰績。

    有人認為陳式是《三國志》作者陳壽的父親,被諸葛亮軍法處置,被陳壽所記恨。因此陳壽在寫《三國志》時,故意貶低諸葛亮及其獨子諸葛瞻,以此來報復。實際上,陳壽作為一個“良史”,是不會摻雜個人感情的,即使他的父親真的被諸葛亮所殺,他也不會故意貶低諸葛亮父子的。

    何況,這只是網友的無端猜測,沒有任何靠得住的證據。陳式在攻克武都、陰平二郡後,便失去了記載,也不知道是病逝,還是戰死,他的下落成謎。

    前往“魁哥說三國”公號,觀看更多三國精彩文章。

  • 2 # 韶華傾夢

    陳式,是蜀漢的中基層將領,雖然沒有留下耀眼的功績,但其對蜀漢的發展還是有一定的作用的。陳式在演義中出現兩次,在正史中出現三次。

    演義中,陳式第一次出現的是劉備和曹操打響的漢中之戰。漢中雖然對於曹操來說是一個雞肋,但對於劉備勢力而言,卻是一塊肥肉,而且能夠以漢中的地理優勢來抵禦北方的曹操,與益州形成一個緩衝地帶。

    而漢中之戰的轉折點是定軍山之戰。在定軍山一戰中,陳式曾和魏名將夏侯淵相鬥,但不幸被俘虜了。最後,陳式還是被黃忠以夏侯尚為戰俘交換回來。所以,陳式的第一次出場有點狼狽。

    陳式的第二次出場,卻是到了蜀漢後期,諸葛亮第三次北伐的時候。在第三次北伐中,諸葛亮命令陳式和魏延等四將追擊魏軍,同時要求他們不要貪功冒進。但沒想到,魏延和陳式都違背了諸葛亮的軍令,致使蜀軍被埋伏。最後,陳式被諸葛亮給斬殺了,而同違背軍令的魏延卻活了下來。所以,陳式的第二次出場似乎就成為魏延的背景,走了個過場。

    正史中,陳式第一次出現同樣是在漢中之。但與演義不同,正史中的陳式是奉劉備之命,和其他九營的將領去截斷馬鳴閣棧道,斷漢中咽喉。但因為徐晃的阻擊,陳式等人的計劃失敗了。可是,陳式能夠在奇險的計劃中活了下來,就足以看出其是有本事之人。隨後,因為陳式表現的可圈可點,被劉備所重用。

    第二次出場是在章武二年左右,這一段時期是劉備率軍伐吳,為關羽復仇。但是,因為孤軍深入,中了陸遜步步為營和以退為進之計,在夷陵之戰中被陸遜的一把大火給燒得個大敗。所以,這一次陳式雖然隨軍出征,但並無用武之地。

    第三次出場是在建興七年,也就是諸葛亮第三次北伐的時候。期間,蜀軍在陳倉斬殺了王雙,而陳式則奉諸葛亮之命去攻佔武都和陰平二郡。武都和陰平二郡是曹魏邊境中少有的幾個人口大郡,兩郡的拿下是諸葛亮北伐時期唯一佔據的曹魏城郡,也是被諸葛亮遷移人口的重點城郡。所以說,這一點上,陳式功不可沒。

    正史上,對於陳式的後來蹤跡並沒有明確的介紹。而演義中,陳式的死亡卻實在是替罪羊。因為後期的蜀漢,經過了關羽失荊州和劉備夷陵之戰大敗後,中基層將領缺失嚴重,造成了青黃不接的局面,特別是趙雲等將領的去世之後,諸葛亮北伐更是到了無將可用的地步。

    所以,魏延在當時就是諸葛亮可以使得出手的一張王牌。但是,魏延的用兵講究“奇險”,和諸葛亮的謹慎不同,再加上魏延的性格,使得諸葛亮時常有壓制不住他的感覺。而第三次北伐的時候,魏延和陳式都不聽諸葛亮的軍令而造成大敗。

    但諸葛亮實際上也知道,肯定是魏延帶起的頭,因為陳式在當時並沒有這個膽子去違背軍令。儘管如此,諸葛亮還是需要倚仗魏延的勇武,而不得不把陳式當替罪羊來立威,以及警告魏延。

  • 3 # 李厚何

    小說再怎樣“七實三虛”畢竟也就是個小說,《三國演義》裡出場的非虛構性人物,在史實中完全是另一個表現和命運,這種例子是屢見不鮮的。

    比如在《三國演義》裡一副文官長者形象的國舅董承,史實中其實是被招安的“白波帥”(跟黃巾之類有很多瓜葛)之一,簡單說和打劫皇帝的李樂原本是同黨,只不過為了利益分道揚鑣而已;比如小說裡在諸葛亮南征之初就毅然反正,最後因立功而官復原職的越巂太守高定,現實中不但一反到底最後被諸葛亮殺死,而且他其實才是南中之亂的真正發起者,孟獲都是被他挑撥起兵的,且在他死前名義上是其下屬;張遼、李通、劉琮……歷史上都善終,而在小說裡個個不得好死,最誇張的則是蔡瑁了,他不僅沒有被蔣幹盜書害死,而且也不存在巴結曹操和曹操一見他就煩之類橋段——因為他原本就是曹操的發小。

    那麼就要說到陳式了。

    陳式的命運同樣十分神奇,這個歷史上確實存在的蜀漢將領正史甚至野史記載寥寥,不但本人在《三國志》中無傳,在其他人傳記中也只有他寥寥幾筆。

    他第一次在正史中出場,是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七月劉備反攻漢中時,被劉備派遣進攻鎮守馬鳴閣棧道的曹將徐晃,作為牽制的偏師,而主力則由劉備親自率領攻打陽平關的夏侯淵,結果陳式戰敗撤回,許多士卒墜崖身亡。但這次攻勢蜀漢各路軍都不利,吳蘭、雷銅、任夔都戰死,劉備本人和張飛、馬超也徒勞無功,因此陳式自然也不可能受到什麼處分。劉備失利後急招諸葛亮增援,諸葛亮在楊洪鼓勵下大舉增兵,最終獲得漢中戰役勝利,關鍵人物黃忠就在這支援軍當中,而陳式早在黃忠之前就出兵,並不是黃忠的牙將。

    第二次出場則是夷陵之戰時,劉備和陸遜相持,派陳式和吳班等於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七月故意出兵在平地立營,“夾江東西岸”,試圖示弱誘出吳軍殲滅,雖然沒有得逞,但這路蜀漢軍隊卻在隨後的火攻中倖免,平安撤回白帝城。吳班資格非常老,地位也很高,陳式能和吳班共同領兵,此時的地位也已不低了(雖然語氣上陳式排名還是低於吳班)。

    第三次則是建興七年(公元229年)的建威之戰,這一次諸葛亮出祁山北伐(第三次),主力由他親自率領,自陽平關出,攻打建威,陳式作為偏師進軍涼州,以分散曹魏兵力,但曹魏主將郭淮識破諸葛亮計策,置陳式於不顧急援建威,結果兩軍主力在建威打成僵持,各自退兵,而作為偏師的陳式部卻如入無人之境,攻下了原屬曹魏涼州的武都、陰平二郡。

    劉備建國後不斷喪師失地,諸葛亮歷次北伐雖然勝多負少,卻很難鞏固所佔曹魏城池,武都和陰平兩郡是絕無僅有的、北伐中奪取並長期鞏固的原曹魏疆土,其意義還是不低的。照理說,立下這一功勞的陳式應該受到封賞,但正史中陳式的記載就此戛然而止,他最後命運如何,甚至他是哪裡人、如何加入的劉備集團,官爵是什麼,都是一片空白。

    《三國演義》中陳式只出場兩次,且都十分狼狽,第一次在定軍山作為黃忠牙將,輕敵被夏侯淵俘獲,靠交換俘虜才僥倖生還;第二次就是在第三次北伐中和魏延、張嶷、杜瓊出箕谷,因為與魏延一起不遵諸葛亮將令,結果中伏大敗,被魏延救出後將責任全推給後者,結果做了魏延的替罪羊被斬。有意思的是,這兩處描寫在正史中全都找不到影子,而正史裡原本就不多的陳式事蹟,小說連一個字都沒用,似乎羅貫中僅僅用了“陳式”這個名字而已。

    順便說,陳式在正史中也有寫成“陳戒”的,也就是說,就連名字都不一定靠譜。

  • 4 # 市井九公子

    蜀漢之將。在定軍山曾被敵人夏侯淵俘獲,但是與夏侯尚交換戰俘得以返回。第三次北伐中,追擊魏軍失敗,被追究戰敗的責任,遭諸葛亮斬首。而與之同犯軍法的魏延因將來有用而免死。

    《三國演義》中記載,在諸葛亮第三次北伐中,因追擊魏軍失敗,被斬首示眾!那正史中,是如何記載的?

    三國時蜀漢將領。是劉備軍中重要的基層指揮官。後期為高階將領。在諸葛亮的軍事指揮下有過攻克魏國兩個郡的輝煌戰績。可惜的是,三國志並沒有他的單獨詳細的記載,只能在其他人的傳記裡找到直言片語,我們從而瞭解他大概的生平事蹟。

    《徐晃傳》中有書:

    第一次記載,曹操征討張魯之後返回鄴城,留下徐晃與夏侯淵拒劉備於陽平。劉備派遣包括陳式為首的十餘名將領帶著各營部隊去截斷馬鳴閣道,因為徐晃的阻擊,使曹操得以親自帶走各路大軍撤退,打亂了劉備的巨大戰略策劃。劉備兵行險招,堪稱大膽,但是不幸失敗了,陳式在這次危險的軍事行動中倖存。在後面的記載中,他的指揮權更重,可見是贏得了劉備更大的信任。

    《諸葛亮傳》中記載:諸葛亮在眾將中選擇派遣陳式攻打武都、陰平,可見此時的陳式已經成長為蜀漢重將。郭淮企圖反擊陳式,被諸葛亮大軍震懾下,不戰而退。

    蜀漢中期大將之一。軍中地位低於魏延、吳班、高翔。但高於其他人。

    陳式在蜀漢軍中屬於那種兢兢業業,恪盡職守,中規中矩的小指揮官,即使上級的命令是讓他深陷險境或是孤軍深入都會毫無疑問的執行,是忠誠軍人的典範。在勇武和智謀方面並沒有特別出類拔萃的地方,說明他不是特別出色的人才。但也是那種必須存在的人物。

    在《三國志》中陳式早在劉備時代便被起用,在諸葛亮時代也是被重用的大將,不過其中並沒有記載他被殺一事,或者說他的死都沒有記載。至於《三國演義》中陳式被諸葛亮當做替罪羊所殺,完全書中為了襯托魏延而設計的場景。以達到供讀者觀賞的效果……

    以上就是小九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如有錯誤之處,還望指教

  • 5 # 江湖小曉生

    陳式是蜀漢的一員大將,但是隻是很普通的一員大將。在《三國演義》中,陳式成了魏延的替罪羊,被諸葛亮所殺。可是在《三國志》中,陳式的結局並沒有交代,應該是善終。

    三國是一個群星薈萃的時代,由於英雄人物太多,而且我們都很熟悉。因此像陳式這種不怎麼起眼的人物,也就沒有太光輝的形象記載了。

    在蜀漢集團,陳式跟關羽、張飛這些一流武將是不好比的。即使是跟後來的魏延、姜維比起來,也有很大的差距。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三國演義》中,才給了陳式這麼一個做替罪羊的下場。而實際上,這種二三流武將,在正史中,壓根就沒有仔細介紹的必要性。當然了,也有人說陳式是趙雲的真實版本,那可就真的高估了陳式了。

    一、《三國演義》裡,陳式的確成了魏延的替罪羊。

    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的時候,啟用馬謖守街亭,結果導致街亭丟了。從此以後,軍中不少大將,便開始在私底下質疑諸葛亮的指揮能力。

    尤其是魏延這傢伙,他一天到晚就提子午谷奇謀這件事,似乎諸葛亮不聽他的,才造成了後來這麼多被動的情況。

    有了魏延這位後期響噹噹的猛將撐場子,其他將領自然是更喜歡在私底下發牢騷,比如說陳式,就是比較不服氣諸葛亮的。

    諸葛亮第三次北伐,讓魏延、張嶷、陳式和杜瓊這四位猛將,從箕谷這邊出發。由此可見陳式手底下大概有5000人馬。

    這個時候諸葛亮擔心前軍冒進,所以讓鄧芝到前面來提醒他們要小心。結果陳式就有些不高興了,甚至揚言是丞相膽子太小,魏軍壓根就不可能有埋伏,因為他們在連續十幾天的大雨中泡著,哪有空搞埋伏呢?

    這個時候魏延也沒閒著,這哥們跑出來幫腔,又提到了當年的子午谷奇謀,並且對諸葛亮的統兵權提出了質疑。魏延的潛臺詞就是說:能者居之是最正常不過的,既然不能,何不讓能者來?

    有了魏延的幫腔,陳式就更加肆無忌憚了,於是他衝鋒在前,壓根就沒想到司馬懿那邊有埋伏,結果傷亡慘重,5000兵馬只剩下了400多人逃出來。

    事後清算的時候,諸葛亮把這幾位大將都喊了過來。結果魏延搶先表示:都是陳式這傢伙不聽丞相的,快滅了他!

    到了這個時候陳式才反應過來,原來魏延才是最大的坑。於是也反咬一口指責魏延,說他才是罪魁禍首。但是諸葛亮卻偏偏沒有責罰魏延,而是將陳式給弄出去宰了。

    很顯然,這件事中魏延和陳式都是違反軍令之人,可是諸葛亮不處理魏延,偏偏收拾了陳式,可見諸葛亮是向著魏延的。至於可有可無的陳式,成為犧牲品也就是必然的事情了。

    二、《三國志》中的陳式,還是頗受重用的。

    在《三國志》中,陳式的形象就沒有這麼不堪了。好歹這哥們也是在劉備時期,就得到啟用的大將,算得上是蜀漢集團的二流元老了。

    不過很可惜的是,惜字如金的陳壽,並沒有給陳式多少出場的鏡頭。整本《三國志》,陳式一共只出場了三次。

    第一次出場:漢中之戰前夕。

    曹操拿下漢中以後,將夏侯淵和徐晃留在了這裡,自己帶著大軍回到了鄴城。這個時候劉備也拿下了益州,於是他想要更進一步,奪取漢中。

    當時劉備帶著十幾個將領前往馬鳴閣道,其中就有陳式。不過很可惜的是,他們本打算阻斷這裡的出路,好把曹操的兵馬困死在漢中,結果在這裡遭到了徐晃的猛攻。

    因此劉備這一戰兵敗了,不過陳式僥倖活了下來。所以說這一戰中,陳式並沒有表現出什麼英勇的地方。當然,活下來也是一種能力。

    第二次出場:夷陵之戰中。

    夷陵之戰爆發後,劉備帶著一幫馬仔要跟孫權死磕到底。結果在猇亭遭到了陸遜的反擊。而此前陳式便跟吳班帶著水軍駐紮在夷陵。

    當時劉備本部的大軍遭到了火燒連營的打擊,幾乎潰不成軍。還在大帳中嗑瓜子的陳式,甚至都沒參戰,就宣佈戰敗了。因此這一次他還是撿了一條命。

    第三次出場:跟著諸葛亮北伐期間。

    這回陳式算是正兒八經露臉了,過去拿到的劇本,不光沒臺詞,甚至連個臉都不給露。可這次完全不同了,因為陳式在諸葛亮的指揮下,居然拿下了武都和陰平兩個郡。

    諸葛亮多次北伐,除了第一次有所斬獲以外,這次的戰果算是排行第二名了。由此可見,陳式在這次的戰爭中,表現是相當不錯的。

    拿下武都和陰平以後,曹魏的郭淮不服氣,還想來找陳式的麻煩。結果發現諸葛亮帶著大軍來了,只好選擇罷兵。

    七年,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遂平二郡。---《三國志》

    由於這次軍功,使得陳式正兒八經進入了蜀漢名將的行列之中。雖然地位比不上魏延,但是在次一級別的武將中,也算是響噹噹的人物了。

    總結:陳式其實就是很普通的武將罷了。

    陳式在漢中之戰前就已經出現了,這說明陳式早就在劉備集團效力了。但是他的成長似乎並沒有那麼快,由此可見陳式的能力是稀鬆平常的那種。

    他之所以躋身於名將行列,完全是靠熬資歷。有些人業務能力不怎麼樣,但是對老闆一片忠誠,兢兢業業,時間長了,也可以得到老闆的器重,陳式就是這樣的人。

    演義裡,讓他做了魏延的替死鬼,完全是作者為了拔高魏延這個人的個人形象而已。因為相比較而言,魏延比陳式重要多了。

    參考資料:《三國演義》、《三國志》

  • 6 # 大愛無恨劉成

    《三國演義》中陳式因為和魏延互相推諉扯皮,被諸葛亮以違抗軍令的罪名斬首了。

    其實《三國演義》也就是為了塑造諸葛亮賞罰分明,又通權達變的智慧形象。儘管描寫得惟妙惟肖,但是仍然難以抹去諸葛亮想趁機殺一儆百,樹立軍中威嚴的嫌疑。至少,作者可能是有意抹黑諸葛亮的。因為,諸葛亮為什麼單單是殺了陳式?而陳式正好的後主劉禪派來助戰的?這難道是巧合嗎?

    難道不是諸葛亮在告訴眾將:無論是誰,違抗了我的命令都要軍法從事;哪怕是代表皇帝來的,或者是皇帝身邊的人,都要一視同仁。這也對應了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的那句話: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這不把自己同皇帝並列起來了嗎?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可是擁有生殺予奪的大權了,甚至有廢立皇帝的大權。《三國演義》無中生有,描寫了諸葛亮斬殺陳式的來龍去脈,其含沙射影之意可見一斑。

    當時是諸葛亮準備進行第三次北伐。諸葛亮決定先取祁山,然後北伐。後主劉禪派陳式帶兵五千,前來助戰。於是,諸葛亮令魏延、張嶷、杜瓊、陳式出箕谷,馬岱、王平、張翼、馬忠出斜谷,都到祁山會師。然後孔明自提大軍,令關興和廖化為先鋒,隨後進發。

    魏延和陳式、張嶷、杜瓊四將領一萬人馬,出了箕谷,突然參謀鄧芝來傳達孔明軍令,叫大軍原地不動等候將令,以防前面有曹魏的埋伏。陳式就率先發起了牢騷,指責諸葛亮用兵前後矛盾又太過多疑。

    鄧芝替諸葛亮辯護了幾句。旁邊的魏延也開始添油加醋,發洩對諸葛亮的不滿。

    陳式和魏延越說越激動,越說越離譜,就對諸葛亮展開了“揭瘡疤”、“算總賬”式的批判。把街亭之敗也舊事重提出來了。魏延甚至把自己兵出子午谷的計策被諸葛亮否定的經過,也一五一十地告訴了陳式。

    最後,陳式決定違抗諸葛亮的軍令,帶領自己的直屬五千兵馬出箕谷,搶佔到達祁山,以此來證明諸葛亮的錯誤,順便羞辱諸葛亮一番。鄧芝苦苦勸阻,陳式乾脆不理,一意孤行,徑自帶五千兵直出箕谷,向前而去了。鄧芝只得回報諸葛亮。

    陳式和魏延兩人一唱一和,表面看是發發牢騷;但是,往深層次考慮,就是對諸葛亮統軍的不滿,想要剝奪諸葛亮的軍權,阻止諸葛亮北伐。

    結果,陳式果然遭遇了曹魏的埋伏,陷入曹魏大軍的包圍。陳式左衝右突,奮力拼殺,也難以突圍。關鍵時刻,魏延殺入了重圍,救出了陳式。陳式所帶士兵只剩下五百,而且還個個帶傷。五千精兵強將被陳式帶成了五百殘兵敗將。

    陳式和魏延回去之後,兩人互相推卸責任。諸葛亮就斬了陳式。我們看《三國演義》第一百回《漢兵劫寨破曹真、武侯鬥陣辱仲達》:

    卻說孔明大驅人馬,復出祁山。勞軍已畢,魏延、陳式、杜瓊、張嶷入帳請罪。孔明曰:“是誰失陷了軍來?”延曰:“陳式不聽號令,潛入谷口,以此大敗。”式曰:“此事魏延教我行來。”孔明曰:“他倒救你,你反攀他!將令已違,不必巧說!”即令武士推出斬之。須臾,懸首於帳前,以示諸將。此時孔明不斬魏延,欲留之以為後用也。

    可憐的陳式就這樣被斬了。這裡邊最後的幾句頗耐人尋味。說的是諸葛亮故意把陳式懸首示眾,又側面說明了諸葛亮避重就輕,不斬魏延的原因。

    其實,的確是陳式違抗了軍令。魏延雖然有在旁邊攛掇之罪,但畢竟魏延並沒有和陳式一起去違抗軍令,而且還救了陳式。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斬殺馬謖和陳式,一真一假;斬殺馬謖是真,斬殺陳式則無從考究了。作者無非就是藉此來描寫諸葛亮的賞罰嚴明;另外,也為諸葛亮之所以能夠掌握蜀漢軍政大權理順了邏輯。

    但是,正史之中,並沒有陳式被諸葛亮斬殺的記錄。

    陳式一共參加了幾次戰鬥。第一次是隨劉備參加漢中之戰,負責截擊徐晃;雖然他敗給了徐晃,但是卻被升職,說明仗打得還是可以的。

    第二次是隨劉備參加了夷陵之戰,說明劉備是想把陳式作為蜀漢集團的第二梯隊來培養的。陳式的職務也是越來越高,在軍中的地位僅次於魏延、高翔、廖化。

    第三次是獨立帶兵攻打隴西三郡,說明諸葛亮也是比較重用他的。《三國演義》之所以安排諸葛亮斬了陳式,可能也是作者對陳式的史料掌握不多,無法再寫下去,於是就“借刀殺人”了。書中指出是後主派陳式前來助戰的,作者安排諸葛亮殺了陳式,也可能是為了表現當時諸葛亮和後主之間的默契配合也不是一帆風順的。

    總而言之,陳式是蜀漢集團的高階將領之一,如果真是諸葛亮斬殺的,不可能任何史書都沒有記載。就算是諸葛亮殺的,也不大可能是因為違抗軍令而殺的,極有可能是死於政治鬥爭。《三國演義》為了表面美化諸葛亮,就把陳式的死寫成了他違抗軍令,咎由自取的。

    所以,我認為:《三國演義》安排諸葛亮殺陳式,是對諸葛亮的“明褒暗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人會有一段時間特別鬱悶煩躁,什麼都不想幹,幹什麼也沒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