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底之物

    從道德經這條,失……而後……的句型規律來說,雖然一步步喪失更多的道,但人們仍然希望用一個一個的“名”來克己之慾。也應了王東嶽老師的遞弱代償原理,越代償“名”越繁瑣依存關係越多,按這層邏輯“禮”之後就是“法”。

  • 2 # 以畫隨出

    失禮不失忠,有忠禮就輕。

    禮多人不怪,有禮仁就在!

    只有仁慈心,才有德在身。

    德仁禮忠全,聖人在眼前!

  • 3 # 馬振廷1

    道德無時無處不在怎麼會失呢?.失者自我捨棄之意,絕學無憂。謝絕人事清靜無為,道家修煉功夫。舍空紅塵俗事,最難捨的是禮尚往來亂性之首,要不怎麼會隱居深山修行呢?就是逃逼禮這個俗事關。

  • 4 # 吾乃李先生0

    失禮而求諸野

    正經解釋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故去彼取此。

    這裡的意思我理解是道生德,德生仁,仁生義,義生禮。德是一個點,仁是線,義是面,禮是體,法是外表。

    如若是大廈,德是根基,在最底層,看不到。仁是承重柱,留意時會看得到,但不細想,不知其用大。義是外牆,遮風擋雨。禮是裝修。法是軟裝。

    道德是抽象的描述,仁義是具體的描述(可以把仁義當做道德的一個分支),禮法是付諸實踐的制度。從道開始層層遞進最後到禮,所以我們要考慮禮之後,也就是在禮的基礎上會產生什麼?我覺得是秩序。

  • 5 # 蚊旅天下

    這裡的禮字應該等同於現在的法律法規,這已經是保障社會秩序的底線,法律法規失效就意味著社會失控,混亂將不可避免,人類就回到弱肉強食的自然法則裡,那將是可怕的煉獄。所以,道德、公序良俗是高於法律層面對人行為的約束力量,不能拋棄。

  • 6 # 養生男人699

    古人曰:道德仁義禮智(知)信名法利,無智(知)又無信不就是今時之現狀嗎,多名多法不正是今之需要嗎,無智知又無信就是對中華傳統古文化的無知無信,從而棄之,廢之,黑之,這不就是今人之所為嗎!名多法多不正是今人之所用嗎,一物多名牌,一事多法用,一人多名職,就是為了一個利字獨存守了,卻不知利之後還有病災禍死之存在的,一切事小,生死是大,死了死了,一切所有都沒了,

  • 7 # 經典音樂薈1

    大概意思是,當道失傳之後,人們就重視宣揚德,當德失傳之後,人們就重視宣揚仁,再之後就是義,而最後就是禮,當大多數人都在宣揚禮的時候,說明社會已經殺父弒君盛行,社會就開始出現混亂了,當所有人都重視義的時候,沒有兄弟能不團結,沒有子孫都不孝順,沒有官員能不廉潔,不用約束而禮行天下,可是如果沒有義而只強調禮,則必然要混亂,沒有義的力就是作秀,當所有人都重視仁的時候,天下的姐妹都互相敬愛,不必有血緣,亦如兄弟,因為仁者愛人,還沒有仁的義也是不完整的,當所有人都重視德的時候,就是天地之大德生。

    說明只有人民發自內心的認同道德的厲害,才是真的大德。要不就是虛偽的,是愚弄百姓的開始。

  • 8 # 感照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父親是社會的靈魂。

    家庭的不穩,由於女德的缺失。

    社會的不穩,由於家庭的不穩。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 9 # 鏡花水月128063329

    命性而居厚 厚而積德 德居而厚善 善厚者而居禮 而居理者善道 禮而先曉 居理者而厚禮 為道者損之又損 為利者不止而貪之 先禮者而無理者 視為失道 禮之邦 能聞善用 禮之壞 不能者之用 失道者層禮不窮 失德者長理義之戲 長禮儀之用 常有者失 常失者壞 失仁者 常懷脾疑 君心不穩 常懷弒性 人心不穩常懷以暴 信義者之禮 德善者之希 希有常性用 性用者常感恩 德善以用 禮而往矣 往矣之初心 棄禮廝而教 用教而不言 美言忠不信 真言而不美 禮其者徒 師教者尊 忠言逆耳 忠信之嚴 慈目者之父 慈母者之敗 嚴父者之教 嚴母者之愛 忠其禮者用 失德禮之壞 失仁義墮惡 失善性難保 自古以之際 際慧者德善仁 戲慧者繳以亂 君心不穀 難用天下 人心不穀 世道之亂 乘其心以安 博物之以廣 通道才能安 有道者德善奉行

  • 10 # 崇立一二

    失禮而後亂!

    這個回答其實也是道德經自己說了的,在《道德經》德篇第一章中,老子說到:夫禮,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忠信之薄,並不是說禮是淺薄的形式,薄字,與泊字相通,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注重禮啊,是可以讓人暫時得到休養的,好比航行的時間長了,暫時停靠碼頭,補充給養,類似於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發慧;

    亂之首也,亂,在這裡不是混亂的意思,而是指對治混亂的意思,也就是說,注重禮,是可以暫時治理混亂,恢復規矩的。這

    麼解讀不是我瞎說,是有證據的,在儒家《論語》中,孔子曾說過類似的話:吾有亂臣十人...意思是說周武五,有十個大臣幫他來解決混亂,治理國家。

    我們現在將禮的作用,禮的物件弄明白了,再來回答這個問題也就簡單了,在老子看來,禮,是可以用來對治混亂的,一旦禮失去了作用,那麼混亂也就叢生了!

  • 11 # 趙日金141

    德有上德與下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意思為,具有上德的人不講德,所以有德。具有下德的人講德,所以無德。

    《道德經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所以,失去了道,再講什麼德、仁、義、禮,沒用了。

    《道德經三十八章》“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信之薄,而亂之首”。意思為,失去了道才講德,失去了德才講仁,失去了仁才講義,失去了義才講禮。而禮是信念淡薄的產物,是禍亂的開始。

    故,失禮而後,天下大亂。

  • 12 # 尋藝持久

    這個問題問題問的非常好。不管你是真知道還是真的不知道,我可以明確的告訴你,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要問失禮之後是什麼,請你聽好,要記住,失禮之後只能是一個字----悔!!!

  • 13 # 靜思錄Vlog

    失德而後仁

    失仁而後義

    失義而後禮

    失禮而後復歸於道

    失道而後德……

    如此迴圈

    如果順應自然規律(道),則不需要仁義道德

    比如沒有人類的世界,沒有仁義道德,秩序自動形成。

    疫情期間,人類生產活動減少,自然界自動恢復新的生態平衡。

    禮,不是單指禮貌,而是指包括禮貌和法規在內的一些人類主觀製造的行為準則。

    世界是動態的變化的,而禮是僵化的靜態的

    如果沒有那些僵化的禮,則人們可以不斷形成新的平衡秩序。

    做人也如此,如果有僵化的思維,則無法適應變化

  • 14 # 道易森浩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在老子看來,社會偏離了大道,才有了提倡道德的必要,但這時的“德”已不是“ 上德”,而只能是“下德”。因為“上德不德”,其德在內而不在外,完全是出於內心之自然,而非自恃有德而表露於外。“下德”產生的仁已不是無心的自然流 露,而是有心如此,是人為的結果,這就是“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是“上德”的進一步喪失,仁與義相比,前者重在內在觀念,後者重在外在行為。仁義忠信雖然已經背離了自然道德的基本精神,但他們畢竟還是一些道德原則和觀念,禮則不同,它是一些已經制度化了的行為規範,當人們自覺的道德觀念不足以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時,統治者便制定出一系列客觀具體的行為標準——故曰“失義而後禮”。而禮的出現,則標誌著仁義忠信等道德觀念的失敗,故曰“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薄”即不足、衰竭之義。

  • 15 # 西蜀府河人

    道德,為五常之首。

    五常:仁義禮智信。

    失道而後必失德,失德而後必失仁,失仁而後必失義,失義而後必失禮,失禮而後必失智,失智而後必失信。

    失信,必天下大亂,而後迴歸於:人人自律的道德。

    這就是社會發展的迴圈規律!

  • 16 # 明k月心

    而後接著老子《道德經》38章: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跟解:禮節的故意表現使得遠離了忠誠信任,是棄內而顯外謀亂之根基。道、德、仁不失之明的人,知道禮節實質是虛華,而且是愚昧的開始。所以大丈夫立身厚道淳樸而不遠離於道。處於樸實而不處於虛華。所以儘量捨棄後之虛華汲取前之道源。

    如此依老子本章之意而勸世,則失禮而後必要有先見之明的人勸世道返璞歸真,之後遠離謀亂的開始,如是後世陽光大道,自然和諧。

  • 17 # 書海白魚

    失禮而後寡

    為什麼是“失禮而後寡”呢?那麼以下我們就結合原文和當今社會的現狀來做一個具體分析。

    《道德經》分上篇和下篇兩部分,上篇以“道”開始,所以叫《道經》,下篇以“德”開始,所以叫《德經》。“上德不德”便是下篇《德經》開篇第一章,其原文如下:

    [ 原文 ]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①;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④。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

    處其實,不居其華

    故去彼取此。

    [ 註解 ]

    ①上德:上等的品德;不德:不得,即不求獲得;有德:真正的品德。

    ②下德:下等的品德;不失德:不失去得的機會;無德:非真正的品德。

    ④上仁:上等的仁愛;上義:上等的義氣。

    ⑤上禮:上等的禮儀;攘臂:振臂、揮臀。

    ⑥失道:失去信仰。

    ⑦薄:輕薄;首:開端。

    ⑨處其厚:立身於基礎厚重處;不居其薄:不立身於輕薄處。

    ⑩處其實:立身於樸實處;不居其華:不立身於虛榮處。

    [ 譯文 ]

    具有上乘品德的人,從來不追求形式上的德,這才是真正具備了德。

    而下乘品德的人,從來不放棄在形式上追求“德”,實際上是沒有真正具備德。

    真正具備德的人,一切順其自然無為所為,而且也是無心所為,形式上具備“德”的人喜歡人為地加以施為,而且也是有心作為;

    講仁愛的人要做一件事,是沒有私心意圖的,所以容易做好。

    將義行的人要做一件事,常有私心目的,所以可以做好的事是有限的;

    講禮儀的人去做一件事,是勉強施為,如果沒人響應,於是便揚起手臂使人屈服,這樣的人最終什麼也做不好。

    所以,喪失“道”的人才去講德;喪失德的人才去講仁;喪失仁的人才去講義;喪失義的人才去講禮。

    而所謂的禮儀啊,是人心不夠忠厚,是社會動亂的禍首。

    自以為有先見之明那不過是道的虛華是愚昧的開始。

    所以,大丈夫選擇醇厚而不選擇輕薄選擇樸實而不選擇虛華。

    因此,便捨棄後者而選擇前者。

    [ 解析 ]

    老子告訴我們具有高尚德行的人,根本就沒有有德與無德的概念,也從來不會去追求表面上的德,因為大道是無聲無名的,而與大道相輔相成的大德也同樣是無聲無名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為,沒有絲毫的做作。就像真正有錢的人,錢對於他們來講不過是數字的積累,所以他們不用採取任何方式來顯示自己的富有,別人也自然知道他們有錢,反之不具備這種高尚德行的人,就會不斷地去刻意修飾,以各種形式來告訴人們,他是有德之人但往往適得其反。因此,這裡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很深刻的不容迴避的問題。那就是我們該怎麼做人?

    老子把一個人的修行分為了五個階段,最上乘的是“道”,最下乘的是“禮”。“道”是什麼?在這裡我們把它理解為“崇高的信仰”,“禮”又是什麼?禮便是世俗當中的一些禮節、規則和人與人之間禮上往來的一些風俗習慣。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我們在這裡把上面這段話單獨從《道德經》中拎出來,而不去考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這兩者之間玄乎的邏輯關係的話,那麼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沒有崇高的信仰,也應該有高尚的品德;如果不能做到有高尚的品德,也應該有一些仁愛之心;如果連仁愛之心也沒有,那麼總得有一點正義感吧;如果一點正義感也沒有,那麼最基本的禮節總應該遵守吧”。

    如果一個人連最基本的流於表面的人與人之間交往的禮節都喪失了的話,那麼我給它加上一句“失禮而後寡”是不是順理成章呢!

    拿當今社會的人情世事來說,比如你身邊的朋友、同學或者同事要結婚了,給你下了請帖。你說我這個人平時沒有什麼信仰,道德也不夠高尚,也沒有什麼仁愛之心等等吧,那麼最起碼的禮節總要遵守吧,婚禮該參加還是要參加吧;人情該走的還是要走吧;紅包該出的還是要出吧。雖然有時不情願,雖然有時比較煩感,但是表面上還是要過得去的嘛,朋友、同學、同事和身邊的一些人總得要相處下去的嘛。所以“禮”是做人的一個底線,失去了“禮”,也就意味著做人失去了底線。如果你說我不管它什麼禮不禮的,我和周圍的人也不要有什麼“禮尚往來”,請我我也不去,我有事也不要支會你們,那麼這樣的話你將會被社會所孤立,所以就叫“失禮而後寡”!

  • 18 # 賈雲峰

    仁義禮智信,是古代的“五常”,做人要求的基本準則。人失禮必然失智,智最初源於知,即今人所謂的良知,後又轉化為智慧的含義。人若不講禮節,肯定會丟掉良知而陷入糊塗,當然更談不上智慧了。

  • 19 # 護法天瓶

    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然後呢

    失智而後信,失信而後天下崩阻。然後經過一段時期的調整,開始慢慢走入忠孝廉恥謙等德行。謙德都沒了,估計就是山崩地裂的時候了。

    最開始的時候,天下道德大興,大道滄滄,行善之人多如過江之鯽。最早的時候你看孔子尚周,為何?因為周人善良啊。哪怕到了唐代還有勇夫安知義,智者必懷仁。最早的吳越歌謠,君乘車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車揖,君擔苙我跨馬,他日相逢為君下。民風善良。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宋風是不是興仁?寬以待天下,大興放生,並規定不殺耕牛,每年三月,無論僧俗,不得殺生。並寬以待天下士大夫,你看看是不是宋朝仁風浩蕩,

    明興禮,至明時期,放生之仁行以不再,所以明以恢復華夏衣冠為主,這一時期興王陽明心學。心學心學,就是滅心中賊,什麼是禮?非禮勿聽非禮勿視,非禮勿看,所以禮就是戒律,明為禮德戒律。

    這一時期,天下的德行主要還是道德仁義禮,所以根據這個,在全世界大方風采的是東方,西方相對沉寂的。

    有人問現在是什麼德?現在不就是智德和信德嗎?科技被提高到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不就是智德嗎。智德中先當初一個科技,然後經過一段時間的提升之後,造成了更大的問題,再當初一個新科技,週而復始。

    信德是什麼?不就是契約精神嗎?就是以信德為基礎的商業文明。

    當然,現在失智而後信,你看科技的提升是不是越來越乏力?對了,放水攀科技是有上限的,然後失信之後呢?

    失信之後,大的五常仁義禮智信就全部走完了,所以福報最大的,最能夠支撐全球性文明的規制會崩潰,然後世界會進去一段時期的崩潰。

    崩潰之後,慢慢開始走入忠孝廉恥謙德,由於謝謝德行都是五常的派生德行,所以規制力度並沒那麼大。在全球性的大崩潰以後,開始慢慢進入忠孝德時代。一些開始行正法的地方會重新繁榮,如黑夜中的星河一樣,閃閃發光。在這個時代,智信德的一些潮流詞,比如法制,自由等會慢慢過時,孝會被提高到一個很高的位置。

  • 20 # Sunny0221

    命性而居厚 厚而積德 德居而厚善 善厚者而居禮 而居理者善道 禮而先曉 居理者而厚禮 為道者損之又損 為利者不止而貪之 先禮者而無理者 視為失道 禮之邦 能聞善用 禮之壞 不能者之用 失道者層禮不窮 失德者長理義之戲 長禮儀之用 常有者失 常失者壞 失仁者 常懷脾疑 君心不穩 常懷弒性 人心不穩常懷以暴 信義者之禮 德善者之希 希有常性用 性用者常感恩 德善以用 禮而往矣 往矣之初心 棄禮廝而教 用教而不言 美言忠不信 真言而不美 禮其者徒 師教者尊 忠言逆耳 忠信之嚴 慈目者之父 慈母者之敗 嚴父者之教 嚴母者之愛 忠其禮者用 失德禮之壞 失仁義墮惡 失善性難保 自古以之際 際慧者德善仁 戲慧者繳以亂 君心不穀 難用天下 人心不穀 世道之亂 乘其心以安 博物之以廣 通道才能安 有道者德善奉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家帶小孩會在婆家人眼裡顯得很懶嗎,沒價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