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猛禽950
-
2 # 趴趴愛剪輯
1939年,日本製定了“南下”和“北上”兩個作戰方向。一開始,日本重視蘇聯豐富的戰爭資源,計劃入侵蘇聯,佔領西伯利亞。1939年5月至9月,根據計劃,日本在中蒙邊界海拉爾以南200公里的諾曼汗地區對蘇聯軍隊發動了大規模的探索性戰略進攻。憑藉數十萬精銳部隊和先進的軍事裝備,雙方在長滿青草、沙丘起伏的荒地上展開了長達4個多月的激戰。日俄戰爭以來,由於軍事思想和戰術的落後,日本第一次遭受了災難性的失敗。“北上”失敗後,進攻蘇聯佔領西伯利亞的夢想破滅,於是他們掉頭計劃“南下”,奪取更多的戰爭資源(石油)等,以便將來吞併世界儲備資源。當時南陽有英、荷、美殖民地,這給日本南下的計劃增加了困難。同時,由於日美奉行完全相反的東亞政策,日美在東亞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利益衝突。1940年春夏季,日本出現了兩次熱潮。從1940年春夏初期的南下運動高潮,到1941年底日本對珍珠港的進攻,導致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日本之所以遲遲不打美國,主要是因為中國人民的抗日鬥爭打亂了日軍的侵略部署,迫使日本法西斯多次推遲向南進軍的時間。除了石油短缺,我們還願意冒險炸燬美國的珍珠港。1940年,希特勒策劃了對英“海獅行動”,要求日德同時對英作戰。日軍驅逐了所有在華英國僑民,奪取了英國在華利益。日軍的實踐直接影響到英美兩國的利益。日本向東南亞的擴張始於1941年年中,引起了該地區大國的不滿。為了警告日軍,美國凍結了對日貿易,其中高辛烷值的石油是最重要的。如果沒有石油,日軍的作戰裝備將無法駕駛,如果這艘船拋錨,就不可能繼續侵略。為了保證正常的侵略和掠奪石油,日本人決定冒險。1941年12月7日,日軍成功實施了珍珠港突襲。太平洋戰爭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份,但與歐洲戰場不同的是,它的起因源自更早的中國抗日戰爭和先前日本與歐美列強等國所累積的矛盾和衝突一九三七年,日本在侵華戰爭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雖然國力繼續消耗,但沒有和談的跡象。加上與歐美國家關係惡化,日本在世界上越來越孤立。最後,美國、英國和荷蘭對日本實施了經濟制裁,並切斷了戰爭物資的進口。前者提出恢復貿易的條件是退出中國。日本在發動戰爭和撤軍與歐美列強之間選擇了前者,並計劃在亞洲佔領歐美殖民地。1941年12月7日,日本帝國海軍在美國太平洋海軍基地珍珠港進行了未經申報的戰鬥。同時,還對西太平洋的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緬甸和菲律賓發動襲擊。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12月9日,美國、英國和中華民國向日本宣戰,而與日本結盟的歐洲軸心國納粹德國和義大利也向美國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歐亞兩大戰場會合。開戰之初,日軍所向披靡,佔領太平洋約四分之一海域,俘虜了大批歐美士兵。直到中途島海戰,他們失去了大量的航母和太平洋主動權。後來日本在瓜達爾卡納爾島上大舉出兵,而美國則重組軍隊進行反擊,在太平洋發起了二線進攻。1945年,美軍收復菲律賓,佔領了日本列島周圍的島嶼,並開始用大型轟炸機和海軍轟炸和封鎖後者。但是,日本堅決拒絕投降。最後,美國在8月6日和9日向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兩枚原子彈。同時,蘇聯還宣佈廢除1941年簽署的《蘇日中立條約》,向日本宣戰,並派遣軍隊滿洲。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並於9月2日簽署了投降書,結束了太平洋戰爭。太平洋戰爭對亞洲未來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日本從1894年起放棄了被征服的土地,受美軍的軍事控制,後來成為美國在亞洲的反共基地。太平洋戰爭也為亞洲殖民地“非殖民化”和傳播共產主義開闢了道路,從而使後者獨立(如印度、菲律賓)或陷入戰爭(如中國、越南、印度尼西亞)。
1895年中日戰爭和日俄戰爭的勝利,擴大了日本的野心。同時由於國內矛盾尖銳,急需透過侵略鄰國來轉移矛盾,所以與在亞太地區擁有殖民地及巨大利益的美、英、法等國有了利益衝突。
所以這是一個國家為了掠奪資源引起的戰爭,與個人無關。
-
3 # 溫子哩
東條英機作為戰爭最高決策人,發動太平洋戰爭自然有關係,但他也是一個時代的代表。
細數日本近代以來,明治維新後,國力蒸蒸日上,吞併東亞各島,入侵朝鮮,打敗“不可一世”的大清帝國,在日俄戰爭後,日本軍事實力達到了頂點。
但是看似勝利的背後,也著實為日本捏把汗,中日甲午戰爭前,日本遭遇金融危機,經濟嚴重受創,將“大陸政策”奉為圭臬的日本,自然要力主擴充軍隊,天皇不惜將自己的年收入中30萬兩白銀來擴充軍備,命令文武官員在6年中也要抽出1/10的月薪上繳國庫。
也就是說為了甲午戰爭,日本拿出了所有的底子,結果真的大勝而歸,自此日本在亞洲稱雄稱霸,但不滿足這點利益的日本,很快在遼東半島上與俄國產生摩擦,一場大戰一觸即發。
開戰之前無論國內外,對日本都是唱衰之聲,一個蕞爾小國打敗大清帝國已是不易,想要動搖歐洲老牌帝國,實屬痴人說夢。面對著二者的差距,日本默不做聲,積極備戰,終於最後打敗了俄國,一舉邁進列強的行列。
舉國歡騰下,日本的民眾不會想到,戰爭勝利前的日本已是大廈將傾,當然他們也不會相信,因為人們只想看到自己想看的。
在軍國主義的薰陶下,日本的青年們被灌輸著愛國,忠於天皇的思想,強調武士刀精神,強調精神萬能論。
日本政府在1940年成立了直屬於總理的總力戰研究所,集中了政府的年輕官員,研究總體戰的相關問題。開戰前,研究所提交了關於日美戰爭的研究報告。這是一份到今天都可以稱得上社會學奇蹟的報告,除了突發事件外,研究報告關於戰爭的預測,和太平洋戰爭的實際過程幾乎一模一樣。從一開始的大勝,到中途陷入消耗戰,到最後蘇聯參戰。結論是日本慘敗。
當時還是陸軍大臣的東條英機看了報告後,這樣批評這些年輕的日本精英:“實際的戰爭不是像你們所考慮的這樣,你們只是在紙上談兵。日俄戰爭的時候,也沒有人相信日本會勝利,戰爭中意外因素是很多的,這些意外因素是不可預測的,所以你們紙上談兵的結論不能算數。”相信這種觀點不止東條英機一人,且大有人在
日本人的愛國,本質上是愚弄加強制,日本人不能想象有哪個國家的人會自發地為自己的制度感到自豪,自發地愛這個國家,認為勝利是來自天皇的保佑,以及自己的忠肝義膽。
這種極端思想,會導致失去思考,無法面對現實的差距。
-
4 # 雜談小部落
日本決定實施南進戰略。日本剛一入侵東南亞,美國就停止對日本之鋼鐵和廢鐵之輸出,接著禁運石油;英國與荷蘭同樣也強化對日之經濟封鎖;日本軍部感到危機,向國民宣傳要粉碎“ABCD包圍圈”(指America Britain China Dutch,即美國、英國、中國、荷蘭),惟有透過戰爭手段。為了抑制日本擴張,美國於7月25日凍結日本在美資產,8月1日對“所有侵略國”實施石油禁運與經濟制裁,英國與荷蘭同時跟進。對於石油、鋼鐵、工具母機有70%從美國進口的日本來說,這政策極為致命,除非日本將軍隊撤出中南半島與中國,否則日本國內儲存的石油資源將會耗盡。日本不接受此條件,並決定與英美荷等歐美國家開戰,進攻東南亞爭奪該地資源以維持國家自給自足的經濟,並持續對中國的戰爭。
肯定與東條英機有關係,畢竟作戰方案和作戰命令都是其下達和執行的
-
5 # 精彩小頻道
和東條英機沒有關係
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原因主要有三點
原因一:首先對日本而言,德國入侵蘇聯是在意料之外,本來日蘇雙方都達成了和平共處條約,從而便於日本在東南亞地區肆意掠奪,但德軍的入侵導致蘇聯這頂“保護傘”失去了作用。並且隨著日本的南下政策,進攻菲律賓、東印度群島、馬來西亞等國家都冒犯到了英美的國家利益,因此美日之戰迫在眉睫。原因二:日本國內空虛,在未來幾年幾乎沒有資本再與美國抗衡,因此對於日本而言,在1941年對美髮動攻擊勝算最大,要是等到美國軍事武裝齊備之際,日本更沒有勝利的空間。因此日本決意發動對美國的襲擊。原因三:對日本而言,從始至終貫徹的都是強烈的軍國主義思想,就連二戰末期日本還抱著一億玉碎的想法,由此可見日本人對於戰爭的執念之深,由於受到軍國主義思想的操控,日本領導人一致認為將美國儘早剷除最為上策,並且一旦與美國談和,日本也將面臨劃界割地的局面。儘管割的是日本所侵佔的土地,但對當時的日本而言也是十分慘痛的代價,因此在時代及決策的推動下,日本於1941年12月7日偷襲了珍珠港,太平洋戰爭因此全面爆發。 -
6 # 馬旭的老婆律文君
客觀的說,有點關係,但關係不大。太平洋戰爭前後東條英機只是裕仁和軍部的棋子,換句話說,東條不去做這件事,就由別人去做,近衛文磨就是這樣下臺的。
1937年7月日本軍國主義因發動全面侵華戰爭,而揭開了二戰遠東戰區的序幕。在這場戰爭中,日本法西斯投入了大量人力物資,最終導致本國資源匱乏。雖然二戰初期,日本政府尚且透過美國軍方或軍火商得到大量戰爭物資,但隨著戰爭的深入日軍已無法自拔,從而使日本侵略者不遺餘力地擴大戰火。就這樣,日本軍隊不僅侵犯了英美的在華利益,而且誤傷英美僑民的事屢見不鮮,同時日本法西斯在江蘇,山東,山西,河北,廣東等地的暴行也激怒了羅斯福和美國民眾,一些志願者開始赴中國支援抗戰,引起日本方面的不滿。此時德國法西斯已經發動歐洲戰爭,二戰硝煙愈演愈烈。同時裕仁為了得到更多的戰略物資已決定佔領東南亞,這其中就包括美國領地菲律賓,英國領地緬甸,新加坡,香港,印度等地,法國領地越南,寮國,柬埔寨等地,以及荷蘭領地印度尼西亞。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同德意簽訂了三國公約,目標直指英美蘇。由於近衛文磨在對歐美開戰的問題上猶豫不決,最終導致裕仁對他失去信心,東條英機就是在這種特殊情形下上臺的。這時,睿智的羅斯福已經預感到德日法西斯是人類最主要的敵人,日本的目標是佔領亞洲和澳洲,因此日美必有一戰,但由於美國民眾奉行孤立主義政策,所以羅斯福決定逼迫日本打第一槍,於是羅斯福果斷中斷對日本的物資供應,凍結石油。這對於深陷於中國戰場的日本軍隊無疑雪上加霜,在這種態勢下,日本政府決定效仿德國,利用閃擊戰術,迅速摧毀在珍珠港的美國艦隊,然後不等美國恢復元氣,迅速佔領東南亞,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逼迫美國簽下城下盟約。1941年12月7日,7時40分,當日本第一架飛機俯衝珍珠港並投下第一顆炸彈時,不僅宣告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也給日本侵略者敲響了喪鐘。最後需要指明一點的是太平洋戰爭爆發於1941年12月7日,而東條英機組閣日期是1941年10月18日,這就更說明了東條英機和太平洋戰爭爆發的關係並不大,唯一有點關係的就是他按照裕仁的指示下達了開始戰爭的命令,而在他上臺之前,裕仁和軍部已經將所有的準備工作都完成,只差一個倒黴蛋來做這個引信,最終東條英機贏得了軍部的青睞。
-
7 # 廾三戈
歷史的發展不能歸到某個人身上,太平洋戰爭也是如此。當時日本在戰略上採取“南進戰略”,1940年7月日本近衛內閣制定了《基本國策綱要》,妄圖建立“大東亞新秩序”,建立以日本為中心,包括中國、朝鮮、東南亞、澳大利亞、紐西蘭和西南太平洋島嶼在內的殖民帝國。在這種政策的驅動下,爆發戰爭是必然結果。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
8 # 太陽125933863
石原莞爾鼓吹的北進論,在張鼓峰,諾門㰞兩次挑戰蘇聯遭到慘敗。之後武騰章鼓吹的南進論又佔了上風,日本需要馬來亞的橡膠和鎢和錫,印尼巴里巴坂的石油,美國又宣佈對日本實行汽油,廢鋼的禁運,日本孤注一擲,於是發動了太平洋戰爭。
還有聯合艦隊高參黑島龜人也鼓吹西進論,主張派航母艦隊去攻擊佔領蘇伊士運河和馬達加斯加,切斷英國和印度,澳洲的聯絡,絞殺大英帝國。
-
9 # 香洲謝霆鋒
太平洋戰爭時期的日本首相正好是戰爭狂人東條英機!肯定和他有一定的原因,但是還有其他更主要的原因!
日本在亞太地區的侵略擴張嚴重損害了英美在這一地區的利益,美國採取相應措施遏制日本侵略,如:禁止向日本出口鋼鐵、石油等戰略物資,凍結日本在美資產,增加對華援助等,而日本是個自然資源相當貧乏的國家,戰略物資嚴重依賴進口,美英這些措施刺激日本採取斷然行動,發動太平洋戰爭。
1939年,日本擬定了兩個作戰取向,分別為“南下”“北上”兩個作戰計劃。日本起初看重蘇聯豐富的戰爭資源,擬定了入侵蘇聯,佔領西伯利亞。
1939年5月至9月,日本按計劃,向位於中蒙邊境海拉爾以南200公里的諾門罕地區的蘇蒙聯軍發動了大規模試探性戰略進攻。雙方動用了數十萬精銳部隊和先進軍事裝備,在雜草叢生、沙丘連綿起伏的荒原上進行了一場長達4個多月激烈的交鋒。日本由於軍事思想和戰術技術落後,遭到了自日俄戰爭以來首次最慘重的失敗。
“北上”吃了敗仗後,進攻蘇聯佔領西伯利亞的夢想化為泡影,就掉頭策劃“南下”,奪取更大的戰爭資源(石油)等,以便日後吞併世界儲備後繼資源。
南洋,當時有英國,荷蘭,美國的殖民地,這就給日本南下的計劃增加了困難。同時由於日美兩國奉行完全對立的東亞政策,日美在東亞必然發生利益碰撞。
1940年春夏南進論在日本有過兩次高漲。從1940年春夏南進論的初次高漲到1941年底日本偷襲珍珠港、導致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其間一年有半。日本遲遲不敢對美開戰,多次取消或推遲南進的預定時間主要原因是中國人民的抗日鬥爭打亂了日軍的侵略部署,迫使日本法西斯不得不多次推遲南進時間。加上石油短缺,不惜冒險一擲,炸掉美國珍珠港。
1940年希特勒策劃了對英國的“海獅行動”,要求日軍和德國同時對英作戰,日軍驅除了所有在華的英國僑民,奪取了英國在華利益。日軍的做法直接影響了英美兩國的利益。
日本從1941年中就開始向東南亞的擴張,引起了這個地區主要強國的不滿,為了給日軍一點警戒,美國凍結了對日的貿易,其中重要的是高辛烷石油。沒有石油,日軍的戰鬥裝備就無法行駛,艦艇拋錨,等於無法繼續侵略,為了確保正常侵略,掠奪石油,日軍決定冒險一擲。
1941年12月7日,日軍成功實施了珍珠港突襲。
-
10 # 前進觀察
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為了掠奪資源。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以後,並沒有實現他當初的想法,用幾個月的時間內佔領我國。我國人民進行了奮勇抵抗,英勇鬥爭,致使日本深陷侵華戰爭的泥潭中。日本國力雖然在戰前增長迅速,但戰爭的消耗是巨大的。日本戰爭支出大大超過國力所能承受的限度,戰略物資幾乎消耗殆盡。
1941年9月6日,日本海軍軍令部總長永野修身向高層報告說:“3年後,日本將一籌莫展,不戰而屈服於經濟封鎖。”他很明確的說出了日本當局的擔憂,如果日本再繼續在戰爭中耗下去,最終會因為資源的缺乏而不得不敗下陣來。
大藏相賀屋興宣在戰後審判中也供認,“在中國事件以來的4年裡,我國支出達500億日元。這筆支出超過了自明治維新至1936年近70年我國預算總和。”
陸軍大臣東條英機則認為,“坐等兩三年,日本將淪為三等國”。
日本軍閥認為,“以戰養戰”,並切斷中國與英美聯絡的國際通道,逼蔣政府投降,然後再全力對付英美。
於是,日本看好了東南亞這塊肥肉。一個是這裡資源豐富,另外東南亞各國國力較弱,容易征服,
但是,日本軍南進奪取東南亞這塊肥肉時,勢必要與英美開戰。日本軍閥估計,美國太平洋艦隊會從側翼出擊日軍,逼使日本不能奪取東南亞。為了實施“南進”計劃,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認為必須斷然對夏威夷的美國艦隊進行襲擊,拔掉珍珠港這顆“美國鯊魚的牙齒”。隨後搶佔東南亞及西南太平洋諸島嶼,奪取戰略資源,站穩腳跟後再迫使美國訂立城下之盟。
1941年7月2日,日本御前會議通過了一項《帝國國策綱要》,宣稱“不論世界形勢如何演變,帝國均將以建設大東亞共榮圈……為方針”。為此,日本帝國決定“跨出南進的步伐”,“不辭對英美一戰”。
7月28日,日軍進駐西貢。8月1日,美國宣佈對日“全面禁運”,並任命麥克阿瑟為駐菲律賓美國遠東陸軍總司令。
美國對日本禁運石油,對日本絕對是一個重重的打擊,這讓日本慌了手腳。
日本也嘗試著和美國談判,以求解除石油禁運,美國政府卻堅持除非日本人不僅從印度支那而且還從中國撤退,否則決不解禁,這對於日本來說就是種屈辱,更加堅定了偷襲珍珠港,不惜發動太平洋戰爭的決心。
9月6日,日本御前會議秘密決定對美開戰。在決定對美開戰時,日本首相近衛臨陣心虛,軍部決定拋棄近衛,任用堅決主戰的東條英機組閣。10月18日,東條英機出任首相,兼任陸軍大臣、內務大臣,建立了東條獨裁體制。他堅決主張對美開戰,聲稱:“人生有時不防閉著眼睛冒一次險”。在東條組閣那天,日本參謀本部的《機密戰爭日誌》寫道:“無論發生什麼情況,新內閣必須成為一個戰爭內閣。開戰!開戰!除此之外,陸軍別無出路。”
1941年12月8日,夏威夷時間12月7日早7點,日本戰機從軍艦起飛,偷襲美軍夏威夷海軍基地珍珠港。訊息一出,美國上下大為震驚,反對參戰的人也轉頭支援對日作戰了,羅斯福總統獲得了國會、全民的支援,下令對日本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
-
11 # 公子品史
日本1941年發動太平洋戰爭,也就是偷襲珍珠港,當時的東條英機是陸軍大臣。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原因和他有沒關係,我將透過以下幾方面分析。
(近衛文磨首相)
一、當時的日本政府1940年日本政府由當時的豪族公爵近衛文麿再次組閣。近衛的這次組閣中,強硬派軍國主義分子東條英機被任命為陸軍大臣。近衛上臺後,確立了新內閣執政方針,如:強化日、德、意三國軸心;日、蘇締結互不侵犯條約;要將“東亞新秩序”擴充套件到英、法、葡、荷在東南亞的殖民地,即準備“南進”;盡全力排除美國的實力干涉。
其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獲取東南亞國家豐富的資源,特別是當時已經被英美等國封鎖的石油資源。這也是日本當時急需的軍事資源。
同時,當時的日本政府為了配合不斷升級的侵略戰爭,大肆在國內煽動戰爭狂熱主義。首相近衛文麿甚至組織起“大政翼贊運動”,而東條英機則大肆鼓吹武士道精神,同時還宣傳鼓吹全軍和全體“皇國臣民”應向天皇效忠,每個人都要有“獻身奉公”的精神,以實現“大東亞新秩序”。
(東條英機)
二、東條英機當上首相近衛文麿因為害怕擔上發動對英美作戰的名聲,在1941年10月宣佈辭職。同時推選東條擔任首相,最終被天皇批准透過。因為這時的日本已經開動了戰爭機器,無法停下來了,東條本身就是軍人,他來掌握是最好不過了。
東條內閣成立後,可以說這是一個日本發動戰爭的集權“內閣”,首相東條英機一人同時身兼陸軍大臣、內務大臣,以後又兼任文部大臣、商工大臣、軍需大臣等職務,可以說是集各種大權於一身。
因此東條繼承了近衛文麿前任政府的未完的任務,在他的任上發動了太平洋戰爭,叫囂要和美國決一死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了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東京大審判的東條)
所以說,透過以上二個方面,我們可以看出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和東條英機有一定關係,但是東條只是繼承者,他不是真正的主使人。而且他同時還是軍人,在日本的這輛戰爭馬車上只能繼續跑下去。
-
12 # 景陽鍾
你問得是: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原因是不是和東條英機有關係?
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原因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原因是與美國爭奪亞洲和太平洋霸權。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二個多月,東條英機剛剛執掌日本內閣,突襲珍珠港就是東條英機內閣做出的決定。太平洋戰爭爆發,東條英機逃脫不了干係。
一、太平洋的戰略地位
太平洋位於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和南極洲之間,面積1.79億平方公里,約佔世界海洋總面積的50%,佔地球表面積的35.2%。太平洋沿岸地區,東岸的北美洲和拉丁美洲是美國的勢力範圍; 西南部大洋洲的奧大利亞、紐西蘭等國是英聯邦成員國; 北部為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亞洲領土; 西北和西部邊緣亞洲諸國中,除了日本法西斯之外,絕大多數國家處於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狀態,這些國家各種礦藏資源和物產極為豐富,歷來是帝國主義國家垂涎爭逐之地。
二、太平洋戰爭歷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帝國主義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爭奪霸權的鬥爭日趨激烈。英、法、荷等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勢力已是日落西山、氣息奄奄,這場爭鬥的主角是日本和美國。日本和美國爭霸太平洋。日本處於攻勢,美國及英、法、荷等國則力求保持即得利益,處於守勢。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
歐戰爆發後,英、法、荷等老牌帝國主義國家接連遭到失敗,它們在亞洲各地的殖民統治也迅速削弱。
1.日本的狼子野心。
日本明治維新後,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成為封建的軍事的帝國主義國家。日本從走向資本主義開始,就是一個極富侵略性的國家。它的野心就是要獨佔中國,進而北攻蘇聯,南取東南亞和大洋洲各國,驅逐英美勢力,以建立獨霸亞洲和西太平洋的大日本帝國,乃至稱霸世界。日本法西斯以突然襲擊的方式發動了太平洋戰爭。
2.美國的霸權主義。
美國是西方帝國主義國家當中的暴發戶,它在亞洲的一慣政策是以艦炮開路、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為幌子,實行經濟掠奪和殖民統治,從而排除新老帝國主義對手,獨霸亞洲和太平洋。
三、日本發動了太平洋戰爭的目的
日本為了奪取東南亞豐富的資源地區,斷絕對中國戰場的外部支援,將美、英、法、荷等國勢力驅出遠東,以達到建立獨霸亞洲和西南太平洋的大東亞帝國的目標。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形勢發生急劇變化,日本法西斯為希特勒的暫時的上風所鼓舞,認為蘇德開戰正是日本進一步向外擴張的大好時機,決心利用西方國家在歐洲戰場自顧不暇的時機,除了繼續進行侵華戰爭之外,當務之急是向南推進,佔領東南亞地區;佔領、法、荷等國在亞洲的殖民地。為此,日本不惜與美、英一戰。
日本近衛內閣立即制定了《基本國策綱要》和《適應世界形勢處理時局綱要》,其主要宗旨是要利用蘇德開戰的大好時機,解決獨霸亞洲和西南太平洋的問題。同時丟擲了臭名昭著的“大東亞共榮圈” 的侵略計劃。
四、美、英帝國的東方“綏靖政策”
美、英等國對日本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擴大侵略戰爭的企圖雖已有察覺,但由於估計不足,沒有在戰爭爆發時作好聯合抗擊日軍的準備。美國儘管採取了一些遏制措施,但卻沒有改變其“美國優先”、“不介入”的基本政策,仍然企圖避免與日本直接發生衝突,仍採用第一次世界大戰“坐山觀虎鬥”的政策大發戰爭財,甚至不惜犧牲弱小國家利益以謀求妥協。
五、太平洋戰爭爆發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1941年10月6日近衛內閣辭職,18日東條英機內閣執政。東條英機內閣認為先在太平洋上奪取制空制海權就意味著南下的道路暢通無阻,必須先摧毀珍珠港,於是日本策劃了珍珠港突襲。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艦隊對美國駐珍珠港的太平洋艦隊實施突然襲擊,同時分兵多路對英、法、荷等在太平洋上的屬地進行入侵。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迫使美國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
日本海軍艦隊從六艘航空母艦上起飛的第一波攻擊183架飛機,穿雲破霧,撲向珍珠港。第二波攻擊的168架飛機再次發動攻擊。經過2個小時戰鬥,炸沉炸傷美軍各型艦艇40餘艘, 其中5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和1艘驅逐艦;260餘架飛機被擊毀;4500名官兵傷亡。日本只損失了29架飛機和55名飛行員以及幾艘袖珍潛艇。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進行多方面的反擊。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成為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瓜島戰役後,日本喪失了戰略主動權。從此,日本被迫處於戰略守勢,處處設防,步步被動。
瓜島戰役後,盟國挫敗了日軍繼續向東南太平洋推進的腳步,進一步改善了敵我態勢,因而越戰越強,為在太平洋戰場上開始戰略進攻創造了良好條件。1945年8月9日美國在日本長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9月2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日月星辰將曉天,
夜半鍾聲到客船。
-
13 # 哇哦你好美
如果沒有陸軍部和海軍部相關“南進”、“北進”策略的貓狗大戰,太平洋戰爭早已爆發,難怪希特勒都非常驚詫:“日本的海軍和陸軍是不是敵人?”
希特勒的話明知故問貌似很荒唐,其實從某種角度來看,日本海陸軍確實是不曾交手的“敵人”,溯源之下,早在禁門之變之前,薩摩閥和長州閥兩派勢力的鬥爭就一直沒消停過,始終呈現頂牛狀態,如果沒有坂本龍馬等人的勸解調和,他們連合力推翻幕府都做不到,而且長期以來如果其中一個倒大黴,另一個總是很愉悅,一個選邊站,另一個就會站對面。
比如用於戰機的賓士發動機,陸軍引進並仿製成功,海軍可拉不下臉來求陸軍分享,事實上,即便海軍去求,陸軍也未必會給,揶揄和嘲諷倒是必不可少的,怎麼解決的呢?陸軍不是從德國購買的麼,我們再買一次······
有的朋友可能會想,何必那麼要面子,其實兩軍怎會沒有資訊溝通管道,陸軍拒絕海軍一點不奇怪,因為海軍也撂得下臉來拒絕陸軍,比如陸軍需要海軍輸送給養,海軍直接拒絕。
於是,陸軍奮發圖強,自行研製潛艇······苦於一切相關生產資源都被海軍壟斷,無奈之下,只能靠個鍋爐廠研發製作,至於產成品究竟是用於潛航還是用於燒水,那就不得而知了,說好自強嘛,自力更生方顯尊嚴。
水火不容的態勢始終持續,南進、北進問題也是如此,其中當然也有兵種不同的原因,陸軍想染指遠東,海軍則要控制太平洋,就像當初大清海防、塞防之爭一樣,先東南還是先西北呢,各有各的道理,但如果專案同時上馬,財政上又吃不消。
就這樣吵了好幾年,戰略資源可不會因為爭吵而減少使用,進軍東南亞勢必觸動美國、英國、法國、荷蘭等傳統列強的利益,遠東不過蒙古、蘇聯,其中蒙古可以忽略,只要擊潰蘇聯的防禦力量則大事可成,當然這只是考量中的一項而已。
最重要的是,起初美國企圖透過靖綏政策、交流談判、犧牲中國利益等手段大搞遠東慕尼黑陰謀,在“友好”的氛圍中,美國還許諾供給日本最急缺的石油和大米(日本國內),於是,成功禍水東移,將更大的風險轉嫁給了中國和蘇聯,這也是諾門罕戰役爆發的促成條件之一。
最終還是陸軍部先動手,但是諾門罕戰役爆發後,面對朱可夫摧枯拉朽式的攻擊,日本七萬五部隊僅僅跑回來六千人,腫脹的臉頰上大寫小寫都是深深的一個“服”字。
於是,海軍普大喜奔······露臉的時候到了。
有時候我甚至有種錯覺,關東軍著急忙慌的炸死老張,然後急於全面開戰,這一切不是給內閣和天皇看的,海陸軍的顏面好像都建立在對方的失敗或無能上。
綜上,日本從來不缺乏染指太平洋的野心和膽量,只是在美國的影響下,北進計劃的實施,令太平洋戰爭稍稍推遲了程序而已,膽量問題我們說過了,再看延伸看下南進計劃的必然性。
國內生存壓力陡增
中國人民的頑強抵抗使得日軍的侵略在時間上變為不可控狀態,不但戰線面臨壓力,軍需補給戰備資源等,都有著極大的消耗,就連日本國內的生存壓力也驟然陡增。
1940年-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發這段時間,因為大量青壯勞力被徵調進入戰場,而國內的剩餘勞力相當大比率也被用於作戰、戰備資源生產,而當時的農墾主要還是需要依靠壯勞力從事生產,無人可用的情況下,日本的糧食供應日趨緊張,東京最高檔的餐廳裡也只能吃到米飯和土豆,由糧食到百貨,一切實物的購買都被日本政府憑證化,簡單地說,即便是糧食這種生活必需品也要憑條購買,你多有錢都沒用。
日本國內民怨沸騰,亦如《馬關條約》簽訂前日本民眾的狀態,不是捷報頻傳麼,為何還沒有完全佔領中國,民眾狂熱的支援、街頭鋪天蓋地的支戰標語、無數人日以繼夜的生產戰機、潛艇等戰爭資源,甚至很多日本婦女自願加入挺身隊參與慰安日軍的行動,從前身邊的親朋好友消失了一大片,都被輸送到了戰場生死未卜,這一切換來的就只是配給證麼。
男性國民教育率100%,女性教育率從5%提升到95%都是暴揍清朝獲得的賠款呀,怎麼還越打越窮了呢,享受著《辛丑條約》、《馬關條約》戰爭賠款長大的日本民眾,想破頭也想不明白。
珍珠港事件爆發,狂熱的日本民眾舉國歡騰,只有極小一部分人為今後美軍的報復行動而開始擔憂,這種支戰狀態即便到了日本本土遭受大轟炸也不例外,美軍的轟炸機沿途受到日本民眾無數次“點贊”,從沿海漁民到內陸居民很多人都以為是日本戰機回國,他們向戰機熱情地揮舞著手臂······
不要炸?沿路都揮舞手臂不讓炸,所以炸彈都傾瀉到了東京?
不不不,日本人揮舞手臂不是這個意思,美軍飛行員也沒那麼缺心眼,因為要躲避雷達和日軍戰機,初時階段,他們都是超低空飛行,看得很清楚,那是在熱情的打招呼······
和平主義靖綏假象
1939年,歐戰爆發,90%的美國人都不希望美國捲入戰爭,並且都嫌棄一般的希望歐洲各國能夠自力更生,自行解決各自的問題,對此,日本是有相應調研的,日本的美夢是,美國民眾雖然對新聞感興趣,但對自身加入戰場是完全沒興趣的,一旦開戰,美國政府勢必面臨強烈且大規模的民意反彈,如果再加上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強橫”軍力,勢必會將美國政要再次拉回談判桌前。
1940年,羅斯福和他的選舉對手都不約而同的說了同樣的話,不會把年輕人派往國外參加戰爭,潛臺詞就是如你所願,我們秉承和平主義,搞好國內發展,不會替別國打仗的,問題是,美國可沒說本土遭受攻擊也不動武呀。
總統的態度是什麼呢?避免與日本發生衝突;在談判態度上更為友好;遠東格局上達成共識;保留經濟制裁手段。
美國一直對日本採取縱容態度,相對太平洋,美國的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大西洋,而太平洋只是採取守勢而已,即便日本奪取中南半島對西南太平洋構成極大威脅,作為利益攸關方的美國也沒有采取強硬的態度,只是想讓日本和平退出,不要影響自己的利益,作為回報,美日可以共同宣佈區域中立化,併為日本提供本土急缺的糧食和其他必要物資。
美國不願意“兩線作戰”,日本當然也知道這點,美國的經濟制裁和資源封鎖只是懷柔政策下的軟處理手段,但並非毫無底線,雖然早已收到訊息,但美國做夢也沒想到日本居然膽敢率先開戰,日本也沒有想到,他的盟友德國能先他一步被KO,最終造成孤軍奮戰的局面。
受制於資源
日本在中國並沒有找到石油資源,所以他的眼光只能放在其他地區,以1939年為例,85%的石油都是美方提供,這無異於被美方掐住哽嗓咽喉,日本方面當然不喜歡這種感覺,所以他要儘快擺脫美國的鉗制,在戰備資源上擁有自主權,在與美國談判的同時,日本籌劃著對印尼、馬來、泰國的侵略,以完成對大米、石油、橡膠、錫等物資的無代價掠奪。
在資源上與美國有何衝突呢?
比如荷屬東印度的錫,英屬馬來的橡膠錫,60%-80%都要賣給美國,日本總是盯住東南亞流口水,美國自然不幹,靖綏歸靖綏,但不是沒底線的,況且美國早已決定以經濟和資源為武器懲戒日本是可選項之一。
於是,日本偷雞不成蝕把米,不但沒有得到覬覦的資源,反倒受到了更大的制約,凡是和鐵有關的資源大多斷供,比如礦石、生鐵、鋼、廢鋼等等,別管是初次加工、二次加工、報廢再加工,統統都斷供日本,日本小國如果缺了這些資源,即便開工原料也無以為繼,一時陷入斷炊的境地。
出於自身利益的考量,美國並沒有按照日本的要求停止輸送對華援助,原因顯而易見,如果日本作大,影響的不僅是同盟國在華利益,中國這個掣肘日本的主陣地一旦失陷,那麼後果不堪設想,首先遠東必受影響,其次東南亞的利益無從保障,最終不想“兩線作戰”的美國未必能夠如願。
野心、生存和資源讓日本不惜一戰
為什麼這麼說呢,日本國內不甘擺佈,自覺與美國一戰無法避免,不如趁著盟友德國此刻比較歡實(向蘇聯宣戰),渾水摸魚得些好處再說。
日本過高的估計了三國同盟條約的威懾力,或者說這對美國而言一文不值,反倒讓美國對日本更加警惕,因為無論美國如何靖綏,如果改善態度以避免引發日本誤判而陷入軍事對抗,但美國的陣營確是永遠不會改變的,日本知道,美國也知道,美日終有一戰,除非日本滿足美國四大條件,即維持現有狀態、尊重他國主權、不干涉他國內政、施行開放政策,但即便這樣也只能暫時避免對抗而已。
既然對抗在所難免,至少現在開戰還能控制主動權,如果美國率先開戰,在戰略佈局未知的情況下日本恐怕要吃大虧,畢竟美國的實力是有目共睹的,只是日本還是低估了美國的工業化水平和一戰到底的決心,相同的時間,美國的飛機制造效率是日本這個蕞爾小邦的十倍!無需列舉太多資料,在工業化製造效率方面,日本落後了太多。
蘇德六月開戰,日本七月入侵印支,並計劃以此為跳板進攻新加坡、荷屬東印度、菲律賓等國家、地區。
這顯然是美國所絕不能接受的,所以震怒之下對日本施行石油禁運,令日本石油資源面臨坐吃山空的困境。
實際上,在入侵法屬印支之前,高層已經有了定議,美四條不被日本所接受,開戰才是唯一選擇,除非放棄清日戰爭以來的所有“勝利果實”,而就在實施行動之前,近衛內閣認慫,最終大權旁落,東條英機掌控一切,充當了陣前囚、擋箭牌、二傻子等多重角色,東條英機的光環看似靚麗光鮮,其實他就是個鋥光瓦亮的黑鍋仔,送死你去,黑鍋你背,滿足你好戰的遺願。
最終,珍珠港事件促使美國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一切看似是個誤會,反正我是不相信什麼“珍珠港陰謀論”,當時接到訊息的可不止總統和部隊高層,太平洋各戰區都收到了通知,最擔驚受怕的是菲律賓駐軍,實際上,幾乎所有人也都是這麼認為的,沒有人想到目標會是珍珠港。
加強防禦的通知各基地統統收到,遇襲自主權也已下放,問題是······問題是沒人信吶,同樣不明覺厲的還有日本,天上飛的、海上飄的、水下潛的,基本都寫好了遺書,誰不知道這次任務是有去無回的作死行為,沒想到根本沒有受到阻攔,日本本來還把美國民眾當做把美國拉回談判桌的助力,沒想到,超級順利的執行任務後,兔子變灰狼,美國民眾幾乎全體支援血洗國恥,日本的如意算盤又落空了。
-
14 # 秋雨魯北說歷史
日本之所以放棄北上攻打蘇聯而是南下發動太平洋戰爭是由當時日本的國情決定的,日本沒有選擇的餘地只有冒險繼續戰爭,因此這是客觀的事實和東條英機關係不大。
美國是個不好惹的對手但是日本只有打敗美國太平洋艦隊才有機會實施南下的戰略,因此偷襲珍珠港是日本的必然選擇。
日本國內資源緊張而美國實施了石油禁運隨著戰爭的持續,日本因為沒有迫使中國投降反而導致自己國內資源緊張起來。為了維持戰爭不得不大量搜尋石油等戰爭資源,美國為了防止日本擴大戰爭對日本實施了石油禁運,這一措施讓日本更加的被動。
迫於國內資源匱乏的客觀事實,日本軍部主動放棄了北上的計劃,對擁有豐富石油資源的東南亞垂涎三尺。為了實施南下計劃在中國還發動了豫湘桂會戰意圖就是打通進入東南亞的大陸交通線。為了打破美國的石油制裁,日本海軍決定偷襲美軍太平洋艦隊拿到太平洋現場的制空權和制海權。
珍珠港一戰成名,日本快速佔領東南亞以及西太平洋地區日本海軍在珍珠港大獲全勝,美軍太平洋艦隊完全喪失了戰鬥力。日本趁機佔領了東南亞以及西太平洋地區島嶼,透過侵略達到了以戰養戰的目的。
但是隨著戰爭的擴大,日本受制於多線作戰的困擾,在各個現場相繼陷入被動。1942年中途島海戰的失利讓日本在太平洋戰場失去了主動權,而在中國遠征軍的打擊下日軍在緬甸也是停滯不前最終是敗下陣來,在中國國內隨著戰爭的深入各戰區也是變被動為主動,積極的收復失地。
總結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是無奈之舉,雖然取得了輝煌的戰果,但面對實力恐怖的美國戰敗是不可避免的。
日本發動了戰爭也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擴大和縮小戰爭都不是自己能決定的,因此戰爭造就了日本的輝煌,也毀滅了日本的文明!
-
15 # 麥田軍事觀察
日本發動太平洋的原因與東條英機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他只是執行這一政策而不是,不是決定這一政策。
當日本決定發動侵華戰爭那一天開始這個結局,無法避免了,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略的根本原因就是美日之間無法調解的矛盾,最終不迫使日本決定以軍事手段來解決問題,美日矛盾的焦點不是東南亞,而是在於中國,在太平洋戰爭之前,美日之間的交流問題中焦點為日本從中國撤軍的問題。
中國屬於公共殖民地一樣,日本侵華影響到了其他國家的在華利益,美日之間自然有矛盾,太平洋戰爭之前雙方進行談判,美中要求日本從中國撤軍,這一個要求對日本是無法接受的,日本已經在中國這個泥潭當中越陷越深,當時的情況來說,日本不可能撤出中國了,已經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如果不戰而退,拿不到足夠的好處,那麼日本經濟必然崩潰了,沒有的選擇了,只能堅持下去,最終解決有辦法就是引發了太平洋戰爭,對於日本賭國運是一種傳統,東條英機只不過是執行這一政策,本身就是日本國策的問題,大勢所趨,不是某個人可能阻擋。
回覆列表
從決策層來講,有關係,
從戰略性來講,那是必然的,
因為東南亞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而日本就需要這些,
可是要是霸佔這些東南亞國家,又怕美國從太平洋過來殺它個措手不及,
所以為了消除太平洋方面的隱患,先下手為強,
在這種考量下,才挑起了太平洋戰爭,
日本也有明白人,就是三本五十六,
唯一反對對美開戰的一個人,可是被百分之九十九的狂熱分子給壓下去了,
最後沒辦法,只能拿著雞蛋碰石頭,
日本的失敗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