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冀邯坤
-
2 # 艾東北
我剛加V,感謝朋友們的支援與幫助
“知足者常樂和不甘於滿足,是兩種心態,有衝突嗎”?
我認為,知足與不知足,二者並沒有什麼衝突;恰好相反,它們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缺了哪個,我們的人生體驗都不會完美。其中,知足,可能是階段性的,而不知足,則是人生的總基調。
每當人生來到重要轉折時刻,我們總會回顧走過的路。比如,你透過12年的努力,終於考入了心儀的高等學府,你不激動?你不雀躍?這時你是知足的,快樂的;比如,經過幾年的辛苦追求,終於得到姑娘的芳心,當你接受親人、朋友的祝福時,你也是知足的、快樂的;比如,你自主創業,並賺到第一桶金的時候,你不興奮?你不驕傲?這也是你感到知足的時候。
但是,如果你志存高遠,當你心情平靜下來時,那個不知足的人生大目標就會向你走來,催你奮起,踏上新的征程。
一個人的人生如此,,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發展進步,又何嘗不如此。原始社會的人們,如果知足,那麼我們現在是不是還在刀耕火種、鑽木取火?新中國成立,全華人民都知足了,不思進取了,我們還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嗎?
知足常樂,是對某一個時期、某一件事情的欣賞和滿足。請注意,知足常樂,不是知足“長”樂。如果一次成功或偶然的勝利,就知足了,就長樂不起了,那還有人生的未來嗎?那還有國家和社會的日新月異嗎?
人生永遠在路上。知足時,讓我們的心靈得以休整,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不知足,就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決不故步自封。它是人生永恆的動力。希望我們的人生綻放光彩,我們就要努力奮鬥,我們就要幹好前人沒有幹過的事業,用豐碩的成果,迎接一個個接踵而至的“常樂”。無數個“常樂”彙集到一起,那就是象徵完美人生的“長樂”,那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了。
現在,讓我引用一段世人皆知的保爾·柯察金的名言,作為本文的結尾吧。
“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你回憶往事的時候,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
不當之處還請批評指正,感謝閱讀和點評。
-
3 # 與君共談天下奇聞異事
老話常說,“知足者常樂”。讓人們要學會知足,只有這樣才會快樂,可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又有幾人能做到呢?人們往往生活在別人的眼睛裡,永遠不滿足於現狀,其實你所擁有的,就是你最大的快樂。知足者常樂和不甘於滿足,雖然是兩種不同的心態,但是二者不會存在矛盾,反而是相輔相成的。
一、生活的心態
知足者常樂出自《老子-儉欲第四十六》:“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大意是隻有我們知道滿足才會快樂。曾經有一個人身患重病,最後治癒了,每天在生活中吃的粗茶淡飯就感覺很幸福,因為對於他來說,能活著,吃上飯就是快樂。而有的人就算天天吃山珍海味還不滿足,這是因為他沒有經歷過這樣的事情,導致他的內心不甘於滿足現狀,當他經歷生死,其實這些都不是事。
二、性格的不同
每個人從出生,自己的性格就有所不同,有的人是溫和型,而有的人是霸道型,溫和的人在生活中讓人感到親切,而霸道的人有時讓人感到厭煩,他們往往在各個方面所表現也會大不相同,往往知足者常樂,是對生活的一種美好願望,而不甘於滿足則是感受到生活的無奈,不想就這樣碌碌無為一生,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努力。
三、慾望
人的慾望是無窮的,佛陀曾說,我們要戒除心中的八苦和三毒,只有這樣我們的內心才會寧靜,而知足者常樂,雖然看似是安於現狀,其實是內心的一種境界的修養,不甘於滿足,則是內心的慾望使然,所以不甘於滿足,我們要把握這個度,才是一種好的心態。
知足者常樂,可是有幾人能夠做到內心的坦然呢?而不甘於滿足,雖然看起來是很有理想,其實我們不能很好的把控內心的狀態,會很容易讓自己走上毀滅之路,所以當自己不甘於滿足時,回頭想想知足者常樂也是一種幸福,而知足者常樂,則是一種悠然的心態,所以二者不但不衝突,反而是相互襯托,讓自己心中有個明鏡,從而照亮自己的內心,讓自己的生活真正的快樂。
-
4 # 神仙的自我修煉
人類行為背後的源動力是追尋快樂。
不是在某件事上追求快樂,是在任何事情上都在依據快樂原則行事。知足常樂是減少慾望讓自己在有限的閾值內感受快樂,不甘是追求更大的快樂。
按馬斯洛理論,人到達金字塔第三層就應該知足常樂了,但人的慾望是無止盡的。知足常樂是擁抱現有的快樂,不甘是追求自我價值的突破,並不矛盾。
回覆列表
要辯正的看問題。知足者常樂,和不甘於滿足,看似矛盾,但並不對立。
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比如兔子不吃窩邊草與近水樓臺先得月。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等等。
這就是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任何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的,不能機械的、教條的看問題。
任何事情,都要靈活變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才能有的放矢,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