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遠行之微塵
-
2 # 甲申十七年
哪個晉王?
歷史上還幾個晉王呢。。。
三國魏:晉王司馬昭;
東晉:晉王司馬睿;
北魏:晉王拓跋伏羅;
隋:晉王楊廣;
唐:晉王李治;
後唐:李存勖;
北宋:趙光義;
明:朱棡,朱元璋的三子;
南明:李定國。
這只是主要朝代的主要晉王,還有末代被立的傀儡和其他少數民族政權。
-
3 # 湖北一孝感
西周建立以後“王”成為了周天子的專有代名詞,西周實行分封制的同時設定了公 侯 伯 子 男五等爵位,公爵和侯爵是當時最尊貴的,比如當時的晉國是公爵國,齊在當時只是一個侯爵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權威日漸衰落,尤其是戰國時期周朝已經名存實亡了,原來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已經不滿足於原來的稱號,於是也紛紛稱王。
秦國一掃六合之後,秦始皇開始自稱皇帝,王這個稱呼則被降了一級,西漢建立以後劉邦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在全國既分封制也實行郡縣制,所以正式的設定了王爵,漢初只有宗室和開國功臣才可以封王,第一批被劉邦封王最有名的就是韓信 彭越 英布等異姓王了,但是沒過多久這些異姓王就被劉邦一一剪除了,隨後劉邦和眾大臣殺白馬起誓“非劉姓而王者 天下共擊之”,從此以後只有宗室成員才可以稱王,但是這也只是劉邦美好的願望了罷了,漢末的曹操不就做了魏王嘛!
自西漢到明朝王爵封號大多都以地名為主,一般情況下王爵封號中只有一個字的,要比兩個字的要尊貴,一字王大多是皇帝的兒子們或者叔叔們,這些人是親王,這些人的封號一般會按照春秋戰時期的諸侯國來命名。比如“秦 晉 齊 楚”等,這四國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國,正常情況下這四個封號的地位應該差不多,其實不然。根據歷史資料顯示,中國曾經有二十九個人被封為了晉王,其中有十二位做了皇帝,被封為秦王的十五個人當中,有五個人做了皇帝,晉王做皇帝的機率僅次於太子,所以晉王在王爵稱號中應該是最尊貴的,其次就是秦王了。
到了清朝時期王爵開始不再以地名為封號,而是建立了自己獨具特色的分封形式,開始使用具有美好意義的字做為王爵的封號,比如和碩睿親王多爾袞
-
4 # lyg影片君
晉王”這個爵位到底有何奇怪之處,為何歷史上有不少皇帝是從 晉王 這個 爵位登上皇位?我們來看看是哪幾位。
第一位、晉武帝司馬炎。曹魏後期,曹魏政權被司馬昭獨掌,魏國皇帝曹髦儼然成為傀儡皇帝,後來司馬昭又殺掉曹髦,立曹奐為魏國新帝,並強逼曹奐封自己為“晉王”。司馬昭死後,他的兒子司馬炎繼承他的晉王之位。
公元266年,司馬炎逼曹奐退位,並讓位於他。從此司馬炎徹底取代了曹魏政權,建立了西晉,成為西晉的開國之君。
第二位、隋煬帝楊廣。隋朝在建立之後,隋文帝楊堅將自己的長子楊勇立為太子,其次子楊廣被封為晉王。公元589年,隋文帝命楊廣為兵馬大元帥,帶兵五十萬,全力討伐陳國。楊廣憑藉著出色的軍事才能,很快就滅了陳國,使得分裂200多年的華夏大地再一次得到了統一。
在隋文帝統治後期,太子楊勇與晉王楊廣之間為了爭奪皇位產生了很大的矛盾,最終楊勇被楊廣打敗,從而丟了太子之位,失去了繼承大統的機會。公元600年,隋文帝封晉王楊廣為太子,隋文帝楊堅去世以後,楊廣繼承皇位,成了歷史上那位惡貫滿盈的隋煬帝。
第三位、唐高祖李治。在唐太宗老年時期,面臨著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立誰為皇位繼承人。同樣,李唐皇室諸位皇子之間的矛盾也日漸嚴重,唐太宗李世民也陷入了和他父親李淵晚年時一樣的苦惱之中。後來身為太子的李承乾見登基無望,於是被迫舉兵造反,結果沒能鬥過李世民,失敗被廢,而同期參與爭奪皇位的李泰也被李世民廢掉。在此之後,可以繼承李世民皇位的皇子,只剩晉王李治一人了。
公元643年,李世民正式立晉王李治為太子,入住東宮,並開始監國理政。公元649年,一代英主唐太宗李世民去世,李治作為太子正式登基稱帝,史稱唐高宗。
第四位、唐莊宗李存勖。在唐朝末年,唐昭宗為了鞏固江山,不但冊封了多位節度使,而且還冊封了很多異性諸侯王,唐昭宗就曾經立李克用為晉王。在李克用去世之後,他的兒子李存勖接任晉王之位。
李存勖繼承王位以後,多次與後梁政權展開激戰,最終打敗了後梁軍隊,剷除了他稱帝路上最大的絆腳石。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登基稱帝,後世稱他為唐莊宗。
第五位、宋太宗趙光義。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驛兵變以後,登基建國,開創了宋王朝。他為了封賞助自己建國的有功將士,就封自己的弟弟趙匡義為晉王,趙光義在趙匡胤建國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
公元976年,趙匡胤去世以後,趙光義不知道用了何種手段登基為帝,成為宋太宗。對於這樁千古疑案,到現在也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有人說趙匡胤是趙光義害死的,繼位詔書是他偽造的。同樣,也有人說趙匡胤就是想把皇位傳給趙光義。而那段歷史到底有怎樣的真相,估計也只有死去上千年的趙匡胤和趙光義二人清楚了。
實際上,這幾位“晉王”能夠登基為帝,靠的就是他們傑出的政治才能。同時這也反映了“晉王”這個爵位到底有多麼吃香,基本上只要登上“晉王”之位,基本上都可以在進一步成為皇帝。
-
5 # 肥肥大狗熊
永曆帝朱由榔是萬曆皇帝的第七個兒子朱常瀛之子,是萬曆皇帝的親孫子,崇禎皇帝的堂弟。朱由榔在1646年十一月十八日在肇慶稱帝,改年號為永曆,歷史上稱之為永曆帝。
永曆帝朱由榔沒有一絲的主見,登上皇帝的寶座之後在清軍的威逼之下,四處逃竄,最終逃到了緬甸境內,1662年被緬甸王將其獻給了吳三桂,被吳三桂殺害。
李定國 (1620年7月11日~1663年7月21 日),字鴻遠,小號一純。漢族,明末傑出的軍事家,漢民族英雄。
李定國是明末清初最傑出的抗清將領之一,作為農民義軍領袖,他在民族危難之際,毅然捐棄前嫌,與南明朝廷合作,並且矢志不渝;面對同一陣營中孫可望的多方挑釁,他顧全大局,多方避讓;他曾經“兩蹶名王,天下震動”,令清廷一度準備放棄西南七省,若非叛徒洩密,更幾已令吳三桂全軍覆滅。李定國於川民有惠,死後川中多建“李晉王祠”,而在滇黔之地,“李晉王”的英名與傳說也一直流傳。
-
6 # 南嶺說史
大家都知道,皇帝是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認為功績比傳說中的三皇五帝還厲害,於是以皇帝為號,自稱始皇帝。
“去‘泰’,著‘皇’,採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史記》
皇帝之下,一般會大封家族子弟為王爵,如漢高祖劉邦封二哥劉喜為代王,弟弟劉交為楚王等,很多朝代在開國之處也會封一批戰功卓著的人為王,如漢代之初的七位異姓王: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 、燕王臧荼 、長沙王吳芮 、韓王信。
從以上一些王爵的名號其實可以大致可以看出,這些王爵的多是以地名加王爵稱號構成,一般地名多是封地,或是籍貫之地。
題主所問的晉王,亦是如此,晉最初是指曾在現在的山西、河北一帶的晉國。
那麼歷史上的晉王和皇帝都是什麼樣的關係呢?
第一位晉王應當是三國時期曹魏的晉王司馬昭,由晉公之爵位晉級而來。
說起來也是巧合的一件事,春秋時期韓趙魏“三家分晉”,而東漢末年分出三國,卻是最終歸於一統屬於晉。
保不齊這晉王的來歷還真有“混一三家”的美好願景之意。
不過晉王的封號,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司馬氏乃是河內郡世家大族,河內郡春秋時期就是屬於晉國,而且所謂的河內河東始於戰國時期的魏國。
司馬昭為晉王是在公元264年,魏國景元五年,此時蜀漢已經被滅掉,司馬氏完全掌握魏國政權,魏國皇帝魏元帝曹奐只不過是個傀儡而已,毫無實權可言。
三月己卯,進帝爵為王,增封並前二十郡。夏五月癸未,天子追加舞陽宣文侯為晉宣王,舞陽忠武侯為晉景王。--《晉書》
之後司馬昭之子司馬炎也做過短暫的晉王,不久就篡魏為晉。
南北朝時期,北魏有晉王為拓跋伏羅,他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兒子。
到隋唐五代至宋初,晉王是一個很重要的封號,多為王儲。如隋煬帝楊廣曾為晉王,乃是隋文帝次子。之後隋煬帝的長子亦是即位後的太子楊昭在仁壽元年為襲封晉王。
唐朝唐太宗的兒子李治為晉王,之後為唐高宗,唐敬宗李湛的長子李普亦是晉王,攪起“安史之亂”的安祿山接班人安慶緒也被封為晉王。
五代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皆為晉王,之後李存勖建立後唐。
後周世宗柴榮被周太祖郭威封為晉王,郭威無子,柴榮即位。
三年正月,帝入覲。三月,授開封尹兼功德使,封晉王。--《舊五代史》
宋初宋太祖弟弟即太宗趙光義也曾為晉王。
所以宋隋而下至宋初,晉王和皇帝的關係為“接班人”的關係。
宋代之後基本上為宗室子弟,明代晉王為明太祖朱元璋三子朱棡一脈,直至明亡再無晉王。
-
7 # 陳情未來
晉,一是表示進的意思;二是表示山西省;三是表示古時春秋戰國時期的五強之一的晉國。
自秦始皇稱帝后,晉王是王爵的一種,一般以秦楚晉齊四個稱號為尊,歷史上被冊封為晉王這個稱號的不在少數,其中大約有十二個登上皇位。其中有名的就有隋煬帝楊廣,他曾被冊封為晉王,後來在奪嫡過程中他擊敗了他的太子哥哥楊勇而登上了皇位。
還有一位曾有晉王稱號的是唐高宗李治,他是唐太宗的第九個兒子也是第三個嫡子,在三歲的時候被冊封為晉王。李治自小聰慧,五歲開始學習《孝經》。曾因為解讀《孝經》而被唐太宗喜愛,誇其寬厚仁慈。當時唐太宗問他怎麼看待《孝經》,他的回答是:“孝,開始是事奉雙親,長大後是事奉君王,最終是修身。君子事奉皇上,進朝廷想著盡忠,退居在家想到彌補皇上的過錯,將順從其美,糾正其惡。”後來由於他的哥哥們犯錯被罰,李治的表現又一直非常優秀,既孝順父母,又善於政事,還善待他人,有仁慈之風範。於是在他十五歲的時候被唐太宗冊封為太子,二十二歲時登上皇位。
後唐時期有一位晉王李克用,他是沙陀族人,他的父親朱邪赤心因立戰功被唐懿宗賜予國姓李,名為國昌,因此李克用也隨之姓李。李克用自小就驍勇善戰,曾經用一支箭射下兩隻大雕,被軍中稱之為“飛虎子”。黃巢起義的時候被派去攻打義軍,因潰敗黃巢義軍立下大功。唐朝末年,皇家宗室沒落,各地的節度使自成一勢,而李克用拒絕擔任節度使,他的軍隊又強勢勇猛,唐昭宗為招撫李克用,授予稱號“忠正平難功臣”,並冊封他為晉王。可見,晉王爵位不一定只能由皇室宗親才可以擔任的。李克用至死仍以唐朝為尊,即使後來被他的兒子追封為“後唐太祖”。
還有宋代宋太宗趙光義曾經也是晉王,元代的孛兒只斤甘麻剌是元世宗的孫子,被冊封為晉王,明朝末年李定國也被冊封為晉王,還有很多,這兒就不一一列舉了。
綜上所述,晉王是爵位的一種,均由當時在位的皇帝冊封,有可能是皇室宗親,也有可能是有功之臣。
-
8 # 探索0解密
司馬昭成了“晉王”,離“皇帝”只差一級,但並沒有篡位!264年(鹹熙元年)5月,晉公司馬昭又升了。這次,他的封地從10個郡增加到20個郡(當時全國也不過100多個郡),而爵位又增加了一級,成了“晉王”,離“皇帝”只差一級。 司馬昭的老爹司馬懿,被追諡為“晉宣王”,哥哥司馬師,則追諡為“晉景王”。 小貼士:三公拜晉王 當時太尉王祥、司空荀去見晉王司馬昭。荀對王祥說:“晉王地位尊貴,咱們都要拜他,沒什麼問題。司徒何曾先前已經拜過了。”王祥說:“晉王是魏國的宰相,我們是魏國的三公,就算按王爵,和三公也只相差一級,朝廷三公怎能拜皇上以外的人!
這既是打魏國的臉,也是打晉王的臉!”於是荀下拜,王祥只作了個揖。司馬昭對王祥說:“才知道原來您對我這麼照顧啊。” 當年曹操的行為模式,已經完全被司馬昭複製了。現在換掉曹魏這塊牌匾,只差一層窗戶紙。全天下都翹首以待,司馬昭到底啥時候篡位呢?現在已經沒有任何人能阻止他了。 然而,司馬昭偏偏沒有篡位。在接下來的一年時間裡,他安排著滅蜀的後事。對於在鍾會造反時不曾屈服的將領,一一加以升賞。
蜀漢皇帝劉禪劉阿斗,被帶到洛陽,封為安樂公。在宴席上,58歲的劉禪嬉笑自若,公然說出“樂不思蜀”的名言來,讓司馬昭都忍俊不禁。劉禪此後又活了幾年,在271年去世,享年65歲,比他老爹劉備多活兩年。由於劉禪得到優待,一些還守著城池的蜀軍將領,也紛紛投降魏國。吳國想趁蜀漢滅亡時奪取永安,被魏軍擊退。在內政上,他也做了些工作。如: 他恢復了五等爵制度,六百多箇中高階軍官獲得爵位,對晉王感恩戴德。 他修改了朝廷的章程,讓司空荀重訂禮儀,中護軍賈充制定法律,尚書僕射裴秀擬定官職。
這些事情,司馬昭做得嚴絲合縫,環環相扣。 蜀漢剛剛滅亡,東吳皇帝孫休大約也受了刺激,緊跟著一命嗚呼,年僅30歲。孫休的兒子年紀都太小,吳國人希望立一個年長的皇帝,就擁立孫休哥哥孫和的兒子孫皓為帝。孫皓繼位之後,很快露出昏君暴君的本色,胡作非為,濫殺無辜。兩國此消彼長,東吳再也不能對魏國構成什麼威脅了。 唯一困擾司馬昭的,是讓誰來擔任自己的繼承人?畢竟,自己已經54歲了。司馬家族不乏長壽基因,老爹司馬懿活了73歲,叔叔司馬孚今年85歲了還在朝廷教訓人。
但在那個時代,多數人活不了這麼長。哥哥司馬師就只活了48歲。而自己這些年來因政治鬥爭、軍事鬥爭、權謀鬥爭折磨,真是殫精竭慮了,身體也越來越差了。 現在自己成為晉王,必須立一個王世子,立誰呢? 司馬昭和他爹司馬懿一樣,生了9個兒子。可是其中4個早夭,1個身染重病。其餘4人中,兩個是正妻王元姬所生嫡子。分別是長子司馬炎和次子司馬攸。 按常理,不管立嫡立長,傳位給司馬炎應該較合禮規,但在司馬昭這裡有一個特殊情況。 那就是:自己的哥哥司馬師是沒有兒子的,而司馬攸正好過繼給了司馬師。 換言之,按照宗法原則,司馬攸算司馬師的後嗣,司馬炎則是司馬昭自己的後嗣。
司馬家當政的鬥爭中,權柄是司馬懿傳給長子司馬師,按慣例,司馬師死後應傳給其嗣子司馬攸,而不是二弟司馬昭。只是因為當初司馬師死時,司馬攸年方8歲,不可能掌控司馬家族的大權,這才便宜了司馬昭。因此,司馬昭自己在封為晉王之後,便常常唸叨:“這個江山啊,是景王(司馬師)的,我只是暫時代管罷了。等我死後,應該由司馬攸來繼承。” 再說,司馬攸對長輩孝順,對哥哥尊敬,多才藝,性格溫和,是個“五好青年”。司馬昭封王這一年,司馬攸年已17歲,作為繼承人也完全沒什麼問題了。 但是,長子司馬炎也非尋常之輩。他畢竟比司馬攸年長12歲,也就多了12年的學習實踐,建立了自己的人脈關係。
-
9 # 考槃之樂
高平陵之變司馬懿孤注一擲,曹爽應對失策,造成實權旁落,曹氏實質性衰落已不可逆轉,司馬家族上位,接受所謂的禪讓只是時機和程式的問題。
晉王做皇帝隨心所欲,曹氏失天下指日可待。
皇帝變成了可以隨時被免除的官職,後代無能可悲可嘆。
-
10 # 玩逸
晉王,是中國古代王爵。在中國歷史上,被冊封為“晉王”的人很多,但是,由“晉王”步入“皇帝”一行的人更多,可以說,晉王這一稱呼,無形當中就代表你離至高無上的皇權僅一步之遙。
一、晉王司馬昭
中國有句古話“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見司馬昭此人有取代皇權的野心。司馬昭是司馬懿與張春華的次子,曹髦繼位後,開始專攬國政,曹髦死後,立曹奐為帝,加封晉公,不久加封晉王。死後數月,其子晉王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晉朝,追尊司馬昭為文帝。
二、晉王楊廣
楊廣,隋文帝次子,隋朝第二代皇帝,母親獨孤氏。開皇元年,立為晉王,官拜柱國、幷州總管,時年十三歲。後又授任武衛大將軍,進位上柱國、河北道行臺尚書令等。開皇八年,他統兵伐陳,滅陳後,封太尉。楊廣此人野心也很大,但是自己是次子,太子與自己無緣,所以他就刻意偽裝自己,作風簡樸、不好聲色、禮賢下士、謙恭謹慎,完全就是另一個王莽,就這樣,隋文帝夫婦和滿朝大臣都被矇騙了,太子楊勇被廢,楊廣謀得儲位。604年即皇帝位,成了隋朝亡國之君。
三、晉王李治
李治,唐太宗第九子,母親是長孫皇后,貞觀五年封晉王。由於長孫皇后早逝,李治年幼,李世民親自撫養李治長大成人。李世民晚年,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間發生了爭奪皇位繼承權的鬥爭,最終太子承乾被廢,魏王李泰被黜,晉王李治成為太子。太宗去世後,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時年二十二歲。李治性格軟弱,大權被皇后武則天掌控,最終李唐王朝花落武家。
-
11 # 上官雲匕2080
從歷史上看,要當皇帝無外乎三種方式:
一,繼承皇位,這是最普遍的一種,大多數皇帝的帝位都是這樣得來的。具體如楊廣、李治等人。
二,舉兵起義,聚眾打天下,功成後即皇位的。各朝代的開國皇帝皆是此類。如劉邦、朱元璋等人。
三,發動政變,用非常規的方式奪取皇位,像李世民等人。
縱觀歷史,我們不難注意到一個現象,繼承皇位的繼承人中,有不少人是透過“晉王”的爵位登上皇位的。晉王和皇帝是什麼關係呢?
1,“晉王”這個爵位很特別嗎,為何這麼多的皇帝都是從這個爵位登上皇位?關注下歷史就會注意到,晉王這一稱呼,無形當中就代表你離至高無上的皇權很近。即是說,史上晉封上晉王的皇族,登頂皇位的權重要大於其它的"王"。
2,要究其其中的原因,還無更多史料可尋。據研究分析,晉王當帝是從西晉司馬氏開始的,很可能給後朝代樹了一個不成文規矩,晉王的權重大於它王,登頂可能極大。
3,"晉"是"進"的諧音,離皇位最近,可以稱作歷史的潛規則。
我們來看下有代表性的四位歷史上大名鼎鼎的皇帝,他們都是透過“晉王”這個爵位登上皇位的人物。
一,司馬昭與司馬炎
三國魏後期,曹魏政權被司馬昭獨掌,魏國皇帝曹髦儼然成為傀儡皇帝,後來司馬昭又殺掉曹髦,立曹奐為魏國新帝,並強逼曹奐封自己為“晉王”。天下人都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馬昭死後,他的兒子司馬炎繼承他的晉王之位。數月後,司馬炎逼曹奐退位,並讓位於他。終於司馬家族取代了曹魏政權,建立了西晉王朝。
第二位,隋煬帝楊廣。
南北朝結束,隋文帝楊堅登上皇位,建立了隋朝。楊堅將自己的長子楊勇立為太子,其次子楊廣被封為晉王。公元589年,隋文帝命楊廣為兵馬大元帥,帶兵五十萬,全力討伐陳國。楊廣憑藉著出色的軍事才能,很快就滅了陳國,使得分裂上百年的華夏得到了統一。楊廣很想當皇帝,但是自己是次子,雖貴為晉王,但太子似乎與自己無緣。於是他就刻意偽裝自己,作風簡樸、不好聲色、禮賢下士、謙恭謹慎,最終導致太子楊勇被廢,楊廣謀得儲位。604年楊廣即皇帝位,成了皇帝,也是隋朝亡國之君。
三,唐高宗李治
李治,太宗第九子,母親是長孫皇后,貞觀五年封晉王。應該說李治本與大位無緣。然而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間爆發了爭奪皇位繼承權的鬥爭,最終太子承乾兵敗被廢,魏王李泰也參與其中被黜,唯一的晉王李治幸運成為太子。太宗去世後,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時年二十二歲。但高宗李治天生性格軟弱,那裡是殺伐果斷的皇后武則天對手,李治退避之下,朝庭大權為武則天掌控,最終李氏唐朝竟被武式周朝代替。
第四位,宋太宗趙光義。
趙匡胤發動陳橋驛兵變得以龍袍加身,開創了宋王朝。他大勢封賞幫助自己建國的有功將士,封自己的弟弟趙匡義為晉王,趙光義在趙匡胤建國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
公元976年,趙匡胤突然去世後,趙光義謀斷不亂,藉助柴榮相助成功登上帝位,成為宋太宗。太宗的繼位是存疑的,諸多史料中都沒有其合法登位的證明。反之,史上文獻倒有"斧聲燭影"的隱密傳言,難說其真偽。因此是否是他自立為帝,不得而知。同樣,也有人說趙匡胤就是想把皇位傳給趙光義。而那段歷史到底有怎樣的真相,估計也只有死去上千年的趙匡胤和趙光義二人清楚了。
綜上所述,上面列舉的四位“晉王”都是日後名播史冊的皇帝,他們能夠登基為帝,還是得歸功於自身的軍政謀略才能及天下大勢,同時我們也驚奇發現“晉王”這個爵位幾乎是為帝位接班人設立,登上“晉王”之位,離皇位就是咫尺之遙了。
-
12 # 凝沙學史
許多歷史人物在登上皇位之前,封號或自封為晉王,可以說晉王離皇帝只是一步之遙。
以下是歷史上四個由晉王登基為皇帝的例子,如晉武帝司馬炎,隋煬帝楊廣,唐高宗李治和宋太宗趙光義。
一.晉武帝司馬炎曹魏後期,曹魏政權被司馬氏掌控,後由司馬炎承晉王之位。公元266年,司馬炎逼傀儡皇帝曹奐退位,並禪位於自己。司馬炎稱帝后建立了西晉,成為西晉的開國之君,即晉武帝。
二.隋煬帝楊廣隋朝的隋文帝楊堅封次子楊廣為晉王。楊廣有著出色的軍事才能,平陳國,戰功顯赫。後來,太子楊勇與晉王楊廣之間為了爭奪皇位開打,楊勇被楊廣打敗,並失去太子之位。隨後,隋文帝封晉王楊廣為太子,隋文帝去世後,楊廣繼承皇位,即隋煬帝。
三.唐高宗李治唐太宗李世民後期,李世民對皇位繼承人選甚是苦惱,並舉棋不定。後來身為太子的李承乾見皇位無望,便舉兵造反,結果叛亂很快被李世民平息,因此太子李承乾被廢,其餘參與叛亂的皇子也被懲處。因此,可以繼承李世民皇位的皇子,只剩晉王李治。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後,李治作為太子正式登基稱帝,即唐高宗。
四.宋太宗趙光義趙光義在宋朝建國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後趙光義被宋太祖趙匡胤封為晉王。公元976年,趙匡胤去世以後,趙光義登基為帝,成為宋太宗。
-
13 # 韶光共追遊
首先把這個問題回答了。晉王與皇帝的關係。其一,晉王與皇帝是兄弟(也有可能是父子),皇室家族成員嘛。其二,開國皇帝,將晉王稱號分給了戰將。其三,自己封自己為晉王。以上三條晉王與皇帝均是君臣的關係。(當然,也有別的關係,敵對等等。比如有人滅了皇帝而登基,遠在他鄉的藩王就可以自立為晉王。有可能是敵對也可能是君臣。各位看官不要抬槓喲!)
再者把晉王的地位說清楚,晉王的地位僅次於太子。這是因為在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是老大嘛。後來周天子沒落了,就有了晉國的崛起。然後就是秦國的崛起。這也是歷史上多晉王和秦王的地方,周天子即是太子,晉國即是晉王,秦國即是秦王。而且還有一點晉王主文、秦王主武。這點從歷朝歷代的王位劃分上就可以看出來。封地也有不同,晉王當然是最好的。
歷史中多有晉王廢了皇帝的,比如司馬炎繼承了父親的晉王,然後就廢了皇帝上位。當然也有秦王廢了晉王的,比如秦王李世民就把晉王李治廢了。
-
14 # 明月照小江
晉王和皇帝是什麼關係
在我國曆朝歷代中,被封為晉王的大約有十多位,這些晉王們大多和皇帝的關係很是微妙,取而代之不在少數,其中最有名的非司馬昭,司馬炎父子莫屬了。
說司馬昭父子最有名原因有三。
第一,司馬昭、司馬炎父子都被封為晉王。
司馬氏得天下,不得不先說司馬懿,司馬懿是一個心狠手辣,不顧道義的人,為後世所不恥,他被後世歷史學家批評為“以狐媚取天下”。這狐媚二字很恰當,一點也不冤枉。敘述司馬懿一生,便是他如何媚了三個人,哄了一個人。
司馬懿先騙了曹操,後騙了曹丕,最後又騙了曹叡。他騙這三個人,所用的手段都是一個媚字。騙這三個人以後,他又騙曹爽,把曹爽騙進了鬼門關。這一次,他所用的不再是“媚”,而是“哄”。
司馬懿哄騙曹爽投降,奪得大權後,硬是把曹爽兄弟四人以及親信十人,以謀反之罪夷滅三族。同時命令所有曹姓王爺、公爺都搬到洛陽來住,一切行動由他派人監視。
所以後來東晉明帝聽王導講祖宗得天下的故事,竟羞愧的抬不起頭,說:若是這樣的話,晉朝怎麼會長久!
司馬懿沒當過晉王。
司馬懿死時,虛歲七十三歲。
大魏朝廷中,極多是司馬懿的黨羽,這些人一致主張,朝廷大權由司馬懿大兒子司馬師繼續執掌。
司馬師是個知兵之人,也是個及其厲害的角色。
當年司馬懿父子三人在與曹爽爭權時,司馬師是立了大功的。發難前夕,司馬昭整夜行坐不安,司馬師依舊安穩睡覺,到了早上,司馬師一聲呼喊,原本他私自養的三千死士立刻集合起來,人們都弄不清楚這些人一剎那是從哪裡來的。司馬師陳兵司馬門,佈置的很嚴謹。司馬懿見到後很是高興,說:這孩子還真會辦事。
司馬師也沒當過晉王。
司馬師死後無嗣,他所執掌的大權,入於其弟司馬昭之手。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說的就是司馬昭自己想當皇帝,又扭扭捏捏。他於魏少帝曹奐即位後,叫曹奐封自己為晉公,可是他又堅決辭讓,此後,少帝與他又在扮演了一個硬要封,一個硬是不肯接受的騙人的把戲。到了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十月,司馬昭才裝出“只得接受”的樣子。
只過了四個月,公元264年3月,司馬昭叫曹奐升封自己為晉王。
司馬昭做了晉王,下一步就是自己要做皇帝了。然而八字不好,當晉王只當了一年又五個月,便一命嗚呼,享年五十五歲。
司馬炎是司馬昭的兒子,司馬昭死後他嗣為晉王。
所以司馬昭、司馬炎父子都被封為晉王。
第二,司馬昭當晉王時,殺害了大魏皇帝曹髦,司馬炎做晉王時,廢黜了大魏皇帝曹奐。
我們應該替司馬昭說一句公道話,司馬昭本沒有計劃要曹髦死,是曹髦自己找死。
司馬昭還沒做上晉王時,魏國皇帝是曹髦,曹髦對司馬氏三世專擅朝政,政不由己,十分痛恨,每天都在擔心被廢黜,下決心要扼制司馬昭,曹髦於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五月,率領宿衛、蒼頭、官僮討伐司馬昭,司馬氏的兵士見魏主揮劍親戰,畢竟有所顧忌誰也不敢上前,司馬昭心腹賈充呵斥他們說:司馬公好生畜養爾等多年,正為今日之事,不問是誰,動手便是。於是太子舍人成濟手持戈矛衝著曹髦刺去,直至前身洞穿而刃出於背,曹髦當即慘死在車上。
曹髦死後,司馬昭迎立了曹奐為皇帝。改甘露五年為景元元年。
五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只當了四個月的晉王,等不及過年,便毫不客氣的逼使與自己同齡的魏元帝曹奐蟬位,自己登基稱帝,立國為晉,於大魏鹹熙二年十二月(公元265年)改稱為大晉泰始元年十二月。
第三,司馬昭、司馬炎父子分別滅掉了西蜀和東吳,國家實現了統一。
公元263年,晉王司馬昭兵分三路,大舉伐蜀,大將鄧艾長驅直入,到達成都,後主劉禪向大魏皇帝投降。十七年後,公元280年,晉武帝司馬炎,調遣大軍,兵分六路,突破長江天險,龍驤將軍王濬的樓船率先抵達石頭城下,吳主孫皓投降。西晉完成了統一。
三國時期,英雄輩出。曹操曾經想拼出一個統一的局面。諸葛亮也試圖幫助劉備與劉禪,以追求同樣的目的,卻鞠躬盡瘁而死。曹操與諸葛亮的才幹,均比司馬昭和司馬炎高,高的不成比例。
為什麼司馬昭和司馬炎先後輕輕一動,就吞併了西蜀和東吳,實現了統一呢?
這大概是與國人固有的思想密不可分的。
自孟子以來,中國人的政治思想都有了“天下定於一”與“天無二日,民無二主”等等牢不可破的“定論”。他們接受了孟子的判斷,天上沒有兩個太陽,因此地上也不該有兩個大王。倘若有,是違反天道的,不能長久。
除了這種心理因素以外,三國的大臣和人民也有點感覺到,在分下去也沒什麼意思。分久了就懷念過去合的時候的光彩。
因此,司馬昭和司馬炎把三國分裂局面合了起來,合的十分容易。
可是西晉的統一,只是暫時的合,過了十年便有了八王之亂,接著又有了“五胡亂華”開始了長達三百多年的兩晉南北朝大分裂局面。一直到李世民,由於有魏徵、房玄齡、杜如晦這些第一流人才做幫手,才把中國真正的合起來。
回覆列表
我不知道這樣的問題有什麼意義,但是我看到了我就要回答一下。
不知道題主所說的是哪一個晉王?歷史上晉王有很多,歷史上有名的晉王有三國時期晉王司馬昭、司馬炎、兩晉時期晉王司馬睿、隋朝晉王楊廣、唐朝晉王李治、李克用,宋朝趙光義等。其他不出名的自封的就不說了。
皇帝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自認為“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將“皇”“帝”這兩個人間最高的稱呼結合起來,作為自己的稱號,從此天子稱為皇帝。
故晉王和皇帝有什麼關係,可以這樣回答:當了皇帝的晉王,那麼晉王和皇帝就是同一個人;沒有當皇帝的晉王,那就是當朝皇帝的臣子。
回答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