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廣老師講國學
-
2 # 雨後嬌陽518
(一),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意思是說,不在這個職位上,不謀劃它的政務。而當代社會提倡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新中國實行人大會議制度。讓合法百姓有充分的發言權。
(二),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意思是賢者逃避惡濁的社會去隱居,其次是逃避混亂的地方,其次還要逃避不好的臉色,再其次是逃避惡言。而新中國提倡人民當家作主,大家都要關心國家大事。每個合法公民都有權利和義務舉報黑惡勢力和違法犯罪行為,而不是逃避當老好人。
-
3 # 聊城王崗愛講字
我覺得論語中形容一個人對社會不負責任的一句話應該是: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真不知道他是否可以(做成事)。即人不講信用是不行的。可見在孔子看來,得到百姓的信任比什麼都重要。治理國家是如此,其他事情同樣也是如此。如果得不到別人的信任,什麼事情都辦不成。
此語出自《論語》,說明孔子對“信”的認識。在論語中“信”有三重含義。第一重也是最重要的 是“信仰”。二是受人信任。三是守信。人生活在群體中,與人相處,得到別人的信任十分的重要。人不守信,無異於叫旁人對他失信。信任是相互的,想要得到別人的信任,自己先要守信用。《論語》中多次提到這一思想。如“五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就是把忠信作為傳播思想的主要內容。要求每天反省檢查,是不是做到了忠信。
所以說,一個人如果不守信用,那就無法在人群中生存了!當一個人不守信用,被身邊的每個人都不信任的時候,他的一切都崩塌了,根本就無法生存下去了!即使活著,也是行屍走肉了。信用,是人生一種受益匪淺的儲蓄。這種儲蓄,是朋友對你的信任,是成功的重要條件。真正的信用,應該是付出的…...它是人生至高無上的一種儲蓄後的利息.任何沒有信用的人,不但利息得不到,而且連自己的本錢都會喪失殆盡。就像課本中的朋友,與別人約定沒有準時到,就連當時小小年紀的陳紀,也能懂得“期日中,過中不至,則是無信”這個至高的人生道德修養。而我們上一代人,十有一漏,便是對信用的道德修養,他們缺少了對信用的儲蓄。或許是功利的信用,讓他們的信用漸漸地從他們的腦力煙飛雲散。作為我們這一代,就得慢慢地積蓄信用,如果不懂得積蓄,我們將回失去良心和本性。
信用也是一種情感,就像要離別的人也要在臨走時見上一刻。他們無論離得多遠,隔著多久,也要付出努力。信用,說不完的儲蓄。人生須要儲蓄的東西很多。儲蓄信用,就是儲蓄人生那最寶貴的、精緻的部分,它會使我們至高至善。讓我們開始儲蓄人生、儲蓄信用,給自己的未來打好基礎。
總之,想用《論語》中一句話形容一個人對社會不負責任,我認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這句話最恰當。
回覆列表
論語用什麼來形容一個人對社會不負責任?
這個問題很“刁鑽”,可以說無法回答。因為《論語》的內容基本都是很“正能量”的,很勵志的。
我只能勉強“斷章取義”的摘引幾句來回答:
第一句: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這句話在現在被用來形容那些不參加農業生產活動,分不清稻、麥等穀物的慵懶之人,這樣的人常常是好吃懶做、好高騖遠、貪圖享樂的人。如果要問一個什麼樣的人對社會不負責任,那麼這“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人便首當其衝。
此句原文如下: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這句的翻譯大致如下:子路跟隨孔子出行,落在了後面,遇到一個老丈,用柺杖挑著除草的工具。子路問道:“你看到我的老師嗎?”老丈說:“四肢不勞動,五穀分不清,誰是你的老師?”說完,便扶著柺杖去除草。子路拱著手恭敬地站在一旁。
第二句: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句話,很多人認為是消極的,是對社會不負責任的,實則不然。
在《易經》中,將“天、地、人”三位定位的很清楚,如果不在其位而伸手干預,則很容易“亂政”。另外,中國有句古語:“位卑言輕”。如果“位卑”而“言高”,則很容易“自取其辱”,故而“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是“人道”,是正道,而非消極。
最後,分享一下我的讀《論語》之法,就是:身臨其境、設身處地、前後相貫,切不可斷章取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