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精彩在路上f

    《書湖陰先生壁》共兩首,是王安石題寫在湖陰先生家屋壁上的,其中第一首很著名。這一首詩用典十分精妙,讀者不知典故內容,並不妨礙對詩歌大意的理解;而詩歌的深意妙趣,則需要明白典故的出處才能更深刻地體會。

    這兩句詩中後兩句用了兩個漢代的典故,一個是“護田”,一個是“排闥”。“護田”出自《漢書 西域傳序》,漢代在敦煌以西駐兵戍邊,並置使者校尉進行管理。“排闥”出自《漢書 樊噲傳》,漢高祖曾經稱病,不理朝政,並命令群臣不經許可,不得擅入宮禁。但是樊噲為了勸說高祖,竟無所畏懼,推門而入,最終說服高祖上殿聽政。王安石用這兩個典故,來摹寫山居風景的秀麗。一汪溪水將田地環繞,好像在護衛一樣;而兩座山直闖進門,送來了青翠的山色。

    歷來文學家們都更鐘情於本首詩,就連王安石自己都非常滿意第一首的“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據《苕溪漁隱叢話前集》記載,黃庭堅曾在金陵去拜訪王安石,問他最近有何詩作。王安石就指著牆壁上的詩句說:“‘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此近來所作也”。

  • 2 # 追尋古蹟

    書湖陰先生壁

    唐 王安石

    茅簷長掃淨無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

    兩山排闊送青來。

    這首的意思是:茅草房庭院經常打掃,潔淨得沒有一絲青苔。花草樹木成行滿畦,都是主人親手栽種。庭院外一條小河護衛著衣田,把綠色的田地環繞,兩座青山推開門,送來青翠的山色。

    王安石晚年時,退出官場,在江寧鐘山居住,閒散之時寫了許多優美的風景詩,這是其中一首,是寫在詩人的朋友湖陰先生家的牆壁上的。從詩的意第一句就可以看出湖陰先生非常愛清潔:由於經常打掃,纖塵不染,甚至連青苔都看不到。而院落裡有他親手栽種的花草樹木,整齊成形,錯落有致,顯得意趣盎然。從這兩句描寫也可以看出,湖陰先生居住的環境非常清靜雅緻,也反映出他高潔不俗的性情品格。後兩句,詩人則寫自己放眼所看到的景緻:一彎碧水圍護著田野,遠處青山環繞,近處花木蔥蘢,遠近相宜,互相輝映,而兩邊青山推開了大門,把綠色送到眼前。讀到這裡,我們似乎可以感受到自然界勃勃的生機撲面而來,擬人的神來之筆,使山水有了生命和靈性。

  • 3 # Forest醫生祥子

    書湖陰先生壁

    王安石

    茅簷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這是作者題寫在湖陰先生居室牆壁上的一首詩。湖陰先生,本名楊德逢,是作者的朋友。

    這首詩的意思是:

    茅草房庭院因經常打掃,所以潔淨得沒有一絲青苔。花草樹木成行滿畦,都是主人親手栽種。庭院外一條小河保護著農田,把綠色的田地環繞。兩座青山像推開的兩扇門送來一片翠綠。

    簡析:

    這首詩是題寫在湖陰先生家屋壁上的。前兩句寫他家的環境,潔淨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後兩句轉到院外,寫山水對湖陰先生的深情,暗用“護田”與“排闥”兩個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動與人相親,正是表現人的高潔。詩中雖然沒有正面寫人,但寫山水就是寫人,景與人處處照應,句句關合,融化無痕。詩人用典十分精妙,讀者不知典故內容,並不妨礙對詩歌大意的理解;而詩歌的深意妙趣,則需要明白典故的出處才能更深刻地體會。講了湖陰先生的無私教師育人的品質,讚頌了他的善施教化。

      後兩首詩句用了修飾手法,運用對偶的句式,又採用擬人手法,給山水賦予人的感情,化靜為動,顯得自然化,既生機勃勃又清靜幽雅。

  • 4 # 亦文人文

    ———作者和題目

    (1)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我們的認知上,更多地瞭解一個身為政治家的王安石,對作為詩人的王安石知之甚少。

    王安石畢生詩作可劃分為兩個風格,和他的政治生涯、興衰際遇貼合頗緊:

    前期的詩歌注重社會現實,政治性傾向十分明顯。

    後期的詩歌轉向田園風景,對詩歌格律雕琢工穩。

    (2)題目

    顧名思義,這兩首詩是題寫在一個號為“湖陰先生”的人家中牆上。雖說古人寫詩,每有題壁之作,但一般都寫於酒店客棧寺廟、或是旅遊景點,如此登堂入室、題壁寫詩,足見兩人友情之篤。湖陰先生,名叫楊德逢,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時的鄰居和經常往來的朋友。

    ———《書湖陰先生壁》其一

    茅簷長掃淨無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

    兩山排闥送青來。

    首句“茅簷長掃淨無苔”,其中的“茅簷”代指庭院,經常打掃,乾淨得不生苔蘚。起句便給讀者營造了一個素雅潔淨溫馨的氛圍,由於此時詩人已移居南京,過往的經綸濟世、幹雲豪氣,早被現實粉碎,迫切需要投入幽靜祥和的歸宿,而田園生活,便是古時英雄聖賢功成身退或功不成而身退時的首選。故此詩人把第一道目光投向庭院並非偶然,因為這是理想退隱生活的範本,或許第一個瞬間,疲憊的身心得到了安慰,夢中的歸宿對標了範本。

    次句“花木成畦手自栽”,一個“手自栽”,強化了第一句對田園生活的憧憬期許,也確認了讀者的前期判斷。昔日紫袍金帶,今朝田舍農家。雖有云泥之別,但詩人在大起大落間的切換做得很好,真正達到了“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境界。後世的辛棄疾曾對同樣的境遇憤憤不平,寫道“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不過王安石卻並沒有這種火氣,是生活磨平了稜角,還是不敢回看舊日的生活?三句“一水護田將綠繞”,詩人將視角轉到了中景的描寫,在田地中抬起頭來,身處濃綠之間,周圍一道水渠,蜿蜒盤繞,用銀光閃閃的水,映襯生機勃勃的綠。尾句“兩山排闥送青來”與上文工整對仗,同時,作為遠景描寫,保證了全詩的層次感和開闊度。有成語“開門見山”,而詩人此處反其意而用之,開門的主體是“山”,並且在近處“綠”的基礎上,將遠處的“青”送入眼中,營造了靈動的意向,相信讀者作者,此時的心情,一定是開闊明朗、纖塵不染的。在全詩的寫法上,作者使用了“近景—中景—遠景”的漸進排程方式,讓視野逐漸開闊,意向不斷豐富,景物次第填充,顏色有序豐富,雖在紙上,但一種移步換景的動態感和錯落有致的立體感完美搭建。尤其是最後兩句擬人化的描寫,賦予了“水”和“山”以動作、以生命,讓行文更加生動,結構更加豐富。古人說“寄情山水之間”、“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而將當日眼底心中的萬里江山,換作此時親眼目睹的田園農舍,是否便真的雲淡風輕?———《書湖陰先生壁》其二

    桑條索漠楝花繁,

    風斂餘香暗度垣。

    黃鳥數聲殘午夢,

    尚疑身屬半山園。

    首句“桑條索漠楝花繁”,作者營造了一個桑樹稀疏,楝花茂盛的景象。綠瘦紅肥,疏密相間,錯落有致,荊公實是佈景的高手。

    次句“風斂餘香暗度垣”,承接上句之意,清風吹過,將花香悄悄地送過牆來,應該是為了避免和上文的“送”重複,此處連用“斂”與“度”兩個動詞,讓風和香更加具象,在田園午後,善解人意地給了詩人一點驚喜、一點慰藉、一點閒適。

    三句“黃鳥數聲殘午夢”,幾聲黃鸝的名叫,驚醒了午睡。在花樹搖曳、餘香暗度的環境中醒來,作者的心情是閒適安然的,幾聲鳥鳴,聲色和諧,更增雅緻。

    四句“尚疑身屬半山園”,直接轉入感情描寫,安然的午睡醒來,還以為身在自己的家裡,其中的愜意,綿綿不盡,順帶不著痕跡地歌頌了一下與主人的深厚友誼。以此結句,使全詩餘意不斷,回味悠長。

    與上首詩相比,本詩的知名度並不那麼高。寫法上也頗不相同,屬於傳統寫景詩的先佈景,再抒情的佈局方法。但有了上一篇詩作的提攜與加持,加之詩人巧妙地將疏與密、形與聲、香與色勾勒連綴,並不落窠臼,技臻上乘。詩中流淌著的閒適歡愉的心緒,汩汩而出,浸潤在字裡行間的每個角落。同為黃鶯鳴叫,金昌緒會說“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同為寄寓客家,李後主會說“夢裡不知身是客”,而王安石的慰藉與滿足,比之前人後人,要幸運多了。

    ———結語“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

    這是歐陽修對王安石詩文的評價,這位歷史書中的改革者,民間傳說中的“拗相公”,在驚天動地的失敗之後,歸返田園,過上了閒適的生活,可能人最難的是告別過去的自己,但在他不帶煙火氣的詩中,我們讀到了適應與迴歸。或許是他真的“復得返自然”,也或許,他只是故作輕鬆地告訴後人:別擔心,我挺好的。

  • 5 # 廣老師講國學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

    宋代:王安石

    其一:茅簷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其二:桑條索漠楝花繁,風斂餘香暗度垣。黃鳥數聲殘午夢,尚疑身屬半山園。

    個人感覺,這兩首寫在湖陰先生家牆壁上的詩,一定是王臨川自己和湖陰先生都非常滿意的詩。他二人既是至交好友,那麼我們從詩的意境上來看,可以將此二首看成是”每人一首“。

    怎麼理解呢?

    第一首,從字面的描寫上來看,是寫景,一定是寫的湖陰先生家的景。前兩句寫湖陰先生庭院之景,上句寫庭院的潔淨,下句寫庭院的秀美。後兩句寫湖陰先生家周圍的自然環境。但是,我們知道古人寫詩,並不僅僅只是寫景那麼簡單,定還有其它深意,且能將此詩題於家中牆壁,必不簡單。

    我們不妨來引申一下,前兩句寫庭院之景,實則寫的是湖陰先生本人的操守,修身克己,潔身自好,且能自給自足,沒有過多的慾望。

    第三、四句,講”一水護田“,我們知道,古人將”水“比作是最接近”道“的物質,那麼”一水護田“,就是講”以道護心“,則”青自來“。

    總體來講,第一首詩就是講湖陰先生品行高潔,依道而行,道法自然。

    從這個角度來分析,第二首詩,便是寫給他自己的,我們來將幾個”假借“的詞找出來一分析就明白了。

    寫此詩時,臨川先生已經退居金陵,功名已去,按理說,他也算退隱江湖,不問廟堂之事。但是從第二首詩中,我似乎看到他還沒有完全”放下“,依然有時恍惚還在朝中的感覺,這也能理解,轟轟烈烈的一輩子,哪裡能說放下就放下呢?

    桑條索漠楝花繁,風斂餘香暗度垣。黃鳥數聲殘午夢,尚疑身屬半山園。

    桑條索漠,楝花繁茂,猶如朝中紛繁複雜的大小事務,早已習慣了日理萬機的生活。退隱後,連聞到外面風吹進來花的餘香都能聯想到昔日的”從政“生活,這也很正常,何況他還是個”大文豪“,文人的心總是很敏感的。

    黃鳥,我們可以看成是暗指官場之人,因為古人平民是不能用”黃“的,而且官服上都是繡的各種鳥的圖案來表示官職的品階高低。黃鳥鳴叫數聲,大概指偶爾還能聽到一些善於朝中的訊息吧,每當此時,還以為自己依然身處官場呢?

    這也算是描述了作者本人當時的內心世界吧,依然有些依依不捨之意,畢竟他還是”志未得意未滿“,道家的“無為”,對他來說就像是鏡中花,水中月,可見卻不可得。

    王安石能被稱為”拗相公“,可見他與”道家“的”無為“是相去甚遠的。這也是他註定失敗的原因。不懂”以退為進“、”以弱勝強“,這在他當時有強大反對派的境況下,是十分不明智的。

  • 6 # 鼔詞唱段影片

    如何理解和評價王安石的《書胡陰先生壁》?

    共兩首。

    第一首是:

    茅簷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第二首是:

    桑條索漠楝花繁,風斂餘香暗度垣。

    黃鳥數聲殘午夢,尚疑身屬半山園。

    先談談我的理解。這兩首詩對事物的描寫得非常細膩。從這兩首詩可以知道:王安石原來住在半山園。後來搬家了,搬到一個草房裡。草房的院子很乾淨,草和青苔都不長。在院子裡開了一個花木園子,裡邊種植著各種花草,載了幾顆樹。圍著園子的是水溝,左右各有一座山。夏天,桑樹枝葉稀疏,楝花十分繁盛。滿園花香很濃,濃到來一陣風就可以把花香吹到圍牆外邊去的程度。夏天,有個中午,王安石正睡午覺,有一隻黃色的鳥唧唧叫了幾聲,把他驚醒了,他恍恍惚惚還以為是在原來住的住宅裡呢。

    再說詩的格律。

    第一首有一個字不符合平水韻:即第五個字《苔》字。它是平聲字,此處應該用仄聲字。

    首:茅簷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尾: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第二首無誤。

    首:桑條索漠楝花繁,風斂餘香暗度垣。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尾:黃鳥數聲殘午夢,尚疑身屬半山園。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 7 # 言奚如

    茅簷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書湖陰先生壁》共有兩首,是王安石題在楊德逢屋壁上的一組詩——楊德逢是王安石退居金陵紫金山時的鄰居兼好友,別號湖陰先生。本詩是其中的第一首,歷來傳誦很廣。

    “茅簷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茅簷”代指庭院,“長”即經常,“靜”即淨。“畦”是經過修整的一塊塊田地。起頭兩句主要是稱讚楊家屋舍潔淨、花木整齊。

    如何突出屋舍乾淨呢?作者別具隻眼,獨獨在青苔上著力。夏熱多雨之季,青苔最易生長,且難以掃除。此處卻因時時打掃掃而無苔,正體現庭院和主人的潔淨清雅。花木是整齊的,而作者強調的又是“手自栽”,這不僅寫出了花木的形態,更進一步寫出了主人的精心。

    接下來作者注意到房屋和自然之間的關係,運用擬人手法,描寫屋舍外的河流、農田、青山。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護”和“繞”兩個動詞輕柔溫暖,清水和綠田的關係因此也變得極為生動,彷彿一彎清水都有特別的情味,格外珍惜和愛護綠田一樣。青山衝破小門,送入眼簾。

    “排”和“來”充滿主觀能動性,又化靜為動,無形中產生一種視覺衝擊。同時,詩句又用“綠”和“青”代指田地和青山,又令讀者眼前出現了同色系構成的夏日清新圖畫。這也為這首詩奠定了“清新雋永,韻味深長”的基調。

    與此同時,從這清新的場景裡,讀者更加可以想見庭院主人的形象了:此處是“茅簷”,不是華屋大廈,但他長掃無苔,花木親栽,可見他的清淨勤勞,生活情趣盎然。

    故而山水也富有情態,願意為他護田送青而來。整首詩既讓人感受到了自然的清新,又讓人從中隱約可見居住在此的隱逸高士,感覺他的生活之樂。

  • 8 # 我心你聆

    書湖陰先生壁

    宋代:王安石

    茅簷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這首詩是題寫在湖陰先生家屋壁上的。詩前兩句寫他家的環境,潔淨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後兩句轉到院外,寫山水對湖陰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動與人相親,正是表現人的高潔。全詩既讚美了主人樸實勤勞,又表達了詩人退休閒居的恬淡心境,從田園山水和與平民交往中領略到無窮的樂趣。

      前兩句是庭院之景,乾淨無苔是由於主人的“長掃”,“花木成畦”是由於主人的“自栽”,寫景又寫人。

      後兩句寫自然環境之美,水“將綠繞”,山“送青來”,自然山水如此有情,也表現了主人愛好山水的情趣。描寫景物亦以表現人,寫景見人,人於景中,表現了客觀景物的美,又寫出了人的美,頗有一箭雙鵰的感覺。

      其次運用映襯和擬人手法。如果說庭院的美是人工創造的美,那麼環境的美是天然施設的美。兩者互相映襯,組成了一幅內與外、人造與天然美結合的完美的境界。特別是後面一聯,把山水擬人化,青山為主人送來秀麗的風光,居然闖門而入,把主人對自然景物的愛和自然景物對主人的愛融和一起,生動地表現了主人愛美的情趣,因而成了傳誦的名句。

      “一水”“兩山”被轉化為富於生命感情的親切的形象,而為千古傳誦。但後二句所以廣泛傳誦,主要還在於這樣兩點:

      一、擬人和描寫渾然一體,交融無間。“一水護田”加以“繞”字,正見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環繞著綠油油的農田,這不恰像一位母親雙手護著小孩的情景嗎?著一“護”字,“繞”的神情明確顯示。至於“送青”之前冠以“排闥”二字,更是神來之筆。它既寫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撲向庭院而來!這種描寫給予讀者的美感極為新鮮、生動。它還表明山的距離不遠,就在楊家庭院的門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動人的,是寫出了山勢若奔,彷彿剛從遠方匆匆來到,興奮而熱烈。所有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徵,而這種種描寫,又都和充分的擬人化結合起來那情調、那筆致,完全像在表現“有朋自遠方來”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顧不得敲門就闖進庭院送上禮物。二者融合無間,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經錘鍊又無斧鑿之痕,清新雋永,韻味深長。

      二、這兩句詩也與楊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聯裡,已可看到一個人品高潔、富於生活情趣的湖陰先生。所居僅為“茅簷”,他不僅“掃”,而且“長掃”(即常掃),以至於“靜無苔”;“花木成畦”,非賴他人,而是親“手自栽”。可見他清靜脫俗,樸實勤勞。這樣一位高士,徜徉於山水之間,當然比別人更能欣賞到它們的美,更感到“一水”“兩山”的親近;詩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陰先生早已締結了深厚的交誼。詩以“書湖陰先生壁”為題,處處關合,處處照應,由此也可見出詩人思致的綿密。

     

  • 9 # 笑語千年

    《書湖陰先生壁》(王安石):“茅簷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宋神宗熙寧年間,王安石因主持變法,先後兩次被罷相,晚年退居江寧,縱情山水,常訪僧問禪,勤於讀書著述。《書湖陰先生壁》就是這一時期的作品。

    (王安石)

    湖陰先生姓楊名驥,字德逢,是一位躬耕田園的隱士,也是王安石晚年居江寧時的一位鄰居和好友。王安石在 《元豐行示德逢》詩裡有這樣的詩句:“湖陰先生坐草室,看踏溝車望秋實。先生在野固不窮,擊壤至老歌元豐。”足見其交情甚篤。

    王安石題在湖陰先生壁上的詩共有兩首,這一首最為著名。詩的前兩句“茅簷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茅簷”本指茅草屋的屋簷,這裡代指整個茅簷之下的門庭院落 。“長掃”中“長”與“常”是同音假借,用長短的“長”代替“經常”的“常” ,意為經常地掃 。從這一句中我們可以看出主人的身份及性格。

    詩中主人庭院用一“靜”字,既表達了“潔淨”,又引出“清靜”之意,庭院因得主人長掃,而無青苔雜蕪,造訪客人因見其 “淨”而生 “靜”意, “靜無苔”三字準確地表達了詩人從視覺感官到心靈感受所得到的一種愉悅和陶醉,若將 “靜”改為“淨”,便頓覺索然無味。

    湖陰先生所居住的地方不是大都市裡的幽宅深院, 而是紫金山下, 市郊之地 ,這裡人煙稀少, 自然安寧幽靜。院落簡樸 ,只一茅草屋 ,顯見主人並非達官顯貴 ,也不是豪門名紳 。然而主人所居的院落卻十分潔淨, 一眼望去, 院中沒有雜物堆放, 亦沒有雜塵汙跡, 可見一個“淨”字把院落的清淨、整潔、井然有序描摹了出來。在院牆之隅、臺階之上, 連一絲青苔都沒有 ,“淨無苔”三個字將院落的整潔程度描寫得十分充分, 主人打掃得細心 、徹底 , 而且是經常, 也由此可知主人是多麼勤謹 ,好潔成癖。

    江南地溼又住在紫金山下 ,時值初夏多雨之時, 山下更是雨水聚集之處 ,潮溼之地 、炎熱之時,這兩點正是青苔生長的最佳條件 , 如不經常打掃, 不出數日就會在牆根院角長出青苔來 。作者在表現主人院落整潔時用“淨無苔”真是舉重若輕 ,別具慧眼 ,透過作者細心體察 ,用最平淡無奇的意象表現出了最明晰、最生動、最有實感的本質 ,非大手筆不能收到如此舉重若輕的藝術效果 。

    此時,詩人將目光移向園中蔥鬱繁盛的花木,因花木已 “成畦”,錯落有致,故雅景自成,暢人心扉。“花木成畦手自栽”一句中用了一個偏義複合詞“花木”來指代庭院內的花草。“成畦”是說花草菜蔬都種植得井然有序 ,之所以要成畦而植 , 是因為品種繁多。如果只一種也就不必“成畦”了 ,所以“成畦”二字不僅說明了庭院花草栽種時的用心,格局佈置成畦而栽 , 十分整齊 ,又說明了花草的品種很多 。主人的愛好情趣盡在其中, 這是一種典型的文人隱士心理。

    “花木”一詞使我們不僅知道了院中有花木 , 而且在論詩時 , 應當把花草樹木的色 、形、味一併帶入到詩的意境之中。因為凡花草樹木都有形、有色、有味, 形態上或傲然獨立、或默然含羞,色彩上或豔麗、或素雅 ,嗅覺上或馥郁、或清淡。花木“自栽”,可見主人勤勉、興致高雅。這裡描繪的是一個靜謐而富有生機的小小院落,凸現的是一個遠離官場、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此詩寫於初夏之時, 南京的初夏正是百花爭妍之際, 所以群芳競放, 鬥豔爭奇 ,情態各異, 溢光流彩。整個院落既繽紛五彩又錯落有致 , 潔淨優美 ,充滿生活情趣, 正是隱者之居的典型環境。

    當詩人又將目光投向庭院外的綠水青山時,更濃的詩情被激活了:“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一溪款款,攜碧水護繞;兩山如奔,將漫峰青翠送進堂來,山水的情韻像詩人一樣高雅,像老友一樣熱烈。至此,詩人完全領略了山水的美此,並藉此表達了對友情的讚美。

    “一水”令人感到遠遠地望見對面青山之中一條隱約可見的山溪蜿蜒而下,溪流的痕跡明滅可見,最後從山腳之下流溢位來。“護田”中“護”字是緊貼、緊靠的樣子, 似有一種摟抱之態。“護”字寫出了水對農田的情意,水給農田以澆灌、以滋潤,水把農田護圍在其中。這不恰似慈母伸開雙臂把自己的孩子摟抱在懷中的情景嗎? “護”字把水寫得有情有意、生動感人。

    請大家閉目想想,一灣清洌的山谷溪水護繞農田而行,這溪水將初夏濃郁的綠色纏繞於農田之上。這裡把溪水人格化了,它也有了情感,主動地把蔥鬱的綠意纏繞于田野之上。一個“繞”字就把溪水的曲折宛轉、多姿多彩、情長意深的神情寫出來了。

    末聯中的“排闥”即推門,“闥”指小門。這句是寫院外不遠青山似乎是為了讓人們更好地欣賞滿山的青翠的生命色彩, 而主動前來推門而入,贈送那滿懷的蔥茂綠意。這句中的“送”字與上句中的“護”字同是擬人手法,寫出了青山不但有了情意,而且有了意識行動。“送”是主動贈與的意思。送什麼呢? 送來一片生機勃勃的初夏山景,也同時送來了青山的情意。這筆調情致把山寫得完全像多年不見的老友,從遠處而來,再也抑制不住內心想見朋友的急切之情,乾脆一下子就把院門推開來到友人的面前。這一句將感情、動作、心理融合在了一起,彼此之間相映成輝,清新雋永,韻味深長。

    這首詩在各種藝術手法的運用上也是相得益彰、珠聯璧合 ,有其獨特精到之處 。首先,整首詩在表現構思上採用了立體迂迴式的思維構圖方式 。詩中所寫各種景物的色彩 、位置及其情態, 還有景物之間的映襯關係, 都細細地前後勾連, 組成了一個綜合的 、完整的、立體的全方點陣圖象 。前有溪水繞田野,後有高山送青來, 這兩句都寫庭院以外的景色。

    詩的三 、四句運用了嚴格對仗的修辭格, 音律上平仄嚴格相反 ,詞性上兩句對應, 詞性完全相同 。“護田”與“排闥”都使用了《漢書》中的典故 ,兩詞典故對典故, 且史中語對史中語 ,所以對得十分工整嚴謹。再次 ,詩中成功地運用了擬人手法, 不僅讓溪水、高山動了起來,而且還把它們的色彩、形態與它們的情懷 、動作融為一體 ,情懷感人 。

    全詩四句 ,一句一景 ,一聯一色,從庭院到花畦到水田到青山, 由近及遠, 井然有序地表現了山野人家居環境的幽雅潔美 。此外,詩人十分注意對字句的錘鍊 ,很多字用意深切、含義豐厚 ,又十分精當。全詩中不僅寫出了庭院、田野、山水的景色 ,也暗中寫了庭院主人的精神風貌:主人楊德逢 , 是一個具有濃郁的生活情趣和儒雅高士之風的人。

    我們順便看看這組詩的第二首:“桑條索漠柳花繁,風斂徐香暗度垣。黃鳥數聲殘午夢尚疑身在半山園”。

    讀了第一首詩,我們會有一種興猶未盡的感覺。假如撇開詩題,單是去讀第一首詩的話,恐 怕既看不出詩中所寫景物的時間、地點,也難以見出詩中的具體人物。只有將兩首詩對讀,詩意才完整、清楚。

    桑條索漠而柳花已繁,正是初春景緻,;“暗香度垣” ,是“花木成畦”的補寫。“黃鳥時鳴”,更反襯出山居的清幽靜謐,這都與第一首詩有著相吻合的聯絡。

    湖陰先生的雅趣和熱情,詩人的特殊身份,灑脫不羈的氣度和與湖陰先生的友好無間的關係,以及他們共同的情趣,與山水自然的融洽無礙,更是非讀第二首而不得的。

    如果說第一首詩側重寫“所見”,那第二首便是寫“所感”;第一首將用典與描寫融於一處,精工自然,第二首則著實抒寫詩人夢醒之際的真實感受,更加自然天成;第一首詩筆觸剛健,第二首手法細膩。

    作為一組詩,雖然只有兩首,但它是一 整體,無論是 詩 人創作之時,還是後人欣賞之際,都應該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分之則兩傷,合之則雙贏。兩首詩合在一處,既有詩人對山 水自然的感情投入, 又有詩人與自然之間的感情交流,藝術表現上也將景物描寫與情感抒發達到交融統一,達到一個完美的人與自然融合的化境。

  • 10 # dfkbs-lt

    《書湖陰先生壁》北宋丶王安石。茅簷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護田將綠繞,西山排闥送春來。這首詩的意思是:茅苔經常打掃的乾乾淨淨,一點兒青苔也沒有,主人親手栽的花草樹木成約滿畦,庭院外一條小河護衛著農田,兩座青山推開兩扇門為主人送來一片青翠。這首詩寫出了人的美與環境之美的同時,又讚揚了湖陽先生勤勞丶潔淨和熱愛自然山水的良好品性和高尚的情趣。

  • 11 # 朔漠風塵

    一、讀原詩

    茅簷長掃淨無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

    兩山排闥送青來。

    二、知詩人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世稱臨川先生,又因其曾封於舒、荊,死後諡號“文”,故又稱“王荊公”“王文公”。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王安石曾出任參知政事,次年升任宰相,大力推行改革。王安石是歐陽修倡導的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積極參加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著峭刻幽遠,雄健剛直,簡麗自然的獨特風格。其詩有1500餘首,很有特色,自成一家。

    三、明註釋

    書:題詩。湖陰先生:楊驥,字德逢,是王安石退居江寧時的鄰居。茅簷:庭院。苔:青苔。畦:經過修整的一塊塊田地。護田:這裡指護衛環繞著園田。排闥:推開門。

    四、譯詩句

    茅屋常被主人打掃,乾淨得不生青苔,院內一排排的花木都是主人親手種植的;院外一條溪流環抱著綠油油的農田,兩座青山彷彿推開屋門把翠色送到眼前。

    五、品意境

    前兩句寫庭院中的景緻,表明了主人的勤勞、愛整潔,也透過手栽花木寫出了其生活品味。後兩句寫院外的景色,彎彎曲曲的溪水像用手護住了田野,兩邊的山峰則像是推門而來,這樣的描寫,賦予了自然景色擬人化的動態,令整幅畫面顯得生動可愛極富情趣。尤其“排闥”二字為神來之筆,說山峰彷彿帶著清翠之色推門而入,這種極具新鮮感的形容精準、有節奏感且餘味悠長,令人眼前一亮。

    這裡藏著兩個典故。“護田”出自《史記·大宛列傳》中的“因置使者護田積粟”,說的是漢朝在輪臺設定使者,保護田地、積攢糧食;“排闥”出自《史記·樊酈滕灌列傳》中的“(樊)噲乃排闥直入”,說的是高祖臥病好多天不肯見人,樊噲推門探望。詩人把典故融入景物的描寫中,不僅直接引用了《史記》中的詞語,形成了標準的用典對仗,還在動作、情態上遷移運用十分精準。更重要的是,讓山水暗含了典故中人物的品質,使這種擬人化的表達更有韻味。

    詩人表面上寫山水的靈動可愛,內裡還隱含著對居於此地人的欣賞之情,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對山水自然之景的選擇,往往也是古人對自身心性情趣的表達,湖陰先生既然選擇了一個這麼幽靜的地方作為自己的住所,可見其人也是品質高雅的。

    縱觀全詩,這首詩既描寫了湖陰先生居所的清幽環境,同時也透過對環境的描寫表達出對居所主人品性情趣的讚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人說原來掙的少反而活的挺開心,現在掙得多沒有原來開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