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菊花花筒

    閱讀全詩,透過濃霧,力耕等詞,可以清楚地看到,這是一首描寫田園生活、表達生活感受的詩歌,過門相仿的一起斟酌的相思的、言笑的,都是鄉親鄰里,農民兄弟,而且詩人和相親鄰里互相串門、一起飲酒、圍坐談笑關係十分融洽和睦,全詩的基調是快樂的。

  • 2 # 梅落南山

    移居(其二)是一首古詩。陶淵明(約365-427)東晉大詩人。又名潛,字元亮,私諡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出身於破落官僚地主家庭。從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對生活充滿幻想,希望透過仕途實現自己“大濟蒼生”的宏願。自29歲起,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他不滿當時土族地主把持政權的黑暗現實,任彭澤縣令時,因不願“為五斗米而折腰”,僅80多天就辭官回家,作《歸去來兮辭》,自明本志。從此“躬耕自資”,直至63歲在貧病交迫中去世。他長於詩文歌賦,詩歌多描寫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優秀作品隱含著他對腐朽統治集團的憎惡和不願同流合汙的精神,但也有虛無的“人生無常”“樂天安命”等消極思想。另一類題材的詩,如《詠荊軻》等,則表現了他的政治抱負,頗為悲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陶淵明的詩文兼有平談與爽朗的風格,語言質樸自然,又極為精煉。有《陶淵明集》。

    中文名

    移居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①。

    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②。

    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④。

    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⑤。

    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⑥。

    註釋

    ①“春秋”兩句:大意是說春秋多晴朗天氣,恰好登高賦詩。

    ②斟:盛酒於勺。酌:盛酒於觴。斟酌:倒酒而飲,勸人飲酒的意思。這兩句是說鄰人間互相招呼飲酒。

    ④披衣:披上衣服,指去找人談心。厭:滿足。

    ⑤此理:指與鄰里過從暢談歡飲之樂。理:義蘊。將:豈。將不勝:豈不美。茲:這些,指上句“此理”。這兩句是說,這種鄰里之間過從之樂豈不比什麼都美?不要忽然拋棄這種做法。

    ⑥紀:經營。這兩句語意一轉,認為與友人談心固然好,但應當自食其力,努力耕作必有收穫。

    白話譯文

    春秋之季多朗日,

    登高賞景詠新詩.

    經過門前相呼喚,

    有酒大家共飲之.

    農忙時節各歸去,

    每有閒暇即相思.

    相思披衣去串門,

    歡言笑語無厭時.

    此情此趣豈不美

    切勿將它輕拋棄.

    衣食須得自料理,

    躬耕不會白費力.

    作品賞析

    前人評陶,統歸於平淡,又謂“凡作清淡古詩,須有沉至之語,樸實之理,以為文骨,乃可不朽”(施補華《峴傭說詩》)。陶淵明生於玄言詩盛行百年之久的東晉時代,“理過其辭,淡乎寡味”乃詩壇風尚,故以理為骨,臻於平淡皆不為難,其可貴處倒在淡而不枯,質而實綺,能在真率曠達的情意中化入淵深朴茂的哲理,從田園耕鑿的憂勤裡討出人生天然的樂趣。讀陶詩《移居二首》其二,即可知此意。

    這看似平淡無奇的詩句,卻描繪了一幅詩人移居南村後,和村居文士們經營耕作,時時相聚,“樂數晨夕”的圖畫。

    一開頭,作者就勾畫出了登高賦詩,不虛佳日的場面:“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春秋兩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經常同友人一起登高賦詩。能“賦新詩”,可以看出這些人自然不是一般的農民,而是同作者志趣比較相投計程車人。這登高賦詩,也自是文人騷客特有的生活情趣。登高之時,一有良辰美景為之助興,二有“素心人”相伴,他們自由地敞開心 扉,賦詩言志。在賦詩中忘卻塵網之苦,獲得精神上的莫大安慰。這是一個生活場面。

    “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這兩句詩的意思是:朋友過門,互相招呼,相聚在起,如果有酒,大家一起斟酌品嚐。我們彷彿聽到了那親切的招呼聲,彷彿看到了他們喝酒時那悠然自得的樣子。這裡,人與人之間率真融洽的關係表現出來了。這又是一個生活場面。他們“農務各自歸”,但“閒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這裡緊接上兩句,寫閒暇時的情景:思念的時候,大家就披衣相訪,聚集在一起談談笑笑沒有厭足的時候。“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意思是說,這種登高賦詩、飲酒言笑的生活的確很美好,不能輕易地拋棄它。“將”,即“豈”的意思。“勝”,美好。這兩句詩是詩人對南村生活的感慨。表面上平平淡淡,而實際上卻蘊含著深深的慨嘆:登高賦詩、斟酒品嚐、躬耕田野、披衣相訪,這種生活是多麼愜意,而官場上有的卻是明爭暗鬥、爾虞我詐。有此對比,所以詩人才說:“無為忽去茲”。這裡表達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官場的厭惡,和自己永遠躬耕田畝的決心。“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這兩句詩是這首詩的又一個層次,是詩人對勞動生活的認識。就是這兩句詩,使全詩的內容更加豐富深刻。詩的意思是:穿的吃的需要自己親自去經營,只要努力耕作,就不會徒勞無所得。可以看出雖然詩人在南村的生活中有時也過著登高賦詩、飲酒言笑的生活,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放棄躬耕,實際上他不僅沒放棄躬耕自資的生活,而且認識到了“衣食固其端”。他知道登高賦詩、飲酒言笑的生活,是要有衣食作保證的。這兩句詩可說是《移居二首》的靈魂,沒有它,什麼“素心”、高趣也就不存在了。共同的“躬耕自資 ”的生活,正是維繫他們感情的紐帶,是他們歡樂的根源啊。

    這首詩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詩人注意選取農村生活中有典型意義的場面進行描寫,比如:登高賦詩、斟酒品嚐、躬耕農田、披衣相訪。既寫了室內生活,也寫了室外的生活;既寫了躬耕的辛勞,又寫了賦詩言笑的暢快。這些不同地點的生活場面,構成一個完整的統一體,充分地表現了農村的那種自由自在的生活氣氛。另外,典型細節恰到好處的運用,也是這首詩的一個明顯的特點。“過門更相呼”,活脫脫地寫出了朋友之間興趣盎然、無拘無束的生活情景;“相思則披衣”,寫出了鄰里之間相思的迫切情狀。詩人在最後強調“衣食當須紀”,使全詩的蘊含更加豐富。如果詩人僅寫前面的內容,這首詩就單薄得多,強調了衣食的重要性,說明了他所希望的農村生活,除了登高賦詩以外,也還有躬耕隴畝的一面。同時也說明了他對農村生活的認識加深了,對農村生活比原來有了更深刻的體驗。

  • 3 # 紅孩唉

    《移居二首·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農務各自歸,閒暇輒相思。

    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

    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

    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

    《移居二首》是晉代大詩人陶淵明從園田居遷居至南村不久後創作的組詩作品。這兩首詩均寫與南村鄰人交往過從之樂,又各有側重。

    全詩以自在之筆寫自得之樂,將日常生活中鄰里過從的瑣碎情事串成一片行雲流水。

  • 4 # 梅里一了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農務各自歸,閒暇輒相思。

    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

    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

    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

    讀陶淵明的詩,就像看一段田園風光片,淺顯明白,但要悟出詩外的意境,卻需要放得下的魄力。這首詩就是這樣,風和日麗的日子,登高望遠,心情大好,忍不住想寫首詩。寫什麼呢?就寫這農家的日子,從村鄰家的門前經過,主人家熱情的打著招呼,家裡有點好酒好菜,還會邀請進屋喝上兩蠱。(而從前官場的日子,招呼似打著,心裡要揣摩這招呼後的用意,這酒也曾喝著,心裡得防著對方出其不意的試探。)農忙的時候各自忙著自家的農活,農閒的時候想跟誰聊聊天,披上衣服踱過門去就可以相談甚歡。(而過去在官場,想跟誰談談心,得瞻前顧後,他是那一幫那一派,嘴嚴不嚴,關係鐵不鐵,一不小心,禍從口出,麻煩接踵而至)。兩相比較,那種日子更符合人的天性呢?顯然田園生活更逍遙自在的道理不戰而勝,但是為什麼人們會忽視這份美好呢?因為田園中的衣食,需要自食其力,只要你捨得在耕作上花氣力,大地就會把收穫真誠的奉獻給你。陶淵明的《移居》二首,是舊宅失火後,搬到南村時所作,本是一件鬧心的事,陶淵明卻從中尋得了快樂的詩趣,這份樂觀與放達,是覺悟了人生的真諦。因此《移居》面上是搬家,深處卻是由官場轉向田園的思想遷徙。

  • 5 # 江湖夜雨92

    一位詩評價說過,古今中外之著名詩人,能震鑠古今,流傳不朽的,多以其偉大,而陶淵明的詩,卻不以其偉大,而以其平凡。

    陶詩因平凡而流傳千古,蘇軾,李清照都是他的鐵桿粉絲。

    陶淵明的生活就是詩,雖在當時冷寂,但千百年來,經過大浪淘沙,歷久彌新,如陳釀,愈久愈能散發出醇香。蘇軾詩詞的爽朗,就有陶淵明之遺風。他自號東坡,就寓意像陶公一樣躬耕隴畝。李清照自視甚高,連蘇軾他也不肯正眼看,卻服鷹於陶淵明獨立的人格,自名為易安居士,易安就來自於陶詩“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指易安”。

    正是平淡,平凡又成就了陶詩的偉大。先來看看他的《移居》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詩人移居南村,值良辰美景之際,便欣賞山水,登高賦詩,抒發懷抱,在高雅的志趣中,獲得精神上的安慰。

    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農家人熱情好客,酒釀好後,有朋友從門前過,就招呼他,一起斟酌品嚐果蔬美酒。農忙時候,各自在自己的田園裡辛苦勞作。閒暇時,就披衣相訪,暢談耕種的愉悅,互相分享讀書的感悟。南村不僅有純樸的農民,還有顏延年,殷景人等博學的名士,可以一起“奇文共欣賞,異義相與析”。

    陶詩看似平淡,不著力,卻極其深刻,內心一番矛盾掙扎後,流露出了不和稀泥,不同流合汙,不投降,不妥協的獨立人格。

    此理將不勝,無為胡去玆。這兩句話集中表達了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官場生活的厭惡,對躬耕隴畝的決心。還有什麼能比這醉心自然,與萬化冥合,自由自在,自食其力的農村生活更美好呢?我不會輕易離開南村的。

    每讀此處,遂不勝嘆息。人往高處走,乃人之常情。多少人趨炎附勢,蠅營狗苟,面對權利趨之若鶩。而他卻不願助紂為虐,欺壓百姓,厭惡官場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不為五斗米折腰,毅然放棄縣級一把手的職位,迴歸園田。如武漢封城的哪些最美逆行者一樣,展現了異於世人的驚豔操守。

    田園詩人何其多,潛心耕種有幾人?

    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這一句是對上面的回答,此理將不勝的理,高遠趣味的趣,歡樂的根源就在於,親自耕種,自食其力,用自己的汗水換來衣食無憂,心裡才踏實。才不是自欺欺人。一位哲人說,人一生幹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那些田園詩人,王維,韋應物等人,是表現田園之美的,只有陶淵明是寫自己躬耕生活的,他展現的是農桑之美,他的最高理想是“種豆南山下。”

    結束語:昭明太子曾這樣評價陶詩“抑揚爽朗,莫與之京”。他的詩沒有痛哭流涕,沒有慷慨激昂 ,細品味,平平淡淡才蘊含著生活的真正意義。

  • 6 # 言奚如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農務各自歸,閒暇輒相思。

    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

    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

    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

    陶淵明的移居詩共兩首,這是其中的第二首,描繪的是快樂的隱居生活,體現出陶淵明內心一片純真澄明的快樂。鍾惺在《古詩歸》中曾說“陶公山水朋友詩文之樂,即從田園耕鑿種一段憂勤討出,不別作一副曠達之語,所以為真曠達也。”描述的正是這樣一番自然的心境。

    《移居詩》共有兩首,並讀更可體會陶淵明欣然忘憂,恬然自在的人生狀態:

    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

    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

    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

    敝廬何必廣,取足蔽床蓆。

    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此時陶淵明已經徹底將官場的煩憂拋在腦後,不貪圖人生繁華,決心以農耕自立。此時是義熙十一年,即公元415年。

    從題目中可以知道,這一年陶淵明經歷了一件普通人生活中的大事:搬家。

    陶淵明起初在柴桑縣柴桑裡的房子里居住,不幸後來遭遇火災,只好輾轉生活達七年之久。詩歌中所寫的這次搬家,是從西廬搬到今天的九江尋陽郊外南村。

    陶淵明對自己的新家十分滿意。

    他最為滿意的並不是九江的美好風景,更不是宅院的風水上佳,而是周圍居民的純淨善良。

    在第一首詩中,他開宗明義,說道:“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可以說,兩首《移居詩》正是鄰里美好的人際關係,以及返璞歸真的生活心態的寫照。《其二》開篇便描繪出一幅隨著時間流轉,春去秋來的田園圖畫。

    詩人知識分子的做派依舊,和鄰居們登高賦詩過門相呼,有酒則歡飲之。

    接下來筆鋒一轉,寫到了鄰居與自己的耕作狀態,“農務各自歸,閒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完全一副天然態度:勞動便各自勞動,思念時隨時可以相見,相見就能盡情聊天。大家都是辛勤而歡愉,而這美好的時光又是多麼值得留戀和珍惜啊。最後,詩人說,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不吾欺是“不欺吾”的倒裝,是詩人發自內心對於親手耕種的快樂。鄰里知己之樂,親身耕作之樂,便這樣在陶淵明的生活中結合了起來,成為他真正生活的一部分。

  • 7 # 我心你聆

    移居·其二

    魏晉:陶淵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農務各自歸,閒暇輒相思。

    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

    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

    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

    前人評陶,統歸於平淡,又謂“凡作清淡古詩,須有沉至之語,樸實之理,以為文骨,乃可不朽”(施補華《峴傭說詩》)。陶淵明生於玄言詩盛行百年之久的東晉時代,“理過其辭,淡乎寡味”乃詩壇風尚,故以理為骨,臻於平淡皆不為難,其可貴處倒在淡而不枯,質而實綺,能在真率曠達的情意中化入淵深朴茂的哲理,從田園耕鑿的憂勤裡討出人生天然的樂趣。讀陶詩《移居二首》其二,即可知此意。

      全詩以自在之筆寫自得之樂,將日常生活中鄰里過從的瑣碎情事串成一片行雲流水。首二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暗承第一首結尾“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而來,篇斷意連,接得巧妙自然。此處以“春秋”二字發端,概括全篇,說明詩中所敘並非“發真趣於偶爾”(謝榛《四溟詩話》),而是一年四季生活中常有的樂趣。每遇風和日麗的春天或天高雲淡的秋日,登高賦詩,一快胸襟,歷來為文人引為風雅勝事。對陶淵明來說,在柴桑火災之後,新遷南村,有此登臨勝地,更覺欣慰自得。登高不僅是在春秋佳日,還必須是在農務暇日,春種秋獲,正是大忙季節,忙裡偷閒,登高賦詩,箇中趣味決非整天悠哉遊哉計程車大夫所能領略,何況還有同村的“素心人”可與共賞新詩。所以士大夫常有的雅興,在此詩中便有不同尋常的意義。這兩句用意頗深卻如不經意道出,雖無一字刻劃景物,而風光之清靡高爽,足堪玩賞,詩人之神情超曠,也如在眼前。

      移居南村除有登高賦詩之樂以外,更有與鄰人過從招飲之樂:“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這兩句與前事並不連屬,但若作斟酒品詩理解,四句之間又似可承接。過門輒呼,無須士大夫之間拜會邀請的虛禮,態度村野,更覺來往的隨便。大呼小叫,毫不顧忌言談舉止的風度,語氣粗樸,反見情意的真率。“相呼”之意可能是指鄰人有酒,特意過門招飲詩人;也可能是詩人有酒招飲鄰人,或鄰人時來串門,恰遇詩人有酒便一起斟酌,共賞新詩。杜甫說:“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客至》)“叫婦開大瓶,盆中為吾取。……指揮過無禮,未覺村野醜。”(《遭田父泥飲》)諸般境界,在陶詩這兩句中皆可體味,所以愈覺含蓄不盡。

      當然,人們也不是終日飲酒遊樂,平時各自忙於農務,有閒時聚在一起才覺得興味無窮:“農務各自歸,閒暇輒相思。相思輒披衣,言笑無厭時。”有酒便互相招飲,有事則各自歸去,在這個小小的南村,人與人的關係非常實在,非常真誠。“各自歸”本來指農忙時各自在家耕作,但又與上句飲酒之事字面相連,句意相屬,給人以酒後散去、自忙農務的印象。這就像前四句一樣,利用句子之間若有若無的連貫,從時間的先後承續以及詩意的內在聯絡兩方面,輕巧自如地將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瑣事融成了整體。這句既頂住上句招飲之事,又引出下句相思之情。忙時歸去,閒時相思,相思復又聚首,似與過門相呼意義重複,造成一個迴環,“相思則披衣”又有意用民歌常見的頂針格,強調了這一重複,使筆意由於音節的復沓而更加流暢自如。這種往復不已的章法在漢詩中較常見,如《蘇武詩》、《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等,多因重疊迴環、曲盡其情而具有一唱三嘆的韻味。陶淵明不用章法的復疊,而僅憑意思的迴環形成往復不已的情韻,正是其取法漢人而又富有獨創之處。何況此處還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詩意的深化。過門招飲,僅見其情意的真率,閒時相思,才見其友情的深摯。披衣而起,可見即使已經睡下,也無礙於隨時相招,相見之後,談笑起來沒完沒了,又使詩意更進一層。如果說過門輒呼是從地鄰關係表明詩人與村人的來往無須受虛禮的限制,那麼披衣而起、言笑無厭則表明他們的相聚在時間上也不受俗態的拘束。所以,將詩人與鄰人之間純樸的情誼寫到極至,也就將摒絕虛偽和矯飾的自然之樂傾瀉無餘。此際詩情已達高潮,再引出“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的感嘆,便極其自然了。這兩句扣住移居的題目,寫出在此久居的願望,也是對上文所述過從之樂的總結。不言“此樂”,而說“此理”,是因為樂中有理,由任情適意的樂趣中悟出了任自然的生活哲理比一切都高。從表面上看,這種快然自足的樂趣所體現的自然之理與東晉一般貴族士大夫的玄學自然觀沒有什麼兩樣。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說:“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似乎也可以用來解釋陶淵明《移居二首》其二中的真趣所在。但同是“人之相與”、“欣於所遇”之樂,其實質內容和表現方式大不相同。東晉士族自恃閥閱高貴,社會地位優越,每日服食養生,清談玄理,宴集聚會所相與之人,都是貴族世家,一時名流;遊山玩水所暫得之樂,亦不過是無所事事,自命風雅;他們所寄託的玄理,雖似高深莫測,其實只是空虛放浪的寄生哲學而已。陶淵明的自然觀雖然仍以玄學為外殼,但他的自然之趣是脫離虛偽汙濁的塵網,將田園當作返樸歸真的樂土;他所相與之人是淳樸勤勞的農夫和志趣相投的鄰里;他所寄託的玄理,樸實明快,是他在親自參加農業勞動之後悟出的人生真諦。所以,此詩末二句“忽跟農務,以衣食當勤力耕收住,蓋第耽相樂,本易務荒,樂何能久,以此自警,意始周匝無弊,而用筆則矯變異常”(張玉谷《古詩賞析》)。結尾點明自然之樂的根源在於勤力躬耕,這是陶淵明自然觀的核心。“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詩人認為人生只有以生產勞動、自營衣食為根本,才能欣賞恬靜的自然風光,享受純真的人間情誼,並從中領悟最高的玄理——自然之道。這種主張力耕的“自然有為論”與東晉士族好逸惡勞的“自然無為論”是針鋒相對的,它是陶淵明用小生產者樸素唯物的世界觀批判改造士族玄學的產物。此詩以樂發端,以勤收尾,中間又穿插以農務,雖是以寫樂為主,而終以勘為根本,章法與詩意相得益彰,但見筆力矯變而不見運斧之跡。全篇羅列日常交往的散漫情事,以任情適意的自然之樂貫串一氣,言情切事,若離若合,起落無跡,斷續無端,文氣暢達自如而用意宛轉深厚,所以看似平淡散緩而實極天然渾成。

      由此可見,作詩以理為骨固佳,其尤貴者當善於在情中化理。晉宋之交,玄風大熾,一般詩人都能談理。山水詩中的談玄說理成份多為後人所訾議,而產生於同時的陶淵明田園詩中亦有不少談理之作,卻博得了盛譽。原因就在剛剛脫離玄言詩的山水詩多以自然證理,理贅於辭;而陶詩則能以情化理,理入於情,不言理亦自有理趣在筆墨之外,明言理而又有真情融於意象之中。這種從容自然的境界,為後人樹立了很高的藝術標準。

  • 8 # 聿遠

    陶淵明是中古時代的偉大思想家。他的文學思想是魏晉文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注重歷史與生活,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懷抱負。他對自然的理解也表現其獨特性。無論是提倡藝術的真實,還是推崇文學的自然,都是為了酣暢淋離地表現人生。這是陶淵明文學思想的靈魂。

    陶淵明對社會的虛偽黑暗有極清醒的認識,因而他的歸隱不是消極的逃避現實,而是具有批判社會現實的積極意義。他在漫長的隱居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陷入飢寒交迫的困境時,也彷徨過,動搖過,但最終還是沒有向現實屈服。固守貧窮終生也要堅守清節。

    據說有官員來見他,有人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嘆道:“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腰!”從此,不為五斗米折腰傳為佳談。

    陶淵明喜歡喝酒,“寄酒為跡”抒發自己不願和腐朽的統治集團同流合汙的心願,表現出詩人恬淡曠遠的襟懷、孤傲高潔的品格,也正是因為如此它的作品才雖平淡質樸卻詩意盎然。

    陶淵明的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人民的真摯情感。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嚮往。

    陶淵明的田園詩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頓狀況的,可使讀者間接地瞭解到當時農民階級的悲慘生活。

    題主問道如何理解和評價陶淵明的《移居(其二)》那麼我們先一起來看下原詩。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農務各自歸,閒暇輒相思。

    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

    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

    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

    翻譯成現代語言就是;春秋兩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經常同友人一起登高吟誦新詩篇。

    經過門前互相招呼,聚在一起,如果有酒,大家就同飲共歡。 

    要幹農活便各自歸去,閒暇時則又互相思念。 

    思念的時候,大家就披衣相訪,談談笑笑永不厭煩。

    這種飲酒言笑的生活的確很美好,拋棄它實在無道理可言。  

    穿的吃的需要自己親自去經營,躬耕的生活永不會將我欺騙。

    陶淵明於公元405年棄彭澤令返回柴桑裡,四年後舊宅遇火。公元408年遷至南里之南村,是年四十七歲。

    全詩以自在之筆寫自得之樂,將日常生活中的瑣碎情事串成一片行雲流水。首二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暗承第一首結尾“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篇斷意連線得巧妙自然。

    登高賦詩,一快胸襟,歷來是文人引以為的風雅勝事。移居南村除有登高賦詩之樂以外,更有與鄰人過從招飲之樂:“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隔著門就可以相邀喝酒,大呼小叫,毫不顧忌言談舉止的風度,語氣粗樸,反見情意的真率。杜甫的:“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也大有此風。

    “農務各自歸,閒暇輒相思”。有酒便互相招飲,有事則各自去忙,一旦閒了又惦記著,互相招呼著喝酒聚會。可見小小的南村,給了詩人無限溫暖。

    “相思則披衣”用頂針格再次強調與村民的友情,因重疊迴環、曲盡其情而具有一唱三嘆的韻味。如果說過門輒呼是從鄰居關係表明詩人與村民的來往無須受虛禮的限制,那麼“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則表明他們的相聚在時間上也不受俗態的限制。已經將詩人與鄰人之間純樸的情誼寫到極至。

    有了與村民如同一家人搬的感受,那麼“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的感嘆便極其自然了。這兩句扣住移居的題目,寫出了久居的願望。

    東晉士族自恃閥閱高貴,社會地位優越,每日清談玄理,宴會聚集之人都是貴族世家,一時名流。陶淵明雖然仍以玄學為外殼,但他的村野的自然之趣已經脫離了虛偽汙濁腐朽生活,將田園當作返樸歸真的樂土。

    所以此詩末二句“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訴說了只要勤懇耕種地必不負人的觀念。這是陶淵明自然觀的核心。詩人認為人生只有以生產勞動為根本,才能欣賞恬靜的自然風光。享受純真的人間情誼,並從中領悟最高的玄理——自然之道。

    這種主張耕讀生涯的觀念,是與當時主流觀念相牴觸的。此詩雖是以寫樂為主,而終以勤為根本。全篇日常交往的瑣碎小事,以自然之樂貫串一氣,言真情切,起落無跡,文氣暢達自如而用意宛轉深厚。

    陶淵明的詩能以情化理,理入於情,不言理亦自有理法情趣在筆墨之外,明言理而又有真情融於意象之中。這種從容自然的境界,為後人樹立了很高的藝術標準。

  • 9 # 月星如雨

    一、作者簡介

    陶淵明,名潛,字淵明,又字元亮,號“五柳先生”,是我國東晉時期著名的田園詩人,其作品大都帶有濃厚的田園色彩,詩詞田園韻味十足,閒雅淡泊,享有“古今隱逸詩人之宗”的美號。這首《移居(其二)》是其田園代表作之一。

    二、詩詞正文欣賞

    移居二首·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農務各自歸,閒暇輒相思。

    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

    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

    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

    三、詩詞美譯(附帶本人主觀色彩,以便於更好理解詩詞精髓,不當之處望海涵)

    歸隱田園的這幾年時間裡,每每遇到春天那景色宜人的天氣抑或是秋高氣爽的時節,我的心情總是無比舒暢,此時我經常會相約三五好友,一起登高遠望,飲酒賦詩作樂,真是快意的人生啊!我和友人比鄰而居,農活少的時候,每次路過彼此家門口時總是互相招呼對方來家裡做客,一起暢飲幾杯,感情十分融洽。在有農活的時候,我們就各自回家忙自己的事情,等農忙結束時經常還是留戀與友人一起飲酒作詩的時候。一旦特別想找友人相聚之時,往往即興就穿上衣服去拜見朋友,朋友也都是熱情相迎。我們無話不談,無酒不歡,根本沒有厭煩這種生活的時候。久而久之,我們各自都習慣了這樣優美的田園生活,好若人間天堂,又怎會有放棄這種世外桃源般生活的道理呢?我們現在全靠自己的勞動享受生活,自給自足,吃的穿的都是自己透過辛勤勞動得來的,透過這樣的方式生活,我的心裡是很踏實的,靠自己努力得來的生活是不會欺騙於我的。

  • 10 # 高山流水

    移居(其二) 陶淵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農務各自歸,閒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

    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

    作為田園詩人的陶淵明,他對田園生活是抱有一種嚮往和追求的態度,所以,他筆下的田園生活一般都是美好的。從這首詩來看,他描寫的是人們之間的日常生活,從“相呼”、“斟酌”、“披衣”、“言笑”等描寫來看,表現的就是人與人之間那種美好的人際關係。

  • 11 # 一不說迪不言

    不管說誰,只要是說起詩人,我就能聯想到我最愛的酒鬼李白。而說到陶淵明,就更能說到李白了。

    大家想必對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不陌生,也對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中最後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十分熟悉。沒錯,生於盛唐時期的李白李大大,的確是我們山水田園詩鼻祖陶潛陶淵明的粉絲。

    酒鬼李白十分欽佩陶淵明,他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可以說就是從陶淵明那裡得來的靈感。我們李白這麼狂妄的一個人,向來秉承著“文章本天成”的理念,可是卻能有人讓他如此欽佩,可見陶淵明的人格魅力和生活態度是極受李白讚賞的。

    那這麼有人格魅力的一個人,生活態度是什麼樣的呢?其實可以從他的組詩《移居》中看出來。《移居二首》其實是作者對自己搬家原因的交代,同時也體現著作者的人生態度。

    陶淵明41歲的時候,就棄官回了柴桑,在老家上京隱居。過了三年,他44歲的時候,家中老宅失火,他不得不以船為家,在水上漂了兩年之久。這兩年裡,他一直在物色合適的居所,其中最令他神往的便是南村。等到他46歲終於如願以償從船上搬到南村的之後,他便抽空寫下了《移居二首》。

    陶淵明和他的《移居(其一)》

    《移居》既然有“其二”之說,不出意外,那這肯定是一首組詩。有“其二”,必有“其一”。

    如下:

    移居二首其一

    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

    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

    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

    敝廬何必廣,取足蔽床蓆。

    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這是一首古體五言詩。前四句陶淵明說,他在船上居住的那兩年裡,就一直想要住到南村來。但並非是為了尋一個好的住所,只是因為聽說這裡很多淳樸的人,他想要和這些人朝夕相處。

    中間四句他說,他搬到南村住的這個念頭已經動了好多年,可今天才如願以償。住的屋子簡單樸素就好了,不需要多大,能放下一張睡覺的床也就夠剛好。

    最後四句他說,他所希望的不過是鄰居朋友們能夠經常來他這裡,和他一起暢所欲言地聊聊天,遇到好文章的話,就大家一起來欣賞品鑑,有不同的意見大家就一同探討。

    這是《移居二首》中的第一首,作者藉此表達了自己來到南村的喜悅,以及自己對往後南村生活的期待。

    陶淵明和他的《移居(其二)》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農務各自歸,閒暇輒相思。

    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

    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

    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

    《移居》的第二首,是作者對自己來到南村居住了一段時間之後,具體的生活情況的描寫,比起他當時剛搬到南村時預想的情況,好了太多。

    前四句,他說:在每年春秋之際的那些好日子裡,他都會和朋友們一起去登高作賦。大家經過彼此的家門,都會互相打招呼,打完招呼還要把朋友請進去喝酒。

    中間四句,他說:等到幹農活的時間,他們就各自回家了,農活一歇下來就開始想著朋友再見,想著想著,就穿好衣服互相拜訪去了,大家還是老樣子有說有笑,永遠也不會覺得厭煩。

    最後四句,他說:如今他在南村的田園生活比起他曾經所設想的,有過之而無不及,想要他放棄這樣的生活,那是絕無可能的。自己動手豐衣又足食,透過自己的勞動得來的東西,永遠都那麼真實可靠,不會欺騙自己。

    這《移居》中的第二首,其實就是作者對自己來到南村之後的生活的一個真實描述,字裡行間,是作者過上理想生活之後,掩飾不住的歡喜。

    總結:

    如何理解陶淵明的《移居(其二)》?我覺得不用非要看什麼專業解讀,非要去看詩詞背後蘊含的有關仕途之類的意味。一方面,從作者的角度出發,作者寫詩不是為了要讓人去解讀的,他只是想表達自己的感受,我們能夠感受到,並且也覺得美好,那就是我們的收穫;另外一方面,從讀者角度出發,我們瞭解一首詩,首先是為了獲得美的感受,另外才是獲得文化的滋養,至於作者的遭遇境遇,瞭解一番知道緣由便好,沒有必要深究。

    END.

    你好,我是一迪,感謝閱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舒淇、陳喬恩、張雨綺等扮演shirley楊,你們覺得誰最合適?為什麼?